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目的10篇

时间:2022-11-08 08:30:08 来源:网友投稿

中学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目的10篇中学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目的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尚志市亚布力镇中学邱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目的10篇,供大家参考。

中学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目的10篇

篇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目的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尚志市亚布力镇中学邱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应把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采用启发、讨论式对话教学,融洽课堂氛围。

  启发、讨论式对话教学,这种方法可依据教材中探究框中的问题,由学生先进行讨论思考,归纳概括,教师再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因势利导。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应充分肯定其正确的观点,对片面的认识再引导其仔细看书分析,自己纠正错误,这就使学生有种成就感。这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教学,定会使老师教得高兴,学生学得开心,从而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灵活性、双向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教师提出来的,也可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把自已的困惑提出来。问题情境设置出来后,可以灵活地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如“小组讨论”、“演讲”、“辩论赛”等等,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真正“活”起来,“动”起来。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自主、合作的空间中学习一定会如鱼得水,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一方是反映学生的认知、思想情感的疑问、困惑和要求,另一方是体现的社会、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是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融合点,是一种双向交流,体现了教学活动领域的民主性。这种双向交流与传统的单向传递有本质差别,前者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后者教师是真理的化身。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真正让学生“活”起来鼓励他们发表自已的“高见”。教师也可发表见解,并非强求学生绝对接受,师生之间允许存在观点、思维方法的分歧,相互驳斥甚至争辩均属正常。所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既能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又能反映学生

  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必将给学生带来有益的收获,出使教师得到更多的启示,真正使教学收到明显的效果。

  三、开放课堂时空,联系社会生活

  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的生活相比,无论从应用性,还是从时代性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它们与现实生活又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日常的生活中,如果不及时渗透与社会生活、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课外知识,就无法活化书本上的知识,就谈不上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和应用,也就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穿插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现象。例如:在学习“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一节时,我让学生就购买商品时用不用要发票进行讨论。

  四、改进教学评价,推进师生互动

  “关注差异,人人成材”的评价观注重运用多元、多维、全面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能得到他人更多的肯定。这就要求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地看、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例如,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是否产生疑惑不解?是否有厌烦心理?是否失去了自信?亦或有“异端”在表达等等。如果教师抓住了师生交流的最佳契机,适时运用语言、表情等手段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就能使师生互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把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政治教学课堂,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提供足够的材料,给政治课堂教学带来高效、逼真的学习环境。使枯燥抽象的政治学习内容变得富于趣味和吸引力,使政治课堂形式多元化,以此激发学生政治学习的强烈愿望和自主性,使学生要学政治、爱学政治,最终学好政治。

  在师生互动中,改变了以往“一言堂”的教学现象,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促进了多向交流。在课堂上,学生不但能自已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还能尝试解决问题。通过这种“互动式教学”,在课堂上搭建起“师生互动平台”,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学会“学习”政治。

  

  

篇二:中学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目的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是在核心素养的总体要求下发挥思想政治学科中智育与德育相结合的独特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理想坚持人民立场培养唯物辩证的理性思维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理性从容的面对社会生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学科素养下高中思政课师生互动策略探究

  作者:罗紫薇来源:《卷宗》2020年第14期

  摘要:运用互动探究策略来开展高中思政课有助于培养学生思政学科素养,实现全面发展。但高中思政课在运用互动策略时存在教师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技能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和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发展不充分、心理发育不成熟的问题,导致思政学科素养不能真正落实。对此,就教师而言,必须树立民主教学的理念,更新学习教学技能同时创新使用教育载体;学生可以将思政理论融入现实生活,选择积极的同辈群体相互影响学习等多种途径实现高中思政课堂的良性互动,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师生互动策略;高中思政课;学科素养;核心素养

  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所有学科教育协同发力。高中思政学科素养将有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现代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知识的传授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也就是更加强调教学过程,强调学生与教师、同学的合作与沟通[1]。互动探究是高中生将思政学科素养转化为现实行动的有效途径。教师与学生密切互动、积极实践有利于分解理论,強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自我认知,是一个教学相长的发展过程。

  1高中思政学科素养与互动策略的基本理论

  1.1核心素养与高中思政学科素养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学习中习得的,有助于个人成长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优秀品质与能力[2]。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总体性规范,而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则是将这种总体性的要求与本学科特色相结合,规范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要求。朱志平等学者提出,高中思政学科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和公共参与等令人受益终身的关键品质[3]。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是在核心素养的总体要求下,发挥思想政治学科中智育与德育相结合的独特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理想,坚持人民立场,培养唯物辩证的理性思维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理性从容的面对社会生活。

  1.2借助互动探究培养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必要性

  社会的发展进步推动教育评价机制向发展性的标准转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超出了传统教育的能力范围。高等教育的选拔性考试使高考成为决定学生命运的“龙门”,“唯分数论”依然是学校教育的突出特征。高中思政课从教材内容上来说是比较深入的,理论性很强。学生的学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习兴趣得不到挖掘,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分离,学习困难继续增大。此时教师如果依然坚持简单粗暴的“灌输式教学”,一味追求学生考试成绩,那么思政学科素养体现的独立思考、理性生活很难融入学生的成长。

  2当前利用互动探究策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存在的问题

  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沟通合作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习得知识、养成品德起到指导作用。核心素养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存在,反而应该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接受教育的同时更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依然表现出相对分离的现象。解决这问题必须要从师生两个主体进行分析,才能探索有效解决方案。

  2.1教育者方面

  1)教育观念陈旧,理论教育脱离学生现实生活。西方人本主义认为,人在发展中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从学校教育来说,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就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我选择、追求独立的意愿与能力。但在中式教育历史中,中国式教育更倾向于灌输式的教学。从春秋时期孔子对三千弟子的传道授业,到当代的“填鸭式”教育、题海战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传授一直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在当前的教育评价标准偏向于量化学习效果的压力下,灌输式教育缺乏互动探究的积极意义,也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实践。此外,高中思政课的内容具有抽象性和理论性的特点,难度更大。在升学压力下,教师和学生为了取得更高的分数,无法避免地偏重教材知识的考核,因而对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思政学科素养的培育产生了消极影响。

  2)教育技能落后,开展动探究学习的能力不足。高中思政课堂运用互动策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注重实践锻炼,升华情感,坚定理想。互动探究要求教师个人具备更高能力。但青年教师由于经验有限,在和学生的互动中不能把握学生的动态,以致课堂失控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主人的能力不足。所以,互动探究对年轻教师来说难度颇大。老教师教龄长,教学经验丰富,却有固定的教学方式。老教师或是授课习惯固定,或是尚未正确认识互动策略,因而难以实践互动探究。因此,教学方法僵化固定,互动探究的应用难以实现。

