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7篇

时间:2022-11-14 16:3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7篇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依赖心理:很多人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缺少独立意识、环境适应能力和突发事件应变能力,什么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7篇,供大家参考。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7篇

篇一: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依赖心理:很多人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缺少独立意识、环境适应能力和突发事件应变能力,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2.自负心理: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自己是整个家庭的轴心,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不能面对事实,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3.自私狭隘心理:因为成长过程中一直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嫉妒和报复心理。4.自卑心理:当自己不在父母家人的宠爱下生活真正涉足社会时,发现自己的素质、智力、能力不是“天下第一”时,自我产生的悲观、失落等情绪逐步转化成自卑,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5.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中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处

  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老师和家长倾诉。6.孤僻心理: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情感内敛,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压抑、苦闷。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7.焦虑心理: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这种焦虑反应是带有普遍性的适应性反应。最为常见的是考试焦虑,当考试即将来临时,人的主观感觉就变得紧张不安,易产生不愉快的预感。8.恐惧心理:是指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了强烈、非理性的害怕。而实际上这类引起害怕的对象或境遇,一般并不导致危险或威胁。对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特殊害怕,是中学生最为普遍的恐惧心理,最为常见的是人际关系恐惧、校园恐惧等。9.易怒心理: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有做危险、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非常后悔。现实生活中当中小学生遭遇到很严重的压力、伤害或者不良情绪时,他们所爆发出来的愤怒情绪是

  很危险的,伤及自己,伤及无辜。10.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悖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逆反心理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趋于成熟的表现,善加利用会事半功倍。11.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越是从小被父母娇惯宠爱的孩子越明显。这种心态,在重点中学的学生中尤为明显,往往不是一种竞争力,大多数是有害的。12.强迫心理:表现为遇事多疑、疑心太重,有时对自己言行的正确性反复产生怀疑,既而产生强迫性检查行为。这类同学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和睦相处,久而久之,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意志消沉,缺乏自尊自信等。13.学习障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甚至恐惧上学等。在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五种:一,学校适应不良型的心理问题;二,强迫型的心理问题;三,抑郁型的心理问题;四,焦虑型的心理问题;五,恐怖

  型的心理问题。一,学习适应不良型学习适应不良型是中学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型障碍。中学生往往由于学校适应不良严重影响学习,更不上班级,甚至造成中途休学或辍学。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生理功能三个方面。(1)情绪方面。抑郁、焦虑、强迫、恐怖、厌烦、退缩等是常见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害怕学习,上课注意力涣散,思考乏力,听不好课,做不好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搞上去,产生焦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或呈萎靡状态;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易激惹,依赖性增强。(2)行为方面。学习适应不良的同学均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学习能力良好,成绩不错,适应不良后学习能力受到抑制,产生学习困难,上课无法做笔记,记忆力下降,作文写不出,稍复杂的题目无法解决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无目的地摆弄小物件或发呆等。第二,社会性退缩。与同学交往减少,学习、生活活动也减少,不愿发言,不想运动,体育课也提不起劲,成为同学活动的旁观者,游离于同辈群体之外。第三,品行絮乱。行为违反与年龄相符的社会规范和准则,如逃学、斗殴、说谎、偷窃、抽烟、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出现。还有些学生活动过度,

  寻求快乐和刺激,如沉溺于电子游戏机、不遵守纪律、袭扰他人。第四,行为倒退。行为像儿童,学习无目标,活动无计划,喜欢儿童游戏,不合群但不是因为退缩,而是和同学玩不到一块,谈不到一起。(3)生理功能方面。表现在上课头昏、脑胀,入睡困难,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身体检查则没有特定的躯体问题。二,强迫型这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问题。自己能意识到这些表现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摆脱,深为焦虑和不安。它对同学的学习、生活和在校适应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应及时接受辅导。具体表现为:(1)强迫观念。如脑内反复回旋某歌曲的旋律、别人对自己说的话;作业或考试后总觉得写错了字或做错了题,上学路上总疑惑忘带书或文具;总是担心考试失败、挨老师批评,担心自己会发胖;看到小刀就会想到会割破手;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如“1+2为什么等于3”、“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无实际意义的想法。(2)强迫冲动和强迫动作。如在考试时,总觉得想要大小便,但并不去上厕所;看到老师或父母总是想辱骂、吵闹或打架,但表面上却顺从平静;反复检查自己任何一次作业或试卷;总是在路上数石块数或步数。

  三,抑郁型这是有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持久的情绪低落状态为特征的心理问题,常伴有焦虑、沮丧、压抑、苦闷、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有这类心理问题的同学一般能基本适应学校生活,但心理压抑、情绪苦闷,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危害较大。具体表现为:(1)兴趣衰退。这类同学对生活的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中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而且对自己以前的兴趣爱好也基本丢失。(2)缺乏自信。自我评价过低、妄自菲薄,并有内疚后悔等自责倾向,多为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和对自己的失败估计。如学习成绩较好,但坚持认为自己学习很差,以后肯定不能毕业。(3)精力衰退。自感疲惫无力,不能进行复杂思考和较强运动。这类同学往往感到听课、做作业时,头脑无法兴奋起来,但一般无杂念而是一片空白,体育课甚至日常生活无力或不想去承受,有力不从心之感。(4)封闭退缩。不愿交往,情绪苦闷且封闭,不诉说也不写日记。这类同学通常能维持和其他同学、老师和一般性交往,但被动勉强,交往内容表面化,不作稍深的情感交流他们的退缩往往出于自卑和认为任何人都无法帮助自己。(5)躯体不适。伴有躯体症状,如头疼、背痛、肢体酸痛等,还有失眠等睡眠障碍,有些同学有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

