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6篇

时间:2022-11-26 13:40:08 来源:网友投稿

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6篇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摘要:目前,我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双语教学的认识趋于统一,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6篇,供大家参考。

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6篇

篇一: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摘要:目前,我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双语教学的认识趋于统一,双语教学的类型和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文章结合目前我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实际对我区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大力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全面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开展对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目前,新疆正全面推进双语教学,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双语教学工作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一、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的基本情况根据自治区教育厅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统计资料(2005年)》显示,2005年我区共有7161所中小学,专任教师共有236469人,其中少数民族专任教师141281人,占教师总数的9.75%;中小学共有学生3685115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261920人,占中小学生总数的61.38%。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过程中,自治区始终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民族平等的原则,保障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我区普通中小学采用维、汉、哈、柯、蒙、锡、俄七种语言进行教学,大中专院校采用汉、维、哈、蒙四种语言授课。截止2005年9月统计,全区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普通中学有937所,占总数的48%;小学有3616所,占总数的69.42%。在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中小学中,全区有维吾尔语小学3195所,中学710所;哈萨克语小学326所,中学172所;蒙古语小学15所,中学23所;锡伯语小学4所,中学4所;柯尔克孜语小学79所,中学28所;原1所俄罗斯语小学2004年底改为双语小学。目前,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精神,我区十五个地、州、市正在继续进行民汉合校的建设工作,边远农牧区的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建设也在规划和建设之中,截至2005年9月全区共有707所民汉合校的中小学,312所寄宿制学校。因此,我区少数民族中小学的办学类别和办学格局近几年中还将会有较大的变化。二、少数民族中小学各类办学模式的发展情况语言从属于民族。民族人口的地理分布,必然影响其语言的分布。办学模式是与民族分布密切相关的。我区各民族生活地域基本上是大杂居、小聚居的形态,南疆的少数民族呈片

  状分布,北疆则多呈点状分布。南疆喀什、克孜勒苏、和田、阿克苏四地州总人口为8260177人,其中少数民族(主要是维吾尔族等)人口7273384人,占到总人口的88%。和田地区182.5万人口中,维吾尔等少数民族有176.4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97%。在校生35321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42542人,占学生总数的96.98%。乌鲁木齐、昌吉、克拉玛依、石河子、库尔勒等地区,少数民族以乡(镇)、村或居民区为单位相对集中聚居。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如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奎屯市、克拉玛依市等),汉语是强势语言,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主要交流工具;在民族成分较为复杂,多民族杂居的城市(如哈密市、伊宁市、库尔勒市、塔城市、阿勒泰市及焉耆、乌苏县城等)汉语则与当地的主要民族语言如维吾尔或哈萨克语双语并行,共同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主要交流工具;而在地域广阔、汉族人口稀少、少数民族高度聚居的农牧区,如和田、喀什等地区汉族人口比重极小,少数民族语言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呈现出明显的强势,当地人口使用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等少数民族语言作为主要交流工具是必然的。正是基于我区这种存在着汉语单语区(如石河子市等)、民语单语区(如喀什、和田等地区农村)、汉语和少数民族语双语甚至多语并用区(如伊宁市、塔城市等)的复杂语言环境现象,决定了我区基础教育总体发展上的不平衡性,同时也造成了在选择双语教育模式上的多样性。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主要有以下模式:(一)小学阶段以母语教育为启蒙教育,加授汉语课,小学高年级完全采用汉一小学阶段以母语教育为启蒙教育,加授汉语课,语授课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由人口数量较少、既希望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希望与主体民族同步发展的锡伯等少数民族学校采用,部分在中小城市或城郊长期与汉民族杂居的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学校也正在采用这种双语教学模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区只有4所(占民语学校总数的0.11%)学校完全采用这一教学模式,学生人数总计1271人,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0.05%,民语授课的专任教师总数有100人,占全部民族中小学总数的0.04%。(二)部分课程双语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部分课程用汉语授课(数、理、化、生及英语等)、部分课程(语文、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用母语授课。截至2005年10月,全区15个地、州、市双语班总数已增加到4505个,就读学生达到145138人,其中学前双语班1045个,在读学生30269人;小学双语班2074个,在读学生60886人;初中双语班1140个,在读学生43521人;

  高中双语班246个,在读学生10462人。各学段双语教学专任教师总数有7073人。双语教学从中学下移到了小学或学前阶段,由城镇办班延伸到了乡村,部分地州市中小学包括少量农牧区乡镇学校的双语教学已从数、理、化使用汉语教学发展到除母语外,其他学科全部使用汉语教学的模式。目前,接受这种模式的双语班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总数占全区民族中小学生总数的6.41%,在各学段双语班任教的少数民族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87%。此种模式是目前我区主要的双语教学模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和《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颁布以来,各地区都相应制定了针对于本地区的双语教学发展规划,提出了推进目标时限。目前,不仅民汉合校的学校中有一定数量的双语班,而且主要在乡镇独立设置的3000多所民族中小学中也有1/3左右开办有双语班。今后几年中,全区以这种模式开办的双语班数将会大幅增长。(三)完全双语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除母语文外,其余课程全部用汉语授课。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指出,双语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在巩固和提高母语教学质量的同时,以提高汉语教学质量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不断扩大“双语”教学的范围和规模,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使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中小学其“双语”教学模式由现阶段的以理科为主的部分课程用汉语授课或除母语文授课之外的其他课程用汉语授课的模式,最终过渡到全部课程用汉语言授课,同时加授母语文的教学模式。目前,这种模式主要集中在地州以上城市的民族学校,少数条件好的县城也有少量分布。采用这类办学模式的学校基本实现了民汉合校,办学规模约占我区双语班总数的1/3。此种模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倡的模式。就目前情况而言,这种模式主要受两方面的因素制约:一是学生的汉语水平,即学生使用汉语学习课程的能力;二是师资,包括汉语教师和双语教师。随着我区学前双语教育的大力推进和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不断深入,这类办学模式将会有较大的发展,最终成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主导模式。(四)内地高中班和区内初中班模式根据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国务院自2000年开始在内地部分发达的城市开办新疆内地高中班,2000-2002年总招生量就达到了3540人,到2004年底,内地高中班在校生总数已达到5080人。从2005年开始,国家进一步加大了这一工作的力度,内地高中班的举办城市

