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人物形象分析6篇

时间:2022-11-19 13:10:04 来源:网友投稿

花样年华人物形象分析6篇花样年华人物形象分析  那光影交错的年代  ——《花样年华》的影调与人物造型  《花样年华》是一部在光和影调运用方面很突出的影片,镜头下昏黄的街道、幽暗的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花样年华人物形象分析6篇,供大家参考。

花样年华人物形象分析6篇

篇一:花样年华人物形象分析

  那光影交错的年代

  ——《花样年华》的影调与人物造型

  《花样年华》是一部在光和影调运用方面很突出的影片,镜头下昏黄的街道、幽暗的灯光、偏僻的小巷有很浓重的王家卫风格,但昏暗中又不缺乏浓烈的色彩对比,冲击着我们的视野;在狭小的人物空间里叙述了男女主人公在此相遇,相识,到缠绵难舍和最终的无奈分手的命运历程。

  本片的众多场景都发生在室内,充分展现孤独的内心世界。主人公时常邂逅在狭窄的过道,热闹的牌桌,公用厨房,陡然的楼梯以及空荡荡的弄堂,所以光线的设计非常重要。而本片中非自然光线的成功运用,使男女主角虽然经常身处昏暗之中,但都能在黑色中凸现了出来,幽幽的灯光,若隐若现的男女,透露着迷离的感情。

  灯在这部片子中无疑非常重要,是完成本片光效及影调的最基本工具,只是在这里,灯不再掩藏于镜头之外,而是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观众们眼前,不仅将黑暗照“亮”,也成为画面的重要构成部分。这么多的灯光代替通常的阳光勾勒出了完美的光线影调:灯光下旗袍绚丽耀眼,清晰的轮廓线将主人公与黑暗分离;灯光下人物的脸昏暗朦胧,透露着创作者想要的含蓄。而这各式各样的灯的频繁出现也足以表达出创作者的另一种用意——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照明工具,也不仅仅是时代的象征;它有一种那个时代香港的韵味,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见证人:它看到了世人世态;它更是男女主角感情的见证人:看着他们从陌路、相识、相知、斗争到分手。陈太太与周先生无处躲藏的地“沐浴”于灯光之下,我们看见那盏曾无数次“目睹”过两个擦肩的“灯”在雨中见证两人最终分手之后,滴下了眼泪??这一切是不可以看见日光的,这一切是似梦非梦的。

  占九成以上的内景镜头氛围与一小部分的外景形成了一组明暗对比,这是贯穿整部电影的最大的明暗对比。内景的昏暗调子但是透露出了多姿的色彩,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瑰丽,在越暗淡的场景下才越能显现丰富的内心世界。不同的是外景的天空虽然“亮”但是不“明”,自然的阳光下却是不自然的单调,那种亮让人窒息,很闷,沉甸甸地压在观众心里,喘不上气儿来。当我们看到身着“花样”旗袍的女主角出现在窗口时,眼中含着的泪,便知道那来自于窗口的阳光是不可靠的、并不美好;而当周先生“说”出自己的秘密后,天空似乎呈现出一丝晴朗,但那只是“似乎”“一丝”,转瞬之间便被历史事件、历史古迹湮没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影片中光亮的女主角和逆光下的男主角是一对明暗对比。电影中谁处于顺光或者是逆光通常都是有一些寓意的。在很多场戏中,当男女主角擦肩而过也好,或是他们坐在屋子里谈论另一对“情人”的开始与过程也好,我们看到的通常是光洒在女主角的正面,而男主角则总是一个清晰的轮廓,但不把表情留给观众。只有他单独出现的时候,比如柬埔寨独白,我们才能看清楚他那一张有味道的脸——那时也是从室内转向了室外。

  《花样年华》演绎的还是一段旗袍下的孤独的人生。30多套旗袍充分体现了故事的时代特色和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体现着他们隐秘的心灵和情感。片子

  前半段,张曼玉的旗袍从色彩到图案是触目惊心的艳丽和大胆。后来,在周慕云去新加坡之后的几年,她再出现,一件深蓝旗袍,是洗尽铅华的淡定。

  电影里的张曼玉优雅却又不失自然,没有清淡的素颜,取而代之的是华丽的装束和极为克制的仪表,将那个时代的中年女子动于情止于礼的人物特征演绎得入木三分。带着60年代的怀旧气息和致命的优雅,张曼玉的妆容设计重点在于突出脸颊以及眼部,并且着重于突出对比的效果,使得那两扇蝴蝶坚毅而艳丽,脸部轮廓棱角分明,看上去既优雅,又能表现出如战士般的魄力。在不敢直面自我爱情的年代,梁朝伟则以温暖暧昧的目光、克制简洁的肢体语言以及永远不变的绅士打扮,塑造出一个温暖的小男人形象。

