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14篇

时间:2022-11-13 17:05:06 来源:网友投稿

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14篇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  高中历史义和团运动  (考试总分:20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50小题,共计200分)  1、(4分)义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14篇,供大家参考。

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14篇

篇一: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

  高中历史义和团运动

  (考试总分:20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50小题,共计200分)

  1、(4分)义和团运动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但其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

  A.完成了反帝的任务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状况

  C.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D.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2、(4分)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辱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

  起的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有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

  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3、(4分)晚清朝臣和士大夫联名上书反对议和说: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

  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

  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据此可知,这些反对者()

  A.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

  B.天朝上国的观念根深蒂固

  C.对19世纪末的时局认识较清

  D.顽固地坚守传统政治体制

  4、(4分)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

  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

  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可见当时()

  A.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

  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

  D.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

  5、(4分)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兴起的原因有()

  ①在甲午战争中山东受害最深

  ②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山东开始

  ③义和拳在山东比较活跃

  ④外国教会势力在山东活动猖獗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4分)著名的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A.

  ②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③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④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14、(4分)莫言在《檀香刑》中描写义和团抗击德国侵略者时说,义和团成员每人都化身

  为“岳飞”“关羽”“孙悟空”之类的名将天神,并用人粪尿攻击“害怕污秽”的敌人,结果遭到惨

  败。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具有封建落后、愚昧迷信的特点

  B.反映了中外民族矛盾的尖锐性

  C.盲目排斥近代文明,维护农业文明

  D.最初认为清政府是农民的主要敌人

  15、(4分)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各地教案(地方民众与基督教会之间的冲突)层出不穷

  。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这一变化在深

  层次上反映了()

  A.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B.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

  C.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D.中国人民斗志丧失

  16、(4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11月23日宣称他“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

  团是爱国者”“我也是义和团”。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

  A.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

  B.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D.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

  17、(4分)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

  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

  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禁烟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洋务运动

  18、(4分)如图为《法国彩色画报记录的中国》的一幅漫画,名为《官方的礼物》,并写

  道:“为纪念中国的这次运动,将要给端郡王载漪送上漂亮的首饰(项链、锁链和手链)”据

  此判断,“这场运动”是指()

  图中枷板上写着:杀人犯,刽子手A.太平天国运动

  

  B.

  26、(4分)1900年6月,清廷以光绪帝名义向英、美、法等十一国宣战,而两广总督李鸿章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却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诏令,使列强没

  有入侵东南的借口。他们的理由是清廷的宣战诏书,是义和团“矫诏”,胁持朝廷所下的“乱命

  ”。据此可知()

  A.汉族地主官僚抗清排满意识凸显

  B.清朝中央政府威权下降

  C.中央与地方开始出现分歧

  D.地方督抚缺乏民族精神

  27、(4分)法国传教士樊国梁、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等人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曾起过

  相当重要的作用。但19世纪晚期,他们都竭力鼓吹瓜分中国,要求本国政府着手建立自己的

  侵略基地。这反映了()

  A.传教士是西方侵华的主导力量

  B.列强侵华以维护宗教利益为本

  C.传教士在中国的作用功过相当

  D.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具有必然性

  28、(4分)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

  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

  上述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29、(4分)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明显不同是()

  A.没有明确的斗争纲领

  B.以反帝为主要目标

  C.带有迷信色彩

  D.被中外反动势力镇压

  30、(4分)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下列史料与史论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31、(4分)“在二十世纪中国,西方因其帝国主义侵略行径而受到仇视,又因其掌握聚集财

  富和增强国力的秘密而受到推崇,这样一来,同时攻击西方侵略行径及其近代化秘密的义和

  团,有时大受称赞,有时则遭到痛斥。”对义和团的不同评价说明()

  A.义和团的行为自相矛盾

  B.观察角度影响研究结论

  

  C.史学研究难以获取真相

  D.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32、(4分)有关如图历史事件的评述,符合现代化史观的是()

  A.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冲突

  B.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的反应

  C.排外仇教(洋教)的暴民运动

  D.农民阶级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33、(4分)读下图,这是1899年在河北、山东一带广为流传的漫画《射猪斩羊图》,图中

  的猪羊喻指传教士。根据漫画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运动和斗争策略与此有关的是()

  A.太平天国、扶清灭洋

  B.五四运动、还我河山

  C.辛亥革命、驱除鞑虏

  D.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

  34、(4分)义和团称“神仙附体,刀枪不入。”义和团的一份揭帖说:“神助拳,义和团,只

  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上述言论体现了义和团()

  ①将“扶清”与“灭洋”相结合

  ②非科学的世界观

  ③不能区分列强侵略与外来文明

  ④由自然灾害引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5、(4分)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辱之道。其中农民阶

  级发起的有太天平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有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对此,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36、(4分)在清统治前期,民间抗清多用“反清复明”的口号,但清末的义和团运动却打出

  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说明当时()

  A.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B.能正确区分国家与封建王朝的关系

  C.仍然无法冲破皇权主义思想的束缚

  D.对中外反动势力已有了理性的认识

  37、(4分)观察下列图片,说法正确的是()

  图一三元里纪念碑图二“致远”舰撞向“吉野”A.图二反映的是甲午战争中的威海卫战役

  图三义和团旗帜

  

  B.三图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C.三图都是围绕维护国家主权这共同历史主题斗争,体现了抵御外辱的爱国精神

  D.三图都反映了人民群众自发的斗争精神

  38、(4分)“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的口号反映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

  是()

  A.人民群众迷信鬼神

  B.清政府腐败,激起人民反抗

  C.清政府已变成帝国主义的朝廷

  D.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激化

  39、(4分)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颁布“剿匪”上谕,其主要目的是

  ()

  A.防止义和团“反清复明”

  B.命清军与洋人剿灭义和团

  C.取悦侵略者以保证统治地位

  D.剿灭义和团以逞威风

  40、(4分)下图为《义和团的卡秋莎》(“卡秋莎”是火箭炮的代称)。该图片反映了义和

  团()

  A.对西方近代技术有了理性认识

  B.用新式军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C.对外来文化持全面排斥的态度

  D.阻碍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

  41、(4分)著名学者秦晖教授曾撰文指出,与所谓“器物——制度——

  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晚清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

  “现代化”。其中,“反西化”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42、(4分)下列符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是中国人民郁积多年反抗列

  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其英勇斗争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的典型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43、(4分)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政策的变化历程是()

  A.招抚一镇压一利用

  B.镇压一招抚一镇压

  C.利用一镇压一招抚

  D.招抚一利用一镇压

  44、(4分)义和拳纵火如戏,攻城打仗亦如戏法。西什库教堂久攻不下,礼部尚书献策端

  王、庄王,飞檄请来五台山老和尚,施法术攻城。这一做法反映了义和团()

  A.失败的必然性

  B.反帝的顽强性

  C.爱国的坚决性

  

  D.扶清的愚昧性

  45、(4分)据《革命逸史》中记载,维新派的激进分子秦力山曾在义和团运动期间,只身

  赴天津求见义和团掌拳大师兄,痛陈变法之利害,结果被义和团斥为“二毛子”(清末称为洋

  人办事的中国人)。这反映出()

  A.义和团对清政府革新失去信心

  B.普通群众缺乏国家意识

  C.西学东渐遭到底层民众的抵制

  D.维新派注重发动民众

  46、(4分)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

  表现了旧式小生产者在民族自强和近代化变革的重合交织面前所产生的迷惘。这种迷惘又决

  定了他们会同地主阶级中的最顽固者发生感应。”以下口号符合这一历史事件的是()

  A.攘外必先安内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剿发捻,勤远略

  D.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47、(4分)“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

  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

  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A.盲目与排外

  B.反帝与反封建

  C.爱国与保守

  D.正义与非正义

  48、(4分)王尔敏在《拳变时期的南省自保》中写道: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

  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

  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立约互保指南省与列强

  立约和平相处)这说明()

  A.清政府认可东南互保运动

  B.东南督抚支持义和团运动

  C.清末中央集权遭严重削弱

  D.义和团运动缺乏社会基础

  49、(4分)赫德说:“义和团运动虽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

  应。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

  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竞之志者。”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A.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

  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50、(4分)下图是某一时期的中国地图(局部),图中斜线部分的涵义是()

  

  A.19世纪末英国在华势力范围C.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

  B.义和团运动主要波及的地区D.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50小题,共计200分)1、(4分)【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本题考查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义和团直接给各国的打击,直接导致各国侵略策略的变化,即“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所以,帝国主义改分割为间接统治,故选C。2、(4分)【答案】B【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没有体现求民主;农民阶级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以及资产阶级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反对外来侵略,故B项正确。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属性不同其斗争目标是不可能趋向一致,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的目标主要推翻清政府,义和团的目标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故C项错误;D项中“始终”说法错误。3、(4分)【答案】C【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从关键信息分析可知,反对者认为议和签订不平等条约带来列强侵略中国的巨大危害,C正确;这些反对者都是封建统治者,不可能深刻揭露清政府的腐朽本质,A排除;题干反映反对者对时局的认识较清,没有涉及“天朝上国”的观念,B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4、(4分)【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面对民族危机,义和团运动、改良派、革命派、东南地区的洋务派有不同的态度和应对方式,这说明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故D正确;材料不能反映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故A错误;“东南互保”并不能说明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故C错误。5、(4分)【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在甲午战争中山东受害最深,甲午战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山东开始,外国教会势力在山东活动猖獗,民族危机加深,义和拳在山东比较活跃,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6、(4分)【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从材料中的“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失败”“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等信息可知,这次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镇压反帝运动,因此这个转折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7、(4分)【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八国联军侵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没有避免北方战事的发生,故A项错误;据材料“乱民、邪术、列国”等关键信息,可知

  

  是义和团运动时期,故B项错误;北洋军阀割据是在1916年袁世凯死亡之后发生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叙述的是面对列强入侵,地方官员不服从皇帝宣战诏书,借口各种理由推脱的现象,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内忧外患的作用下,中央集权的效能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8、(4分)【答案】C【解析】根据“往往明显地笔带感情,将一切教民的罪恶均归结于传教士,而对群众反洋教斗争的愚昧、落后、排外的非理性行为加以保护,并笼统地称为爱国主义”表明认为对帝国主义侵略与义和团的爱国精神有了比较清醒、客观的认识,故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B表述错误;材料否定义和团反洋教斗争的愚昧、落后、排外的非理性行为,故D错误。9、(4分)【答案】D【解析】虎门销烟发生在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故A项错误;北伐战争发生在1924—1927年,与题目中“开始有外交接触”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六十年以前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触或联系的时候”可以得知,《辛丑条约》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升为外交部,位列六部之上,故此为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根据“当时发起时席卷全国的排外情绪”得知是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故D项正确;五四爱国运动发生于1919年,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与题目中“开始有外交接触”不符,故C项错误。10、(4分)【答案】A【解析】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体现出义和团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故A正确;“扶清灭洋”,扶清说明对清政府的反动面目认识不清,灭洋又存在盲目排外倾向,因此“扶清灭洋”的口号有很大的局限性,B错误;清政府开始是利用义和团,后来是铲除义和团,B表述错误;义和团背弃了义和拳的宗旨,不符合史实,排除D。11、(4分)【答案】C【解析】从这幅对联上看,“仗神威以寒夷胆”体现的是一种扶清灭洋的精神,这符合义和团运动的宗旨,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没有体现出对“夷”的态度;B选项主要是地主阶级与“农工商贾”不符;D选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此不符。12、(4分)【答案】B【解析】由"扶清灭洋"到"五九国耻"再到"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呈现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矛盾不断激化,中国人不断觉醒,爱国思想不断深入发展,国家观念不断形成,B正确;题干突出的是反侵略,没有涉及反封建,故A错误;选项C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也看不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D项错误。13、(4分)【答案】A【解析】①反映的是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期间,广州三元里进行了抗英斗争,②

  

  反映的是1881年左宗棠收复新疆,③反映的是1894年甲午海战中,邓世昌英勇斗争,④反映的是199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义和团进行英勇抗击,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③④,故选A。14、(4分)【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义和团成员每人都化身为”岳飞“”关羽“”孙悟空“之类的名将天神,并用人粪尿攻击”害怕污秽“的敌人”说明,义和团运动在抗击德国侵略者的时候采取了一些愚昧迷信的举动,结果惨遭失败。表明义和团运动因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落后、迷信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主要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封建落后、愚昧迷信而导致失败,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是义和团封建落后、愚昧迷信的表现,排除C;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D不符合史实,排除。15、(4分)【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从19世纪60年代起,中西民教冲突加剧,义和团运动之后民教运动减弱,说明国人对于西方认识不断深入,故C正确;义和团运动不是革命事件,故A错误;中外民族矛盾当时是日趋加深,故B错误;D中斗志丧失说法绝对。16、(4分)【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马克•吐温称赞“义和团是爱国者”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故C项正确;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7、(4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民族主义”表现了以中华民族为中心的情感;“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说明该历史事件具有较大的盲目性;“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说明最终失败的结果。综合上述分析,能够论证题干观点的是义和团运动。故答案为C项。禁烟运动是理性的,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不存在被利用,排除B项;洋务运动同样是理性的、不存在被利用,排除D项。18、(4分)【答案】C【解析】义和团运动中,端郡王载漪与庄亲王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力主慈禧对外宣战。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与漫画《官方的礼物》内容相符,故C项正确;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不会惩办“端郡王”等清朝贵族官员,排除A;

