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发展因素研究对中国的相关性15篇

时间:2022-11-19 10:15:03 来源:网友投稿

海洋发展因素研究对中国的相关性15篇海洋发展因素研究对中国的相关性  上海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胡麦秀  【摘  要】在分析上海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洋发展因素研究对中国的相关性15篇,供大家参考。

海洋发展因素研究对中国的相关性15篇

篇一:海洋发展因素研究对中国的相关性

  上海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胡麦秀

  【摘

  要】在分析上海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了影响上海海洋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和制约因素:上海的海洋自然资源禀赋、海洋科技和海洋政策等因素为其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条件;而海洋产业结构失衡、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规模较小,海陆互动机制不健全,河口海岛资源开发不足、海洋后备资源有限等因素又成为影响上海海洋经济长远发展的制约因素;其中,海洋生态环境既可能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及稳定的基础,又可能成为上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期刊名称】《海洋经济》

  【年(卷),期】2012(002)004

  【总页数】7页(P55-61)

  【关键词】上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作

  者】胡麦秀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1306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127

  1.1上海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概况

  依据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主要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12个产业。根据“全国海洋经济试点调查”对上海涉海产业的调查结果,上海主要海洋产业涉及除海洋矿业以外的11个产业。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是上海的支柱海洋产业,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水利用业则是上海未来重点发展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1.1.1海洋渔业

  上海海洋渔业总体上仍以第一产业为主,主要包括远洋捕捞和近海捕捞,而属于第二产业的海洋水产品加工则依然发展缓慢。从2001年至2006年,上海海洋渔业产量呈增长趋势,2006年达到最大值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2007年上海海洋渔业产量减少到18.00万t,比2006年减少了9.9%。2010年进一步减少到12.15万t,比2009年减少了27.89%。图1和图2显示了2001年—2010年上海海洋渔业产量变化及增长率情况。

  1.1.2海洋船舶工业

  海洋船舶业是发展较为成熟的传统海洋产业,对海洋经济有较大的贡献度。上海海洋船舶企业主要有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公司、沪东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航海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

  上海海洋船舶工业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海海洋船舶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国船舶工业总产值的20%左右,自2002年以来,国际船舶市场需求旺盛,受此影响,上海海洋船舶工业也因此得到长足发展,船舶工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上海船舶企业新承接订单量出现明显下降,而且船舶工业三大指标占全国的比重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图3和图4显示了2002年—2008年上海

  海洋船舶工业三大指标变化及占全国比重情况。

  1.1.3海洋交通运输业

  海洋交通运输业是国家经济走向世界的“伟大桥梁”,是上海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海洋交通运输业离不开海港和运输船队,而海港又是发展海洋运输的重要依托。海港不仅是一个国家海洋交通运输的枢纽,而且对于振兴经济特别是对发展外向型经济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自2001年以来,上海沿海港口的运输能力不断提升。从2001年至2011年,货物吞吐量增长了229%,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长了249%,集装箱货物吞吐量增长了359%。2005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首次超过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基本与2008年持平,2010年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比2009年增长了10.4%,其中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超过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口。图5和图6显示了2001年—2011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变化及增长率情况。

  1.1.4滨海旅游业

  随着滨海生态旅游和港口工业旅游的逐渐升温,上海滨海旅游业的经济收益日益增长,仅次于海洋交通运输业。2010年,上海市接待入境旅游者851.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5.30%,其中过夜入境旅游者733.7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56%,旅游外汇收入59亿美元,同比增长13%;接待国内旅游者1.8亿人次,比上年增长45%;全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1295亿元,占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3.9%,占上海GDP的7.9%。旅游业已成为上海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1.1.5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上海海洋经济总量中,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水利用业等海洋新兴产业规模较小、产值较低。但是,由于这些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且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

  展潮流,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因此,它们是上海未来重点发展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其他沿海省市相比,上海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例如,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方面,上海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内最具实力、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总成和总包基地。目前,上海主要有5家海洋工程装备企业,分别是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公司、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当今世界钻井平台先进水平的世界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已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开工兴建。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经与西班牙ADHK公司正式签署22亿美元海洋工程装备产品出口合同,这是中国在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上迈出的里程碑式的一大步。同时,上海还在无人潜水技术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并且在有人潜水技术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1.2上海海洋产业结构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上海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为主体,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水利用业等共同发展的海洋产业格局。

  尽管上海已经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奠定了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但全市海洋产业总体上仍偏重于传统的海洋交通运输业以及由此带动的相关服务型产业,以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为主体的海洋第三产业占了绝对优势地位,2005年上海海洋三次产业构成为1.1∶8.4∶90.5,2008年海洋三次产业构成为0.68∶15.03∶84.29,海洋第二产业在整个上海海洋经济中的比重虽然有所提升,但总量仍然偏小、比重偏低,明显处于弱势,尤其是海洋新兴产业在上海海洋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很小。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

  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4]。

  因此,上海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从海洋产业的经济效益角度考虑,而应当全面地考虑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各个因素,包括海洋自然资源禀赋、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科技和海洋政策等。其中,海洋自然资源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海洋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是经济、社会发展及稳定的基础,又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海洋科技是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动力源泉;海洋政策是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资源要素,是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只有四种要素同时得到发展,才能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海洋自然资源禀赋

  海洋自然资源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海洋资源利用的状况和配置效率,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资源主要包括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等。

  2.1.1海洋空间资源

  海洋空间资源包括海岸线资源、海岸滩地资源、滨海浅滩资源和港口资源等。其中,港口资源是上海海洋空间资源的主体。上海的港口资源,根据其地理分布,可分为洋山港区、长江口南岸港区、杭州湾北岸港区、崇明岛港区、长兴岛南岸港区、横沙汊道港区、横沙岛南岸港区和黄浦江港区共8个。

  2.1.2海洋生物资源

  上海的海洋生物资源主要包括近岸浮游生物资源、滩涂湿地鸟类资源、主要经济渔业资源、特殊苗种资源和珍稀濒危动物资源等。

  经过长期的开发与利用,上海海洋生物资源数量与质量已日趋下降,海洋渔业资源

  日趋衰退。其主要原因,一是捕捞过度,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二是市区工业污水大量排入长江口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影响渔业资源幼体发育;三是由于铜沙、东风沙一带不断围垦,滩涂变化,产卵场所分散等。

  历史上,长江口海域是中国著名的渔场,是多种经济鱼类的产卵、索饵、洄游场所,也是上海市海洋捕捞的主要区域。但近十多年来,因过度捕捞以及海域生态环境变化,长江口渔业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经济水生生物产量明显下降[5]。

  2.1.3滨海旅游资源

  上海的滨海旅游资源既有自然风光,也有人造风景。上海的滨海旅游业以发展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及浦东、奉贤、金山的滨海地区为重点,实现以滨海风光、水上运动、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等为特色的功能开发。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和东滩林湿地、奉贤海湾、宝山横沙岛、南汇嘴滨海、浦东华夏文化旅游区等五大滨海旅游区已规划成型,滨海旅游业将成为未来上海旅游经济和海洋经济的新亮点。

  2.1.4海洋可再生能源

  海洋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洋及海岛风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无污染、储量大、可再生等特点。上海的海洋可再生能源主要有海洋风能、海洋波浪能和海洋潮汐能。

  2.2海洋生态环境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变化,使海水的有机统一性及其流动交换等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的有机联系遭到破坏。海洋生态平衡的打破,一般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本身的变化,如自然灾害。二是来自人类的活动,一类是不合理的、超强度的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类是海洋环境空间不适当地利用,致使海域污染的发生和生态环境的恶化[6]。

  《上海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自2006年以来,上海海域生态系统基本保持

  稳定,总体仍处于亚健康状态,季节性差异明显。具体而言,上海海域水环境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铅、汞和油类,平水期(5月)和丰水期(8月)清洁海域面积明显大于枯水期(2月和11月)。各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涉海)工程区海域环境质量状况基本满足其功能要求。海洋倾倒区环境质量符合功能区环境要求[7]。

  2.3海洋科技

  海洋科技创新是促进上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动力源泉。《上海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将“坚持科技兴海”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第一原则。上海拥有国家海洋局极地研究中心、东海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东海预报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上海的海洋科技资源比较雄厚。

  上海的海洋科技不仅研究门类齐全,而且在工程技术上实力较强,尤其在海洋工程与装备、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洋环境监测、河口海岸、海洋地质、极地考察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有的技术甚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比如代表当今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建造领域先进水平的30万t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海洋石油117”号,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所属的七○八所设计、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完成;“海洋环境立体监测和信息服务系统”上海示范区,是中国第一个实现海洋立体监测的业务化运行系统,它所涉及的仪器和传感器,全部处于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地位,使中国的海洋环境立体自动监测技术与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了10~15年。

  2.4海洋政策

  海洋政策是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资源要素,是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

  2003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作为中国第一个涉及

  海洋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性文件,明确提出了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及布局、发展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域、加强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以及需采取的措施等。这对于加快中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促使海洋经济各产业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进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了《上海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出了“十一五”时期是上海全面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确定了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布置了“十一五”期间上海发展海洋经济的主要任务,并提出了相关的主要措施。这是上海首次将海洋产业列为上海的战略产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出台标志着海洋产业空间布局渐趋明显。

  海洋自然资源禀赋、海洋科技和海洋政策等要素为上海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上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

  尽管上海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奠定了发展海洋经济的良好基础,但海洋产业内部的发展很不平衡,在海洋三次产业构成中,以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为主体的海洋第三产业占据绝对优势地位。2008年与2005年相比,海洋第二产业的比重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与世界海洋发达国家海洋第二产业占40%~50%的比例相比,上海海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然偏低。而且,在海洋第二产业中,上海仍然以海洋船舶制造等传统产业为主,新兴的海洋高科技产业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尚未形成规模,这些产业不仅总量小,而且比例低,明显处于弱势。

  3.2海陆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不健全

  海洋开发活动是陆地开发活动的延展,因此,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之间必然存在密切的联系。最近几年,上海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在上海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但是,上海的海陆产业之间互动机制并不健全,这不仅制约了上海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严重影响了陆域经济快速增长。

  在空间关系上,上海的陆域集疏运体系建设不平衡,远远跟不上港口的发展速度。一般来讲,海洋运输业的发展有赖于沿岸港口、陆域仓储和集疏运体系的配套发展。上海港的货物集疏运方式主要为公路、铁路和水路三种方式,按照吞吐量计算,三者之间的比例为62.5∶37.1∶0.4,而鹿特丹为49∶45∶6。显然,上海港的公路运输比例相对过高,这虽然与上海港的货源腹地主要在长三角地区有一定关系,但更与铁路、水路运输方式目前存在的各种制约因素有关。从目前状况看,上海港尚未形成多式联运的网络格局。

  在技术创新方面,上海的生物技术力量雄厚,某些生物工程研究成果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是,这些领先成果并未给上海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3.3近海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海岸带处于海洋与陆地的结合部,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其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海陆联动、共同行动。上海近年虽然对近海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采取了积极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海陆部门之间的联动管理缺失,致使近海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污染。

  根据《上海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在2006年—2010年期间,受陆源污染物的影响,上海近岸海域污染压力居高不下,海洋生态环境系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长江与黄浦江入海污染物总量庞大,主要污染物为营养盐和化学需氧量;市政和工业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现象严重,主要污染物质是氨氮、磷酸盐、TOC和CODCr,个别排污口还检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受此影响,排污口邻近海域底栖

  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布均偏低[7]。可见,陆地经济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仍然严重,需要相关海陆部门的联合治理。

  3.4河口海岛资源开发严重不足

  上海市海域面积不大,但岛屿资源较丰富,拥有大小岛屿24个,岛屿岸线总长577km,其中有居民岛屿3个,分别为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无居民岛屿(沙洲)21个。上海已开发了7个岛屿,包括崇明三岛、金山三岛和佘山岛,但开发力度不足。

  以崇明三岛为例,崇明三岛包括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位于长江黄金水道和以上海为中心的东部黄金岸线交汇处,外可通太平洋,内可联结长江流域与全国各地,具有极为优越的区位条件;三岛土地资源丰富,其陆域总面积为1411km2,位居上海各区县之首;岛上总人口70.4万人,岸线长度为284km;同时,崇明三岛还拥有良好的环境资源,岛上拥有上海地区稀缺的大面积森林公园、国际重要的东滩湿地、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等,是上海唯一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自净能力较强。

  但是,崇明三岛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土地资源、良好的岸线条件和生态环境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致使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各项经济指标在上海各区县中均位居倒数第一。以财政收入为例,2010年崇明县的财政收入为28.04亿元;是上海市的五十二分之一,不及浦东新区的十五分之一,与金山区的差距在拉大。上海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呈现出十分鲜明的“发达的城市、落后的岸线、贫穷的岛屿”这一不平衡的发展格局。

  对于海域面积仅占全国0.2%,大陆海岸线为全国的1%,海水可养殖面积仅为全国的0.12%的上海来说,其海洋开发的后备资源本就“先天不足”,河口海岛资源又长期得不到有效利用,严重制约了上海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

  上海的海洋自然资源、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科技和海洋政策为其海洋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条件;然而,海洋产业结构失衡、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规模较小,海陆互动机制不健全、近海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河口海岛资源开发不足、海洋后备资源有限等因素又成为影响上海海洋经济长远发展的制约因素;其中,海洋生态环境既可能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及稳定的基础,又可能成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要实现上海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着力采取以下措施:

  其一,针对上海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明显失衡、海洋第二产业总量偏小和比重偏低的现状,优先发展与自身的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密切相关的海洋产业,以海洋船舶和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重点发展海洋第二产业,使上海成为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船舶及海洋工程研发、设计、总成和总包基地,为海洋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强大的科技和工业基础。

  其二,针对海陆联动机制不健全的现状,以“海陆一体化”的理念来协调海陆产业的发展、缓解与控制近岸海域陆源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的问题。充分利用上海在人才、科技和地理空间上的优势,大力发展与此密切相关的海洋产业。同时,海陆政府部门联合共治,加强入海排污总量控制,提高企业入海排污成本,从而有效缓解和控制近岸及其海域陆源污染。

  其三,针对海岛资源开发不足的现状,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发展海岛生态经济。对于崇明三岛,应从长三角的整体去考虑其定位,以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去着力开发,使崇明岛成为长三角的“海上花园”、长兴岛成为“海洋装备岛”、横沙岛成为“休闲度假岛”和“水源岛”[6]。

  【相关文献】

  [1]王志雄,马俊贤.上海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10.[2]年鉴编委会.中国船舶工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船舶工业协会,2003—2009.

  [3]龚学平.上海年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010.[4]于谨凯.我国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5]张艺钟,徐长乐,陈刘芳.上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10):52-58.[6]徐长乐,向云波,张艺钟,等.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6):501-506.[7]上海市海洋局.上海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EB/OL].http://www.eastsea.gov.cn.

篇二:海洋发展因素研究对中国的相关性

  中国的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

  所谓海洋权益,指的是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的总和。二战以后,各国战略利益空间不再仅限于陆地,也向海洋、太空、电磁等多维空间加速拓展。特别是随着陆地资源的减少和海洋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海洋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海洋逐渐成为国家利益拓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同时,随着国家安全意识的增强,海洋权益作为新的国家生存发展权益,其重要性日渐凸显,海洋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围绕海洋权益问题的争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成为世界沿海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自然也是如此,事实上,我国当前就与众多国家存在着海洋权益之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一定的了解。

  在讲授本专题内容之前,先普及一点知识。从法律性质上,可把我管辖海域大致分为以下几部分:(一)领海。是指处于沿海国主权之下、位于其陆地领土及其内水以外邻接的一带海域。依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领海是沿海国家领土在海中的延续,属于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早在1958年,我国就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1海里=1.852公里)。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全面确立了我国的领海制度,再次明确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外国非军用船舶享有依法无害通过权,外国军用船舶经批准可进入我国领海。(二)毗连区。毗连区,顾名思义是连接领海的一部分海域。毗连区的范围是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我国在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才真正建立起我国的毗连区制度,规定我国的毗连区是在领海以外、邻接领海、宽度为12海里的一带海域。(三)大陆架。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1998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从法律上正式建立起我国的大陆架法律制度,规定我国的大陆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依本国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至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足200海里,则扩展至200海里”。(四)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作为自成一类的区域,具有既不同于领海,又不同于公海的“特定法律制度”。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家可以建立宽度不超

  过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1998年6月26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规定:我国的专属经济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至200海里”。在我国管辖海域之外,公海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我国在公海享有航行自由、飞越自由、捕鱼自由、科学研究的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建造人工岛屿和设施的自由等。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我国拥有依据“公约”的规定和平开发利用海底资源的权利。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为了维护我国的历史性海洋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14条规定:“本法的规定不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享有的历史性权利。”这个规定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意味着中国在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享有有关海洋管辖权的同时,中国人民在长期开发和利用海洋过程中所产生的历史性权利将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大家看这个图,中国政府早在1947年12月就在南海地区以断续线的方式标绘了一条海疆线,于1948年2月正式对外公布。我国政府以断续线的形式,宣示了中国自古以来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对南海海域的权利主张。当时及此后几十年间没有任何国家对此提出异议,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对南海的管辖实践。并且,中国政府宣布南海断续线,远在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之前,而“公约”并未限制或否定一国在历史上形成并持续予以主张的权利。

  有了以上基本常识,下面分别从:我国海洋权益的发展现状、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基本原则、解决海洋权益争端的基本主张、构建我国海洋发展的长远战略四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国的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问题。

  一、我国海洋权益的发展现状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中国拥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洋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约合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拥有312万公里长的海岸线,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500多个。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家必须更新现有的国土观念,我国的国土面积不止960万平方公里,这只是陆地国土面积,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两项相加,我国的国土面积达1260多万平方公里。

  我国东部和南部濒临大海,从北至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南海等五个海区。这其中,渤海是内海,我国拥有完全主权,在其他几个海区,中国与周边国家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海洋权益争议,主要体现在岛礁主权归属、海域划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等方面。这些争议的存在损害了中国的海洋权益,造成中国徒有海洋权益而缺乏实际控制的局面。一、岛礁主权争议。岛礁因其所具有的经济、军事战略价值,与历史因素共同起作用,造成中国周边存在多处岛礁主权争议。这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变数,甚至成为战争或武装冲突的诱因,从而影响中国周边的稳定和发展。目前,中国在黄海、东海和南海与周边国家的岛礁主权争议中,以东海和南海海域为最。二、海域划界争议。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中国可主张的管辖海域总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而其中的争议海域面积竟达150多万平方公里。从北往南,除了渤海外,在黄海、东海和南海,中国与周边8个海上邻国都存在海域划界争议。当前中国面临着复杂而又困难的海洋划界形势,各种不同的划界主张与岛屿主权争议导致周边各国之间关系紧张。三、油气资源争议。中国周边海域油气资源蕴藏丰富,周边国家在岛礁主权归属和海域划界等问题上又分歧众多,因此海洋油气资源争议日益成为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大问题。中国周边争议海域油气开发的大体形势是:黄海的合作进展顺利,东海基本稳定,南海情况复杂。四、海上通道安全威胁。中国海上通道,从北至南纵跨黄海、东海、南海三个海区,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相贯通,连接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大洋洲地区。中国战略发展日益倚重海上通道,海上通道安全在中国战略全局中占据日益突出的位置。近些年,中国海上通道安全形势总体良好,同时也面临着多样化的安全威胁和挑战,总体压力不断增大。

  我们来看看在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的具体情况。

  一是在东海,中国与韩国、日本等国存有纠纷。这些纠纷既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各国批准了《公约》而发生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划界问题,也包括历史遗留下来的东海大陆架划界和钓鱼岛归属之争。早在20世纪70年代,韩、日两国就在东海片面地划了大面积的大陆架作为其“共同开发区”。当时,中国政府对此发表郑重声明,认为他们背着中国在东海大陆架划定所谓的日韩“共同开发区”,是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1964年生效的《大陆架公约》对大陆架的有关条款的规定,东海大陆架应属于中

  国的领土。按照东海大陆架的自然架构,中、日、韩是相向而不是共架的国家,我国的东海大陆架一直延伸到冲绳海沟。而在钓鱼岛问题上,我国的钓鱼岛长期以来被日本控制和霸占,日方企图通过实际控制来取得钓鱼岛的主权,这严重侵害了中国的利益,中国政府和民众抗议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

  二是在南海,直接卷入争端的共有6国7方,分别是中国、中国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南沙群岛属于中国的领土,不论是历史上、法理上还是管理上,我国都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对南沙的主权。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武帝时代,就有了我国人民在南中国海航行和发现几大群岛的记录。其他国家对此也没有表示异议。如1974年越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学校地理教科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样一个课程中是这样写的,从南沙、西沙各岛到海南岛、台湾岛构成了一道保卫中国大陆的长城。然而,自从联合国组织发现了南海丰富油气资源之后,一些原先主权属于我国的岛礁,就开始被一些国家非法抢占至今。目前,除我国控制的6个礁和台湾驻守的太平岛外,共有39个岛礁被其他国家侵占,其中越南占有27个,菲律宾占有8个,马来西亚占有4个,印尼和文莱分别侵犯我南沙海域约5万和3万平方公里。这些国家企图利用国际“先占”的原则,通过实际控制来取得这些岛屿的主权。他们为了达到长期占领的目的,还纷纷采取了各种策略和手段,如宣称自己的主权管辖范围,加强自己的海军力量,加强同美、日、印、澳等国的合作来抗衡中国等等。在南海,中国和越南等多个国家有过武装冲突,比如,最近的1988年,中国就和越南为岛礁主权曾经打过一仗。有的国家自己不具有开采深层油气资源的能力,于是就与西方石油巨头合作,使得南沙问题又有了国际背景,进一步加剧了我们解决南海问题的难度。这种单方面划界、强行占领、强行开发的行径,是对中国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严重侵犯。

  二、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基本原则

  目前,我国应采取灵活务实的措施,在主权不受侵犯的基础上,采取“双赢”的策略,即坚持领海主权属我,又照顾邻近国家有限的合理要求及维护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整体利益。

  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优先发展海权,把中国建设为海洋强国。从长远来

  看,中国要实现海洋领土完整,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必须加强国内的经济建设,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使自己由海洋大国变为海洋强国,建设一支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维护海洋权益相适应的海上武装力量。由于我国“背负大陆,面向大洋”的地缘位置,长期以来都把优先发展陆权作为地缘战略的首选目标。跨入新世纪,我国周边和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求我们审时度势,吸取历史教训,把发展海权置之优先的地位,实现由陆权向海权的转型。在优先发展海权时,我们必须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中国应通过自身的发展,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和辐射力;二是坚持渐进原则,我们在把中国建设为海洋强国时,要树立开发和保护意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是以国家利益为准则,审时度势,坚决捍卫我国海洋国土的完整。目前,对我国对于部分海洋国土的争端问题,采取的原则是:“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个原则是邓小平提出的,当年提这个方案是基于我国当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是,这十几年来,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它不是搁置争议,而是搁置中国,大肆侵占我国的海洋权益,不光是掠夺资源的问题,他们还想占我领土!大家想一想,虽然搁置了争议,可以避免军事冲突和对抗,但是,如果搁置久了,就有可能使占领合法化,因为我国实行搁置争议的地区,在搁置争议的时候已经被别国侵占。因此,暂时搁置并不是要分割主权,主权属我是“搁置”的前提条件,我们应达到的目标是“主权属我,共同开发”,通过和平谈判和磋商,妥善解决争议。在实现主权属我的基础上,采取“双赢”的策略,适当放宽共同开发的条件,逐步实现海洋国土的完整和统一。

  三、解决海洋权益争端的基本主张

  中国周边海洋权益问题的应对策略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战略地位的提升、海洋法的发展和国际海权意识的提高,世界海洋权益争夺进入新时期,中国海洋权益问题纷争四伏的局面,必然对整体的国家安全形成一定的威胁。针对中国海洋安全面临的形势,为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总体而言,中国必须加速国防现代化建设,从而产生足够的威慑力,以消除外部力量侵占中国岛礁和海域、掠夺中国海洋资源的威胁,对中国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争议产生积极的正面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岛礁主权争议的应对策略。鉴于岛礁主权争议对中国海洋安全所构成的威胁,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岛礁主权争议最终解决前,针对周边国家对争议岛礁的实际控制企图和相关行为,中国需不断采取对应措施,加强主权宣示力度,并强化对争议岛礁附近海域的定期维权巡航等活动,以体现中国对争议岛礁及附近海域的主权存在和行政管辖。

  近年来的国际实践显示,处理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岛礁争议的最切实途径是共同开发。这在国际上已有多次成功的共同开发应用,中国近几年在某种程度上也进行了探索和尝试。针对目前的形势,共同开发有两个优点,一是坚持中国对争议岛礁的主权;二是暂时搁置争议,缓和与相关国家的关系,避免因岛礁争议而延误资源开发。然而,共同开发并非岛礁主权争议问题的最终解决方式。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各国进行多方努力,以最终确定争议岛礁的主权归属。

  鉴于中国在岛礁争议问题上多侧重于强调历史权利,晚近的国际司法判例对解决中国岛礁争议问题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若历史权利无法作为单独有效的主权归属的国际法基础时,积极寻找更符合现代国际法发展趋势的证据则成为最大限度维护国家主权的当务之急。此外,在加强海防建设的基础上,还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国民海洋意识、建立健全海岛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制定统筹全局的长远规划、充分利用有效治理原则。

  (二)海域划界争议的应对策略。中国海域划界问题十分复杂,该类问题的搁浅将直接危及中国的海洋安全。面对纷争四起的周边海域,考虑多种解决方案来解决海洋划界争议是必要的。

  首先,最理想的情形是通过双边谈判、签署协定或条约,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当事国可以充分考虑彼此的历史和现实,在有关国际法和国际准则框架内,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取得成果。

  其次,若政治与外交谈判踌躇不前,考虑以国际司法途径解决海域划界问题也未尝不是一种可借鉴的途径。通过归纳总结国际海洋划界案例及其确立的诸多原则、规则和方法,将国际海洋划界案例与中国相关海域争议相联系,分析各方的主张能否在相关或相似的国际法院判例环境下得以成立,从而对将相关海域争议提交国际司法机构做出预期性结果分析。

  再次,若以和平方式解决争议,在目前形势下恐难在短时间内达成协议;而以国际司法程序解决,按照中国目前的立场,恐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接受,因此比较而言,共同开发作为临时解决方法是较为现实可行的。通过共同开发,既可以促进争议海域和岛屿的开发利用,又可以缓和争议海域的紧张局势,促进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当前和长远利益,也符合本地区所有国家的利益。

  (三)油气资源争议的应对策略。首先,应统筹考虑海洋油气资源争议引发的安全问题,兼顾“维稳”与“维权”两个大局。海洋油气资源争议关系到国家的主权权利和岛屿主权,也对海洋划界产生重要影响,不能期待短期内妥善解决,因此对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并做好多方面的应对准备。海洋油气资源争议,既是东海问题、南海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东海局势和南海局势的重要因素,并一度成为影响中国与相关国家关系的重要问题。中国目前致力于在战略机遇期的稳定发展,维持稳定的周边关系对中国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也是中国的一贯原则和立场。海洋油气资源争议,必须通过双方谈判和平解决。应当建立和完善与相关国家之间的海上通报制度,建立危机预防和管理机制,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其次,继续推进争议海域油气资源的共同开发。共同开发是当前解决海洋油气资源争议的最有效方式,也是相关国家搁置争议、共同发展的最佳途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实践也证明了共同开发是有效、可行的。今后应当将南海作为推进共同开发的重点海域。除了继续推进与越南和菲律宾现有的联合调查外,也可考虑与文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开展有关工作。对于无视中国海洋权益单方面进行的有关勘探开发活动,中国应当加大执法力度,迫使其就共同的开发议题进行谈判。

  (四)海上通道安全威胁的应对策略。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应着眼应对中国海上通道安全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和挑战,以维护管辖海域内通道安全、周边重要海峡通道安全、北部印度洋通道安全和西北太平洋通道安全为重点,加强海上通道安全合作,发展维护通道安全力量,强化能源运输安全保障,为维护海上通道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首先要加强海上通道安全合作。大力倡导和谐世界、和谐周边、和谐海洋理念,积极参与国际海洋安全事务,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双边或多边海上安全合作,积极参与、主动倡议并相继主导一些安全合作机制和海上安全保障机制,调动和利用各国力量,来震慑和遏制可能危及海上通道安全的势力,消除影响海上安全的共同根源,稳定动荡地区的海上局势,积极营造公正合理、和平稳定的国际海

  洋新秩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合作也包括与我国台湾的合作。其实,早在1970年代,在西沙自卫反击战中,大陆和台湾就有过合作(有视频),近年来,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也开始走向合作,而且,对于此海域的油气资源的合作开发,也逐步开始展开。

  其次要发展维护通道安全力量。应以海上军事力量建设为重点,同时加强海上搜救力量、海洋行政执法力量、船舶自身防范海盗力量建设。

  再次要强化能源运输安全保障。重点围绕油轮船队、运输体系、运输合作、能源消费等环节做文章,不断完善能源运输安全保障体系。

  四、构建我国海洋发展的长远战略

  鉴于海洋对中国的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中国应该有一个着眼于更长期发展的海洋战略,以此更好地维护中国海洋权益。