  3)教学手段单一,难以灵活运用新兴教育载体。在高中教学中运用的比较多的载体是大众传播媒介,其中包括QQ、微信、校园BBS、多媒体课件等。网络的广泛运用使所有教师可以轻易获得课件资源,某些教师不加思考的将网络课件用于教学中,很难加入自身思想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创新,难以因材施教。因此,课堂千篇一律,乏味可陈,学生态度消极。而QQ、微信这些学生频繁使用的社交媒体却没有被充分挖掘其隐藏的教学功能。教师简单的将其定义为联络学生的方式,忽视新兴媒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多样化作用。学生的兴趣未能与教育相联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发挥。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2.2教育对象方面

  1)认知能力不足,辩证思维发展不成熟。在青少年期,决定心理水平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基本完善,加之社会交往逐渐丰富与学习的复杂性和精密性不断提高,有效的锻炼高中生的认知能力。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优势地位,实现了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但辩证思维的能力仍然不充分,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存在片面性的问题。高中生的认知发展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对传统的“权威”回答产生怀疑,倾向于独立的寻求答案。高中生处于对外界的不信任状况,表现出偏执、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问题。因此,核心素养重视培育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采取积极的互动策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学生理性思考、辩证思维。

  2)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状况不稳定。处于青少年期的高中生各身体机能已经基本接近成人水平,同时心理发展也进入关键期。随着外部体征的基本成熟,高中生开始产生“成人感”意识,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知识积累有限与生活经验却匮乏,高中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在面对家庭、升学、就业等多重压力时,容易出现抑郁、厌学和焦虑等方面的问题。高中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快速发展,对父母师长等“传统权威”角色的认同度不断降低,出现疑难困惑时,产生逆反心理,抵触和外界的沟通交流。学生负面情绪不能排解,将加重学生情绪紧张,产生消极生活、消极学习的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3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素养背景下互动探究的对策

  3.1教育者方面

  1)开放思维,树立民主教学理念。将学生的心思吸引到课堂中来,教师要充分发散思维,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器材,注意语言的幽默性,善于利用鲜活的现实案例,引导学生提问,在解疑过程中注重使用启发和点拨的方式,帮助学生自我解答、发散思维。师生在教育中地位不平等既不利于知识的传播,也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必须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来开展教育,宽容理解学生的错误,换位思考,科学分析学生的困惑,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信心与好奇心。在课下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可引导学生参与管理班级日常事务,为班级发展出谋划策;组建学习小组,以先进带后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发挥学生同辈群体的竞争激励作用。

  2)坚持学习,掌握互动教学技能。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教师,要得到学生的认可与信服,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增强人格魅力,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教育的走向。思政教师尤其要结合学生展现出来的新特点新情况,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深度挖掘,学习先进的教学技能,从现实生活出发,在与学生的互动沟通中,想学生所想,增强语言表达的趣味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坚持学习,终身学习,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始终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饱满热情的敬业精神,坚实深厚的专业素养,感染和培育学生。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3)更新思想,创新运用教育媒介。新兴媒体给高中思政课堂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的普及,使学习更加便捷。教师一味的阻碍学生使用这些工具,不是防微杜渐,而是饮鸩止渴。今天的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界,快速获取有效信息是现代必备生存技能。教师要顺应潮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微信、QQ、BBS等工具进行合作学习。也可使用社交工具进行课后教学,如慕课学习、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学习资料以及网络上各优秀教师的精彩授课。学生对新兴教育载体更有发言权。他们经常操作微信、QQ,容易产生将其与教育相联系的新想法。创新利用教学资源不是教师和学校单方面的事情,而是教师和学生交流探讨、共同建设的过程。师生对这些工具载体的灵活运用能促进思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3.2教育对象方面

  1)积极参与实践锻炼,增强认知能力。高中生虽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还有待加强,发展辩证思维、构建科学认知是必修课。首先,从来自学业的压力入手,高中的教学科目增多,教材内容难度增大。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考验高中生的时间规划能力、自制力,也促进学生与外界的交流。高效的学习方法,除了自己摸索研究之外,更直接的方式就是向教师、学长学姐和同学请教,汲取经验。高中生需要博采众长,快速获得优质的学习经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其次,着眼现实生活,关注时事热点,在辩论中前进。课本知识是现实生活的映射。高中生思想独立,能够独立分析社会事件。完善和论证观点可以从辩论中实现,在辩论的过程中倾听对方的意见,抓住关键论点,或是予以批判,或是用于修正自身观点,都是对高中生不成熟的辩证逻辑思维的锤炼。

  最后,广泛参加社会实践,如积极行使民主权利,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养老院、福利院等志愿活动,倾听来自多方的声音也是增强阅历,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方式。

  2)借助同辈群体的正面带动,发展积极情感。互动不只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为广泛、频繁。同辈群体中的成员年龄相当,生活环境相似,具有同样的困惑和兴趣。高中生进入青春期后,身心迅速发育,自我意识增强,挑战传统权威的同时渴望融入同龄人群体。同龄人之间从相同的兴趣爱好出发,互诉成长困惑、学业难题,在平等輕松的氛围中解决问题,能够有效缓解青春期的多重压力。在诸多同辈群体中,积极向上的群体才能够起到良性竞争,互相激励的正面作用,要有选择的加入。密切关注自身情感变化,加强自我调节,或是主动寻找同学、朋友倾诉内心矛盾,排解疑难困惑,有利于克服消极情绪,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坚定克服苦难的信心。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1]邱斌.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7,(01):54-56+60.

  [2]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66-73.

  [3]朱志平.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05):4-8.

