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15篇

时间:2022-11-19 09:20:05 来源:网友投稿

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15篇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  作者:皮琳琳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15篇,供大家参考。

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15篇

篇一: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

  作者:皮琳琳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8期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辅导员队伍正式这个工程不可缺少的建设者和参与者,近年来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辅导员自身也应树立自信,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把积极的一面展现给学生,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影响力,本文对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方面进行阐述,介绍了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积极影响力的方法和经验。

  关键词:辅导员积极

  影响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D4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力量。但在相关因素中,大学里的辅导员无疑成为了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至关主要的影响。进入大学,学生不在像中学时那样受到班主任的全天候管理,没有了升学等压力,他们有了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大学生在大学其它时间里接触最多的莫过于辅导员。从党员发展到卫生检查,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互动无处不在。久而久之,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及其显著的。

  ;;;;辅导员时刻应该严格自己的行为让学生在积极的快乐的环境中成长,给学生以良好向上的影响,这种辅导员凭借品德、情感、知识和才能等个人素质与学校所斌于的使命任务相结合,而在学生那里获得的理解、信任、尊重和佩服等,从而在班级的各项工作中表现出凝聚力,这种影响力我们称之为积极影响力。

  一、辅导员应具备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去培养自身积极影响力

  ;;;;要形成积极的影响力,辅导员自己要加深对辅导员工作意义的理解。在我国,强调大学要以德育为核心,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力量,作为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老师,辅导员是大学生走出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接触,是学校能否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是沟通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不可或缺的中介。作为辅导员,决不能轻视辅导员工作,要不断加强主动责任意识,自觉地从各个方面完善自己的人格,才能做到一个合格的辅导员。

  二、发挥辅导员的积极影响力的两个基本原则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一)坚持事实求是的原则

  ;;;;;事实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作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其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伟大意义不必在这里论证,但在辅导员工作中能否自觉坚持事实求是的原则,则检测着一个大学辅导员是否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辅导员在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是要求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所采取的方法,做出的决策既要符合学校的教育目标,又要符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和思想状况的实际,同时能够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把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做到与时俱进。

  ;;;;(二)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

  ;;;;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坚持平等待人的原则,就要做到不放大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不埋没学生的优点和成绩。辅导员不仅要自己有平等意识,同时也应帮助学生树立平等意识。大学生虽然自我意识逐步增强,表现出公正客观看待问题的意愿,但同时有很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某些同学的不尽人意的表现,究其根源,往往是没有受到公正待遇的结果,大学生只是在受到平等对待时,才会对老师,对班集体产生信任,才有可能表达出真实愿望和要求,才会逐步形成一个班级的凝聚力—集体荣誉感。而辅导员也只有和同学们平等相处,才能真正做到换位思考,才能在学生工作中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一个集体的特点、优点和缺点,做到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发挥辅导员的积极影响力

  ;;;;由于大学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多样。完善学生组织工作制度、规范学生工作程序是十分必要的。对此,指导学生工作要按照: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这三步走的目标来进行。首先要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制订出学生会、团两个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学生会章程、学生会工作制度、例会制度、经费使用制度等等,把学生工作纳入到制度下进行,一切工作都必须依照制度开展。有了制度各项工作的运行都要有程序化,如果工作程序混乱辅导员直接找各部长安排工作任务、学生会主席不通过主管各部部长落实工作,就会导致各部门、各级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影响效率。因此,实现学生会工作程序化的目标,强调按照程序办事的重要性,增强程序办事的意识。

  ;;;;制度化、程序化目标达到了,但对于我们的学生工作来说,还不够,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规范的情况:职责不清澈,分工不明确,有时候由于工作太多,且比较紧,导致辅导员出现“抓到一个算一个”的现象,是有些学生干部们为了完成工作而牺牲了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影响了学习。所以辅导员力求在工作的安排上,做到规范,使工作更科学、更有效。“规范化”是三化的最高目标,它的实现必须要以有相对完善的工作制度,有条不乱的工作程序为基础,在这个前体下团支部、学生会各部门按照相关制度各尽其能,各尽其职,相互协调,以恰当的程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四、要形成辅导员的示范力

  身教胜于言传,教师的品格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在大学生的人格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品格是与个性人格相联系的品质、品行。辅导员的品格是其个性倾向、人格品质、道德素养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综合反映。它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世界观、人生观、政治态度、思想品德、社会理想、职业信念、性格、气质、教育能力等等都包括其中。辅导员职业的特殊性在于育人,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格教人,可以说辅导员品格的师范作用对学生而言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是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代替的。

  辅导员的示范力,就是指辅导员要为学生做榜样、做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辅导员的示范力主要表现在德、才、情、行四个方面。。“人为本,德为先”,我们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己应该首先遵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坚持共产主义信念,辅导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良好的品德休养,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辨是非,明方向,识大体,顾大局;公道、正派、清白、讲究诚信,不断加强修养,耐得住寂寞,抵制住诱惑,抗得住清贫,勇于追寻真理等等是一个辅导员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所谓“才”即学识,对一个辅导员而言,它即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追求知识的进取精神,又包括丰富广广博的知识面,如与学生工作密切相关的政治学、管理学、心里学、甚至生活经验等方面的知识。所谓“情”,即丰富而又积极向上的情感,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又爱心,勇于承担责任,热衷于服务与付出,淡化自我,有明确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等都是一个辅导员应该具备的情感品质。所谓“行”,即行为能力,辅导员的行为能力表现在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充分的表现力,探索规律的思维力、协调力、感染力。只有在德、才、情、行等方面高人一筹,才能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作用。

  五、发挥辅导员的积极影响力的根本落脚点,在于走群众路线

  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力量,作为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一定要不断深化对群众路线的学习和认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走群众路线即是辅导员能发挥积极影响力的出发点,也是根本途径,更是辅导员发挥影响力的目的和归宿。它内在地包含着这样一些观点,即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路线方针,对学生负责的观点,相信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民主权利的观点,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观点。在具体工作中,辅导员要真正那虚下心来,倾听学生的意见愿望和要求,与学生相结合,依靠学员会、团支部,帮助学生真正成长成熟起来,实现我们教育目标。

篇二: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影响研究

  作者:胡政莲

  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6年第02期

  [摘

  要]

  高校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其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的内在规定。文章通过实证调查分析,了解当前高校辅导员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与困境,提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产生积极影响力的可行途径,以期为高校辅导员做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28X(2016)02-0046-03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强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不仅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诉求。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都强调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可见,高校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其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的内在规定,如何更好地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使命。

  为了解当前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影响力,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个别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本次调查对象为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在读上海市各类高校学生,共在网络上回收调查问卷465份,其中有效问卷459份。本次调查样本的男女性别比例、专业分布、在读学历分布都较均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开展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一)现实意义与保障作用。通过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等手段和渠道来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素养,不仅对确保我们培养的人才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做好大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保持高校稳定与和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谐乃至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都具有重要的思想保障作用。大量事实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做得好的高校,发生影响本校稳定的事件就明显比其他高校少。

  (二)使命需要与自身优势。在调查中发现,有近七成的学生保持与辅导员的联系,同时有近七成的学生认为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辅导员应该扮演重要角色。高校辅导员制度是现行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辅导员与大学生年龄相近,易于沟通,平时与学生朝夕相处,除了管理学生和辅助学校的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之外,与学生在诸如困难补助、干部任免、推优评先、乃至入党等学生自身发展问题上息息相关,能较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以辅导员的视角来研究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更容易发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更容易找到适合各类学生的工作方法,从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所以,他们应当成为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第一,全球化进程带来的新挑战,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思想并存。[1]在调查中,发现有6.1%的大学生经常参加宗教活动。西方国家推行科技和文化霸权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负面效应、改革发展进程中凸现出来的矛盾和冲突,大学生又由于缺乏社会政治经验,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第二,新媒体和舆论引导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巨大挑战。调查中发现,电脑和智能手机作为新媒体的终端成为大学生必备的工具,有九成多的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获取新闻资讯,同时,有九成多的大学生每天至少上网一小时。但是,新媒体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它的复杂多元性容易使大学生迷失自我,进而让他们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它的虚拟性和随意性极易影响大学生的“三观”,一些落后的、腐朽的甚至是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言论大肆宣扬,非主流意识形态和虚假信息得以广泛传播,从而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扭曲。可见,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2]第三,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和内容面临新挑战。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反映学校政治理论课老师讲得还行,但学生兴趣不大,主要问题是照本宣科,没有启发;教育内容僵化,缺乏吸引力;教育形式、方法和途径都过于单一。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削弱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第一,高校辅导员与其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体无法形成教育合力。当前在高校中存在着一种认识误区,觉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事情,与其他部门和教师无关。这一方面造成辅导员队伍在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大多只关注业务工作,而忽视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另一方面造成辅导员把高校党团组织的日常工作任务化、形式化,大大削弱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根源还在于没有真正认识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程,需要相互配合和协作,而不是仅靠个别部门或教师就可以完成和实现的。第二,高校辅导员在意识形态教育模式上的改革与创新不足。社会不断发展进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也不断有新情况、新问题,辅导员面临着各种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在意识形态教育模式上的改革与创新缺乏一定的主动性,总体来说方法还是比较单一、手段不是特别新颖、教育内容的表达方面还是比较传统,吸引力不强。这种困境的产生主要还是在于辅导员的工作思维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自主意识认识不到位,也没有正确认识社会需要与学生个体需要、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三,辅导员自身理论素养与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在调查中,学生普遍认为辅导员进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最主要的劣势是政治理论素养不高,化解学生的政治困惑、解答学生的理论问题力不从心。从个别访谈也进一步了解到,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教师很多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虽然通过自身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但在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时,主要还是凭一腔热情和老辅导员的传帮带进行,规范性、有效性不能得到保证。同时,辅导员工作较为繁杂,时间和精力的有限也极大制约了其理论素养的提升,这就使其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时无法获得较好效果。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开展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与对策

  (一)强化协作。首先,配合“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当好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助手,充分发挥“辅渠道”作用。如利用固定的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学生研讨世情、国情和党情;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上团课党课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组织学生干部就“第一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收集学生意见和建议,给相关任课教师提高教学针对性及实效性提供参考。其次,指导党团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当好“第二课堂”的主导者。如:在指导学生党支部建设过程中,利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与入党对象谈心、开展党课培训等形式,对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通过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方式,丰富组织活动内容,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成为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坚强堡垒。在团学组织的工作中,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同时,积极发挥共青团和其它学生组织的中介、桥梁和纽带作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触角伸向学生工作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争取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3]

  (二)创新模式。第一,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地位要平等,从而有利于实现良性的互动。辅导员要遵循大学生对意识形态的接受规律,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做到以理服人。可以通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情感性,改革教学方法,引入情境式教学法;积极了解和关注大学生在社会热点中表现出来的政治情感,科学引导他们利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去分析和认识。第二,教育平台要拓宽,教育载体要新颖。首先,辅导员必须顺应社会形势,用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想学生之所想;其次,用学生的话讲学生的事,充分遵循学生心理与需求,塑造出辅导员自身独有的亲和力,让学生愿意并喜欢和你沟通交流;然后,想办法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对在学生中传播的一些负面内容及时进行正面引导;最后,应努力掌握学生使用的各种网络沟通方式,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再搭建属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于自己的平台,尤其是在新媒体中营建自己的阵营,如建群、建班级论坛,作为公共交流平台和信息发布的渠道;建立辅导员个人微博或博客,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评论和留言,以便辅导员收集学生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互动,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第三,要整合各类校园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4]辅导员在带领大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既要注意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教育性,又要积极探索活动的新形式和新方法,除了开展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的人文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等学术活动和融马克思主义理论于其中的文艺活动外,还要积极广泛利用校外空间,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加强与社区、企业、部队、博物馆等单位的联系,将丰富的教育资源融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要善于结合重大节日,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使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念成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精神支柱。