  数民众的社会心理。故答案为B项。材料仅强调抗击外来侵略,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排除;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盲目排外,对中国的近代化并未起到推动作用,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并未继承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排除D项。20、(4分)【答案】C【解析】材料中不断强调的是对洋人的仇视态度,所以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把反对西方帝国主义作为首要目标,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从义和团运动采取的措施就可以看出它并不是很科学的;B选项材料没有反映出这一特点;D选项材料没有反映出“盲目”的特点。21、(4分)【答案】B【解析】义和团运动主要是反帝,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反封建,故B项正确;二者都没有科学的斗争纲领,都是利用宗教组织活动,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故A、C和D属于二者相同点,排除。22、(4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列强

  展程度,故C项正确,排除AB;依据材料“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说明D项错误。26、(4分)【答案】B【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东南地方大员实行“东南互保”政策,与洋人达成协议互不干涉,显然当时清政府已经无力命令地方,故B项正确;材料说明是地方对抗中央,不是汉族地主官僚抗清排满意识增强,故A项错误;中央与地方不是分歧,是命令不了地方,故C项错误;地方督抚是维持自己的势力,看到晚清政府的腐败,并不是缺乏民族精神,故D项错误。27、(4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法国传教士樊国梁、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等人……19世纪晚期,他们都竭力向其国家鼓吹瓜分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外国传教士充当了侵华的工具,反映了反洋教斗争的兴起具有必然性,故D项正确。传教士属于文化侵略,为政治、军事等侵略服务,排除A。列强侵华主要是抢占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传教士在中国的作用功过相当,而是强调反洋教斗争的兴起具有必然性,排除C。28、(4分)【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民族主义”“没有理性的指导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利用”等关键信息,联系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等相关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是从反洋教开始,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盲目排外,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被清政府利用,最后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被各式各样的人利用”,应排除。29、(4分)【答案】B【解析】义和团运动明确打击帝国主义,这是太平天国运动不具有的特点,B正确;A不符合二者特点;C是二者共同点;D适合太平天国运动。30、(4分)【答案】B【解析】A错误,为了避免义和团运动后民族排外这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列强实施以华治华,扶植代理人,而不是放弃在华特权。C中的结论更是过于绝对化,很明显不符合事实。D中的结论也不正确,虽然临时政府颁布了很多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但这不足以说明它以资产阶级为主体。事实上,临时政府中混入了部分旧官僚等旧阶层,资产阶级的实力很为弱小,不然革命果实不可能被窃取了。而B中的结论从材料中可以直接得出。所以B符合题意。31、(4分)【答案】B【解析】与本题材料相结合当从攻击西方侵略中国角度去看时,其会受到称赞,当从其攻击近代化角度去看时就会遭到痛斥,体现出了观察角度影响研究结论,故B项正确。材料讲述的是对义和团的评价不同说明的问题,而不是义和团本身的问题,故A项错误;史学研究可以获取真相,故C项错误;历史评价是有客观标准的,故

  

  D项错误.32、(4分)【答案】B【解析】图片显示义和团破坏铁路,属于西方文明的破坏,属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B正确;C和D属于革命史观;A不符合材料主旨。33、(4分)【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1899年在河北、山东一带打击外国传教士的斗争,这属于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当时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故D正确;1864年太平天国已失败,而且太平天国没有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故A错误;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故B错误;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故C错误。故选D。34、(4分)【答案】A【解析】“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表明义和团运动将“扶清”与“灭洋”相结合;“神仙附体,刀枪不入”等信息表明义和团运动带有浓厚的迷信思想,提不出科学的理论或纲领;“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表明其具有笼统排外的色彩,不能区分列强侵略与外来文明,①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④在材料中无从体现,而且与史实不符,义和团运动是由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深重而引发,排除含有④的B、C、D项。35、(4分)【答案】D【解析】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中华民族逐步觉醒,不管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还是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体现了救亡图存,从时间上看,经历了由反侵略(太平天国运动)到求民主(维新变法运动),再由反侵略(义和团运动)到求民主(辛亥革命)的转变,D正确,C错误;资产阶级的斗争目标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这与农民阶级的斗争目标不一致,A错误;民主自由思想是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没有将民主自由作为奋斗目标,B错误。36、(4分)【答案】C【解析】“扶清灭洋”并不是经过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后提出来的。因此,它既是中外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农民阶级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AD错误;“灭洋”虽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性,排斥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具有爱国和保国的含义,但是又把“中国”和“大清王朝”等概念等同,无法冲破皇权主义封建思想的束缚,不能把国家和封建王朝相区别,而只能停留在把封建政权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认识阶段,故C正确,B错误。37、(4分)【答案】C【解析】“致远”舰撞向“吉野”是黄海海战中上演了甲午战场清军作战最为悲壮的一幕,A错误;三图都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B表述太绝对,错误;C表述正确,故选C;三元里人民抗英是人民群众自发的斗争,甲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是

  

  有组织的反侵略斗争,D错误。38、(4分)【答案】D【解析】材料“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故D项正确;AB项不是主要原因;C项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39、(4分)【答案】C【解析】慈禧太后在逃亡中仍然不忘记颁布“剿匪”上谕,显然是讨好帝国主义列强,害怕侵略者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故C项正确;慈禧天后的出发点是从自己统治地位出发,不是针对义和团本身,故B项错误;慈禧天后主要是讨好侵略者,不是剿灭义和团,义和团主要针对的是帝国主义,故B项和D项错误。40、(4分)【答案】A【解析】义和团是反对西方文明,破坏一切西式文明,图片中火箭炮说明义和团对于西方技术认识的理性化,A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利用该武器进行抗击义和团,B错误;全面排斥说法绝对,C错误;D中阻碍说法不符合事实。41、(4分)【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西化”指的是向西方学习,“反西化”指的是排斥西方,“现代化”是指经济上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四个选项中只有义和团运动是排斥西方的,故B项是正确答案。42、(4分)【答案】B【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清王朝,且当时列强也没有联合瓜分中国,排除A;题干中的“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描述的是义和团运动的意义。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和团运动应运而生,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虽然义和团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国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瓜分中国的政策是不可能实现的,转而调整了对华政策。义和团运动客观上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故选B;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并非把矛头指向列强,排除C;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但不是针对列强瓜分中国,排除D。43、(4分)【答案】B【解析】在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时期遭到了清政府的镇压,在其转移到津京后被清政府利用,之后慈禧西逃中命令对义和团进行镇压,B项符合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政策的变化历程,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C、D项。44、(4分)【答案】A【解析】根据“攻城打仗亦如戏法”“飞檄请来五台山老和尚,施法术攻城”可知,义

  

  和团具有明显的宗教迷信色彩,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这是导致义和团失败的重要原因,A正确;B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扶清”,排除D。45、(4分)【答案】C【解析】义和团主张“扶清灭洋”,材料了没有体现义和团对清政府革新失去信心,排除A;义和团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并非缺乏国家意识,排除B;材料中维新思想遭到义和团领袖的抵制说明西学东渐遭到底层民众的抵制,排除C;材料只是个别现象,排除D。46、(4分)【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义和团运动的理解,旨在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知识迁移能力。材料中“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表现了旧式小生产者在民族自强和近代化变革的重合交织面前所产生的迷惘”反映了小生产者为了民族自强,用“中世纪”(落后的)方式进行爱国,这一爱国行为与近代化相悖,由此分析可得知这是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分析选项,A是面对日本局部侵华,南京国民政策奉行的政策,不合题意,排除;B、C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题意不符,排除;D是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口号,符合题意,故选D。47、(4分)【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反映义和团的爱国精神,“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反映的是保守和落后,故C正确;A无法体现“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B无法体现“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义和团运动反侵略斗争是正义的,但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体现的是保守和落后,而不是非正义,D错误。48、(4分)【答案】C【解析】王尔敏的观点并不代表清政府的态度,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东南督抚支持义和团运动现,故B错误;南省立约互保,说明清朝中央政府已无法控制南方各省,说明清末中央集权遭严重削弱,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基础问题,故D错误。故选C。49、(4分)【答案】A【解析】“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竞之志者”说明义和团运动瓦解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A正确;材料没有说明义和团对于外来文明的否定,B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义和团精神,C错误;武器落后只是作为一个论证,D错误。50、(4分)【答案】A【解析】A选项正确,结合对教材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的学习,可得出此区域为19世纪末英国在华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B选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主要波及区域为北方直隶、山东等省份;C选项错误;结合对教材辛亥革命的学习可知,武昌

  

  起义后宣布独立的身份主要为南方各省,包括两广、福建和云南等省份。与图示不符;D选项错误,从图中可看出清朝统治仍未结束,此时尚未出现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篇二: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思考导学】1.导致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哪些?其兴起的标志是什么?它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答案:原因:甲午战后,随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空前尖锐,这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19世纪末,教会和中国特别是山东人民之间矛盾的尖锐是其兴起的直接原因。标志:1898年,鲁西北义和拳首领赵三多率众攻打当地教堂。性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2.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答案: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自身的局限性,即思想愚昧、斗争手段和武器装备的落后、缺乏统一的领导、没有科学的革命纲领。客观原因:时代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的共同镇压,敌人力量过于强大。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战争既无法摧毁封建制度,也不能阻止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3.简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

  答案:(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巨额赔款,更加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社会经济更加凋敝。(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使馆界”成为实际上的“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的大本营。(3)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这使清朝官吏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更加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自学导引】一、义和团运动1.兴起(1)在山东首先兴起的原因

  ①19世纪末,洋教遍布山东。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山东,教会活动更加猖狂。山东人民与教会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②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各地人民反洋教斗争风起云涌。(2)标志:1898年秋,赵三多率义和拳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3)口号及评价: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其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但是,这个口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色彩。2.发展(1)义和团北上①1899年底,由于山东巡抚袁世凯的血腥镇压,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②1900年春,义和团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③清政府对义和团实行“招抚”政策,企图控制利用,义和团纷纷进入北京、天津。(3)反击外国侵略

  ①1900年6月,包围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并发动猛烈进攻。②在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义和团进行了英勇的抗击。3.失败:1900年8月,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命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经过(1)1900年6月初,八国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杨村一带,遭到重创。(2)6月中旬,侵略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清军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陷落后,他们成立都统衙门,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3)八国联军参与镇压了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4)侵略军攻陷北京后,实行分区占领。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内设立司令部,统治北京。2.结果——《辛丑条约》的签订(1)时间:1901年9月。(2)内容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各国派兵保护;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在北京至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⑥修订商约。(3)危害:这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重点阐释】1.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不同原因及由此造成的不同点、两大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及由此得出的重大认识不同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主要是由于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不同点:太平天国运动把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清朝的封建统治,在运动中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建立了农民政权,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义和团

  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始终处于分散状态,在运动中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失败原因: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小生产者的地位决定了他们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客观上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认识: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2.关于对清政府对待义和团态度的变化变化:①在义和团运动兴起时,袁世凯曾进行疯狂镇压。②随着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转而实行招抚政策,企图加以控制利用。③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为讨好外国侵略者,又颁布了“剿匪”手谕,命令清军对义和团进行镇压。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态度的变化,反映出其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的反动本质。3.对义和团口号的评价“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的矛盾。然而,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提出的。因此,这个口号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大多数中国人民对中外反动

  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这一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教会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出广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主义的思想枷锁,而只能将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思想认识阶段。“灭洋”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同样具有“爱国”和“保清”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大清”等观念混同,这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对清政府,也不反对封建制度。这一口号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这个口号也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致后来上当受骗。4.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在挽救民族危机方面做出的历史贡献,两次运动失败原因的异同点以及从中得出的认识贡献:①在戊戌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②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英勇地抗击了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失败原因:①相同点:反动势力大于维新派和义和团的力量;双方都将救亡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阶级身上;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或参与镇压下失败。②不同点: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的领导,对清朝统治者缺乏警觉,斗争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涣散性。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行不通;农民阶级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也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典例剖析】[例题]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救亡主张不尽相同。例如:维新派大力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说“吾既自居于弱昧,安能禁人之兼攻?吾既日即于乱亡,安能怨人之取侮?”义和团的一份揭帖则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回答:对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径,维新派和义和团持何种不同观点?两种观点各具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剖析:本题选自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主要考查对

  近代挽救民族危机的两大爱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掌握及分析、概括、评价等历史能力。题目以两段引言为切入点,要求提炼其观点并予以评价。题目切入点好,设问巧妙,考查的能力要求高。回答此题时,首先须认真审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题目的观点。维新派的观点认为,导致民族危亡是由于自身的落后和衰败而引起的。而义和团虽看到民族危机是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但没有从中国自身找原因。要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评价。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其主张的进步性是主要的,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而农民阶级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其朴素的爱国性质虽然很强烈,但盲目排外和封建迷信则是不可取的。参考答案:维新派认为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贫弱。只有通过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国家富强,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义和团则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它们赶出中国。维新派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社会改革,中国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富强和独立;但它不主张正面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

  的局限性。义和团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主张正面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其局限性在于它不包含进行国内社会改革的内容,还带有蒙昧迷信和笼统排外的倾向。【课时演练】一、选择题年,义和团运动兴起,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5题:1.这场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A.清朝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矛盾的尖锐B.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矛盾的尖锐C.山东人民与天主教会之间矛盾的尖锐D.义和拳与清朝统治者之间矛盾的尖锐答案:B2.下列对于义和团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B.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D.是在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后得出的分析:本题属否定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和正确全面把握历史概念的能力。农民阶级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不可能对当时的主要矛盾做出正确分析。答案:D