  之感。(6)悲观失望。觉得生活中一切都没什么意义,感到前途渺茫;想前进、想成功,但看不到光明和目标;有时下决心改变自己,但没有付诸行动的勇气;无望、无助感强烈。四,焦虑型个体处于一定的应激状态便会感到焦虑,这是正常的。焦虑型的心理问题是指一种无明确对象、无法摆脱的焦虑状态,可分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种形式。(1)急性焦虑,又称惊恐发作。以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为典型特征,有“大祸临头”之感,并伴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头晕目眩等,还可能有出汗、发抖、腹痛等。急性焦虑的发作急剧,很难预料,但持续时间不长,一般1~20分钟,长达数小时。发作后虚弱无力,但焦虑体验不明显,数日后恢复。(2)慢性焦虑,又称广泛性焦虑。在焦虑型中较为常见。表现为持续性的紧张和不安;学习、活动时心烦意乱,记忆和思维受阻;交往中紧张、易激惹;遇事时惊慌失措,往坏处想等。明知客观上并不存在威胁、危险和失败结局,是主观上过滤,但无法控制,惶惶不可终日。同时出现心悸、口干、出汗、脸色苍白以及震颤、发抖、肉跳、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梦惊等现象。五,恐怖型这种心理问题指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情境,或在人际交往时产生异常恐惧并主动回避以消除不安。中学生

  中较常见的为社交恐怖和特异性恐怖,而且前者有增长的趋势。(1)社交恐怖。主要特点是在人际交往中自感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怕成为人的耻笑对象,而不敢在公开场合讲话、做作业、吃饭等,以至不能正常交往;看着对方即自感面红耳赤、表情异样,而且怕被对方觉察,从而回避目光相遇,严重者会发展到足不出户。(2)特异性恐怖。指各种和个体自身活动的特异性有关的恐怖,如飞行恐怖、注射恐怖等。一些中学生对学校产生恐怖,如害怕看校门、害怕见到老师和同学、回避学校生活,又称学校恐怖。以上对五种常见心理问题类型的介绍,目的是使大家对它们有一个初步了解。在青少年阶段出现上述的心理问题是比较普遍的,是可以理解的,大家不要害怕它,要敢于面对它,正确解决它。

  

  

篇二: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焦虑、紧张的情绪状态

  焦虑状态常表现为持久地出现强烈的担心、烦躁不安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类初中生较常见的情绪问题。这些学生总是诉说内心的烦躁不安,他们经常为小事抱怨父母、抱怨周围环境,总是不高兴、不满意,感到精神紧张和无法放松。无故地担心亲人、担心学业失败、人际关系不良或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等等。在各种焦虑中,主要的是学习焦虑,表现为学习压力过大,对考试不能很好地控制,出现考试焦虑等问题。还有过渡性焦虑,主要表现为对学校不能适应,在学校时心情焦虑不安,上课如坐针毡,对父母及家庭有依赖情绪。

  小处方:对于焦虑状态,家长和老师应给以更多的关怀,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批评以委婉为宜,特别是对于他们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以鼓励。心理治疗(对学生及家属)、松弛疗法、生物反馈治疗都是一些可以选择的应对方法。严重焦虑症的学生可适当地使用一些药物。

  2.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学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等在情绪上的反应都可称之为考试焦虑。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在考试来临前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焦虑;另一类是指在考试过程中产生的焦虑,如“怯场”、“晕场”等。考试焦虑产生时,会伴随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最初的状态为生理反应,例如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增高、额头出汗、手足冰凉等;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如苦恼、烦躁、无助、担忧等情绪体验;有时也会产生胆怯、缺乏信心和自我否定的等心理。当考试焦虑加剧时,其状态反应也更为强烈,如眼花耳鸣、头痛脑昏、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处于僵滞停顿状态,严重的还可能伴发呼吸困难、尿急、尿频、呕吐、腹泻甚至昏厥等,“晕场”就是其最为典型的一种表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为了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克服困难。而困难的出现和克服,会引起人内心的不安和紧张,严重时就会给人带来恐惧,形成焦虑。因此焦虑是难免的,但焦虑的产生与程度在个体之间有很大差异,如好胜心强的学生对一般性的小型考试,也可能会忧心忡忡,产生焦虑;而缺乏上进心和自尊心的人,也许对重大考试也持无所谓的态度,其心理、生理反应不显著。因此,要辨证地看待考试焦虑的影响。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学生对无论多么重要的考试都抱无所谓的态度,没有丝毫的紧张、焦虑和压力,不进行认真的复习和准备,他的考试成绩就不会很理想。所以,适度的焦虑与紧张则有助于精力更加集中,知觉更加敏锐,思维更加灵活,学习效率更高。而焦虑过度也不利于发挥正常水平,会对考试产生不利影响。就是说,考试焦虑的产生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自我调适。

  小处方:每位学生对考试的意义都要有客观正确的认识,认真准备,适度降低求胜动机,减轻心理负担,真正做到轻装上阵。当怯场现象发生时,只要掌握必要的技巧,也可以顺利度过这一危机期。

  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出现怯场现象时,不要惊恐慌乱,有几种缓解方法可供借鉴:

  其一是安静下来,暂停阅卷、答卷,静静伏在桌子上稍作休息,转移注意力,停止有关考试活动的强制性回忆。一般情况时间很短就可以消除怯场,正常考试。

  其二是可以用“调整呼吸法”,即当遇到情绪极度紧张时,停止有关活动,全身放松,多次做深而均匀的呼吸。呼吸时大脑最好排除其他杂念,双眼注视一个固定的目标或微闭,反复有节奏地呼吸,这样也会很快地消除怯场。

  其三还可以用默默数数的办法来暂时转移注意力,从“1”一直数下去,或用冥想法闭上双眼全身放松,想象一个大气球有一小孔漏气,气球由大漫漫变小,等等。

  这些方法都可反复使用,不仅有助于克服怯场,对一般的考试焦虑也都有缓解作用。

  3.自卑

  小琴是六年级的学生,个子已经很高了,但她总是低着头,贴着路边走,上课也不敢抬头,更不要说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在班上她几乎没有朋友,班级的活动也从不参加。在一次考试失败后,她骑着一辆自行车离家出走。在小琴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每做一件事都很想把它做得很好,但总是做不好。我没有能力、胆子又小,处处受人欺负,不能很好地和同学相处,学习有困难也不敢问别人,总担心自己问出一个很愚蠢的问题被人嘲笑。所以问题越来越多,学习越来越差,大家都看不起我。我觉得自己没什么希望了。我觉得别人都那么快乐,只有我做什么都是失败。”

  小琴自我评价偏低,缺乏自信,感到别人什么都行,而自己恰恰什么都不行,这是自卑的表现。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什么都处以冷漠的态度;上课因害怕讲错而不敢举手发言;老师提问,因怕错而不敢大声回答;班级布置的活动,经常以力不胜任而推辞,或者勉强应付;做事缺乏主动性;做作业不敢相信自己是对的,总要与别人对答案以后才放心;“我不行”、“我不会”、“我不去”成了口头禅;如是等等的这些自卑自弃的心理现象,长此以往,会使他们变得孤独、畏缩、与世无争,严重妨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对班级成长也造成消极的影响。