  当然,做长远规划,需要有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海洋科学技术,这是积极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保障。我们一直强调“科技兴国”、“科技取胜”,在科学技术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今天,哪个国家拥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先进的技术装备,这个国家才能巩固和提高对海洋管理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提高我们的海洋技术水平,积极维护我们的海洋权益。二是加强海洋立法,依法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目前我国的海洋立法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海洋的基本法不健全、不完善,如领海法、专属经济区法、大陆架法等至今未出台,一些国家正是钻了我国海洋基本法的空子,肆意地侵占我国海岛及其周围海域,并借此掠夺我国的海洋资源,这对我国的主权和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二是区域性海洋法规方面也不健全,如海岸带管理法、海岛开发管理法、渤海开发管理法和综合性管理法仍是空白,涉海行业、部门或地区之间争海域、空间、争岸段、争滩涂、争资源等冲突的调解无法可依。为此,我们只有不断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才能依法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并以此作为解决与邻国划界和争端谈判的法律依据。反之,如果缺乏法律支持,就会对我国争取海洋权利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这种科技和法律上的基础,需要有一个支撑,那就是要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根本途径,毕竟,在国际上,什么都是要靠实力说话的。我国代表曾经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明确指出:“当前

  的海洋斗争,实质上是侵略与反侵略、掠夺与反掠夺、霸权与反霸权的斗争”。因此,如果没有强大的海军作为后盾,我们的海洋经济活动将会受到威胁,外交斗争也会变得软弱无力,就会导致海洋科技和海洋法律难以实施,那么,维护海洋权益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应该说,自中国海军派舰队到亚丁湾护航开始,中国的海军就已经由浅蓝走向深蓝,这是一个质的变化,是几十年奋斗的成果,但是这还不足以维护我国现在已经遍布全球的国家利益,中国必须有航母!2009年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会见日本防卫大臣时说,“大国中只有中国没有航母,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中国拥有广阔的海洋领土,防卫海洋责任重大;中国目前海军实力较弱,有发展航母的必要性”。这一表态迅速被海外媒体解读为“中国防务首脑首次明确表示将建造航母”。事实上,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2008年底在介绍人民海军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时就曾表示,中国政府将会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认真研究考虑有关建造航母的问题。

  中国建造航母,可以说既是几代国人的梦想,也是现实国际政治的需要。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专属海洋经济区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却有大量海域和岛屿因存在“争议”而被“霸占”。这些海域,不仅是中国的贸易运输线、能源供应线,更是未来中国发展的资源疆域。从海权战略角度看,掌握制海权,航母是最有效的手段。从国际战略考量,拥有航空母舰,凸显的不仅仅是南海主权争端、维护海洋权益的问题,还有保护贸易、能源通道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随着国家战略利益的拓展,我军必然面临更多的非战争类军事行动,这些都迫切需要拥有以航母为标志的海军力量的增强。现在,我国对国际能源等资源型商品的依赖程度增加,大量商品出口海外,已进入“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状态。中国正由传统内陆农耕国家演变成现代海洋国家,这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而作为“外向型经济”国家,若要保持国内繁荣,首先必须在海外维持其力量、保护贸易通畅。从中国正在转型成现代海洋国家来看,领海和沿海资源的保护、海上生命线的保障、海外利益的维护,对潜在国际敌对势力的威慑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需要形成了我们对以航母为核心的远洋海军的呼唤。总之,航母和远洋海军对我们来说不是扩张的需要,而是保卫我们国家和民族生存的需要。

  环顾中国四周,除了连接喜马拉雅群峰和帕米尔高原的西北方向外,中国濒

  海的东南北三个方向,均有多国航母的存在。2008年5月,常驻日本的美国“小鹰”号常规动力航母退役,取而代之的是“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华盛顿”号。这艘排水量超过10万吨,搭载各类舰载机七十余架的超级航母及其战斗群,是美国保持其对东北亚地区威慑的战略依靠。2010年的美韩黄海军演、南海妄言,加上“华盛顿”号的耀武扬威,更是强烈地刺激了国人“建造航母的呼唤”。而在南亚次大陆,印度海军目前拥有一艘“维兰特”号航母,并已向俄罗斯购买了一艘“基辅”级航母“维克拉马迪亚”号。印度海军声称,其国产航母2011年就能下水。这样,印度就会拥有三艘航母,形成了全天候战备执勤能力。在东南亚,除印度外,泰国海军也拥有一艘小型航母“差克里·纳吕贝特”。作为中国的北方邻居俄罗斯,目前虽只拥有一艘航母及战斗群。但俄国人宣称,他们已经准备建造下一代核动力航母,表明俄国海军的雄心再次萌动。在东亚,尽管日本宪法禁止向海外派驻武装力量,日本名义上没有航母,但自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逐步为自卫队派驻海外松绑,不断扩大执行任务区域。近年来,日本更是拿着“中国造航母”当借口,明造多艘“准航母”,暗组远洋舰队。它的“直升机护卫舰”、“两栖攻击舰”,实际是轻型航母,不仅可搭载反潜直升机,还可搭载4架超大型运输直升机,承担两栖攻击等任务。韩国的两栖攻击舰“独岛”号,是排水量达1.4万吨的“准航母”,已于2007年服役,标志它已迈入亚洲海上强国的行列。

  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人民海军的主要任务是在近岸海域实施防御作战。80年代以来,海军实现了向近海防御的战略转变。进入21世纪,海军着眼信息化条件下海上局部战争的特点规律,全面提高近海综合作战能力、战略威慑与反击能力,逐步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推动海军建设整体转型。经过六十年建设,海军已初步发展成为一支多兵种合成、具有核常双重作战手段的现代战略军种和海上作战力量。随着大批新型战舰和武器装备服役,随着中国海外战略利益的拓展与确保海上通道安全的需求,中国海军向深蓝挺进的现实,呼唤着中国造航空母舰的诞生!同时,可以说,中国作为正在成长的世界大国拥有航母是正常的,为得到航母而突破一些障碍也是值得和必要的,中国应当有决心也有智慧消除外界的疑虑,迈出拥有航母的重要一步,而不应在一些议论面前止步不前。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和平的,中国建航母也是维护世界和平,所以外界的疑虑是多余的。

  基于以上背景,就有了现今的瓦良格号的应运而生。这里有一个视频,反映

  了中国在拥有航母的过程中的艰难。

  有了拥有航母的强大的海军,中国的海洋战略就可以以南海为轴心枢纽去进行构建,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四种原因考虑:一是南海海域辽阔,拥有很大的战略纵深;二是区位优越,南海是连结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枢纽地区,是中国西进印度洋、东进太平洋的重要基地和前沿,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三是南海海深水阔、海况复杂,特别适合我国的军舰潜艇活动,是我海军天然的演兵场;四是南海处于美国、日本、印度三大国控制力的薄弱地带,远离美日同盟盘踞地,处于其所谓的“不稳定弧”地带,对方力量较弱而我方力量相对较强。具体来说,中国的海洋战略的构建以南海为轴心枢纽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以陆辅海,构建战略岛。目前我国的战略岛的构建是薄弱的,海南岛显然是个战略岛,但不足之处是离大陆本土太近而离南海南沙海域太远。西沙群岛又太小,南沙群岛大量岛礁和领海的被占更加剧了我国维护南海海洋权益的难度。在海南建造我国南海大型战略基地的同时,进一步依托南海小岛链:即以我国的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人工岛——南沙六岛,加上统一台湾后的太平岛,共同组成我国在南海的战略防线,为进一步收复南沙,彻底控制南海打下基础。

  二是以海制陆,实现海军力量的高密度配置。我们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在南海广大的海域形成绝对优势,未来建成航母也应当大部分投向南海,凭借这种绝对优势,逐渐排挤侵占国,或者对侵占国所侵占的岛礁形成实际上的水下分割合围,以强大的海空军力量,形成压倒性优势,彻底动摇和打消侵占国永久侵占我领土的野心,最终全部收回南沙领土领海。

  三是以史为据,坚决纠正在南海问题上的错误论调。现在有一种论调十分流行,那就是认为我国在东海与日本以大陆架划分海域理直气壮,因为日本领土权不在我大陆架上;而在南海我国主张的岛礁却在人家的大陆架上,因此我国的主张必然是前后矛盾。这种论调必须予以驳斥。因为南海海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领海,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武帝时代,就有了我国人民在南中国海航行和发现几大群岛的记录。东汉杨孚的《异物志》以及三国吴孙权时万震的《南州异物志》便有了对南中国海的命名,称其为“涨海”。“涨海”便是我国古代对整个南中国海最早的称谓。到了隋唐,“焦石山”一名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人民对南中国海的发现更加深入。从宋到清代,基本上都采用了石塘和长沙来表示各群岛,13世纪初的《琼管志》则首次称南中国海诸岛为“千里长沙”、“万里石塘”。

  而中国人民早期对南中国海诸岛的开发和经营活动,便是在发现和命名的基础上逐步展开的。中国政府对南中国海诸岛一直实行管辖和行使主权。自宋代以来,南中国海诸岛便列入了中国的版图,经过清王朝的正式承认,列入版图并实行军政管辖之后,南中国海诸岛正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35年由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编印的《水陆地图委员会会刊》附图《中国南中国海各岛屿图》,详细标明了南中国海诸岛的名称。南沙群岛是我最早发现,最早治理,最早应用的神圣领土。依照《公约》的相关规定,无论是最早发现最早开发最早管理及有效占领等原则都无一证明我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篇三:海洋发展因素研究对中国的相关性

  从海洋发展史角度看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

  摘要:中国是海陆兼备的大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6000多个岛屿,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长期以来陆权比较强势,海权相对弱势。“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纵观世界各强国,无一不是以海立国,以海兴国。世界海洋强国的发展史,实质上都是海洋的掠夺史和海上霸权的争夺史。通过对海洋发展史研究,总结经验,制定合适的海洋强国战略,对我国相对被动海洋战略做出迎接挑战的准备,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海洋强国,海洋发展战略,战略目标

  从世界强国盛衰演变的历史中可以发现,海洋主动性是影响国家战略走向的关键因素之一。海洋权力直接影响着国家发展战略的政治主动性、军事主动性、经济主动性和外交主动性。力争海洋主权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日益清晰的一条强国思路。当今世界,陆地资源紧缺,而海洋中储有大量的战略性资源,日益成为各国发展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造成了争夺海洋的激烈场面。因此,制定海洋强国战略、争取海洋主动性,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也是当今中国面临历史机遇且能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一、海权论思想

  2500年前的古希腊海洋学者狄米斯托克利和古罗马的西塞罗都提出了“谁能控制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的思想。公元前古罗马的西塞罗在总结了古希腊、迦太基和古罗马争夺地中海通商要道的斗争经验后,也提出了“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的理论。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伯里克利提出雅典的根本战略是发展海军,在一切可能控制的海域确立支配地位。16世纪英国的罗利爵士,19世纪近代美国海军理论奠基人马汉等人,都普遍把争夺海洋、控制海洋与控制贸易、控制整个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道出了争夺海洋的实质。

  19世纪末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创立海权论,他认为,海洋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强国地位的更替,实际上是海权的易手。从战略角度分析了一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数量、政府政策等因素对海权的影响。

  马汉的海权论,研究总结了有史以来的海上战争及其影响,提出了制海权决定一个

  国家国运兴衰的思想。它适应了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成为当时美国政府制定海洋政策和海军发展政策的理论依据,并对其他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发生重大影响.直接促成了德、日、俄、美等国海军的崛起,使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上升到了战略高度。

  二、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发展与演变

  15世纪,欧洲地理大发现和航海探险兴起,欧洲各国开始通过海洋进行贸易和殖民掠夺,在此后的四五个世纪里,他们利用海洋实施对外扩张、实现原始积累、争夺海洋及世界霸权。

  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成为近代海上强国,建立起庞大的殖民体系。它们依靠强大舰队,各自建立了强大的海洋帝国,形成了“海洋两分”时代。17世纪中期,,欧洲的海上贸易几乎全部掌握在荷兰手中。在航海、殖民、贸易等方面达到了全盛期。成为了欧洲经济中心。英国在16世纪中期走上了海外扩张的道路,先后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和“海上马车夫”荷兰,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日不落帝国”。17世纪末,贫穷的俄罗斯开始了海洋强国之路,彼得大帝决定发展海军。从瑞典人手中夺取了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俄国从此迅速崛起,跻身了世界强国之林。19世纪末,罗斯福总统把马汉的海权理论带进白宫后,第三代霸主美国迅速崛起。“二战”后美国迅速控制了世界海洋,美国海军取得了独一无二的海上控制权。日本明治天皇上台后,大力发展海军,开启了海外扩张的第一步,短短数十年,日本从一个落后挨打的小国变成了雄踞东亚的海洋强国。

  三、中国的海洋发展史

  中国航海历史悠久。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已能用火与石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木帆船的逐步诞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上运输与海上战争。到秦汉时代,出现了秦代徐福船队东渡日本和西汉海船远航印度洋的壮举。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吴船队巡航台湾和南洋,法显从印度航海归国,中国船队远航到了波斯湾。从随唐五代到宋元时期,中国航海业全面繁荣、海上丝绸之路远介红海与东非之滨。由于以罗盘导航为标志的航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领先西方进入"定量航海"时期。到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伟大的中国航海家

  郑和率领远洋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各国。这一航海盛举,不但将中国古代航海业推向顶峰,而且在整个人类航海史上,竖起了一座永垂史册的丰碑。然而,随着中国晚期封建主义逐渐保守与僵化,严重阻碍了中国航海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航海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航海业从而进入由盛转衰的时期。虽有晚清搞洋务运动,于1865年创设江南制造局以发展民族造船业,1873年成立轮船招商局以发展民族航运业,1909年在高等实业学堂设立船政科以培养民族高级航海专门人才,但是终是难成大势。

  四、中国海洋强国战略

  进入21世纪,海洋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海洋的国家战略地位空前提高。顺应世界潮流,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国”的宏伟目标。如何对海洋强国的内涵再认识、再定位,坚持“以海兴国”的民族史观,使中国崛起于21世纪的海洋,是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繁荣与进步、强盛与衰弱的重大战略问题。实现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历史跨越,是时代的召唤,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

  2003年,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和国家海洋局制定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计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提高海洋实力(由海军力量,海洋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等构成)”,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这是我们党首次将建设海上强国写入党和国家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既是对既有海洋发展思想的继承,又是对海上周边形势的有效应对,更是当代领导人结合世界政治经济新特点而作出的全面战略选择。

  (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总目标

  到21世纪中叶,使我国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4,使海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进入世界海洋军事强国之列,从而使我们在拥有一个960万平方公里的“陆上中国”的同时,拥有一个在约300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上耸立起来的“海上中国”。

  分三个阶段实施,分别为:第一阶段,2006—2020年为起步阶段。第二阶段,2021—2035年为全面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36——2050年为海洋事业全面腾飞阶段。

  (二)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历史条件

  良好的国际环境:从国际形势看,冷战已经结束,总体趋向缓和,世界加快向多极

  化方向发展,新的格局日渐明朗。世界要和平,人类要进步,国家要稳定,民族要团结,经济要发展,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呼声。

  优越的区位和自然条件:太平洋时代随着21世纪的到来悄然而至。美国、日本、韩国、东盟各国、澳大利亚等环太平洋国家,都对“太平洋时代”的观点持积极的认同态度。太平洋地区将成为21世纪经济的重要舞台和世界经济技术中心。我国既面临太平洋,又处在东北亚经济圈及太平洋经济圈的重要位置上,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国内海洋开发与管理形势喜人:海洋开发与管理工作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部署。

  (三)海洋强国战略的意义和历史定位

  从国家政治上看,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使一个民族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从国家经济上看,海洋是人类寻求解决陆地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的希望所在。从国家安全上看,海洋是一个国家的前哨和门户,具有重要战略作用。从社会文明看,海洋作为人类生命支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了巨大而厚实的基础。

  五、关于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几点思考

  (一)从历史来看,中国的惨痛近代史是从海上开的。

  1840年至1949年间,日、英、法、俄、德等国从海上入侵中国达470余次,其中规模较大的有84次,较为著名的有中英鸦片战争、中法甲申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等。由此,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海洋不是一道天然的屏障,要抵御外辱,必要发展海洋,确立海洋强国战略,建设海洋强国。

  (二)从近代来看,中国越来越注重海洋经济的发展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方面在我国

  300多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内,储藏着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储藏量非常可观。仅中国大陆架海区的石油资源量就达150亿~20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到中国石油天然气总量的20%和30%。此外,还包括约2100万吨的砂矿和近10.5亿千瓦的海洋能。海洋是我国资源、能源宝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

  另一方面现阶段中国经济已发展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经济发展对与海洋空间的依

  赖度大幅提高,海洋本身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因此,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不仅可以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动力,更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文明、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建设海洋强国是对与海上邻国领土争端与主权争议所带来的地缘政治压力的有效应对。

  在中国周边海域,围绕领海主权和资源的斗争日趋激烈,海上安全不容乐观。

  东海方面,围绕钓鱼岛主权问题,中日之间斗争异常激烈;针对东海资源开发问题,中日两国摩擦不断,且日本已经开始针对我国展开军事部署,谋求在该地区的军事优势。

  南海方面,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觊觎该海域丰富的矿产资源,想方设法在该地区主张权益,纷纷宣称对我国南海群岛的领土主权,并试图联合起来将南中国海问题国际化,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黄海方面,中、韩在领海基线、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划分等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争议。不管是历史遗留问题,还是其他国家故意挑起争端问题,都再一次证明“落后就要挨打”,没有海权,更要受欺负。

  (四)

  建设海洋强国是对日益激烈的大国海上战略竞争压力的有效回应,是维护我国海上利益防止受到日益频繁的海上威胁的必然选择。

  美国自称“太平洋国家”,在政治上不断增加对亚洲地缘政治的介入,在军事上不断强化其与日本、韩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并致力于在亚太地区建立新型多边军事合作体系,在经济上继续加强与亚太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并大力推进太平洋伙伴关系的进程,进而对中国形成全面的战略遏制。日本作为能源匮乏国家,只能进行海上利益扩张,是挑战我国海上利益的主要力量之一。此外,还有来自其他试图损害中国利益的威胁,这多处于发展到转型的中国是非常不利的。

  在海上,海盗、海上恐怖主义行动、走私、贩毒等活动,其中覆盖范围最广,危害性最大的当属海盗与海上恐怖主义。海盗和恐怖势力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影响海上安全,特别是航道安全的重要因素,而海盗和恐怖势力活动较为频繁的海域恰为中国的贸易和能源运输的必经海域。

  过去几年来,中国船只在该海域频频遭遇海盗劫持,并遭受了重大损失。

  对于中国来说,海上安全对于国家经济的威胁日益严重。着力缓解这一紧张的安全局势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郭璐璐,朱效生.刍议当代中国海洋强国战略[J].理论界,2013,02:42-45.[2]杨震,石家铸,王萍.

  海权视阈下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与海军建设.

  长江论坛.2014(2).-72-76[3]陈建东,孟浩,陈颖健等.

  争取海洋主动性是我国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太平洋学报,PacificJournal2011,19(6)[4]曹文振.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与海洋争端对策.

  新视野.2014(3).-115-119[5]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北京出版社.2007

篇四:海洋发展因素研究对中国的相关性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浅谈海洋环境的认识

  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问题是目前世界人类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之一。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大致可分为两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等引起的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方面。目前人们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是指次生环境问题。以下仅就海洋污染问题作一介绍。

  海洋面积辽阔,储水量巨大,因而长期以来是地球上最稳定的生态系统。由陆地流入海洋的各种物质被海洋接纳,而海洋本身却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然而近几十年,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海洋的污染也日趋严重,使局

  部海域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有继续扩展的趋势。

  海洋的污染主要是发生在靠近大陆的海湾。由于密集的人口和工业,大量的废水和固体废物倾入海水,加上海岸曲折造成水流交换不畅,使得海水的温度、pH、含盐量、透明度、生物种类和数量等性状发生改变,对海洋的生态平衡构成危害。目前,海洋污染突出表现为石油污染、赤潮、有毒物质累积、塑料污染和核污染等几个方面;污染最严重的海域有波罗的海、地中海、东京湾、纽约湾、墨西哥湾等。就国家来说,沿海污染严重的是日本、美国、西欧诸国和前苏联国家。我国的渤海湾、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污染状况也相当严重,虽然汞、镉、铅的浓度总体上尚在标准允许范围之内,但已有局部的超标区;石油和COD在各海域中有超标现象。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渤海,由于污染已造成渔场外迁、鱼群死亡、赤潮泛滥、有些滩涂养殖场荒废、一些珍贵的海生资源正在丧失。

  海洋污染的特点是,污染源多、持续性强,扩散范围广,难以控制。海洋污染造成的海水浑浊严重影响海洋植物(浮游植物和海藻)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海域的生产力,对鱼类也有危害。重金属和有毒有机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在海域中累积,并通过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对海洋动物和以此为食的其他动物造成毒害。石油污染在海洋表面形成面积广大的油膜,阻止空气中的氧气向海水中溶解,同时石油的分解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海水缺氧,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并祸及海鸟和人类。由于好氧有机物污染引起的赤潮(海水富营养化的结果),造成海水缺氧,导致海洋生物死亡。海洋污染还会破坏海滨旅游资源。因此,海洋污染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约来约多的重视。随着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同时,船舶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不容忽视。目前,随着航运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利用海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景象。经济发展的同时,因为船舶载运不能保证其绝对的安全,特别对海洋污染不能得到绝对的限制,同时由于船舶本身状况存在不足和公司航运管理有纰漏,给海洋安全利用和船舶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船舶污染的趋势有了新的变化。有些海洋污染物入海后能提高局部海区的水温,使溶解氧的含量降低,影

  响生物的新

  陈代谢,甚至使生物群落发生改变;有些海洋污染物,则可破坏海滨环境和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

  海洋是人类的巨大资源宝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所在。海洋环境污染、资源损害、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都会影响到人类经济和社会对持续发展的支持能力。因此,保护海洋环境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对我国海洋环境的认识及思考

  海洋环境指地球上广大连续的海和洋的总水域。包括海水、溶解和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海底沉积物和海洋生物。是生命的摇篮和人类的资源宝库。我国拥有广阔的海洋,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加上岛屿岸线14000千米,海岸线总长居世界第四,我国的内水和领海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大陆架面积13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水域面积200~30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十.海洋渔场面积200多万平方千米,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约217.1万公顷)、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港湾资源(宜建中级以上泊位的港址160多处,其中深水港址62处)、海洋旅游资源(滨海景点1500多处)、海洋能源(近海含油气盆地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等海洋自然资源。这些管辖海域是中华民族长期生存繁衍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重要战略物资储备库。我国还可以方便的进入世界大洋,开发利用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的海洋资源,目前,我国已经拿到了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域。

  虽然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6500多个沿海岛屿,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但是我国海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却很不乐观。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海洋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上世纪90年代,我国近岸海域的污染问题已经相当严重。我国近海水质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从1992年的10万平方公里上升到1999年的20·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以14·6%的速度增长。虽然国家相关部门也加强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国近岸海域污染总体形势仍然严峻。污染海域相对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密度较大的海湾沿岸和主要河流的入海口附近,如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对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区的2001-2004年海水环境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中,渤海和东海海水污染程度较重。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约占渤海总面积的1/3,受污染程度较为严重;黄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受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东海主要污染区域相对集中且污染程度较重,主要集中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严重污染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和中度污染比重相对较大;南海总体污染程度较低,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汕头和湛江港近岸局部水域。

  20世纪末以来,由于江河携带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2/3的重点海域受到营养盐污染。其中,辽河口、大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乐清湾、闽江口、珠江口等海域污染较重,且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大部分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日趋严重。对我国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的研究表明:入海口海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着其直接承受沿海、沿江居民排放的城市生活污水、食品工业废水及残渣、人畜粪便、造纸工业废物等富含有机物质及其他污染物,是污染物最为集中,密度最高的区域。在我国受污染海域中,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程度相对严重,主要污染物质是无机氮、磷酸盐、油类以及有机物和重金属。据我国海洋局近年来对相关生态监控区的监控结果表明,我国近海海域生态系统还在进一步恶化。主要海湾、河口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多数监控区都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其中锦州湾、莱州湾、杭州湾和珠江口生态系统仍处于不健康状态。连续五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我国海湾、河口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无机氮含量持续增加,氮磷比失衡呈不断加重趋势;环境污染、生物生存环境丧失或改变、生物群落结构异常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锦州湾湾内沉积物污染严重,生物群落结构异常,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平均密度始终偏低,生物资源明显减少。莱州湾水体富营养化依然严重,石油类含量超标面积有所增加。部分生物体内汞、砷、镉、铅和石油烃含量偏高。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一般,重要经济生物产卵场萎缩,渔业生物资源衰退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外来物种数量持续增加,在局部区域已成为优势种群。杭州湾水体始终呈严重富营养化状态,氮磷比失衡,沉积物中多氯联苯含量增加。每年滩涂湿地减少在10%以上,湿地水生生物和水禽栖息面积不断缩减。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趋向简单,渔业生物资源衰退。珠江口水体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和氮磷比失衡状态,丰水期无机氮平均含量均超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生物体内铅含量始终普遍偏高,石油烃和汞含量呈增加趋势。浮游植物平均密度春夏季的季节变化幅度趋于缩小,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趋向简单化。我国的红树林和海草床生态系统基本保持稳定,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略有下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沿海地区开发强度持续加大,对海岸带及近岸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生态脆弱区的面积呈现扩大趋势。

  综上所述,当前污染和损害中国海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1)陆源污染物。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沿海地区每年排放入海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约60亿吨。在生活污水中,以东海沿岸的排放量最大,其次为南海沿岸和渤海沿岸,黄海沿岸最小。在工业污水中,也以东海沿岸排放量最大,占总量的50%;渤海沿岸和南海沿岸其次,黄海沿岸最少。(2)船舶排放的污染物。中国拥有各种机动船只10多万艘,每年进入中国港口和航经我国管辖海域的外轮几万艘次,有大量含油污水排放入海。如1979年巴西油轮在青岛油码头作业,一次跑油380吨。(3)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中国沿岸分布着几个大油田和十几个石油化工企业,跑、冒、滴、漏的石油数量很可观,每年有10多万吨石油入海。(4)人工倾倒废物污染。过去把海洋当作大“垃圾箱”,任意倾倒废物。如大连香炉礁海岸、葫芦岛、青岛、温州、湛江等地,把垃圾、矿渣、炉渣和其他废物堆放在海边或直接倒入海中。(5)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兴建和海洋开发,使一些深水港和航道淤积,局部海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尽管国家已经采取了加强立法、司法、执法措施,通过多种渠道、手段努力保证海洋健康,但是我国的海洋环境污染仍然是世界上相当严重的地区之一。因此,我们必须更加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和保护我们的海洋环境:

  (一)建立健全海洋法律体系与管理体制

  随着我国海洋开发利用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出现一些原有法律法规未曾涉及的问题,这就需要我国的法制工作者和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始终使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执法部门应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加强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做到“协防、协查、协管”,努力把法制工作落到实处,始终做到“执法必严”,保证实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二)不断提高海洋环境监测水平

  用现代化的监测手段和技术,对海洋环境进行监管,及时发现违规行为,保护海洋环境,监测赤潮等是非常重要的。

  (三)积极治理沿岸各个城镇43000多家工矿企业排放的“三废”,对60多亿吨的废水进行处理。如青岛、大连和广州等地都在建污水处理厂。

  (四)全面增强海洋环境保护的领导职责。各级政府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要高度重视。要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列人沿海城镇和乡村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做到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五)提高民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提倡公众参与

  加强海洋环境教育,提高人们保护海洋环境意识,使人类利用海洋的行为与海洋环境相和谐,是解决海洋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普及、宣传海洋知识,增强民众的海洋意识是引导群众参加海洋管理的必要条件。因此,国家应把海洋教育列入全民义务教育的范畴,把普及海洋知识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任务。让人人参与海洋环境教育,形成从学校到社会的全方位的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就具备海洋保护的基本知识和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海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我们所面临的海洋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实现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保证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必须进一步完善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司法,维护法律的权威,提升国民的海洋环保意识。

  学习资料

篇五:海洋发展因素研究对中国的相关性

  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翟仁祥;翁玉洁

  【期刊名称】《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7(026)004

  【摘

  要】目前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新增长点.对中国大陆沿海11个省市2009—2016年海洋经济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海洋劳动、海洋资本、海洋科技3个要素投入与海洋产出呈正相关,且海洋劳动对海洋产出的贡献度最大,海洋资本对海洋产出的贡献度最小;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趋于劳动科技双因素驱动.