  3.1900年初夏,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是为了A.清除与义和团的矛盾B.承认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C.控制和利用义和团D.依靠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是由其阶级本性决定的,“剿灭”“招抚”只是手段不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义和团。解题的关键是认清清政府的阶级本质及国内阶级矛盾。清政府和义和团的矛盾是尖锐的阶级矛盾,是无法调和的。清政府未从根本上承认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也不可能依靠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答案:C4.义和团大败西摩尔率领的八国联军的战斗主要是在A.北京西什库教堂B.杨村、廊坊C.北京东交民巷D.天津大沽口答案:B5.这场运动的直接作用是A.抗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B.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C.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D.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分析:本题属限制性选择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概念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试题所要求的“直接作用”,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反帝爱国运动,斗争目标是帝国主义,它所起的直接作用是粉碎了帝国主义的狂妄计划,使帝国主义认识到“瓜分一事,实属下策”。答案:00~1901年,八国联军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根据相关知识回答6~8题:6.之所以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主要是指A.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进一步扩大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C.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D.中国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答案:C7.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计划③

  需要调整侵华政策④认识到中国人民具有不屈的斗志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分析:本题属材料组合式选择题,解答时可用排除法。19世纪末,由于中国人民巨大反抗斗争的威力,迫使外国侵略者改变了侵略中国的策略,由直接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变为采取“以华制华”的策略。但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实质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所以将②排除。这样,只有B项符合题目要求。答案:B8.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在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B.中国内地全部开放C.同意拆毁大沽炮台D.惩办反帝爱国官吏答案:A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庚子京畿拳祸,其始由二三愚妄大臣,逢迎

  亲贵(迎合慈禧太后),以攘除夷患为名,将欲撼动神器(动摇光绪帝的地位),邀非常之利,遂致乘舆远播(皇室离京外逃),生灵涂炭,款议屈就,岁币(赔款)无厌。——吴永《庚子西狩丛谈》材料2(按:1900年6月中旬,慈禧太后看到一份伪造的外国“照会”)该“照会”要求慈禧把政权交给光绪,慈禧阅后,益怒曰:“彼族竟敢干预我家事,此能忍孰不能忍!外人无理至此,予誓必报之!”——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卷67材料3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间,操之大蹙(急促),深恐各使(外国使馆)保护不及,激成大祸。——故宫明清档案《义和团档案材料》材料4(按:下文出自义和团运动期间《中外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不损,无战不败,其故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雪耻,以积愤思报怨,其处也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回答:(1)材料1、4关于义和团在京津地区发展的原因的认识有何不同?哪一个比较正确?(2)依据材料2说明慈禧太后改变对义和团态度的

  直接原因。(3)依据材料3说明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真实态度。(4)材料4是如何评价义和团的?这种评价是否可取?为什么?参考答案:(1)材料1认为义和团运动是由几个大臣引起的,材料4认为是由于外国侵略不断深入,人民仇视侵略而发生的。材料4的见解较为正确。(2)看到让她归政的假“照会”。(3)迫于义和团的声势不敢公开镇压,但必将进行剿除。(4)认为义和团的斗争方式不正确,但肯定了义和团的反抗精神。这种评价是基本可取的。义和团盲目排外及被统治阶级利用,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其抗击外国侵略有重大意义。10.比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似之处。参考答案:①从战争的爆发来看,都是资本主义列强联合发动的。②从战争的性质来看,两次战争都是列强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③从战争的经过来看,侵略者都曾攻占北京,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也都曾外逃;侵略者都在北京进行了抢掠

  和破坏,给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侵略者都建立了殖民统治机构,进行殖民统治。④从战争的经过和影响来看,中国最后都战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外反动势力都曾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都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视野拓展】⒈史学界关于义和团运动性质的研究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性质,这是一致公认的。但对它是否反封建,是否宗教迷信问题上,分歧很大。(1)义和团反不反封建问题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同时也具有反封建性质。“义和团是一个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因而它本能地带有反封建的性质”。但是,“尖锐的民族矛盾、那拉氏一伙的欺骗利用,使这场运动不足以突出反封建的性质,但是这场运动也没有因此泯灭、取消反封建的性质”。另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运动不具有反封建性。义和团把清政府当作帝国主义的对立物去加以扶持,从来没有提出过明确的反封建的纲领,更没有触及过土地和政权问题,义和团没有也不可能对封建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进行冲击。义和团运动的本身,

  也不肩负反封建制度的历史使命。(2)义和团的迷信色彩一种观点认为,义和团的迷信表现了农民群众的落后性,但宗教迷信的背后隐藏着现实的革命热情。“义和团不是用宗教去引导人们等待死后的天国,而是引导人们从敌人手里夺回已经失去的现实世界,鼓舞人们以最大的勇敢与殉道精神为自己的命运而战,为祖国的自由而战”。“当时人民在满清愚民政策与宗教麻醉的欺骗下,只能由这种落后的形式表现他们的义愤,不应该对之做过高的要求”。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是一种蒙昧主义的性质。“近代中国的农民是带有封建主义的沉重枷锁在反侵略战场上同帝国主义搏斗的”,“义和团就是这样依赖神仙符咒同帝国主义作斗争”,义和团的勇敢精神及其纪律是靠封建迷信来维持的。由于这种迷信的蒙蔽作用,在近代军事科学技术面前打了败仗,无法持久地保持原先的勇敢精神,结果付出了重大的血的代价。一种意见认为,对义和团宗教迷信的评价应一分为二。义和团的宗教迷信在运动初期,对鼓动群众、严明纪律有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又模糊了结义者的理想和起了腐蚀斗志的消极作用。(3)义和团的排外问题

  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的排外是由于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新的生产方式引入中国的仇视。义和团笼统排外是一种历史的惰性力量,反映了封建蒙昧主义给这个运动带来的落后性。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的排外虽然与农民的小生产方式所造成的阶级局限有关,但主要是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政治压迫引起的。它是一个被压迫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所自然产生的一种要求生存权利的本能反映,“是农民小生产者的革命思想,是当时中国人民所能采取的反抗侵略的唯一形式”。2.史学界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对于这一口号,通常的看法是:它是一个爱国的口号,反映了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主要矛盾已暂时降到次要地位,因而具有动员广大群众迅速参加反帝斗争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有模糊清朝统治与帝国主义的关系等消极作用。在具体评价这一口号上,有些不同意见:(1)“扶清灭洋”口号是一种策略。这种观点认为,“群众看到在清朝统治的营垒中,也有同情他们而痛恨洋人的力量。因此,他们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旨在得到封建官府和地方绅士的同情和支持,至少能以此减轻封建统治者的阻挠和破坏。”因此,它是义和团为实

  现其“杀洋灭教”的政治目的而采取的斗争手段。(2)“扶清灭洋”的口号不是策略。这种观点认为,“农民小生产者是提不出类似无产阶级的统一战线那样的政策和策略的”。这个口号虽然对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消极因素却很大,它不仅模糊了清朝统治者与帝国主义的关系,而且以后“竟成为清朝统治者得以蒙蔽、欺骗、甚至利用和控制一部分义和团的原因之一”。“扶清”和“灭洋”是相互排斥的,把两者联系起来,被害的是义和团,受益的是清朝统治者。(3)“扶清灭洋”口号虽非策略,但也不能完全否定。这种观点认为,“首先,它动员和团结了各阶层人民一起来参加‘灭洋’的斗争,其次,它也减少了来自清政府的阻力,使运动迅速发展”。如果不打出“扶清”而是“反清”的旗号,义和团是进不了北京的。(4)“扶清灭洋”口号很难说是策略。这种观点认为,“扶清”“保清”就根本不能灭洋,这正是显示出它的蒙昧和落后。(5)“扶清灭洋”,并没有把“扶清”与“灭洋”等量齐观。这种观点认为,义和团提出“扶清”,是把清朝政权看作一个异己的势力,不是同一个势力,农民阶级没有使自己同异己者混同起来,保持着独立的立场。

  ⒊庚子赔款《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本息合计共计近十亿两,由于这项赔款是赔偿1900年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的损失,所以被称为“庚子赔款”(1900年是农历庚子年)。这个数字是按当时中国人口为四亿五千万来计算的,就是要处罚中国人民,每人一两。帝国主义关于这次赔款的争论主要是两点,一是在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如何分赃问题上争论不休,另一个是中国如何偿还,把中国财政上所有的收入都包括进去,还不够,就按中国人口抽人丁税,表现了它们的恶毒与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列强分赃的办法,沙俄以调动军队最多,列为第一,德国以公使被杀,为第二,其他各国或者以出兵多少,或者以它的教会受害,甚至连中国教徒受的损失也计算在内,在义和团运动中各国出兵攻击义和团、清军时受到的损失也计算在内。1909年,为了减少刺激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美国决议“减免”其所得赔款大部分,改充中国留美学生的教育费用。后来,英、日、法等国也相继效尤。一战后,中国是参战国,对战败的德、奥两国的赔款停止支付,十月革命后苏俄于1920年正式宣布终止对俄的赔款。到1938年,帝国主义已从庚子赔款中实际掠走了赔款六亿五千二百三十七万余两,折合银元近十亿元。

  【研究学习】研究课题:义和团运动的特点。活动方式:1.认真学习教材有关义和团运动的内容。2.分析义和团运动的特点。3.同学之间进行广泛的讨论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一篇有关的论文。有关指导:1.分析义和团运动的特点要从农民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当时中国社会的形势入手进行思考。2.义和团运动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分散性,从其开始到其失败,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义和团运动还有许多特点,如它具有英勇的斗争精神,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等。这些特点都同农民阶级的阶级特性有关。【教学指导】教学思路导析1.教材框架2.重点难点义和团运动是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中华民族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情况下爆发的,它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进一步发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辛丑条

  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个严重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因此,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其作用、《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本课学习的难点是理解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及如何评价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口号,是中国农民阶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朴素认识。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也导致了义和团的上当受骗。重要概念阐释1.义和拳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义和团的前身之一。其基本群众是农民和手工业者。活动于山东、直隶等地,从事反清斗争。1813年山东八卦教起义中,义和拳也被官府列为禁止的“拳会”之一。甲午战争后,义和拳转变为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以反对外国教会侵略为主要斗争内容。它没有统一的组织系统,基本单位是坛,是练拳习武的场所,各坛之间互不统属,但因有共同的反帝宗旨,故随时可联合行动。1899年下半年,改称义和团。2.“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中提出的斗争口号。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

  亡的严峻选择。义和团在这时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而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把“灭洋”放在第一位,这正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反映,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冲击。但这个口号也表现为笼统排外主义,因而它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的一面,这是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地位和狭隘眼界限制了他们,使他们不可能对帝国主义从阶级本质上进行分析和认识,从而提出正确的反帝纲领和策略。关于口号中的“扶清”,我们也不应简单地理解为扶助清政府,应有扶中国、保中国的内容,否则就很难说该运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当然,这个口号也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人们对清政府施展种种阴谋手段的警觉,最后上当受骗,被清政府所出卖,成为义和团一个沉痛的教训。教材材料运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材料2拳会蔓延,诛不胜诛,不如抚而用之,统以将帅,编入行伍,因其仇教之心,用作果敢之气,化私忿而为公义,缓急可待,似亦因势利导之一法。——军机大臣赵舒翘等人的奏报

  材料3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回答:(1)读材料1,归纳义和团的思想主张。(2)阅读材料2、3,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3)清政府采取“安抚”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它的真实目的吗?参考答案:(1)反对清王朝签订不平等条约,把斗争矛头直指侵略者。(2)由剿灭到安抚。因为义和团运动发展迅速,已非武力所能镇压;同时也为了利用义和团对付外国侵略者。(3)控制和利用义和团。不是,镇压是其根本目的。文献资料导读有关义和团的材料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男无伦,女鲜节,鬼子不是人所生;如不信,仔细看,鬼子眼睛都发蓝。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

  堂止住天;神爷怒,仙爷烦,伊等下山把道传。非是谣,非白莲,口头咒语学真言;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神出洞,仙下山,扶助人间把拳玩;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破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拳匪纪事》第二卷按:该材料选自义和团的揭贴。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方式及目的。材料“摈鬼子”可以看出农民阶级担负起了时代救亡的伟大历史任务,但其方式又有盲目排外,其目的也不外保大清一统,所以农民阶级又具有很大的落后性。通过分析该材料,可以加深对农民阶级巨大反抗精神的理解,也可以加深对义和团失败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

  

  

篇三: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

  义和团运动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建议地位分析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重点分析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难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重点、难点突破方案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的兴起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教法建议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示例如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表战争时间条约危害鸦片战争1840——1842《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中法战争1883——1885《中法新约》法国侵略势力深入到西南地区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学设计示例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生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生说明义和团和愚昧,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对本质。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扶清"虽然有扶国、保国的含义,但也很容易让人们对清政府丧失警惕,后来,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给了义和团一刀,是镇压义和团的刽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灭洋"义和团更侧重哪方面呢?生"灭洋"。师为什么?生因为当时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义和团最恨洋人。师很好,"灭洋"是要消灭一切洋人的东西,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吗?生不完全正确,洋人也有先进的东西。比如武器,科技,这些我们应该学习。师非常正确。我们对待洋人的事务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它能够有效的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到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中来,但是也反映出农民阶级

  的局限性,对清政府和洋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2.平原大捷略。3.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先指导学生看书,并演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以前是镇压,现在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师清政府为什么这么做呢?生义和团强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生它要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师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生控制、利用,最后消灭义和团。师谁能用成语来概括?生借刀杀人、一箭双雕。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利用书中小字、插图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1.八国联军为何发动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什么?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突出义和团的英勇抗争精神。比如廊坊狙击战、攻打四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3.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的企图破产后,决定绞杀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4.八国联军的暴行利用书中小字部分和多媒体资料中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四、《辛丑条约》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略。2.《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根据条约内容逐条分析。师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生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向帝国主义贷款。师对,这样会带来那些危害呢?生是人民负担加重;帝国主义会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师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其它内容也像这样分析,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小结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它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义和团将士们的英勇斗争精神将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革命。不久爆发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穷凶极恶敲诈勒索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篇四: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