  从12个扩大到25个,招生规模也继续扩大,2005年9月已按计划招生3150名,到2007年将再扩大到5000人,使在校生总数超过两万人。内地高中班的办学模式是双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的双语教学工作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2003年9月,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为了探索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新途径,加快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农牧区子女享受到优质教育,决定参照内地新疆高中班模式,在乌鲁木齐市、昌吉市、石河子市等八个经济和教育条件较好的城市开办区内初中班,2004年9月招生1000人,2005年9月扩大招生到3000人,到2006年9月招生规模扩大到5000人,逐步使在校生总数达到15000人以上。内地高中班和区内初中班正处于探索和初步发展阶段,从已经毕业的内地高中班升学和即将毕业的区内初中班的学业成绩来看,比其他类型的学生的成绩要高出许多,成为目前新疆双语教学成功的范例。三、思考与对策(一)思考新疆的少数民族在人口分布、语言环境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维吾尔族为例,维吾尔族的人口地理分布,北疆、东疆与南疆不同,北疆、东疆多聚居在点上,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特点。这种分布实际上是一种杂居状态下的聚居。而南疆不仅在点上的聚居程度高,而且面上的聚居特征也非常明显,形成成片聚居的格局。根据民汉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新疆的语言环境可以分为:母语为主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汉杂居区、少数民族杂居区、汉语为主聚居区。城市与农村的语言环境、基础教育条件差异较大。通过对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语言文化生态环境是评价新疆双语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多年来,因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实际上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个别地区聚居程度极高的居住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疆城乡居民所处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差异日益显露。不同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产生了不同影响。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中,评价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就必须把实施双语教育的学校和课堂与周围的社会语言文化生态环境联系起来。2.语言文化生态环境是影响和制约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差异影响着新疆双语教育实施对象的语言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双语教育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3.新疆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类型与

  模式必然是多样性的。我区地理环境独特,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特殊,有高度聚集的地区,也有散居、杂居区,人口多少不一,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一种固定的双语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实际需要。4.双语教学是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主要途径,开展双语教育的重点在基础教育阶段。普及和巩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双语教学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重点。5.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突破口。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影响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普及程度,必须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以适应双语教育的需要。6.双语教学师资紧缺,双语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双语师资的缺乏,双语教学能力和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区全面推进双语教学的瓶颈,提高双语师资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是现阶段我区双语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二)对策今后,新疆开展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必须充分考虑上述诸多因素,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1.加强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对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过去我们习惯使用“双语教学”这个术语,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双语教育复杂性的认识逐步加深,开始使用“双语教育”一词,但对二者的区别不甚了解,甚至认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双语教学就是汉语教学。笔者曾对“义教工程”的学员做过关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这些学员都是从事双语教学的少数民族教师。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参加调查的学员对“双语教育”“双语教学”的概念不了解或知之甚少,没有人参加过专门、的“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理论培训。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对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缺乏对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理论的学习。没有对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理论深入的研究以及对相关理论的普及,在我区开展双语教学只能浮于表面,很难有实质性突破。2.明确双语教育的目标2.明确双语教育的目标国外双语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多元文化的认同、教育机会的平等和语言水平的提高。内地进行双语教学实验最直接的、最主要的出发点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在更广的学科领域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在我区开展的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通过在学科教育中使用民、汉两种教学语言,培养学生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少数民族的

  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3.营造语言环境,3.营造语言环境,推动双语教育营造语言环境无论是母语的学习还是第二语言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习得的。双语教育的不同类型与模式都是根据不同社会语言文化生态环境而选择的,而双语教育的语言环境是双语教育成功必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保证。新疆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而且聚居程度高,语言环境比较特殊,因此,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时,构建相应的双语学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双语环境的构造有两层:一是学校通过双语教学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汉语学习的环境;二是为了推进双语教学,在更大范围内营造双语学习的空间。就学校而言,要通过双语教学在更大程度上给少数民族学生创设出一种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与氛围。要让学生一走进校门,就感到换了一个语言环境,时时、事事、处处看到汉语,听到汉语,使用汉语,逐步让汉语成为校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际的手段。如果仅仅只是在课堂上用汉语授课,只有课堂而没有课堂以外的语言环境,只在课堂上学而不能在其他场合使用,那么学习效果是难以保持和巩固的。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地区,由于没有巩固汉语的语言环境,学生上课用汉语,但是一下课,就又开始用母语交谈,汉语成了仅仅在上课时才能说的语言,使得课堂上学到的汉语被淹没掉。因此,必须在更大范围内营造学习汉语的环境和空间。就目前来讲,新疆开展双语教育中的汉语学习环境还需要大力地去营造。2004年自治区下发的《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宣传、出版、语言文字、民族、宗教等部门,都要重视和支持双语教学工作,协助教育等部门做好双语教学工作。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双语教学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对双语教学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营造有利于双语教学的良好舆论环境。因”此,形成双语教育的良好氛围,构建社会双语环境,对推进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至关重要,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4.优化基础教育资源4.优化基础教育资源优化基础教育资相当长时间以来,新疆一直实行民语和汉语两套教学体系。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套教学体系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相对滞后。在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到两种教学体系的教育资源整合和优化的问题。目前,我区的民汉合校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今后,应在总结民汉合

  校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民汉教育资源共享的新途径,实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布局、课程设置、管理等方面的优化,最终达到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实现“民汉兼通”的培养目标。5.因地制宜,5.因地制宜,确立培养模式因地制宜新疆的少数民族在人口地理分布、双语状况、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今后我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必然是多种类型的,其培养模式也应当是多样化的。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地区,缺乏双语环境,双语基础薄弱,汉语教学的任务比较重。而在民汉杂居地区,双语环境相对稳定,有双语基础,比较有利于用汉语讲授学科知识。新疆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有共性,但不能忽视其特殊性。在具体对策上应本着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不能一概而论,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不同地区的双语教育模式。6.加大双语师资的培养力度6.加大双语师资的培养力度加大双语师资大力培养具有双语能力的专业师资是顺利开展双语教学并取得一定效果的关键。新疆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在不断地完善和壮大,但是在双语教学推进过程中最大的困难还是双语师资的质量、数量和水平问题。我区的双语教学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首要的问题是少数民族双语师资问题。在目前条件下,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源头上抓起,加强少数民族教师教育,使师范院校成为培养合格双语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基地。其次,对现有少数民族双语师资队伍进行学科教学能力和汉语授课能力培训,使之尽快适应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的要求。此外,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鼓励并提供资助,提供政策保障。四、结束语经过不断的试验、探索,新疆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不断完善,已形成了特色,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不可否认,新疆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汉双语社会语言环境的形成,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新疆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必定会迈开大步,为提高少数民族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付东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8.1]

  

  

篇二: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思

  考

  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双语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民族地区双语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甘肃省甘南州双语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藏为主”和“以汉为主”两类:以藏为主类是指除汉语文课程外,其余课程都用藏语授课的教学模式,也称之为“一类模式”;以汉为主类是指除藏语文课程外,其余课程都用汉语授课的教学模式,也称之为“二类模式”。

  目前,甘南州中小学及幼儿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和幼儿有*****名,其中藏族学生和幼儿*****名。开设藏文课的中小学143所,占全州中小学数的31%;实行藏汉双语教学的中小学生*****名,占全州中小学生数的37%。寄宿制学校175所,占全州中小学数的38%;寄宿学生*****名,占全州中小学学生数71%。