  (三)结合实践。在调查中发现,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最喜欢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平台。可见,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创新,要把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与新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进行生动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等。具体的实践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红色旅游、志愿服务、生产劳动、勤工助学等等。当前可以借鉴开展的实践活动有青年志愿者行动和公益活动,学雷锋活动,“光盘行动”、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实践活动,结对子帮扶等实践活动,校风校纪教育实践活动等等。因此,促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践转化是高校辅导员的努力方向。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开展“三下乡”等假期社会实践,建立校外学生实践基地、党员服务工作站等,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社会实践活动的各项措施需要规范的管理机制来保证落实,校团组织不要怕失权和放权,一切只要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都应该大胆去尝试。此外,要完善实践活动监督、考核评价机制,可以把社会实践的成绩计入学分,或者在学生的评奖评优活动中有一定的加分体现。

  (四)提升修养。辅导员要在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做到游刃有余,就必须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通过不断学习全面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首先,要自觉进行科学系统的学习,掌握最前沿的理论和精神,提高自身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业务培训和主题培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通过实践提升自身工作能力。辅导员必须通过发扬真抓实干的精神,锲而不舍地磨砺自己,勇于把新思路、新想法不断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拓宽工作思路,取得工作实效。最后,注重工作回顾和经验总结,加强交流。辅导员要在积极开展工作的同时,及时分析和总结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加强辅导员之间、院系之间、学校之间的联系,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同时,高校可以定期举办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工作交流会或研讨会,思政课教师可通过辅导员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辅导员则可以把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向思政课教师寻求理论帮助;也可以通过实证调研,开展理论研讨,取长补短,形成思想共识,以便在课堂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释疑解惑,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长期开展。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1]薛立刚.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6).[2]邱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07).[3]苏平富.高校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探析[J].观察与思考,2013(04).[4]庄琪,陈少平.辅导员如何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本项目获2015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资助;课题编号:2015-D-066.

  作者胡政莲系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刘

  捷

篇三: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新形势下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霍雪莲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410151)

  摘

  要:辅导员队伍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实现德育目标、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新

  世纪高校扩招致使学生人数成倍增加的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对于进一步做好学生工作

  和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探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2—0053—02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和职能不断扩展,工作对象迅速改变,学生工作和其他工作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辅导员工作的新特点

  学生个性张扬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追求个性张扬,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不愿意受各种规则的约束;他们自主意识强烈,希望自己有发言权和决策权;他们过多地关注自己的世界,同学关系淡漠;他们有时对白己过于自信,希望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拒绝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缺乏协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心理问题突出

  从高中步人大学.有些学生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集体生活。比如,在高中有明确的目标,而进入大学后有时候觉得时间多却不知道怎么支配,时常感到郁闷、无聊,有的会对所报专业感到失望,有的会对集体生活感到无所适从,有的会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感到恐惧等等,从而出现缺乏自信、学业困惑、人际交往困惑、情感困惑等现象、如果不能得到疏导,就可能导致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心理问题,甚至会出现自杀现象。

  新问题不断涌现

  网络成瘾问题、校外租房问题、贫困生问题等都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呈现在辅导员面前的新问题。

  目前辅导员工作存在的问题

  配备不充足

  高校扩招后,学生数量急增,而专职辅导员的数量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学生教育管理力量明显不足,很难细致深入地开展工作。有的学生反映,很难有机会与辅导员单独交流思想问题,辅导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开展大量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薄弱和不到位的现象。另外。没有一定数量的辅导员,辅导员队伍的质量也很难提高。他们每天只能忙于完成日常工作,甚至完成日常工作都很困难.根本没有时间进修提高,没有时间进行理论研究和科学研究,影响了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以至于影响了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结构不合理

  —是年龄结构。辅导员队伍年轻化程度较高,有朝气、有活力,但从另一角度看,具有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经历的辅导员比例不高,辅导员队伍没有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最佳结构。二是学科结构。辅导员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的偏少,而且现在的辅导员开展工作往往多是凭着一腔热情和老辅导员的“传、帮、带”而进行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明显落后于形势发展,不能有效地运用科学的理论引导教育学生,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政治思想问题不能给予完满回答。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形势下,面对学生对新知识、新科技的强烈学习愿望缺乏有力的引导,使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影响力、说服力、凝聚力受到削弱,不能保证工作的规范性与有效性。

  职责不明确

  高校各部门已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只要是学生的事,或者没

  有具体分工的事,请辅导员解决不会错,辅导员自觉不自觉地成了有关行政部门的工作代理者,致使辅导员不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常管理工作,还要包揽大量的行政事务工作。就目前辅导员工作来看,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工作职能范围,核心职能不但没有突出,反而有弱化的倾向。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明确,就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潜心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了解学生群体的新特点、新变化,也不能自觉学习、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水平.进行创新教育,从而大大降低了思导员队伍的战斗力在减弱。

  待遇不平衡

  由于管理机制不合理和岗位职责不明确,使辅导员长期处于学校管理的底层.长期在待遇、职称等方面得不到重视和落实,体验不到工作满足感和事业成就感。有的辅导员从一开始就抱着转行的想法,有的辅导员把岗位当作进入高校的跳板,许多辅导员干几年就转行或准备转行,致使辅导员队伍呈现出高流动性、低稳定性。

  创新精神不足

  当前的运行机制对辅导员的导向在于“无事就是功,有事功

  全无”。形成了只要学生不出乱子,就是做好了工作;反之,出了乱子,即使你辛辛苦苦,很有成绩也是白干的局面。

  对

  策

  (一)从学校层面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建立和完善辅导员队伍的选聘机制

  没有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职业化轨道是造成辅导员素质不高的原因之一。辅导员的工作不是谁都可以做、谁都能做好的。因此,必须严把辅导员选拔的入口关,根据辅导员的任职条件,通过考核、评审等一系列程序量才录用,让优秀人才作为新鲜血液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来,造就一支素质精良、来源广泛、动态调整的职业化队伍。

  强化辅导员的业务培训制度

  受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在发生着变化,表现出许多新特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始终保持辅导员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地位,确保工作富有实效.就必须加强学习、培训和提高。

  因此,高校要制定培养计划和培训方案,把辅导员队伍建发放在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有计划、有内容、有层次、有步骤、有重点地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使其尽快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要。

  探索辅导员职业选择的途径

  通过各种方式拓宽辅导员出口,始终保持辅导员出口畅通、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一要鼓励那些长期从事这项工作的辅导员走职业化、专家化道路,学校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政策和待遇上给予适当倾斜,确保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与本校教师的平均水平相当。二要将善于钻研教学业务、教学效果好的辅导员分流到教学岗位亡。三要坚持从辅导员中培养和选拔学校管理干部。制定规划,从培养后备干部的高度进行培养和使用,同时坚持正常的行政职级晋升制度。四要选送优秀的年轻辅导员攻读在职研究生和“双学位”。五要在有条件时优先安排辅导员到地方挂职锻炼。

  (二)从自身层面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要有创新精神

  作为辅导员,一定要培养一种善于发现和对事情敏感的能力,可以利用网络去了解其他学校一些好的想法,结合本校的特色去开展活动。只要在开展工作时多用心,勤思考,多与学生交流,工作就会有所创新。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逐年攀升。13%的在校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一部分学生存在突出的心理问题。辅导员与学生接触得最多、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学生思想、心理存在的疑惑和问题,及时给予疏导。

  提高自身素质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教师在工作上、知识上、成就仁有辉煌的表现时,你自然就会看到所有的学生都会倾向于你这一边。这就要求辅导员,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培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一是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

  基本理论、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意义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二是学习组织实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途径和技巧,熟悉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基本特点,懂得如何指导学生搞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等。三是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学科知识,熟练应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努力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工作能力,善于探索学生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五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经验、探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促进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注意自身的修养,工作中要有责任感、有爱心、尊重学生,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事的态度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引导学生。

  总之.在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建设一支高层次、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才能开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全面推进高校学生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⑴

  粱金霞,徐丽丽.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推动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

  ⑵

  张万玉,徐早军.高校辅导员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⑶

  张劲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

  作者简介:

  霍雪莲(1981一),女,河南信阳人,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应用化学和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出去:2010年第3期《职业教育》)

篇四: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述评

  陈勇

  【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胜任力维度划分、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和胜任力理论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有待进一步深化,需要在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开发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实证研究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Currently,China"sresearchesofcollegecounselors"competencymainlyfocusonsuchthreeaspectsasdefinitionofcompetencydimensions,buildingofcompetencymodelsandempiricalapplicationresearches.Someprogresshavebeenmadeintheseresearches,Yetthestudyneedstobefurtherd.Moreprogressneedstobemadeincounselorcompetencymodeldevelopment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inhumanresourcesmanagementempiricalresearchbasedoncompetencymodelsofcounselors.

  【期刊名称】《铜陵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11)004

  【总页数】3页(P124-12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述评

  【作

  者】陈勇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4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7

  一、国内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现状

  自从McClelland(1973)提出胜任力概念(Competency)以来,胜任力的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遂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领域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后期,与胜任力相关的研究成果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育领域,而胜任力也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1-2]因此,以胜任力理论为指导,探索符合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成为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辅导员胜任力定义

  McClelland(1973)认为胜任力是能将高绩效者与一般绩效者区分开来,且能通过可靠方式测度的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特质和动机。[3]Spencer&Spencer(1993)提出胜任力是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者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够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4]仲理峰和时勘(2003)认为胜任力是指把某职位中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的个体潜在的、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5]尽管学界对胜任力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但从中仍然可以提炼出某些共性之处:胜任力与工作情境相关,可以区分一般绩效者与高绩效者,是个体在具体工作情境中取得高绩效的行为特征。

  由于研究者学科背景以及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不同,我国胜任力研究者对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界定各不相同。杨继平、顾倩(2004)在国内率先开展高校辅导员胜任

  力研究,提出大学辅导员胜任力是指能够做好大学生辅导员工作所具备的知识结构、行为结构、能力结构和人格结构。[6]苏文明、吴薇莉(2006)把辅导员胜任力表述为可以量化并且驱动辅导员优秀工作绩效的深层次特征,包括自我形象,态度、价值观、特质、动机和知识技能等。[7]郝英杰(2007)把高校辅导员胜任力定义为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绩效相关,能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全面进展,并使学生得以健康发展的辅导员所具有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组合。[8]陈建文、汪祝华(2009)认为高校辅导员岗位胜任特征是个人行为特征、岗位要求和组织环境特征三方面的交集,是指符合岗位要求和组织环境特征的个人行为特征。[9]陈岩松(2010)提出辅导员胜任力包括辅导员的知识、能力、自我意象、人格特点以及动机等,将绩效优秀与绩效一般者区分开来。[10](二)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