  造成这种自卑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性格内向又遭集体遗弃。有些学生不善人际交往,不会表现自我。他们看见别的同学与老师亲热交谈,甚至十分亲昵;娱乐活动中,别的同学大方活泼,深得别人的青睐,心中十分羡慕,但又没有勇气也这样活跃。不论大事小事,长期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在集体中。如果老师忽略他,同学疏远他,不免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萌发自卑感。

  (2)自视过高又屡遭失败。谁都有获得别人的关心、赞赏、喝彩等愿望,但有些学生总认为自己出类拔萃,总希望自己“鹤立鸡群”,时时要抢先,事事要“沾光”,一旦遇到自己比别人逊色,便对自己丧失信心,多次如此,便不由自卑自叹。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王子公主,但到了学校,发现“山外有山”,自己在家中的优势荡然无存,竟是那样渺小。还有的学生盼望做出超出能力的事,由于达成无望,因而经常消极地嘲笑自己。

  (3)身体残疾或智商低下者极易自卑。这样的孩子总认为自己命运多舛,注定不如别人,是别人嘲笑的对象。他们只有退缩,退到自己的狭小天地,拒绝合群,拒绝竞争。

  (4)犯了较严重的错误,念念不忘。有些学生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受过严厉处分,被当众批评、指责,好似在自己脸上贴了一张犯罪的标签,时时不能忘怀。更有的老师动不动黄牌警告:“你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学生,你怎么能和其他同学相比?”这类学生跌倒了还没爬起来,便又被别人踩上几脚,他怎么会有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5)教育方式的偏差。学生遇到失败和挫折,失去奋斗的力量时,如果班主任不是耐心地指点帮助,积极鼓励引导,而是极简单地一锤定音:“这学生真令人失望”,“他只能这样了,就这块料”,学生真的会受到暗示,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愿放弃机会,因为那个声音时时告诉他“你无能,如果你想试一试的话,那么结果只能失败,而且别人会更瞧不起你”。这类学生还没有去竞争已经首先输给了自己。

  小处方:学生的自卑可能与其性格、生活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取决于我们教育的方式方法。

  那么,如何纠正学生的自卑心理呢?

  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我不完美,但是我明天总可以更好”的信念。自卑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只是这种防御是消极的。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很低,不敢大胆地与人交往。渐渐地会从疏远别人、自我孤独到自我封闭与周围人形成一道无形的墙,这又使别人形成不良看法,更加回避,反过来加深了自卑心理。所以要打破这种循环。

  其次,让学生学会正确归因,进一步提高能力。有些学生幼年时形成胆小、内向的性格,随着年龄、阅历、能力的增长,很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和重视,但没有找到符合自己实际的办法,一旦遭到失败,就归因为自己笨,或者是运气不好等个人无法控制的因素。从上面的例子看,小琴的失败在于期望值过高,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任务给她,让她能够多做,并且做得到,让每一次的成功带来喜悦,带来信心,不断增强自信。

  第三,肯定优点,摆出实绩,给其成就感。自信者往往不断致力于将自己的一两种长处扩展到极限。而自卑的人,却是拿别人的一两种长处与自己的短处相比,而后自认为毫无希望,处处畏缩。那些自愧不如别人的学生,那些有生理缺陷或智力低下的学生,还有那些犯了一两次错误而全盘否定自己的学生,便都有这样的自卑心理。为此,班主任引导这些学生寻找自身的优点,并多给他们在集体中或其他活动中以亮相的机会,以成绩让这些学生体会自己也是一只能发光的“萤火虫”。

  第四,交给任务,培养自信,助其自立形象。自卑的学生总认为自己是只不起眼的小毛毛虫,从来不能引起别人特别是老师的注意,自认为在集体中是“地位低下”、“无人问津”的对象。那么,班主任就有意识地让他们在集体中出头露面,在同学面前显显身手,帮助他们在同学中树立形象,使他们觉得自己并不特别“矮小”。比如让他们做卫生检查员、纪律监督员;桌椅坏了,组织他们去修;大扫除,重活脏活儿引导他们抢着干。渐渐地,他们就会主动去关心集体。这时,班主任千万别吝啬你的表扬,哪怕是一句微不足道的赞许,也会给他们带来不少勇气。同时,还要鼓励他们:“你看,你也有自己的长处。”

  第五,行为迁移。对有自卑感的学生,还要进行行为训练,引导他们昂起头走路,训练他们敢于盯住别人的眼睛看,教会他们积极的自我暗示。

  

  

篇三: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三)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什么叫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是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生理与心理都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的心理功能正常,无障碍或无心理疾病,且在教育的积极影响下,个体的意向与其所处环境的限制之间能够得到良好平衡的精神状态。

  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积极的探索,现在,一般认为以下6个方面可作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1)有正常的智力;(2)有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3)有健全的人格;(4)有健康的情绪;(5)有和谐的人际关系;(6)有与社会协调一致的态度和行为。

  二、我国新时期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存在明显心理问

  年成长中的烦恼集中在14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17岁的孩子烦恼最多。

  (一)学习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有两种现象:1、恐惧:目前,虽然都在谈“减负”,但学校课业任务仍旧繁重,竞争依然激烈,父母的期望值始终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2、厌学:厌学是目前中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学习差的同学。

  据有关资料统计:14%的小学生、29%的初中生、26%的高中生有厌学心理,高中生愿意上大学者100%,但愿意学习者不到10%;中小学生普遍存在考试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现象;这种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烦恼。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谐,使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

  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据有关资料统计:10%的小学生、28%的初中生、55%的高中生存在着交往上的障碍,缺乏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

  (三)情感类问题

  据有关资料统计:33%的小学生、41%的初中生、68%的高中生情绪波动性大,42%的小学生、51%的中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在生活适应性方面:相当一部分因娇生惯养致使其依赖性强、不会劳动、不会自理,缺乏自立意识和生存能力;

  三、我国新时期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依赖心理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

  校生的主体。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负心理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3.自私狭隘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4.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

  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5.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中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老师和家长倾诉。