  多年来,甘南州双语类小学“以汉为主”三科合格率不足50%,“以藏为主”三科合格率仅为20%左右;初中“以藏为主”类六科合格率仅为10%左右,“以汉为主”类合格率仅为15%左右,部分县、校六科合格率为零的局面依然难以突破。双语类中小学与普通类中小学之间的质量差距依然较大。提升双语教师的能力是缩小这种差距的关键。

  一、影响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恶劣,长年缺氧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人的相应的行为模式。专家研究得出,由于高原吸氧量降低,人体机体组织缺氧,会导致机体生理功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人的大脑皮层对缺氧最为敏感。每克脑组织每分钟的需氧量几乎是肌肉组织需氧量的20倍。进入机体的氧,约有1/4被大约占体重2.5%的大脑所耗用。因此,在高原缺氧的条件下,高级神经活动的改变出现较早。对动物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中等高度上就会出现高级神经活动的初期变化,表现在内抑制过程减弱。在海拔4000米的高度上,可观察到一时性神经活动暂停现象。缺氧对人的植物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影响。轻度缺氧时,感受器神经紧张性增强,如眼皮颤抖、头痛、易怒等。严重缺氧时,出现副交感神经紧张力增强和迷走神经过敏症候群,如恶心、呕吐、头痛等。缺氧时,感官功能也发生改变。有些人在海拔5000米高度上味觉感受能力下降,以致难以分辨大葱和胡椒。从海拔2000米起,视觉功能开始改变。甘南州大部分地区在海拔3000米以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长年处于高原缺氧状态,作为脑力劳动者,教师对缺氧更为敏感,这在他们的专业发展中形成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2.工作量大,专业学习时间严重不足甘南州地广人稀,草原广袤,居住分散,寄宿制成为主要的

  办学形式,教师除了上好课之外,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都得照顾,周课时量一般都在16节左右,再加上班主任工作、早晚自习、批改作业、备写教案以及维稳等工作任务及政治学习,基本上没有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教师们基本都是清晨五六点钟起床,忙到晚上很晚才能休息。长年累月的辛劳,使许多老师积劳成疾,未老先衰,提前病休的很多。

  时间和精力是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程度的关键性要素。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中小学藏汉双语教师明确表示工作压力太大,没有精力、没有时间学习,直接原因是教师编制紧张,教师工作量大,精力不够。由于双语教师特别紧缺,学校几乎很难派出教师去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教师专业基础薄弱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仅靠假期短短的几天培训根本无法完成专业知识更新,尤其是跨学科任教的教师更是低水平重复,如此恶性循环,致使甘南藏区教育质量常年难以提高。

  3.学科结构性缺失普遍,学科专业再学习需求紧迫专业教师学科结构性缺失是指教师总量基本足够的情况下,按照学校课程设置,有些学科没有或缺少本专业的教师,而有些学科则出现了教师过剩现象,学校为了开齐开足课程,只能将有些专业富余出来的教师调剂到那些没有专业教师的学科任教。在甘南藏区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原因是相对于双语类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民族类高等院校的专业门类不全,导致了双语类毕业生专业种类单一,因此,在双语类中小学,跨专业任教教师的比例达

  到60%以上。全国大学的专业设置中藏语方向极少设置生物、地理、化学等专业。这就造成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双语教师学科结构性缺失现象。笔者在研究中发现,除了藏语文之外,其他学科课程普遍存在专业教师结构性缺失现象。例如,某藏族中学化学教师有11人,专业教师只有2人;物理教师6名,没有专业教师;政治教师8人,专业教师只有1人;历史教师9人,专业教师只有2人;其余的都是由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教师调剂任教,这些教师在岗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学科专业知识培训,就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参直接上岗。任教与藏语言文学同属文科类的政治、历史等课程,教师仅凭文字理解、向同行请教等方式,还勉强能应付教材内容,但任教偏理科性质的生物、物理、化学和地理等课程就感觉捉襟见肘。这是甘南藏区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4.专业标准尚未建立,教师双语能力较弱教师专业标准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教师专业标准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供了依据。藏汉双语教师与普通中小学教师的区别在于:除了要具有与普通中小学教师一样的职业素养外,还需要在语言上具有“藏汉兼通”的能力,通过良好的藏汉互译能力进行对译转换后,在课堂上用藏语全程讲授或辅助教学。由于目前没有制定出专门针对藏汉双语教师的专业标准,致使在双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方面标准参差不齊,目前甘南藏区能达到“藏汉兼通”的双语教师比

  例不足20%,双语能力较弱导致教师专业学习困难重重。5.专业引领资源匮乏,专业水平提升空间受限双语类学校缺乏高校研究者、教研员和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

  长期制约着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普通类学校和双语类学校教师素质差距较大的影响因素。一方面,双语类学校内部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导致内部专业引领资源匮乏。一是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较多,而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缺乏,大量的新任教师没有指导教师。二是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与普通类学校相比少很多,使得双语类学校缺乏专家型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各学校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均较少,多数学科没有高级职称教师,某校14个学科的116名教师中,仅化学和数学各有1名高级职称教师。另一方面,校外专业引领资源受交通、时间、经费、语言等制约收效甚微,致使校外专业引领很难实现。

  二、提升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对策1.制定《中小学藏汉双语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专业准则笔者认为,中小学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陷此窘境,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缺乏可参照的专业准则。因此,西藏自治区和四省(青海、四川、云南、甘肃)藏区应该统一协调,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教师专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藏汉双语教育教学的特点,制定《中小学藏汉双语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藏汉

  双语教师从双语能力、双语文化素养、双语教育科学知识、双语学科专业知识、双语教育教学机制方面提出特殊的规定。这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能以《标准》作为藏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制定教师准入标准,严把教师入口关;从事藏汉双语教师教育的院校能以《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学校能以《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教师能以《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

  2.统筹规划藏汉双语教师培养院校的专业设置,增强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培养藏汉双语人才的民族高等院校及民族高等师范院校共有11所,针对目前藏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过剩而其他专业人才紧缺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全国一盘棋,统筹协调,统一规划这些院校的专业设置及培养规模,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减少过剩专业的招生数量,新增某些紧缺专业,或者在原有成熟专业的基础上设置某些专业方向,或者采取主辅修的办法(如藏语言+历史主辅修等),根据藏区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

  3.完善现有培训体系,加强中小学藏汉双语教师轮训依托现有资源推进双语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实施定期轮训制

  度,提高师资队伍的双语教育能力;建立双语教师培训长效机制,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开展双语教师培训工作,采取赴高校培训或挂职学习等办法,争取用3年时间完成一轮双语教师全员培训,不断提高双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值得强调的是,教师轮训要一改往日的通识培训,严格按专业分类进行。同时对于跨专业任教的教师要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与高校藏汉双语类实习生进行岗位置换,加强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