  浅谈义和团义和团运动或称庚子事变、庚子国变、庚子拳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所有在华西方人(也包括传教士及华人基督徒在内)所进行大规模暴力排外事件。义和团原称义和拳,其参与者被称为“拳民”贬称则为,“拳匪”。义和团本来是长期流行在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民间秘密会社,清人有人认为与白莲教等传统民间秘密团体有关,这一观点为现今大多数人所接受;然而也有部分人认为义和团源于一种勤王的民团组织。他们利用设立神坛、画符请神等方法秘密聚众,“义和拳”称为,其中掺杂有大量教授信众“刀枪不入”的愚昧成分。最初义和拳同当时清朝大部份秘密团体一样,反对满族统治,以“反清复明”为口号,遭到镇压。随着中国近代史形势的发展,以帝国主义侵略为先导的西方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历史矛盾。1899年,捐官出身的汉裔旗人毓贤出任山东巡抚,提出“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对义和拳采用抚的办法,将其招安纳入民团。于是义和拳成了“义和团”,而口号亦由“反清复明”改成“扶清灭洋”。1900年1月,慈禧不顾西方外交人员的抗议,发布维护义和团的诏令。直隶总督裕禄于是由本来剿灭义和团,转变成扶助义和团。除了向团民发放饷银外,裕禄还邀请义和团的首领大师兄到天津开坛聚众。6月17日联军攻占大沽口炮台。慈禧收到此消息的同时,得到虚假情报,以为外国的要求她归政于光绪。慈禧态

  度作出一百八十度转变,转为支持义和团及向洋人开战。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清朝皇室逃往西安,并在途中命令各地官兵剿灭义和团。9月7日,清廷发布上谕,称“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中外势力的联合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义和团四处烧教会、杀教士;抵制所有外国事物和之前失败的“洋务运动”。如义和团揭帖:神助拳劝奉教男无伦如不信天无雨神发怒非是邪升黄表仙出洞兵法艺拆铁道大法国洋鬼子诗曰弟子同心苦用功遍地草木化成兵义和团自信天女行奸仔细观地焦旱仙发怒非白莲敬香烟神下山都学全拔线杆心胆寒尽除完只因鬼子闹中原不信神忘祖仙

  鬼孩俱是子母产鬼子眼珠俱发蓝全是教堂止住天一同下山把道传念咒语法真言

  请下各洞诸神仙附着人体把拳传要平鬼子不费难紧急毁坏大轮船英美德俄尽消然大清一统靖江山

  愚蒙之体仙人艺定灭洋人一扫平,义和团作为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组织上表现涣散。义和团在运动初期就没有形成严密的组织,也没有统一的旗号,更没有统一的信奉。自发性的起义让各地的民众没有结成联盟或者只是简单的联合,这就造成了在组织战斗时,往往目标不明确,还有,由于团民中部分成员有些来自地痞无赖,他们加入义和团的目的只是为了发泄他们的私人恩怨,杀人放火,无所不为,最后酿成了滥杀无辜的恶果。然而纵观我国历史长河,对于这个集团性的、反帝国主义的和爱国主义的农民运动仍然存在着其不可否认的历史功绩。义和团运动的高涨虽只持续了几个月,但其威力及影响却震撼世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之一,是它将反对宗教及八国联军入侵与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相结合起来,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孙中山充分肯定义和团的这一巨大历史贡献,指出义和团的革命行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野心和气焰,迫使其不得不改变侵华的政策和方式。义和团运动所显示出的热情和能量使八国联军司令德国人瓦德西将军感慨万端:“中国群众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义和团的又一历史功绩,是它以血的教训令清廷完全暴露出残民媚外的反动本质,从而激发了国民救国的热情,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潮的到来和高涨。

  

  

篇五: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

  义和团运动最终引发八国联军远征。在义和团运动中,起到了一定的打击帝国主义列强的作用,一定程度促进了中国人民群众的觉醒。但是由于具有笼统排外色彩和愚昧与残暴,也使得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较差。义和团运动:(一)爆发原因:1、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2、义和团爆发的根本原因:19世纪末,各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边疆和邻近国家,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政治上则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在文化上他们通过教会深入中国城市和乡村进行侵略活动,使民族危机愈加严重,终于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3、导火索:1899年10月上旬,山东省平原县杠子李庄,因教民欺压群众,义和团便冲击当地的教堂。知县蒋楷派

  

  兵前往镇压。朱红灯率团民二三百人(一说近千人)与清军进行战斗,将其击败。至今在平原乡间还流传一句谚语“义和团起平原,不到三月遍地传”。(二)失败原因:1、义和团运动本身的缺陷性和盲目性。①义和团作为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②义和团本身具有巨大的破坏性。2、义和团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3、没有先进的政党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4、清政府和外国势力的联合镇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为了躲开义和团运动打击锋芒,被迫采取假宣战,真投降的欺骗手法,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义和团运动,使义和团处于内外夹攻的境地。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遭到了失败。(三)历史意义:1、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反侵略的伟大气魄和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2、义和团运动也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在华侵略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之野心。3、义和团运动对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1、相同点:①所处时代:都发生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前期;②运动主体:都是以农民群众为主;③领导者:农民阶级;④斗争方式:斗争武装斗争为方式的农民革命运动;⑤组织形式:都利用宗教结社形式来发动群众,都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⑥结果及原因:都是由于农民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下失败的。⑦作用: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不同点:①时代背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变化,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其爆发的根因;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深重,民族矛盾是其

  根本原因。②矛头所向:太平天国要推翻清政府,义和团运动矛头指向帝国主义。③持续时间和波及范围:义和团运动持续时间14年(1851—1864),波及范围大半个中国,转战18省;义和团运动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主要在山东、京津地区活动,时间和范围不如太平天国运动。④组织的严密性:太平天国有严密的组织(拜上帝会和太平军军事编制),有公认的领袖,组成领导核心;义和团组织松散,没有公认领袖,缺少统一指挥。⑤斗争水平:太平天国有明确的革命纲领,斗争水平高,其《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农民革命的思想结晶。义和团没有纲领,斗争水平低,被清政府利用。⑥对外关系上:太平天国领导人吸收基督教的合理成分,形成拜上帝教,组织动员群众,太平天国有平等的外交思想,有灵活的外交策略,主张向西方学习,《资政新篇》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义和团盲目排外,不能区分资本主义侵略和外来的先进文明,具有明显的反资本主义的落后性。⑦指导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借助西方基督教理论,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结合起来;

  义和团信封神袛,持符念咒,设立神坛拳厂,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

  

  思想意识:1、爱国思想义和团具有朴素的爱国思想,对外国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十分痛恨。他们表示:“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还有些义和团组织更希望能使国家从屈辱的境地摆脱出来,如当时的红灯照就宣布要以法术“远赴东洋,索还让地并偿二万万之款”。2、排外思想与爱国思想相对应,义和团也存在一些排外的思想与举动。这些行为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应当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不能简单化处理。3、迷信思想义和团存在大量的迷信思想,这是由于构成义和团员主体的中国农民在当时缺乏先进的思想武器,只能以落后的迷信思想来解释外国侵略者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当时的义和团普遍认为中国的灾难是遇上了“劫运”。称“劫运到时天地愁,恶人不免善人留”(《庚子大事记》)。这些迷信思想在义和团运动的初期起到了一定作用:共同的迷信思想成为联结各个义和团组织的纽带,使义和团在组织松

  散的状况下仍能坚持斗争。4、忠君思想由于封建思想的毒害,许多群众都有传统的忠君思想,在义和团运动中的“扶清灭洋“口号就是一个表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一些群众认清了清廷的本质,不再对其抱有幻想,转而提出新的“扫清灭洋”口号。

  

  

篇六: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

  我们倒以为恰恰相反只有把义和团的活动实事求是地看作是救亡方案与救亡实践之一种才能摆脱那种视群众为愚氓的感情偏见比较理性地即比较客观地去分析研究这个运动的主流和支流优点与弱点从而得出较为符合历史真实的认识

  如何看待义和团运动的伟大意义?

  九十年前,也就是上世纪和本世纪刚刚交替的时候,在中国大地上,千百万久受欺压和凌辱的下层群众,违反封建统治者的意愿,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斗争。这就是在当时不仅震动了中国而且震撼了世界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发生,从本质上说来,既不是如近年来某些研究者所说,“是落后的中国封建文化反对进步的西方文化而造成的”;也不是如另一些研究者所说,是由于封建顽固派为了“拯救濒于败亡的专制制度”,对农民群众进行煽动并把他们“引入了政治纷争的中心”的结果。事实上,这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一些特定的社会阶级和阶层,根据自己所构思的救亡方案进行的一次自发而又英勇无畏的救亡实践。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加紧和加深,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和各种政治势力,曾经先后提出过各式各样的救亡方案,力求抵御侵略,争取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形势发生了更加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已经进入帝国主义的列强更加疯狂地掠夺中国,造成了瓜分中国的态势,如康有为当时所描写的:“自东师辱后,泰西蔑视,以野蛮待我,以愚顽鄙我。„„三年来泰西专以分中国为说,报章论议,公托义声,其分割之图,传遍大地,擘画详明,绝无隐讳。”另一方面,北洋海军的覆灭,马关条约的屈辱,也剌激了人们的觉醒,促进了爱国主义的昂扬,如梁启超所形容的:“自中东一役,我师败绩,割地赔款,创巨痛深,于是慷慨爱国之士渐起,谋保国之策者,所在多有”。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紧要关头,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上,基本同时而略有先后地出现了三个救亡方案。这就是: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法改革的方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反清革命的方案;以义和团为代表的农民为主体的下层群众武装反帝的方案。三个方案,无不带有自己所处的时代和阶级的印痕,也各有其长处和不足。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三个方案的主张甚至是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但无论如何,这些方案的出发点都在于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则是一致的;这些方案实践的结果,都曾在不同的侧面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前进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它们都是中国人民走向新的更高形式斗争的一个必经的阶梯。有人批评说,一味地指责帝国主义的侵略,肯定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正义性质,是“停留在”“感情宣泄上”而“淡化了”“研究的理性色彩”。我们倒以为恰恰相反,只有把义和团的活动实事求是地看作是救亡方案与救亡实践之一种,才能摆脱那种视群众为“愚氓”“感的情”偏见,比较“理性”地即比较客观地去分析研究这个运动的主流和支流,优点与弱点,从而得出较为符合历史真实的认识。义和团运动的发动者和参加者,不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都缺乏先进的武器。指导他们行动的是掺杂着浓厚迷信色彩的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而手中执持着用来对抗洋枪大炮的不过是原始的大刀长矛。这样的运动无法避免悲惨失败的命运。但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敢于拿起原始武器去对抗帝国主义的无孔不入的野蛮侵略,这件事的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中外历史上一切被压迫和被损害的群众,从来不是在已经完全具备了压倒反动势力的实力和必胜的把握后才开始抗争的,他们只能在经历不断的失败中提高自己的觉悟,扩大自己的队伍,增强自己的力量,从而最终战胜反动势力。当义和团运动正在进行的过程中,社会舆论就相当普遍地肯定了它的起因正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有一个上谕谈到,鸦片战争以来,列强“欺凌我国家,侵占我土地,蹂躏我民人,

  勒索我财物,朝廷稍加迁就,彼等负其凶横,日甚一日,无所不至,小则欺压平民,大则侮慢神圣。我国赤子仇怨郁结,人人欲得而甘心”。这正是义和团兴起的由来。有的封建官僚也说,“外洋欺侮中国,据我土地,夺我利权,干预我政事,且或借传教为名,纵教民以欺压平民。民间积怒既深,日思报复而无术,于是山东起有义和团,畿辅一带应之。”即使像袁世凯这样始终主张对义和团必须坚决剿灭的官员,也不得不承认,义和团是由于“良民郁极思逞,乃起而与教士教民为难”“积怨成仇,有由然也”,。总之,是侵略引起了激愤,压迫引起了反抗,这一点,不论对义和团的行动赞同与否,却是一致承认的事实。这是义和团兴起的时代大背景。僻处在荒村野寨、劳作于田间山林的贫苦大众,以及接近于他们的一些下层知识分子,用缺乏文采的质直粗俗的语言,通过大量的揭帖传单、歌谣口诀,表达了他们对于近代社会一个最为严肃、最为重大的政治课题的认识:列强的侵略是中华民族苦难的根源,外国侵略者是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他们公开宣称,“混乱扰攘均由洋鬼子招来”。外国侵略者“上欺中华君臣,下压中华黎民”“祸乱中华”“横施强暴,无所不用其极”,,。他们从自己切身体察感受到的直觉出发,旗帜鲜明地反对帝国主义的种种侵华政策和手段。他们反对教会的渗透和干涉政治,反对瓜分割据,抨击不平等条约,要求禁止鸦片贸易等等。在京津地区,流传着“最恨和约,一误至今,割地赔款,害国殃民”的著名揭帖。在湖南和浙江,老百姓自己拟制和刊印了各种对外“条约”,要求列强归还租借地,废除势力范围,取消战争赔款,交还海关管理权。在厦门,有人以义和团的名义张贴收复台湾的传单:“台湾割据,神人所怒,恢复把握,在此刹那。”义和团这类反映民族危机和要求抗击侵略的爱国主张,较之康有为在保国会上的演说,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中的宣言,可以说毫不逊色。不仅如此,义和团还进一步把抨击的矛头,无情地指向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投降卖国势力,指斥他们“割地赔款”“羽翼洋人”“上行下效,民冤不伸”“趋炎附势,肆虐同群”,;;。并且指名道姓地责骂奕劻、李鸿章、袁世凯等一批“吃了中国俸禄,反与外洋助力”的朝廷重臣。有的揭帖甚至“抨击懿亲,指为庇洋”,直接揭露慈禧太后在甲午战争时大搞“六十万寿”“朝廷骄纵至甚”,,弄得“文嬉于内,武弛于外”,因而应该对甲午战争的“一败涂地”负责。帝国主义当然不能容许他们心目中的“奴隶”和“贱民”们如此肆无忌惮的“悖逆”行为。为了捍卫他们的殖民利益,是不惜再一次把中国人民推到血与火中来维护神圣的统治秩序的。于是从强占天津的大沽炮台开始,进而发动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在这危急关头,义和团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爱国传统,同封建营垒中的一部分抵抗力量联合起来,对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抗击,使八国联军遇到了六十年来殖民主义侵华战争中最顽强的抵抗。中国军民在著名的廊坊阻击战、天津和北京的保卫战以及东北的抗俄战斗中,都曾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在整个义和团运动中,中华民族的儿女付出了几十万、也许是上百万(具体数字将永远无法查清)宝贵生命的代价。但这些鲜血并没有白流。如果说鸦片战争促使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那末,义和团运动则迫使侵略者“重新认识中国”使他们懂得,,一个拥有几亿民众的“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尚有无穷希望”的中国,是不能轻易被征服、的。他们终于无可奈何地作出了“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的结论。一百多年的近代历史,中国一直处于帝国主义虎视鹰瞵、蚕食鲸吞之下而终于避免了灭亡的命运,不能不说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坚持了包括义和团运动在内的反侵略斗争的结果。义和团的爱国主义,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的和阶级的双重局限。历史的局限,是指那个时候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总体上说还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还不能认清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及其本质。阶级的局限,是指作为义和团主体的农民,是与自然经济和小生产相联系的阶级,它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在意识上的狭隘性和保守性。由于这些原因,