  老旧的街道,老旧的音乐,久远的故事里深深的迷茫。她转身,她轻拭雨水,她无限深情的眼神,她的故事,在大银幕上,已凝固成经典。青春转眼逝去,就像花褪了色一般;应该追寻的是在昏暗中逝去年华的闪现,我们在明明暗暗中看到了生命的渴望,虽然好像转瞬即逝,但毕竟有过。

  那光影交错的年代

  ——《花样年华》的影调与人物造型

  学院:影视学院班级:广编三班姓名:郝婷婷

篇二:花样年华人物形象分析

  此情可待成追忆

  ——电影《花样年华》评析

  摘

  要:电影《花样年华》的思想意蕴表现为对婚外恋的探讨和对缺憾美的追寻;艺术特色则体现在借助音乐来表达情绪、刻画心理、渲染气氛等,利用旗袍的变换来表现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暗示时间的变化和推进情节的发展,采用含蓄的笔法来展现东方男女主人公表达爱情的婉转与曲折。

  关键词:电影《花样年华》;婚外恋;缺憾美;音乐;旗袍;含蓄

  《花样年华》是香港导演王家卫执导,香港著名演员张曼玉和梁朝伟主演的一部影片,获得了第5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最佳特别技术奖。影片以一名被丈夫冷落的女人和一名遭妻子背叛的男人为主人公,讲述了两个人相识、相怜、相恋、而又主动相离的故事。影片如一首三四十年代旧上海的老唱片,暗哑、忧伤、缓慢地流淌在昏黄而苍凉的夕阳残照下,撩起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哀婉、幽怨、落寞而凄凉的情绪。

  一、《花样年华》的思想意蕴

  (一)对婚外恋的探讨

  婚外恋是现代文明人热衷探讨的话题。人类逐渐告别了野蛮的群婚制和对偶婚,实行了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这种婚姻形态一方面体现了人类进化的成果和文明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因为人的感情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在现在的信息社会,夫妻双方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接触的信息不同,久而久之,两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就会产生很大的分歧。因此,这就导致了婚外恋的发生或婚姻的解体。

  《花样年华》男女主人公的配偶或许由于工作上的接触产生了婚外恋情,背叛了各自的家庭,这给男女主人公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和打击。“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同心境使他俩慢慢靠近,不知不觉地,他们自己也陷入了当初他们所深恶痛绝的婚外恋的沼泽。在道德和自尊的双重约束下,他们毅然决然地斩断了情缘,重新回到了那个冷清、孤独和寂寞的家。

  影片的结尾虽说两人都离开了配偶一个人生活,但是,我们从他们身上感知到的信息却是:他们理解了配偶的不忠和背叛,也消解了配偶给他们带来的伤害和痛楚,这是他们从自己的这桩婚外恋情中悟到的:任何一个男人和女人,只要遇到合适的土壤、空气和水分,很容易就会产生爱情之花,因为,人的感情是复杂多变的,人的天性是喜新厌旧的。至此,两人如菩提树下开悟的释迦牟尼,心中一片澄澈明净,无怨无恨,有的只是对往昔恋情的回味和对生活的感激。《花样年华》这种对婚外恋的理解和诠释,无疑是十分高明的。

  (二)对缺憾美的追寻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任何事物达到了极致之后便开始走向它的反面,美的事物也是一样,所以,为了使美能够存在得长久一些,人们便设法使之保留在残缺状态,西方的断臂维纳斯、中国武侠小说中杨过和小龙女天残地缺(一个断臂,一个失身)的爱情就是如此,因了这份残缺,美反而更能打动人,更能激起人的疼惜和怜爱的情绪。

  《花样年华》深谙人的这种审美心理,它没有给男女主人公安排一个圆满的结局,反而一个被送到国外,一个被留在香港,让男女主人公在时空的阻隔中去回味昔日爱情的甜蜜。王家

  卫曾经说过:“影片结尾两个人在一起会开心吗?我不太相信。”王家卫深知:美的东西易碎,尤其爱情更为娇嫩,沾不得一点尘世的烟火。如果让男女主人公突破道德的防线,各带着颗伤痕累累的心结合在一起,每天忙活柴米油盐一日三餐,那他们的爱情还会长久吗?毫无疑问,答案是否定的。因此,男主人公周慕云最后选择了离开,女主人公苏丽珍也没有要求跟随,虽然一个在心里千万次地问:“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另一个也在心里万千次地问:“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带我一起走?”但最终这话都没有说出口。两人明智而痛苦地选择了分离,虽然心中有遗憾,但因为这份遗憾,反而留住了对方在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形象,留住了一份再不能被残酷的现实掳走的爱情!