  4.补充双语教师编制,增加教师业余自学时间建议甘肃省人社厅按照甘南州现有的学校规模、在校学生数、寄宿制学校的特殊性等情况重新核定教职工基本编制和附加编制,一次性完成增加的编制数额;甘南州政府对全州教育系统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的方式,由甘南州教育局进行统一管理,在全州范围内统一调配。同时,由州教育局统一通过教师招考录用和“特岗计划”等途径,按学校专业需求补充合格教师,解决教师不足的矛盾。通过增加编制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使他们有更多的业余时间提升专业水平。5.提高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保持双语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在全藏区内实行中小学藏汉双语教师统一工资标准,尽快使甘南州中小学双语教师工资水平能和西藏自治区及青海藏区保持一致;建立教师定期体检制度和老教师疗养制度,在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建设退休教职工安置房;建立中小学藏汉双语教师工作生活补助制度,每人每年获得一定数量的额外补助;适当放宽

  退休年龄限制。通过这些待遇保障,能让教师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安心工作。

  6.开展贴近实际需要的专业支持,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加大省内中小学对甘南的支教帮扶力度,甘肃省应协调相关学校,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中小学骨干教师赴甘南支教,引進先进理念和教学手段,以便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为双语类高等院校研究者、各类培训机构人员、教研员提供智力援助,延伸当前双语教师集中培训战线,将教师培训的触角引向农牧区域,根据当地教师的切实需要,配备合适培训人员,做好“培训下乡”。先期着力培养“种子”教师,通过“种子”教师建立城乡之间、高校与农村学校之间、培训机构与农村教师之间稳定的联系网络。学校应完善图书馆及其藏书建设,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书籍、杂志和报刊等学习资源,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效进行。

  

  

篇三: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数学教育现状与对策

  徐永琳;范忠雄【摘要】双语数学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课程与教材缺乏多样性和实用性,持有合格证书的双语数学师资严重缺乏,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双语教育信息化建设滞后.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有:加强双语数学教材建设;加快双语数学师资队伍建设;实现课程的多样化,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加快双语远程教育建设;制定数学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等.%Chinaisamultiracialcountry.Bilingualeducationplaysaveryimportantroleinethniceducation,anditwillbecomemoreandmoreimportantasthesocietydevelops.ThroughstudyingtheTibetanandChinesebilingualmathematicseducationofGannanTib【期刊名称】《数学教育学报》【年(卷),期】2011(020)004【总页数】4页(P67-70)【关键词】藏族;双语教育;双语教学;教学模式【作者】徐永琳;范忠雄【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30;西北民族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50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聚居区使用着80多种语言,其中藏族主要居住和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居住形式分为大聚居区、小聚居区和散杂居区.民族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其它民族的影响,这就为双语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基础.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省内的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东乡族、裕固族等5个少数民族同时使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交流.双语教育是甘肃省民族地区教育的主要特点,也是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学活动的主要模式,主要集中在甘南、天祝、肃北和阿克塞自治州(县).解放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藏区的双语教育及其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然而,理科教育仍然是藏区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藏汉双语数学教育作为甘肃省数学教育的一种形式,正在为藏民族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素质的提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多种因素制约着藏区双语数学教育的发展.以下以甘南州为例进行探讨和说明.1藏汉双语数学教育的实施情况中国著名学者严学宭认为“双语教育即使用两种语言,其中一种通常是学生的本族语言,作为教育教学实施的工具”[1].这里所讲的双语教育特指我国以藏族学生为特定的教育对象,使用藏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教育系统,称之为甘肃省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双语教育的一种常见形式.“双语教学”是“双语教育”的主要途径和组成部分,是指在学校层面,以教学为手段,落实双语教育的教育形式.这里讲的双语现象主要指藏汉民族杂居、交际而产生汉语和藏民族语言的接触型双语现象.2009年,甘肃省教育厅为全面了解全省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现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民族双语教育工作,组织相关专家作为双语教学工作调研组成员,通过深入基层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通过走访师生、听课、座谈讨论、问卷调查、查阅资料

  等形式,对甘南州进行双语教学调研活动.1.1甘南州双语教学模式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于1972年在《教学模式》中指出,教学模式就是“试图系统探索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和教材,以及社会和心理理论3者间的相互关系,以设法考察一系列使教学活动模式化的各种可供选择的类型”[2].教学模式的形成一般受一定的教学思想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的影响,由于藏汉双语教学的综合性、复杂性,因而影响其模式设计的因素也比较复杂.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甘南州总人口为65.5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48%,全州由夏河、玛曲、卓尼、舟曲、碌曲、迭部、临潭7个县组成.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实施甘南州双语教学,州委、州政府先后制定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关于恢复和开设藏文课的试行意见》、《甘南藏族自治州中小学工作条例》、《甘南藏族自治州关于进一步发展藏族教育的决定》,为加强和完善藏汉双语教学工作提供了保障.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甘南藏区实际的“两个为主”的双语教学模式,即以藏语文的学习和教学用语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简称“一类模式”),以汉语文的学习和教学用语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简称“二类模式”).甘南州牧区、半农半牧区双语教学主要采用了以藏为主的“一类模式”,城镇或藏汉杂居区主要采用以汉为主单科加授藏语的课程设置类型.以上两种模式的设置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较好的效果.这些模式既受到藏族群众的欢迎,也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肯定.1.2甘南州实施藏汉双语教学情况截止2009年底,全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10所,在校学生142568名,其中藏族学生72978名,占学生总数的51.19%(如表1).表1甘南州实行双语教学的中小学情况表注:表中数据为2009年底数据统计资料.以藏为主学生以汉为主学生学校数量在校学生学生人数占总人数学生人

  数占总人数小学167331132574178%737222%独立初中31945130467%64133%九年制学校73338145043%188857%完全中学79657806383%159417%全州中小学184480533655876%1149524%从表1中可以看出,目前藏区实行两种模式的双语教学学生占本族学生总数的2/3以上,占全州总学生人数的34%.其中以藏为主是以汉为主学生的3倍多,小学和完全中学这种情况尤为突出,九年制学校以汉为主学生比例高于以藏为主的学生.这说明:①还有1/3学生全用汉文学习,其中不同比例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语言障碍;②实行二类模式的部分学生语言障碍虽有缓解但并未根本消除.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普六、普九质量指标的实现,影响民族素质的提高.而两种教学模式的开展面及扩大速度应依当地语言环境和师资等条件而定.图1给出了甘南州各藏族中学学生结构情况统计.从图1中看出,甘南州各藏族中学在校学生逐年增多,切实贯彻了国家对藏族地区实施藏汉双语教学,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在农区、牧区创办寄宿制学校,实施乡中心寄宿制学校“大灶建设工程”,在“普初”的基础上,全面落实“普九”的成果.图1甘南州各藏族中学学生结构统计图2、3表明,甘南州各藏族中学藏汉双语数学教师人数占总数的10%~17%,平均每个藏数学教师承担的学生数在19~231人之间,部分学校藏数学教师严重不足.例如,碌曲县双语教师占全部专任教师的87%,而藏汉双语数学教师只占12.4%.图2甘南州藏数学教师数量结构统计图图3甘南州藏数学教师和学生数量统计图图4表明,藏数教师学历达标率较高,学历合格率与甘肃省同类中学基本持