  【总页数】4页(P89-92)

  【作

  者】翟仁祥;翁玉洁

  【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商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淮海工学院海洋经济与文化学科平台,江苏连云港222005;淮海工学院商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204

  【相关文献】

  1.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科技竞争力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刘超;崔旺来

  2.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与海洋环境污染现状分析研究[J],蒋慧;谭映宇;贾青

  3.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J],赵昕;彭勇;丁黎黎

  4.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经济增长关系研究r——基于中国沿海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

  [J],陈尚;胡晓丹

篇六:海洋发展因素研究对中国的相关性

  海洋经济与中国宏观经济的相关性

  中国海域辽阔,海洋自然条件优越。

  海域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

  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可再生能源、滨海旅游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近20多年来,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已达到38439亿元[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海洋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海洋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分析海洋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具体关系,其目的是考察两者间是否存在依存关系,并衡量两者间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用以判断现实情况,对未来做出规划。

  本研究选取2001年—2010年的年度数据,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指标[2];以海洋生产总值,作为衡量中国海洋经济增长的指标[3],相关变量数据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利用50软件分析,得到反映中国海洋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增长相关程度的趋势图及散点图如图1所示。

  测算结果显示,中国海洋经济增长与宏观济增长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99,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也就说在过去10年中,中国海洋经济增长与宏观济增长两者密切相关,且发展趋势是同方向均呈现逐年增长态势。

  11因果关系检验在确定了正相关关系之后,需要进一步考海洋经济变动与宏观经济变动之间的因果关以揭示二者之间的增长变动是单方向引致,还互相引致的结果。

  通过对二者之间因果关系的进一检验,获得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于检验结对滞后期的长度敏感性较强,考虑到样本容量限制,本研究选取了2个不同的滞后期。

  滞后1期和滞后2期时,在各种显著性水平下,海洋生产总值均不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原因,国内生产总值也不是海洋生产总值的原因,即海洋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无法确定一方的增长变动是否是由对方的增长变动引致的,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因果关系则需要进一步

  检验。

  12平稳性检验从图1中可以直观地看出,2001年—2010年的海洋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序列均是非平稳的,因此,在分析海洋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时,需要首先进行平稳性检验。

  选择检验对、进行单位根检验。

  其中,通过原序列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系数图确定滞后阶数,通过被检验序列的走势图判断检验中是否包含常数项或时间趋势项,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和的检验无法拒绝水平值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表明变量是非平稳的。

  而对于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和分别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两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即具备了进一步分析海洋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的前提。

  13长期均衡分析平稳性检验的结果是和都是一阶单整序列,符合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可以对和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的目的是考察两者间是否存在长期的、稳定的关系。

  从经济意义上来看,若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在长期内,一个变量的变化情况会影响另一种变量的变化情况,即使短期内可能有些冲击使他们暂时偏离均衡位置,但长期内,二者将自动回复到均衡位置。

  均衡是指一种状态,当一个经济系统达到均衡状态时将不存在破坏均衡的内在机制,即使当系统受到干扰后会偏离均衡点,内在均衡机制也将努力使系统重新回到均衡状态。

  当系统偏离均衡点时,平均来说,系统将在下一期移向均衡点。

  这就是说,对于具有均衡机制的经济系统来说,在不断出现非均衡误差的过程中,均衡机制始终维持着系统的均衡状态。

  协整分析的经济意义在于,对于两个具有各自长期波动规律的变量,如果它们之间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

  反之,如果这两个变量不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不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

  在只有两个时间序列时,只可能存在一个线性的协整关系。

  这种情况下,-两步法显得非常有效。

  本文首先用方法对和进行协整回归,估计两序列的长期线性均衡关系。

  如果回归残差是平稳的,那么和是协整的,也就是说两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通过最小二乘法得到回归方程,并对残差序列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到,由于检验统计量值-2951378小于置信水平1的临界值-2847250,说明该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证明和之间是协整的,二者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回归关系成立,并由此建立回归方程=9744476338+1013961226×974447610139611式中回归方程的参数估计无论大小还是符号,在理论上是合理的。

  括号内的值为相应系数检验的值,由值可知,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1时,方程的系数都是显著的。

  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2=0998093较高,异方差检验的值0455315大于显著性水平10,故回归模型随机误差项不存在明显的异方差性;对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的滞后1期、2期和3期分别进行检验,值分别为0991673,0600139和0336848,均大于显著性水平10,故不存在明显的序列相关性。

  总体来看,海洋经济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

  海洋经济增长系数1013961226的含义是海洋生产总值每增加1元,带来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相应增加1013961226元,这是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长期影响。

  可见,海洋经济增长对宏观经济增长意义重大,向海洋要效益,以海洋谋发展的海上发展战略必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的效果是在长期中体现的。

  因此,海洋经济转变增长方式及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然具有长期战略意义。

  2海洋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增长关系的动态分析对海洋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动态分析,目的是考察两者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关系,为制定战略规划提供依据。

  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从动态角度分析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互相影响情况。

  脉冲响应函数用于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

  和未来取值的影响,方差分解则是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个方程新息相关联的数个组成部分,从而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

  为避免数据过分波动,本文将数据进行对数变换。

  21国内生产总值对海洋生产总值动态影响分析从脉冲响应函数角度考察国内生产总值对海洋生产总值新息的一个标准差扰动响应情况,其结果如图2所示横坐标表示滞后期,本文中表示为年份,纵坐标表示模型中的随即扰动项带来的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和未来取值的影响程度。

  从图2可以看到,国内生产总值对海洋生产总值新息的一个标准差扰动响应,表现出显著的正响应,但是影响幅度很小,只在第3期达到最高点004之后,响应逐渐趋稳,并一直持续下去。

  这说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对海洋生产总值有一定的依赖性,但是在短期内没有大幅度带动效应,这也说明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具有增长效应。

  22海洋生产总值对国内生产总值动态影响分析海洋生产总值对国内生产总值新息的一个标准差扰动响应情况,其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到,海洋生产总值对国内生产总值新息的一个标准差扰动响应,表现为显著的正响应,但是强度要大于海洋经济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

  海洋经济的响应在第1期就达到006,之后略有下降,2至4期呈上升趋势,第5期后响应逐渐趋稳,并一直维持在004。

  这说明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对国内生产总值的依赖度相对较高,国民经济的增长能够迅速对海洋经济产生带动作用,但是这种带动在短期内也没有太大的增长幅度,在长期才表现出平稳态势。

  23海洋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动态关系的方差分解从方差分解角度分析海洋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动态关系,其结果如表5和表6所示。

  从表5国内生产总值的方差分解结果来看,如果考虑的自身贡献率,那么对中国变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的自身变动,这意味着保持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没有受到其他外界冲击情况下,中国经济系统是按照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的。

  海洋经济对经济系统的方差贡献在第3期之后效果开始明显,而且呈现逐期上升的趋势。

  因此,中国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首先需要考虑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前瞻性、稳定性及连续性,以便保证可操作的政策措施能够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其次,要提高海洋产业的总量效应。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有20左右是靠海洋产业总量的上升,即提升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来实现的。

  同样,中国在提升海洋经济地位时,不仅仅需要依靠其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如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在现实中更需要为海洋经济提供一个持续、稳定的宏观经济大环境。

  因此,从战略角度来讲,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发展战略。

  从表6海洋生产总产值的方差分解结果来看,如果考虑的自身贡献率,那么影响中国海洋生产总值最重要的因素则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而不是海洋经济自身。

  这意味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依赖整体经济的发展,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于中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10年间的数据来看,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自我强化功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尤其是在长期,海洋经济的自身强化在逐期增强。

  3结论与建议综合上述分析可得到三方面结论第一,海洋经济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

  海洋生产总值每增加1元,带来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相应增加1014元,并且这种影响体现在长期中;第二,海洋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是相互依赖的,但海洋经济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依赖程度更高,即国民经济的增长能够迅速带动海洋经济的增长,而海洋经济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则具有滞后性;第三,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有20是依靠海洋经济增长来实现的。

  因此,发展中国海洋经济,提升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至关重要。

  总之,中国海洋经济增长对国家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高,但具有滞后性,且海洋经济的发展同时又依赖于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因此,保持国家宏观经济

  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可有利于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无论是海洋经济转变增长方式,还是产业结构调整,均需要一个长期而稳定的政策体系和战略规划。

篇七:海洋发展因素研究对中国的相关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作者:曹忠祥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34期

  实施海洋开发,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发展海洋经济,对扩大生存和发展空间、缓解资源特别是能源压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具有重要作用,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工程。

  一、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海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类型日益增多,产业结构明显改善,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对国家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海洋经济高速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突出

  在新世纪的头10年里,我国的海洋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在缓解国家资源压力、增加经济实力、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2001—2010年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以年均13.4%的速度快速增长,快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10.7%的增长步伐;海洋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9518.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8439亿元,增长了4倍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8.7%提高到了2010年的9.7%,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010年全国涉海就业总人口共计3350万人,当年新增的涉海就业人员80万,为全国的新增就业人口的6.85%,与上年新增就业人口的52万人相比增长了1.5倍。

  (二)海洋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初步形成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

  海洋经济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门类不断增多、特别是海洋工业和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使海洋产业结构产生了积极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6.8∶43.6∶49.6调整为2010年的5∶47∶48,初步呈现出“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第一,传统支柱产业稳步增长。海洋渔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捕捞业规模逐步缩小,养殖业向集约化的高效生态、设施养殖模式转变,养殖产量连续11年超过捕捞产量,连续18年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产量的70%,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0.5%;海洋交通运输业总体保持快速发展,全国亿吨级港口增至14个,港口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已连续6年居世界首位;滨海旅游业呈现强劲增长势头,旅游市场持续扩大;海洋盐业产量近10年来始终保持世界第一。第二,重工业化海洋产业类群扩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造船工业继2007年占世界市场份额达到23%以来,造船完工量超过日本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三,牢牢占据世界主要船舶市场;海洋油气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产量逐年增加,2008年全国年产增加总量4600万吨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60%即2800万吨来自海洋石油;深海技术和设备研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成功研制的7000米载人深潜器是当今世界上可能下潜最深的潜水器,可能达到世界99.8%的洋底。第三,海水淡化、海上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第四,第三产业中海洋服务业范围逐步扩张、服务层次逐步提升,以海洋信息服务和海洋环境监测为主的海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海洋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性突出

  受沿海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政策导向和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弱等因素的影响,沿海三大核心区域——黄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海洋经济发展呈现出总量南高北低和总体水平中高南北低的区域差异。同时,海洋产业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空间集聚态势。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占主导、第三产业发展较快,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超过第一产业占居主导地位,珠三角地区第二产业发展迅速、超过第三产业战局首位;同种产业/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横向集聚表现为特定资源的产业如海洋石油天然气业以及滨海砂矿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较高,属于遍在资源的海洋水产业集聚程度较低,既有遍在资源性质,又有特定资源性质如海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造船工业等集聚程度居于前两者之间。

  二、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以往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资源型传统产业规模的扩张来实现的,海洋开发的方式比较粗放,产业发展层次低、空间布局不合理、资源和环境退化和管理体制不畅等问题长期制约着海洋开发的进程。

  (一)产业发展层次低,传统产业占据着主导地位

  2010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渔业、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盐业四大传统产业中,除海盐业规模相对较小外,其他三个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合计高达74%,仅渔业一项所占比重就将近1/5、从业人员占所有海洋从业人员的50%以上;代表现代海洋开发水平的海洋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所占比重尚不足1/4,特别是作为海洋新兴产业的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海洋化工业和海水利用业等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比重较小,部分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科技支撑力不足是影响海洋产业升级的主要原因。

  (二)资源开发无序,开发不足与开发过度并存

  一方面,在海洋开发活动比较集中、开发程度较高的滩涂、河口、海湾区等近岸区域和近海,资源开发不合理,不同用海方式之间冲突和资源退化问题愈演愈烈,而在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薄弱的地区,部分海洋资源却处于闲置状态。如近海捕捞资源开发过度,渔业、盐业、农垦、苇田争占滩涂,盐业、渔业、石油勘探开发、海港和航道建设相互影响等。另一方面,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片海域特别是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海底油气、金属矿产、能源、旅游等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开发潜力巨大。如海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平均探明率分别仅为12.3%和10.9%远远低于世界平均73%和60.5%的水平,而且近年来已开发的十几个海上油气田中产量位居前6位均在渤海,东海、南海海域开发缓慢,特别在占中国主张管辖面积3/4的南海地区,油气开发几乎空白,不多的几口油井都集中在离陆地和海南岛不远的区域。

  (三)沿海区域海洋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虽然随着近年来我国海洋相关规划和区划的出台,海洋利用和海洋产业在空间上盲目扩张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空置,但是区域分工体系仍不完善,协调配合仍不够,无序竞争仍存在,产业布局混乱、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沿海各省海洋主导产业雷同,主要集中在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运输业三大传统领域;作为渔业重要方向的海水养殖结构单一,同类养殖品种遍布沿海各地,不仅生产风险加大,而且容易引发恶性的市场竞争;大规模围海造地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临港重化工业“遍地开花”,未发挥应有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港口建设竞争不断升级等。

  (四)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十年我国近岸海域污染范围扩大了近一倍,超过17万平方公里。多年来,尽管我国在海域污染排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大中城市毗邻海域和部分海湾污染依然较为严重,河流入海口海域污染仍然未能得到有效遏制,造成近岸海域生境恶化,生态系统健康严重受损,服务功能急剧衰退,赤潮等海洋灾害频繁发生。近年来,随着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海上溢油危害也呈愈演愈烈之势,2011年康菲公司海上重大溢油事故的发生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通过行政、立法等各种手段进一步加大对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监管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三、当前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建议

  未来5—10年,我国将进入海洋经济加快发展、发展战略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从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需求出发,着力解决当前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诸多瓶颈和问题,切实推动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大幅度提升和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变。

  (一)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

  进一步发挥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盐和滨海旅游等传统产业的支柱作用,不断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提高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的减轻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以工业化为主体,突出海洋油气、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等新兴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优先地位,将其作为推动海洋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业战略升级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大力打推动海洋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海洋综合服务和环保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

  (二)推动海洋经济区域空间布局优化

  抓住“十二五”时期沿海地区以城市群崛起为主要特征的区域空间结构重组和各省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加快实施的机遇,从海陆统筹和一体化发展视角,加强港口资源的空间整合,以港口建设和港城互动型滨海区域经济中心建设为龙头,以海陆复合型临海产业园区发展和布局优化为重点,加快海洋产业和临海产业空间整合和区域布局的优化,促进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陆海型区域经济空间格局。

  (三)加强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海洋产业、临海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相结合,陆域污染排放控制、河流污染治理与河口、海湾等海洋环境污染中灾区的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相结合,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同步发展,强化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保障。近期,将海洋岸线保护、重点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以及海洋生物资源可再生能力恢复作为重点任务。

  (四)加大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和政策支持

  加大政府在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方面投资力度,引导和鼓励企业自主投资进行海洋科技开发,依托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双重驱动,提高海洋经济的科技含量。推动海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集中领导、分工明确、协调高效的统一管理体系。着手制定一套清晰完整的国家海洋政策,为海洋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篇八:海洋发展因素研究对中国的相关性

  现代海洋产业及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对各国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海洋产业迅速发展,海洋大国纷纷制定了自己的海洋战略。中国作为正在崛起中的大国,海洋更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然而,中国海洋权益却遭受到严重侵犯,岛屿主权被侵占,海洋资源被掠夺,海洋运输安全受到威胁。加强海洋意识,规划海洋战略,充分利用优越的海洋资源发展中国强大的海洋经济,已经刻不容缓!

  关键词:

  海洋资源

  海洋产业

  海洋经济

  发展战略布局

  一、海洋产业的构成及其分析

  根据中国国家海洋局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所认定的海洋产业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主要海洋产业及其海洋相关产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

  据2004年世界著名市场调查公司英国坎特伯雷Douglas-Westwood公司有关海洋科技报告,2020年前,全球海洋产业年均增长率将为3%。海洋经济主要增长领域在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洋水产、海底电缆、海洋安全业、海洋生物技术、水下交通工具、海洋信息技术、海洋娱乐休闲业、海洋服务和海洋新能源等。

  在我国,海洋经济较世界海洋经济发展滞后大约10年,但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发展很快。海洋经济保持了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200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9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87%,比上年提高了0.13个百分点,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5.8%。2008年我国海洋经济产业增加值排名前三的依次是: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三产业相加总增加值占77.79%的比重,但从增长率来看它们的发展潜力却是有限的。比较来看,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是海洋电力业、海洋船舶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与海洋矿业。从海洋各产业角度看,比较劳动生产率和结构偏离度最高的行业依次为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滨海旅游、海洋化工。其中,海洋石油与天然气和海洋化工行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说明该行业比较优势愈发突出,随着海洋石油与天然气业的进一步发展,该行业具备吸纳更多就业人员的空间。

  对比可知,我国现有的海洋产业结构不甚合理,从发展海洋经济与吸纳就业的角度来看,还有很大的发展和调整空间。从国内沿海各省的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来看,我国依然有部分省份的海洋经济主导产业为传统的海洋渔业。在全球性的过度捕捞与船队能力过剩的条件下,在我国渔业资源萎缩的严峻情形下,如何对海洋渔业从业人员进行转产安置,是今后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将要面临的大问题。

  二、中国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条件

  海洋是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我国管辖海域南北跨度为38个纬度,兼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南至北仑河口,长18000多公里,加上岛屿岸线14000公里,海岸线总长居世界第四;大陆架面积13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五。我国领海和内水面积约37万~38万平方公里,其中,渤海、黄海、东海与南海的面积共计470万平方米。同时,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海国家可以划定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作为自己的管辖海域,在这些海域,沿海国家有勘探开发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我国拥有200海里水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十。在这片广阔的海域中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域(海洋空间)资源、、海洋能源和资源等。

  海洋生物资源。地球上的物种约有80%生活在水中,已知海洋生物有20万余种,其中动物约18万种,植物约2.5万种,总蕴藏量达1350亿t。海洋渔业资源的总可捕量为每年2亿~3亿t。中国近海海洋生物物种:植物约2万余种,动物1.25万余种,药用生物700余种。

  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矿产包括的种类很多,目前对社会经济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世界油气远景面积7746.3万km2,其中海底约2639.5万km2,约占34%。中国近海石油约有240万亿t资源量,14万亿m3天然气资源量。近几年新探明的矿产有天然气水合物,又称“

  可燃冰”。目前,全球“

  可燃冰”能量是所有煤、天然气和石油总和的2~3倍。我国对南海的初步调查,天然气水合物总资源量近800亿t油当量,相当于全国石油总量的一半。未来具有巨大开发利用前景的海洋矿产是海底多金属结核(锰结核),储藏量有数万亿吨,其中,太平洋的储藏量约占一半,有1.7万亿t。中国在中太平洋的锰结核矿藏量也十分丰富!这些矿产资源有的作为重要的能源原料,有的作为工业生产原料,为人类社会的经济运行提供着宝贵的血液。

  海洋拥有丰富的空间资源。海洋是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场所。海域作为海洋空间资源对人类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港口、锚地、航道、海上航行线路,都要占据重要的海域空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海上交通、海洋渔业、工业、文教和旅游等行业领域使用海域的活动会越来越多,海域也将和土地一样,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广阔的海洋空间资源对于我国发展港口,海洋运输,渔业,工业,文教旅游等等都有着及其重大的作用!

  海洋蕴藏着巨大的能源,包括海洋风能、潮汐能和盐度差能等。海洋潮汐、海流及海水的温度差都可以用来发电。世界最大的潮汐电站建于法国的郎斯河口,1967年建成,总

  功率24万kW。中国已建成8个潮汐电站,总功率6000多kW。全球海洋的海水温度差提供的能源潜力更大,其量级约为100亿kW。这些新能源对减缓国际社会能源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球上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积蓄了亿万年的化石能源,经过数百年的巨大消耗将不可逆转地趋向枯竭。因此,采用新的可再生能源来逐步取代化石能源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广泛共识。海洋能源因其资源丰富、开发技术成熟、清洁、无污染等优势成为新能源开发的重点,海洋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缓解目前能源匮乏及燃料资源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认识程度的加深,海洋资源的范围会不断扩展。

  三、当前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

  1.海洋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20世纪90年代,我国海洋主要产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0%以上,“九五”期间,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7%,而同期我国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仅为12%。21世纪初,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也在10%以上,而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为8.6%。

  2.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提高

  1994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仅为1.7%,2006年已达4%,这说明海洋经济在全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提高。

  3.一些海洋产业居世界前列

  我国海盐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海洋渔获量居世界第一位,是世界第三大造船国;集装箱船队居世界第四位;海运商船拥有量居世界第五位;集装箱运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滨海国际旅游人数超过1700万人次,是世界第五大旅游国,也是世界上第五大海洋石油生产国。

  4.海洋产业结构逐渐向优化方向发展

  海洋三次产业的发展趋势是:第一海洋产业所占的比例逐渐由大到小;第二海洋产业所占比例逐渐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第三海洋产业所占比例逐渐由小变大。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应是第三海洋产业大于第二海洋产业,第二海洋产业大于第一海洋产业。1990年主要海洋三次产业的比例为57∶9∶34,而2006年主要海洋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4∶

  42∶44。

  5.海洋经济在沿海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沿海地区经济是依托海洋的区位优势而发展形式的经济体系,与海洋经济密不可分。海洋经济的发展会带动和促进沿海经济的发展,推动沿海地区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

  6.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随着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产业中高新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海洋科技在发现新海洋资源,提高海洋开发能力、节约资源、降低开发成本、提高海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都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四、发达国家发展海洋经济的主要经验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大多经历了大陆经济向海洋经济的转变。综合起来看,当今世界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可归纳如下:

  1.发展战略及途径明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21世纪日程》等一系列有关海洋的国际公约,发展议程或行动计划相继出台。在众多国际公约和计划的引导下,海洋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成为世界性共识,沿海国家与地区开始大力推行海洋强国战略,纷纷推出自己的海洋开发计划。美国1986年发表《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提出海洋是世界上“最后的开辟疆域”,明确提出,以发展海洋科学技术来满足对海洋不断增长的需要,以便继续保持和增强其在海洋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同年,英国发表《英国海洋科技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优先发展对海洋开发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日本1997年制定《海洋开发推进计划》,提出以科技加速海洋开发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战略,并将1998年确定为“海洋生物技术元年”。相对于以上这些国家强调科技的海洋发展战略,澳大利亚政府则更强调政府的管理与协调作用,认为政府作为海洋环境和资源的管理者,有责任保证产业的发展达到政府和社会的目标。

  这些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措施保持了这些国家在海洋科技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同时也引发了世界各国在海洋领域的激烈竞争,各国争相扩大其管辖海域,围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所展开的竞争已经演变成为国际海洋政治斗争的焦点之一,海洋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力量较量的重要舞台。

  2.政府定位与职责明确。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的重要性,各国政府的海洋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基本围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展开。从各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和各国对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看,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建立了广泛的、以海域为基础的海岸带和海域管理体制,使海洋资源得到有序的开发,管理有章可循。海洋区划根据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把一个海域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海洋区域,海洋经济区划以地(海)域经济为单元,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海洋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地(海)域系统。海洋经济区划为合理配置海洋资源,协调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完善各具特色的网络型地(海)域经济体系,合理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区划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典型如美国。早在1972年美国就通过了《海岸带管理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综合性海岸带法。美国联邦政府的法规为美国各沿海州的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指导性原则和政策框架。美国还建立了有实权的各级管理机构,完善的法制使得海洋资源的开发开始就有序,一些环境受破坏的区域得以恢复;

  建立了政府间的协调机制以及提出关于联邦行动必须与州的海岸政策保持一致的法律要求。

  二是政府在海洋区划基础上对海洋经济的发展进行综合化管理。发达国家(地区)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也并不完全一样,但由于海洋经济的共同特性,国外海洋经济发达国家在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过汪长程中,大都采取了综合化管理的举措:(1)

  对政府的作用进行正确定位,海洋经济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求政府对海洋经济进行综合管理,以利海洋资源最优利用,发挥最大的资源潜能。(2)海洋经济的发展涉及很多政府部门,需要这些部门通力合作。(3)与陆域经济管理相比,海洋经济具有特殊性,所以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介入的范围更广,也更为深人;政府的管理主要集中在部门协调和对经济外部性的治理这两个方面,其他领域则更多地强调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典型如澳大利亚政府重点监督和管理制定海岸带的综合管理战略,协调各个部门的海洋政策;加强部门的责任性和运营能力的管理;各部门建立横向科学研究计划。加强海洋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保障海洋科研和技术开发基础设施最大程度地有效利用;

  加强政府与民间企业的协作促进行政管理与各个团体之间的协调与交流;对新出现问题的有效把握和及时响应。改善通信设施建立海洋自然数据库的档案以及管理措施等。

  三是海洋资源开发和海岸带管理计划都有较强的公众参与成分。开发海洋产业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海洋资源型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渔业、海洋药物、海水养殖和海底采矿业、海洋系统设计与建造业,包括船舶设计、建造和维修。近海工程和海岸工程,海上作业与航运业等;海洋有关设备和服务业.包括制造业、机械、通信、导航系统、专用软件、决策支持工具、海洋研究、海洋勘探等。这些方面都需要进行研究与开发,而要满足上述各种产业的需求,必须建立不同层次的科研体系与人才培养计划。对于高级研究人员,要依托大学进行培养;对于技术熟练工人要依托职业院校或者相关企业进行培养,还可以依托社会机构进行培训,而各级政府则要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典型如早于1966年美国就建立了《国家海洋赠款学院计划》(NSGCP),是一项学术界、政府、工业界之间的伙伴计划,致力于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改善沿海社区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该计划是美国目前海洋养殖、沿海与河口研究、海洋渔业管理、海产品安全、海洋生物技术以及海洋工程和沿海技术开发等领域发展的主要支持者,大大提高了国家海洋资源研究及成果应用的能力。由此可见,海洋经济发达国家的海洋经济的开发主体是各种民间主体,包括各类企业组织、民间服务机构与个人。

  五、中国如何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性措施

  第一,要把建设海洋强国列入国家战略,提升海洋的战略地位。与世界海洋大国和我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海洋的开发和利用还只是处在低层次水平,还未提升到战略国策的高度。美国2000年通过《海洋法令》,2004年出台《21世纪海洋蓝图》,并在《美国海洋行动计划》中对落实海洋蓝图提出具体措施。俄罗斯2001年制定《俄罗斯联邦至2020年间的海洋政策》,首次公布国家级海洋政策。日本2004年发布第一部海洋白皮书,提出对海洋实施综合管理,积极扩充海军力量,由近海专守防御转变为远洋积极防御战略。韩国出台《韩国21世纪海洋》国家战略,旨在通过开发和利用海洋使韩国成为超级海洋强国。印度海洋战略强调印度海军不但要保卫漫长的海岸线岛屿领土及专属经济区,还要将印度洋变成印度

  的内湖

  。而在中国则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阐述国有资源时至今还没有提到海洋,我们的经济建设规划,对海洋也很少涉及,这与一个海洋大国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国

  家应尽快确立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强化海权意识,维护、中国海域的主权和海权,以寸土不失、寸海不让的决心和意志对待岛屿与海域争议。2009年3月,中国外交部新设立一个边界与海洋事务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部首次设立专门处理边界与海洋事务的司级机构,这反映了中国对海洋有了新认识。

  第二,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拥有远洋作战能力的蓝水海军。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正在上升,海军必须有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能力,既能应对传统安全威胁,也能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拜克曼曾说,得不到实力支持的政治理想,好像没有什么存在价值。要使法理上属于中国的海洋权益实施上属于中国,中国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维护海洋权益关键是发展海军,海军担负着捍卫国家领海主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海上交通安全的的使命。最近国防部长梁光烈公开正式表态,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海军司令员吴胜利也表示,人民海军今后将加快推进重点武器装备建设步伐,研制大型水面战斗舰艇,水下自持力和隐身性能好的新型潜艇。我们必须适应国家战略利益空间不断拓展的现实需要,加强海军建设,提高中国海军的作战能力。

  第三,树立新的海洋观,加强国民的海洋意识,海陆并重。中国疆域陆海兼备,但国人的海洋意识历来比较淡薄,重陆轻海的观念仍严重存在。作为陆海兼备的大国,应该注重海陆权并重。海洋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海上力量的强弱和国家的盛衰。中国亟须提高和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从现在起对国民尤其对在校中小学生进行海洋知识和海洋意识的教育,从儿童教育抓起,使国民从小就树立新国土观念,即海陆综合的国土观。因此,全体国民都应加强海上安全的观念,国家管辖海域以外资源开发的观念,资源宝库的观念,全球通道的观念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符合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第四,规划海洋经济开发的战略,以经济行为应对他国侵占我海权的经济行为。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多种产业。中国在南海有争议地区所秉承的原则一贯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是面对周边国家抢夺资源的状况,必须马上启动实际开发南海的经济安排,加大在南海中国控制区域内的经济开发的行动;条件允许下,给予民间资本参与开发的优惠政策;在四万亿扩大内需的计划中,应该有扩大海洋经济开发的安排。

  六、对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进一步发展海洋经济,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海洋经济的理念,将海洋开发中的注意力从“产业概念”上升到“经济概念”。

  1.从指导思想上明确海洋经济发展的主体。海洋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或者说资源配置的选择主体是谁,这是发展海洋经济首先必须明确的。无论是从经济学理论还是从海洋经济发达国家实践及中国改革实践来看,海洋经济发展的资源及条件,都应该大量开放给普通的公民和民营资本,而不是垄断在政府手里。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参加到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养护中来,才是中国海洋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最重要的保证。而这需要政府和民间

  双引擎,上下一心,形成合力。“新一轮解放思想”,就是要真正把民间作为经济发展、利益协调的主体,自下而上地瓦解束缚海洋经济发展的传统体制,建立以人为本基于权利的海洋经济管理模式,从而真正推动海洋经济步入良性可持续发展道路。

  市场是一个通过价格、供求等信息传递功能对个人和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与行为进行协调,多方力量博弈的平台与体系,它充分利用了每个经济个体所拥有的知识与信息,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涉及亿万个未知变量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问题,运行良好的市场体系能够有序有效地协调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即便是在像海洋经济这样的外部性比较显著的经济发展中,通过良好的产权界定与制度建设,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依然高于政府控制,这从海洋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经验中都可以观察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应该选择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这是保证各种海洋资源都能得到比较合理有效利用,海洋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2.明确海洋经济发展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强化市场型政府定位。由于海洋经济的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的特性,所以政府要做的事首先是对海洋开发进行研究与开发的支持。其次,还要建立比较完整而顺畅的信息发布系统。最后,各级政府还应该做好协调工作,海洋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合作。

  我国现行的海洋经济的管理体制基本表现为3个特征:以资源养护需要为考虑的技术型措施,以产业投入为中心的控制机制,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过程。这种以资源而非人为中心的命令加控制的管理体制以政府为主导,强化了政府对资源的配置而弱化了民间主体的参与,不仅效率比较低下,而且容易产生各种寻租行为。

  中国的改革是从改变计划经济体制入手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个用政府的行政命令来配置资源的经济,所以造成了政府的集权。而市场经济则相反,它是千千万万个市场主体在相互交易的过程中,也就是在市场经济行为里面通过市场交易来完成资源配置的经济,它需要的是一个大社会、小政府,这就需要从新界定政府的职能,进行政治体制的立宪改革。集权体制下市场经济,若没有适当的立宪限制,就很容易导致官员们的“寻租”腐败行为。制度是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内生变量,制度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忽视制度和制度变迁是不可能对经济增长作出满意的解释的。中国目前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制度的创新显得更加重要。今后中国能有多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和速度,都取决于制度的创新与改革的力度。

  3.从战略布局上统筹规划海洋产业的发展。从战略布局上统筹规划海洋产业的发展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目前发展有一定基础的传统产业,二是有一定资源条件和良好前景但目前还处于较低水平的产业。前者主要有港航业(海洋运输业)、海洋船舶业、海洋旅游业等,后者主要有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同时加大海洋经济研究的投入,政府要加大投入,促进海洋经济研究领先世界。具体来说,可从建立软硬两方面多层次的研究平台和积极提供条件,加大海洋经济研究力度两方面着手。

  七、结语

  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和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经济上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海洋上,我们的努力仿佛还是很少,仍然不够。我觉得海洋是一片孕育着无限可能的地方,关注海洋,关注海洋经济,中国未来的发展将会更好更快!在海洋资源上面,我们拥有这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优势,大片的近海,矿产资源,空间资源,渔业资源等等都十分丰富。如何充分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才是当务之急!