  6、孤僻心理: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实属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7.焦虑异常心理: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这种焦虑反应是带有普遍性的正常的适应性反应。然而,焦虑的程度过于严重时,就变成了惧怕,人的主观感觉就变得紧张不安,易产生不愉快预感。

  8、恐惧心理:是指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

  产生了强烈、非理性的害怕。而实际上这类引起害怕的对象或境遇,一般并不导致危险或威胁。对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特殊害怕,是中学生最为普遍的恐惧心理。

  9.易怒心理: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有干危险、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现实生活中,有些中小学生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本来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别人看来不以为然,而他却犯颜动怒,火冒三丈。

  10、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

  11.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

  12.猜疑强迫心理:表现是遇事多疑、疑心太重。这类同学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和睦相处,久而久之,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意志消沉,缺乏自尊自信等。

  13、厌学心理: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等。

  四、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家庭中的生活是否和谐,对自己孩子能否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能否有效的和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和保证。

  家庭因素的影响:

  1.家长的期望值太高。

  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子女的升学、分数成为父母心理平衡的补养品。不能客观的、实际的给孩子制定目标,也不重视实际潜能的开发,致使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于发生就学习问

  题责骂或毒打孩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

  2.家长重钱轻学的思想。特别是个体经营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第二产业”的父母,时常要求子女前去助工或有意无意的灌输“拜金主义”的思想,宣传学习无用。给学生对待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带来消极的影响。

  3.家庭的溺爱。父母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偏低,并缺乏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家中两代人只有一个孩子,两代人对孩子的溺爱,尤其是隔代人的溺爱,往往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或不负责任的说教,或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都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4.家庭分裂的创伤。完满和谐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而家庭中生活不平静,经常发生家庭纠纷,甚至于相互施暴或父母离异,孩子会因缺少家庭温暖而造成心理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以上这些因素都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心灵扭曲,他们在这样的家庭中会出现自私、对他人施

  暴、喜怒无常、性格孤僻、情绪烦躁、忧郁等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我们的调查中显示:“在家常感到很无聊”,“晚上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父母不加干预”的初中占51%,高中占45%;“在家中诉苦会使家人厌烦”的初中占58%,高中占48%。“能够在家中畅所欲言”的仅占41%左右。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上家庭破裂,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越来越多,是导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社会问题。如:贪污、受贿、假冒伪劣、卖淫嫖娼、贫困失业、抢劫、离婚率升高等。这些社会现象的存在,使一些成人都产生了信仰危机和价值遗失,当然也会导致部分中学生思想上的混乱。

  调查中显示:“受到过骚扰”的初中占68%,高中占37%;“羡慕那些不用学习,而自由自在的人”初中占38%,高中占22%。

  (三)学校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个性特点的重要环节之一。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缺憾与不足,势必会影响他们健康品格的形成。

  1.学校教育的误区—考试及考试成绩压倒一切

  2.教师的不健康心理的影响

  初中213名同学中“有想不通的问题,首先想到与老师聊聊的”只占35%;认为老师不会理解学生的却占45%;不希望老师多做家访的占65%。高中150名同学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8%,42%,64%。.

  3.学校教育管理因素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了一些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目前中学生厌学已达3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60%。

  五、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因此,我们应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采取以下对策。

  1.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达到有德的氛围、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

  2.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对全体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3.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的主渠道。

  4、成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设立心理服务室和悄悄话热线信箱,建立心理网络聊天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5、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在教育中,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兴味盎然、心情舒畅。教师无声的语言悄悄打动学生的心,达到效仿疗法的目的。

  6、兼顾对学生家长宣传和指导。

  使亲子关系和谐;顺其所思,与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用其所为,促其所成。

  7、心理拓展训练

  基本内容:个人及双人项目,沟通项目、破冰项目、团队协作项目

  基本过程:信赖关系的确立,目标设定、挑战压力、高峰体验、幽默与愉快、解决问题

  基本方法:从活动中进行体验和感悟

  

  

篇四: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一是由于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父母忙于挣钱养家东奔西走长期出门在外打工让孩子跟家中老人或亲戚留守在家不能很好地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关心较少或只是关心衣食和学习成绩缺乏日常与子女的心灵沟通从而逐渐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疏远互不关心使子女的性格内向自私和冷酷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原因

  在号召“科教兴国”“教育强国”的今天,教育已成为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的话题和治国方针。说到教育,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是对学生实施教育与管理的主要场所,教师则是教育学生的的唯一肩负者。然而,随着高分低能、高分低德和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日渐突出,社会逐渐把目光由传统的知识教育转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今的学校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教育,同时也包含了对学生心理与思想健康的教育。处于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重要的转折期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成为学校、家长和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和推行,一家一孩的家庭模式在社会逐渐普及,一胎化让很多家长把孩子当心肝宝贝疼爱、百依百顺、百般呵护,尽量满足孩子各方面的需求,孩子从小便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做什么事都呼风唤雨、让别人迁就于他,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2.性格怪异、难以融入群体。表现为缺乏自信,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或因家庭条件不好而感觉不如他人,不敢靠近身边的同学、唯唯诺诺;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不主动与人接触,行为孤僻怪异,沉默寡言;过于自私,凡事都只为自己着想,难以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好攀比,什么事都想优越于他人,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好,易产生嫉妒心理。

  3.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最显著的特点是“逆反”心理增强。情感丰富,对他人的言行比较敏感。自制力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放纵自己,误入歧途。人格方面表现为自私狭隘,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大喜大悲,情绪化;有时又自高自大,自以为是,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且抗挫能力差。4.缺乏读书、立志成才的奋斗目标。部分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了贫玩好耍的习惯,在学校里不读书、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甚至逃课,成天在学校外面四处溜达、到处乱玩,在学习上得过且过,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也没有强烈的读书意识。对父母和老师的督促与教导不屑一顾。5.缺乏责任感。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使部分学生养成“老子天下第一”个性,遇事不计后果,做事不负责任。在家里不尊重父母、长辈,在兄弟姐妹间争强好胜。在学校欺侮小同学,对老师不尊重,对同学不礼貌,无视校纪班规,不履行学生的义务。在生活上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在社会上缺乏社会公德意识,不爱护公共设施,不遵守公共秩序,大胆妄为。