  平.但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较少,最后学历以函授、自考取得居多.其学历结构呈现为:中专生为甘南州藏族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大专和本科生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青海师范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的毕业生.图4甘南州藏汉双语数学教师学历结构图图5表明,由于改革开放后才进行藏汉双语数学教学,培养藏语数学教师时间较短,大部分学校没有中学藏数高级教师.和普通类教育相比,目前双语师资队伍建设还面临着年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有经验和中级以上职称教师比例较小的困境.图5甘南州藏汉双语数学教师职称结构图2存在问题2.1课程与教材缺乏多样性和实用性教材建设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双语数学教材是双语数学教学的主要硬件之一.藏区的双语数学课程与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但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教材建设和课程设置发展相对滞后.(l)按有关政策规定,部分学校在藏数学学科和课时方面有所调整,但课程模式大体上还是遵循或照搬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缺乏针对性.(2)教材种类单一,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数学教材以翻译汉文教材的居多,根据藏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藏族历史文化的民族化和乡土化教材偏少.教学中语言符号与藏族学生的语言背景表达的文化内容不一致,知识的深广度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造成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偏差.(3)藏汉双语数学教材的编写起步较晚,许多概念和词语在表达上出现错译、误译,不确切或不符合藏语习惯等问题.造成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模糊,导致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以偏概全.2.2持有合格证书的双语数学师资严重缺乏民族地区双语数学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办学体系、教学体系和师资培训

  体系还很不健全,目前双语师资队伍建设还面临种种困境:一是教师业务水平低,队伍建设与培训渠道不畅通,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二是数学双语师资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知识结构不合理,存在量少质差的问题.部分学校藏汉双语数学教师教学层次低,学历进修专业与实际教学需要不一致,高学历、低水平现象突出.2/3以上的教师来源相对单一化,其知识结构势必“近亲嫁接”,不利于多种教学思想的融汇和交流,这些因素制约着藏汉双语数学师资的整体素质.2.3教学方法陈旧落后藏汉双语数学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教学方法主要是对比法和翻译法,在使用过程中有其独到之处,但同时也有单一性、缺乏生动性和互动性的缺陷.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仍以灌输式为主,而诱导式、启发式、提问式、合作探究式等新型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气氛过于单调,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2.4双语教育信息化建设滞后藏区缺少适合的藏汉双语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发展依然缓慢,缺乏藏语优秀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研究论文、辅导讲座,缺乏专门的中小学藏语网站和藏语网络信息等资源,大部分学校缺少必备的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尤其是现代教学仪器和设备十分紧缺.例如,夏河县王格尔塘中心小学现有在校学生282名,只有2台计算机;夏河县麻当中心小学现有在校学生434名,只有1台计算机,藏区中小学生无法接受优质教育资源.3建议3.1实施双语数学教学应遵循的原则3.1.1统一与协调词汇对译统一藏语数学名词术语,对科技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都必不可少.数学概念的多个名称或多个涵义,在藏语中可能翻译完全相同,造成数学术

  语使用中的含混不清或生编硬造.所以,首先必须统一名词术语,要注意以下几点:(1)处理好名词术语的科学性、系统性与通俗性之间的关系.在具体教学中,充分发挥双语的优越性,使藏汉双语优势互补.(2)处理好数理化等交叉学科术语的协调一致性,克服有些术语不统一的问题.(3)处理好藏区3大方言的共识和通用.加紧研制藏语标准语,统一藏语名词术语.藏语分为安多语、卫藏语、康巴语3种方言,在引进数学术语时,必须考虑3大方言共同点的问题,否则数学术语难以统一.(4)注意保留藏语本身固有的数学术语.传统藏文含有一些数学术语,如小学数学的“九九表”可直接引用传统藏文中的有关术语,数学数位中个位以上的60位可以套用传统藏文中固有的名词.沿用本民族已习惯的术语,将极大地推动民族数学教育的发展.3.1.2数学符号的不变性原则所谓数学符号的不变性,是指藏文引进现代数学的过程中,将原有数学符号完整地引入藏文数学中,保持其固有的形式与内涵[3].解放前,藏区文化主要是寺院教育传播的,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几乎没有涉及现代数理化知识.由于历史上缺乏数学教育,数学的文化氛围淡薄,要真正掌握和运用它就要吸取其精华,保留其最有特色的部分,而符号系统正是数学文化中最具特色之所在.编写双语数学教材的过程中,数学符号应保留现代数学中的原符号.3.2加强双语数学教材建设首先,切实保证必要的教材建设经费;其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对藏汉双语数学教材的编写体制进行根本的变革,在教育部成立编写机构,由教育部管理并统一组织全国的优秀专家,加强对教材的开发研究,尽快修改或重新编写高质量的双语教材,改变双语教材落后于教育发展、落后于普通类教材的现状;再次,建立相应的教材出版发行与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非文字的多媒体教材建设,使教材具有广泛

  的选择性和适应性.3.3加快双语数学师资队伍建设要推进双语教学,关键在师资,师资是制约藏汉双语数学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培养藏汉兼通的双语师资,提高师资的双语能力是保证双语教育质量的关键.除了热爱民族教育事业,“藏汉两面通”是双语教育师资质量的显著标志之一,采取有效措施,注重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职称和年龄结构,强化学科的针对性,逐步提高师资整体素养和业务水平.3.4实现课程的多样化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借助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将藏民族与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引入双语教育课程中,改革以往照搬国家统一课程模式,较少学习和了解藏族优秀传统、数学文化的做法.在课程中反映相应的藏族传统数学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其它民族的文化,增强藏族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民族和国家认同感.3.5加快双语远程教育建设针对甘南州远程教育技术现状及实际应用情况,参照汉语远程教育的技术体系,整合西北民族大学已有的藏文信息技术成果,开发与我国主流网络教学系统共享的藏汉双语数学远程教育平台,形成基于标准化体系结构和资源的藏族教育软件支撑环境.3.6制定数学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教育管理部门应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双语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包括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根据学生的民族背景、心理、语言文字等特点和民族地区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完善课程与教材的评价体系,采用多元评价方法,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严学宭.严学宭民族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2]JoyceB,WeilM.ModelsofTeachingEnglewood[M].NewJersey:NewJerseyPrenticeHall,1972.[3]朱崇先,王远新.双语教学与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4]曹纯.藏汉双语数学教育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5]孙名符,李保臻.少数民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跨文化研究述评及展望[J].数学教育学报,2009,18(4):13-18.[6]吉喜.浅谈甘南州初中藏汉双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现状和特色[J].甘肃高师学报,2009,14(2):74-78.[7]付茁.对我国少数民族数学教学中渗透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9,18(5):35-37.