  21世纪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将是不可阻挡的。我们要和平地崛起和走向富强,必须把海洋提升到战略高度地位。我们生活的地球,海洋面积约3.62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要想走向世界,必先征服海洋。中国应尽快制定自己的海洋战略,以维护和发展中国的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利用目前的大好时机,抓住难得的机遇,大力推进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仅要为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作出更大的贡献,而且要为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新的贡献,使我国尽快由海洋大国变成海洋强国

  参考文献:

  ·

  《关于发展我国海洋经济的若干分析与思考》

  汪长江

  刘洁

  《管理世界》

  2010年第2期

  ·

  《海洋与中国的发展》

  王的

  《海洋论坛》

  ·

  《试论海洋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

  宋海洋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七月第七期

  ·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分析》

  艾万铸

  陈瑛

  杨娜

  《海洋经济》2007第二期

  ·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分析》

  刘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20卷第6期

  ·

  《中国经济低调蓝色崛起》

  隋映辉

  《商周刊》2010年10月

  ·

  此外,还有不少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在此特作说明。

篇九:海洋发展因素研究对中国的相关性

  我国海洋资源特点及其发展对策

  摘要:我国海域面积广阔,海洋资源极其丰富,类型多样,且海洋产业生产总值逐年提升,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也稳中有升。总体而言:我国的海洋资源有“种类齐全、总量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海洋灾害和海洋污染严重,分布不平衡的特点。此外,我国海洋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之间还存在诸多政治问题。立足于现状以及我国海洋资源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应该统筹兼顾,完善相应的法规政策,坚持科技兴海,防治海洋污染,转变海洋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以确保我国的海洋资源能够有效合理,长久地利用。

  1、我国海洋资源的现状

  我国海域辽阔,南北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我国大陆海岸线约长达1.8×104km,岛屿岸线1.4×104km。500m2以上岛屿7000多个,岛屿面积3.87×104km2。海岸带面积28×104km2,有管辖权的海洋国土面积约300×104km2。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科技兴海、依法管海”战略,发展海洋经济。我国海洋经济已经步人稳健发展的轨道,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呈现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高技术产业等多层次推进的可喜格局。

  目前我国的海洋资源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1海洋生物资源

  中国海地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3个气候带。大陆入海河流每年将约4.2亿t的无机营养盐类和有机物质带入海洋,致使海域营养丰富,海洋生物物种繁多,已鉴定20278种。根据长期海洋捕捞生产和海洋生物调查,已经确认中国海域有浮游藻类1500多种,固着性藻类320多种,海洋动物共有12500多种,其中:无脊椎动物9000多种,脊椎动物3200多种。无脊椎动物中有浮游动物1000多种,软体动物2500多种(头足类100种左右),甲壳类约2900种,环节动物近900种。脊椎动物中以鱼类为主,约近3000种,包括软骨鱼200多种,硬骨鱼2700多种。

  1.2海洋矿产资源

  中国大陆架海区含油气盆地面积近70万km2,共有大中型新生代沉积盆地16个。据国内外有关部门资源估计,我国大陆架海域蕴藏石油资源量150亿-200

  亿t,分别占全国石油总资源量674亿-787亿t的18.3%-22.5%;据国家天然气科技攻关最新成果,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为43万亿m3,其中海域为14.09万亿m3。这充分展现近海油气资源的良好勘探开发前景和油气资源潜力的丰富。我国漫长海岸线上和海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砂矿资源,目前已探明具有工业价值的砂矿有:锆石、锡石、独居石、金红石、钛铁矿、磷钇矿、磁铁矿、铌钽铁矿、褐钇铌矿、砂金、金刚石和石英砂。

  1.3海洋化学(海水)资源

  世界海洋海水的体积13.7万亿m3,其中含有80多种元素,还含有200万亿t重水(核聚变的原料)。海水资源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海水中的水资源和化学元素资源。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地下卤水资源。我国渤海沿岸地下卤水资源丰富,估计资源总量约为100亿m3左右。海水可以直接利用,也可以淡化成为淡水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可分为海盐、溴素、氯化镁、氯化钾、铀、重水和其他可提取的化学元素;地下卤水资源可分为海盐、溴素、氯化镁、氯化钾、其他可提取的化学元素等。

  1.4海洋可再生能源资源

  海洋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和盐差能等。中国潮汐能资源量约为1.1亿kw,年发电量可达2750亿kw小时,大部分分布在浙、闽两省,约占全国的81%。波浪能理论功率约为0.23亿kw,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海南和台湾的附近海域。我国潮流能可开发的装机容量约为0.18亿kw,年发电量约270亿kw小时,主要在浙江、福建等省。另外流经东海的黑潮,动力能源更为可观,估计为0.2亿kw。温差和盐差能蕴藏量分别为1.5亿kw和1.1亿kw,两者的总量超过海流能和潮汐能。

  1.5滨海旅游资源

  中国沿海地带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3个气候带,具备“阳光、沙滩、海水、空气、绿色”5个旅游资源基本要素,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数量丰富。据初步调查,中国有海滨旅游景点1500多处,滨海沙滩100多处,其中最重要的有国务院公布的1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3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5处国家海洋、海岸带自然保护区。按资源类型分,共有273处主要景点,其中有45处海岸景点、15处最主要的岛屿景点、8处奇特

  景点、19处比较重要的生态景点、5处海底景点、62处比较著名的山岳景点、以及119处比较有名的人文景点。

  1.6海岸带土地资源

  中国海岸带地区的土地资源类型较多,有盐土、沼泽土、风沙土、褐土等17个类型,53个亚类。海岸带不仅现有土地资源丰富,而且是地球上唯一的自然造陆地区,据古地理研究,我国长江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下辽河平原等,约有14万-15万km2的土地都是古海湾沉积而成。由于入海江河多,挟带泥沙量比较大,河口三角洲淤积速度快。例如,黄河每年向海洋的输沙量高达10多亿t,河口滩涂平均每年淤长约2100hm2(3.2万亩)。

  1.7海洋油气资源

  我国近海大陆架石油资源量约为240余亿吨,【91天然气资源量约为13万亿立方米。据有关部门初步估计,我国近海各海区的油气资源量为:

  渤海石油资源量约为40余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为1万亿立方米。

  东海石油资源量约为50余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为2万亿立方米。

  南黄海石油资源量约为5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为600亿立方米。

  南海(不包括台湾西南部、东沙群岛南部和西部、中沙和南沙群南海域)石油资源量约为15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为lO万亿立方米。

  中国深海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由于调查工作还较少,目前只发现曾母暗沙一沙巴盆地、巴拉望西北盆地、礼乐太平盆地、中建岛西盆地、管事滩北盆地、万安滩西北盆地和冲绳盆地等,石油资源量估计约200多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估计约为8万亿立方米。我国近海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000多亿立方米,储气面积为80多平方千米,其中可采储量为700多亿立方米。

  总体而言,我国海洋产业发展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大海洋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依然较低,海洋经济发展受海洋灾害影响仍然较大。

  2、我国海洋资源的特点。

  2.1海洋资源种类丰富

  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管辖海域30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1/3,同时还分布着面积大于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5000多个,属于

  海洋大国,且拥有众多的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油气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滨海砂矿资源,海岸土地资源,滨海旅游资源等。

  2.2海洋资源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多,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2010年,全国海洋资源生产总值为38439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7%。

  2001至2010年我国海洋各产业的生产总值

  从海洋产业增加值构成方面来说,各海洋产业的贡献值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从下图可以看出,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占了73.6%,其他产业的比重不到30%。

  201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构成图

  2011年我国海洋各产业的生产总值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7.8:4.4,而我国基本为各占1/3,且水产品加工业还占据第二产业相当大的比重。这说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海洋第一产业(渔业)中传统的海洋捕捞业仍占主导地位,产量比重虽有下降,但近年仍过半数。我国海洋产业产值主要由几个海洋大省创造。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海洋产业产值占全国的80%以上。如果按传统海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和未来海洋产业划分,我国海洋经济中,传统海洋产业(海运、海洋捕捞、海盐业和造船业)比重大,而新兴海洋产业(海水增养殖业、海上油气开采、滨海旅游业等)比重小,传统海洋产业与新兴海洋产业之间大体呈60:40的比例关系,而代表高新技术的未来海洋产业如海洋药物、海水淡化、海水综合利用、深海采矿以及海洋能源(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等)有的尚在研究试验阶段,有的正初步形成产业化,对我国海洋经济贡献相当有限旧。

  2.3海洋资源分布不平衡

  我国海洋资源的地域组合特征是:渤海及其海岸带主要有水产、盐田、油气、港口及旅游资源;黄海及其海岸带主要有水产、港口、旅游资源;东海及其海岸带主要有水产、油气、港口、海滨砂矿和潮汐能等资源;南海及其海岸带主要有水产、油气、港口、旅游、海滨砂矿和海洋热能等资源。我国沿海各省份的优势海洋资源如下图所示:

  我国沿海各省份优势海洋资源

  此外,这种不平衡还体现在:海洋水产大省主要有山东、福建、浙江、广东、辽宁,上述5省海洋水产产量占了我国极大比例。上海和广东的海洋交通运输业营运收入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上海市近年海洋交通运输业营运收入约占全国海洋交通运输业营运收入的1/3。我国海洋石油天然气生产主要集中在广东、山东、辽宁、天津沿海,其中广东占了较大比例。海滨砂矿工业产值有限,主要集中在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沿海修造船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广东、辽宁、山东、浙江。滨海海外旅游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福建、浙江。盐业产量大省有山东、河北、辽宁、天津、江苏。2003年,天津市海洋化工业产值占全国的58.2%,浙江省海洋生物医药业产值占全国海洋生物医药业产值的58.5%。

  2.4海洋污染,海洋灾害,使海洋资源面临严重威胁

  由于我国沿海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风暴等海洋灾害较为频繁,并对海洋资源造成较严重的经济损失。

  1989至2010年我国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此外,目前中国近海日益受到城市工业废水、生物污水以及海港、船舶海上石油平台作业或事故排污的污染。20世纪80年代初期,每年排入沿海海域的工业废水达4.5亿t,生活污水约15亿t。其中以陆源污染为主。污水入海量以进入东海沿岸的最大,次为南海沿岸、渤海沿岸和黄海沿岸。

  2.5局部地区的海洋资源在开发过程中涉及多国政治问题

  目前,我国在关于海域管理范围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还存在着诸多纠纷,海洋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敏感的政治问题。因此,为了保护我国的海洋资源,我们必须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之间就海洋资源进行对话,捍卫我国的海洋领土主权!

  3、我国海洋资源的发展对策

  3.1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开发海洋资源

  海洋拥有生物、化学、矿产、动力及海洋空间等多种资源,这些资源处于同一环境之中,在开发利用时涉及众多部门,彼此既紧密关联,又互相制约,应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从全局观点和长远利益出发,统筹安排海洋的开发和管理,制定海洋的开发规划,监督执行有关海洋的法规。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全面规划和综合开发,保证其可持续利用。坚持“因海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以经济、生态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政策和法规的作用,强化海洋生物的开发和环境的综

  合管理,突出海洋资源保护和增值,建立并利用渔工商内外贸一条龙的经济体制,逐步实现海洋资源开发的农牧化、产业化和工程化。

  3.2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要大力增强海洋意识,增强对海洋资源的保护意识,既要使人们知道和了解海洋是资源的宝库和潜在的优势,真正认识海洋资源的价值,更要使人们明白发海洋资源的同时还要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环境。只有做到“靠海吃海,又养海护海”,才能使海洋资源长久持续地为人类造福。

  3.2.1加强海洋污染监测

  3.2.2控制陆地污染

  3.2.3控制与管理海上活动引起的海洋污

  3.3大力利用沿海水产养殖业,保护近海渔业资源,逐步利用外海和远洋渔业

  近海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已严重衰退,必须坚决采取保护措施。对于资源已遭严重破坏的种类,除应保护产卵场、设立幼鱼保护区之外,对其中某些种类要采取禁捕和增殖的措施,以恢复资源。对于尚有一定资源数量的种类,则应加强管理,合理安排生产,控制捕捞强度,使其持续利用。对于与邻国共同捕捞的对象,则有必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加以保护。

  海洋水产增殖、养殖是今后增加水产品产量的重要途径。中国有广阔的浅海水域可利用,也有相当的技术力量,利用养殖可以减轻近海的捕捞压力。利用外海和远洋渔业,是开创海洋渔业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步骤,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力争近期内取得较大的进展。

  3.4加强海岸带、海岛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3.4.1根据海岸带与海岛资源的种类、分布、集中程度和开发价值,优先开发综合价值高的海洋。

  3.4.2加快岛屿经济开发建设,开发海岛港的资源,尽快畅通交通,使之成为大陆港港口的卫星港。

  3.4.3有计划地开展海岸带与岛屿生态研究。要积极开展海岸线与岛屿的生态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规划,制定海岸带与岛屿保护开发方案。在不同的区域中,选择典型的海岸带与岛屿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便取得基础数据,为海岸带与岛屿的自然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注意防止由各种

  工程建设而引起的海岸带与岛屿生态环境的恶化。

  3.5全面贯彻“科技兴海”战略,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

  现代高新技术的利用,为对海洋的全面认识、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迹象表明,高新技术的应用将使中国21世纪进入海洋新世纪。在大规模资源开发利用中,必须加大科技含量,减少资源浪费,尽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改变以往粗放式的开发方式为集约型的开发方式。要依靠科学技术对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利用,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其物质效能的全面合理利用,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这是实施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关键一环。要加强海洋科学的研究与技术开发。主要利用的科技领域包括海洋生物遗传工程技术、海水养殖、增殖技术、超声波生态遥测技术和生物加工技术(如海洋药物的研究、提取及合成技术),以满足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要积极推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3S一体化在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加强资源的动态监测,以实现对海洋资源的动态利用和变化趋势进行模拟和分析,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环境提供快速、准确、有效的信息咨询和决策支持。

  3.6加强政策与法规的保障作用

  目前,中国对海洋资源资源的管理基本上根据自然资源属性及其开发产业,按行业部门进行计划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陆地各种资源开发部门管理职能向海洋的延伸,各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资源开发与规划,使得海洋资源资源的综合优势和潜力不能有效地发挥。我国现行的行业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海洋资源资源、环境的有效管理。因此,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完善海洋资源综合管理体制势在必低应通过国家从全局出发,指定管理政策,采取宏观调控,引导沿海地方政府在海洋资源资源开发过程中牢固树立全局观念,考虑长远利益和整体综合效益,协调相关行业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更有效地解决好各种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海洋资源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海洋资源资源开发的协调与管理,应首先加强海洋资源管理的立法工作,逐步建立起国家海洋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应尽快在《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基础上制定“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法”,使海洋资源开发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法律制定要有战略高度和实施的可操作性,要充分考虑海洋资源这个特定领

  域的特征,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资料来源:

  1、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对策

  叶向东

  2、中国海洋资源现状及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楼东、谷树忠等人

  3、国家海洋局网站

  http://www.soa.gov.cn/soa/index.htm4、中国报道网

  http://www.chinareports.org.cn/zgbd/Article/fmgs/201010/30833.html

  5、中国经济网

  http://www.ce.cn/

  6、上海行业情报服务网

  http://www.hyqb.sh.cn/

篇十:海洋发展因素研究对中国的相关性

  海洋开发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意义初探唐国建1崔

  凤2

  【摘

  要】“海洋的世纪”这一称谓是世界各国全面开发海洋的体现。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开发对于国家经济、区域社会、海洋科技、能源开发、海洋权益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实现中国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

  【期刊名称】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14)005

  【总页数】6

  【关键词】海洋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战略

  【文献来源】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shanghai-administration-institute_thesis/020121606457.html

  一、海洋世纪与海洋开发

  海洋开发是指人类对海洋及其资源进行的所有勘探、开采和利用活动。与人类的种植、游牧等生产活动一样,海洋开发也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界的一种环境行为,其目的都是期望通过这些生产活动来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在工业化的强大力量推动之下,占地球表面积29%的陆地已经基本被人类的脚印所覆盖。相反,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只有5%左右,尚有95%的海洋都是未知的,尤其是深海区域。

  21世纪被称之为“海洋的世纪”,这意味着海洋的地位在人类生存和发展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海洋开发已经成为当前任何一个拥有海洋资源的民族国家在确立国家发展战略上的重中之重。中国是一个沿海大国,拥有沿海海域总面积473平方公里,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14000公里的岛屿海岸线。

  更重要的是,中国海域横跨38个纬度,3个气候带,拥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环境错综复杂,各类海洋资源极为丰富。①与此同时,因为历史、政治等缘故,大多数海洋资源,尤其是海洋能源的开发远远不足,因此,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短缺、能源耗竭等状况,海洋开发对国家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在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与以往的海洋开发相比,21世纪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活动将因技术、环境变迁、人类意识提高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其特有的发展趋势,如海洋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大;海洋开发的国际合作将成为主流;海洋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等等。

  正是清楚认识到了这些趋势,中国政府才将海洋开发确定为中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已经将所有的国家纳入到一个共同的竞争体系中,而竞争的主体就是各个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同时,几百年的工业化生产已经使得许多人类生存必需的陆地资源面临枯竭,新的发展空间不仅是每一个民族国家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国家生存资源危机的出路。就当前人类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言,新的出路除了向太空发展之外,就是海洋开发。太空科技目前是整个人类最尖端的科技,它的发展不仅需要巨额的投资和大量的积累,同时它的实际应用价值的体现也需要相当一段时期。相对而言,人类不仅掌握了很多的海洋开发所需要的科技,而且实践经验也有很多的积累。从最近一两百年的世界发展史来看,凡是最先注重海洋开发的国家,都成为了当时的世界强国。②因此,中国要在21世纪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坚持走海

  洋强国之路。

  二、海洋开发的战略意义

  21世纪中国要实现海洋强国,就必须将海洋开发放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国家发展战略是指针对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所进行的全局谋划。它关系到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方针,也是一个国家能够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目标导向。历史上西方强国在近现代的崛起主要就是通过控制海洋来实现的,而导致中国近现代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因此,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再次希望通过海洋开发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时,中国必须紧紧抓住这次机遇,将海洋开发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各个构成部分之中,以实现国家的海洋强国之梦。

  具体而言,海洋开发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海洋开发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中国的实践证明,世界上没有最好,也没有唯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有最适宜的模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只要依据该国的具体国情进行的制定才是最适宜的。并且,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中心组成部分,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应该要更多地与其他重要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总体而言,源于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国家其他发展战略制定的指导方针和重要依据。从宽泛的意义来说,跟经济紧密相关的区域、能源、科技等领域的发展规划实质是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载体。

  鉴于此,从当前中国面临的发展形势来看,中国要成为一个大国,其理想的经济发展战略至少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改变原来高耗能的经济增长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结构模式。

  从20世纪后期国际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结合当前形势所确定的国家发展纲领来看,陆地资源已经频临耗竭,而外太空领域的资源开发受制于科技的进步,只有占地球大部分面积的海洋不仅拥有丰富的资源,人类也掌握了相应的开发技术。所以,加大海洋开发力度无疑是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亮点之一,而完善海洋产业体系,实现海陆产业统筹发展,应该是未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

  第一,海洋开发是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性保证。

  自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开发海洋的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全球海洋经济产值由1980年的不足2500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1.7万亿美元,海洋经济对全球GDP的贡献度达到了4%。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也加大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构想,先后制定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快了我国海洋开发的步伐,我国海洋经济始终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455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④

  第二,海洋开发是缓解影响经济发展的资源枯竭等环境危机的战略性需求。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陆地资源显得越来越有限和稀缺,人类已经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危机。广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和矿产等资源。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大约是全球农产品产量的1000倍。海洋石油和天然气预测储量有1.4万亿吨。广袤的海底还蕴藏着多种陆地战略性替代矿产。⑤

  第三,海洋开发是缓解当前世界性就业压力的战略性举措。

  海洋开发与利用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海洋产业群,吸引了大量的人员就业。以我

  国为例,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沿海地区的劳动就业。《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统计显示,2011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420万人,比上年增加了70万人。

  第四,海洋开发是促进世界经济自由化的战略性部署。

  当前世界经济的自由化发展趋势实质就是世界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如WTO(世界贸易组织)和APEC(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因此,海洋开发对促进世界经济的自由化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海洋不适合人类居住,但在船舶、潜水器等运载工具的基础上,海水就成了一种交通介质。海洋把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连接起来。海上航道是天赐之物,无需耗费巨资建造和维修就可以进行洲际运输,环球航行。人类的发展史已经表明,海洋是重要的国际交往与文化交流的通道,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2.海洋开发对国家区域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头十年里,人口向沿海的城市流动趋势变得更加明显。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以14个沿海城市为窗口,现在这些城市基本上都成为了沿海各省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最集中的区域。因此,海洋开发不仅仅涉及到沿海区域,也涉及到沿海区域和内陆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

  从中国区域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之所以处于领先发展的地位,这与中国加强海洋港口建设,促进海外贸易等海洋开发措施是紧密相关的。中西部地区则因地理位置所限,在发展时间、条件、意识等各个方面都要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不是限制东部的发展来实现区域间的均衡,而应该通过保持东部的发展优势来带动中西部的发展。这一点在中国最近十几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中得到了证明。要缩小东部对中西部自然资

  源的依赖程度,同时又要保持东部的发展优势,就必须加大海洋开发力度,从广阔的海洋中获取发展所需的资源。

  第一,海洋开发是沿海区域确保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海洋开发与利用大大地促进了沿海地区的发展,使沿海地区成为人口集中、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达的地区,许多沿海城市已经成为重要的海港和物流中心,如上海、青岛、深圳等沿海城市。但是,目前沿海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在资源的供给上主要还是依赖内陆输入,这种状态在内陆资源日益耗竭情况下必然会妨碍沿海区域的持续发展。因此,沿海区域要到更广阔的海洋中寻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

  第二,海洋开发是协调区域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区域社会发展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区域之间存在着一种恶性的循环,即资金、资源和人口越集聚东部,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就越大;差距越大,资金、资源和人口就越往东部集聚。所以,要想打破这个恶性循环,除了制定相应的制度政策之外,开辟新的生产和消费场所以引导资金和人口的转移就显得非常必要。显然,海洋开发不仅为资金转移提供了新的空间,也为开采新资源发现了新的场所。因此,海洋开发不仅缓解了东部人口拥挤等问题,也缓解了中西部的资源开采和运输压力,为中西部的发展留下了更多的基础。

  3.海洋开发对科技发展的战略意义

  科技发展战略是指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针对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要求和创新能力培养等问题所作出的重大的全局性谋划。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历,充分验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

  从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发展历程来看,海洋科学技术能力是参与世界海洋竞争的关键。⑥当前整个世界高速发展的海洋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就表明⑦,掌握

  先进海洋技术的强国在解决国内资源短缺、人口增长、生态恶化、能源耗竭等问题上明显要优于其他拥有同类问题的国家。中国的海洋科学技术虽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整体上远远落后于其他海洋强国。在海洋能源探测和利用、海水及各种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深海资源的探测和开发、海洋技术人才的培养等各个方面,中国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些海洋技术的发展无疑将极大地促进国家的生产力,改变中国现有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等。

  第一,海洋开发是新型科技发展的需求。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地球系统”思想的形成,地球系统科学成为最前端的科学。联合国《21世纪议程》中就将地球系统科学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基础之一。⑧显然,作为地球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必然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点。作为总体上一直落后于世界科技发展水平的中国,要想在世界科技领先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从这种新型科技发展领域入手。

  第二,海洋开发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实践的重要途径。

  太空和海洋是21世纪人类新拓展的发展空间和重要资源。相比于太空开发,海洋开发更具有操作性。更重要的是,海洋领域拥有广阔的未开发空间和资源。单就深海领域而言,那里不仅存在广阔的处女地,而且许多新的生物资源和能源都有待人们去发掘。这些海洋开发活动将会直接缓解当前人类面临的资源危机等困境。因此,“海洋科学技术尤其是海洋高新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最具活力、最有发展前途的科技领域之一”⑨。海洋开发离不开海洋科技的指导,但科技的创新能力也需要依赖海洋开发来检验。

  4.海洋开发对能源发展的战略意义

  当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能源资源的高消耗为基础的。其中,石油自工业化进展以来就一直占据着主导能源的地位,这个时代也被称之为“石油时代”。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以及长期的能源供应保障,是一个国家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物质基础。然而,正如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前主席谢克·亚曼尼所预测的那样:“石器时代没有因缺乏石头终结,石油时代将在世界耗尽石油很久之前终结”。⑩寻求石油的新来源或者替代石油的新能源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为确保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耗国。中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中国的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首先,在资源赋存上,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其次,在能源消费上,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种不均衡状态不仅加大了能源资源的开发难度,而且增加了能源的运输和利用成本。要转变当前中西部能源东部化的状况,就必须大力开发海洋能源。

  第一,海洋开发是缓解陆地能源危机的战略需求。

  广阔的海底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世界各国早已经将海洋油气资源开采作为确保能源发展的重要举措。就全世界范围来看,海洋石油的产量增长远远快于陆地石油。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年间,全球在海上开采石油的国家就从12个增加到了40个。以英国为例,在20世纪最后5年,英国政府对北海油田的总投资为233亿英镑,使得海洋石油产值在海洋产业年产总值中占据20%左右。?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的海洋能源开发严重不足,但

  同时也预示着中国在这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海洋开发是实现能源结构优化的战略举措。

  从已有的统计信息资料来看,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以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是确保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广阔海域中所蕴藏的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以及潮汐、破浪、潮流、温差等可再生能源必然会成为21世纪世界各沿海国家实现能源结构优化的首要选择。

  5.海洋开发对维护海洋权益的战略意义

  中国人的海权意识一直就很薄弱。在明清之前,中国内陆的丰富资源足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明清时期,因为政治的缘故,“闭关锁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将中国人的海权意识完全给压制了。中日甲午战争应该是中国人首次意识到海军对于确保海权的重要性。这种薄弱的意识使得进入21世纪之后的中国,在海洋开发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日益严峻的问题,如海洋资源被掠夺、海洋开发被阻扰、南海的海域被分割、一些岛屿被侵占,以及其他海洋强国凭借其海权的强势对中国国家安全等构成的系列挑战,等等。

  当前中国对海洋权力(seapower)追求还只停留于捍卫合法的海洋权利(searight)。?有人认为,中国海权是指“对本国领海、毗邻区、专属经济区的实际管辖和控制能力,在受到他国武力攻击或别国在本国海域内违反国际法及本国法律时拥有反击能力”,以及“具有公海自由航行、国际海底区域开发利用的能力和权力等”?。显然,由于中国海上力量的薄弱,这些权力很多都未能得到保障。

  因此,海洋开发对中国维护海洋权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海洋开发是国人海权意识觉醒并得以普及的主要驱动力。

  “海权与一个国家经济利益的关系首先体现在海洋资源对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海洋开发主要就是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它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国人的海权意识必然会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而普及并深化。

  第二,海洋开发为增强中国海权维护力量提供了基本保障。

  尽管美国人马汉认为影响海权的6大要素是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素质和政府性质,但是,这6个要素在海权上的实质体现仍然是海军力量。海军力量的强大必然基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而海洋开发是中国实现“海洋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中国当前许多海洋权益受到侵害,就是因为我们的海上力量还很薄弱。能够确保的海洋权益多停留于主权范围,甚至还有一些主权范围的权益也没有得到完全的保障,如台海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等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海洋权益问题。所以,中国海军作为中国海洋军事力量的主干,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第三,海洋开发是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出发点和归宿。

  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海洋开发的顺利进行,而海洋开发的结果是海洋权益得以维护的实际体现。制海权对于近现代大国的兴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维护海洋权益只是获得制海权的第一步。中国要走海洋强国之路,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紧紧抓住当前的历史发展机遇。中国已经因为明清的“闭关锁国”和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错过了近现代的海洋开发浪潮,如果我们再花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纠结于国家内部的争论,这就必然使中国再次错过世界性的海洋开发浪潮。

  三、结论与讨论

  海洋开发是中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但中国的海洋强国之路目前面临着两个关键性的先天不足。首先,海洋开发的起步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海洋强国。不说公元1500年之后的历史,单就20世纪而言,其他海洋强国早在60年代就已经纷纷制定并实施了该国的海洋开发战略。中国直到20世纪末期才开始意识到海洋开发的重要性。其次,中国海洋开发面临着周边邻海国的重重阻碍。这些阻碍主要是源于历史上帝国主义侵略所遗留的海域主权争端问题。现实中,这些争端使得中国无法自由地在本国海域中进行各种开发活动。

  鉴于此,实现未来海洋强国的中国海洋开发战略设定必须先要克服这两个困难,再依据中国发展的国情做出具体的架构。就具体的战略内容而言,要实现海洋开发的战略意义,在海洋开发战略设计上就必须做到:(1)战略指导思想的政治性;(2)战略目标的全局性;(3)战略重点的针对性;(4)战略措施的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的实践中,确保战略实施的措施始终围绕着实现战略意义去展开,从而真正实现海洋强国的最终目标。

  注释:

  ①黄良民:《中国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页,第324页。

  ②殷克东、卫梦星、孟昭苏:《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与演变》,《经济师》2009年第4期。

  ③徐质斌:《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69页。

  ④

  国家海洋局政府网站,http://www.soa.gov.cn/soa/hygb/jjgb/A010906index_1.htm

  ⑤李靖宇,赵伟等著:《中国海洋经济开发论:从海洋区域经济开发到海洋产业经济开发的战略导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58页。

  ⑥殷克东、卫梦星、孟昭苏:《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与演变》,《经济师》2009年第4期。

  ⑦马吉山、倪国江:《我国海洋技术发展对策研究》,《中国渔业经济》2010年第6期。

  ⑧中国科学院海洋领域战略研究组:《中国至2050年海洋科技发展路线图》,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2页。

  ⑨李珠江,朱坚真主编:《21世纪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95页。

  ⑩《联合国粮食与农业合作组织(FAO)公共文库:世界渔业与水产养殖状况》(中文版2006),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官方网站,http://www.fao.org

  ?