  二、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青春期心理转变。青春期是孩子生理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过程。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处在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过渡期。青春期的生理剧变容易引起中学生情绪和情感上的激荡、敏感。有时,别人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可以使他们情

  绪飞扬,彻夜不眠;有时老师或同学无意间的一句话也可以让他们茶饭不思,终日苦闷。然而,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已长大,强烈的自尊使得一些学生虽然内心高兴或苦恼而表面上却装得很平静;他们心中有秘密想向别人倾吐却又不相信别人,有些中学生甚至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长时间压抑自己,极易产生焦虑与抑郁。2.学业压力。当前,中学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大部分中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奴隶、考试的机器。虽然现在实行素质教育的变革,但应试教育仍旧根深蒂固的存在着,“十年寒窗苦、一考定终身”的现实难以改变。从而,强大的升学竞争,家长期望、社会的压力严重困扰着学生,超出了学生的心理负荷,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状态。久之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也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严重损害了身体健康。因此,中学生紧张繁忙的学业和激烈的竞争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3.家庭影响。在家庭方面主要存在三个方面情况:一是由于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父母忙于挣钱养家,东奔西走,长期出门在外打工,让孩子跟家中老人或亲戚留守在家,不能很好地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关心较少或只是关心衣食和学习成绩,缺乏日常与子女的心灵沟通,从而逐渐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疏远、互不关心,使子女的性格内向、自私和冷酷。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低落的情况。二是经济基础比较优越的家庭,父母将自己的孩子

  视为掌上明珠,一味溺爱放纵,忽视给他们以良好的精神影响,久而久之使子女养成骄横、任性、贪图享乐、惟我至上的不良习性,这种情况任其发展将会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产生。三是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不能用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去引导。当子女未能达到自己的期望或者发现孩子犯错时,不是正面疏导、说服教育,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对其施暴,造成孩子与父母间感情裂痕和情绪对立,形成互不信任的状态,更有甚者则离家出走、有轻生的念头。4.学习生活中与教师和同学间的关系。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要求自由独立和民主平等的意识与日俱增。加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对学生生活、学习上的问题没有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学生很容易陷入不良的学习情绪中。另外,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和难度的加大,使得一些学生即使努力了也没有提高考试分数,无法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因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如果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并对厌学情绪给予及时调整,长期会使学生的消极情绪逐渐扩大、蔓延。更严重的是,有些教师对一些调皮学生缺乏起码的尊敬,丑化或者辱骂学生,使得他们产生严重的对抗心理,师生关系日趋紧张。除此之外,来自同学的眼光和态度及同学间的相处都会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造成很大影响。

  

  

篇五: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依赖心理

  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负心理

  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

  3.自私狭隘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4.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5.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中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老师和家长倾诉。

  6、孤僻心理: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实属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

  沉

  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

  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

  无助的境地。

  7.焦虑异常心理: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这种焦虑反应是带有普遍性的正常的适应性反应。然而,焦虑的程度过于

  严重时,就变成了惧怕,人的主观感觉就变得紧张不安,易产生不愉快预感

  8、恐惧心理:是指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了强烈、非理性的害怕。而实际上这类引起害怕的对象或境遇,一般并不导致危险或威胁。对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特殊害怕,是中学生最为普遍的恐惧心理。

  9.易怒心理: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有干危险、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现实生活中,有些中小学生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本来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别人看来不以为然,而他却犯颜动怒,火冒三丈。

  10、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

  11.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

  12.猜疑强迫心理:表现是遇事多疑、疑心太重。这类同学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和睦相处,久而久之,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意志消沉,缺乏自尊自信等。

  13、厌学心理: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

  

  

篇六: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现今生活环境日益复杂,现代文明势不可挡改变着人们一切,孩子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无限美丽同时,也不得不忍受着心理安康恶化。高楼林立,原本就显得狭小空间变得更为拥挤;严实铁门使孩子们失去了自由活动空间;电脑时代到来,使局部孩子沉浸于虚拟时代之中而不能自拔。据资料10%—17%中小学生心理异常。如果,教育者还一如既往地把目光定格在孩子分数上,而无视他们心理安康,无视其潜能开发,无视全面素质培养,那么我们给予孩子将不是理智爱。

  现代教育模式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塑造具有良好心理品质健全人格,夯实青少年幸福人生基石。积极探索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时帮助青少年安康成长,也是一对一个性化辅导学校责任与义务。

  一般来说,个体从6、7岁到17、18岁称之为青少年期,这期间包括小学、初中、高中。随着生理发育与心理开展之间不平衡,以及学业压力增大与社会家庭环境影响,使得青少年学生开展成长环境日益复杂,身心安康开展受到负面影响愈发严重。依据中小学生心理安康实际状况,身心开展及他们在现实中学习、生活等方面心理问题程度,常见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考试焦虑、厌学、自卑、逆反心理、抗挫折能力差、异性交往问题等。

  下面结合具体案例对这些心理问题成因及辅导建议进展探

  第1页

  讨:一、考试焦虑情绪辅导

  焦虑是指一种即将面临威胁性处境时紧张、恐惧与不愉快情绪反响,具有戒备性适应反响。正常人在生活体验中几乎都有过这种及你与体验。

  案例1:爱丽〔化名〕是市某中学初三学生,从小成绩优异,可进入初三后成绩一降再降,由于一心想考重点高中,因此她一直都在紧张压力状态下学习,总复习开场后,她每次拿到试卷,脑子里都一片空白,手脚发抖,手心冒汗。数理化公式忘得精光,以前会做题现在也不会做了,“万一考不上重点高中,怎么对得起父母,自己也觉得没面子。〞心理困惑,紧张。

  负面情绪背后往往有消极信念支持,认知改变技术就是辅导者协助当事人,找到困扰自己负性想法与信念。它是考试焦虑辅导主要方法之一。我设计了三个阶段治疗步骤:一是找出考试焦虑不合理信念,二是利用现实分析心理辅导,消除消极信念;三是实施取利去弊策略,利用暗示、自我鼓励、自我抚慰等自助式心理辅导,以理性我来提醒、暗示、战胜情感我。具体辅导建议有以下几点:〔一〕改变对焦虑态度

  考试焦虑是考生对考试事件在认知上歪曲,导致情绪上紊乱与行为上异常。因此,要纠正对考试焦虑歪曲认知,正确认识考试焦虑。“考试一出现考试紧张就完蛋了〞、“遇到难题就想到自