  

  

篇四: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新疆少数民族中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的双语教学探究工作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早在2004年,新疆自治区党委以及人民政府联合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并制定双语教学的任务以及目标。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以及分步实施”的教学原则,要求学生达到民汉兼并的教学目标。至此,新疆双语教学开逐渐得以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因素以及新疆少数民族本身的特点,包括新疆少数民资有着健全的语言文化体系,对汉语这门外来语言的接受程度不高,教学效果低下,因此就导致了在新疆少数民族中学中开展双语教学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本篇文章主要针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学中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探究,以期通过问题的发现,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维吾尔族;双语教学;教学措施实施双语教学是当前少数民族开展教育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双语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继续学习本民族的深远文化和继承少数民族的传统语言,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学习我国流通的语言,更早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地理条件、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因素,导致当前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的双语教学举步维艰,不能够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因此,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学双语教学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一、新疆少数民族中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

  尽管新疆少民族双语教学正在持续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双语教学仍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要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学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进一步加强新疆少数民族中学双语教学。

  (一)缺乏完善的师资力量

  教学是一项知识传播的工作,教师具有关键作用。但是,就目前来说,新疆能够开展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1]。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新疆地处偏远地区,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内地很多优秀的教师不愿意到新疆任教,从而导致该地区的双语教学工作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够很好地开展双语教学工作。

  (二)教学方式死板、单一

  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让学生能继续学习和继承本民族的传统语言和文化;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我国的通用语言——汉语,保障今后的发展和民族之间的沟通合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双语教学仍旧趋于理论化。主要体现在,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双语教学,在课堂之外,由于学生的生活语言习惯,还是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沟通,没有真正地将汉语应用到实践中,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新疆少数民族中学实施双语教学的有效措施探究

  (一)加强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学双语教师的培养

  教师是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只有具备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才能够保障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所以,对于新疆的双语教学,需要当地教育部门要充分意识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首先,和各个高校促成合作,培养专业的双语教学人才,毕业后致力于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的双语教学工作,从而逐渐培养双语教学专业人才。其次,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加强管理,从内地引进专业教师人才,构建专业的双语教师队伍,保障双语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这两项工作都需要教育部门联合人民政府的共同合作,致力于新疆少数民族中学双语教学发展以及学生今后的成长成为主要目标,大力促进双语教学的发展。

  (二)创新教学方式,实现双语教学的现代化

  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保障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前提。在新时期背景下,特别是在新疆少数民族中学这样的特定环境中,更要因地制宜,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式[2]。比如,由于维吾尔族长期受到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影响,一时之间对其它外来文化具有“排他性”,因此,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可以先在教学中穿插少量的汉语教学,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慢慢增加汉语的插入量,这种由浅入深的方式,能够大大改善学生的“排他性”,从而有利于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其次,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北极广泛地应用到各行业中。因此,教学领域也应该及时地引进新科技,用信息技术开展双语教学,加强双语教学的实践。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幻灯片等教具,一方面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幻灯片等新鲜的教学方式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利于学生了解,有利于推动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积极有效开展。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各方面的迅速发展,新疆少数民族中学大力来推广双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不仅有利于我国文化的融合和民族语言的统一,更重要的是能够保障学生以后能够迅速成长成才,实现其发展。同时,通过培养和引进双语专业教师,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加强新疆少数民族中双语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高卉.关于新疆少数民族中学中学双语教学的思考——石河子市少数民族中学双语教学调查报告[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01:68-70.

  [2]郭建耀,闫祯.新疆哈萨克民族初中“双语”教学的困境与出路——以新疆某哈萨克民族中学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3,02:152-154.

  

  

篇五: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点滴思考

  作者:吴江萍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16期

  吴江萍

  (新疆喀什巴楚县夏马勒乡人民政府,新疆喀什巴楚843800)

  摘要:在我国实行双语教学,是体现我国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体现。近几年,在部分地区双语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能更进一步做好双语教学教学工作,应该在如下方面做一些修缮:首先是少数民族地区师资配备问题,其次是应当编写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教材,再次是增开内地初高中班数目,适当开设校本课程,最后是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硬件设施的配置。

  关键词:双语教学模式;双语教学问题;双语教学提高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276-03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在新疆大力推广双语教育,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各地区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双语教学模式。这些新模式的推出,对当地的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使双语和教学达到最佳水平,所以,有必要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一些探索。

  一、双语教学的模式及其类型

  双语教学的意思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同时存在,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条件下,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而另一种,往往是后天习得而来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国语。所谓双语教学,即能在教学里使用的第二种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新疆各中小学实行了双语教学,但都采用了汉语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模式,所以效果并不显著,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效果不理想。为进一步提高新疆中小学双语教学质量,2008年自治区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新疆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模式一(普及模式):小学汉语、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初中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高中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其他课程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可以简称为“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授课、部分课程使用民语授课”)。模式二(目标模式):全部课程使用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授课,开设民族语文课程。不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体育、音乐、美术可以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各地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施双语教学模式。由于新疆各地存在着民族分布的差异,所以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各地都在创造着属于自己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主要以下几种:模式一:以本民族的语言为主,加授汉语。这种模式主要是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如喀什、阿克苏、和田、吐鲁番等地,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民族中小学比较多见。采用这种模式授课学校,主要语言为民语,加授汉语为第二语言,尽可能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学习汉语的机会。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开设了英语课程,所以少数民族学生,不仅仅学到了本民族的文化知识,而且还学习到了博大精深的汉语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机会了解外国文化,对开拓学生思维起了积极作用。模式二:部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即少数民族学生部分课程,主要是理科类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英语)采用汉语授课,部分课程,主要是文科类(民语文、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用母语授课。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双语学校,学生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汉

  语基础,才能掌握理科类课程的知识。对于汉语水平相对薄弱的地区,学校就加大了汉语语文的课时量,这样为学生理解理科类课程的专业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模式三:全部使用汉语授课,加授民语语文课程。这种模式是最理想的完全双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除了加授母语语文外,其他的课程设置语汉语学校基本一致。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受地域和民族分布特点的影响,只能在汉语言环境较好的学校使用,或者一些民汉(汉回)学校中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采用和汉族学校一致的教学体系,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水平,从而全方位地提高民族学生各个学科成绩,为少数民族学生考入内地初中班和内地高中班,打下坚实基础。模式四:加授民族语文课程,其他课程全部使用汉语授课。这种模式主要适用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汉族地区,汉族为了适应和少数民族的沟通交流,在汉族学校或汉回合校的汉语班或汉回班,加授了民族语文课程,或基础维吾尔语,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出,符合了当地的民族和文化发展特色,促进了各民族之间语言文化交流,繁荣了当地经济,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二、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分析