  徐质斌:《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72-73页。

  ?

  张文木:《论中国海权》,海洋出版社,2010年,第6页。

  ?

  章示平:《中国海权》,人民日版出版社,1998年,第288-291页。

  ?

  鞠海龙:《中国海权战略》,时事出版社,2009年,第36页。

  崔

  凤

  男(1967-)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博士

  【文献来源】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shanghai-administration-institute_thesis/020121606457.html

篇十一:海洋发展因素研究对中国的相关性

 中国的海洋问题和海洋意识[原创]

  中国的海洋问题和海洋意识[原创]

  南江渔夫

  中国不愧为一个世界大国。中国拥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国土,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陆地大国;中国还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在100多年前的历史上,还曾有过被割占的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库页岛沿海等)等四大海域共近4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它又可称得上是一个海洋大国。

  (二)然而,中国作为真正意义的海洋大国,严格地说,长久以来却是处于一种“有海无疆,有海无防,有海无军,有海无权”的不可思议的落后状态。

  咋听起来,似乎觉得太过无视历史和现实了。那麽,还是让我们大家来看看历史和现实的真相吧!

  除了渤海(我国的内海)以外,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相关临海的邻国今天这个说这块海面和岛礁是他们的,明天另一个又说那一块属于我的……

  请问,哪里才是我国得到公认的、合法、安全、稳定和真正的海疆界线?还是除了渤海以外,黄海,东海,南海等领海的有效控制和防卫,只及近岸和近海,稍远一点就鞭长莫及,防不胜防,任由他人随意游弋。请问,哪里还有真正意义的海防?说到海军,只是到了晚清时期李鸿章办起了“北洋水师”,中国历史上才算有了真正意义的海上军事力量。然而,我国的海军建设长久以来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力量弱小,技术落后,就连周边几个中小邻国都敢于肆意侵占和瓜分我国的岛礁,并挑战我国的海洋主权,而我们却不能进行有力的抵御和抗争,显得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请问,这麽一拨儿海上力量也堪称为一个诺大中国的海军?我国的海洋资源任人掠夺开采,海洋岛礁任人瓜分,海域任由他人舰艇甚至航母横冲直闯,渔民常常在自己的领海被他国打死、打伤和扣留。请问,哪里还有什麽海权可言?

  这一切,确实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的国家形象以及国际地位等是极不相称的。

  (三)那麽,这一切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呢?

  核心问题和根本原因就是:①自古以来,国家和民族从上到下和大众化的“海洋意识”淡薄和落后;②政治上专制和腐败;③军事上软弱和无能;④存

  在着严重的把棘手和困难问题延后和推留给“足够强大又极具智慧的后代”去解决的苟安思想和不负责任态度;⑤还有,就是列强的侵略和相邻临海国家的无理挑战;等。其中,民族的“海洋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海洋意识”是什麽?就是:海洋是什麽?海洋的重要性;如何控制、开发、利用海洋?等一系列系统的和科学的知识、思想和观念。

  在这里,我们试图通过对中国的历史、民族文化、地理、地缘、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科技等内部因素,以及国际和周边等外部因素,进行详细的探索。

  关于国家的内部因素:

  1,历史因素:?盘古初开,炎黄华夏,便在黄土高原一带与黄河流域中游的陕西、山西和河南等地兴起和形成。中原,是中华大地的中心地带,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远离海洋,甚至也不是水系发达的地区。?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算起,历代皇朝建都在咸阳

  、西安、洛阳、开封等内陆地区,稍微靠近海边一点的就是北京、南京和临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期远离海边,“山高海深皇帝远”。?同时,中国历代的君主和执政者又一直是内陆人氏,没有几个是真正飘洋过海的,缺乏对海洋的认知和兴趣,不甚了解海洋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苦海无边,哪里是岸?在人们眼里,海洋反而成为一道向外拓展的深水障碍。④家大业大,视海洋以及岛屿为负担,丢掉几个海岛和几块海洋不算啥的君主思想。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强迫沿海居民内迁,背离海洋。直到沙俄入侵以前,中国历史上就从未与邻国在海洋和陆地上正式划定过边界线,疆土意识淡薄。历史上,列强侵略和强迫中国政府首先割让、放弃或租借而丢失的就是海洋,以及沿海的领地、城市和附属国。只是到了鸦片战争,英帝国主义的舰炮从海上强行打开中国的国门,强迫清政府实行“门户开放和五口通商”之后,中国人才真正开始了解和理解海洋并创建正规的水师。直到目前,在东海和南海的争议问题上,仍然有人主张什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却闭口不讲“主权在我”。中国历史上直至现在,并没有实现过真正的“海洋时代”。

  由于历史的和复杂的原因,结果眼下中国的海洋意识和海洋国土的状况,就是国人所能看得见和听得着的那个样子了。,民族因素:中华民族在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先后由50多个民族逐渐融合而成,一直成为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族群,发祥和崛起于广阔的黄土地,是一个以农耕为主体的民族。从总体意义上说,他不像是一个海洋性民族,而更像是一个大陆性民族,是不善水性,赖陆地而生的“旱鸭子”。历史的很长时间以来,中华民族一直认为自己是世界“中央之国”。他不是一个开放性的民族。

  汉族的人口最多,占有中华民族的绝大多数,遍布全国各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一直成为主导性族群。汉民族发祥于黄土高原和中原大地,长期居住在内陆地区,沿海一带较早的聚居区域只有山东半岛和江浙等地,不是一个典型的和真正的海洋性民族。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淡薄,首先和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汉族本身。先是“闯关东”,“走西口”,然后是“下南洋”,“卖猪仔”,“过番埠”,“奔欧美”,很晚才逐渐通往世界海洋。

  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族,长期以来深受儒家思想的严重影响,一贯奉行中庸,谦让,和为贵,安分守己和知足者常乐等价值观。它是一个很有内涵而非外向和强悍的族群,历来以防御为主,善于“防守反击”而不

  习惯于主动进攻和入侵他国。修筑万里长城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当年汉武帝只是在匈奴大举进犯和威逼中原时,才被迫亲率大军远征和反击,赶走了单于之后又主动撤回中原,而没有实施占领和统治。唐代封建皇朝最强盛,东征西战,南抵南越,安抚西藏等,也只是把他们降服为纳贡的附属国,并没有真正纳入自己的版图,更没有征战和扩占过海洋疆域。试想,如若侵略和掠夺成性,如今的中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琉球,西太平洋等,不早就成为中国的囊中之物了;要不是蒙、满等骠悍族群先后入主,中国的疆域与版图恐怕也不会有现在那麽广阔呢。

  直到近代和现代,中华民族从来没有侵占过别国一寸领土,更不要说是海洋国土了。

  3,文化因素:中国以汉民族为主导,中华民族以汉文化为主导,汉文化又以儒家的封建,专制和农耕文化为主导,封闭保守,尊老奉上,人义礼智信,不崇尚科学,欺弱怕强,等。然而,中华民族的总体文化构成是很复杂的,其中缺少了一点探索,冒险和开拓的成分。

  一直到辛亥革命成功,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文化成为历史和文化的主体,封建专制及其文化残余的影响最长久和最深重,直至现在。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形成并统治着中国大地。列强入侵,国土(首先是海洋和沿海国土的)沦丧,实行大地主,官僚买办和大资产阶级专政,同时充斥着崇洋媚外,卖国求荣和洋奴哲学。中华大地,贫穷落后,民不聊生,国家和民众经受历史上最惨重的压迫与苦难。

  分封诸侯,军阀割据,匪患严重,义军蜂起,“地盘”又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大特点。然而,他们各霸一方,却占山、占地不占海洋。

  汉奸文化。中国不乏汉奸,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他们不要江山要美人,卖国求荣,挟洋自重,数典忘祖,往往出卖的首先就是沿海的权益。其根深蒂固的原因,就在于严重的“小农意识”和孔孟之道。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海外华侨和华人不少,尤其是东南沿海和西南沿边一带

  。他们漂洋过海,受到了欧美先进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深知海洋的重要性,并在推翻满清皇朝和建立民族工商业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造就了浅薄的和比较开放的华侨和海外文化。

  郑和“下西洋”,并非海洋意识的推动和为了拓疆,以及寻求海外资源和开发海外市场,而是据说为了找到什麽王子,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然而,此举确实成为中国出洋过海历史的伟大先例。

  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和计划经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封建专制残余影响仍然严重存在,封闭性较强。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两个市场”,面向世界,各项事业迅速发展,海洋逐渐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生命线”。人们开始习惯以开放的眼光看世界,在荡涤着封建传统文化的同时,海洋意识也得到逐步加强。

  无论什麽时候,我们都要始终不渝地与封建残余文化作坚决的斗争。

  4,地理因素:中国幅员辽阔,北部,西部,西北和西南部为山地和高原,东部、东南和东北部面临海洋。整体的地形和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江河大多自西往东流,中下游以及沿海地区多为丘陵和平原,汇入大海。历史上,“四海”始终是中国的不争的海洋疆土(当然还有,仅在100多年前被沙俄割据的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以及库页岛沿海)。

  河流的下游和沿海地区,水患与台风灾害严重,影响农耕民众的居住,生活和发展。中国的地形非常复杂,东西南北的交通十分困难。中国大陆深入亚洲内陆纵深腹地,新疆距离海洋几千公里,成为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地区。就算成都,西安等中心地区的城市,距离海岸也在2000公里以上。海途难,也难于上青天。

  诺大华夏国土,仅有东面临海,与世界的海洋连接就显得十分不充分,陆界过长,海陆界比例过小,海洋性不够突出。然而,近代西方列强正是通过海洋,首先入侵我国的沿海地区。

  渤海是个内海,沿海民众缺乏海洋和开放意识。明朝为了抗击倭寇,清朝为了收复和统一台湾,都曾先后在沿海实施“海禁政策”,很多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被迫离乡别井,顺江而上,背海向内陆迁移,小部分居民漂洋过海谋生。东部沿海早就成为中国的“前线”地区,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只是到了近代,海关陆续被打开,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沿海地区才开始陆续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

  中国具有广袤的国土和内陆纵深,就有了战略回旋余地,可以“以空间换时间”。西方列强的入侵,日寇的践踏,都未能深入到中国的中心腹地。尤其是“冷兵器”时代,远程投送能力还不够发达强大的时候,内陆纵深就成为安全藏身之地。修筑万里长城和建设“三线”,都是为了适应这种地理和地形战略。因此,在国防战略方面,长期以来,容易与自然产生“重内陆,轻海洋”的意识。

  5,地缘因素:我国与十几个国家分别以陆地,山岭,江河和海洋为界接邻。除了日本以外,其它海洋近邻连接国家均为中小弱国,历史上并没有与中国争占过海洋和从海上进攻过中国。中国一直把海洋看作天然屏障,可以安居大陆,然而北部大陆地区却不时地受到外族的入侵,不得安宁。

  中国的中远海洋有岛链障碍,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没有陆上“丝绸之路”的延续时间长。其实,东南沿海一带的居民当年“下南洋”也多数是通过陆路进行的。

  到了元朝时期,渡海出兵日本失败,造成了一个很大的负面影响,望洋而叹。从那时候起,直至倭寇袭扰到抗日战争,对日本的海上防备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日本是个典型的海洋国家,对海洋的依存度很高,“明治维新”以后,国力迅速膨胀,实行军事扩张和侵略政策,首要目标直指中国,首先侵略和占领了琉球群岛和朝鲜半岛,通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后又侵占了台海以及千岛群岛(俄)等。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又从连云港,青岛,上海,大亚湾和北部湾等处登陆,全面侵略中国。

  沙俄是中国最大的陆上邻国,100多年前它侵略和割占了我国大片陆地和东北部大片海洋,严重地压缩和阻碍了中华民族通往大海的道路。

  美国是当今的世界霸主,视太平洋为自己的“内湖”,打“台湾牌”,并在西太平洋和我国的海洋上兴风作浪,竭力封锁和遏制中国通向大洋以及迅速发展。

  其实,我国的海洋从来就不太平静,周边国家一直虎视眈眈,等到三、四十年前,发现了石油、天然气,以及我国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矛盾进一步

  突出,我国的海洋更加是

  “烽烟四起”了。

  从地缘上,可以说,中国的海洋威胁主要是来自日、俄、美。同时,封闭的中国,远在西方的列强令国门打开的时间来得实在是太迟了。

  6,经济因素:华夏5000年农耕文化和长期的封建专制,国民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主体形成了长期封闭型的落后农业经济。人口过多,人均资源少,尤其是农村长期贫穷落后的状态不容易改变。历史上,海洋渔业、养殖、运输和贸易等也是“小农经营”,没有形成“靠海吃海”的和有规模的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西沙和南沙是我国的固有领海,中国人很早就曾经在那里驻扎和生活过,但是并没有作为基地进行长期和稳定的海洋(岛)经营,也缺乏治理和没有正式划定海疆界线。时至今日,中国的农、林、牧、副、渔等,绝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小农经营”的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历史上没有发生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没有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和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内市场广大和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加上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经济,民族工商业十分疲弱,没有必要和没有能力进行资源和市场的海外扩张和掠夺。

  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强调自力更生,极不重视市场与竞争,也缺乏开放性,同样轻视海洋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和吸收国外资源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和现实工作,很自然又迫切地被提到日程上来了。同时,对海洋以及海洋经济的发展和保护,以及对“海上生命线”的依存和保护更加显得日益迫切和重要。我国的海洋意识得到了迅速的提升,是到了开创国家和民族“海洋时代”的时候了。

  7,政治因素: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经济基础造就了封建政治,中央集权和封建专制,官僚和地主阶级成为国家和人民的统治者。封建政治的意识形态反过来又长期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父传子,家天下”,独断专行,封闭保守,没有民主和自由,没落的封建政治体制和制度全面腐败,软弱无能,对内实行残酷剥削和压迫,对外曲辱求

  全,割地赔款。历史上,除了个别外,没有几个是真正重视海洋并很有作为的开明君主和繁荣昌盛的朝代。

  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和暴动,推翻了封建皇朝,实现了改朝换代,作为主体的农民阶级却未能真正掌握政权和当家做主,这是历史的悲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和政治,内忧外患,俄、英、日帝国主义趁机侵略和割占中国的领土和海洋、岛屿。孙中山先生发动和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皇朝,结束了封建专制社会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政治上四分五裂,封建残余严重存在,根本顾不上国家的海洋权益。新中国成立后,事实上一开始,海洋权益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投入。

  事实已经证明,“一言堂”说了算,中国的历代和历届政府与周边国家所划定的陆地和海洋边界线,大部分“协议”并不能真正代表和反映正确、广泛的民意,肯定会或已经给民族、后代和历史留下悬念、祸害、矛盾,甚至武装冲突。

  8,军事因素:国家的政治、经

  济和科技是军事能力发展的基础。政治腐败、经济和科技的落后,必然造成军事上的腐败、落后和无能。因为军事上的失败,近代以来中国曾经丢失了50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和海洋国土,并负载了天文数字的赔款。

  中华文化和汉族的封建保守,深深地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历史上习惯于“防守反击”。首先,它不是主动和进攻型的,而是被动和保守防御型的;它从来没有主动地越过边界尤其是海洋疆界去侵略其他国家。抗日战争中,国军的表现也多是被动应战,搞什麽保卫战和会战之类,极少主动和大规模组织对日寇的进攻和围歼。其次,中国长期以来一直以陆上和陆军作战为主体方式,直到晚清时期创办了“北洋水师”,才有了真正意义的历史上第一支正规海上军事力量。然而,保守至极,毫无作战经验和战斗意志,以至于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还有,文化上的保守、谦让也反映到了战争结局的处理上,如中印,中越边界自卫反击战中,死伤了大量指战员和耗费了大量的财物,我们胜利了却又撤退回来,尤其是给“藏南问题”的解决留下了祸根。在有关海洋主权的争议中,迟疑和不敢出手抗争,好像怕什麽,一副软弱可欺的模样。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尚未实现完全统一的大国,又是与周边国家在陆地上和海洋上存有边界争议最多的国家。这都是祖宗留给我们和后代的“遗产”。自二战结束以来,中国未曾因为战争失败丢失过一寸陆上国土,却在海洋疆土上不断让人抢占和瓜分,说明了我们还没有真正构筑起坚固的“海上长城”,海防和海军成为国土防御的一大软肋和短板。

  中国十分缺乏现代海军的作战经验。中国的陆军和陆上作战向来是比较坚定和强悍的,如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唐、蒙、满的远征军,以及抗美援朝等战争中的表现,可见一斑。明代中国沿海经常受到倭寇侵扰,抗击作战的戚继光将军主要进行陆地作战,因为没有海军和战船,也就没法从海上实行乘胜追击。康熙年间,收复台海,也并没有重视建设正规的海军,靠运兵船航渡和陆上作战取得胜利。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不堪一击,全军覆没。抗日战争和内战时期,国民政府没有像样的海军力量,因此都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海上战例。海军弱小,无能为力,以至于抗战胜利后,国军只能控制南海的太平岛,而西沙不设防。新中国成立后,建设了人民海军,属于近岸、近海、防御型的。曾经发生和进行过几次中小规模的海上战斗,算得上是真正意义的海洋维权和海军作战,如以木船、炮艇与

  蔣军的兵舰几次战斗,以及与越南海军兵舰发生的西沙之战等,都奇迹般地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一直没有与比较强大的现代海军对手交过战。

  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海军建设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如海军各兵种配备比较齐全,包括航母在内的各型大型水面舰艇服役,核潜艇特别是弹道导弹核潜艇已经具备“二次打击”的能力,实施和实现远航出访、环球航行、护航和维权等任务。人民海军急起直追,正由“浅水海军”向“中远兰海”,直至“深兰海军”的现代化强大海军迈进。

  没有“航母战斗群”的海军就不能成为现代强大的海军,就不能实现舰队的自身保护,“海上生命线”的卫护,海洋疆土尤其是南海和台海的维权与祖国统一,就不能与“常任理事国”和“负责任的大国”地位相适应,就不能形成对竞争对手尤其是强大对手的有效战略威慑。

  海洋(还有太空)才是真正可以“自由延伸和拓展”的空间和方向。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其实也十分懂得国家“安全边界”的概念,并一味在陆上实行

  维权和拓疆、戍边,以确保国家和“边界安全”。但是,在海洋方面的“边界安全”问题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我们必须确立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后盾,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解决领土和海洋纷争的战略。在强权政治的世界上,军事的胜败可能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当前尤其要强化现代海军力量。

  9,外交因素:中国历史上一贯奉行“和为贵”,“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外交政策,坚持以和平与稳定为基石,实现“和平共处”。

  “弱国无外交”。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极贫积弱,没有强大的国力作后盾,只能低三下四,唯人是从。历届政府被迫签订和承认了许多涉及国家主权和利益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直至今天,国民大众仍然耿耿于怀,心有不甘。中国过去没有在外交方面从俄、美、英、法、日等列强手中获得过什麽重大和根本利益,反倒是累累吃亏,例子多的是。

  从抗日战争到“冷战”结束期间,中国的外交政策基本上是“一边倒”,时而倒向苏联,时而倒向美国,吃尽苦头。冷战结束以后,坚持和奉行真正的独立自主和“多极化”的外交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努力寻求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专心致志地搞好国内建设,“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争取实现“和平崛起”。然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必须大胆维权,敢于斗争,伸张正义,广交朋友,多一些盟友和“铁哥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地位和负责任的大国。

  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国际海洋问题,是从葡萄牙侵占澳门,倭寇袭扰沿海地区和荷兰侵占台海以及郑成功收复台海的时候开始的,而且从来就并不风平浪静。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没有因为战争失败丧失过一寸陆地领土,而海洋和岛礁却被邻国随意瓜分。当前,中国与日本以及南海相关诸国围绕边界、主权、资源和运输等问题的争议和矛盾日益突出,其实背后却是中、美、俄、日等大国的外交和军事的博弈。中国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沿海的一系列核心利益问题,并设定了底线。当代的中国人,背负着时代和民族的希望以及历史责任,正面临着胆略、智慧和斗志的严峻考验,要适时地调整外交和军事战略,把斗争的重点

  和方向转移到海洋上来。

  台海问题是中、美两国外交的核心问题,关付中国的统一等一系列重大核心利益。解决台海问题,中国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和强大实力”的原则,做好和平与军事“两手准备”,积极努力争取和平方式解决,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0,科技因素: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和“中医”对人类做出了辉煌的贡献。封建专制,小农经济和孔孟之道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拒绝先进的科技文化。从宋代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就开始走下坡路,在15,16世纪就被西方超越,并大大地落后了。中国人创造了“象形文字”,长期以来,大多数中国人习惯于惯性和有形思维,善于“硬件”创造,而不太善于无形和抽象思维以及“软件”创新。世界上,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和创造都无一不来自西方。以至于,太平天国的士兵用大刀长矛与“洋枪队”作战;英国海军攻打虎门炮台时,舰炮是在13公里的远处开炮轰击清军阵地,而落后的“猪仔炮”只能打到2-3公里远,进行了一场“不对称和不接触”的战争。明朝时期,还可以建造“下西洋”的大船和组织那样庞大的队伍,而清朝末年的“北洋水师”所有的战舰及武器装备只能全部从英、日等国购买。

  落后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严重地拖延了强海、强军和“四个现代化”的后腿和步伐。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就不会有先进的武器装备,“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条定理。

  目前,中国的海洋产业,海洋科技,以及海军建设等方面仍然相当落后,如在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海洋开采,海洋运输,海洋探测,以及大型舰艇、武器装备、航空兵、海军作战的理论与实战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马岛战争,南海问题等案例中,先进的海军武器装备的重要性警示着中国人,必须科技强海军!