  第2页

  己复习偏了〞、“我千万不能失败〞。针对存在这些认知歪曲要逐一“击破〞,使他们意识到自我认识与评价是造成压力关键,认识考试焦虑普遍性,不再高估别人看低自己;也不要把考试焦虑看成是孝敬长辈事,不必为此而产生压力。让考生知道“考试正常发挥前提是带着适度焦虑去考试〞。承受了自己考试焦虑,就可以紧张适度,因为大考出现焦虑是正常现象,关注其焦虑现象,学会调整与利用考试焦虑,这将有助于考试水平正常发挥。〔二〕降低焦虑水平,强化信心

  有效降低考试压力是防治考试焦虑首要措施。教师与家长应该引导考生恰当地估计自己能力,降低过高学习目标,保持考生恰当压力,根据自己平时学习实力、身体状况与心态,确定自己升学考试目标,期待分值拟定为考前“一模、二模〞分数或略低,这有利于自我效能感增强。努力复习,掌握知识,临近考试以根底东西为主,碰难题太多会加大思想压力,误认为自己准备还不充分,损害自信心。重视学习过程而不要太计较考试结果,养成将考试当作业,作业当考试习惯。〔三〕放松训练

  深呼吸法:慢吸〔4秒〕→停〔2秒〕→慢呼〔4秒〕×3~5次。要求在考前学会方法以备急用,同时进展自我暗示:“目前我焦虑刚好是能在大考发挥水平所需要紧张水平,现感觉真好!〞。

  第3页

  〔四〕支持性辅导学生考试焦虑情绪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将要发生事情不利方

  面过分担忧。比方:不管自己学习怎样,考试准备得怎样,一到考试就担忧自己考不好,担忧父母与教师批评自己等。针对这些担忧心理,家长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展分析与解释,提供情绪支持与鼓励,以消除或者减少他们担忧,增强学生信心与勇气,从而降低焦虑情绪。二、厌学心理辅导

  厌学一般是指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吃冷漠态度乃至厌恶逃避心理状态机器在行为方式上不良表现。厌学主要特征是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是学习为复旦,把学习看做一件痛苦事情,不能从事正常学习活动,经常逃学或旷课,严重导致辍学。

  案例2: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小周,对学习毫无兴趣,上课思想不集中,下课不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只有教师或家长盯着才勉强动笔。教师屡次劝告批评不起作用,反而与教师对立、发火,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父母因为他不好好学习,经常打骂,祖父母又溺爱孙子。小周自己也觉得很苦恼,想要改变。

  我采用以当事人为中心辅导方法,用关注、倾听、理解、同情与当事人更好地沟通交流;家庭辅导;用自我暗示法与代币制帮助小周重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

  厌学原因很多,从学生内部因素考虑,大致可以分为:心理

  第4页

  压力大而导致倦怠型厌学;经常学业失败而引起自卑型厌学,心智不成熟,学习适应困难而引起适应不良型厌学。以下就从这几个方面阐述具体心理辅导建议:〔一〕对于倦怠型厌学心理辅导。

  这些学生中不乏教师心目中好学生。第一,腰围他们进展心理减压辅导,教会他们放松训练方法;第二,要让他们辩证地对待压力,压力是学习动力,压力具有双重性,要用积极验光对待压力,把压力看做是对自己挑战与机遇;第三,专注于自己学习,不要总是与别人比拟。不恰当比拟会破坏自己心态,分散自己注意力。〔二〕对于自卑型厌学心理辅导

  关键在于提高他们自我效能感,即自信心。教师要传递给学生这样信念:一要始终对自己抱有信心,永不放弃,尤其在遇到挫折与困难时,不要轻言放弃,丧失信心;二要相信每个人能力都是可塑,变化,开展。一个人把自己能力能固化是不可取,这样容易自卑,遇到困难就会认为自己能力不够。〔三〕对于适应不良厌学心理辅导

  教师要培养他们良好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增强其独立性与责任心,使其逐渐对自己事负责,合理运用奖励惩罚,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合理运用奖惩手段要注意一下原那么〔这些原那么也适用于其他学生〕:1.淡化奖励外部控制作用。如果奖赏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得到奖赏

  第5页

  物,那么会使奖赏成为外部控制手段,反而会抑制他们对学习兴趣。奖赏不是目,而是辅助性评价,给予奖赏意味着对个人学有成效肯定。2.奖赏要与学生付出实际努力相一致。恰如其分奖励,能够转化为学生自我鼓励,从而能持久地鼓励其学习。3.建立一套明确奖励方法。凡符合规那么行为获得奖励,教师具体实施时,切忌凭自己情绪波动变更奖励方法,否那么,奖励就成了教师“私有财物〞。4.奖励方式要适应学生年龄特征。对低年级而言,一颗红星,一包饼干奖励可能比加分更有效,对高年级而言,获得自由活动时间、去图书馆、做自己爱干事等等更有价值。5.奖励要以物质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就事论事〞,防止翻“老账〞。7.切忌把惩罚作为教师报复泄愤手段,切忌体罚学生。三、自卑心理辅导自卑感指因对自己能力及某方面心理品质评价偏低,而产生不如别人一种消极自我信念。

  案例3:平是个初二女生,长得又高又胖眼睛显得特别小,确实有点其貌不扬,她神情沮丧地说:“我已经很努力了,但学习还是很差,而且学习中遇到问题我既不敢问同学,也不敢问教师,怕他们取笑我。除了一名留级生外,班上就属我最差了,我真笨。〞我隐隐感到平心里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信念。

  第6页

  随着深入了解,平含泪告诉一件痛苦往事,这件事在心里不停地困扰着她:一年级期末,父母接平回家,她数学考试得了88分,她担忧父亲责骂,便央求来校接她母亲不要告诉父亲。但在火车上还是被父亲翻出了考试卷,父亲非常生气,一边威胁要把她推下车,一边粗暴地把她拖向列车门口,当时她幼小心灵中最害怕倒不是把她推下火车,而是火车上人都知道了它是一个成绩差坏孩子,都看到爸爸打骂她,真是太丢脸了,可怕极了。