  1.部分地区师资不足,急功近利。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新疆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都已经开始推行双语教学模式,但是从创痛教学模式向新型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大部分地区双语教师配备不足,而学校模式正处在转型期。需要即会汉语又会民语的教师进行授课,而学校在职的教师大部分是民语教师,让他们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下子转变为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授课的新模式,使教师难以掌握。学校不顾教师的客观实际条件,盲目地推崇新的教学模式,使不懂汉语的民语教师陷入了教学困境,教呢,只会民语不懂汉语,不教呢,学生又不会。还有一些民语教师的汉语水平较低,只能认识简单的汉字,却不会用汉语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师的汉语水平较低,所以对课本内容表达不完整,意思表达不准确,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候也遇到了困难,考出的成绩不理想,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大部分地区学生和班级人数较多,双语教师十分匮乏,有些汉语课程也不是专任教师教授,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所以教学质量很难有进一步的提高。

  2.双语教材难度大,学生接纳程度偏低。在双语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双语教材大多数是从人教版的教材翻译而来,而人教版的教材针对的主要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使用的教科书,编书者没有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进行编译,而是整体翻译,少数民族学生接纳程度有限,因此对课本知识掌握程度较低。现在推行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是从小学三年级开设汉语课程,数学课程已经采用了汉语教学,到了七年级,理科课程已经全部采用汉文教材,与汉语班的理科教材完全相同,这样在同样水平下,势必会对民族学生造成更大的学习压力。因此,双语地区的汉语教材,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

  

篇六: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云南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武咏梅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不仅关系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涉及到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通过对云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地25个有代表性的城乡幼儿园或学前双语教育培训机构的抽样调查,分析了学前双语教育的机构设置、教学态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学前双语教育机构人员自我评价及社会效益,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Preschoolbilingualeducationinethnicareasispivotaltothesuccessionandpreservationoftra-ditionalethnicculture,andtothe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ofareasconcernedaswell.Thispapersur-veysintotwenty-fivekindergartensandtraininginstitutionsprovidingpreschoolbilingualeducationinruralandurbanareaswhereethnicminoritygroupsinYunnanprovinceinhabit.Byconductinganalysisintothestructuralestablishment,attitudetowardsteaching,teachingcontent,pedagogyinrelevantinstitutionstogetherwiththeself-evaluationofthepersonnelandtheembeddedsocialbenefits,insightshavebeenshedwithsug-gestionsgiven.

  【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1)010

  【总页数】4页(P35-38)

  【关键词】学前双语教育;教育质量;建议

  【作者】武咏梅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2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10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解决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化之间的冲突已成为各多民族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随着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在一些多民族聚焦区很多少数民族群众都使用多种语言,事实上非正规的双语教育在建国前就已经存在。随着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云南的社会文化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少数民族群众在力图融入当今主流社会、分享现代化社会文明成果的同时,又担心失去本民族的传统语言与文化,处于两难境地,因而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亟待探索研究的新问题。国外学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关注双语教育,尤其是移民儿童的学前双语教育习得,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等不同学科视角进行了探索。国内学者的主要成就在于:从教育发展战略的宏观层面和民族教育学的角度探讨了双语教育与双语教育的问题。以多元文化思想、第二语言学习规律和双语教育原理等理论为依据,具体分析了双语教育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问题。例如,强海燕论证了外语学习对幼儿社会性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凸显了外语教学对儿童性格的影响,尤其是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外向型性格特征。[1]高一虹的研究表明,双语教育不仅不会影响儿童学习母语的能力,还有助于促进儿童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2]此外,陈红涛、万明钢、余强等学者,从国家政策和法律的角度论述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的重要性,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双语教育的有效路径、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包括多语转化、适合不同民族双语教材的编写等。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在国际全球化背景下研究云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区学前双语教育

  的发展问题,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对云南省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解释,同时对学前双语教育发展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探讨,探求发展策略,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一)调查对象及样本对云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地(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临沧市)的25个有代表性的城乡幼儿园或学前双语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抽样调查,每个幼儿园或学前双语教育培训机构随机抽取1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在这25个幼儿园或学前双语教育培训机构随机抽取400名学生家长进行学前双语教育基本状况问卷调查。具体调查内容包括机构调查、幼儿园或学前双语教育培训机构教师调查、学生调查等。(二)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幼儿园或学前双语教育培训机构的基本情况、教师基本情况和学生满意度进行整理、编号、数据录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一)学前双语教育机构设置基本情况1.创办主体情况我国政府一直倡导“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种形式发展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思路,鼓励不同形式的举办主体参与创建学前双语教育机构。2012年颁布的《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第3条明确规定:“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学前教育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原则,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的方针。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依法举办学前教育机构或者为学前教育提供资助。”[3]调查结果表明,在所有抽样调查的学前双语教育机构中,机构主办主体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力量已介入学前教育体系,其中以公办学前教育机构为主要创办主体,民营资本的创办主体仅占12%。

  2.教育服务覆盖率从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服务区域范围来看,所调查的25个机构的平均服务半径为1.43公里,其中服务半径最大的是昆明理工大学幼儿园(4公里),最小的是国营勐腊农场幼儿园(0.2公里)。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服务半径大致与人口的密度成正比,人口密度越大,服务半径越小,反之亦然。同时,25个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平均服务覆盖人口为0.23万人(见表1)。3.工作人员的结构由于云南省学前双语教育起步较晚,截至2013年底,全省幼儿园数为4768所,比2012年增加978所;教职工数为59613名,比2012年增加12612人,增长26.83%;专任教师数为35581名,比2012年增加6378名,增长21.84%。2013年全省学前毛入园率达48.95%,比2012年增长11.52%,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加快。但总体上看,学前教育是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人不愿意去私立的学前双语教育机构从事教育工作,更多的人力资源集中在公立幼儿园。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25个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在职在岗平均人数为9人,其中聘用人员的平均人数为12人。(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1.教学内容语言是幼儿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最重要、最基础的条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幼儿能够运用汉语进行表达和交际。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对幼儿双语教育的目标是明确的。他们认为,培养幼儿对汉语的兴趣和汉语的初步运用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幼儿园双语教育应该培养幼儿对汉语的兴趣、运用汉语的能力和启蒙其多元文化的思维为宗旨。调查结果显示,在幼儿园教学中,日常用语、词语、句子、拼音及汉字的比例分别为79.38%,47.19%,36.68%,28.54%和21.78%。可见,在教师看来,幼儿学习汉语主要以口头语言为主。