  义和团围绕着爱国和救亡的问题,不能不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谬误。义和团把抵抗侵略同学习外国先进事物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既然帝国主义列强用尽了各种手段欺侮我们,那末,就应该摒弃与他们有关的一切。他们笼统地提出“芟除洋人,歼灭洋教”的排外主义口号,号召人们“仇洋灭教”,甚至只要与资本主义物质文明有关的东西,包括铁路电报等在内,都要毁之而后快。这样一种认识,其实是背离了近代爱国主义的一个好的传统,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许多人逐步认识到,要抵抗外国的侵略,必须要学习外国的长处。愈是把外国的长处学到手,就愈能抵御外国侵略者的欺侮。义和团虽然对封建统治阶级中某些投降卖国势力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但是并不能分清国家和朝廷的区别,皇权主义思想仍然紧紧地束缚着他们的头脑,以致到后来竟把封建朝廷作为祖国的象征来加以保卫。义和团的口号“扶清灭洋”,其中的“清”,有时是指大清国,即“中国”“中华”、,有时又是指清王朝、清政府。这种政治概念上的含混不清,导致了斗争方向上反帝与反封建两重任务的割裂,也种下了这场运动被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利用的祸根。义和团的爱国主义,从本质上讲,还是传统文化和生活经验的直观反映。他们的爱国激情是高昂的,并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但农民群众依靠自身的力量却无法将这种爱国激情进行理性的升华。由于缺乏科学的信仰,农民斗争势必向宗教式的信仰滑动,走向神秘主义。我们说义和团的爱国主义是与浓厚的迷信思想掺杂在一起的,也正是这个意思。我们在肯定义和团爱国主义的同时,也指出它的局限,这并非苛求于前人,不过是坚持如实地描绘这段已经逝去的历史而已。对于今天来说,不论是它的长处和局限,都足以成为我们值得借鉴的历史遗产。(《义和团运动是一次英勇无畏的救亡实践》《人民日报》1990年11月16日),

  

  

篇七: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

  义和团运动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的兴起:

  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

  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

  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4.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

  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示例如下: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表

  战争鸦片战争时间条约危害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1842《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883——1885

  《瑷珲条约》、《天津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条约》、《北京条约》《中法新约》的程度法国侵略势力深入到西南地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辛丑条约》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思想: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19世纪末,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

  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

  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

  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

  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

  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

  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

  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生: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生:说明义和团和愚昧,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对本质。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扶清"虽然有扶国、保国的含义,但也很容易让人们对清政府丧失警惕,后来,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给了义和团一刀,是镇压义和团的刽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灭洋"义和团更侧重哪方面呢?

  生:"灭洋"。

  师:为什么?

  生:因为当时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义和团最恨洋人。

  师:很好,"灭洋"是要消灭一切洋人的东西,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吗?

  生:不完全正确,洋人也有先进的东西。比如武器,科技,这些我们应该学习。

  师:非常正确。我们对待洋人的事务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它能够有效的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到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中来,但是也反映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和洋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

  2.平原大捷:略。

  3.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先指导学生看书,并演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以前是镇压,现在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

  师:清政府为什么这么做呢?

  生:义和团强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

  生:它要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

  师: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控制、利用,最后消灭义和团。

  师:谁能用成语来概括?

  生:借刀杀人、一箭双雕。

  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

  这是本课重点,利用书中小字、插图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1.八国联军为何发动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什么?

  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突出义和团的英勇抗争精神。比如:廊坊狙击战、攻打四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

  3.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的企图破产后,决定绞杀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

  利用书中小字部分和多媒体资料中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4.八国联军的暴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略。

  2.《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根据条约内容逐条分析。

  师: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

  生: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向帝国主义贷款。

  师:对,这样会带来那些危害呢?

  生:是人民负担加重;帝国主义会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

  师: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其它内容也像这样分析,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小结: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它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义和团将士们的英勇斗争精神将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革命。不久爆发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穷凶极恶敲诈勒索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篇八: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

  ---------------------------------精选公文范文--------------------------

  义和团运动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5课的内容,现就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教学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及编写意图。本课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二是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三是《辛丑条约》。教材编写这一课主要是为了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外掠夺空前残暴和野蛮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和国难。2、义和团与爱国清军的坚决反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认识到维护领土完整和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

  ----------------精选公文范文----------------1

  ---------------------------------精选公文范文--------------------------

  的最高利益和共同心愿。同时希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辛丑条约》主要内容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的重点、难点本课重点: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和《辛丑条约》。本课难点:清政府和义和团的关系(三)教学要点: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义和拳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2、平原大捷3、义和团的斗争口号及义和团在京津地区的发展二、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的战斗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4、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5、俄国制造海兰泡大惨案三、《辛丑条约》----------------精选公文范文----------------2

  ---------------------------------精选公文范文--------------------------

  、《辛丑条约》的签订时间和主要内容

  2、《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二、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调整方案》、教材及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义和团的组织形式、活动地区。平原大捷的时间、地点、领导人。义和团为什么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中外xxx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八国联军的暴行。《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使用对比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3、思想觉悟目标:使学生能关心国家大事,增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和热情。三、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展示诗歌“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精选公文范文----------------3

  ---------------------------------精选公文范文--------------------------

  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是为了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立即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接着引导学生默读课前提示,然后提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加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既是对前几课内容的复习同时也便于导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分析。“义和团的兴起”一目,叙述了义和团的兴起和发展壮大两个历史阶段。该目我讲明了四个问题:1、义和团的最初名称、组织形式、活动地区和主要成员,对义和团的主要成员,强调以贫苦农民为主。并着重指出:从本质上说,义和团运动仍然是农民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主要斗争目标是帝国主义。这是民族危机加深而资产阶级尚处于幼弱时期的特殊历史环境决定的,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精选公文范文----------------4

  ---------------------------------精选公文范文--------------------------

  强大力量,而且也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2、平原大捷。平原大捷是义和团的兴起阶段到发展壮大阶段的转折点。我引导学生回忆了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在中国传教的权利等史实,然后指出,1899年秋,山东平原县朱红灯领导的反清武装起义,就是由群众大规模的反教会斗争引发的。平原大捷的时间、地点和领导人要求学生记忆。还指导了学生阅读《义和团歌谣》,以便学生加深印象。3、义和团为什么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这是本课教学难点中的一个部分。对此我讲清了“扶清灭洋”的核心是“灭洋”,从属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这个斗争总目标。同时也指出了这一斗争口号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xxx本质缺乏认识,反映出义和团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处在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4、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这与慈禧太后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改剿杀政策为利用政策有直接关系,这是本课教学难点中的另一个问----------------精选公文范文----------------5

  ---------------------------------精选公文范文--------------------------

  题。我注意讲述了慈禧术后利用义和团的险恶用心。从1900年夏开始,义和团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京津地区,义和团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我要求学生读了课文中《义和团的武器》、《义和团的团旗》、《义和团战士》三幅插图,这有利于学生对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斗争产生正确的联想。

  “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与上一目是这样衔接的“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一面进一步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进行武装干涉。”我使用了《义和团运动的形势》挂图,形象地说明了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进军路线,也便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具体史实。同时还提醒学生,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中的“奥”、指的是奥匈帝国。本目讲明了四个问题:1、廊坊----------------精选公文范文----------------6

  ---------------------------------精选公文范文--------------------------

  狙击战的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2、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的战斗。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的战斗,使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这里我突出说明了,义和团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方面发挥了极其主要的作用。并指出,天津人民冒着枪林弹雨送“得胜饼”和绿豆汤慰劳义和团前线战士,说明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斗争既是历史的要求,也是民心所向。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清政府发布“剿灭”义和团的上谕,义和团运动转入低潮。这时我引导学生看了《清兵屠杀义和团战士》插图,以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教材中说:“义和团运动在中外xxx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我指导了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对这句话的含义展开讨论,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义和团运动自身的弱点,还讲清这是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4、八国----------------精选公文范文----------------7

  ---------------------------------精选公文范文--------------------------

  联军的侵华暴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的凶恶本质,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对于小字叙述的八国联军在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指导学生进行了默读,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同时还指导学生读了课文中《八国联军炮毁后的北京正阳门和北京街市》插图,为学生了解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提供了形象资料,使学生有了直观的印象。在八国联军进攻天津的时侯,沙俄在中国东北黑龙江边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海兰泡惨案。沙俄军队还强占了中国的江东六十四屯。这充分暴露了沙俄野蛮、贪婪的帝国主义侵略本质。

  “《辛丑条约》”一目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在此我提醒了学生同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国家,除出兵中国的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之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十一国。讲明了两个问题:1、《辛丑----------------精选公文范文----------------8

  ---------------------------------精选公文范文--------------------------

  条约》的主要内容。条约的主要内容,教材列举四点,我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去记忆。第一,经济上,“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第二,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第三,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同时指出,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又对中国进行了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进一步确定了清政府充当帝国主义忠实走狗的地位,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的武装控制之下。2、《辛丑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指导学生通过对条约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并自然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以上内容讲完之后,进行了小结,概括了本课所学内容给学生一个全面的认识。----------------精选公文范文----------------9

  ---------------------------------精选公文范文--------------------------

  最后,还指导学生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深化了学生对《辛丑条约》危害性的认识。四、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本课教学达到了教学目的,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认识到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外掠夺空前残暴和野蛮的殖民战争,作为一名中国人是永远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和国难的。同时通过《辛丑条约》主要内容的讲述,和对“《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这一问题的分析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精选公文范文----------------10

  

  

篇九: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

  .

  -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课标阐述】

  ——农民阶级的反抗与探索高二历史组闵青松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革命时期的作用与

  局限性。

  课标解读:1.了解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过程及影响

  2.分析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的结果及失败原因

  3.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

  4.认识农民运动在革命时期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及发展历程、结果及失败原因

  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容、意义及评价

  了解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史实,并与太平天国运动进行比较探究

  2.过程与方法:

  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相关材料,探究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

  的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农民阶级无法独立完

  成中国革命任务和实现中国的现代化。通过学习使学生关注农民问题,加强学

  生对“三农”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及革命纲领

  -

  可修编-

  .

  -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认识农民运动在革命中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过程】导入:多难的民族必将产生雄健的精神,在屈辱中站起来的才是真正的巨

  人。自然经济在幅员辽阔的古老中国广泛存在,使得几千年来农民一直是中国人的主体。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都是十分重要的力量。在近代中国,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的农民阶级是怎样担任起近代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这一任务的?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一、兴起的背景展示材料:材料一:“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要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所有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气、工业和政治结构。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支付总计大约7000万元的战费和2000多万元的赔款,加紧搜刮人民。地丁税是清政府的主要税收,在1841年--1849年八年之间,这项税收就增加了330多万两。鸦片战争后不到十年的光景里,劳动人民实际负担比过去增加了好几倍。

  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

  可修编-

  .

  -

  “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材料三: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材料四:洪秀全是花县人,几次参加科举,都名落山,屡试不第后,受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影响,于1843年创立了拜上帝教。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章。结合教材容及上述材料思考: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如何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是否是鸦片战争引起的?

  1.西方列强的侵略;(间接原因02.封建剥削严重,阶级矛盾的激化;(根本原因)3.自然灾害严重;(直接原因)4.拜上帝教的理论(组织准备)(学生阅读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理论,认识到太平天国的理论已融入“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基督教义,说明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在政治上从西方寻找救国方案,带有时代的特点。)二、发展过程(1851--1864)1.金田起义——开始的标志2.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3.北伐西征东征——军事达到全盛;政权上颁布《天朝田亩制度》4.天京变乱——转折点5.后期斗争:起用玉成、洪仁玕等,颁布《资政新篇》

  -

  可修编-

  .