  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Mode)是一种用于对人力资源进行评价与分析的新型测评技术。一般定义为把各种胜任力要素按照相应的权重组合在一起从而构成承担某一特定职位的胜任力要素的集合,即针对这一特定职位那些表现优异者胜任力特征的组合。胜任力模型为组织的招募、甄选,培训,绩效评估等提供了准确的依据。目前,国际上影响力较大的是Spencer(1993)提出的胜任力“冰山模型”,该模型将胜任力按不同的特征划分为“表层部分”和“深层部分”。

  “表层部分”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是外显部分,容易观测和度量,可通过后天培养完善和提高。而“深层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难于通过简单测试和评价探测,却是影响人们行为及绩效表现的关键因素。

  依据对辅导员胜任力内涵的理解与维度划分的不同,国内学者们构建了迥异的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杨继平、顾倩(2004)将胜任力理论引入辅导员胜任力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抽取出言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16项胜任力。彭庆红(2006)对东、中、西部地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家、一线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大学生进行

  了访谈与问卷调查,通过因子分析法归纳出“MKI”三维结构模型。[11]郝英杰(2007)从能力(competence)、素质(capacity)、人格魅力(respectable)三个方面构建了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CCR模型。张丽瑛、张德(2006)通过对清华大学带班辅导员的研究表明,区分带班辅导员绩效优秀和一般的胜任力依次为:学生需求导向、引导与影响、主动性、人际洞察力、信息搜集、培养他人、分析式思维。[12]邵凤雨、张鹏(2008)提取了高校辅导员胜任力,并通过专家评分法得出了各项胜任力指标的权重,认为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由工作态度、价值观、工作能力和个人魅力四个维度构成。[13]陈建文、汪祝华(2009)根据职责-素质匹配的研究思路和高校辅导员的内隐观调查发现,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由专业知识、自我调节、职业态度与品质、人际沟通与协调、问题解决能力、外倾性六个因素所构成。陈岩松(2010)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I)从知识技能、职业态度、个性魅力三个方面构建了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刘世勇、陈莎(2011)基于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法,构建并检验了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得出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由认知特征、服务特征、影响特征、专业知识、个性特征、专业技能、成就特征、培养学生共8个因素构成。[14](三)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理论的应用研究

  在对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维度区分和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国内研究者尝试将胜任力理论模型运用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招募、甄选、培训、绩效评估等环节。苏文明等(2006)探讨了基于胜任力的辅导员队伍规划、招聘、培训开发、绩效与薪酬管理和职业生涯规划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邵凤雨、张鹏(2008)创新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模式,改变以往辅导员绩效管理单纯注重工作成果的现状,在辅导员评价体系中加入对辅导员胜任水平和工作动机的衡量。罗瑞娟、柳礼泉(2009)基于胜任力理论提出了优化高校辅导员选聘机制的对策,探索创新高校辅导员选聘模式。[15]邵建平、隋汝梅(2009)对建立专业化的辅导员胜任力评价体系进行了尝试

  性的探讨,试图为培养和选拔高校辅导员提供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胜任力测量工具。[16]尉庆国、周恩毅(2011)分析了当前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辅导员招聘、培训、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工作流程。[17]二、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高校辅导员胜任力要素界定和模型构建尚缺乏统一性和前瞻性

  从以上对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综述中可以看到,由于研究者学科背景以及研究角度和方法不同,现有研究成果无论是胜任力概念界定、胜任力要素提炼还是理论模型构建,均未形成一致的标准或方法。这虽然体现了研究的多角化,但也可能造成学界的研究缺乏规范化和系统化,进而影响研究的规范深入进行和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此外现有的胜任力模型研究都是对当前在职优秀辅导员能力与素质的概括,没有明确指出未来高校优秀辅导员需要发展的素质。胜任力模型作为未来推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应当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人生导师角色定位紧密相关,同时应该考虑到未来工作环境和保持高绩效而应具备的胜任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胜任力模型研究缺乏未来指导性。

  (二)胜任力模型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缺乏深入的量化研究

  研究者通常只是将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特征各维度的要素进行简单归类和罗列,然后从中推断结论,没能深入探索各胜任力要素之间的相关程度和层级关系。模型建立之后,各要素指标在模型中的重要程度和层级排序如何,怎样通过具体的层阶和权重体现其内在关系和影响因素,现有文献也缺乏严谨的实证研究。

  (三)胜任力研究缺乏科学、规范的实证支撑

  国内学界对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德尔菲法、行为事件访谈法、焦点团体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成果基本上是描述性的,以定性研究为主,探讨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现状、存在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总结

  分析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素质或基本的心理品质,在理论推演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化的胜任力模型,缺乏严谨的实证和系统的理论研究。由于理论探讨与实证检验没有有效融合,因而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其科学性和实践性尚待进一步验证。[18](四)研究成果的实践性还有待加强

  开展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最终目的在于使研究成果应能够指导高校管理实践,提升辅导员胜任力水平,改善工作绩效,增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国内对于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多集中在对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维度划分、要素罗列和模型构建的理论探讨上,缺乏可供政府主管部门或高校决策层考量的体系构建和具体实施方案设计,因而实践指导性不强。因此,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应在深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视理论成果的实践转化和具体实施方案的研究设计。

  三、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思考与展望

  (一)完善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

  国内学者对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理论模型的构建多是借鉴国外有关企业管理者胜任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并不能契合中国社会、制度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情境。因而,有必要建构适应我国社会、文化、制度情境,符合高校辅导员岗位功能定位的完善的辅导员胜任力理论模型,以更深入地探索辅导员胜任力的形成路径、影响变量及其与岗位绩效之间的关系。如何提炼辅导员核心胜任力要素,厘清各要素之间的层级关系和相对重要性程度,从而构建多级递阶的辅导员胜任力结构模型,是整个研究工作的难点与关键。一般来说要经过几个环节:确定模型构建标准、确定有效样本、获取样本有关胜任力的数据资料、分析数据资料并建立胜任力模型、检验胜任力模型并将模型付诸于实践。现有的胜任力模型建模方法,由于研究者学科背景和研究着眼点的不同,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目前,常用的胜任力维度区分以及模型建构的方法主要有理论推演法、问卷调查法、行为事件访谈法、焦

  点团体访谈法、专家评定法、文献分析等。从未来的研究趋势来看,一方面要融合国外最新理论成果,研析国内高校辅导员胜任力与社会、制度因素和岗位角色定位有关的特征,创设适合中国高校情境的辅导员胜任力测量与建模工具。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研究方法,比如焦点团体访谈与问卷调查的样本高校区域分布和层次分布应合理,调研对象应该更加全面,不仅涵盖辅导员与大学生,也应纳入高校学生工作部门管理者、政府主管部门领导、思想政治教育专家,以增强胜任力模型的可信度和适用性。

  (二)强化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研究

  当前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研究成果尚处于理论推演和样本检验阶段,还没有运用到高校的管理实践中进行检验,具体探讨将胜任力理论模型运用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招募、甄选、培训、绩效评估等环节的实践研究成果还很少,特别是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和具体方案设计更是鲜有涉及。因而加强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实践探索,增强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为高校构建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培养机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相关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08-24.[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教育部[2006]24号令,2006-05-26.[3]McClellandDC.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forintelligence[J].Americanpsychologist,1973,28(1):1-14.[4]SpencerLM,SpencerSM.Competenceatwork:modelsforsuperiorperformance[M].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93.222-226.[5]仲理峰,时勘.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3,(2):4-8.

  [6]杨继平,顾倩.大学辅导员胜任力的初步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2004,(6):56-58.[7]苏文明,吴薇莉.基于胜任特征的大学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J].高等教育研究,2006,(6):23-29.[8]郝英杰.高校辅导员胜任力建模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6):22-25,49.[9]陈建文,汪祝华.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结构模型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1):84-89.[10]陈岩松.基于胜任力研究的高校辅导员考核理论新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84-89.[11]彭庆红.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90-94.[12]张丽瑛,张德.清华大学带班辅导员胜任特征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6,5.[13]邵凤雨,张鹏.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5.[14]刘世勇,陈莎.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检验[J].湖北社会科学,2011,(3):168-170.[15]罗瑞娟,柳礼泉.胜任力理论指导下的高校辅导员选聘[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16-19.[16]邵建平,隋汝梅.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模型研究[J].江苏高教,2009,(6):123-125.[17]尉庆国,周恩毅.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胜任力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18]马林海,金福安,陆居怡.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综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5):73-77.

篇五: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构成及其机制

  黎育生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09(000)008

  【摘

  要】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依靠的主要因素包括有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两方面.而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则主要由辅导员的品德修养、学识水平、能力素养和情商水平等因素构成.探索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构成因素及其机制,提高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侧重点.

  【总页数】3页(P186-188)

  【作

  者】黎育生

  【作者单位】茂名学院团委,广东,茂名,525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451.6

  【相关文献】

  1.论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构成及提升途径[J],李志锐;张国祎

  2.浅析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构成要素及其实践意义[J],薛毅;简伟雄

  3.浅谈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构成因素[J],王春丽

  4.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构成因素及其机制分析[J],代娅丽

  5.双一流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构成要素及提升路径研究[J],卜东东;杨支才

篇六: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基于项目化管理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影响研究

  项目化管理本是管理学领域的理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为增强其竞争力,纷纷选择对该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项目化管理,致力于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通过对高校辅导员队伍项目化管理的简单了解,发现其所具有的一系列优势。最后,对如何才能更好地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进行项目化管理,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在此,与各位同行交流讨论。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高校的数量逐年增加,致使高校辅导员队伍也不断壮大。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高校的管理工作逐渐趋于复杂。针对这一现象,越来越多的学校选择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实行项目化管理,以推进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养。针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讨论。

  1.简介高校辅导员队伍项目化管理

  项目化管理是当前管理学研究的重点,现已被我国企业广泛利用。项目化管理是指将企业各项活动均当作项目对待,进而对其实行管理,也就是把公司活动项目化,运用项目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它是从项目管理的逐步深入中发展起来的,其根本目的是取得该项目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承诺。推行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项目化管理,是我国教育界的一大进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项目化管理就是将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项目,把一个复杂的项目分化为若干个简单的项目。在此基础上,按照项目管理的模式建立管理体系,合理有效地配置项目资源,制定明确的项目目标。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校内外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辅导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提升与自我发展,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养,打造一批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2.高校辅导员队伍项目化管理的优势

  2.1高校辅导员队伍项目化管理具有先进性

  项目化管理是现阶段国内外公认的比较先进的管理手段,将其运用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过程中,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建设先进专业的辅导员队伍。其先进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目标明确。对辅导员队伍进行项目化管理,把一个复杂的项目分化为若干个简单的项目。可以事先对项目进行详细的规划运作,对项目小组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2.资源优化。一般情况下,项目化管理以项目为纽带进行连接,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人员的相互合作。

  2.2高校辅导员队伍项目化管理具有竞争性

  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实行项目化管理,在引进市场化竞争机制的基础上,实行奖励机制,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积极性,充分保证了项目的质量与效率。在实行项

篇七: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创新及长效机制的调研——以天津师范大学为例

  宋德新;李鑫;钱淼华

  【摘

  要】@@一、调研基本情况,力求真实有效rn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加强天

  【期刊名称】《高校辅导员学刊》

  【年(卷),期】2009(001)004

  【总页数】3页(P42-44)

  【作

  者】宋德新;李鑫;钱淼华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党委,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处,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处,天津,300387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1

  一、调研基本情况,力求真实有效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加强天津师范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结合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学校力求建立系统的科学的机制。学生处对改进和完善辅导员队伍和各学院的辅导

  员代表一起进行了探讨,对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答复和梳理。

  本次调研分座谈和问卷两种方式。我们以本校的19个学院为研究对象,力求真实有效。

  (一)座谈会基本情况

  来自11个学院的11名辅导员参与了座谈会,有男有女,有刚参加工作的,也有在辅导员岗位工作了十多年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发言,整个座谈从上午8时持续到12时,在一种坦诚的氛围中畅所欲言,意犹未尽。

  1.你认为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2.您认为影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障碍是什么?