  父亲严厉与粗暴留给小女孩心里是长久地伤痛,自己成绩差,脑子笨自我标签凝固为她消极信念。如何解开她这个心结是帮助平走出自卑关键。

  本案例中,咨询师设计了两个阶段:挑战消极信念与增强自信心。挑战消极信念采用苏格拉底提问法,通过追问观点证据何在启发当事人发现原有观点错误之处,进而挑战自己消极观念;通过客观地评价他人,到达理性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具体心理辅导建议有以下几点:〔一〕改变错误信念,建立客观自我评价

  容易自卑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错误信念。把事物负面情绪无限扩大化,对自己能力看法凝固化,这些都是思维绝对化与片面化表现。教师要视学生具体情况,找出它们错误认知,使其挑战错误信念,建立理性信念。〔二〕正视挫折,合理归因

  不要把失败归结于能力缺乏,而应该归结为努力不够,进而

  第7页

  克制自卑心理。〔三〕自我鼓励,学会自我欣赏

  自我鼓励是一种积极心理暗示。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发现与赞美自己长处,肯定自己价值,帮助学生获得自信,摆脱自卑阴影。〔四〕教师要有耐心期待

  教师与家长是学生最重要社会支持,教师要多关心,多支持,多鼓励容易自卑学生,对那些学生尤其要有耐心期待。四、逆反心理辅导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承受教育过程中,因自身固有思维模式与传统观念定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产生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对立情绪与行为意向。

  案例4:宁某,男,15岁,某普通中学初三(3)班学生。学习成绩优良,智力较好,对数理化特别感兴趣,理科成绩较突出。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与父母、教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事情,他就越与你对着干。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要求,他就使性子,以赖在床上不去上课来抵抗父母,弄得父母亲实在无计可施,有时还得到学校搬来班主任才勉强解决问题。在学校,他这种对抗行为也很锋利。每当教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对着教师,一副不服气样子,甚至还与教师顶嘴。数学教师因他上课讲话

  第8页

  他名字,从此他专与数学教师作对,上课成心睡觉,不交作业。数学成绩明显滑坡,竟然亮起了“红灯〞。班主任找他谈话,他一句也听不进去,是个家长与教师十分头疼孩子。

  这是一个典型逆反心理问题孩子,咨询师没有急于正面应对,而是采用冷处理,缓与宁某敌对情绪,然后运用“角色转换法〞,让学生穿着教师鞋来走路,让他们体验做教师辛苦,从而使他能设身处地地位教师着想,珍惜、尊重教师劳动成果。具体心理辅导建议有以下几点:〔一〕慎用禁令

  越是制止内容,越容易引起青少年学生强烈好奇心与探究行为。因此,如果能用其他方法消除某种有害事物与现象,就不要用制止方法。耐心说服与讨论优于硬性制止。当教师与父母认为要防止某种有害事物与现象时,如果耐心地说服他们,与他们进展平等地讨论,使其明白这些事物有害性,就有可能使青少年自觉地加以防止。

  制止要说明理由。如果一定要使用制止方法,那么一定要说明制止理由,否那么,容易引起青少年学生各种假设,推测,引发他们好奇心与探究行为。〔二〕教师典范示范

  有时学生逆反心理产生是由于对教师缺乏信任,因此教师就必须以身作那么,身体力行自己所提倡观点。

  第9页

  〔三〕批评要维护学生自尊许多学生逆反行为产生主要原因是教育情境不对。因此,教

  师应当注意教育情境利用,尤其要限制惩罚性情境范围。考虑到情境性逆反心理主要是由于个人自尊心在别人面前收到损害而引起,因此,为了减轻这种负面效应,如果学生问题不是极端严重话,批评性教育活动最好在比拟封闭情境中进展。〔四〕平等地与学生沟通,客观评价学生

  教师对待学生态度要平等,谦虚。要理解学生需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考虑与尊重他们意愿。同时教师应对学生作客观、实事求是评价。评价不要带有情绪化,要注意评价前后一致性。

  由于时间关系,对抗挫折能力与异性交往心理辅导便不再就此展开讨论。人心理安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安康因素也是复杂多样。即有单一因素,也有混合因素。是相互制约统一体。心理问题产生是量变到质变过程,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主要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五个方面。1、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影响主要来自遗传。虽然人心理不能遗传。但是,人作为身心兼备整体,与遗传因素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外貌、气质、神态,受遗传因素影响更加明显。异常心理中精神障碍即精神疾病具有明显血缘关系,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这正是遗传因素影响。从父母遗传中获得外貌与残疾对心理影响也具

  第10页

  有相关性。家族遗传多毛现象〔毛孩〕对心理影响也说明遗传是影响心理安康原因之一。因此,提高人口质量,防止近亲结婚,预防病菌感染是减少生物因素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安康关键。2、心理因素

  心理是产生心理问题根底。个表达实心理状态水平:认知水平上下、情绪稳定程度、人格完善程度与防御外界刺激能力呈正相关。即现实心理状态愈高,防御刺激能力愈强。因此,提高认知水平,强化积极情绪,培养健全人格是防止心理因素干扰中小学生心理安康途径。3、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社会化摇篮,是社会生活根本单位。对中小学生身心安康来说,家庭影响很大。一方面,家庭构造完整,功能健全。教育方式、感情交流协调家庭有助于子女身心安康。另一方面,家庭构造不完整,功能不健全。教育方式、感情交流不协调家庭有害于子女身心安康。因而,提高社会道德风气,增强家庭成员素质,完善家庭功能是防止家庭因素困扰中小学生心理安康思路。4、学校因素

  学校是有组织、有方案、有目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标准、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机构,是不可替代社会化载体。中小学生大局部时间在学校,学校教育气氛、学习生活环境、师生同伴关系、校风学风对中小学生身心安康影响极为深刻。校风学风不正,

  第11页

  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式不当,教师责任心不强,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紧张,都会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安康。据此,端正校园风气,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校园与谐,加强职业道德是预防学校因素感染中小学生心理安康对策。5、社会因素

  社会是共同生活人们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联合起来集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生存与开展。特别是社会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个体价值观,社会生活中腐败堕落丑恶现象对青少年侵害甚大。社会毒瘤--黄,赌,毒,恶势力,黑社会无不冲击着青少年脆弱心理。群众传媒负面效应;暴力、黄色宣扬,也侵蚀着无邪中小学生纯洁心灵。为此,净化社会风气,加强法治建立,打击黑恶势力是防范社会因素侵蚀中小学生心理安康良药。