  -

  6.天京陷落——最终失败要求学生读图识记运动的经过,并需要注意军事进攻同时的政权建设,思考

  太平天国领导人为何会走上追求享乐之路?天京变乱分别会给太平天国和清朝政府带来什么影响?

  探究:结合教材及下列材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材料一:“楚国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

  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

  材料二:“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不建立民国而建立天国……”——大钊(1)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理论和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2)战略上的失误。(3)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三、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前后期的纲领是什么?如何评价?1、《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的建国纲领。容:(1)关于土地分配问题: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2)关于产品分配:圣库制度(3)实施目的: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评价:(1)进步性——具有强烈反封建的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它继

  -

  可修编-

  .

  -

  承和发展历代农民“均田”斗争思想,第一次鲜明突出表达了农民要求摆脱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极大调动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是几千来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局限性: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无法实现,具有空想性。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纲领只能反映其迫切的现实愿望,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结果:无法实施(原因:主观——绝对平均主义,带有空想性;客观——战争的环境)2、《资政新篇》——治国方案(1)容: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于1859年提出的一个改革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的主要容包括政治、经济、文教和外交等几个方面。

  政治:以法治国、广开言路,官吏选举经济:发展工商业、准许私人办厂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文教:兴办新式学堂、医院、福利机构(2)评价:进步性: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时代潮流。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

  可修编-

  .

  -

  局限性:没有反映农民阶级的愿望;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经济及阶级基础),

  处于战争环境未能推行。

  问题探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产生背景1853年初为巩固政权,强盛时期1859年为改革政,衰弱时期

  经济主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绝对平均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主义

  群众基础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利益和要求,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群

  群众基础广泛

  众基础薄弱

  历史作用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为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农民反应

  蓬勃发展

  不积极

  特点

  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同时有极大具有资本主义色彩,反映向西方寻

  的空想性

  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

  切愿望

  相同点革命纲领;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都未能真正实施

  思考:有人认为《资政新篇》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种观点

  是否正确?为什么?

  第一种:这种观点正确,两者都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是太平天国在不同时期

  提出的振兴太平天国的方案,两者都主反封建。

  第二种:这个观点错误,前者主绝对平均,废除私有制,后者主在中国发展资本

  主义;前者集中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阶级反封

  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后者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阶级的迫

  -

  可修编-

  .

  -

  切愿望;前者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后者则是符合时代潮流的革命纲领,具有进步性。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在1862年的评价功绩:1.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2.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3.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局限性: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完成革命的任务。五、新特点合作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试分析说明。(提示:从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面临的任务,体现的思想,采取的革命措施等方面入手以此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1.背景新: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任务新:在反封建同时还肩负着反侵略的重任,因此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准备阶段”。

  -

  可修编-

  .

  -

  3.形式新:首次利用洋教——拜上帝教发动起义。4.思想主新:后期提出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思想。5.失败原因不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6.影响不同:太平天国运动是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

  义和团运动(1898——1901)一、原因

  根本原因——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尖锐

  直接原因——外国教会势力猖獗,反洋教斗争活跃二、口号:扶清灭洋(思考:如何评价这一口号?)三、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镇压——抚而用之——剿灭四、失败原因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五、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六、意义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气焰,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反动本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

  可修编-

  .

  -

  思维升华:认识农民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及局限探究:通过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分析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

  作用?但它又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的局限性,试从经济、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加以分析。

  作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反封建和反侵略的任务,打击了封建势力和侵略势力,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局限性:(1)从经济上看,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具有分散性、保守性、狭隘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

  (2)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拜上帝教带有很大的落后性;《天朝田亩制度》带有严重的空想性;建立的政权具有很强的封建性。

  (3)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作指导‘(4)从组织上看,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无法保持部的长久团结。结论: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无法领到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要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有先进的阶级领导。【板书设计】一、太平天国运动

  1、兴起背景2、发展历程3、革命纲领

  -

  可修编-

  .

  -

  4、历史影响二、义和团运动三、对农民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的认识

  【练习反馈】

  1.(2010·高考)图5为一位

  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

  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

  的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解析:A。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其后期提出的

  《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人首次提出字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具有近代化的

  因素。其活动围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其

  前期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含有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它所主的理想社会仍

  然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建社会,不符合时代的潮流,违背了社会发展的

  规律。

  2.《天朝田亩制度》

  A.只是单纯的土地制度

  B.它得以实行,并实现了理

  想

  C.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但是并不科学

  D.是一种落后的

  思想

  -

  可修编-

  .

  -

  解析:C。《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它以解决土地问题

  为中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政治组织等容,既有革命性,又有局限性,

  最终没有彻底实行,理想社会也无从建立,A、B、D三项都是错误项。

  3.太平天国“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到中国革命取得

  胜利”。其中“时代”的局限性是指

  A.封建主义势力过于强大

  B.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过于强大

  C.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D.符合农民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在中国没有形

  成

  解析:D。A、B、C三项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阶级和时代的

  局限性”是指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理论不成熟也不科学。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

  网罗,无所措其手足……凡有水旱,略不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暴露如莽……

  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膏,士女皆哭泣道路……官以贿得,刑以

  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凡有起义兴复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

  族……予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监之苦。

  ──引自秀清等《奉天讨胡四方谕》

  材料二逆贼洪秀全、秀清称乱以来,于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敷百余万,蹂躏州

  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船只无论大小,人民无论贫富,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

  留。……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

  尊卑,秩序如冠履不可倒置。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

  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下之田;商不能

  -

  可修编-

  .

  -

  自贾取息,而谓货皆天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蔼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本部堂奉天子之命,统帅二万,水陆并进,誓将卧薪尝胆,殄此凶逆。

  ──引自曾国藩《讨粤匪檄》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反清的主要理由。这些理由说明了什么问题?(2)材料二中反映了太平天国的哪些重要特征?(3)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认为如何使用收集到的材料?参考答案:(1)理由:清朝政治统治腐败,社会贫富悬殊,百姓流离,社会矛盾激化。

  说明:太平天国反清是为群众的生存,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2)特征:太平天国提出革命纲领主,否定现存统治秩序,打乱了清朝的政治经济秩序,从理论上彻底否定了几千年的封建君臣等级道德理论;太平天国达到数千年反封建的高峰;借鉴基督教义,提出“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天下人皆兄弟姐妹”的思想理论;借西方组织群众,彻底否定传统思想道德;它借满汉矛盾反清;具有阶级局限性。(3)根据材料容,判断是否是第一手材料;根据间接材料,提取能够说明问题的信息。

  【反思应对】对于复习课,注重相关知识的整合,本课时主要探讨在近代革命中农民阶级

  的反抗与探索,把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整合在一块,帮助学生理清线索,

  -

  可修编-

  .

  -

  总体把握。并注重将史观、对比分析、史论结合等方法渗透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

  可修编-

  

  

篇十: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

  义和团运动有什么特点

  义和团运动当时被西方认为是一场扶清的排外运动,整个运动中愚昧无知的滥杀占绝大多数,这场“扶清灭洋”的农民运动注定要失败。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义和团运动有什么特点,希望你喜欢。义和团运动特点介绍

  首先义和团运动特点体现在将主要的斗争方面和矛头指向了西方国家。不同于其他的起义活动,义和团运动是发生在西方入侵的时候,清朝政府面对强势的西方国家,不但没有任何抵抗的能力反而一直退让,这种懦弱的表现让人民十分失望,所以义和团运动在中后期都是主要针对西方国家的。

  其次义和团运动特点还包括非常浓郁的封建色彩,这次运动虽然是为了反抗压迫,可是义和团本身就有着很重的迷信色彩,不仅会设立神坛或者请符,而且还让许多人认为义和团刀枪不入或者是和白莲教有关,这种迷信的思想是在许多运动中不具备的。而这样的落后思想也导致了另一个义和团运动特点的出现,这个特点就是彻底的排外性,任何的事务只要和西方国家有关就会被义和团完全的否定。

  最后一个义和团运动特点就是义和团并没有将爱国和扶植清朝区分开来,许多起义活动都是因为反抗政府而被镇压,然而义和团运动却受到了清朝的维护和安抚,这样情况出现的原因就是义和团运动在后期开始扶持清朝。义和团红灯照圣母出自青楼

  义和团最厉害的兵种应该就属“红灯照”了,就连当时对厮杀的赳赳武夫也不例外。抡起膀子耍大刀的义和团拳民,无论是在传说的“神话”还是在现实的操作中,都跟女人有某些干系。

  红灯照是由年轻的女孩子组成的,黑灯照据说是由结过婚的妇女组成的,而沙锅照最神了,由寡妇们组成,据说威力最大,什么邪的都不怕。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似乎还没有发现红灯照们直接参加战斗的事情,在这方面,她们显然没有据说是以她们为榜样的女红卫兵们神勇。

  在更多的情况下,似乎只要红灯照黑灯照们存在就可以了,与义和团有关的女人们只要坐在家里,不梳头不洗脸连裹脚布也不洗就可以让洋鬼子的脑袋落地。

  义和团中最了不起的女人要算是“黄莲圣母”,现在许多作家甚至学者都将她看成红灯照的首领,其实簇拥此“母”的,基本上都是大男人,她不是任何组织的头,只能算是义和团里活的神仙——男人女人共同的神仙。

  威风而且本领高强的黄莲圣母出身却有些暧昧,据现有的史料,此人原名林黑儿,一向在天津卫操着神女生涯,而且不属于地位高的那种,只能在船上混混。

  当然,造反不在乎出身低,在这种农民起来闹事的时候,越是卑贱者也许越是有出人头地的可能。然而,义和团的拳民们将林黑儿捧上了天,并不是因为她的“苦大仇深”,而恰恰由于她的女性身份和低贱污秽的地位。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在它的原始时代大概都有过女性和女性生殖崇拜的现象,人们对于女性的生殖力量感到不解和迷惑,于是一种夹杂着恐惧的崇拜心理很容易生成。义和团运动的领导人

  义和团运动的领导人主要有是阎书勤、赵三多。在最初的时候作为义和团领导人,赵三多在山东很多地方都设立了拳场,通过这种方式很快就将义和团成员发展到两千人以上。他身为义和团的领导人,在山东曾经掀起多次工地打教堂的活动,但是不久之后就受到了清朝政府的围剿,义和团成员之间暂时失散,而赵三多却带领着其余部下回到了老家,一直到最后在景廷宾起义中被抓住后绝食而死。可以说他是义和团运动中非常重要的领导人,然而和他地位相似的领导人还有许多,他们并不能说是义和团唯一的领导人,而这也是这次运动没有成功的一个原因。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篇十一: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

 其实对于庚子国变我本来说不上有了解,对义和团的运动也限于历史课本上曾经给过的爱国救国运动的评价,原本是抱着激动的心情想要回顾下这段历史,赞美下在历史上即使官方不作为人民也从未停止过的反抗。当然我没有脱离一般情况,在看书之前还是用了比较简单的方式去了解它——百度一下,可是不了解还好,大概知道了它的来龙去脉后,我真的震撼了,历史课本上给的评价现在看来真是不太确切的,甚至有人称其为故意美化。了解了一点之后,我觉得这是个很值得研究的悲剧。我决定写这个。在别人还在纠结什么题目的时候我就从图书馆把相关的书借来了。在只能借5本书的艰苦条件下。我还把一本的名额分给了一个期刊。因为那上边有一篇对学生运动的评价。我觉得这两者是有联系的。虽然那并没有给我提供可以引用的内容,但也帮助我整理了自己的思路,看过了那么多之后,对庚子国变,对义和团运动在这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处的地位我始终摆脱不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悲伤。不知道由于何种原因,义和团仍被冠以“反帝爱国运动”之称。其实,这个“反帝”的头衔未免牵强,在很多人看来他们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反洋”,而且是反对一切与洋有关的东西,甚至还包括铁路、轮船、电线杆等等。这是致命的缺点,这愚昧的盲目排外的做法让他们的出发点遭到很多质疑。至于“爱国”是要承认的,确实也反对外来势力,但是实际是被他们杀死的国人数量远远在洋人之上,甚至不客气的说是义和团盲目的反洋运动给列强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加大侵华力度,爱国不当反而害国。自1860年,《天津条约》之后,英法俄日美等各国连续在北京设立使馆。由于列强欺凌过甚,激起中国百姓普遍的愤恨,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号召,拔电杆、毁铁路、烧教堂、杀洋人和教民。清政府听信义和团能够刀枪不入,杀光洋人,便于1900年八国宣战。为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组成的侵略联军,于1900年6月,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最后导致中国陷入空前灾难,险遭瓜分。1900年,是中国农历庚子年,这场100多年前爆发的动荡也被中国人称为“庚子国变”“庚子国难”[1]。、1901年7月25日,《辛丑条约》签署,中国不仅赔偿四百五十兆银两,还被迫将大沽炮台以及京师至海通道之炮台一律铲平,并且被迫同意各国派兵驻守租界地,中国主权彻底沦丧[2]。庚子国变为中国人不堪外国人压迫之民族排外运动,不惜以血肉之躯与敌人炮火相抗,爱国精神可嘉,行动却愚昧。有人说义和团的思想由最原始最落后的反动的宗教思想和进步的反对异民族压迫的思想两种成份组成的。不管当时看来是什么概念,现在看来‘排外’‘灭洋’反映出的多、半是农民知识的狭隘性。义和团是农民的暴动,是拍桌子式的反抗,我很气愤,但仅此而已。义和团赶不上辛亥革命有组织,也远不如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有明确目标。但以它为一场有组织有目标更有力量的侵略提供了舆论基础——八国联军侵华是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由于一场暴动而引来的战争,无论从哪方面说我们都是吃亏了。‘义和团,起山东’开始是以拜神练拳为主,后来发生‘教案’,逐渐演变为仇教团体,自诩有神助,能避炮火,有红灯照、蓝灯照等法术[3]。我看了点义和团起源的资料。这神