  作者简介

  罗紫薇(1996-),女,汉族,四川乐山人,法学硕士,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篇三:中学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目的

  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师生有效互动摘要:站在新课程改革的高度上认识师生互动的必要性,我们要转变观念,创建和谐的教学情景和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注重能力立意和能力培养,促进、引导和推动课堂师生有效互动。关键词: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有效互动【中图分类号】g631近日,珠海”小神童”冯邵一的”退学申请书”事件和启东汇龙中学江成博同学的”偷换国旗下讲话”事件引起社会舆论对现行教育体制功利性和弊端的质疑。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也不时听到有老师发出诸如新课程改革不能操作甚至”失败”等观点,对此我不敢苟同。一、站在新课程改革的高度上认识师生有效互动的必要性2012年11月25日,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组长钟启泉教授为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赴上海教育考察团做了一场学术报告---《静悄悄的课堂革命》,令人茅塞顿开,新课程改革不是不好,而是我们没有真正领会并贯彻实践其理念和内涵。认为新课程改革失败的观点正是没有贯彻其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起来的结果。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在教学中我们要”以生为本”,学生是一切教育教学目标的接受者和参与者,是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终检验者,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站在这个高度上看待新课程

  改革我们就会有一种教书育人的冲动,把学生当成自家孩子的冲动。

  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书育人的需要。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1]思想政治课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生一起面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矛盾与困惑,更应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所有这一切,落实到教学方式上都要依靠师生有效互动来解决。

  站在新课程改革的新高度上探讨教学方式,我们必然会选择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它要求思想政治课摒弃以往沉闷、无趣的教学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事实上,对于老师来讲,教学的目的不是为”教”,而是为”学”;而对学生来讲,师生有效互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体现。只有学生”学”进去了,”教”才能实现其意义。同时,”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肯定第八次课程改革大方向的前提下,广大教师就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书育人理念。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有了更多对话机会,学生在与老师的互动中,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教师

  也会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感受到职业成就感。二、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加强师生有效互动的主要措施1、创建和谐的教学情景和教学方式,促进课堂师生有效互动。要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教学相长的地方,需要构建学生乐学上

  进的平台,还思想政治课本来的面目。教师不再是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抛砖引玉者、穿针引线人。教师的作用是提出学习的主题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维持必要的教学秩序,给予学生支持、鼓励,还有及时、恰到好处的引导。[2]

  传统课堂仍然有它的存在价值,毕竟”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但最终都要落实到”教有得法、学有得法”上,师生互动最终要落实到”有效”这两个字上来。在此要注意做到教学情景生活化、教学方式活动化,不要让学生仅仅成为听众,要让他们积极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是浓缩的交际空间,思想政治教学不应是死记硬背的代名词,而是反复亲历体验的实践过程。让学生在生活化的环境中主动还原知识、探究知识,才能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并运用知识,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我在人教版高一政治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教学中尝试运用”先学后教、自主互助”教学法,指导学生先认真阅读教材,划出重点、难点,找出概念,鼓励学生先自学后讨论。经过大约五分钟的准备之后,我说:”大家都爱财,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不理财,财就不理你。如何投资理财,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学生们一听都笑了。然后我引导学生概括

  出本课介绍的四种理财方式,再逐个就有关问题提问、讨论、解答、补充,最后进行总结,强调知识点。课后反馈,有学生调皮的说:”上的很happy!”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引导课堂师生有效互动。把学生看做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个体,允许学生在课堂中质疑问难,允许学生有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允许学生犯同龄人常犯甚至不常犯的错误;这就需要建立在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尽可能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改变课堂管理”管住学生”的观念,打破课堂的沉寂,使之成为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学生的主体性才会真正体现,教师才能真正发挥其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带有激情的引导评价,充满关爱的鼓励性语言,调动学生的参与教学的激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3、注重能力立意和能力培养,推动课堂师生有效互动。新课程改革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举一反三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等等,在教学过程之中就不能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注重能力立意而不是知识立意。所以必须围绕教材组织运用好时政资料,推动课堂实现师生有效互动。在时政问题的设置上要注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循序渐进,并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提高其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讨论思考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顺利完成探究实践与互动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当然,我们还要做的更多、更好。正如钟启泉教授在《静悄悄的课堂革命》中所说的,”对于我们来说,缺的不是信息、不是技术,而是思维方式。我们需要摆脱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的束缚,坚定课程改革的大方向。”让我们立足课堂,追求师生有效互动,在互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追求师生教与学的生机与活力,让学生愉快学习,享受成长的快乐!

  

篇四:中学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目的

  如何开展思想品德课中的师生互动初探重庆市巫山县大昌中学阎平摘要:根据新课标的基本教学理念,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和互动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师生互动的教学最关键是师生不分彼此,积极参入,共同创建教学环境,共同完成教学活动任务,共同检评教学效果。关键词:思想品德师生互动初探师生互动教学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重构思想政治课民主、互动活力的新平台。中学思想品德课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师生互动进行教学。师生互动教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之重和作用之大也就不言而喻了。而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基本上还是沿用传授——接受、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式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教学处在“有问有答”这种比较低级的水平上,很少有学生的感悟、体验,更难有学生自己去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反映学生的价值表达过程。即便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意识到讨论是很好的学习、探求方式,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课堂讨论,但同学们发言的结果却大多是教材上的答案;或者没有认真思考,这样也就谈不上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交锋;还有的同学对讨论表现出根本不感兴趣,以消极、倦怠的情绪对待师生互动。本人认为师生互动不仅仅是课堂上给学生时间讲话那么简单,这

  种讨论,绝不是真正意义上师生互动,可以说,这样的师生互动是无效的。这样,学的知识难以迁移、内化,很难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在要求。从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特点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思想政治课教材要以材料为依据,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方法为核心,以媒体为手段,以觉悟为目的,要求师生互动活动达成目标。因此必须突破这种以教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旧的教学模式,思想政治课中的师生互动研究应该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而在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着四个方面的偏差:(一)形式单调,多师生间互动,少生生间互动。课堂互动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组成。但学生作为课堂互动双方中的一方时,可以学生全体、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三种身份出现。可以有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互动。(教师学生全体学生小组学生个体群体)这样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可组成多种形式。而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目前所采用的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因此,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可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二)内容偏颇,多认知互动,少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其内容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把师生互动的内容分为认知互动、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三种,包括认知方式的相互影响情感、价值观的促进形式,知识技能的获

  得,智慧的交流和提高,主体人格的完善等等。但由于现行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更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换意见,发出和体验彼此的心声;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借鉴和研究彼此的长处。于是,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上,而严重缺乏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等过程。

  (三)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闹忙,实际上,此为“物理运动”,而非“化学反应”,即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还常常看到,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中,有许多雷同与重复,缺乏激烈的辩论,少见强烈的反驳,此谓“无争论的统一,非真正的统一”。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象一条孱孱溪流单线条前进,而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波浪翻涌。(四)互动作用失衡,多“控制——服从”的单向型互动,少交互平行的成员型互动。在分析课堂中的师生角色时,我们常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把师生关系定为主客体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不管是谁作主

  体、谁作客体,都是分离、对立的。于是师生互动也由此成为教师为主体或学生为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和影响。在学生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的许多课堂中,师生互动大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服从”影响,教师常常作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学生,在互动作用中占据了强势地位。而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双方活动应是交互性的,非对立性的,教师应成为普通一员参与互动,与学生形成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