  第12页

  

  

篇七: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现今的生活环境日益复杂,现代文明势不可挡的改变着人们的一切,孩子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无限美丽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着心理健康的恶化。高楼林立,原本就显得狭小的空间变得更为拥挤;严实的铁门使孩子们失去了自由的活动空间;电脑时代的到来,使部分孩子沉浸于虚拟的时代之中而不能自拔。据资料10%—17%的中小学生心理异常。如果,教育者还一如既往地把目光定格在孩子的分数上,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忽视其潜能的开发,忽视全面素质的培养,那么我们给予孩子的将不是理智的爱。

  现代教育模式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塑造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健全人格,夯实青少年幸福人生的基石。积极探索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时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也是一对一个性化辅导学校的责任和义务。

  一般来说,个体从6、7岁到17、18岁称之为青少年期,这期间包括小学、初中、高中。随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以及学业压力的增大和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得青少年学生发展成长的环境日益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愈发严重。

  依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状况,身心发展及他们在现实中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心理问题的程度,常见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考试焦虑、厌学、自卑、逆反心理、抗挫折能力差、异性交往问题等。

  下面结合具体案例对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辅导建议进行探讨:一、考试焦虑情绪辅导焦虑是指一种即将面临威胁性处境时的紧张、恐惧和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具有警戒性的适应反应。正常人在生活体验中几乎都有过这种及你和体验。案例1:爱丽(化名)是市某中学的初三学生,从小成绩优异,可进入初三后成绩一降再降,由于一心想考重点高中,因此她一直都在紧张的压力状态下学习,总复习开始后,她每次拿到试卷,脑子里都一片空白,手脚发抖,手心冒汗。数理化公式忘得精光,以前会做的题现在也不会做了,“万一考不上重点高中,怎么对得起父母,自己也觉得没面子。”心理困惑,紧张。负面情绪的背后往往有消极信念的支持,认知改变技术就是辅导者协助当事人,找到困扰自己的负性想法和信念。它是考试焦虑辅导的主要方法之一。我设

  1/8

  计了三个阶段的治疗步骤:一是找出考试焦虑的不合理信念,二是利用现实分析心理辅导,消除消极的信念;三是实施取利去弊策略,利用暗示、自我鼓励、自我安慰等自助式的心理辅导,以理性的我来提醒、暗示、战胜情感的我。具体辅导建议有以下几点:

  (一)改变对焦虑的态度考试焦虑是考生对考试事件在认知上的歪曲,导致情绪上的紊乱和行为上的异常。因此,要纠正对考试焦虑的歪曲认知,正确认识考试焦虑。“考试一出现考试紧张就完蛋了”、“遇到难题就想到自己复习偏了”、“我千万不能失败”。针对存在的这些认知歪曲要逐一“击破”,使他们意识到自我认识和评价是造成压力的关键,认识考试焦虑的普遍性,不再高估别人看低自己;也不要把考试焦虑看成是孝敬长辈的事,不必为此而产生压力。让考生知道“考试正常发挥的前提是带着适度的焦虑去考试”。接受了自己的考试焦虑,就可以紧张适度,因为大考出现焦虑是正常现象,关注其焦虑现象,学会调整和利用考试焦虑,这将有助于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二)降低焦虑水平,强化信心有效的降低考试压力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首要措施。教师和家长应该引导考生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降低过高的学习目标,保持考生恰当的压力,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实力、身体状况和心态,确定自己升学考试的目标,期待分值拟定为考前“一模、二模”分数或略低,这有利于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努力复习,掌握知识,临近考试以基础的东西为主,碰难题太多会加大思想压力,误认为自己准备还不充分,损害自信心。重视学习过程而不要太计较考试结果,养成将考试当作业,作业当考试的习惯。(三)放松训练深呼吸法:慢吸(4秒)→停(2秒)→慢呼(4秒)×3~5次。要求在考前学会方法以备急用,同时进行自我暗示:“目前我的焦虑刚好是能在大考发挥水平所需要的紧张水平,现感觉真好!”。(四)支持性辅导学生考试焦虑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不利方面过分担忧。比如:不管自己学习怎样,考试准备得怎样,一到考试就担心自己考不好,

  2/8

  担心父母和老师批评自己等。针对这些担忧的心理,家长和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释,提供情绪支持和鼓励,以消除或者减少他们的担忧,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从而降低焦虑情绪。

  二、厌学心理辅导厌学一般是指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吃冷漠态度乃至厌恶逃避的心理状态机器在行为方式上的不良表现。厌学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是学习为复旦,把学习看做一件痛苦的事情,不能从事正常的学习活动,经常逃学或旷课,严重的导致辍学。案例2: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小周,对学习毫无兴趣,上课思想不集中,下课不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只有老师或家长盯着才勉强动笔。老师多次劝告批评不起作用,反而及老师对立、发火,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父母因为他不好好学习,经常打骂,祖父母又溺爱孙子。小周自己也觉得很苦恼,想要改变。我采用以当事人为中心的辅导方法,用关注、倾听、理解、同情及当事人更好地沟通交流;家庭辅导;用自我暗示法和代币制帮助小周重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厌学的原因很多,从学生内部因素考虑,大致可以分为:心理压力大而导致的倦怠型厌学;经常学业失败而引起的自卑型厌学,心智不成熟,学习适应困难而引起的适应不良型厌学。以下就从这几个方面阐述具体心理辅导建议:(一)对于倦怠型厌学心理辅导。这些学生中不乏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第一,腰围他们进行心理减压的辅导,教会他们放松训练的方法;第二,要让他们辩证地看待压力,压力是学习的动力,压力具有双重性,要用积极的验光看待压力,把压力看做是对自己的挑战和机遇;第三,专注于自己的学习,不要总是及别人比较。不恰当的比较会破坏自己的心态,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二)对于自卑型厌学心理辅导关键在于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即自信心。教师要传递给学生这样的信念:一要始终对自己抱有信心,永不放弃,尤其在遇到挫折及困难时,不要轻言放弃,丧失信心;二要相信每个人的能力都是可塑的,变化的,发展的。一个人把自己的能力能固化是不可取的,这样容易自卑,遇到困难就会认为自己能力不够。

  

推荐访问: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中小学生 心理问题 常见

版权所有:新维文档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新维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新维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50341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