  共5页,第1页

  功之类的大概就是来源于他们唱的大戏,一个荒诞不经的来源。背景大概是:戊戌政变后,慈禧以外人偏袒光绪,保护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分子,仇外情绪更烈,山东巡抚毓贤揣摩慈禧懿旨,暗中鼓励拳民,后毓贤调京,袁世凯署鲁抚,压制拳民活动,拳民遂转往直隶发展。直隶总督裕禄最初反对义和团,认为拳民乃恃众戕官之乱贼,应严行剿捕,以免致巨患。但慈禧不高兴,裕禄当然是善于洞察上意的,所以改变态度,招拳民“大师兄”张德成、曹福田等人,待以上宾之礼,并向清廷保荐拳民可用,时义和团大批人马在涿洲、保定一带拆铁路、毁铁路,局势严重。慈禧密召拳民入京,旬日之间,竟有十万之众入京,太后召见拳民首领,言多奖励,从此亲贵争相信从,庙宇府第,遍设坛场,拳民出入宫禁,横行无忌,大肆烧杀,北京陷入疯狂混乱中[4]。作为整个事件不算具体原因但绝对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就是传教士。19世纪下半叶,西方主要强国通过同清政府签订条约,使西方宗教获得了在中国内地建立教堂和传教的权力。这群政治家的爪牙自由地进入了中国。可是,大部分传教士利用各种手段在传教地侵占田地、聚敛钱财,甚至越俎代庖干涉中国地方政府的政令;挂羊头卖狗肉,他们挥舞着博爱人道的大旗却干着强盗的勾当,一些入教的中国教民也在传教士的庇护下横行乡里。这种的情况下,以义和拳、大刀会为首的诸多民间组织开始在山东、直隶等地率领百姓攻打教堂、驱逐传教士和惩处不法教民。这一类活动被清政府称为教案,八国联军侵华前的40年间,全国共发生了各类教案800多起[5]。在这种背景下,义和团运动针对的是洋人可是打击的大多数是所谓教民,都是中国人之间的斗争,而义和团运动之所以受到很多人质疑甚至痛恨也是因为类似的教案事件。普通参与者反抗侵略的精神固然可敬,他们对同胞之横暴与结局之荒诞又令人扼腕。有人拿达摩西来和鉴真东渡来比较传教士来华,这虽然有很多美化的成分,但确实很多人本着为宗教献身的信念来华。虽然做出了令人发指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中国的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6]。民众对于外来文化的排斥是可悲的,依附于不法传教士横行的中国人更是可悲,尤其引发的在国人之间激烈而无关外国人痛痒的矛盾更是一个悲剧。很多资料上都有这句话:“这件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就是慈禧”。其实我原来对慈禧的态度不是痛恨,甚至觉得她一个女人背负这样那样的骂名有点重,但现在我开始认为她有点罪有应得了,了解这段历史真的让我对以前的事情改变了许多看法,读史明智,说的确实很对。从外国人的干涉导致废帝计划流产开始,慈禧对列强的态度也一直是模棱两可的,说实话真是欠抽。而对外国公使们的眼中钉也就是“义和拳”和“大刀会”。她的态度也是模棱两可。对于是否镇压义和团,她一直是一种矛盾的心理。她对义和团采取了剿杀和安抚并用的策略。而这种态度激发了列强的不满。等的失去了耐心终于限令清政府在两个月以内,剿灭义和团,否则将代为剿平。天津大沽口了英、法、美、俄等国“示威”军舰出现后,事态开始扩大。在最后关头,慈禧退缩了。同意各国派兵进京,并剿杀义和团,外国士兵也已经开始自行保护使馆和教堂[7]。我认为正是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这种骑墙的政策把义和团推上了这个不归路。

  共5页,第2页

  资料显示:1900年6月16日,慈禧紧急召开了“御前会议”,会上决定,派兵到京郊马家堡一带阻拦西摩尔联军,如果“不服阻,则决战”。这表明,慈禧此时要阻止联军大部队入京的态度仍非常坚决。由于清政府已经按照列强的要求,把天津海防前线的大批部队调去镇压义和团,所以造成京津一带兵力严重不足,而从外省调遣勤王军队短期内也无法到达。在这种危急情况下,慈禧对义和团的态度开始出现了变化。“御前会议”这一天,她下令对义和团暂停镇压,要求将其中年轻力壮的团民编入部队[8]。从这里不难看出,在战争无法避免、自身统治受到威胁时候,慈禧才不得不开始考虑联合义和团抵抗洋人,而并不是列强认为的从一开始便想“联拳抗洋。还是在这一天,双方的敌对行为进一步升”级,义和团开始围攻西什库教堂。天津大沽口外联军的军舰已经做好了登陆准备,此刻,已经不再有人能够阻止这场战争的到来了[9]。开战的时候在慈禧的心里,列强对其统治的威胁已经远远超过了义和团,因此她要借助义和团的力量来抵御外国入侵。在样以来,义和团多少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然而大沽炮台陷落,就在中国最高当局还在为是否与各国交战而争执的时候,战争已经在天津开始了。大沽口已经开战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城内,京城上下群情激愤,义和团出现了要进攻东交民巷的迹象。慈禧急忙召集了第四次“御前会议”[10]。慈禧连续三番五次召集了第“御前会议”的时候她仍然为自己留着后路,可是所有这些后路都没有帮助她留住自己的统治,反而起到了催化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加速或招致了这次侵略的到来。之所以我觉得义和团运动和学生运动有点相似,是因为它们共同的可悲之处。义和团值得可怜的地方也在于此。即使没有被镇压,清廷对义和拳的招抚也不过只是权宜之计,目的是安抚拳民、防止拳民暴动,而其对外宣战则给了拳民一个怒气的宣泄口,同时也在失控的局面中维护了清廷的合法性地位。换句话说,清廷在局势失控的情况下,必须顺应义和拳扮演一个“爱国爱民”的朝廷,如果贸然剿杀义和拳的话,恐怕等不到外国干涉便已经亡于拳民之手了。这大概是清廷“宣战诏书“的意义吧,这也是这个所谓的“宣战诏书”对内而不对外的原因。从这方面看来义和团是可怜的,报国之心没有受到真正的支持,就像所有的学生运动一样,被统治者当成了一种工具,但这次的运动没有给清廷带来任何好处,反而给列强制造了侵华的理由,虽然他们的侵华在当时看来不过是时间问题,义和团的运动确实成了正中下怀的炮灰。以前我觉得学生游行示威是一件很正义的事,什么组织纪律全都不用管,我们有权反抗,但有一次和一个军人交流时他说:唉,你们学生啊,最不让人省心了!就是这一句话改变了我对所谓学生运动的看法。适度的是好事,但过火了,就是一股虚火,看似热烈狂躁,实则无济于事。说不定也变成炮灰。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说,群体随时都会反抗软弱可欺者,对强权低声下气。如果强权时断时续,而群体又总是被极端情绪所左右,它便会表现得反复无常,时而无法无天,时而卑躬屈膝。可叹的是,天津城破后,那些在门口写“大日本顺民”字样以求保护的,亦不乏昔日横行街上之义和拳民也。拍桌子要消灭所有洋人的时候,不畏流血牺牲奋勇向前冲的是义和团小将,就像无知而又受到蛊惑的邪教拥护者。可悲的冲在最前边,而大人

  共5页,第3页

  物对此的解释竟是童子法力最弱!农民的起义在后方观战的永远是领导,然而在敌人真正来临的时候,那些曾经愤怒不已,点火就着的拳民呵!竟然一下就变成了围观的群众。当了顺民!是的,他们也只有当顺民了,他们本来就没有实力,本来就没有具体的概念,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凭着一种随波逐流的激情能干什么?就像文革时期无头苍蝇一般的红卫兵,一盘散沙,有几分鲁迅先生所言的奴性吧,要是反抗也是死路一条吧。义和团的运动所体现的的不过是一种过于极端的爱国主义罢了。盲目排外,夜郎自大,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对人民的愚昧起到了有利作用。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难道能指望拳民的视野达到什么可以称赞的高度么?也只有这样了。一位名叫宫崎滔天的日本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遭到列强瓜分的灾祸,作为中国人应该怎么办?那就只有去当义和团了”,“你如果生在中国,你也会参加义和团去和八国联军拼个你死我活吧?”所以我说造成这悲剧的大部分是清廷,确切的来讲是慈禧。拳民不懂政治,不了解外来势力不是刀棍能击退的,但政府不能不阻止,这种无知的暴动需要的是安抚,而非添油加醋!慈禧不是政治家,不是所有的女人的观念都是妇人之见,但她的确实是。值得称赞的,明白时局的政治家,是李鸿章为代表的诸位清朝大臣。在1900年的这场动荡中,李鸿章从一开始就向朝廷表达了要坚决镇压义和团的态度,但没有引起重视。随着北京时局的恶化,慈禧数次电召他进京,他虽然回复“立刻遵旨北上”,但却没有离开广州一步。[11]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南方大臣,在获悉了李鸿章的态度后,确定了共同抗旨以求东南互保的原则。南方的大臣们还不断上书慈禧,希望朝廷能够尽快开始和谈。[12]从始至终李鸿章都是不支持义和团运动的,不管真的是文革的夸大还好,宣传的不切实际也罢,很多对于李鸿章不理解的看法也在一一转变,现在看来当时他的决定是对的,仅仅是没有组织性的乱民由于心中愤怒而呐喊的力量是无法与列强的军队抗衡的,在国家实力十分脆弱的情况下,如果鲁莽开战,那么大清帝国将遭到灭顶之灾。以卵击石,不是勇敢,是幼稚。我感到悲伤的是义和团之类的事貌似从未停止过,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文革中种种没有具体原因的阶级斗争,都是中国人与中国人的战斗,就像两个人争论完大雁怎么吃之后,大雁早就飞走了,中国人往往是在反对外来势力的时候,内部最先吵开,这个毛病一直就没有改过来,从义和团攻打外国使馆,到文革中红卫兵火烧英国代办处,以及从来就不绝于耳的谩骂。甚至,有的人为了激起国人的排外情绪,冒充日本人对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进行谩骂,这种被称为愤青的人总是被一股极端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虚火支配着,不是冷静地反思历史、客观地分析现实,而是动辄破口大骂,经不起任何刺激,头脑发热,歇斯底里,点火就着。这种心态,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凭着这种盲目的气氛能得到什么呢?到了关键时刻,既不可信,也不足恃。如此“爱国”,实在堪忧。李大钊在其《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中说:“时至近日,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抛开李大钊的身份,仅看此语,仍如洪钟大吕。邹容在其著作《革命军》

  共5页,第4页

  中说“有野蛮之革命,有文明之革命。“野蛮之革命有破坏,无建设,横暴恣睢,知足以”造成恐怖之时代,如庚子之义和团,意大利加波拿里,为国民添祸乱。”但就如同我前边所讲的一样,不当顺民,难道要他们去送死么,他们狂躁,他们无知,但他们不是政治家。要他们怎么样?盲目的暴徒有错可更错的难道不是无耻的侵略和无能的政府么?相比之下拳民更值得同情而非一味的指责吧。我不知道我表达的是否清楚,一开始,我自己也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义和团彻底拒绝西方文明,盲目排斥,盲目暴动,拍桌子伤害的反而是自己人,确实可恨,但是他们处于社会最底层,他们可能愚昧无知,但至少他们知道国难当头,哪怕是最粗暴最愚蠢的方式,他们也好站起来反抗,哪怕没有实际意义也要呐喊不是么?底层群众并不是麻木不仁的,不是任人欺凌的!他们的可恨,他们的可悲,其实是对无耻侵略和无能政府的职责!吸取教训吧,历史已经给了我们太多伤,现在应该越来越好,就像已经过去的钓鱼岛事件,虽然有主战派大肆叫嚣,但民众对此更多的是理智冷静的思考,政府主导思想也坚定正确。我们正在慢慢变好不是么?一次次的悲剧带来的不可能只有伤痛,更多的思考和前进!的确,很多事情就像小马过河,只有经历过才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在洗礼之后定会笑得更灿烂!慢慢来吧,我们在路上,跌倒也好,伤痛也罢,我们从未停止前进!

  参考文献

  [1][2]杨松.邓力群.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山东:新中国书局出版社,1949年版:第17页,第18页.[3][4]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6页,第12页.[5][8][9]罗敦融.庚子国变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页.[6]曾增友.传教士与中国科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7][10]中国义和团运动研究会.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四川: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第50页.[11][12]林世明.义和团事变期间东南互保运动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0年版:第6页,第70页.