  要改变以上四个偏差,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而且出示问题后,不要马上组织讨论,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否则,结果要么因为问题简单易懂、无需讨论;要么因为学生觉得高不可攀,“无功而返”。并且学生因没有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课堂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往往成了空热闹、假正经。另一种情况是在活动时,学生们往往“各自为政”。有的学生搞“一言堂”,其他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默状;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还有的干脆天南海北高谈阔论,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偏离主题。这热闹的课堂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第二、学生进入课堂活动后,教师也要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去,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调控。而不是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有的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正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等。

  第三、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多给中等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也尝受到成功的喜悦,拉近师生的距离,消除对教师的畏惧,让他们在一种和谐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有了学习的胜任感,也就有了求知欲,这时教师应当及时予以表扬、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思维,使他们想学、乐学。这样他们会受到鼓舞,激起上进心,从而努力学习。

  

篇五:中学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目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初中思政课师生互动的必要性及途径探究

  作者:李秀萍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3年第09期

  一、初中思想政治课师生互动的必要性新的教育改革重点强调了师生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它要求思想政治课要抛开传统的无趣而沉闷的教学模式,把封闭性教学转向开放性教学,把师生互动作为教学的主体,特别是要把学生当做课堂学习的主人,积极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快乐的学习环境,通过各个渠道给学生提供不同的知识,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健康合理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是新课改的目标和航向。二、初中思想政治课师生互动的途径1.创设思想政治课堂积极的情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活动都是以情感的相融和沟通为基础的,如果师生情感相融,必然会激发起学生兴奋的情绪,点燃师生的创造力和灵感,使课堂更加富有乐趣和生机。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地为此创设条件,以增加师生间情感的互动。2.培养教师对教学的肯定和欣赏如今,很多学生都认为思想政治课堂是很沉闷的,没有学习的挑战和刺激,为此教师应该承当主要责任。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或未能寻找出学生的兴趣切入点,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和情感,忽视了学生的担忧和问题,一般表现为对学生十分冷淡。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有错误的认识。这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职业就是维持生活或获得权力的一种途径,基于此,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搬运知识的工人,认为教学就是简单的重复。再加上思想政治课被认为是所谓的副课,很多人忽视了其重要性,这就会让教师更加心灰意冷,认为自己的生命只能在飘洒的粉笔灰中无奈地被淹没。尤其是一些老教师,丧失了教育的激情,甚至每天都拿着陈旧发黄的讲稿上讲台,试图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教学阅历和工作年限。3.积极参与到课堂管理中教师既承担着教学任务,也肩负着课堂管理的重任。健康积极的课堂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安全感、归属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被重视、被接纳,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可以得到肯定。归属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每个人都需要归属于一个群体,感到自己被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接纳。试想,在一种紧张、不安的环境中,学生哪里能与教师发生积极的情感互动呢?假如学生一直把自我包裹起来,不能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就会使教师对学生的真情实感一点都不了解,导致全部的教育均是以空对空,缺乏实效性。因此,教师应该持有开放、民主的态度,通过宽松、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合作的方式对课堂进行管理。假如初中思想政治课堂可以营造出充满理解、真诚、信任、自由、尊重、宽容、关爱的氛围,就可以让师生之间有积极主动的情感互动。4.营造健康积极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要具备正确的教学观,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独立的,有个性、有活力、有思想的个体。这样,在课堂管理中才不会“目中无人”,不会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够尊重学生。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教师需要采取真诚的行动,接纳、重视、关心所有的学生,营造一种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还应认真仔细倾听,因为倾听是情感交流的最基础的方法。在课堂上,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当他们在叙述观点、回答问题时,教师就应认真仔细倾听,不可以由于学生表达的观点出现错误,就马上打断学生,禁止学生继续叙述。仔细认真倾听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认真对待他们、尊重他们,教师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相反,学生也将回报教师,仔细地倾听、认真地思考教师所讲的知识,这样就能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双向交流氛围。5.扩大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开放度”和“自由度”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尽可能让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更加自由和开放,把学生当作是具有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的个体,准许学生在课堂上向教师发问;准许学生打破传统的学习观念和思维方式;准许学生采取自己觉得可行的方案来解决问题;准许学生在课堂中放开手、放开嘴、敞开思维。这些“准许”必须要建立在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基础之上。所以,教师在管理课堂时,要摒弃传统的“管住学生”的观念,完全打破课堂中的安静和沉寂,把课堂营造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讨论、对话的场所。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也才能真正在课堂中发挥组织功能。总之,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师生互动中,教师要全身心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教师只有从内心深处热爱事业、关爱学生,并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样内心才会有一股力量,并将动力转化为行为,和学生打成一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责任编辑袁妮)

  

  

篇六:中学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目的

  作者:钟锦林作者机构:福建泉州第三中学出版物刊名: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页码:142-142页年卷期:2015年第3期主题词:初中思政师生互动创新教学主体

  摘要: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对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增强思政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培养都有着重要作用。新课程理念下加强师生互动教学成为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手段。从客观角度分析可知,师生互动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将对初中思政课师生互动展开详细论述,推进该教学形式的更广泛应用。

  

  

篇七:中学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目的

  《《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理论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理论研究》》课题实验报告德化县《《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理论研究》》课题组陈其普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理论研究,是以合作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进步思政课课堂教学效益,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安康开展的平台为目的,探究如何把合作学习引入思想政治课课堂的教与学的行为与策略的研究,是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探究。2021年21年秋季起,在我县的一中、五中、六中、八中、三班中学、龙门滩中学、盖德中学、阳山中学,我们进展了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理论研究活动。一、合作学习理论研究的理论根据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理论研究把合作学习作为它的理论根底。当代合作学习理论创始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约翰逊等人认为,合作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的方式以使学生之间能协同努力,充分地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杰克布斯等人那么进一步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价值观,这是最重要的合作学习原理。换句话说,合作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希望学生能承受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合作。〞而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合作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合作品质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合作学习互动观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它不仅是师生的双边互动,更突出生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珍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合作学习目的观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请教学在认识、情感和技能目的上的平衡达成。合作学习师生观倡导老师

  1/12

  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合作学习形式观认为教学形式应以集体讲授为根底,以异质合作学习小组为主体形式,力求表达集体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合作学习评价观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合作学习情境观倡导突出合作的主导地位,并把竞争与个人活动的价值纳入教学过程中,使它们兼容互补,相得益彰。二、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理论研究的目的1、改变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开展的过程。使合作学习成为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2、让学生学会合作,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和态度。3、探究进步合作学习效益的方法和途径。三、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理论准备①思想准备〔老师的思想准备和学生的思想准备〕老师的思想准备。组织老师学习《《国务院关于落实教育改革与开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分的《《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王坦著的《《合作学习的理念与施行》》等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以及报刊杂志上有关介绍合作学习理论经历的文章,更新老师的教育思想,树立进展合作学习教学的新理念,明确了进展合作学习教学的意义。学生的思想准备。因为学生同样受过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已习惯于“静听〞式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合作学习教学理论前,对学生进展了必要的培训。让学生明白课堂将是一个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先学为前提,以小组为单位,进展组内成员之间、组际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为主要活