  关于国家的外部因素:

  历史上,外国列强先后有葡、日、荷、俄、法、美等国对中国的海洋疆土及沿海地区进行过袭扰、侵略甚至割据、霸占、租借。南海相关周边的中小国家也不断地对中国的海洋主权提出挑战和要求,甚至抢占和非法开采。如台海问题,就是因为甲午战争失败,满清政府被

  迫将台海割让给日本,抗战胜利后光复;内战中蒋介石集团败据台海,挟洋自重,企图分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侵占和控制台海,抗拒大陆的统一。台海问题的高成本严重地消耗中国的资源。

  中国的海洋周边有世界大国聚集,西太平洋是中、日、俄、美等国利益攸关地区。而且,中国的海洋被中远处的完整岛链锁绕,不便于向远洋深处开拓。

  美国是中国海洋问题和实现统一最大的障碍和威胁。它竭力通过海洋封锁和遏制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企图继续独霸世界。

  中国在海洋问题上与外国势力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和艰苦的。

篇十二:海洋发展因素研究对中国的相关性

 我国海洋经济的区域特征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摘要:现在工业化的经济发展给社会的经济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也有很多问题随之产生,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现代化经济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海洋资源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资源之一,作为地球上最广阔的区域,人们对海洋的开发从未停止,并且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更是深入地去开发海洋的价值,到现在,我们发展并形成了海水养殖、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石油及天然气的开采等等产业,海洋经济在人类社会经济当中的比重也快速地攀升。但是我们在开发海洋价值的同时,也应该客观地看待资源的发展概况,也就是说在海洋当中虽然很多资源可以再生,但是也有很多不可再生的资源被大量开发之后可能会让人类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同时这些可再生的资源也需要一个恢复的周期,一旦开采过度也可能会导致资源链断裂。因此本文着重地讲述了海洋经济,研究了海洋经济的区域特征及其未来发展,同时提出了相关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海洋经济;发展对策;区域特征;特征分析

  引言

  从古至今,人类对海源资源的开发从未停止过,在古代人们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只能入海渔猎,而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对于海洋资源的利用率也远远超过了以往,由于海洋资源的丰富性,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较量逐渐从陆地资源转移到海洋资源之上。每一个沿海国家都能够划分到属于本国的海洋领域,在海洋领域当中有很多区域是非常特殊的,这些区域或是有着非常丰富的油气资源,或是有着大量的海产资源,这些资源对一个国家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从领土主权上来看这些区域不容侵犯,从资源丰富性来说这些资源能够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发展,因此我国非常重视我国领海的主权和领海区域当中的海洋经济发展。虽然在世界上科技水平比较先进的国家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上都是采取着大致相同手段,但是也会因为区域特征的不同,而出现个体的发展[1]

  特征,比如我国要想更好的去合理开发海洋价值,就必须要更深入地去了解我国领海区域的具体特征,然后才能够制定更加高效的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能够维持海洋生态的平衡。

  开发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性

  1.1有利于经济全球化

  海洋占据了地球上绝大部分的区域,大部分的区域对世界各国来说是共有的财产。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深入,为了提高商品流动的效率和减少商品运输的成本,海洋就成为世界贸易的交通要道,打破了国与国、州与州之间的范围限制,从而实现了世界贸易的高效发展,进一步的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而在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使世界各国突破了文化封锁,使世界各国能够了解并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优点和摒弃本国的文化弊病。因此开发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提高经济,也能够促进我国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

  1.2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

  每个沿海国家都有专属的经济区海域,专属经济区是(EEZ)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确立的一项新制度。专属经济区是指从测算领海基线量起200海里,在领海之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因此濒临海洋地区的国家都具备了非常巨大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虽然我国的周围有很多小国家共同瓜分海洋区域,但在我国东部有着绵长的海岸线,相对来说有着非常广阔的海洋经济开发区,能够为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贡献出巨大的力量,同时更加科学合理的去开发海洋资源,能够改善我国因人口数量,而个体分配资源不足的状况。

  1.3有利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海洋虽然不是陆地,不是人们能够生活的区域,但是对每一个国家而言,海洋领土在另一种意义上来说更加重要。每一个国家对于专属经济区海域都有绝对的自主权,这个区域不仅有着经济发展上的意义,还有战略上的意义。从战略上来说强化对我国领海的控制,可以在战争期间将其作为战备地带和战缓地带。而[3][2]

  从经济上来说,拥有并开发控制的海洋经济区域越大,国家就能获取更加充足的经济资源,能够保证经济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发展海洋经济能够间接地促进我国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为海洋当中无论是渔猎、水产养殖和油气资源开采都需要非常先进的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容易创造出相关的养殖和开采技术去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无论从战略意义还是从经济意义上来说,开发我国海洋经济都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相关权益。

  我国海洋经济的区域特征

  2.1时空性

  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也是有很多不同特征的,首先是地理区域不同海产生物的种类数量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其次是临海省份的科技实力制约着经济发展,比如广东上海这些一线城市比其他二线城市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去发展海洋经济,这些大城市的海洋经济不以海产为主,而是更全面的囊括了海洋当中的各种资源;但是对于一些经济不太发达的省份来说,就很难做到全面开发海洋经济价值,比如广西、海南、黑龙江等等地方就更多的以发展海洋旅游经济和海产经济为主。沿海地带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全球化的今天,是我国的中心地带,而随着那些沿海二线城市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他们也能够更进一步地去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这是非常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2.2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

  在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高收益和高风险是并存的,现代化的海洋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现代化的先进科技水平,即便像渔猎和港口运输等古往今来一直存在的行业都必须要依托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相关的设备才能够优化行业及产业的发展,而这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这些行业来说是一种必要的调整。从我国当前来看,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远远没有普及到民营行业当中,也就是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渔猎行业还没有脱离传统的产业结构模式,没有得到更多先进科学技术的注入,在渔猎这块独特的海洋经济内容之上,依旧处于发展的初期,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传统的渔猎经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洋经济,这样的经济模式是低收益与高风险并存。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我国更加重视对于海洋科技[6][5][4]

  的研发,特别是各个沿海的省份都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我们也能够开发更多的海洋价值,比如潮汐能这种天然能源。结合高科技的使用海洋经济的发展,脱离了传统模式中的低收益高风险,而转变为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这种高风险不体现在经济损失层面上,而是人们对海洋价值的合理开发也会造成一定的自然灾害,这种自然灾害给人们造成的威胁更高。

  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对策

  3.1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要想更好的发展我国海洋经济,就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即对资源的开发要合理,在开发的同时,也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去保护海洋经济的各种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在海洋资源当中有很多对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被开采会对环境造成毁灭性的伤害,而这种伤害可能要经过几万年或者几十万年才能够再次恢复,人类也不可能在这种资源短缺的世界中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必须以保护海洋为核心原则。

  3.2贯彻落实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要贯彻落实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就必须要形成一套系统的规划,主要是科学技术方面,需要严格的制定合理的资源战略,以当前的科技水平出发,来划定我们对海洋资源开发的程度,同时要加强海洋科学技术的研发,去提高海洋资源应用效率的同时,提升保护海洋环境的水平,这样才能够让海洋经济的发展能够不紊地进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应该根据国际形势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确保其科学性及实用性。各省根据国家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方向,依照自己海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以及实用性的开发,确认发展策略,对于一些海洋高新产业,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撑,从全局把控海洋资源的开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政策

  [7]

  也要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政策来保证海洋经济发展的科学性。我国的海洋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人们对于物质需求的欲望是无限的,如果没有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规约束着相关企业的发展,那么他们就可能会因为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不断地去深度开发海洋当中的各种不可再生资源,打破我们后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健全法律法规政策是非常重要及必要的。首先,海洋资源是我国重要的领土资源,我们要坚决地维护我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重申我国的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区域的主权、管辖权等权利,从国家层面对我国这些海洋资源提供依据和保障。

  结束语

  发展海洋经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方式。但是我们在发展海洋经济的时候,万万不可为了发展经济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发展海洋经济的时候,要充分依托于现有的海洋技术以及时代赋予海洋经济的要求,进行适量、适度的开发。考虑到每一片海域的承受能力以及海洋资源的特点,进行有计划地开发利用。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利用政策法律法规,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必要的方向,进行监管,从而真正是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参考文献:

  [1]田振萍,姚翔,宫云飞,等.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学,2020,3(1):1.

  [2]何中平,刘素坤,李旭.大连市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20(5):2.

  [3]王园,黄甜.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2):9.

  [4]郇恒飞.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差异[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9(3):8.

  [8]

  [5]黄灵海.关于推动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1,34(6):8.

  [6]张藏丹.财政支出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作用与路径研究[J].经济师,2021(9):2.

  [7]陈美伊.新时代海洋金融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J].区域金融研究,2020(5):5.

  [8]宋伟鸣.基于我国海洋经济及环境现状的相关发展理念思考[J].江苏商论,2021(4):3.作者简介:邹庆锋

  男1976.11.06江苏扬州225200扬州兴邦船舶科技有限公司

  本科

  工程师

  船舶与海洋工程相关

篇十三:海洋发展因素研究对中国的相关性

 中国海洋与海岛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海洋与海岛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

  韩增林,狄乾斌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大连116029)摘要:人文—经济地理学对海洋与海岛发展的研究,以海洋经济地理为研究平台,围绕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中的海洋经济发展、海岛地区发展及其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文—经济地理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理论与综合应用研究工作,在推动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发展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近期相关研究成果与进展,梳理总结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分析厘定存在问题,提出未来研究趋势与展望。关键词:海洋与海岛;研究进展;人文—经济地理学;中国

  人文—经济地理学对海洋与海岛发展的研究,以海洋经济地理为研究平台,以解决海洋、海岛以及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为基本方向,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与方法技术集成,重点开展了海岸带及近海资源环境、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人海关系协调优化、沿海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沿海港口与物流、海岛地区发展、海洋地缘政治与经济、滨海旅游等方面研究,广泛参与了国家、省、市各级海洋与海岛中长

  期发展规划的编制,承担国家与地方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各级政府决策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特别是结合当前国家“坚持海陆统筹、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围绕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中的海洋经济发展、海岛地区发展及其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文—经济地理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理论与综合应用研究工作,在推动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发展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最新研究进展

  近几年来,在继续加强海洋经济地理传统领域研究的同时,人文—经济地理以解决海洋、海岛以及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为基本方向,重点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与方法技术集成,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理论与综合应用研究工作。1.1海洋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为理念,人文—经济地理学对海洋资源开发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资源特性与分类、海洋资源调查与价值评估、海洋资源开发的内涵机制与发展模式、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海洋生态环境服务价值评价等方面[1-3]。随着沿海地区开发力度与开发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一系列由于海洋资源肆意开发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日趋暴露。从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人文—经济地理学者愈发关注沿海岸线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海岸带与海岛地区的生态脆弱性、海洋自然灾害影响以及海域承载力等问题[4-6]。

  1.2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

  人文—经济地理学对海洋产业与布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海洋产业结构水平与所处阶段评价、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与具体模式、海洋产业结构的演变机制与规律、海洋产业的空间布局结构与海洋产业集群培育、海洋功能区划等内容。一些学者从区域空间与经济结构综合分析角度,探讨海洋产业发展的结构性演进特征与规律,提出了具体的优化与调整方向[7];一些学者着眼于不同的空间尺度,研究沿海不同地区海洋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域空间差异问题,关注其空间差异的演变特征与具体作用机制[8-9];还有些学者针对具体某一海洋产业(如海洋渔业)的发展与布局,探讨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产业的具体途

  径、模式与对策等[10-11]。1.3海洋循环经济研究

  海洋循环经济是实现沿海地区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人文—经济地理

  12期韩增林等:中国海洋与海岛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

  对海洋循环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①海洋循环经济的理论探讨,包括海洋循环经济的概念界定、发展机制、海洋循环经济体系培育等内容[12];②基于产业体系的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布局研究,探讨具体的海洋产业(如育苗业、海水增养殖业、水产加工业、海盐业及盐化工业、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业、滨海造船业)循环经济模式与布局问题[13];③沿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科学构建海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和监测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状态和程度,分析沿海不同地区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14-15]。

  1.4沿海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

  人文—经济地理学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构建、新评价方法与模型的应用、区域性与差异性比较、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等方面,许多学者曾采用不同评价指标与方法对中国沿海不同空间尺度地区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与探讨[16-17]。除了关注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内部空间差异,也同时重视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变化特征。对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组群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沿海城市与港口的互动耦合机理、沿海港口城市区域经济效应、沿海城市海洋经济发展等领域等[18]。

  1.5沿海港口与物流研究

  港口兴衰与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目前中国沿海港口发展现状仍不能适应国家需求。着眼现实问题和需求,人文—经济地理学重点开展了港口城市体系、集装箱港口体系与运输网络、港口城市与物流、区域物流体系等方面的研究[19-21],主要集中在:①研究港口地域组合特征,探讨港口与腹地互动机制、港口功能整合与合理布局、港口在地区经济中的作用以及港城关系等问题;②研究集装箱港口发展与布局问题;③探讨港口物流与区域物流体系的关系,研究港

  口物流网络系统发展的规律与模式;④探讨物流等新因素影响下港口城市的空间结构变化规律以及区域港口城市体系发展等问题;⑤开展港口物流、城市物流、区域物流的规划研究。

  1.6海岛地区发展研究

  中国有6500多个大小岛屿,海岛岸线长约1.2万km。海岛作为海上的陆地,是海洋开发的重要基地,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与国防前沿。人文—经济地理学对海岛的研究,主要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研究中国海岛的战略地位、海岛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海岛经济评价与类型划分、海岛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海岛农牧一体化发展、海岛经济发展规划、海岛可持续发展支撑系统等内容[22-24]。

  1.7海洋地缘政治与经济研究

  海洋既是人类财富,也是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与合作的舞台。随着国际海洋新秩序的逐步确立,中国的机遇与挑战越来越多地在海洋方面表现出来。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①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问题;②中国海洋地缘政治研究,包括当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与海洋地缘政治关系、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海疆与海权丧失的海洋地缘政治背景分析、中国现实的海洋地缘政治格局与中国在海洋世纪海洋的地缘政治战略地位等;

  ③中国海洋地缘经济研究,包括海洋地缘政治与海洋地缘经济关系分析、太平洋世纪中国与海洋邻国间的经济问题研究、中国与海洋邻国间有关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经济研究等[25]。

  2存在问题

  2.1海洋经济地理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有待于完善

  人文—经济地理学对海洋与海岛发展的研究,主要关注某一具体海洋产业或是某一具体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与布局,尚未形成完善的海洋经济地理理论与方法体系。作为一个新兴领域,海洋经济地理学综合了地理学、经济学、资源环境学、管理学等基础学科及其内部分支学科的理论知识,其研究仍处于形成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较为清晰的理论框架与研究脉络。因此,未来研究中应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科学厘定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理顺海洋经济地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

  之间的关系,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相关交叉研究,应用最新的经济学理论、区域科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计量科学理论等来充实完善海洋经济地理学,从而为进一步开展海洋经济地理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根基。

  2.2研究尺度与研究领域需要拓展与深入

  人文—经济地理学对海洋与海岛发展研究的主要地域范围包括海岸带、海岛及全部海域。目前的研究大多限定于海岸带地区以及近海、浅海区域,对于国家尺度乃至全球尺度的海洋经济地理研究较少,研究的广度受到限制。从研究领域上看,1535地理科学进展30卷

  目前的研究多是限于海洋经济地理的基础研究,多是针对某一传统海洋产业或是某一沿海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布局问题展开,对于能够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等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关注不够,缺乏指导海洋经济发展实践的应用性研究。因此,今后要结合未来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与需求,拓展海洋经济地理研究领域与方向,加强学科交叉渗透,深入开展综合应用研究。

  3未来研究展望

  国际与国内发展形势的变化,既对人文—经济地理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也为研究海洋与海岛提供了广阔空间。今后,需要以解决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为基本方向,拓展研究领域,加强理论与应用综合研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向。

  3.1海洋产业界定与海洋经济核算

  海洋产业分类与界定是海洋经济统计的基础,也是判断把握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前提。目前中国虽然已经编制了一套基本的统计规范,但是海洋产业统计只仅就十几个主要海洋产业总量进行统计,统计指标中存在范围界定模糊、内容重叠或遗漏、产业划分不明确等问题,总体上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海洋经济信息系统[26]。当前,世界沿海国家及各地区都越来越重视海洋开发,海洋经济愈来愈成为

  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海洋产业门类以及涉海相关产业逐步扩大,对海洋产业的分类与经济核算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海洋产业界定与海洋经济核算工作,加快海洋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海洋经济统计卫星帐户建设,形成具有国际可比性的海洋产业界定分类与海洋经济核算方法体系,构建完善的海洋经济信息系统。

  3.2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培育与布局

  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主体。目前中国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但是在海洋产业结构中传统海洋产业(如海洋水产业)的比重还过大。未来一段时期将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刻,也将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峰期,海洋经济发展的矛盾客观上也要求有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来化解新的制约因素。因此,今后人文—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需要结合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与特征,谋划海洋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线图,从海洋产业特点出发优选战略产业,围绕优势海洋产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业改造,关注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合理布局,科学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3.3海洋主体功能区区划与规划

  中国已经公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指出:“海洋既是目前我国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未来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鉴于海洋国土空间在全国主体功能区中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将根据本规划编制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27]。中国拥有广阔的海洋国土空间,在国家新一轮国土空间开发规划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今后人文—经济地理学需要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与海洋功能区划的若干理论与方法,进一步开展海洋主体功能区区划与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技术研究,探讨陆海统筹背景下海洋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目标内涵、指导思想、开发原则及其类型划分技术规程等问题。

  3.4陆海统筹与海陆一体化建设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

  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海洋是中国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优势所在。作为海陆兼备的国家,海陆之间的在开发利用上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同时,又存在一定的竞争与矛盾,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上,加强海陆统筹,实施海陆经济互动便成为必然的战略选择。因此,人文—经济地理学今后需要结合国家“发展海洋经济,坚持海陆统筹”的战略部署,分析科学发展观下海洋国土的地位与作用,探讨海陆统筹的内涵、目标与基本内容,研究海陆统筹下海陆资源有效替代、陆海产业统筹发展、陆海环境统筹调控等具体途径与对策,促进海陆一体化建设等内容。

  参考文献

  [1]张耀光,韩增林.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以辽宁省

  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10,25(5):785-794.[2]韩增林,徐丛春.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框架构

  筑.生态经济,2003(10):45-49.[3]张华,王利.辽宁近海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测

  评.资源科学,2010,32(1):177-183.[4]韩增林,狄乾斌,刘锴.海域承载力的理论及评价方法研

  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1):1-5.[5]韩立民,任新君.海域承载力与海洋产业布局关系初

  探.太平洋学报,2009(2):80-84.153612期韩增林等:中国海洋与海岛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

  [6]DiQian-bin,HanZeng-lin,LiuGui-chun.CarryingCa-pacityofMarineRegioninLiaoningProvince.ChineseGeographicScience,2007,17(3):229-235.[7]曹忠祥,任东明,王文瑞,等.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结构

  性演进特征分析.人文地理,2005,20(6):29-33.[8]韩增林,许旭.中国海洋经济地域差异及演化过程分

  析.地理研究,2008,27(3):613-622.[9]张耀光,刘锴.关于我国海洋经济地域系统的时空差异

  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006,25(5):47-57.[10]张耀光,刘锴,刘桂春.海洋渔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经

  济地理,2009,29(2):244-248.[11]栾维新.中国海洋产业高新技术化研究.北京:海洋出

  版社,2003.[12]韩增林,王泽宇.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布局研究.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王泽宇,韩增林.基于产业体系的辽宁省海洋循环经济

  发展模式.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7):97-102.[14]翁立新,徐丛春.海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海

  洋通报,2008,24(2):65-72.[15]韩增林,王泽宇.辽宁沿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

  价.地理科学,2009,29(2):147-153.[16]韩增林,狄乾斌,刘桂春.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

  地理视角与贡献.世界地理研究,2008,17(1):1-8.[17]狄乾斌,韩增林.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在辽

  宁省的应用.资源科学,2009,31(2):288-294.[18]韩增林,姜丽丽.环渤海港口城市体系发展与布局探

  讨.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3):70-74.[19]王成金.中国港口分布格局的演化与发展机理.地理学

  报,2007,62(7):809-820.[20]韩增林,安筱鹏.集装箱港口发展与布局.北京:海洋出

  版社,2006.[21]郭建科,韩增林.港口与城市空间联系研究回顾与展

  望.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490-1498.[22]张耀光,刘桓,王圣云.中国海岛县的经济增长与综合

  实力研究.资源科学,2008,30(1):18-24.[23]张耀光,韩增林,刘锴.海岛海域生物资源利用与海洋

  农牧化生产布局新发展的研究:以长山群岛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09,17(6):945-955.

  [24]韩增林,郭建科,刘锴.海岛地区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

  展研究.生态经济,2008(3):63-68[25]张耀光.中国海洋政治地理学:海洋地缘政治与海疆地

  理格局的时空演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6]何广顺.海洋经济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研究[D].中国海

  洋大学,2006.[27]/zwgk/2011-06/08/content_1879180.htm.ResearchProgressonOceanandSeaIslandDevelopmentHANZenglin,DIQianbin(CenterforStudiesofMarineEconom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29,China)Abstract:Regardingtheoceaneconomicgeographyastheresearchplatformandorientatingittopromoting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oceanandseaislands,andcoastalareas,human-economicgeographershavecon-ductstudiesontheoceanandseaislandstoexplorethemulti-disciplinaryintersectionandmethodsintegration.Human-economicgeographershaveextensivelyparticipatedinthecompilationconcerningthenational,provin-cialandmunicipalmid-andlong-termdevelopmentplanningandfinishedmanynationalandlocalscientificre-searchprojects,andareplayingagreaterroleindecisionmakingingovernmentaldepartmentsatalllevels.Fromtheaspectofhuman-economicgeographicissuesonmarineeconomicdevelopment,seaislanddevelop-mentandcoastalareaeconomicdevelopment,arisingfrommodernizationofChina,haveundergoneaperiodofeffectivetheoreticalandcomprehensiveapplicationresearchincombininationofnational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http://www.doczj.com/doc/661e67aecc7931b764ce1523.html

  strategicdemand"up-holdingsea-landcoordinationstrategy,anddevelopingmarineeconomy",whichisplayingacriticalrolein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human-economicgeographyandregionaleconomyofChina.Basedontherecentre-searchachievementsandprogressonoceanandseaislanddevelopment,thispapersummarizesthemajordirec-tionofresearchandproblemsandpridictesthetrendsandprospectsofresearch.Keywords:oceanandseaisland;researchprogress;human-economicgeography;China本文引用格式:

  韩增林,狄乾斌.中国海洋与海岛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2):1534-1537.1537

篇十四:海洋发展因素研究对中国的相关性

 看中国海洋经济发展问题——重点以上海为例

  首先,我国陆地资源紧缺,且对能源资源需求日增。我国陆地主要资源严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我国海洋开发落后。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且过度开发的海域污染严重。因此,我们小组希望通过对上海市的有关海洋经济的各方面问题的探讨,来反观中国海洋经济发展问题和为中国其他沿海城市提供发展参照。

  我国有关海洋经济政策法规及分析

  首先,国际上规范国际海洋开发活动的主要法律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建立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资源开发新制度。而我国则于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等国签有各类合作条约,包括《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等。而国内,则在今年内,不断提高了对海洋经济的关注和开发,国家海洋局出台了各类政策要求强化专项用海规划及其项目管理,加快海洋经济开发和发展。

  在此以上海为例,上海则以洋山深水港为主要优势,开展了各项海洋经济的开发发展。提出了“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重大战略,要将上海建设成太平洋西岸国际经济、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城市。国家也给了洋山深水港很多优惠政策,曾对深水港区明确提出“四个不变”,即大小洋山行政隶属关系不变、洋山深水港区的属地财政税收关系不变、洋山深水港区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不变、港区建设吸纳劳动力的优惠政策不变。

  国内海洋法律制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制建设起步较晚。我国海洋法律制度是改革开放与发展的要求和产物。为适应国家海洋开发战略,我国应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包括立法、修法、废法以及整合法律等方面。同时,还应加强法制施行及执法等方面的检查和跟踪,即采取所谓的“立法后评估”活动。

  (2)条块分割十分严重。我国管理海洋事务或活动的机构条块分割现象,现已很难应对海洋事务的复杂性、多样性,已很难及时地决策、反应和解决海洋事务,必须加快整合与提升,以形成合力。

  (3)缺乏整体性全局性。制定海洋法规的部门众多,且法规规范的海洋活动只涉及各自管辖的范围和区域,缺乏部门间配合和协调,这显已无法综合有效实施国家海洋政策,无法综合有效管理国家海洋事务,无法综合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4)缺乏激励补偿机制。开发和利用海洋需要巨额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支撑,我国的海洋法规缺乏激励、补偿企业投资开发海洋的具体措施和优惠政策。

  而且我国在海洋方面的管理也比较混乱,有“五龙闹海”之称,这不仅对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管理不利,而且在维护海洋权益,维护我国的主权也十分不利。

  我国制订和实施的海洋开发战略及其规划,主要目的为:设置由各涉海部门参与的综合协商管理海洋问题的机构,合理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我国管辖海域的海洋资源,加强深海资源勘探活动,保护海洋环境,积极参与国际、区域及双边海洋活动及和平合理地解决海洋争端等,以综合协调与管理海洋问题,确保国家海洋权益。

  当然,海洋开发战略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应由多部门参与和多学科组织推进,并加强协调,以形成综合合力。

  为推进海洋开发的初步实施,我国近期应重点强化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

  加强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海洋开发工作的协调作用。其目的为协调东部沿海地区各省市海洋活动,尤其是海洋开发活动,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升。目前东部沿海各省市海洋活动基本为孤立实施海

  洋开发,缺乏必要协作与协调及整合。显然,有效且可行的措施为,建立东部沿海地区的海洋事务综合协调机构,综合管制该地区的海洋活动,推进海洋开发活动。第二,增强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海洋开发工作的制度保障能力。国家应在不断总结已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化时间和精力重点完善海洋资源产权制度、理顺海洋管理机构体制包括职权与责任,研究制定海洋开发基本法及其部门法,例如,海岸带管理法、海岛管理法、海洋防灾减灾法、海洋事故救助法,等。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存在的问题和对应策略

  向海洋进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成为扩大人类生存空间、增加资源储备的重要出路,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和开发高度关注,不断强化海洋发展战略,运用高科技进行海洋的开发与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获得了快速发展,国家对海洋资源开发投入力度逐年增加,为海洋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九五”期间,沿海地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比“八五”时期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长16.2%,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据国家海洋局统计,2004年我国海洋产业的总产值达到

  1284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其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的海洋产业总产值均已超过4000亿元。而山东省在海洋渔业、海盐和海洋化工业,上海市在滨海旅游业和海洋船舶工业,广东省在海洋生物医药业等产业活动中分别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随着海洋油气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滨海旅游资源、海水利用等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力带动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经济的增长将成为决定我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目前中国海洋开发的综合指标仅为3.4%,这不仅低于海洋经济发达国家

  14%至17%的水平,而且低于5%的世界平均水平。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及有效利用无论在思想认识上、技术装备上、经济效益上还是在科学管理上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不足,这已经成为阻碍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与科学管理已成为我国缓解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的战略选择。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面临的初始条件

  1.1

  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的海洋资源开发的整体开发战略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接受并习惯的认为海洋资源是自然力量形成的,因此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实际上执行的是资源无偿或低价使用的政策。近年来,我国虽然通过改革不断加强对海洋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海洋资源资产观念在社会上得到了强化,但适应现代海洋开发趋势和发展市场经济需要的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机制和体系仍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海洋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遭受严重破坏和浪费,经济效益整体低下。而且,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一直以来采取的是传统体制下分散在行业部门的计划性开发与管理,是传统的陆地式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式的延伸。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这种一开始发挥过积极作用的开发管理模式,越来越显得不协调,使得各行业、各地区自成体系,导致了各

  自为政的复杂局面,没有形成聚集规模效益,影响了资源的整体开发和有效利用。

  1.2

  缺乏必要而系统的法律、法规支撑,综合执法力度不高

  海洋资源的法制建设在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保证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系的形成、巩固、完善的重要条件,也是保证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维持海洋生态平衡、提高综合效益的基本保障。为了保护和有效开发海洋资源,国家先后颁布海洋法规二十几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但这些法律、法规并没有形成完整而系统的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法律体系。而且已有的法律法规,绝大多数是单项法规,且基本上是陆上法规向海上的延伸,没有真正起到依法治海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海洋多元化开发、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的局面,原有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海上执法管理体制,一方面形不成海上执法“合力”,单方面的执法力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队伍的重复建设又加大了管理成本,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同时在管理上的也存在着交叉和空白,已不能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

  1.3

  海洋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和“重陆轻海”政策影响,致使我国海洋产业所形成的规模比较小,如2004年我国海洋产业产值仅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9%,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海洋产业产值在世界海洋产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不足

  1%,且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仍然停留在以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盐业等传统产业为主的阶段。海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传统海洋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再加上海洋科技储备严重不足,致使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较低,资源浪费严重,没有形成规模优势,海洋经济的总体发展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4

  海洋环境污染严重,生态趋向恶化,影响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据国家海洋局2005年1月9日发布的《2004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2004年,我国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万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约

  2.7万平方公里。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渤海湾、江苏近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局部海域。同时,陆源污染物排海严重是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一项对沿海工业污水直排口等四大类43个排污口进行的重点监测显示,受陆源排污影响,约八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约20平方公里的监测海域为无底栖生物区。此外,我国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缓解。由于陆源污染物排海、围填海侵占海洋生态环境及生物资源过度开发,莱州湾、黄河口、长江口、杭州湾及珠江口生态系统均处于不健康状态。再者,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公报》同时显示,去年中国近岸局部海域沉积物污染严重;近岸海域部分贝类受到污染;大面积赤潮和有毒赤潮多发,全年共发生赤潮96次,赤潮累计发生面积较2003年增加约八成多。海洋环境污染已成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阻碍。

  1.5

  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滞后,外部环境复杂化

  后备能源问题关乎国家经济安全。近10年来,我国探明的油气储量逐年下降,原油产量增长缓慢,每年新增探明可采储量无法弥补同期产量,能源短缺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和年产量逐年稳步增长,其增长量的70%主要来自于海洋油气。中国海域具有较丰富的油气资源,据估算,石油和天然气的资源量分别为240亿吨和14万亿立方米。但是,中国的海上油气资源勘探的后备基地严重不足,致使海上油气产量在本世纪初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较晚,资金投入不足,海域的油气勘探程度和油气资源的探明程度较低,尚有许多新的领域没有突破。此外,中国海洋油气储量丰富的海域,多在有“争议”的东海和南海,约占中国油气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这两个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由于发现油气资源,一些国家捷足先登,才使这些海域成为有“争议”的地区。我国海域的油气资源被周边国家大量开采,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使区域局势更趋复杂,海洋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中国海洋资源合理开发与有效管理的应对策略

  要想使国民经济能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必须把海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树立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了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海洋资源,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强化海洋意识,增强海洋国土观念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开发总体水平不高,海洋产业起步晚,基础相对较弱,但真正制约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还是滞后的现代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由于我们以往对国土的理解仅限于以陆域为主的概念上,对海洋国土知识重视不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对海洋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这就需要我们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国土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公众的海洋国土观教育,强化海洋国土意识,树立正确的海洋国土观、海洋经济观、海洋政治观和海洋防卫观,增强公众对“海洋国土”的忧患意识,合理开发利用海洋国土资源,把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海洋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联系起来,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

  2.2

  实施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战略,走科技创新之路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海洋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在大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必须重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持续发展。在开发保护海洋资源方面,主管部门要通过海洋资源的价值核算和评价,对海洋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利用价格体系调节海洋资源的供求关系,尽可能保证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在保护海洋环境方面,要集中控制陆地上污染物的排放,强化盐田、海水养殖池废水、石油开采、拆船和海洋运输过程中废物排放的管理,维护海洋的生态平衡和资源的长期利用。逐步实施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重点治理和保护河口、海湾和城市附近海域,继续保持未污染海域环境质量。加强入海江河的水环境治理,减少入海污染物。加快沿海大中城市、江河沿岸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和脱磷、脱氮效率。限期整治和关闭污染严重的入海排污口、废物倾倒区。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渣,严格限制重金属、有毒物质和难降解污染物排放。临海企业要逐步推行全过程清洁生产。加强海上污染源管理,提高船舶和港口防污设备的配备率,做到达标排放。海上石油生产及运输设施要配备防油污设备和器材,减少突发性污染事故。实施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问责制度,优化海洋环境保护的法治化进程。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对陆地资源而言,难度和风险更大、综合性更强、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也会更大。海洋资源从调查、观测、勘探、开发利用到管理的各阶段,都是科学和技术运行过程的结果,要不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施科技创新,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和科学管理的总体技术水平、规模和效益。