  3.你认为容易造成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是什么?

  4.你最希望学校在哪方面加强自己和辅导员队伍的培训?

  (二)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调查内容。调查内容根据调研提纲的四个要点拟定,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共发出问卷50份,收回44份。问卷遍及学校的19个学院,基本上能够真实有效地反映我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统计发现参与问卷的男性辅导员14人,占31.8%,女性辅导员30人,占68.2%,女性辅导员远多于男性,新增辅导员应增加男性辅导员的比重。

  二、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队伍现状

  1.专业、专职、年轻,整体素质较高。专科学历层次1人,占2.3%,本科学历层次15人,占34.1%,硕士28人,占63.6%,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正在大幅提升。30岁以下33人,30—40岁之间8人,40以上3人。年龄在30岁以下的辅导员占75.0%,30岁以上的占25.0%,呈现年轻化的特点。从事辅导员工作年限3年以下25人,3—10年14人,10—15年3人,15年以上2人,体现了一种动

  态的平衡,新老相接。所学专业文科26人,理工科8人,艺体9人,其他1人,辅导员专业配备侧重文科兼顾其他,结构基本合理。高级职称3人,中级13人,初级20人,见习8人,整个职称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2.工作充满热情。问卷调查显示,我校对辅导员工作“非常重视”和“一般重视”的占88.6%;“不太重视”和“不清楚”的11.4%;认为“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的占97.7%;认为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和“一般重要”的占100%。认为自己当前从事的辅导员工作有幸福感,“非常幸福”和“较幸福”的占79.6%,不幸福占18.2%,很痛苦2.2%。座谈中多位教师明确表示自己对辅导员工作由不屑到模糊到热爱。因为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多年后学生的问候汇报体现了辅导员工作的价值。

  (二)存在问题

  1.地位较低。虽然辅导员地位逐渐提升,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调查认为在高校内辅导员与其他教师相比受重视程度“较低”和“明显低”的占90.9%。认为辅导员的社会地位比过去总体提高了占31.8%,降低了和明增暗降29.6%,变化不大38.6%。认为自己的工资和同级别的专业课教师相比明显偏低占77.3%,基本持平22.7%。

  2.流动性大。准备在辅导员岗位干多长时间?终身34.1%;5年以下、再寻发展、随时准备转岗52.1%;说不清13.8%。可见队伍稳定性有待加强。

  3.职业倦怠。座谈中认为,职业倦怠与工作内容不明确、没有成就感相关。辅导员工作有地位低、待遇低、压力大、后顾之忧多等弱势。辅导员付出的多而得到的少,心甘情愿做辅导员工作的也就少了,进而影响到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时就会缺乏必要的敬业精神,思想政治工作也必然不能长期有效地开展。

  辅导员在进行职称评定时,需要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和教学课时,而如果不能保证辅

  导员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不可能很好地进行研究和教学准备,况且辅导员主要是在课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课时进行计算也不尽合理。在此种情况下,容易造成辅导员职业倦怠。

  4.发展前途小。长期以来,高校将“教学、科研”视为中心工作,注重教学质量,忽视教育质量。学生辅导员的许多实际困难没能很好地解决,无论是晋级、职称评定还是利益分配,辅导员往往都比较滞后。据本次调查显示,79.6%辅导员认为影响队伍稳定最重要的因素是发展前途问题,其次为工作压力、工资待遇、年龄差距。认为现在我校辅导员职称评定(不含政工师)很难、较难及根本没开通达95.5%,不难仅为4.5%。

  认为加强本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着重做好发展与出路工作,学校最应关心辅导员的发展前途。

  根据座谈和调查问卷统计,可以看出本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优点和缺点并存,根据调研的分析,我们提出加强本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创新及长效机制的建议和对策。

  三、创新机制,稳定队伍

  (一)明确角色定位,打造专业队伍

  问卷中辅导员与学生交流最多的是学生事务方面,占52.3%,在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学业上的引导、情感上的开导、就业指导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是很明确,大都仍在扮演着“事务型”﹑“保姆型”角色,没有完全转变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

  认为在高校内辅导员与其他教师相比工作强度和压力更大占90.9%,差不多占6.8%,不好区分占2.3%。

  认为影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障碍依次是角色定位模糊、前景不明、职业认同感不强、队伍不稳定、专业化程度不高、管理体制不健全。

  座谈中反应最强烈的问题: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是辅导员在做。学校机关的学

  生处、团委、教务处、甚至后勤部门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同时,辅导员在人事上划归各个院系直接管理,他们还必须承担众多的基于院系教学管理的行政事务。凡与学生有关的千头万绪的工作如教务处调课表通知,办学生证最后都落到了辅导员的身上,使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真正的本职工作,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不到位,而且辅导员也不能很好地进行政治理论学习,自身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也难以提高。面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教育引导学生,已经影响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认为辅导员队伍建设要与时俱进。要通过优化学生事务管理程序,使辅导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沟通交流方面。明确高校辅导员“人生导师”的角色定位,促进专业化队伍的形成。

  (二)建立交流平台,加强岗位培训

  为便于与其他高校的比较,我们特意选用了上海某大学城的一道问卷题。目前的辅导员工作感觉如何?令人欣慰的是本校辅导员成就感占27.3%,远高于上海某大学城的13.1%;偶尔有些焦虑占56.8%;力不从心、心理压力大占13.6%,与参考对方持平;身心状况差,濒临崩溃占2.3%,对方为9.2%。但座谈中,辅导员教师普遍反应需要实践拓展式的放松与调节交流。[1]访谈和问卷显示,认为从事辅导员工作首先最应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认为自己最擅长的是沟通表达能力,自己还最需要加强的是创新工作能力,需要学校有心理辅导能力、就业指导能力、创新工作能力方面的培训。

  参加过下列哪些级别的辅导员培训和会议交流?依次为校级的、省市级的、院级的、国家级的、区级的,培训率100%。

  创新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的主要方面依次为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载体、教育内容、教育目标。认为新形势下辅导员最需要提高哪方面素质依次为:专业化业

  务素质、创新素质、人文素质和政治素质。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100%的辅导员参加过校内外有关辅导员工作的培训交流。座谈中一致肯定培训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新形势下辅导员最希望通过“相关培训”来系统地、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的提高。可见本校辅导员建设中的创新理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各高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切实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使他们真正掌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主要原则和方法步骤,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2](三)构建长效机制,保持队伍稳定

  天津师范大学制定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划,明确提出加强辅导员队伍长效机制建设,发挥专业化、职业化的特长。具体体现在:

  1.加强辅导员队伍长效机制建设,抓好队伍选拔、摆好结构布局、建好管理机制,用新的认识、新的思路,针对新的形势对辅导员队伍做好新的部署。一是要提高选拔标准,拓宽选拔渠道;二是要完善辅导员结构,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建设,根据其个人特点,为辅导员做好“减负增效”工作;三是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在职称、职务评聘的过程中实现政策上的畅通,积极探索辅导员职业化道路。

  2.结合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全面落实本校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加强对研究生辅导员的管理,明确职责、健全机制,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制定《辅导员工作手册》,出台《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

  3.提高辅导员修养,实现入职有培训、中期有提高、任期有成绩。

  4.成立“辅导员职业发展中心”,以辅导员成长为根,以学生受教育成材为本,关心辅导员的成长和身心发展,为其提供广阔的交流、成长、成才平台。

  通过建立辅导员专业培养机制和科研机制,健全辅导员工作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

  机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一支梯队式的、专兼结合、动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优秀辅导员队伍可望在天津师范大学逐步形成与完善。

  【相关文献】

  [1]武增勇,周

  明.高校青年辅导员队伍建设问卷调查与分析[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2]冀晓萍.抓好高校辅导员这个关键角色[N].中国教育报.2009-04-16.

篇八: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一、调研时间:2006年9—10月

  二、调研对象:1、我院现有辅导员;2、我院学生代表;3、我院部分教学单位党政领导;4、市内外部分兄弟高校。

  三、调研背景及意义

  (一)是进一步加强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要

  辅导员是我院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院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学院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实现学院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我院改革发展、维护学院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锻炼造就高素质美术人才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来,学院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专职辅导员数量持续增加,生师比得到了有效改善。辅导员工作踏实勤奋,任劳任怨,得到了学院各级党政领导、专业教师以及学生的广泛认可。近年来,学院一直保持持续、健康、平稳的发展态势,这与辅导员的努力工作分不开。辅导员在学院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总体上看,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因此,本调研报告将反映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利于进一步加强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是贯彻全国和重庆市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的需要

  今年4月27—28日,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部长周济均就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作了重要讲话。6月28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召开了重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7月23日,教育部部长签发了第24号部长令,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并于9月1日起正式实施。

  国庆前夕,中办、国办牵头,七部委部长带队,对全国各省、市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10月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国务委员陈至立专门利用一天时间听取了督查组汇报。10月8日至16日,教育部又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组织了全国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专题培训会。胡锦涛、李长春、陈至立等中央领导相继就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提出了明确要求,寄予了殷切希望。今后,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将作为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市教委将对我市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专项评估。这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

  因此,学院党委也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将于今年内召开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贯彻落实全国和重庆市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精神。本调研报告将为此次会议提供相关资料。

  四、调研结果

  第一部分

  基本数据统计

  (一)我院现有辅导员调研情况

  1、我院近七年辅导员基本情况数据统计

  年

  份

  2000年

  2001年

  当

  年

  新进数

  32当年

  总数

  46固定编制

  46流动编制

  001当

  年

  生师比

  515:1455:1男性

  人数

  35女性

  人数

  11本科

  人数

  44研究生

  人

  数

  00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3111271010202271010121300089503:1385:1365:1205:1209:155589255121371010202100001注:当年生师比未计算研究生数量。

  2、对我院现有辅导员的问卷调查情况

  共发放问卷17份,收回17份。统计数据分别是:

  (1)辅导员每天工作时间:

  项目

  不超过8小时

  8—10小时

  10—12小时

  12小时以上

  11420人

  数

  5.8882.3811.760百分比(%)

  (2)担任辅导员以来参加脱产一周以上培训的次数:

  项目

  0次

  1次

  2次

  3次及以上

  7802人

  数

  41.1847.06011.76百分比(%)

  (3)是否希望参加与提高工作能力相关的培训:

  项目

  是

  否

  170人

  数

  1000百分比(%)

  (4)认为在辅导员工作中自己存在的主要问题:

  项目

  工作懒散,积极性不高,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对美术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不够,从而一定程度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开展

  工作方式、方法存在一些问题

  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间较长,具有得过且过的思想

  缺乏对辅导员工作的理论研究

  2人

  数

  2111906百分比(%)