  2/12

  动内容的共同开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而且是课堂的主人;不仅在课堂活动中获取知识、技能与方法,而且能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真谛,不断激活生命、确证生命、丰富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与价值。②组织准备组建课题研究的指导组。成立了以县进修学校教研员为核心的研究指导组,确定几个较多政治老师参加本课题研究的学校的课题研究小组负责人,以便统一组织各校的课题研究活动。组建学生的学习小组。根据合作学习形式观的要求,老师把每个教学班的同学组成假设干个异质小组,每组通常由4—6人组成。各组成员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才能倾向差异合理搭配,通常是好的一名,差的一名,中等的2—3人。各小组总体程度差不多,这就形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场面。它为互助合作奠定根底,又为各小组间开展竞争创造了条件。为了进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组内有明确的分工。首先确定组长一人,再由组长确定各成员在小组活动中的各种角色,如小组发言人、记录员和分配每个成员的详细任务。同时还对小组长进展培训,使他们能明确职责和懂得履行职责的根本方法。四、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理论的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先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原先那种“先教后学〞的、他主的、被动的学法,提倡“先学后教〞的自主的学法。为了让学生的先学更有成效,必须做好先学的指导。第

  3/12

  一、老师用一定时间,给学生讲清教材的编写特点及自学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自主先学中要根据自己已有的经历、知识大胆地个性化地去解读教材,理解教材,并在解读与理解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二、由老师以教材每节或框题为单位,编写导读提纲或预习考虑题〔2021年21年秋季七年级进入课改,新教材的编写发生了根本新的变化,采用预习考虑题的形式〕,在上课前几天发给学生,用来指导他们课前自学。导读提纲或预习考虑题的编写,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所设置的教学目的。其内容包括:一是写上本课的学习目的。二是编写一些能联络社会生活、时政热点的实际,有一定思维深度,有启发性、开放性、探究性,又有台阶性的考虑题和具有才能迁移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自学时能沿着这个“台阶〞,将思维逐步引向深化。三是设置一个疑问栏,让学生把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问、难题等记录下来。2、小组讨论、生生互动小组讨论,就是让学生按原先组织的学习小组围坐在一起,在小组长的组织和主持下,一起交流各自的自学情况,一起探究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包括老师在导读提纲中提出的问题〕。生生互动,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以言语为其主要表现形式的沟通与交流,即生生对话。以生生对话为特征的小组讨论,它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状况有着亲密的联络。学生课前有效的自学是进展小组成员间交流对话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小组成员间的对话是学生自学的深化和质量的提升。

  

篇八:中学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目的

  初中思政课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情感教育日益被广大师生所认可与接受。思政课作为初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从而在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的同时,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键词:初中教学思政课教学情感交流初中思政课堂上的情感教育是指教师以思政课堂以及思政课堂的相关内容为载体,系统、全面的将思想政治教育、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理念以及传统优秀的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态度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在传播思政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变化也深深的影响了初中校园,面对这种情况,初中思政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形势的严峻性,从情感教学入手,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以期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这种教学模式犹如工厂流水线一般,简单、机械、反复,教学效果并不好。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情感教学日益被广大师生所认可,现在的课堂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增多。这种交流,可以是针对课堂上某一个知识

  点的交流,也可以是纯粹的情感的交流,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这种交流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有着深远影响。笔者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比较重要学习氛围的营造,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将情感因素与课本知识、社会实践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以实现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地动力的目的。比如笔者在教学“如何面对挫折”的相关内容时,曾经对课堂导入进行了细心的设计:同学们,你们知道灯泡是谁发明的吗?(有的同学说不知道,有的同学说是爱迪生)没错,就是爱迪生!别看小小的灯泡,虽然它在今天随处可见,但是它的发明过程是非常艰辛的!爱迪生与助手使用了1600种耐热材料进行试验,却均以失败而告终。助手曾经对爱迪生说:你的试验已经失败了一千多次!我看还是放弃吧!但爱迪生却说:我们并没有失败,起码我发现了一千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就是在这种不怕挫折,敢于挑战的心态下,爱迪生终于使用炭化后的竹丝作为灯丝,从而为黑夜带来的光明,使人类不再惧怕黑暗!同学们,从爱迪生的故事里,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就是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从来都不平坦,只有内心强大,不怕挫折的人才有资格踏上这条路!

  二、夯实理论,为情感升华打下基础思政课堂上师生之间进行的情感交流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它实际上是将理论知识进行升华处理,如果脱离了理论知识,那么情感教育也就无从谈起。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被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但是有些学校在“以人为

  本”教育理念落实的过程中,过于重要形式,课堂上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表面上学生畅所欲言、热闹非常,但所取得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学生讨论几乎贯穿于思政教学的整个课堂,教师并没未对该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性归纳,教师虽然与学生之间得到了很好的交流,但学生并未从中学到知识,更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二是虽然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但初中学生受年龄与阅历的限制,对于一个问题看法显然是无法深入的,而且思政课是一种很抽象的学科,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与启示,学生很难对某一问题有一个深层次的理解,更不用说情感共鸣了。因此,笔者认为漫无边际的讨论是没有意义的,必须要紧密围绕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进行问题设计,同时还要对知识点进行总结性归纳,这些都是情感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例如笔者在讲解《难报三春晖》一课时,这节课的重点就是教导孩子们经常与父母进行沟通,加深学生对父母的理解与热爱。在课堂开始之初,笔者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很多学生都举手发言,但笔者从他们脸上的表情就可以看出来,讲这些故事的时候,学生们并没有流露出真实的感情,更无法让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故事产生共鸣,甚至有些同学的故事还引起了一阵的哄笑。笔者这时发现,如果让学生们这漫无边际的讨论下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于是在另一个班讲解这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将课本通读一遍,然后要求他们在默读的过程中,认真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要如何孝敬父母?实际上,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