  2.3

  调整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改造海洋传统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必须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我国的八大海洋产业中,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盐及海洋化工业等传统产业发展早,聚集的劳动人口多,有些产业生产技术落后,低水平盲目发展造成资源破坏严重,自身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大力发展海洋油气业、海洋医药、海洋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已成为海洋开发的重要政策命题。同时,应注重优化海洋资源配置,积极培育可以深化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的高技术产业,促进深海采矿、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发电等潜在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众所周知,海洋产业结构不同对海洋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也会不同。一般来说,从海洋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对海洋资源依赖程度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是在逐渐减弱的。我国的海洋产业结构一直在以第一产业为主,因此应根据我国海洋资源与环境的特点,调整海洋产业结构,逐步降低第一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提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重点发展油气开采、海滨旅游、水产养殖、远洋交通运输;积极发展观测服务、海洋药物、海水资源利用;努力开展海底采矿、海洋能利用,提高第二产业在海洋产业中的比重。海洋产业的效益应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因此,要重视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以高新技术改造海洋传统产业,推动海洋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2.4

  优化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法律机制,依法开发和管理海洋资源。

  当务之急,应加大执法力度,理顺海洋管理体制。近

  20年来,国家先后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二十几项,为加强海洋资源开发与综合管理打下了基础。但也应该看到,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有些法律、法规显得滞后。应根据海洋经济的发展,制定《中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海洋岛屿开发管理法》、《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法》等海洋法律。同时,还要加快与国际法接轨,扩大海洋立法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尽快完善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法律体系。此外,应加强海上执法队伍建设。面对我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国家应加大投资,组建一支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的、综合一体化的执法队伍,增强执法合力,提高执法效率,优化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法治化机制,真正做到依法治海。

  2.5

  尽快调整我国能源战略,有序开发海洋油气资源。

  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的开采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从

  1980年以来,国家为扩大油气资源供给潜力,决定在我国海洋石油的勘探和开采上执行自主经营和对外合作相结合的政策,即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金来开发我国的海洋油气资源。目前这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从1993年开始,中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4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已突破1亿吨。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石油进口的缺口将进一步加大,至2010年,中国进口石油预计将达到2亿吨。能源短缺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最大限度地解决我国油气资源接替基地是当前极为迫切的战略问题。

  应全面贯彻执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对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要贯彻“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原则,实行油气并举、立足国内、发展海外,自营开采与对外合作并举,积极探索争议海域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方式。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问题涉及经济、能源、外交、军事和国家安全,是一个全局性的战略问题,需要国家统一协调。就目前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形势,首先,应尽快调整“重陆轻海”的国家能源战略,加强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组织和领导工作,统一协调。由国务院牵头,组建跨行业、跨学科工作组,共同对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和规划出谋划策。其次,打破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海陆分界线,集中国内力量,大力吸纳民营资本投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对争议较少的渤海和近海油气资源,采取独立开采的方式。第三,积极寻求国际合作,探索对外合作模式,吸引外资,加大东海、南海“争议”海域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维护我国东海、南海的海洋权益。第四,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勘探成功率和采收率;完善产业结构,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

  总之,合理有序开发海洋资源、科学管理海洋资源是一项涉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涉及国家能源、外交、军事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举措,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海洋灾害评估

  我国海洋岸线漫长,濒临的太平洋又是产生海洋灾害最严重、最频繁的大洋。加之我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和近60%的国民经济都集中在最易遭受海洋灾害袭击的东部经济带和沿海地区,因此,海洋灾害在我国自然灾害总损失中占有很大比例,且造成的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10多亿至数10亿元,90年代每年因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甚至超过100亿元。据统计自80年代以来,海洋灾害经济损失年均增长率为30%。为此海洋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和沿海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进入21世纪,随着海洋开发利用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和海洋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灾害的频发程度也将会继续呈上升趋势。因此,开展海洋灾害的风险评价及防灾减灾对策研究是保证我国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海洋经济增长的必要措施。本文从分析国内外自然灾害风险评价进展及中国海洋灾害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着手,研究探讨我国海洋灾害的风险评价及防灾减灾的应对策略与措施。

  一、自然灾害风险

  自然灾害作为自然现象使人类社会经济遭到损害(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件,目前已有多种多样的定义,但迄今尚未有统一认识,从深层次的涵义上看,自然灾害实际上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表现,因此,人们从社会和经济遭受破坏或损害的角度来研究灾害和评价灾害,“灾害风险”的概念既从这个意义上出现的。由于自然灾害具有自然现象与社会经济双重性质的特征。因此,它的风险也必然涉及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特征。由于诱发各种灾害的自然现象(如洪水、台风、地震、风暴潮、泥石流等等)的性质和时空变化尺度及其特征各不相同,因此它所造成的灾害风险也具有不同特征。由此,这些具有不同性质和特征的自然现象造成的灾害风险构成了灾害的自然风险。另一方面,为了实施社会

  经济发展的目标,必须考虑到这个目标中隐含着因自然灾害的可能发生而产生的社会经济发展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这种具自然风险和社会经济发展风险双重性质的灾害风险评价。

  二、国内外自然灾害风险评价进展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早期研究工作主要就工程项目而言,如早在1933年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在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治理过程中进行的一项重要的前期工作就是风险评价。事实证明,风险评价不仅为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与整治规划的制定、一系列水利工程方案的设计与优化等提供了决策依据,而且为难度极大的风险区居民迁移的宣传和说明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探讨了洪水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创了自然灾害评价之先例。其后,西欧、日本、印度等国纷纷效仿,开展了洪水灾害风险评价,从而推动国际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工作的深入。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对风险评价问题的研究更加迫切。资料显示,美国从里根时代起,政府开始斥巨资资助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美国风险学会(SocietyforRiskAnalysis-SRA)迅速成为一个国际性学术组织,相继在日本和欧洲建立了分会。近20年来随着一些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兴起,对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价不仅注重自然灾害本身的研究,而且将其与社会经济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渐重视并强调自然灾害的人文因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美国针对具体的地区开展灾害风险评价,并就其境内九种周期性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评价,其中有八种建立起了计算不同强度灾害发生概率的州县级数值模型。这八种自然灾害分别是滑坡、地震、膨胀土、台风、强风、江河洪水、风暴潮和海啸。对这八种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价包括了以下内容:

  1.确定并阐述美国所面临的九种自然灾害的特征、地理分布及其可能的影响(灾害分析)

  2.评价几类建筑物及其内部财产的抗灾能力(抗灾性能分析)

  3.确定并估算主要灾害风险区建筑物及其内部财产的一次、二次和高次灾害影响(损失分析)

  4.确定并揭示与这些影响相关的主要社会问题(问题分析)

  5.确定适用于减轻建筑物及其内部生命财产损失的主要技术措施的费用及特征(技术分析)

  6.确定并阐述可促使减灾技术应用的主要公共政策(政策分析)

  7.估算减灾措施的费用及其影响(费用分析)

  8.确定减灾措施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可能诱发的次生社会问题(问题分析)

  9.确定并评价解决4和8中问题的主要政策策略(政策分析)

  根据以上内容结合数学原理设计的八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模型中含有相应地区的区域和地点的修正系数,如区域气候模式和当地地形高程。其抗灾能力分析部分涉及到建立各灾种的风险价值模型和各类建筑物价值的计算方法。风险区价值模型中包括建立各县、县内风险区以及各州的建筑物及其内部财产价值、风险人口、财产类型及其抗灾性能数据库。经济损失计算方法则给出灾害强度与具体类型建筑物损失之间的关系。利用损失计算方法及灾害、价值和抗灾性能模型,结合风险分析方法方程,则得出1970-2000年间建筑物及其内部财产可能的年灾害经济损失值。这些数值是以县、州和整个国家为单位表示的。

  世界气象组织开发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技术重点放在①建立事件发生的可比较概率;②使用兼容的标志、符号、地图比例尺和统一的底图;③提供一致格式

  下的描述信息,用商定的格式表达描述性信息。这项技术已应用在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灾害评价上。

  另外,近年来国外采用模糊学原理进行灾害风险评价,并将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以及GIS技术应用于灾害风险评价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在国外有关风险评价的法规也已经比较完善,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价与管理已成为新兴事业。

  自然灾害评价研究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中以地震、洪涝、干旱等为主要灾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参与“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以来,对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研究得到了相应重视,并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促进了我国自然灾害研究的深入。海洋灾害风险评价的研究工作是近年来新开辟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价领域,还处于研究探讨阶段,尤其是对海洋灾害风险的定量评价还处于以研究灾害本身为主,或对灾害损失评估体系进行了探讨,而尚未将海洋灾害与社会经济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进行灾害风险管理,减小或控制风险

  三、中国的海洋灾害研究

  近20年来,我国的海洋灾害研究进展很快,特别是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海洋灾害如风暴潮、赤潮。巨浪和海冰等在其诱因,形成机理,危害因子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风暴潮灾害

  风暴潮(stormsurge)系指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强风和气压骤变)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它具有数小时至数天的周期,叠加在正常潮位之上,而风浪、涌浪具有数秒或十几秒的周期,叠加在前二者之上。由这三者的结合引起的沿岸涨水常常酿成巨大灾害,通常称之为风暴潮或潮灾。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风暴潮研究人员致力于理论和预报方法的研究。七.五和八.五期间,国家设立了风暴潮预报模式科技攻关项目,有关部门的大学、海洋研究所和海洋预报部门联合攻关,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风暴潮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进行了二维空间的渤.黄海潮汐与风暴潮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厦门大学建立了天文潮、洪水和风暴潮相互作用下产生的“综合水位”的动力模型;青岛海洋大学以三维空间数值模式研究渤海风暴潮与天文潮的耦合问题并取得了成功。

  在风暴潮预报方面。20世纪80年代国家海洋预报中心研究人员利用国际上采取的台风暴潮数值方法中的诺模图方法(SpecialProgramtoListAmplitudesofSurgesfromHurricanes)。建立了类似的新的动力数值模式,这个模式完成了166场假想台风引起的逐时风暴潮计算,进而建立了适用于中国海区的计算登陆台风引起最大增水的诺模图和表。20世纪90年代,国家海洋预报中心与上海防汛信息中心合作,采用美国最新一台风风暴潮模式SLOSH,建立了适合上海及其邻近海域的风暴潮漫滩预报模式,并在上海对风暴潮过程进行了跟踪预报,成功模拟计算出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增水过程。另外,国家海洋预报中心还建立了一个在GIS支持下的4层嵌套网格的风暴潮漫滩数值预报模式,其中重点区厦门的网格分辨率高达100m×100m,漫滩(堤)计算中采用水力学中的堰流公式,并考虑了越浪和波增水。国家海洋预报中心还采用卡尔曼(Kalman)滤波方法,建立了东海的风暴潮同化预报模式和渤海温带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提高了我国温带风暴潮数值预报的准确度。此外,人工神经网络法、非线性回归法、“厄尔尼诺”方法等国际上较先进的风暴潮预报技术方

  法在我国的风暴潮预报研究中均得到应用。

  在风暴潮成灾研究方面,国家海洋预报中心和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进行了风暴潮及其灾害的等级划分研究;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还进行了风暴潮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研究。

  2.赤潮灾害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条件下突发性地增加,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的海水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依赤潮起因、生物种类和数量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赤潮的发生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的危害和损失,也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我国早在20世纪的1933年就报道了赤潮的发现,70年代赤潮给沿岸海域渔业捕捞和养殖造成了损失,引起国内一些海洋生物学家的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将我国出现的赤潮划分为3个类型,这对我国后来的赤潮研究有重大指导意义。到80年代由于赤潮灾害加剧,引起我国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组建了南海赤潮研究中心,并进行了“南海赤潮发生变化规律”等研究。到80年代末,我国已开展了中国沿岸四大海区和各大河口的赤潮发生状况及其与之相关的生物、物理、化学、水文、海洋环境污染、生态毒理和生物毒素等方面的调查及研究。90年代以来,我国在赤潮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八.五”期间,在海洋理化要素、营养盐、微量元素、维生素B1、B12、以及潮汐等与赤潮发生的关系;海洋浮游动、植物的分布特征和发生赤潮时的变化;富营养化与赤潮的关系;养殖水域浮游植物生态型与赤潮的关系;赤潮生态的演绎结构模拟;赤潮的生物多样性预测;赤潮发生时的生态特征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最近几年,随着赤潮监测手段的提高和方法的完善,在赤潮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较大的提高,对赤潮发生的环境背景、富营养化评价、赤潮发生时空分布、成因及动态、发生规律等进行了研究探讨,其中在不同赤潮生物密度的光谱特征,应用现场实测资料与卫星遥感资料相结合进行赤潮监测、赤潮毒素的检测、赤潮发生的区域气象条件及赤潮兴衰过程与海水温度相互影响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突破,在防御和减轻赤潮灾害的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灾害性海浪

  海浪是发生在海洋中的一种海水波动现象。一般指的海浪是由风产生的波动,其周期为0.5-25秒,波长为几十厘米到几百米。一般波高为几厘米到20米,在罕见的情况下波高可达30米以上。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三种。在风浪中会同时出现许多高低长短不等的波;涌浪是风停后或风速、风向特变区域内尚存海浪和传出海区的海浪,具有较规则的外形,排列整齐;近岸浪是由外海的风浪或涌浪传到海岸附近时,受地形作用而改变波动性质的海浪。在海上引起灾害的海浪叫灾害性海浪,通常是指海上波高达6米以上的海浪。灾害性海浪在海上主要给航海、海上施工、渔业捕捞和海上军事活动等带来灾害,使船舶和海上平台倾覆;海浪到近海和岸边,不仅冲击摧毁沿海堤岸、海塘、港口码头和各类建筑物,还伴随风暴潮沉损船只,席卷人畜,并致使大片农作物受淹和各种水产养殖品受损,海浪所导致的泥沙运动使海港和航道淤塞。

  我国的海浪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期提出了适合我国近海和邻近海域的海浪数值预报模式,并引进了日本气象厅提出的海浪数值业务预报模式,进行大面积海浪数值预报试验,最终于1985年应用于北太平洋船舶最佳航线选择中的海浪短期、中期数值计算,提供了北太平洋海浪实况分析和海浪预报产品。

  近年来,除继续使用上述海浪数值模式外,又先后引进了第二代耦合离散型式中英国气象局的BMO模式和近年来在西欧发展的第三代海浪模式-WAM模式。与此同时,上海气象局台风研究所引进了日本东北大学的第二代耦合混合式模式-TOHOKU模式进行东海区域性海浪数值预报试验。青岛海洋大学提出了适应我国近海和邻近大洋的“新型耦合混合型海浪数值模式”与“海上边界层风场模式”联结,组成海浪数值预报自动化系统,并利用日本气象厅发布的地面气压场资料,进行海面风和海浪的计算,该系统主要用于西北太平料和我国近海台风浪预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根据我国的实际海况特点和可能的计算能力,在分析第三代海浪数值模拟方法的优缺点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直接模拟海浪波谱的LAGFD-WAM海浪数值模拟方法。该模式除WAM的物理模式外,还考虑了流对浪的折射作用和流、浪之间的能量交换,并对WAM模式中破碎耗散浪函数进行了修正,其区域海浪数值计算模式已应用浅海和近海工程的海洋环境评价中海浪要素计算,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有关海浪理论方面的研究,我国主要侧重近岸浅水区域的海浪研究,其特点是由研究规则波向不规则波过渡,由特征波法向概率分布法到谱分析法过渡。并且从中国已有的普遍风浪谱、涌浪谱向区域性的渤海谱,石臼港谱、连云港谱等局部范围的浅水谱和地址谱过渡。另外还对波群的计算,波浪要素分布等问题展开了研究。

  4.海冰灾害

  海冰是极地海域和某些高纬度区域最突出的海洋灾害。我国北部海域纬度偏高,每年都有结冰现象出现;另外在黄河口附近也有一定河冰入海。历史上多次出现严重冰情造成钻井平台倒塌、船舶破坏、航运中断等严重海冰灾害。自1969年特大冰封以来,中国海冰的监测、预报和研究开始全面地开展起来。通过一些现场观测和实验对渤海海冰物理力学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冰与海上结构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也有一定进展,并结合工程实际为中国海上工程提供了所需的海冰环境设计参数。在海冰常规观测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卫星和航空遥感技术及应用的研究。在海冰热力学、动力学和流变学研究基础上,发展了适合于渤海冰情的海冰动力-热力学模式,并应用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进行波罗的海海冰数值预报试验。近几年来,随着对气候变化的日益关注,开展了海冰模式与海洋模式的耦合的试验和研究工作。

  5.海啸

  我国在很早即有记载滨海地震海啸灾害,但由于海啸灾害并非频发,因此近代有关海啸研究的学者和文章较少。20世纪80年代初,有学者经过对近年来海底地震及海啸的研究,认为我国海区不易发生地震海啸,太平洋海盆的大海啸都不会对我国沿海造成灾害。此后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海海底地震伴生海啸的比例只有6%,远低于25%的全球平均水平。尤其是能引起海啸的浅源地震,又主要集中于台湾附近。80年代后期国家海洋预报中心的专家根据有关国际组织专家的建议,依据国内、国外更广泛的历史资料对中国历史海啸灾害做了更详细的考证,指出了地震海啸仍是我国不容忽视的海洋灾害之一,尤其是闽台地区,本地地震海啸灾害的潜在危险极大,就我国海啸历史及现实海啸风险等方面,仍需深入研究。

  四、目前研究存在问题与可能解决的途径

  1、存在问题

  (1)研究深度有待加强

  :我国海洋灾害研究大多数仍处于对灾害现象的研究,对动力学过程和灾害的发生机理研究不够,预测模式尚未达到应用阶段。现场研究多数以描述性居多,有些灾害(如赤潮等)在观测的频率与范围上不够,各学科结合不够,对趋势和过程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

  (2)观测手段落后

  :主要表现在海上船舶测报工作发展缓慢,海上和岸边监测设备落后,缺乏能够监测海洋灾害要素的自动监测设备,整个海洋环境预报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比较低。

  (3)组织协调不够

  :我国的海洋灾害研究虽已在各海洋研究机构中开展并做了一些工作,也参加了国际上的重要活动,但是限于条件,协调不够,尚未建立海洋防灾减灾方面的法规,没有一个综合性的信息和资料网,成果交流不够,海洋防灾减灾也没能很好地纳入海洋综合管理计划中去。

  (4)项目少,经费不足

  :由于海洋灾害发生的不规律性,研究难度大,花钱多。其次,海洋灾害与许多重大问题有联系,例如全球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态系统恶化、沿岸工程和水产养殖等。但其每一次发生却往往是局部性的,且来的快去的快,影响较其他陆地灾害范围小,目前尚构不成一个大的国家级攻关计划,其研究项目列入国家重点项目计划的微乎其微,最高层次就是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为数不多。

  2、可能解决的途径

  (1)收集、回顾、分析海洋灾害的历史资料,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资料信息网。(2)尽快制订我国国家海洋灾害研究计划及区域性计划,建立海洋灾害重点试验室(1-2个)选择重点研究区域开展联合攻关。

  (3)与国际海洋灾害研究活动接轨,开展研究内容方法标准化、资料成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4)多种渠道争取经费来源,国际:GEF、世界银行、亚行;国内: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农业部、国家海洋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方政府和保险系统。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们为什么要发展海洋经济。

  21世纪是人类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的新

  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陆域资源、能源和空间的压力与日俱增,人类已将社会经济发展的视野逐渐转向资源丰富、地域广袤的海洋世界,未来海洋必将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战场之一。因此,沿海各国和地区都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并相应加大了海洋开发和管理的力度,纷纷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国家和地区的长期发展战略。

  在说上海的海洋经济以前,先让我们来认识下上海。上海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北接江苏、南临浙江,处于长江入海口和东海的交汇处,区位优势明显。全市海域面积超过8000平方公里;江海岸线总长763公里,其中大陆岸线186公里,岛屿岸线577公里;岛屿16个,其中崇明岛是我国的第三大岛;拥有港口航道、湿地滩涂、渔业、滨海旅游、风能潮汐能等海洋资源,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这就是我们的上海。

  在过去的几年中上海的海洋经济主要围绕着“十一五”进行的。

  在“十一五”期间我们主要去的了。以下的几项重要成绩:

  1、海洋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上海海洋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全市经济增长平均水平。2005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2816亿元,位居

  全国沿海省市前列。已形成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滩涂围垦、海洋生物医药业等共同发展的海洋产业格局,其中海洋交通运输业和船舶制造业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十一五”期间,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大突破。2005年,上海海洋交通运输业总产值达1035亿元,海洋船舶工业总产值达220亿元。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4.43亿吨,位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达1808万标准箱,连续三年保持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地位。开工建设上海船舶工业基地,建成外高桥造船基地一期工程,上海年造船量超过400万吨,占全国造船总量的三分之一。崇明岛、横沙岛、南汇滨海地区、奉贤海湾地区、金山滨海地区、浦东华夏文化旅游区等已成为上海重要的旅游基地。2005年,海洋捕捞产量近15万吨,海水养殖产量740吨,海洋渔业总产值达15.7亿元。东海平湖油气田进行扩建,年供气能力达6亿立方米,“十五”期间累计生产原油201万吨,向本市供气24.3亿立方米。通过滩涂围垦,为上海化学工业区等重大工程提供了土地资源。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势头加快,研制生产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生物保健品和药物。

  2、海洋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目前,上海拥有近2000名海洋科技专业人才,与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经济发展有关的高等院校、研究所近20个,学科门类齐全。其中,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多个海洋科学试验基地。上海在极地研究、船舶研发等领域的专业性科研机构具有较强的科技开发能力。在海洋工程及装备制造、大型船舶和船用大功率低速柴油机制造、海底管道铺设检测维修、深海钻探、海洋生物基因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大型船用曲轴的开发成功,标志着我国船舶制造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上海已拥有一批具备先进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涉海企业,并积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通过实施两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了对陆域污染物入海、船舶污染控制和向海洋倾倒废弃物的管理,使上海近岸海域尤其是污水排放口附近海域的水质有所改善。严格控制和监督涉海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海洋环境调查、监测、监视和评价体系初步形成,海洋生态状况得到有效监控。严格执行禁渔期制度,增殖放流渔业资源,努力保护和修复渔业资源及其生态环境,新建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

  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和浦东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已创建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填补了上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空白。

  4、海洋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建立了由市领导负责、综合部门牵头和各涉海部门参加的海洋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要规定等进行综合协调。实施了《上海市海域使用管理办法》,修订了《上海市海洋功能区划》,促进了海域的综合有序开发和海洋资源的有效保护。颁布实施了九段沙湿地、崇明东滩鸟类、长江口中华鲟等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办法,初步形成了地方性海洋法规框架。加强海洋行政执法队伍建设,重点围绕海域使用、海洋环境保护和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加强海洋执法。会同交通部、国家海洋局等中央部门成功举办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努力普及海洋知识,提高海洋意识,创造开发利用海洋的良好社会环境。

  虽然我们在“十一五”计划期间取得了种种优秀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仍随在这许多不足之处!例如:

  1、海洋产业结构尚需优化:上海海洋产业以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船舶工业两大传统产业为主,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信息业、海洋生物工程、海洋咨询服务业、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等海洋高科技产业和新兴海洋产业所占比重较低,发展速度较慢。

  2、海洋基础管理有待加强:上海的涉海部门较多,海洋管理职能交叉,各涉海部门的管理需要进一步融合和衔接,海洋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海域使用许可证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有待健全,海洋法制建设有待加强。海洋资源信息不够全面且缺乏共享,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海洋开发和管理需求。

  3、海洋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流域污染物排海量仍在增加,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近海生物多样性有所降低,海洋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有所下降。海平面上升和长江入海泥沙量的减少将造成侵蚀海岸岸段增加、咸潮入侵加剧、海岸带湿地面积减少等,对上海海洋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4、海洋科技力量有待整合和提高:上海海洋科研力量分散、规模较小,尚未形成合力,影响了海洋科技综合优势的发挥。企业尚未成为海洋技术创新的主体。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的科研决策与开发机制尚未形成,科技成果产业化进展较慢、转化率较低。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上海海洋经济发展要紧紧围绕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这一主线,根据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需要,以科技进步为发展动力,加强宏观调控,完善体制机制,争取承担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的有关重大项目,加快海洋产业和布局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海洋高科技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海洋科技与海洋产业的联动,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海洋事业发展水平,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海洋经济对上海发展的贡献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技兴海: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优化海洋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强海洋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培养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海洋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强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2、坚持总量提升和结构优化相结合:深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持续快速发展海洋产业,优化海洋产业结构,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海洋产业,调整提高传统海洋产业,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培育多层次的海洋市场,发展海洋市场中介组织,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海洋管理机制,加强部门协调与合作,为海洋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4、坚持海陆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充分依托长三角地区的广阔腹地,发挥沿江临海的区位优势,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契机,实施海陆一体化开发战略,强化上海在交通、旅游等方面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5、坚持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相协调:正确处理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重视海洋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努力使海洋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逐步实现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保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这些不足的地方,就是我们今后发展的发展完善的方向!!

  虽然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是21世纪是一个更注重环保的阶段!!所以在发展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环境的保护!!