  11.7664.715.8852.94035.29

  其他:

  (5)认为学院在辅导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

  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清

  辅导员工作任务太重

  辅导员队伍年龄太集中,未形成梯队

  缺乏对辅导员工作的监督、考核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班主任机制不完善,给辅导员工作增加了工作压力

  972510人

  数

  百分比(%)

  52.9441.1811.7629.4158.8258.82学校没有关于辅导员发展的长远规划,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

  10其他:

  (6)对今后自己在辅导员工作方面的打算:

  项目

  准备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

  先把工作做好,其他的没考虑过

  先干着看,有机会就转岗或转行

  尽快转岗或转行

  (7)对每个班配备班主任:

  项目

  很有必要

  有必要

  无所谓

  没有必要

  7712人

  数

  41.1841.185.8811.7651200人

  数

  29.4170.5900百分比(%)

  百分比(%)

  (8)我院班主任在工作存在的问题:

  项目

  未能认真履行班主任工作职责

  缺乏有效的班主任工作激励机制

  缺乏对班主任工作的监督和考核

  其他:

  (9)对改进我院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的建议:

  A、辅导员工作未能真正深入到学生队伍中,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与需求。工作照常开展,错误一直在犯,但没有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导致部分学生的对立情绪高涨,影响了教学等工作的正常开展。

  B、希望学校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发展,为辅导员自身的发展和前途制定一些实际的规划,如职称评定等,调动工作积极性,解决后顾之忧。

  3人

  数

  88547.0647.0629.41百分比(%)

  C、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当然或许与艺术院校的特点有关吧。建议让辅导员真正从繁琐的杂事中摆脱出来,可以留给自己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工作和学习提高,制定有利于辅导员培养发展的相关政策。

  D、希望学校立足解决辅导员的实际问题,创设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工作环境,实现院系两级晋级发展空间。辅导员的发展期限应该拟定为五年,否则辅导员将提前进入“更年期”。

  (二)对我院部分在校学生的调研情况

  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50份。

  1、你是否信任你的辅导员:

  项目

  信任

  不信任

  一般

  792051人

  数

  52.6713.3334百分比(%)

  2、你的辅导员工作是否认真负责:

  项目

  工作认真负责

  工作不负责

  一般

  80961人

  数

  53.33640.67百分比(%)

  3、你的辅导员对你的学习及人生是否有影响:

  项目

  影响较大

  影响大

  一般

  没有影响

  19346730人

  数

  12.6722.6744.6720百分比(%)

  4、你的辅导员是否经常找同学谈心或进行其他形式的交流:

  项目

  经常

  偶尔

  从不

  只与少数学生干部交流

  35451743人

  数

  23.333011.3328.67百分比(%)

  5、你的辅导员是否关心同学的学习、生活:

  项目

  很关心

  人

  数

  274百分比(%)

  18

  较关心

  不大关心

  不关心

  6347134231.338.676、当你需要辅导员的帮助指导时,是否能及时找到自己的辅导员:

  项目

  辅导员留下自己的各种联系方式,总能及时找到

  辅导员每周都有固定的在校时间,只有该时间可直接联系

  很难及时联系到辅导员

  647610人

  数

  42.6750.676.67百分比(%)

  7、你的辅导员处理班级事务、评优评奖中是否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项目

  能够做到

  有时候能够做到

  做不到

  954411人

  数

  63.3329.337.33百分比(%)

  8、你的辅导员是否能够及时了解同学的各种困难并热心帮助解决:

  项目

  是

  否

  有时这样

  说不清

  44125143人

  数

  29.3383428.67百分比(%)

  9、你的辅导员在班级同学中的受欢迎程度如何:

  项目

  很受欢迎

  一般

  不受欢迎

  398724人

  数

  265816百分比(%)

  10、在你的心目中,你对辅导员的工作评价如何:

  项目

  优秀

  合格

  不合格

  11、你所在班是否有班主任:

  项目

  5人

  数

  41941527.3362.6710百分比(%)

  人

  数

  百分比(%)

  有,并且经常到班上与同学交流

  有,但很少到班上来

  有,但我不知道其姓名

  不清楚

  3163104620.67426.6730.6712、你认为每个班配备一名班主任有无必要:

  项目

  非常有必要

  有必要

  不必要

  无所谓

  (三)我院部分教学单位党政领导调研情况

  9月下旬,学生处对我院部分教学单位党政领导就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各教学单位党政领导对本系辅导员工作均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辅导员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辅导员工作积极、肯干,对本系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希望学院在辅导员的培训和发展方面多予以考虑,尤其是要切实解决辅导员培训交流、在职考研、职称评定、转岗晋升等关系到辅导员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制定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长远规划,既要完善政策,以事业留人,以保证相对稳定,又要畅通出口,鼓励合理流动,使辅导员队伍建设实现在动态中保持相对稳定,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逐步构建一支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队伍。

  (四)辅导员座谈会情况

  10月24日,学生处组织召开了辅导员座谈会,就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讨论。主管院领导黄政副书记、学生处负责人、全体辅导员参加了座谈。通过座谈会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有:

  1、这次会议是第一次真正为辅导员的前途考虑,但在日常的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不能和专业老师对等,班主任的职责不明确,辅导员的身份不明确,工作繁重而且往往还得不到理解,主要是因为职责不明导致的。

  2、由于我院没有明确出台针对辅导员职称评定的政策,辅导员的职称问题得不到落实。

  3、我院对辅导员的岗前培训不理想,只有专业老师才进行岗前培训,要求具有教师资格证,对辅导员没有进行要求。

  4、针对我院的特殊情况,是否考虑对我院内对专业知识过硬,熟悉学院各专业的优秀学生留任学院的辅导员工作,以一种流动岗位的形式,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工作后,再进行考核。

  5、新校区的辅导员以后的岗位问题。

  6、研究生工作的责任不明确,现在各系辅导员负担研究生的各项工作。研究生没有固定的场地,各种管理方面的工作很难开展。

  7、辅导员的电话费补助各个系的情况不一样,部分系科无电话补助。

  (五)学生代表座谈会情况

  10月24日,学生处组织召开了学生代表座谈会,就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讨论。主管院领导黄政副书记、学生处负责人、全体辅导员参加了座谈。基本情况是:

  ◇辅导员对学生很重要,辅导员很关心学生思想工作。

  6人

  数

  3550343123.3333.3322.6720.67百分比(%)

  ◇辅导员是连接专业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希望之间加强沟通,理解。

  ◇班主任的职责不明,造成了辅导员工作量过大。

  ◇辅导员能够和学生成为的朋友,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学生很愿意和辅导员交心,更多的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繁重,若有事情不好意思找他们。

  ◇加强班主任的工作力度,希望班主任多和大家交流,多为大家提出关于专业和学生工作的建设性的意见。

  ◇由于年龄比较接近,年轻老师能和大家很融洽,了解学生更全面些。

  ◇辅导员的学术背景很重要,在一定的层次上给学生一个职业导向。

  ◇建议各项工作划分到各班级进行,成果最后汇总到辅导员,这样可以减轻辅导员工作量。

  ◇由于我院班主任大都是专业老师,给大家一个误区,初了专业外,什么事情都找辅导员。

  ◇很多学生反映,没有找过班主任,对班主任没有了解,不愿和班主任交流。

  ◇学校没有班主任和辅导员职责的划分细则。

  ◇辅导员应该进行定期专业培训。

  (六)市内外部分兄弟高校调研情况

  9月下旬,学生处还就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对市内部分兄弟高校和其他几所专业美院进行了调研。其基本情况是:

  1、市内兄弟高校好的做法

  (1)调研的市内高校大部分均实行公开招聘,均实行“凡进必考”制度,川外还在西安等地设立省外考点,以优化辅导员队伍的学缘结构。辅导员学历层次普遍要求较高,均要求研究生学历。

  (2)重庆工商大学实行编制内和编制外相结合的管理方式。编制外辅导员实行合同管理,月工资1500元左右,合同期为4年,每年考核一次,4年内考核优秀可以申请转为在编职工。

  (3)调研高校中大部分均允许辅导员兼任形势政策课、思想品德课、就业指导课、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个别高校辅导员还可以兼任专业课。因此,兼课的辅导员可以按教师系列评职称。川外要求新进辅导员和行政工作人员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并为每一位辅导员和行政工作人员办发教师资格证。

  (4)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培训机制比较完善,比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均要对辅导员进行上岗培训、心理咨询师培训、临时专题培训、以会代训等。注重辅导员工作交流,每年定期组织辅导员外出考察。

  (5)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每月均有电话补贴。一般在50—100元左右。

  (6)大部分高校团总支书记、副书记均享受科级、副科级待遇,团总支书记、副书记由组织部、人事处、学工部、团委、各教学单位等部门联合考察确定。

  (7)各高校均制订了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每年均开展优秀辅导员评比活动。同时,全校年终评优将辅导员按一定比例单列,此名额直接从优秀辅导员中产生,不再单独评比。

  (8)各高校重视辅导员发展及转岗问题。一部分调到市级部门或区县党政机关等单位,一部分提拔为学院党政领导,一部分转为专业教师。他们鼓励辅导员职业化,并制订相关政策。重师大将职员制引入到辅导员中,辅导员可以根据规定申请相应等次的职员。工商大学在辅导员发展及转岗方面规定得最为明确和详细。比如实行副科级、科级、副处级、处级辅导员制,辅导员工作一定年限和考核合格后可以申请相应级别,鼓励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辅导员如申报教师系列职称,带班达到基本工作量且考核为称职以上的,每学年的工作量可折算为拟申报教师系列职称要求的课时工作量的70%,为辅导员评定职称提供方便;辅导员可以调整为专业教师等。

  2、其他几所专业美院的做法:

  (1)广州美院:部分院系实现了新聘任的青年专业教师必须担任班主任;已出台政策,拟配备研究生专职辅导员;专职辅导员可以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辅导员可以兼课;已出台政策设立辅导员专项津贴;制订了辅导员、班主任

  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与其晋级或转岗挂钩;拟于明年开展优秀辅导员评比活动;主要聘任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

  (2)湖北美院:从机关工作人员聘用了4名同志作为兼职辅导员;专职辅导员可以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辅导员可以兼课;辅导员每人每月有200元专项津贴;制订了辅导员考核办法,开展了优秀辅导员评比活动,考核结果与其晋级或转岗挂钩;学院还专门制订了具体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办法。但未设置班主任。

  (3)清华美院:专职辅导员只有1人,但从在读硕士研究生中聘了18名担任兼职辅导员,19人中博士生6人,研究生13人;设立了辅导员专项津贴,主要是发放给担任兼职辅导员的在读研究生,其金额为1370元/月;制订了具体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办法,制订了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每年均开展优秀辅导员评比活动;主要聘任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

  (4)中央美院:专职辅导员一般由教学秘书担任,能够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比例。

  第二部分

  数据分析

  (一)近几年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

  1、辅导员队伍建设得到了学院党委的高度重视,辅导员人数持续增加,生师比得到切实改善。

  自1999年扩招以后,学院党委空前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从2000年起,专职辅导员数量持续增加,生师比得到了有效改善。我院2000年专职辅导员仅4名,生师比为515:1。到2002年辅导员绝对数翻了一翻多,达到10人,但由于专科生人数较多,生师比为503:1,依然很高。2006年又在2002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翻,达到22人,从2004年起停招专科生,加之9名流动编制,生师比降至209:1。专职辅导员数量的持续增加,壮大了学生工作队伍,有力推动了我院学生工作整体水平,促进了学院的稳定、改革和发展。