  已经加深了对课本上知识点的理解,内心深处也有感而发,笔者又适合将课本上的知识点加以梳理,然后再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小故事时,学生的故事充满了感情,甚至有些同学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一节很温馨,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注意课后实践,延伸情感教育思政课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交流不能只局限于思政课堂上,也不能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这样才是真正的达到了教学目的。这需要教师在课后积极与学生们展开交流,引导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比如有一些学校周围的环境比较差,而学生们也不注意保护环境,常常有一些破坏环境的举动,针对这一情况,笔者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这些现象,还利用了一个休息日,组织学生们去街上整理垃圾,从而使学生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增强了他们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四、结论综上所述,思政课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教师需要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更容易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从而使理论知识得以升华。参考文献:[1]钱莹.浅析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知识经济.2011(05)[2]秦登弟.浅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j].教

  育教学论坛.2010(16)

  

  

篇九:中学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目的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作者:李军宽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28期

  李军宽

  (甘肃省宁县第四中学甘肃宁县745201)

  【摘要】新课程理念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做了新的界定,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网络也在积极的构建中。为了更好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推广这一理念,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要讲求策略和措施,更新教学思想,将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占据更多的主动权,教师在课堂内外重点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提升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师生互动教学研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8-0025-02

  自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教育界掀起了创新的浪潮,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提倡,新式的教育教学手段得到了应用,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必将带动教学活动的创新,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为教师教学提供新思路,实现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质量的目标。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的概念及意义

  (一)师生互动的含义

  教学是一项完整而系统的活动,身处这项活动中的主体有教师、家长和学生,他们身处的地位不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总的来说,学生是主体,教师和家长是辅助力量。在过去,家长和学校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缺乏,在教导孩子方面方式难免会出现错误,经验也相对欠缺。随着理念的更新,近年来全社会在学生这一角色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师认识到了将课堂主体归还给学生的重要性,家长认识到了帮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和学习的紧迫性和重大性。这背景为本文研究师生互动关系创造了条件。从形式上来说,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搭档和配合关系。师生互动具有持续性和相互制约性,属于人际关系范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为了研究的清晰和透彻,本文将师生互动合作式的教学关系概括为一种教学方式或课堂氛围,例如,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或更好地促使问题得到解决,由教师提议,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共同商量和探讨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师生互动其实就是师生交流的合作型教学方法,它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实践中,使用互动模式下的教学办法,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自信心的塑造,在不损害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和高尚的道德。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的意义

  在我国的课程类别中,思想政治课程有着它自身的特点,这与我国的社会历史和发展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关系有着独特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我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提出“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的分类目标,这就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我国的教育传统表明,长期的枯燥的知识灌输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对新知识新鲜感保持的时间较短,陈旧知识往往调动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不断解放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思想素养的当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有着积极的暗示作用。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实施互动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有利于他们以更加健康、科学的眼光看待这门课程。

  2.有利于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不可能长时间地保持不变,一般人在12岁以后注意稳定持续的时间为30分钟左右。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的时候,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导和政治教化的时候,思想政治教师必须认识到大部分政治知识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重要性,教师的课堂秩序也就无法维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在课堂中间引入以师生互动为主的教学模式,能够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创造有利氛围,让学生领会到和教师一起学习的乐趣,从而对学习保持较高的兴趣,在学习中和学习后能够及时根据教师的要求温习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获得高效率的学习效果。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使用现代理念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越来越提倡教学方式、教育思维和教学技术在课堂内外的应用。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方式方法对做事的重要性,这一点反映到教学过程中就表现为教学方式和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影响力。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不但要意识到让学生学习好思想政治知识的重要性,更应该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在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时候,教师要使用正确的思维开导学生,以身作则去影响学生。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之下,教师可以以自身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丰富的知识去影响学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使得他们以更加积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高中政治课程。

  4.有利于及时进行教学反馈

  在教学内容实施一段时间后,教师需要对照学生的表现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从评价中获得的有用信息将会成为未来进一步改进教学状况、优化教学路径的重要动力。在应试教育时代,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浮于表面,一般都是通过同校教师听课和期中期末学生考试的方式对之前的教学状况进行考查,很少从教师和学生双方面互动的情况来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中间建立制约机制,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配合状况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这种双向制约的互动模式对教学反馈来说是有利的,教师可以从与学生的互动沟通中发现问题、查缺补漏,从而以帮助师生不断调整各自的教和学的方式方法;在教学活动结束时,通过师生互动可以帮助师生共同总结一堂课下来的得与失,使一些成功的经验得到巩固,错误得到纠正。

  

篇十:中学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目的

  例如设想自己在18岁时所做的一次重要选择大多数学生在当时经历了高考或成人这一人生重要的关口设想自己对选择的态度是慎重选择还是随意选择是自己选择还是听从他人的安排等设想自己阶段目标的实现情况如是否考上满意的大学读了自己满意的专业是否开始进行第一份工作等设想自己在这一阶段的学习情况重点提示那些认为自己已经工作的学生到时是否还在继续学习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学习

  九年级思想政治各单元内容要点主题探究和师生互动提要

  第一单元由于九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不断扩大,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帮助他们意识到并自觉承担自己对集体、社会和国家所应负的责任,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也是做一个好公民的必然要求。这一单元主要是从责任与角色、承担关爱集体和社会的责任等方面,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情境中感悟到,人生意味着责任,勇于承担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人,是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本单元共分两课。第一课主要讲面对责任的态度与价值观。第一框“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主要帮助学生了解责任的概念,责任的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知道自己应对自己负责,同时社会中的每个成员也应对他人负责,了解不承担责任的后果。第二框“不言代价与回报”,使学生认识到承担责任意味着回报也意味着代价,要学会承担责任,更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对那些无法逃避的责任要积极地面对,对那些无私奉献的人们要心怀感激之情。第二课主要讲承担责任的表现与方法。第一框“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主要说明了集体与个体的关系,个人是集体的一员,人人负有关爱集体的责任。第二框“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主要说明两层意思:一是作为国家公民,要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二是作为社会公民,要树立“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奉献意识。第三框“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主要说明了作为中学生,应当信守自己的承诺,勇于承认错误以及承担自己过错带来的责任,努力做一个自觉承担责任的现代公民。主题探究①探究目的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承担责任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自觉承担责任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且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让学生在承担责任中既感受到压力,同时感受到成长的喜悦。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并不是到了九年级才开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很多同学已经承担了不少责任,培养了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这些行为可能是无意识的,甚至是被动的。主题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承担责任的实际情况,体验承担责任的感受,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同时,有助于他们负责任地投身于社会实践,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②操作建议首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初中阶段的生活,列举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会承担哪些责任,还有哪些责任应该由自己承担,但自己还没有主动、自觉地承担。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体会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从而感受到成长的喜悦;另一方面也清醒地认识到,还有一些责任自己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来,而不很好地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既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也不能对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尽责。其次,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是如何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起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青少年应该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多。例如,自己第一次骑车去学校,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照顾生病的同学,第一次出一期黑板报等。每一次承担责任,带给学生的可能既有紧张和劳累,也有喜悦和成功。无论什么样的体验,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都是有益的。