  由于人类开发海洋的期望愈大、作用愈强,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就愈大,因此,上海市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进程中必须始终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海洋经济。制定海洋总体规划,实施海洋综合管理。要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确保科学用海;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加大执法力度;严把审核审批关,全面落实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合理确定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上海海域特点的评估体系。缓解与控制近岸海域陆源污染和生态破坏程

  度。陆源污染是造成海洋环境破坏的最主要因素,陆源污染不根治,海洋环境生态破坏的趋势就不可避免。为此,要从减缓和控制近岸及其海域陆源污

  染着手,加强排污总量控制,加大企业排污成本;加大政府投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强化舆论监督氛围,建立环保责任制度。建立健全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包括健全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和防灾体系;建立海岸生态防护网,加强沿海滩涂地保护;加强防潮堤坝建设,提高现有防潮工程标准;对现有重大涉海工程进行评估,预防对生态环境的后续影响,等。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我们知道,世界海洋经济在发展。当前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为海洋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日趋重要;海洋意识普遍增强;人类与海洋的联系日益紧密;海洋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因此,增强海洋意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依靠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海陆联动,协调发展;

  注重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今后上海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时代赋予上海的新任务,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市”。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缘,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地处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口,是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东海黄金区域的结合部,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亦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上海海洋资源虽不及沿海省市丰富,但上海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明显,其枢纽、窗口、示范、服务、带动、辐射以及创新作用对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全国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上海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和重点。世界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上海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一、依靠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上海海洋产业结构偏重于传统的海上运输业以及由此带动的相关服务型产业,新兴的海洋高科技产业和海洋装备制造业比重较低。今后要重点提升海

  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船舶制造业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依托上海丰富的科技资源,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互动,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船舶制造产业集群;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扶持海洋油气、海洋电子信息等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运用海洋高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这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讨论。一、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在海洋工程方面,要重点研制深海潜网设备海洋潜水和海底工程设备;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方面,增加探明地质储量,为海洋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在生物医药方面,重点研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物,培育和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海洋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二、培育和扶持新兴海洋产业。在滨海旅游方面,要着力发展崇明三岛生态旅游度假区、南汇滨海旅游度假区等;在海洋新能源方面,要建设南汇等海洋风力发电基地,积极推进东海大桥海上风力电场建设;在海洋信息服务业方面,要建立并培育和发展海洋信息服务市场。三、调整提高传统产业。在海洋交通运输方面,重点是要统筹规划港口集疏运体系,优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软件环境;在海洋船舶工业方面,要提高船舶自主设计创新能力,建设长兴船舶和港机制造业基地;在海洋渔业方面,要有重点地发展多品种水产养殖,调整郊区渔业结构,发展远洋渔业,积极发展渔港经济。

  第二、海陆联动,协调发展海域经济系统与陆域经济系统。具体对上海而言,则是把海洋交通运输业及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几个方面结合起来,实现沿海区域港口、岸线、滩涂、海岛与海域连为一体的综合开发体系,海陆产业互动,促进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组合优势。这也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详细的描述。

  一、海陆产业互动。依托港口、造船、海洋装备制造、滨海旅游等一些临海产业的发展,把海上生产同陆上加工、经营、贸易、服务相结合,形成海陆产业互动的产业发展新局面。二、海陆集疏运系统建设。这是一项很大的项目,我们应该以建设集装箱集疏运通道为重点,加快内河航道整治,全面提升与上海深水港相贯通的内河航道层次,扩大内河运输能力;而且我们要充分发挥芦潮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作用,建立海铁联运协调机制,促进海铁联运各参与方之间的沟通。三、海陆综合管理。建立海岸带综合管理机构,重点协调海陆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提高管理效率,以形成海陆互动,共同维护海洋生态环境。

  第三、注重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开发海洋的期望愈大、作用愈强,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就愈大,因此,上海市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进程中必须始终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海洋经济。制定海洋总体规划,实施海洋综合管。要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确保科学用海;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加大执法力度,让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的趋势有所好转,为社会主义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下面就以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为例来做一下阐述。之所以使用这个例子,也是有一些原因的。记得前几节课同学的精彩的演讲中有好多处对舟山的经济、环境、法律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因此我也找了一些资料,谈一谈舟山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强国的战略目标。

  近些年来,舟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着力打造海洋旅游精品,努力建设现代渔业基地,不断推进海岛基础设施建设,使得舟山海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逐渐形成多种产业和相对完整的海洋经济体系建设目标。但目前的景况很不乐观,舟山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下,产业发展形势也不很稳定,临港产业竞争力较弱,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阻碍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身为临港新城的一名大学生,我更应该好好学习海洋方面的知识,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一、舟山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从地理位置上看,舟山海域辽阔、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很大,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雄厚物质基础。从资源角度上看,舟山长期以来偏重于发展海洋资源型产业,渔业资源与港口资源是推动海岛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从渔业资源上讲,舟山的渔业年产量约12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渔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依赖资源的格局不会改变,舟山地处长三角南缘,是江海联运和长江流域走向世界的主要海上门户。因此,舟山海洋经济发展潜力良好。

  二、影响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海洋产业发展还不稳定。如舟山市发展海洋经济主要局限于水产,海洋捕捞尤其是近海捕捞全国领先,近海养殖、港口建设发展较快;但临港工业、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工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滞后,致使大批从事海洋捕捞渔民的转产转业形势严峻,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任务仍然艰巨。

  第二,渔业资源的衰退趋势仍难以逆转。从生产程度上看,舟山海域过去的超负荷捕捞和“滥捕滥捞”现象使渔业资源几近枯竭,如带鱼、鲳鱼种群密度呈下降趋势,属“当年养、当年长”的生长型过度捕捞类型。由于海洋捕捞强度大大超过渔业资源的再生繁殖能力,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尽管国家采用休渔制等强力保护手段,但休渔期过后往往是捕捞旺季,且捕捞期远远早于渔汛。

  第三,自然环境的恶化及人为因素的破坏使海洋经济发展受到限制。舟山海域每年遭受的灾害都较为严重,如风暴潮、赤潮、溢油、海岸侵蚀等海洋灾害时有发生,致使周边水质污染日趋严重。而且,如果临港石化业一不小心出了大事故,它对环境造成的上海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保护海洋环境、保护自然、恢复海洋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总之,舟山市海洋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所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发展思路和科学对策,从资源、环境、人才等几方面着手,以便更有效地实施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使舟山由海洋资源大市变成海洋经济强市。

  三、实现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著名学者王诗成提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以保证海洋经济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为目的,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经济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部门和行业,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去实现。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舟山市要重点实施“科技兴海、外向带动、区域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路,必须要大力培育并发展海洋新型产业,从资源、环境、人才等几方面寻找对策。

  首先,要大力培育海洋新兴产业,促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目前舟山第一产业即渔业占的比重仍然偏大,海洋社会劳动者主要集中在这个领域,海洋工业相对薄弱。要使海洋经济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大力促进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舟山是全国唯一海岛设地级市的城市,土地资源相对紧缺,所以要鼓励和支持低消耗、低污染和高效益产业发展。同时要注重传统海洋产业更新改造技术,除船舶建造业、航运业外,要大力发展海洋有关设备与服务业,包括海洋电子、通信导航系统、遥控潜水器、水下检修系统、海洋仪器、船用仪表、海洋防污技术、海洋工程服务与管理以及与海洋产业和开发有关的产业等等,使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药物、海洋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研究成为推动将来海洋经济增长的制高点,以此建立起系统化的海洋产业结构,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资源角度来看,要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强化渔业捕捞许可管理;继续加大增殖放流和种质保护工作力度,实现渔业资源保护和修复同步推进。因此,今后舟山发展海洋经济势必要从“拼资源”变为“拼技术”,在提升海洋资源型产业科技含量的同时,也要发展海洋非资源型产业。因为没有科技含量的海洋开发只能是粗放的,资源掠夺式的,也是不能实现持续发展的,只有立足于海洋科技之上的产业系统才具有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最后,从人才角度看,要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目前舟山市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科技水平总体较低、海洋科技储备严重不足。而海洋科技储备不足的背后是海洋科技人才的缺乏,这成为制约舟山海洋经济强市建设和东海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瓶颈。因此,要促进当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用外脑、重视人才的柔性引进,加快产学研结合的力度,将国内外最新海洋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此弥补舟山市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的不足。

  所以,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愿所有从事海洋产业的朋友都能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强化海洋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提倡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积极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舟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步跨越,继而实现整个上海海洋经济的大跨越。

  结束语

  我们认为,为确保社会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保障能源资源供应安全,构建和谐社会,我国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向海洋提取能源资源是一种可行而必要的路径选择,必须贯彻落实。而为实施国家海洋开发战略,应完善海洋开发法制,以保障该战略的推进与高效实施。另外,应强调指出的是,一方面,我国应广泛获取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能源资源,合理有序地开发使用海域,保障能源资源供应。另一方面,应切实实施节能措施,包括调整和改善及优化产业结构布局,鼓励发展高附加值先进产业,控制高耗能产业,开发利用先进工艺和技术,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同时,要优化

  能源资源结构,改变气源单一性,减少风险,开发和利用新生资源,逐步解决能源资源困扰,降低对环境的压力。总之,应开发(合作)和节约并举,以构建能源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

篇十五:海洋发展因素研究对中国的相关性

 中国的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

  所谓海洋权益,指的是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的总和。二战以后,各国战略利益空间不再仅限于陆地,也向海洋、太空、电磁等多维空间加速拓展。特别是随着陆地资源的减少和海洋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海洋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海洋逐渐成为国家利益拓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同时,随着国家安全意识的增强,海洋权益作为新的国家生存发展权益,其重要性日渐凸显,海洋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围绕海洋权益问题的争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成为世界沿海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自然也是如此,事实上,我国当前就与众多国家存在着海洋权益之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一定的了解。

  在讲授本专题内容之前,先普及一点知识。从法律性质上,可把我管辖海域大致分为以下几部分:(一)领海。是指处于沿海国主权之下、位于其陆地领土及其内水以外邻接的一带海域。依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领海是沿海国家领土在海中的延续,属于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早在1958年,我国就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1海里=1.852公里)。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全面确立了我国的领海制度,再次明确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外国非军用船舶享有依法无害通过权,外国军用船舶经批准可进入我国领海。(二)毗连区。毗连区,顾名思义是连接领海的一部分海域。毗连区的范围是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我国在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才真正建立起我国的毗连区制度,规定我国的毗连区是在领海以外、邻接领海、宽度为12海里的一带海域。(三)大陆架。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1998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从法律上正式建立起我国的大陆架法律制度,规定我国的大陆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依本国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至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足200海里,则扩展至200海里”。(四)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作为自成一类的区域,具有既不同于领海,又不同于公海的“特定法律制度”。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家可以建立宽度不超

  过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1998年6月26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规定:我国的专属经济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至200海里”。在我国管辖海域之外,公海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我国在公海享有航行自由、飞越自由、捕鱼自由、科学研究的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建造人工岛屿和设施的自由等。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我国拥有依据“公约”的规定和平开发利用海底资源的权利。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为了维护我国的历史性海洋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14条规定:“本法的规定不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享有的历史性权利。”这个规定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意味着中国在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享有有关海洋管辖权的同时,中国人民在长期开发和利用海洋过程中所产生的历史性权利将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大家看这个图,中国政府早在1947年12月就在南海地区以断续线的方式标绘了一条海疆线,于1948年2月正式对外公布。我国政府以断续线的形式,宣示了中国自古以来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对南海海域的权利主张。当时及此后几十年间没有任何国家对此提出异议,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对南海的管辖实践。并且,中国政府宣布南海断续线,远在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之前,而“公约”并未限制或否定一国在历史上形成并持续予以主张的权利。

  有了以上基本常识,下面分别从:我国海洋权益的发展现状、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基本原则、解决海洋权益争端的基本主张、构建我国海洋发展的长远战略四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国的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问题。

  一、我国海洋权益的发展现状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中国拥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洋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约合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拥有312万公里长的海岸线,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500多个。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家必须更新现有的国土观念,我国的国土面积不止960万平方公里,这只是陆地国土面积,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两项相加,我国的国土面积达1260多万平方公里。

  我国东部和南部濒临大海,从北至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南海等五个海区。这其中,渤海是内海,我国拥有完全主权,在其他几个海区,中国与周边国家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海洋权益争议,主要体现在岛礁主权归属、海域划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等方面。这些争议的存在损害了中国的海洋权益,造成中国徒有海洋权益而缺乏实际控制的局面。一、岛礁主权争议。岛礁因其所具有的经济、军事战略价值,与历史因素共同起作用,造成中国周边存在多处岛礁主权争议。这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变数,甚至成为战争或武装冲突的诱因,从而影响中国周边的稳定和发展。目前,中国在黄海、东海和南海与周边国家的岛礁主权争议中,以东海和南海海域为最。二、海域划界争议。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中国可主张的管辖海域总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而其中的争议海域面积竟达150多万平方公里。从北往南,除了渤海外,在黄海、东海和南海,中国与周边8个海上邻国都存在海域划界争议。当前中国面临着复杂而又困难的海洋划界形势,各种不同的划界主张与岛屿主权争议导致周边各国之间关系紧张。三、油气资源争议。中国周边海域油气资源蕴藏丰富,周边国家在岛礁主权归属和海域划界等问题上又分歧众多,因此海洋油气资源争议日益成为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大问题。中国周边争议海域油气开发的大体形势是:黄海的合作进展顺利,东海基本稳定,南海情况复杂。四、海上通道安全威胁。中国海上通道,从北至南纵跨黄海、东海、南海三个海区,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相贯通,连接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大洋洲地区。中国战略发展日益倚重海上通道,海上通道安全在中国战略全局中占据日益突出的位置。近些年,中国海上通道安全形势总体良好,同时也面临着多样化的安全威胁和挑战,总体压力不断增大。

  我们来看看在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的具体情况。

  一是在东海,中国与韩国、日本等国存有纠纷。这些纠纷既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各国批准了《公约》而发生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划界问题,也包括历史遗留下来的东海大陆架划界和钓鱼岛归属之争。早在20世纪70年代,韩、日两国就在东海片面地划了大面积的大陆架作为其“共同开发区”。当时,中国政府对此发表郑重声明,认为他们背着中国在东海大陆架划定所谓的日韩“共同开发区”,是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1964年生效的《大陆架公约》对大陆架的有关条款的规定,东海大陆架应属于中

  国的领土。按照东海大陆架的自然架构,中、日、韩是相向而不是共架的国家,我国的东海大陆架一直延伸到冲绳海沟。而在钓鱼岛问题上,我国的钓鱼岛长期以来被日本控制和霸占,日方企图通过实际控制来取得钓鱼岛的主权,这严重侵害了中国的利益,中国政府和民众抗议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

  二是在南海,直接卷入争端的共有6国7方,分别是中国、中国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南沙群岛属于中国的领土,不论是历史上、法理上还是管理上,我国都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对南沙的主权。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武帝时代,就有了我国人民在南中国海航行和发现几大群岛的记录。其他国家对此也没有表示异议。如1974年越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学校地理教科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样一个课程中是这样写的,从南沙、西沙各岛到海南岛、台湾岛构成了一道保卫中国大陆的长城。然而,自从联合国组织发现了南海丰富油气资源之后,一些原先主权属于我国的岛礁,就开始被一些国家非法抢占至今。目前,除我国控制的6个礁和台湾驻守的太平岛外,共有39个岛礁被其他国家侵占,其中越南占有27个,菲律宾占有8个,马来西亚占有4个,印尼和文莱分别侵犯我南沙海域约5万和3万平方公里。这些国家企图利用国际“先占”的原则,通过实际控制来取得这些岛屿的主权。他们为了达到长期占领的目的,还纷纷采取了各种策略和手段,如宣称自己的主权管辖范围,加强自己的海军力量,加强同美、日、印、澳等国的合作来抗衡中国等等。在南海,中国和越南等多个国家有过武装冲突,比如,最近的1988年,中国就和越南为岛礁主权曾经打过一仗。有的国家自己不具有开采深层油气资源的能力,于是就与西方石油巨头合作,使得南沙问题又有了国际背景,进一步加剧了我们解决南海问题的难度。这种单方面划界、强行占领、强行开发的行径,是对中国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严重侵犯。

  二、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基本原则

  目前,我国应采取灵活务实的措施,在主权不受侵犯的基础上,采取“双赢”的策略,即坚持领海主权属我,又照顾邻近国家有限的合理要求及维护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整体利益。

  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优先发展海权,把中国建设为海洋强国。从长远来

  看,中国要实现海洋领土完整,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必须加强国内的经济建设,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使自己由海洋大国变为海洋强国,建设一支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维护海洋权益相适应的海上武装力量。由于我国“背负大陆,面向大洋”的地缘位置,长期以来都把优先发展陆权作为地缘战略的首选目标。跨入新世纪,我国周边和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求我们审时度势,吸取历史教训,把发展海权置之优先的地位,实现由陆权向海权的转型。在优先发展海权时,我们必须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中国应通过自身的发展,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和辐射力;二是坚持渐进原则,我们在把中国建设为海洋强国时,要树立开发和保护意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是以国家利益为准则,审时度势,坚决捍卫我国海洋国土的完整。目前,对我国对于部分海洋国土的争端问题,采取的原则是:“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个原则是邓小平提出的,当年提这个方案是基于我国当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是,这十几年来,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它不是搁置争议,而是搁置中国,大肆侵占我国的海洋权益,不光是掠夺资源的问题,他们还想占我领土!大家想一想,虽然搁置了争议,可以避免军事冲突和对抗,但是,如果搁置久了,就有可能使占领合法化,因为我国实行搁置争议的地区,在搁置争议的时候已经被别国侵占。因此,暂时搁置并不是要分割主权,主权属我是“搁置”的前提条件,我们应达到的目标是“主权属我,共同开发”,通过和平谈判和磋商,妥善解决争议。在实现主权属我的基础上,采取“双赢”的策略,适当放宽共同开发的条件,逐步实现海洋国土的完整和统一。

  三、解决海洋权益争端的基本主张

  中国周边海洋权益问题的应对策略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战略地位的提升、海洋法的发展和国际海权意识的提高,世界海洋权益争夺进入新时期,中国海洋权益问题纷争四伏的局面,必然对整体的国家安全形成一定的威胁。针对中国海洋安全面临的形势,为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总体而言,中国必须加速国防现代化建设,从而产生足够的威慑力,以消除外部力量侵占中国岛礁和海域、掠夺中国海洋资源的威胁,对中国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争议产生积极的正面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岛礁主权争议的应对策略。鉴于岛礁主权争议对中国海洋安全所构成的威胁,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岛礁主权争议最终解决前,针对周边国家对争议岛礁的实际控制企图和相关行为,中国需不断采取对应措施,加强主权宣示力度,并强化对争议岛礁附近海域的定期维权巡航等活动,以体现中国对争议岛礁及附近海域的主权存在和行政管辖。

  近年来的国际实践显示,处理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岛礁争议的最切实途径是共同开发。这在国际上已有多次成功的共同开发应用,中国近几年在某种程度上也进行了探索和尝试。针对目前的形势,共同开发有两个优点,一是坚持中国对争议岛礁的主权;二是暂时搁置争议,缓和与相关国家的关系,避免因岛礁争议而延误资源开发。然而,共同开发并非岛礁主权争议问题的最终解决方式。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各国进行多方努力,以最终确定争议岛礁的主权归属。

  鉴于中国在岛礁争议问题上多侧重于强调历史权利,晚近的国际司法判例对解决中国岛礁争议问题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若历史权利无法作为单独有效的主权归属的国际法基础时,积极寻找更符合现代国际法发展趋势的证据则成为最大限度维护国家主权的当务之急。此外,在加强海防建设的基础上,还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国民海洋意识、建立健全海岛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制定统筹全局的长远规划、充分利用有效治理原则。

  (二)海域划界争议的应对策略。中国海域划界问题十分复杂,该类问题的搁浅将直接危及中国的海洋安全。面对纷争四起的周边海域,考虑多种解决方案来解决海洋划界争议是必要的。

  首先,最理想的情形是通过双边谈判、签署协定或条约,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当事国可以充分考虑彼此的历史和现实,在有关国际法和国际准则框架内,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取得成果。

  其次,若政治与外交谈判踌躇不前,考虑以国际司法途径解决海域划界问题也未尝不是一种可借鉴的途径。通过归纳总结国际海洋划界案例及其确立的诸多原则、规则和方法,将国际海洋划界案例与中国相关海域争议相联系,分析各方的主张能否在相关或相似的国际法院判例环境下得以成立,从而对将相关海域争议提交国际司法机构做出预期性结果分析。

  再次,若以和平方式解决争议,在目前形势下恐难在短时间内达成协议;而以国际司法程序解决,按照中国目前的立场,恐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接受,因此比较而言,共同开发作为临时解决方法是较为现实可行的。通过共同开发,既可以促进争议海域和岛屿的开发利用,又可以缓和争议海域的紧张局势,促进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当前和长远利益,也符合本地区所有国家的利益。

  (三)油气资源争议的应对策略。首先,应统筹考虑海洋油气资源争议引发的安全问题,兼顾“维稳”与“维权”两个大局。海洋油气资源争议关系到国家的主权权利和岛屿主权,也对海洋划界产生重要影响,不能期待短期内妥善解决,因此对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并做好多方面的应对准备。海洋油气资源争议,既是东海问题、南海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东海局势和南海局势的重要因素,并一度成为影响中国与相关国家关系的重要问题。中国目前致力于在战略机遇期的稳定发展,维持稳定的周边关系对中国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也是中国的一贯原则和立场。海洋油气资源争议,必须通过双方谈判和平解决。应当建立和完善与相关国家之间的海上通报制度,建立危机预防和管理机制,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其次,继续推进争议海域油气资源的共同开发。共同开发是当前解决海洋油气资源争议的最有效方式,也是相关国家搁置争议、共同发展的最佳途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实践也证明了共同开发是有效、可行的。今后应当将南海作为推进共同开发的重点海域。除了继续推进与越南和菲律宾现有的联合调查外,也可考虑与文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开展有关工作。对于无视中国海洋权益单方面进行的有关勘探开发活动,中国应当加大执法力度,迫使其就共同的开发议题进行谈判。

  (四)海上通道安全威胁的应对策略。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应着眼应对中国海上通道安全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和挑战,以维护管辖海域内通道安全、周边重要海峡通道安全、北部印度洋通道安全和西北太平洋通道安全为重点,加强海上通道安全合作,发展维护通道安全力量,强化能源运输安全保障,为维护海上通道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首先要加强海上通道安全合作。大力倡导和谐世界、和谐周边、和谐海洋理念,积极参与国际海洋安全事务,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双边或多边海上安全合作,积极参与、主动倡议并相继主导一些安全合作机制和海上安全保障机制,调动和利用各国力量,来震慑和遏制可能危及海上通道安全的势力,消除影响海上安全的共同根源,稳定动荡地区的海上局势,积极营造公正合理、和平稳定的国际海

  洋新秩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合作也包括与我国台湾的合作。其实,早在1970年代,在西沙自卫反击战中,大陆和台湾就有过合作(有视频),近年来,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也开始走向合作,而且,对于此海域的油气资源的合作开发,也逐步开始展开。

  其次要发展维护通道安全力量。应以海上军事力量建设为重点,同时加强海上搜救力量、海洋行政执法力量、船舶自身防范海盗力量建设。

  再次要强化能源运输安全保障。重点围绕油轮船队、运输体系、运输合作、能源消费等环节做文章,不断完善能源运输安全保障体系。

  四、构建我国海洋发展的长远战略

  鉴于海洋对中国的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中国应该有一个着眼于更长期发展的海洋战略,以此更好地维护中国海洋权益。

  当然,做长远规划,需要有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海洋科学技术,这是积极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保障。我们一直强调“科技兴国”、“科技取胜”,在科学技术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今天,哪个国家拥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先进的技术装备,这个国家才能巩固和提高对海洋管理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提高我们的海洋技术水平,积极维护我们的海洋权益。二是加强海洋立法,依法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目前我国的海洋立法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海洋的基本法不健全、不完善,如领海法、专属经济区法、大陆架法等至今未出台,一些国家正是钻了我国海洋基本法的空子,肆意地侵占我国海岛及其周围海域,并借此掠夺我国的海洋资源,这对我国的主权和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二是区域性海洋法规方面也不健全,如海岸带管理法、海岛开发管理法、渤海开发管理法和综合性管理法仍是空白,涉海行业、部门或地区之间争海域、空间、争岸段、争滩涂、争资源等冲突的调解无法可依。为此,我们只有不断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才能依法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并以此作为解决与邻国划界和争端谈判的法律依据。反之,如果缺乏法律支持,就会对我国争取海洋权利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这种科技和法律上的基础,需要有一个支撑,那就是要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根本途径,毕竟,在国际上,什么都是要靠实力说话的。我国代表曾经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明确指出:“当前

  的海洋斗争,实质上是侵略与反侵略、掠夺与反掠夺、霸权与反霸权的斗争”。因此,如果没有强大的海军作为后盾,我们的海洋经济活动将会受到威胁,外交斗争也会变得软弱无力,就会导致海洋科技和海洋法律难以实施,那么,维护海洋权益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应该说,自中国海军派舰队到亚丁湾护航开始,中国的海军就已经由浅蓝走向深蓝,这是一个质的变化,是几十年奋斗的成果,但是这还不足以维护我国现在已经遍布全球的国家利益,中国必须有航母!2009年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会见日本防卫大臣时说,“大国中只有中国没有航母,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中国拥有广阔的海洋领土,防卫海洋责任重大;中国目前海军实力较弱,有发展航母的必要性”。这一表态迅速被海外媒体解读为“中国防务首脑首次明确表示将建造航母”。事实上,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2008年底在介绍人民海军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时就曾表示,中国政府将会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认真研究考虑有关建造航母的问题。

  中国建造航母,可以说既是几代国人的梦想,也是现实国际政治的需要。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专属海洋经济区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却有大量海域和岛屿因存在“争议”而被“霸占”。这些海域,不仅是中国的贸易运输线、能源供应线,更是未来中国发展的资源疆域。从海权战略角度看,掌握制海权,航母是最有效的手段。从国际战略考量,拥有航空母舰,凸显的不仅仅是南海主权争端、维护海洋权益的问题,还有保护贸易、能源通道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随着国家战略利益的拓展,我军必然面临更多的非战争类军事行动,这些都迫切需要拥有以航母为标志的海军力量的增强。现在,我国对国际能源等资源型商品的依赖程度增加,大量商品出口海外,已进入“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状态。中国正由传统内陆农耕国家演变成现代海洋国家,这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而作为“外向型经济”国家,若要保持国内繁荣,首先必须在海外维持其力量、保护贸易通畅。从中国正在转型成现代海洋国家来看,领海和沿海资源的保护、海上生命线的保障、海外利益的维护,对潜在国际敌对势力的威慑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需要形成了我们对以航母为核心的远洋海军的呼唤。总之,航母和远洋海军对我们来说不是扩张的需要,而是保卫我们国家和民族生存的需要。

  环顾中国四周,除了连接喜马拉雅群峰和帕米尔高原的西北方向外,中国濒

  海的东南北三个方向,均有多国航母的存在。2008年5月,常驻日本的美国“小鹰”号常规动力航母退役,取而代之的是“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华盛顿”号。这艘排水量超过10万吨,搭载各类舰载机七十余架的超级航母及其战斗群,是美国保持其对东北亚地区威慑的战略依靠。2010年的美韩黄海军演、南海妄言,加上“华盛顿”号的耀武扬威,更是强烈地刺激了国人“建造航母的呼唤”。而在南亚次大陆,印度海军目前拥有一艘“维兰特”号航母,并已向俄罗斯购买了一艘“基辅”级航母“维克拉马迪亚”号。印度海军声称,其国产航母2011年就能下水。这样,印度就会拥有三艘航母,形成了全天候战备执勤能力。在东南亚,除印度外,泰国海军也拥有一艘小型航母“差克里·纳吕贝特”。作为中国的北方邻居俄罗斯,目前虽只拥有一艘航母及战斗群。但俄国人宣称,他们已经准备建造下一代核动力航母,表明俄国海军的雄心再次萌动。在东亚,尽管日本宪法禁止向海外派驻武装力量,日本名义上没有航母,但自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逐步为自卫队派驻海外松绑,不断扩大执行任务区域。近年来,日本更是拿着“中国造航母”当借口,明造多艘“准航母”,暗组远洋舰队。它的“直升机护卫舰”、“两栖攻击舰”,实际是轻型航母,不仅可搭载反潜直升机,还可搭载4架超大型运输直升机,承担两栖攻击等任务。韩国的两栖攻击舰“独岛”号,是排水量达1.4万吨的“准航母”,已于2007年服役,标志它已迈入亚洲海上强国的行列。

  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人民海军的主要任务是在近岸海域实施防御作战。80年代以来,海军实现了向近海防御的战略转变。进入21世纪,海军着眼信息化条件下海上局部战争的特点规律,全面提高近海综合作战能力、战略威慑与反击能力,逐步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推动海军建设整体转型。经过六十年建设,海军已初步发展成为一支多兵种合成、具有核常双重作战手段的现代战略军种和海上作战力量。随着大批新型战舰和武器装备服役,随着中国海外战略利益的拓展与确保海上通道安全的需求,中国海军向深蓝挺进的现实,呼唤着中国造航空母舰的诞生!同时,可以说,中国作为正在成长的世界大国拥有航母是正常的,为得到航母而突破一些障碍也是值得和必要的,中国应当有决心也有智慧消除外界的疑虑,迈出拥有航母的重要一步,而不应在一些议论面前止步不前。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和平的,中国建航母也是维护世界和平,所以外界的疑虑是多余的。

  基于以上背景,就有了现今的瓦良格号的应运而生。这里有一个视频,反映

  了中国在拥有航母的过程中的艰难。

  有了拥有航母的强大的海军,中国的海洋战略就可以以南海为轴心枢纽去进行构建,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四种原因考虑:一是南海海域辽阔,拥有很大的战略纵深;二是区位优越,南海是连结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枢纽地区,是中国西进印度洋、东进太平洋的重要基地和前沿,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三是南海海深水阔、海况复杂,特别适合我国的军舰潜艇活动,是我海军天然的演兵场;四是南海处于美国、日本、印度三大国控制力的薄弱地带,远离美日同盟盘踞地,处于其所谓的“不稳定弧”地带,对方力量较弱而我方力量相对较强。具体来说,中国的海洋战略的构建以南海为轴心枢纽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以陆辅海,构建战略岛。目前我国的战略岛的构建是薄弱的,海南岛显然是个战略岛,但不足之处是离大陆本土太近而离南海南沙海域太远。西沙群岛又太小,南沙群岛大量岛礁和领海的被占更加剧了我国维护南海海洋权益的难度。在海南建造我国南海大型战略基地的同时,进一步依托南海小岛链:即以我国的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人工岛——南沙六岛,加上统一台湾后的太平岛,共同组成我国在南海的战略防线,为进一步收复南沙,彻底控制南海打下基础。

  二是以海制陆,实现海军力量的高密度配置。我们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在南海广大的海域形成绝对优势,未来建成航母也应当大部分投向南海,凭借这种绝对优势,逐渐排挤侵占国,或者对侵占国所侵占的岛礁形成实际上的水下分割合围,以强大的海空军力量,形成压倒性优势,彻底动摇和打消侵占国永久侵占我领土的野心,最终全部收回南沙领土领海。

  三是以史为据,坚决纠正在南海问题上的错误论调。现在有一种论调十分流行,那就是认为我国在东海与日本以大陆架划分海域理直气壮,因为日本领土权不在我大陆架上;而在南海我国主张的岛礁却在人家的大陆架上,因此我国的主张必然是前后矛盾。这种论调必须予以驳斥。因为南海海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领海,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武帝时代,就有了我国人民在南中国海航行和发现几大群岛的记录。东汉杨孚的《异物志》以及三国吴孙权时万震的《南州异物志》便有了对南中国海的命名,称其为“涨海”。“涨海”便是我国古代对整个南中国海最早的称谓。到了隋唐,“焦石山”一名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人民对南中国海的发现更加深入。从宋到清代,基本上都采用了石塘和长沙来表示各群岛,13世纪初的《琼管志》则首次称南中国海诸岛为“千里长沙”、“万里石塘”。

  而中国人民早期对南中国海诸岛的开发和经营活动,便是在发现和命名的基础上逐步展开的。中国政府对南中国海诸岛一直实行管辖和行使主权。自宋代以来,南中国海诸岛便列入了中国的版图,经过清王朝的正式承认,列入版图并实行军政管辖之后,南中国海诸岛正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35年由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编印的《水陆地图委员会会刊》附图《中国南中国海各岛屿图》,详细标明了南中国海诸岛的名称。南沙群岛是我最早发现,最早治理,最早应用的神圣领土。依照《公约》的相关规定,无论是最早发现最早开发最早管理及有效占领等原则都无一证明我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推荐访问:海洋发展因素研究对中国的相关性 相关性 中国 海洋

版权所有:新维文档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新维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新维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50341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