  今年,学院党委多次专题研究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并且将于年内召开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更说明了学院党委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

  2、辅导员工作踏实勤奋,任劳任怨,得到了各教学单位党政领导、专业教师以及学生的认可。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深感辅导员工作得到了各教学单位党政领导、专业教师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认可。同时,学生对辅导员的工作也很满意,以下几个数字可以得到说明。抽样学生中,当问及你是否信任你的辅导员时,有52.67%的学生明确表示“信任”,有34%的学生表示“一般”;当问及你的辅导员工作是否认真负责时,仅有6%的学生认为不负责;在问及辅导员处理班级事务、评优评奖中是否能够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只有7.33%的学生表示“做不到”;在问及当你需要辅导员帮助指导时是否能及时找到自己的辅导员时,仅有6.67%的学生表示“很难及时联系到辅导员”;有90%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工作是合格甚至优秀的。这些数字说明辅导员工作深入学生,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

  近七年来,学院一直保持持续、健康、平稳地发展态势,校园安全稳定,这与辅导员的努力工作分不开。因此,辅导员在学院的改革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辅导员爱岗敬业,个别辅导员顺利实现转岗,队伍持续保持稳定。

  近七年来,我院专职辅导员队伍持续保持稳定,无一人辞职或调离学院。在对辅导员的调研中,有29.41%的辅导员表示准备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有70.59%的辅导员表示“先把辅导员工作做好,转岗转行的事没考虑过”,没有1人表示“先干着看,有机会就转岗或转行”或“尽快转岗或转行”,充分说明我院辅导员热爱本职工作。2002年1名辅导员被提拔为党政领导,2004年1名辅导员被提拔为党政领导,2005年1名辅导员当选为院团委副书记。充分体现学院党委对辅导员出路问题的高度重视,保证了辅导员队伍持续保持稳定。

  4、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辅导员管理体制有了新变化。

  近七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人事制度也有了较大改革,我院也开始逐步实施“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从前面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我院22名专职辅导员中有9名流动编制,占辅导员总数的40.91%。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使我院辅导员管理体制有了新变

  化。

  (二)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辅导员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工作职责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统一和明确

  辅导员有三重角色,一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二是大学生的人生指导老师,三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调研中,我们发现众多高校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工作职责等认识不到位,辅导员扮演了多种复杂的角色,很多边界不清的工作、临时突发事件等都由辅导员来处理,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弱化了辅导员本应扮演的角色,尤其是第二种、第三种角色的作用不突出。本次调研中,有52.94%的辅导员表示“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清”,有41.18%的辅导员表示“辅导员工作任务太重”,有82.38%的辅导员表示“自己每天工作8—10小时”。在与部分教学单位党政领导座谈中,也反映出此问题。这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2、对辅导员的监督、管理、培养、考核、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对辅导员“重使用,轻培养;重管理,轻激励”,这是本次调研中高校普遍反映的问题。本次调研中,有41.18%的辅导员表示参加工作后从未参加过脱产一周以上的培训,有47.06%的辅导员只参加过一次脱产一周以上的培训。调研中发现,其他兄弟高校均要求新进学工系统人员(不仅仅是辅导员)必须参加市教委组织的岗前培训,部分高校还要求必须取得“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我院目前尚未开展新进辅导员岗前培训工作,其他形式的专题培训也比较少。我院辅导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22名专职辅导员中具有硕士学位的仅1名,学历结构需要进一步改善。

  我院作为专业美院,除了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计算机、政治学等知识背景外,还必须具备美术专业知识背景,而我院绝大多数辅导员属非美术专业毕业,对美术专业知识了解有限。本次调研中,有64.71%的辅导员表示“对美术专业的学习和了解不够,从而一定程度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因此,对非美术专业毕业的辅导员需进行美术专业知识的培训。

  除此之外,学院在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建设方面还不够,需要制订辅导员发展的长远规划。本次调研中,有58.82%的辅导员表示“学校没有关于辅导员发展的长远规划,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辅导员的职称评定、晋升转岗等关系辅导员切身利益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让人产生“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短干长一个样”的错觉,影响了整个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要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必须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必须制订辅导员长远发展规划。

  3、辅导员工作质量、效率和创新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辅导员工作质量、效率和创新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调研的辅导员中,有52.94%表示“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35.29%表示“缺乏对辅导员工作的理论研究”,这些数据说明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还存在不满意的地方。

  所调研的学生中,有44.67%表示辅导员对自己的学习及人生“影响一般”,甚至有20%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辅导员在大学生的“人生指导老师”和“知心朋友”方面做得还不够,尤其是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关注程度还不够;在谈及辅导员工作是否认真负责时,认为一般的有40.67%,有6%的学生认为不负责,一定程序上反映出辅导员工作认真负责不够;有30%的学生表示辅导员“偶尔”找同学谈心或交流,有11.33%的学生表示“从不”找同学谈心或交流,有28.67%的学生表示“只与少数学生干部交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辅导员在与学生谈心、交流方面做得不够;在问及辅导员是否关心同学的学习、生活时,有31.33%的学生表示“不大关心”,有8.67%的学生认为“不关心”,说明辅导员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学生当中;还有13.33%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信任辅导员,有16%的学生明确表示辅导员在同学中不受欢迎,这些数字都值得引起重视。因此,辅导员自身的工作质量、效率和创新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4、班主任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落实

  班主任工作落实不够,这是调研几所高校的共同问题,个别高校甚至明确表示“与其班主任工作不落实,不如干脆不设班主任”。本次调研中,有42%的学生表示“班主任很少到班上来”,有30.67%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自己所在的班是否设有班主任”(据各系每年上报数据每个班均设有班主任),还有6.67%知道有班主任,但不知道其姓名,可见班主任工作不落实在我院也表现得比较明显。尽管班主任工作不落实,但仍有设立的必要。本次调研中,有56.6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甚至非常有必要”,只

  有22.67%的学生表示“不必要”,反映出学生希望设立班主任。所调研的辅导员中也有82.36%表示“有必要”。班主任工作落实后,可以有效缓解辅导员的工作压力,能够有效促进我院学生工作。

  第三部分

  建议措施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关键是要立足建设,完善制度,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规范和政策保障,是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我们要以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为契机,紧紧围绕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任务,抓住主要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推进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

  (一)明确岗位职责,不断强化辅导员队伍管理。

  规范辅导员队伍的管理,首先要明确岗位职责。要进一步制定和明确辅导员队伍的岗位职责,使广大辅导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工作要求,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工作。

  1、要明确辅导员队伍的角色定位。

  辅导员有三重角色:一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第一线,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他们来组织实施、来引导。辅导员要紧密围绕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负责好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日常管理工作,指导和组织开展各种专题教育,培养大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二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辅导员是特殊的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辅导员就是辅导老师,就是要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感悟辅导学生,做好专业课程教育之外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辅导员就是要跟大学生打成一片,做知心朋友,才能深刻了解青年学生,才能正确辅导青年学生,才能教学相长,才能做好青年学生的人生导师,才能做好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工作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要明确认识这一定位,只有明确认识辅导员在学校中扮演的角色,才能给辅导员工作创造一个好的工作平台,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为其大胆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2、要明确辅导员队伍的工作定位。

  中央十六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支主体队伍分别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是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标,以学生为本,充分依靠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唱主角、当主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和引导者;班主任则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指导。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作适当分工,但更要密切配合。

  3、要明确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职责。

  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职责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紧密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课堂教育;二是紧密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的任务要求,指导和组织开展各种专题教育;三是紧密围绕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辅导员还应结合大学生实际,做好日常事务管理和服务工作,具体负责好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好帮困助学、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与大学生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有关的工作;参与处理好涉及学校和社会安全稳定的事件。这些,都是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和份内之事,应该努力做实做好。

  4、要明确辅导员队伍的素质要求。

  辅导员的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一门艺术,对辅导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要求,不断强化自身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一是要政治强,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在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具有政治坚定性;二是要业务精,作为辅导员,都必须掌握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熟悉工作规律;三是要纪律严,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能模范遵守岗位规定;四是作风正,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对学生怀有一颗爱心、一份责任,关键时刻靠得住、冲得上,有激情,能战斗,敢于打硬仗,敢于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5、要明确辅导员队伍的领导和管理体制。

  领导和管理体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础。当前,辅导员队伍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辅导员队伍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体制。学校党委统一规划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对全院辅导员实行统一的领导和管理;各院(系)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要对所辖的辅导员进行直接管理和领导。二是要坚持以班级为主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模式。学校原则上按照班级组织学生住宿,把班级管理与宿舍管理结合起来。辅导员是年级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者和领导者,要协调好班主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相关人员,共同做好班级学生工作。三是要实行辅导员双重身份管理。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管理干部。专职辅导员职称评定可以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和意愿,选择评聘教师系列,研究员系列或职员制系列职称。评审中应该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对于中级或中级以下的职称评审将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点,注重考核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绩,特别是关键时刻的表现。专职辅导员应该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党课、团课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计算课时量,并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

  (二)坚持高标准,选好配强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工作效果的好坏。要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和要求落到实处,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应该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专职辅导员按师生比1:200的标准配备的要求,科学合理地配齐专职辅导员,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一线专职辅导员。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坚持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不断优化结构。严把“入口关”,认真做好专职辅导员选聘工作。

  在辅导员选聘过程中,必须严格选聘标准和选聘程序,坚持德才兼备、从优选拔的原则。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把综合素质好、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热爱学生、善于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和干部,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质量。辅导员的选聘工作应在学院党委统一领导下,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辅导员的选聘既要考虑具体岗位的需要,又要考虑辅导员队伍的性别、年龄及专业结构的合理性。新招录的专业教师原则上要担任一届班主任工作。

  (三)加强培训培养,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今年,教育部制定印发了《2006年—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对“十一五”期间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作出了总体规划。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制定我院辅导员的培训规划。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适时安排辅导员进行脱产、半脱产或在职培训进修,选拔优秀辅导员定向攻读学位。

  在加强辅导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知识培训的同时,还要加强辅导员的实践培训,为辅导员不断提高素质创造条件。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能力,增长才干。通过培养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适应新时期对学生工作者职业化、专家化的要求,努力成为指导学生学习、成才、就业,胜任科研及心理咨询等方面的行家里手。

  (四)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切实稳定辅导员队伍。

  相关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应该加强对辅导员的考核管理,通过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考评和激励机制,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完善辅导员评优评先的奖励制度,定期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要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学院可以设立“院级优秀辅导员”称号,定期表彰优秀辅导员,树立一批辅导员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肯定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贡献。

  (五)加强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关键在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应该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把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强大合力。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

  11

  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各负其责,全校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的选拔培养那样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培养,像关心业务学术骨干的成长那样关心辅导员的成长,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相关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领导应该经常深入辅导员中间,听取他们的意见,指导做好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学院可以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作为各教学单位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定期督促检查。

  (注:本调研报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12

篇九: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浅析

  作者:刘红伟

  刘凤英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5期

  [摘要]高校辅导员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指的是源自其政治素质、学识能力、人格魅力、心理素质、人文关怀、仪表形象等建立在学生崇敬和信服基础上的影响力。与权力性影响力相比,非权力性影响力更能发挥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高校辅导员必须纠正错误认识的误导,充分重视和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