  共5页,第5页

  

  

篇十二: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5课的内容,现就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教学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及编写意图。本课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二是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三是《辛丑条约》。教材编写这一课主要是为了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外掠夺空前残暴和野蛮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和国难。2、义和团与爱国清军的坚决反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认识到维护领土完整和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和共同心愿。同时希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辛丑条约》主要内容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教材的重点、难点本课重点: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和《辛丑条约》。本课难点:清政府和义和团的关系(三)教学要点: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义和拳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2、平原大捷3、义和团的斗争口号及义和团在京津地区的发展二、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的战斗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4、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5、俄国制造海兰泡大惨案三、《辛丑条约》1、《辛丑条约》的签订时间和主要内容2、《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二、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调整方案》、教材及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义和团的组织形式、活动地区。平原大捷的时间、地点、领导人。义和团为什幺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八国联军的暴行。《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使用对比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3、思想觉悟目标:使学生能关心国家大事,增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和热情。三、过程分析(一)导入新课。展示诗歌“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是为了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立即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接着引导学生默读课前提示,然后提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加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既是对前几课内容的复习同时也便于导入新课。(二)教学过程分析。“义和团的兴起”一目,叙述了义和团的兴起和发展壮大两个历史阶段。该目我讲明了四个问题:1、义和团的最初名称、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组织形式、活动地区和主要成员,对义和团的主要成员,强调以贫苦农民为主。并着重指出:从本质上说,义和团运动仍然是农民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主要斗争目标是帝国主义。这是民族危机加深而资产阶级尚处于幼弱时期的特殊历史环境决定的,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也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2、平原大捷。平原大捷是义和团的兴起阶段到发展壮大阶段的转折点。我引导学生回忆了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在中国传教的权利等史实,然后指出,1899年秋,山东平原县朱红灯领导的反清武装起义,就是由群众大规模的反教会斗争引发的。平原大捷的时间、地点和领导人要求学生记忆。还指导了学生阅读《义和团歌谣》,以便学生加深印象。3、义和团为什幺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这是本课教学难点中的一个部分。对此我讲清了“扶清灭洋”的核心是“灭洋”,从属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这个斗争总目标。同时也指出了这一斗争口号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反映出义和团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处在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4、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这与慈禧太后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改剿杀政策为利用政策有直接关系,这是本课教学难点中的另一个问题。我注意讲述了慈禧术后利用义和团的险恶用心。从1900年夏开始,义和团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京津地区,义和团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我要求学生读了课文中《义和团的武器》、《义和团的团旗》、《义和团战士》三幅插图,这有利于学生对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斗争产生正确的联想。

  “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与上一目是这样衔接的--“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一面进一步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进行武装干涉。”我使用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了《义和团运动的形势》挂图,形象地说明了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进军路线,也便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具体史实。同时还提醒学生,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中的“奥”、指的是奥匈帝国。本目讲明了四个问题:1、廊坊狙击战的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2、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的战斗。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的战斗,使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这里我突出说明了,义和团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方面发挥了极其主要的作用。并指出,天津人民冒着枪林弹雨送“得胜饼”和绿豆汤慰劳义和团前线战士,说明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斗争既是历史的要求,也是民心所向。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清政府发布“剿灭”义和团的上谕,义和团运动转入低潮。这时我引导学生看了《清兵屠杀义和团战士》插图,以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教材中说:“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我指导了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对这句话的含义展开讨论,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义和团运动自身的弱点,还讲清这是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4、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的凶恶本质,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对于小字叙述的八国联军在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指导学生进行了默读,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同时还指导学生读了课文中《八国联军炮毁后的北京正阳门和北京街市》插图,为学生了解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提供了形象资料,使学生有了直观的印象。在八国联军进攻天津的时侯,沙俄在中国东北黑龙江边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海兰泡惨案。沙俄军队还强占了中国的江东六十四屯。这充分暴露了沙俄野蛮、贪婪的帝国主义侵略本质。“《辛丑条约》”一目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在此我提醒了学生同清政

  

篇十三: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

 义和团运动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2.义和团的兴起:

  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教法建议

  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示例如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表战争鸦片战争时间条约危害

  《南京条约》及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1840——1842其附件《瑷珲条约》、第二次鸦片1856——1860《天津条约》、战争《北京条约》法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1894——1895《马关条约》争八国联军侵1900华战争教学设计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辛丑条约》民地半封建社会民地化的程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1883——1885《中法新约》西南地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生: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生:说明义和团和愚昧,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对本质。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扶清虽然有扶国、保国的含义,但也很容易让人们对清政府丧失警惕,后来,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给了义和团一刀,是镇压义和团的刽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灭洋义和团更侧重哪方面呢?生:灭洋。师:为什么?生:因为当时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义和团最恨洋人。师:很好,灭洋是要消灭一切洋人的东西,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吗?生:不完全正确,洋人也有先进的东西。比如武器,科技,这些我们应该学习。师:非常正确。我们对待洋人的事务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它能够有效的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到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中来,但是也反映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和洋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2.平原大捷:略。3.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先指导学生看书,并演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以前是镇压,现在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师:清政府为什么这么做呢?生:义和团强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生:它要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师: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控制、利用,最后消灭义和团。师:谁能用成语来概括?生:借刀杀人、一箭双雕。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利用书中小字、插图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1.八国联军为何发动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什么?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突出义和团的英勇抗争精神。比如:廊坊狙击战、攻打四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3.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的企图破产后,决定绞杀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4.八国联军的暴行:利用书中小字部分和多媒体资料中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四、《辛丑条约》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略。2.《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根据条约内容逐条分析。师:为了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生: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向帝国主义贷款。师:对,这样会带来那些危害呢?生:是人民负担加重;帝国主义会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师: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其它内容也像这样分析,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小结: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它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义和团将士们的英勇斗争精神将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革命。不久爆发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穷凶极恶敲诈勒索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历史教案

  义和团运动

  旧门学校:秦继红

  

  

篇十四: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

 史纲论文----对于义和团运动的探究史纲论文----对于义和团运动的探究---参考书籍----<<天朝的狂欢>>

  究其根本,义和团运动的实质也许只是那个时代几乎扭曲的社会意志的一次暴走。就像是参考书籍的书名一样,这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抗击列强的运动,简直就是一场狂欢。在这场闹剧中,充斥这鲜血、暴力、死亡、野蛮和愤怒,这些都成为了狂欢的道具。在那个时代,杀人和被杀绝不比吃饭睡觉来得困难,一群满腔怒火的人,早已失去了判断的能力,只要随便一个谁说一句稀奇古怪的话,他们都会绞尽脑汁地让它变成真的,并且使自己也相信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义和团的起源大概实在山东曹州。这里武风极盛,各式各样的拳会、武馆遍布,也因此,这里的土匪强盗也是一大特色。加之此地不但地处四省交界,管辖不力,而且经年洪水泛滥,农户们无地可耕,难以维持生计,就有相当一部分人落了草。1894年的甲午战争之后,巨额赔款引发了苛捐杂税的高潮,借着这股东风,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命交给了土匪。官府的无所作为和土匪的无所不为,是刘士端创建大刀会的原因。我们看到,在最开始的阶段,大刀会只是一个为了保护一般平民不被土匪任意欺凌而创立的民间自卫组织。但是,它作为义和团雏形的事实是可以肯定的,原因就是它将“刀枪不入”的概念植入了人心,以及它与地方教会冲突的导火索一般的作用。关于第二点的例证,就是在巨野教案中成为暴风雨中心的王希步等的大刀会对当地教会的杀戮,他们甚至以捉拿教士的名义攻打了巨野县城。他们的行为,对于德国巧取豪夺了胶州湾等地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巨野教案也对接下来的诸多事件留有影响。

  义和团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由赵三多、阎书勤组织的义和拳。梨园屯教案是阎书勤的杰作,这个极度仇洋的年轻小伙子有着无穷的精力和无法无天的勇气。其实整个事件也不是阎书勤太鲁莽,地方政府对教会的包庇和许多传教士的无理取闹也必须考虑在内。无论如何,这个事件的结果直接地导致了义和拳的诞生。赵三多是一个十分有名的拳师,在当地乃至邻近的各地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这也是阎书勤找上他,希望拜他为师的理由。赵三多同意了,但是我想如果他能预见未来,他一定不会接受这个看起来极为诚恳的徒弟。因为,在成为赵三多的徒弟后,阎书勤开始用师傅的名义招收人马,并且希望赵三多出面成为他们的领袖。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赵三多开始了作为这个叫做义和拳的首领的不平凡生涯。虽然这一次的尝试依然以失败告终,但是赵三多却提出了许多历史性的概念,将后来大名鼎鼎的义和团的骨架拼接完全。首先,他举起了“扶清灭洋”的大旗;其次,他将大刀会的“刀枪不入”的理念也融入了自己的组织;其三,他将“义和拳”改名为“神助义和拳”,这也是后来义和团独特的降神仪式的起源。以上两个阶段的尝试之后,“义和团”的名字终于由一个叫做朱红灯的矮小中年人刻在了历史。要说朱红灯对义和团的创新贡献,就是实实在在地将“刀枪不入”的能力以降神仪式作为载体具象的呈现在世人面前。简单易学的神术、多年来拳教的矛盾、盲目的跟从心理等等,使义和团的发展无可阻挡,即使朱红灯本人后来被抓后中枪而死去,但是义和团以及许多人都已经相信所谓的“刀枪不入”。并且,

  这种神术还引起了朝堂上的关注。我们来说说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看法。其实准确的说,许多官员对义和团并不是那么认可,比如北洋三军,或者说张之洞这样的南方大员。甚至于一些支持义和团运动的官员心中,也是有所保留的。可是,有几个大老级的人物信了,一切就显得顺理成章。端王载漪本人就是一个拳术的狂热爱好者,而且,洋人们力保光绪的事实令他的儿子成为皇帝的美事落空,他的仇洋情绪是可以想像的。更何况,端王是当时京师虎神营的统帅,掌握着极大的权力,并且他和慈禧太后的关系密切,没有人可以忽视他的意志。再加上军机大臣刚毅、大学士徐桐等人的全力附和下,政府开始对义和团采取更加温和的态度。慈禧太后是一个很有功力的政治家,但是毕竟是旧时代的人物了,再加上国家连年来的丧权辱国的经历,这位老太太也始终没能沉住气。在派了几拨人去考察了义和团的实际情况后,她已经开始犹豫了。然而最终帮她下定决心的却是列强的大使们。义和团的猖獗已经令他们感到极度的危险,他们对政府的能力没有信心,于是提出了让各国组建护馆卫队进驻京城的要求。或许不能称为要求,因为他们非常自主的组建了一支数量完全超标的军队,气势汹汹而来。慈禧太后得知了这一消息之后,当即大发雷霆,但更多的是难以抑制的恐惧。数十年来,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无一例外的失败已经让这位站在帝国顶点的女人变的谈“洋”色变。用一句不太恰当的比喻,清政府现在是要“狗急跳墙”了。1900年6月21日,一纸宣战诏书用一种轰轰烈烈的文采向全世界展现了

  一个曾经的天朝大国的疯狂。接下来的事情其实是非常可笑的,对于这份疯狂的战书,以张之洞为首的南方大吏们拒不承认这道在他们看来莫名其妙的命令。实际上,朝廷真正可用的军队恐怕就只有京师的虎神营和聂士成的甘军等虽然精锐但是数量有限的官兵,以及一大批悍不畏死的义和团拳民了。就是这样的组合,即将面对的则是包括美、英、法、俄、日等十一国联盟的强大的军队,虽然双方在数量上的对比是清政府占优势,但是考虑到联军先进的武器和高超的作战能力之后,此战的结果其实所有人都应该能够料到的。那么,是什么让清政府的那些实权派相信着己方的胜利?当然就是义和团,义和团庞大的数量,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术。假如,义和团真的拥有这样的能力,那么确实,这场战役有着获胜的机会。我们不应该过多的去嘲笑义和团的愚昧和相信义和团的人们愚蠢,就当时看来,我是指以当时人民的科学素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来看,在那个绝望而麻木的时代里,在穷途末路的清政府官员眼中,义和团的神术就是他们最后的希望,所有不利于这个希望的人和事物,都是不可原谅的。所以,无论义和团运动的真相有多么可笑,它的本质都是十分神圣的。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义和团运动从始至终都存在这许多令人难以接受的因素。在大刀会、义和拳时期,他们制造了数不胜数的教案,其中绝对不乏错杀、误杀、滥杀的例子。此外,在义和团进京后,他们更是放肆地屠杀他们认为的亲洋的汉奸。他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是汉奸的方法是这样的:他们将嫌疑人按在地上,在他面前焚烧一张黄纸,

  如果灰上扬,则判无罪;若灰沉降,则判有罪,此人就是罪人,义和团可以当场将他杀死。再比如,当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时,义和团认定妇女的裤子,最好是带血的,和大小便之类晦气的东西可以让洋人的枪炮失灵。于是全城的义和团开始强行进入民宅直接的抢夺妇女的裤子。几天之后,整个北京城的城墙上挂满各式女裤,在加上很多粪盆尿壶,显得极其的滑稽和恶心。义和团的狂热的凝聚力自然有目共睹,但是,这个组织的信仰却是并不那么坚定的。举例来说,早在大刀会时期,刘士端的大刀会原本是被地方政府默许的民间自卫组织,尽管已经开始与教会势力产生摩擦,但是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大规模的冲突。但是一个叫做庞三杰的大刀会分会干部,以总头领刘士端的名义扯起了一大批乌合之众,向与他有过恩怨的教会展开疯狂的报复,以至于情势无法控制。政府被惊动了,外国大使被激怒了,于是刘士端被诱捕正法,大刀会一度沉寂。而造成这一恶果的庞三杰,却在受到大刀会余党追杀时,加入了教会。可见,这个组织内部的信仰是十分脆弱的,这里面有些人都为了私欲加入,当自己的利益无法保证时,就会毫不犹豫的站到一边,与组织撇的一清二楚。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为诡异的大型民间武装运动,它的声势之浩大、形式之怪异、过程之可笑,可谓是独一无二。义和团运动就仿佛是一场狂欢,整个清朝的狂欢。历史的前进是无可阻挡的,清朝的衰落、西方文明的冲击都是必然的选择。只是,巨大的社会变革总会伴随这动荡不安。义和团运动的疯狂,似乎就是为了崭新时代

  的到来,而耗尽旧时代的生命力。随着这场运动在死寂中的收场,我们的民族也在伤痕中继续前进。

  

  

推荐访问:义和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 义和团运动 是一种 本质上

版权所有:新维文档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新维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新维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50341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