  最后,让学生每个星期记录并总结自己一周内承担责任的基本情况,包括自己主动承担了哪些责任,还有哪些责任自己没有很好地承担,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是什么。一个月后教师可利用课堂时间,也可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引导学生探讨承担责任的重要意义,并交流承担责任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掌握的方法。③应注意的问题第一,要提示学生承担责任是多样的。我们的角色不同,需要承担的责任也不同。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回顾和思考自己在不同角色中(如作为学生、子女、公民等)承担责任的情况。第二,要引导学生体会承担责任的积极意义。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会有各种体会和感受。教师宜引导学生认识到,承担责任就意味着要克服困难,体验酸甜苦辣;不敢承担责任、逃避责任的行为,是对自己、对他人不负责任的表现。第三,鼓励学生自觉承担责任,在承担责任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承担好自己责任,需要一定的能力作为基础。教师宜启发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又一次地承担责任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出来的,鼓励学生勇于承担起责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3.师生互动──例1第一课“责任的来源”(教材第6页)这个活动设计的意图是使学生了解责任的来源。教师可以先讲解责任的几种主要来源,然后给学生一些时间独立思考并在全班交流。但是,不必过于细化,每个情境中只要能抓住责任的主要来源即可,例如,父母的责任主要来自法律规定、道德原则和传统习俗;学生的责任主要来自法律规定、分配的任务、公民身份;警察的责任主要来自法律规定、分配的任务、职业的要求、上级的任命;医生的责任主要来自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道德原则。第二单元承担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历史地落到当代中国青年的肩上。而要承担这一责任,就要帮助他们认清基本国情,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优良的传统美德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从而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拥护党的方针、政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本单元有意地突出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民族精神等内容,以落实课程标准有关“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等要求。本单元共分三课。第三课主要讲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并强调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主要是从当今国际局势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中国在世界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社会主义具体制度等方面讲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及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第二框“党的基本路线”,主要讲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如何坚持这一基本路线不动摇。第三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讲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维护民族团结;二是讲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第四课主要讲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第一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主要帮助学生感受当今开放的世界形势,理解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认识对外开放中应该正确处理的几种关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二框“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和环境问题的现状及特点,认识人口和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掌握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主要内容。第三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主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和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增强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第四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并把这些意识落实到行动中。第五课是以“爱我中华”为落脚点,突出弘扬中华文化、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会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生命力之中,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了解薪火相传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的精华,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要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作用;感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主题探究①探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材料,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加深对基本国情、基本国策的理解。学生平时的吃、穿、住、行、用,平时的所见所闻,都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方面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祖国统一等方面的图片材料,收集有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图片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总结,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地了解我国的国情,有利于学生理解现阶段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及一系列方针政策,有利于学生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收集、总结材料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过程。走出校园,分组了解周围的工业、农业、人民的生活情况,有目的地收集材料,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提高动手能力,有利于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统一起来。通过这一探究活动,特别是通过本单元后面的学习,学生能从许多平常看似耳熟能详的事物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例如,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还停留在用牛耕地这一实际情况,就更深刻地体会到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等。②操作建议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选出负责人,明确收集图片的主题及活动结束的期限。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报刊杂志、网络等多渠道收集材料。各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行动的路线、时间及要达到的目的。收集、整理各小组的图片资料,鼓励学生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写出精彩的旁白,办一期壁报。在适当的机会邀请家长、班主任、学校领导参观壁报。③应注意的问题收集材料的全面性。一是范围要广,既要包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材料,也要包括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还不高等方面的材料;既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也要包括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结合探究活动适当作一些拓展。例如,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在这一探究活动过程中,自己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得;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交流经验等。

  每一个环节都要把握好,做到环环相扣,步步落实,不流于形式,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3.师生互动──例2第四课:“设计一条宣传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广告”(教材第60页)该活动是通过教材中给出的三个观点,引起学生对地球未来的关注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重视。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首先和学生共同赏析几条好的广告语,例如,“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大地需要绿色,人类心灵需要绿色”等。通过欣赏与讨论,学生了解到设计公益广告一些基本特点。首先,以道理说服人。这次设计公益广告是向公众推销可持续发展观念或行为准则,应以正面宣传为主,提醒规劝为辅的方式,与公众进行平等的交流。自己首先要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理解清楚。其次,以情感打动人。人的态度是扎根于情感之中的,把思想观念与人们的情感体验统一起来,就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再次,语言要流畅、优美、具有感召力。公益广告语要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要通过广告语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思考,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广告语设计完成以后,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进行评比。可以把优秀的作品贴在教室或走廊里展示。这样既是对学生创作设计广告语的肯定,也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第三单元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是在参与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为此,本单元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关注经济发展、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在这种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感情。本单元共分三课。第六课的主题是如何参与政治生活。第一框“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主要帮助学生了解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人大的职权;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意义。第二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主要让学生了解宪法的重要作用,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区别,树立宪法意识;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宪法是国家根本法。第三框“依法参与政治生活”,主要让学生知道公民享有政治权利的内容、行使渠道,怎样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的政治义务,保守国家秘密,树立国家安全意识。第七课的主题是如何参与经济生活。第一框“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主要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目标、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等。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主要讲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四个尊重”等。第三框“学会合理消费”,主要引导学生培养合理消费的意识和能力等。从整体上看,这三框内容从国家和个人相统一的角度引导学生参与经济生活,分析、认识经济现象,关注国家经济建设。第八课的主线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一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知道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第二框“灿烂的文明之花”,帮助学生了解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我国人民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也是加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激励学生自觉投身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主题探究①探究目的融入社会,重在参与。但是,参与不应该是盲目的,而应该是有目的、有过程、有感悟、有收获。如何引导学生逐步做到这一点呢?一切都在于不断实践。本主题探究引导学生对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有重点地进行调查,了解文化设施的种类、数量,了解学生的文化消费水平及文化营业场所是否有违规行为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写出一份调查报告,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倡议,行使监督权。可以看出,这一包括调查目的、调查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倡议、行使监督权等多个环节的过程,就是一个重在参与、体验、感悟、提高的过程。②操作建议以小组为单位,以自我推荐的方式,选出组织者;结合平常的观察,小组讨论周边校园文化环境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同学有哪些不良影响;以小组为单位,列出调查提纲;用适当的方式,如不定期抽查等,了解情况,作好记录;小组针对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倡议,行使监督权;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情况,总结经验教训。③应注意的问题对于中学生来说,迈开双腿,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可能有畏难情绪,老师要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大胆地深入生活,走向实践。一些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可能比较盲目,没有正确的方式方法,不能发现问题。对此,请教师在进行主题探究之前,宜让学生充分准备,最好鼓励学生制订比较详细的调查计划。鼓励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倡议,最好能在全班进行评比,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结合学生自己提出的倡议,鼓励学生用实际行动加以响应,引导学生自觉拒绝种种负面文化的影响,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请鼓励学生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及当地的实际,行使监督权。例如,可以成立学生监督小组、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不管这些监督的效果如何,能培养学生依法行使监督权的意识,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这本身就是十分有益的。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依法维权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结合这一次主题探究,与班主任联系,组织一次演讲比赛、作文比赛,以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竞相参与实践和知法、懂法、守法等能力。3.师生互动──例3第八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作用”(教材106页)这个活动是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谈谈对其作用的体会。进行这一探究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对于保护环境、增强人们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尊重科学的意识、重视人才的意识、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等方面的作用。在探究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某一方面,而要引导学生结合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际,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第四单元学习学生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压力。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的压力,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学会化压力为动力。责任、使命与理想、明天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从整体布局来说,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为之奋斗,是全书的一个落脚点。本单元在承接前面三个单元的基础上,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肩负起振兴中华的责任和使命;另一方面结合学生面临升学和就业的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走持续发展之路。本单元共分两课。