  [作者简介]刘红伟(1971-),男,江苏常州人,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刘凤英(1960-),女,江苏海安人,江苏大学机械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组织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江苏镇江212013)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8-0143-01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好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努力建设一个学风正、纪律好、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班集体,是一名高校辅导员的首要任务。而要做好这一切,越来越取决于高校辅导员的威信——非权力性影响力。

  一、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特点和作用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力包括两个方面: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是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赋予辅导员的职权产生的影响力。其特点表现为不可抗拒的强制性,学生往往表现为被动服从。非权力性影响力,是指由辅导员自身的品格、学识、涵养等因素而产生的影响力,其特点是建立在学生信服的基础上,不带有强迫性,是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内化为学生的某种动机而发挥作用,学生往往表现为自愿和主动。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他的职权是一定的,而他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则可以通过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各方面的素质而不断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高低强弱会直接影响到权力性影响力,从而影响到人的整个影响力,非权力影响力具有权力性影响力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人们通常比较重视辅导员的权力性影响力的作用,即强调他们现有的职位、权力、资历以及由此赋予的直接管理手段、行政手段甚至法律手段进行思想教育与管理,而忽视他们身上的非权力因素的影响。从表面上看,这似乎能解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些暂时性的问题,但从长远着眼,却难解决其深层次的根本问题,不利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稳定发展和有效性的提高,不利于合格人才的培养。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来说,提高和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二、提高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特殊意义

  (一)这是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辅导员的工作包括:认真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定期开展相关调查和研究,分析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努力拓展工作途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还要做到: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正是由于高校辅导员对教育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辅导员应通过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将其对学生形成的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很好地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同时,高校的辅导员工作必须提高和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才能消除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地位上的心理障碍,缩短双方的感情距离,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亲和力”,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这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要求

  1.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是一项育人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必须实现职业化、专业化。

  2.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的客观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客观上呼唤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3.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是由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及形势发展决定的。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春风化雨的思想教育,需要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和全方位的服务,需要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

  三、提高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从德、勤两方面提高辅导员的非权力性影响力

  所谓“德”,指的是辅导员的思想品德修养、政治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崇高的品德和务实的作风是辅导员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根本。辅导员要把诸多学生聚集在自己的周围,就必须

篇十: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作者:聂小丹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4期

  摘

  要: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助于高校辅导员反思工作实践,对促进队伍专业化发展、创新辅导员工作方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发展为切入点,选择S大学一线专职辅导员为调查对象,通过文本分析,探索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科学研究;能力发展

  一、问题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应该以什么身份走向这一时代,又如何更好的走进这一时代呢?自2004年中共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注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2014年,《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将科研能力作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一个要素,对不同阶段的辅导员科研能力做出了相应规定,这是高校辅导员成长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一名年轻辅导员,深知科研能力提升在辅导员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当前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水平究竟如何,哪些因素制约了科研能力的发展,如何更有效促进我们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的提升,把工作转化为成果,把经验上升为科学”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选取要有利于整个研究的展开,要考虑可行性和实效性。S大学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该校辅导员同时受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专兼职结合,队伍结构合理,具有一定代表性。根据该校学生工作部2017年9月的数据显示,该校专职辅导员有66人,其中8人是院系党总支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工作8年以上的辅导员有21人,占比为31.82%;工作4-8年的辅导员有30人,占比为45.45%;工作1-3年的辅导员有15人,占比22.73%。

  2.研究方法。自评量表和文本分析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反应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水平,考虑到自评量表对于问卷数量的要求以及信效度检验等,本研究决定采用文本分析法,更直观、全面反应该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客观情况。具体操作方式就是对该校66名辅导员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编码,具体分析其论文数量、主题、期刊源及合作情况等,考虑到研究的可操作性,时间以五年为界,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以CNKI中可检索的为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统计结果与特征分析

  1.发文数量分析。在CNKI中,以学校为作者单位,依次输入66名辅导员的姓名为作者姓名进行高级检索,所得信息保留2013年1月1日至今,并对检索结果进行甄别和筛选,剔除掉同名以及学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结果显示:近5年来,该校辅导员共发表学术论文47篇,而该校总的发文量为3007篇,辅导员发文量占全校总量的1.56%,人均每5年发表论文数量不足1篇。

  2.研究主题分析。研究主题是整篇论文的中心,分析研究主题有利于我们把握辅导员研究走向。通过对47篇学术论文主题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34篇是与高校学生工作相关的,占比为72.34%,分别涉及了大学生班团管理和建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辅导员队伍建设六个方面。其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是研究的热点领域,占所有研究的64.7%。

  3.期刊源分析。期刊源即学术论文发表刊物,刊物级别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论文的质量。通过对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34篇学术论文期刊源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除其中一篇为中文核心期刊以外,其余均为普通期刊。且刊物分布较散,34篇论文共分布于24个刊物中,且大部分期刊均只有1篇。

  4.学术共同体分析。所谓学术共同体,即学术项目团队与合作。科研合作对于年轻辅导员的成长是巨大的,也能充分发挥辅导员群体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通过对47篇学术论文作者人数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仅有4篇是2人合作完成,其余43篇均为独立作者,比例高达91.5%。可见,单就公开发表论文作者合作而言,学术共同体并没有很好地建立。进一步对合作完成的4篇论文进行分析,几个作者5年间只存在一次合作发文,说明学术共同体发展持续性不足。

  (二)分析小结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近5年来,该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表现为:第一,学术论文数量随着时间推移有所增长,论文数量近3年年均数量从前两年的年均2篇增至年均10篇;第二,学术研究方向相对稳定,研究主题与高校辅导员工作实际契合度越来越高,学术研究充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研究实效性增强。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科研能力水平总体不高。该校一共66位专职辅导员,其中77.27%工作年限在4年以上,但近五年来人均发文数量不足1篇,且97.05%都是普通期刊,论文层次和学术影响力明显较弱。2014年《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明确规定中级辅导员须以第一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作者身份在相关领域期刊发表3篇学术论文,而高级辅导员更是有10篇的要求,且文章需要是相关领域核心期刊,如此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该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水平普遍偏低。

  2.科研能力发展动力明显不足。通过对比辅导员工作年限和发文时间可以发现,当前该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发展内部动力明显不足,发文主要与职称评审挂钩,应急应需研究情况突出。外部动力方面,因为目前该校辅导员职称评审单列正在规划实行,虽然对辅导员申报课题以及科研成果激励奖励有所倾斜,但由于经费问题,连续性不足,缺乏系统支持,辅导员科研能力发展的外部动力较差。

  3.科研能力各要素和个体差异明显。通过对学术论文主题分析发现,该校辅导员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作实践,且多是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描述性分析,理论深度不够。通过分析辅导员工作年限和发文数量,可以发现同样处于初级或者中级或者高级阶段,但明显有部分辅导员发文数量要多,且研究领域比较稳定,有自己的研究方向,而部分辅导员或者没有研究或者研究较散,没有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差异性明显。

  四、讨论与建议

  1.进一步完善辅导员队伍制度建设。高校辅导员虽具有教师身份,但毕竟与专任教师不同,各高校应充分认识高校辅导员这一身份的特殊性,进一步完善队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单列指标、单独评审,与专业教师相区别。此外,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科研能力培训培养制度建设。虽然当前已经建立起国家、地方、高校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但更多侧重于工作能力培养,对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不够。对此,有必要完善辅导员科研能力培训培养制度,实行分类培养模式,对初级、中级、高级辅导员分类指导。

  2.切实加强辅导员科研项目平台建设。科研项目是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虽然现在教育部和各大省市对于辅导员立项都有相关政策文件,但能申报上市级甚至国家项目的毕竟是少数,各大高校还必须根据本校辅导员情况制定相应的辅导员专项,使校级项目常态化,切实提高初级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

  3.组建科研团队或工作室。如上文所述,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发展仅仅依靠个人是很难的,许多校级、市级、国家级项目申报都需要团队的力量,尤其对于年轻辅导员,更需要团队合作,以老带新,逐渐在团队中成长。因此,高校应切实组建科研团队或工作室,每个团队或工作室都可以根据研究领域的不同构成一种或多种研究方向,在不同的领域深入研究,提高辅导员科研能力。

  4.增强科研问题意识,注重日常素材积累。无论是制度、平台还是团队,这都是外在的,科研能力的提升,更需要发挥辅导员的主观能动左右。而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我们的辅导员有必要增强科研问题意识。此外,辅导员与思政教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始终冲在工作的第一线,对学生了解更多也更有教育体悟,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注重日常积累,通过工作记录广泛收集教育素材,发掘研究问题,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08-24.[2]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Z].教思政[2014]2号,2014-3-27.[3]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教育部[2017]43号令,2017-08-31.[4]柏路.关于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5]陈九如等.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4).[6]张艳萍,杨雪.提升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5(11).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商务英语学院)

篇十一: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提升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有效性途径探析

  阎世宝;刘骞翼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4(000)017

  【摘

  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定位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围绕“三观”教育对学生实施积极引导,而非权力性影响更多依赖于辅导员个人综合素质,能对学生产生更加稳定和深远的改变,因此探析提升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2页(P250-251)

  【作

  者】阎世宝;刘骞翼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7

  【相关文献】

  1.非权力性影响力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意义与提升对策[J],张振伟

  2.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提升路径探究[J],张杰

  3.杨昌济教育思想对提升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借鉴[J],史璐璐

篇十二: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谈高校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及构成因素

  作者:孙

  伟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07期

  [摘要]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非权力影响力对构建思想教育的长效机制具有重大作用。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主要由坚定的政治素养、良好的品德修养、丰富的知识结构、娴熟的工作技能、成熟的人格魅力、过硬的心理素质等因素构成。

  [关键词]辅导员

  非权力影响力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孙伟(1967-),女,内蒙古赤峰人,赤峰学院教育系学工办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蒙古

  赤峰0240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1-0057-0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学生辅导员就是这一社会实践活动中最基层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目的是通过改变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生活积极性。它的实质是运用高校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达到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目的。实践证明,在相同的条件和环境下,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发挥的程度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也不同。

  一、非权力影响力的含义

  影响力是指人们在相互关系中一方影响和改变另一方心理与行为的能力。相互影响的双方可以是个体或团体。根据影响力作用的基础不同,影响力可以分为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权力影响力,是一种以外界授予的权力等形式的外部压力起作用的强制性影响力,具有强制性和不可抗拒性的特征。在权力影响力的作用下,被影响者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为被动和服从。所谓非权力影响力,是由高校辅导员的人格、品德、知识、能力、情感、行为与业绩等个体素质引起的,它被高校辅导员所认可,以内驱动力的形式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天然性和潜在性的特征,所以这种影响力又称为自然性影响力。在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下,被影响者在心理和行为上,往往表现为主动和顺从。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是相互关联的,没有一定的权力影响力,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会受到限制,权力影响力要以非权力影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力为基础,非权力影响力能够增强或削弱权力影响力。相比较而言,虽然表面上非权力影响力没有权力影响力那样有明显的约束性,但是在本质上具有产生持续作用和深远影响的约束性,能够起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达到权力影响力所不能达到的约束作用。它来源于专长和个人品格力量,并非自身的地位、权力等硬件因素,是一种软性的领导艺术。