  2.教学方式幼儿园双语教育的主要方式包括教师教学、游戏实践和模拟生活等,其中游戏活动作为幼儿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是幼儿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在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幼儿语言的发展创设条件、提供机会,让幼儿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语言的发展。调查显示,幼儿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示范模仿法、游戏法、儿歌唱诵法、表演法、练习法和讲授法。这些方法的使用率分别为:示范模仿法占77.45%、游戏法占71.46%、儿歌唱诵法占66.23%、表演法占45.37%、练习法占35.65%、讲授法占25.10%。(三)学前双语教育机构人员自我评价情况为了深入了解学前双语教育机构人员对学前双语教育发展的看法及其工作效率,本次调查从25个幼儿园或学前双语教育机构随机抽取了30名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学前双语教育工作情况、对学前双语教育工作所持有的态度以及对学前双语教育未来发展的观点等方面。本次随机抽取的样本,男性7人,占23.3%,女性23人,占76.7%。从年龄结构来看,40岁以上的调查对象所占比例较大,占50%。目前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教师以经验丰富、工作年限较长的群体为主,年轻人相对较少。在所调查的教师中,学历以大专为主,占40%,中专学历或相应水平的占20%,本科以上学历只占7%,这说明学前双语教育机构教师的整体学历偏低,有待进一步提升。在被调查的工作人员中,30%的教师专业为幼教,30%为英语,而专业背景为儿童教育、教育管理的教师比例仅为6.7%和3.3%。在所有被调查的人员中,40%的工作人员的月收入低于2000元,月收入超过3000元以上的比例仅占20%,可见,学前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的整体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大约有50%的教师曾经想离开现在的工作岗位,具体的原因包括收入低、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没有发展前途等。

  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办学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得到了学生家长或领导的认可,这一点与公立学前双语教育工作人员的观点基本一致。在本次调查中,大部分学前双语教育机构工作人员对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发展困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22%的工作人员认为,学前双语教育机构发展的困境在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15%的人认为是缺乏技术指导,14%的人认为是专业人才紧缺。面对如何走出学前双语教育机构发展困境这一问题,86.7%的工作人员认为应该提高技术水平,80%的人认为应该改善员工福利、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66.7%的人认为应该引进专业人才。(四)学前双语教育的社会效益评价学前双语教育的社会效益是影响学前双语教育机构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从服务消费者(本研究为学生家长)的角度进行考察。为此,本次调查在25个学前双语教育机构随机抽取了400名家长进行调查,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85份,有效回收率为98.75%。满意度是学前双语教育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及家长对学前双语教育教学的满意度直接反映出学前双语教育的质量及社会效益。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385名学生家长中,对学前双语教育质量的综合满意度已达到53.1%,该数据表明云南省学前双语教育发展较为迅速,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需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在就读满意程度方面,52.4%的学生家长表示“非常满意”,36.2%的学生家长表示“比较满意”;在接送时间方面,27%的学生家长表示“非常满意”;在服务态度、受尊重程度、交流沟通方面的满意度也相对较高。因此,由于学前双语教育机构通常设置于人口聚居区的中心位置,这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就读,为家长接送孩子缩短了时间,而且接送时与老师之间的熟悉程度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互动关系。在设备设施、技术水平和就读安全性方面,学生家长对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满意度

  相对较低,仅有13.9%的学生家长表示“非常满意”,44.1%的学生家长表示“比较满意”;在技术水平方面,只有14.9%的学生家长表示“非常满意”;22.5%的学生家长对就读安全性表示“非常满意”。可见,学生家长对学前双语教育机构所提供的多元化教学还是不太放心,特别是私立幼儿园,这也说明我国城市的学前教育资源绝大部分集中于大型幼儿园或公办幼儿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在学费方面,家长的满意度并不高,仅有14.2%的学生家长对学费价格表示“非常满意”,50.4%的学生家长表示“比较满意”。总体而言,学生家长对学前双语教育机构学费收费标准的认可度不高,应该进一步降低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就读成本。根据上述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云南省多民族地区的学前双语教育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1)对学前双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2)双语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3)缺乏符合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双语教材;(4)缺乏有效的政策配套与评估机制。基于现存的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以期进一步促进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第一,完善学前双语教育保障机制制度建设是保障云南省学前双语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因此,笔者建议完善以下保障机制:首先,明确地方政府在幼儿园双语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角色定位,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幼儿园发展思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幼儿园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和捐资助园。其次,设立学前双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合理分担城镇公办三年制幼儿园成本;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针对孤残儿童实施普惠性教育。公共财政保障应涵盖学前两年双语教育。最后,完善督导评估学前双语教育工作的各项措施和标准,以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为主要方式,确保行之有效地发展学前双语教育。[4](P26-27)第二,加强学前双语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云南省学前双语教师的后备力量不足,专业素养好、汉语水平高的年轻专业人才倾向于选择小学或相关事业单位。汉语水平欠佳,专业素养好的年轻教师,只有极少数愿意从事幼儿学前教育,目前从事幼儿教学的教师的汉语水平几乎都不足以胜任双语教育。要改变这一境况,笔者认为,在职教师的培训势在必行。在职教师的培训是提升幼儿园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可采取校本培训、依托高校培训等方式,加强教师的汉语口语训练,在口语水平得以提高的同时,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幼儿园双语教师的汉语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双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相关部门必须有序地、有计划地在云南省各个州市推进在职培训,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接受培训的教师可主辅兼修,在学好必修课程的同时,选修双语教师必备素养和能力的相关课程,使其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第三,强化双语教材和教辅资源建设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教学要求的具体体现,是衡量和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以及保证达到教育目的的关键因素之一。教材的编写,除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优秀文化外,还应富含地区特色的文化,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类型和地方性知识,让学生感到教材并不脱离他们的生活实际,所学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实用价值,以增强语言学习的生活适应性。其次,组建双语教材编写团队,除聘请基础教育专家、学科课程专家和双语教育专家外,还应聘请通晓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谙熟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和思维习惯的学者以及从事学前双语教育的一线教师参与编写。第四,建立和完善学前双语教育的评价机制目前,云南省幼儿园双语教育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各个州市的双语教育评价标准差异较大,甚至有些州市没有制定相应的评价制度。因此,参照义务教育的教学评

  价体制形成适合幼儿园双语教育的评价标准尤其重要,并且要区别于之前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幼儿园双语教育的评价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入手,其中教学内容应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教学、普通话教学以及有条件的外语教学,教学手段应多元化,涵盖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评价应引入多元评价,包括同行教师听课评价、主管部门评价和学生家长评价,从而形成多元化评价机制。

  【相关文献】

  [1]赵琳,强海燕.儿童早期第二语言侵入式教学与课程建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2,(2).[2]高一虹,等.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强度与自我认同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5).[3]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S].2012.[4]巴桑卓玛.西藏学前双语教育有关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推荐访问: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双语 困境 对策

版权所有:新维文档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新维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新维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50341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