  第九课的主题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第一框“我们的共同理想”,主要讲我们的最高理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第二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主要讲述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实现共同理想需要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第十课的基点是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引言采用了富有诗意的语句,感召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滋养青春的心灵,感受青春的美好,创造青春的辉煌,引出后面的教学主题。第一框“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由明确自己的理想切入,说明理想是指向未来的奋斗目标,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接着说明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有些差距,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要对人生作出规划,并在适当时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鼓励学生为实现自身理想坚持不懈,不断提高自己。第二框“理智面对学习压力”,从理想的实现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引入学生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生活中总会有压力的存在,学习压力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而学习需要适度的压力;阐述缓解学习压力的有效方法,学会正确对待学习压力;接着说明导致考试焦虑的原因,以及克服过度考试焦虑的方法。第三框“未来道路我选择”,阐述当今青少年面临更多选择,同时对青少年的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引导学生认真对待人生旅途中出现的岔路口,慎重地进行选择;接着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合理的选择,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担负起责任。第四框“拥抱美好未来”,从当今时代的特点切入,阐述新世纪对青少年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接着说明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青少年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理解终身学习对个人、对社会的意义,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主题探究①探究目的理想、考试、选择、终身学习都是学生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初三学生已经开始对自己的未来作出较明确的设想,却不知该如何行动起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感受到考试的严峻考验,却不知道该如何缓解学习、考试造成的压力;认识到某些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却又不知该从现在起做好哪些准备;初步感受到社会变化的急剧变化,却不明确该怎样面对社会新的挑战。本单元的主题探究活动是“放飞我们的理想”,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理想,懂得理想的实现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克服困难,付出努力的过程;学会慎重对待人生中的重要选择,经常对自己的选择进行反思、总结,以提高自己的选择能力;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机会,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为学生理性地思考、定位自己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②操作建议本活动最好在单元学习完成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请学生准备三张精美的纸张或卡片,用文字或图画等形式为自己设计三张名片。第一张名片主要反映出自己现在的现实情况。例如,自己现在的情况(主要是个人的自然情况和自己认为重要的个人情况,如姓名、年龄、身高、学习状况、兴趣特长等);个人的理想,应包括学业、事业、家庭、休闲、自我成长等方面的内容;还要留下一定的空间,请自己认为重要的人写上他们的看法和建议。第二张名片要反映出自己在20岁,已经成人时的情况。例如,设想自己在18岁时所做的一次重要选择(大多数学生在当时经历了高考或成人这一人生重要的关口);设想自己对选择的态度,是慎重选择还是随意选择,是自己选择还是听从他人的安排等;设想自己阶段目标的实现情况(如是否考上满意的大学,读了自己满意的专业,是否开始进行第一份工作等);设想自己在这一阶段的学习情况,重点提示那些认为自己已经工作的学生到时是否还在继续学习,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学习。

  第三张名片要反映出初中毕业30年时(大约45岁到50岁之间)的情况。例如,设想自己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重大困难,面对这些困难自己的态度,设想自己理想的实现情况;设想自己的一生还可能遇到哪些重大选择,自己是如何作出选择的;设想自己当时的学习状况,是以何种方式在继续学习,自己的学习对工作的帮助;设想自己对社会作出哪些巨大贡献;设想自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对中学生有怎样的忠告。完成三张“名片”后,教师可在课堂利用一定时间分小组进行交流,彼此交换意见;鼓励学生就这三张名片听取老师和家人的忠告,作适当的调整。教师建议学生珍藏这三张“名片”,在人生重要的关口能够用理想来激励自己,用自己和他人的智慧来帮助自己,用持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为自己成就一个美好的未来!③应注意的问题这三张“名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名片,而是学生对未来的一种设想。学生或多或少都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的打算,但往往非常模糊,因而实现的可能性并不大。通过活动使学生对自己的理想更加明确,对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会面临哪些困难以及该如何面对都有具体的设想,避免了盲目性。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对待主题探究活动,要精心设计制作这三张“名片”,最好留下一定的空间写上他人的意见。在小组进行交流活动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听取他人对自己未来的设计,提出自己中肯的意见,不嘲笑,也不要随意批评。34第十课“绘制自己的理想树”(教材第122页)这个活动是从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小时候的理想,明确自己现在的理想,知道理想不仅指学业成就、未来职业,还包括生活中其他方面的目标,使学生对自己将来的生活有全景式的设想和全方位的了解,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树立更为明确的奋斗目标。可以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小时候的理想,因为小时候我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尽管幼稚,但代表了我们对生命的一种盼望,反映了我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然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现在的理想。教师可以让全体学生进行“理想接龙”,每个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理想。最后,指导学生画出自己的理想树。可让学生自己在纸上画一棵树,留下足够的空间填写自己在学业、事业、家庭、休闲、自我成长方面的目标,并在全班进行交流。提醒学生保留这棵理想树,在本框最后一个活动中将会继续使用。总之,新教材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点,以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为过程,以促进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为目标而组织编写的。四个单元的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具有内在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活的有机体。

  

  

推荐访问:中学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目的 目的 互动 思想政治

版权所有:新维文档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新维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新维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50341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