  二、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构成因素

  (一)坚定的政治素养

  大学生是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更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辅导员本身应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具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能始终不渝地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应具有较强的政治辨别力和敏感性,善于明辨是非,坚持原则,具备应对政治突发事件的必要能力和主动创新能力。因此,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准确把握党的方针政策,这是发挥非权力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二)良好的品德修养

  青年期是人生各种心理品质全面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存在着不稳定的特点,辅导员高尚的品德,能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一言一行尽在学生视野之内,其德行具有更强的渗透力,所以要注意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品格、高风亮节,才能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才能形成权威。一个自私自利或人格低下、道德沦丧的人,是不可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也不可能拥有权威。高校辅导员应做到以下几方面:具有奉献精神,乐于在学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踏实肯干,努力创造第一流的工作水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和关心学生,以集体利益为重,善于团结与合作等。这是发挥非权力影响力的核心因素。

  (三)丰富的知识结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高校辅导员再不能单凭热情、资历、经验、长官意志实施对大学生的领导了。因此,一个称职而成功的高校辅导员,除了具备崇高的品德、优良的作风这些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广博的学识,掌握与本职相关的知识,尽量成为博学多识的“杂家”。如果高校辅导员具有较深的专业造诣,或有较突出的研究成果,大学生就会产生仰慕、敬佩之情,就会吸引学生自觉地去接受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是一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多领域的工作,也是一项不断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的工作。所以辅导员应具有广博、合理的知识结构。一是掌握政治与政策的相关知识,这有利于教师敏锐地把握社会变化动态,当好学生整体发展的领头人;二是掌

篇十三: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调查研究与分析——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

  潘捷

  【期刊名称】《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0(022)003

  【摘

  要】高校辅导员队伍是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这支队伍的建设状况及其素质高低深深地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质量.因此必须要立足于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现通过对浙江水利专科学校辅导员队伍进行的问卷调查和深度交谈法,以及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辅导员素质"等课题和有公开发布的关高校辅导员统计资料的文献调研,在此基础上对高校辅导员的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高校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相关的参考信息,并针对当前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供各相关部门参考.

  【总页数】4页(P93-95,98)

  【作

  者】潘捷

  【作者单位】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715

  【相关文献】

篇十四: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构成因素及其机制分析

  代娅丽

  【期刊名称】《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1)004

  【摘

  要】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是由辅导员自身素质产生的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与行为的力量,是高校辅导员个人的品德修养、综合才能、才识水平、情感智力的整体反映.深入进行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构成因素及机制分析,有助于辅导员提高认识,增强非权力影响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从而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总页数】3页(P87-89)

  【作

  者】代娅丽

  【作者单位】重庆教育学院教育系,重庆,400047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5

  【相关文献】

  1.高校教师非权力影响力构成因素及其机制分析[J],梁美华

  2.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构成及其机制[J],黎育生

  3.谈高校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及构成因素[J],孙伟

  4.高校辅导员激励因素分析及机制构建研究[J],李文星;林震

  5.浅谈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构成因素[J],王春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十五: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高校辅导员影响力发挥面临的困境及提升策略-学校党建论文

  高校辅导员影响力发挥面临的困境及提升策略

  袁昌兵

  摘

  要:高校辅导员影响力的充分发挥,是其高效履行工作职责,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随着高校内外环境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无论是高校辅导员“简单粗暴”的权力性影响力还是“温文尔雅”的非权力性影响力,都在其效用提升上面临着各种困境。文章分析了辅导员影响力提升面临的实际环境,并对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影响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辅导员;权力;影响力

  作者简介:袁昌兵,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副院长,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行政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苏州2151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5)09-0075-02

  一、高校辅导员影响力发挥面临的困境

  高校赋予辅导员各种权力,帮助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促进其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德行、人格、知识、能力、情感、人际关系等因素,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结果,只是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源于大学生的自觉追随。故前一种现象称之为高校辅导员的权力性影响力,后一种现象称之为非权力性影响力,两者又统称为影响力,是高校辅导员完成工作的核心支撑和保障。简单分析一下目前关于高校辅导员影响

  力研究和论述,不难发现,在高校内外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其效用的发挥面临着各种困境。

  1.高校辅导员权力性影响力效用发挥面临的困境。关于高校辅导员权力性影响力的研究更侧重其发生效用的基础研究,即来源研究,包括组织渊源、物质渊源、伦理渊源和法律渊源。来源的特殊性使得高校辅导员权力性影响力的研究受制于国家法律、经济、政策等宏观因素,操作和研究空间有限。虽有不少学者疾呼,高校辅导员必须探索新的、可以持续有效地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方法和途径,但由于管理等级低,困于琐事,使他们少有机会建言学校管理,更不要说决策高校宏观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同时,国内改革开放,使国内与他国之间在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交流愈加紧密,国民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突出,大学生追求个性、彰显自我、维护权利的意识显著提高,国内法律日渐完善,社会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日趋丰富等一系列的变化,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其重新审视如何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以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压力和提供了新机会。此时,高校辅导员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凭借其灵活性高、可操纵性强、效果持续时间长等优势,逐渐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重视。

  2.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效用发挥面临的困境。非权力性影响力主要分三类,即道德类、知识和能力类以及人际关系类。毋庸置疑,非权力性影响力有着各种积极的效应,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迫于工作的繁杂、时间紧缺、向上级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等,其常被忽视。很多高校辅导员并没有侧重自身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发挥,更少有其提升,而“短、快、强”的权力性影响力成为主角。强调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往往是众多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真实”思路

  和理念,而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以及教学相长的原理,则成为一个理想和空谈。结果便使某些高校辅导员在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时,常“趾高气昂”,少有愿意下功夫接地气地与学生接触,真正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动态。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影响力的几点思考

  1.强化理论,提升高校辅导员影响力研究科学性。虽然标榜“近10年高校辅导员影响力研究述评”等类似夺人眼球的“高大上”论文不少,但影响力分类、概念和称谓的不统一,期刊论文质量低,毫不遮掩地折射出现实研究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足。这源于多数高校辅导员自身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有限,缺乏良好的专业研究素养的培养,科研精神不足。另外,少数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尤其是工科出身者,由于专业与实际工作需要相差较大,曾有的专业知识在当下工作中无用武之地。国家对辅导员科研支持极其有限,仅有的少量费用和项目,常不够支付基本的论文版面费,造成部分辅导员以“经济透支状态”开展研究,其成果多带有功利性和随意性。为改善现状,国家应加强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投入,组建辅导员队伍和研究专业机构,将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纳入高校考核体系,从资金和体制上明确高校辅导员研究的重要性。各高校也应真正将辅导员视为高校教师一员,主动配备科研资金和奖励,消除对辅导员科研能力和相关科研课题的歧视,开展适于各高校管理的理论研究,而非带有一定功利性的实用研究。同时,提高辅导员人职学历和工作经验方面的门槛,引导和规范高素质人才加入辅导员队伍。为辅导员开展白身工作研究,尤其是影响力研究,创造人力基础。系统的高校辅导员理论研究是辅导员队伍科研地位提升的保障,也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需要。

  2.改善考核,探索高校辅导员影响力提升新途径。“以评促进,以评促

  改”实则映射出国内高校管理工作的功利性、惰性和无奈。“加强理论学习、开展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强化管理制度、促进工作交流、培养主动学习精神……”,类似关于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影响力的建议数不胜数,但令人困惑的是,在可预见的未来类似的呼声仍将继续。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些建议和论述的提出多来自一线高校辅导员,而非高校管理者。迫于国内“对上级负责”的管理和考核制度,高校管理者的重视才最直接有效。就国家而言,完善高校考评制度,改变以单一的科研论文量来衡量高校质量的优劣,回归高校教育思想育人先行的本位,才是让那些忙于事务、少有论文发表的辅导员得以摆脱高校管理底层和歧视的根本,才可开拓其影响力提升的新途径。就高校而言,明确辅导员绩效考核、晋升标准,避免年轻辅导员的“享乐主义”,降低其流动性和离职率,以及消除年长辅导员“混饭吃”的思想,缓解其职业倦怠,增加其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的清晰度。但不要过分细化绩效考核标准,避免辅导员的工作紧密围绕标准而开展,即为了考核而工作。高校还可借鉴当下公司企业主流的人员考评方式,如360度绩效考核,通过整合学生、自我、上级和同事等多方评价,鼓励高校辅导员自愿与大学生接触,深入学生群体,敢于正确认识和完善自己,忠于上级的管理和指导,灵活有效地规避在自身职业发展中的困境,乐于与同事分享交流和共同进步,让其创新工作有信心,开展工作有决心,拓展工作多用心,多角度联合促进自身影响力的提升。

  3.多管齐下,完善高校辅导员影响力效用发挥机制。虽然国内不少学者提出有效发挥高校辅导员影响力效用的建议,但多侧重辅导员视角和辅导员自身因素,相对忽略了环境因素,如高校管理模式、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更轻视了大学生身心特点、经济状况、学科专业特点、家庭因素、生活经历、年级

  需求差异、个人生涯规划等。影响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应被置于一种相对静止状态下研究。这让我们有理由质疑相关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这也是为何很多读者在阅读完前人相关论述,而将其应用于自身所在高校的实践环境中,出现“事实并非如此”的窘状的原因。我们应从一个更全面的、动态的视角探讨高校辅导员影响力的效用发挥问题。定期举办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各类优秀辅导员事迹上报上网,让这些幕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机会在广阔的舞台展示自己,不失为一种新机制。同时,目前关于高校辅导员影响力实现途径,应跳出日常工作经验的束缚,多用数理统计分析,逐渐淡化个人主义和主观色彩。以后,高校辅导员需关注当下国家和社会宏观发展方向和微观发展细节,敢于批判前人“经验”,对比过去与现在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差异,从更具现实依据和意义的角度思考,放低身份,多抽时间和精力与大学生群体接触,平等沟通,提升现有高校辅导员影响力实施途径的预见性,更好地指导未来的高校辅导员工作。

  4.扎根实际,细化高校辅导员影响力的积极效应。高校辅导员影响力在大学生的德育、人格培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但现有研究过于笼统,且宏观指向性过强,多“高谈阔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能的基础性,决定了对其影响力的提升研究应扎根实际,细化高校辅导员影响力与具体工作成效的关系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影响力的有效发挥可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学业成绩,还可以通过强化学生与学校的情感纽带,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心理安全感等主观幸福感。高校辅导员可通过榜样作用,提升大学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降低缺勤率和旷课率,提升就业率;可通过其权威性,减少学生人际冲突,化解宿舍矛盾等。在高校辅导员个人层面,其影响力的有效发挥,可改善其组织、管理大学生的效果,提高工作效率和业绩、个人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

  感、组织公民行为、对学校和自身职业的认可度,影响管理者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有更多晋升机会,降低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迷茫而引起的离职、越轨等行为。在师生关系方面,高校辅导员影响力的有效发挥,可提升辅导员与学生交流过程中的自信,增进彼此的信任和依赖,创建和谐校园氛围等。在高校管理方面,高校辅导员影响力的有效发挥,可强化辅导员的执行力,保障和支持高校健康快速发展。只有细化高校辅导员影响力与工作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其影响力,突破困境。

  责任编辑

  朱婧婧

推荐访问: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辅导员 调研 影响力

版权所有:新维文档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新维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新维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50341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