  《花样年华》用残缺和遗憾抒写了一份人间别样的爱情!

  [1]

  二、《花样年华》的艺术特色

  (一)音乐的渲染

  音乐是最早进入电影的一门艺术,它对抒发人物情感、表现环境气氛等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王家卫就非常善于用音乐来表达情绪、刻画心理、渲染气氛等,在《花样年华》中,他分别运用了日本音乐、西班牙爵士乐、中国电影插曲等等风格多样的音乐来构筑他的电影艺术。

  《花样年华》的主题音乐是日本作曲家梅林茂创作的《Yumeji’sTheme》,共在影片中出现了七次。前两次出现在男女主人公在爱人出差后孤独地去面摊吃饭的时候,两人屡次擦肩而过于狭窄阴暗的小楼梯,此时,镜头的慢放与舒缓的音乐将两人孤独的心境、意外的邂逅拉出了浓浓的诗意。后几次出现在两人逃避感情之时,抑郁凝滞的音乐将两人对爱情渴望、惧怕而又无奈的心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富有爵士风格的拉丁歌曲《Quizas,Quizas,Quizas》在影片中出现了五次,为影片营造了一种淡淡的浪漫、感伤的气氛,同时亦表现了男女主人公为情所困、为情所伤的哀怨矛盾的心态。美妙的旋律、沙哑磁性的男中音配上忧伤的歌词,浓浓的怅惘情绪烟雾一般氤氲开来,使人沉醉其中。

  周旋演唱的《花样的年华》也对于表达情绪、刻画主人公心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歌中所唱的“花样的年华,月样的精神,冰雪样的聪明。??蓦地里这孤岛笼罩着惨雾愁云”,以及歌曲所表达的分离两地的痛苦、愁苦的心情与影片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经历、心境情绪非常吻合。

  欧纳斯特·林格伦曾经说过:“一个艺术家愈是想表达有关情感和情绪的东西,形式对于他就愈为重要,因此,影片在表达感情和抒情的部分使用音乐是最合适的。”《花样年华》这一首首音乐对于表达人物情绪、传递人物心声和渲染时代气氛起到了重要的衬托作用。正是这些音乐,把观众带入到了哀婉、幽怨、迷离、感伤的氛围中;也正是这些音乐,构筑了王家卫独特的电影艺术风格。

  (二)旗袍的变换

  据王家卫说,拍摄此部影片前,特地请上海老裁缝为女主人公量身定做二十四套旗袍。这些旗袍有桔红色的、深蓝色的、黄绿色的,白底碎花的、棕黄大花的、纯色无花的??万紫千红、美轮美奂的旗袍既向观众暗示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落寞——花样的年华、美丽的青春无人欣赏,只能消磨在日复一日地等待、寂寞和忧伤中,同时又向观众传达出了女主人公对美和爱情的不懈追寻。众所周知,一个女人如果蓬头垢面、不事修饰则说明这个女人放弃了爱

  2[3][2]

  情;相反,如果一个女人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容貌,注重自己的衣着,甚至在穿过一段晦暗、肮脏的小巷去买面时仍然穿得漂漂亮亮、风情万种,显而易见表明这个女人内心里仍存在着对美的热爱、对爱情的渴望。苏丽珍把对爱情的渴盼隐藏在频繁更换的旗袍下,旗袍每一种花色和款式的变化都隐喻地书写着她对爱情的热烈呼唤和追求。

  除此之外,旗袍的变换还有一种功能,那就是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推进情节的发展。这部影片大胆地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对故事情节进行了大刀阔斧地剪辑,如果没有旗袍的存在和变换,观众就很难明白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比如两人在西餐厅就餐的一个场景,苏丽珍刚开始穿的是一套乳白色点缀有百合花的旗袍,后来则换成了棕黑色带竖条纹的另外一件,从苏丽珍旗袍的变换中我们就可以知道两人吃饭已不是一遭,旗袍的更换在这里就承担了暗示时间变化和推进情节发展的功能。

  (三)含蓄的笔法

  《花样年华》象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张干净的灰白色宣纸上勾勒出几枝疏梅、斜石或墨荷,这些疏梅、斜石或墨荷只占据画面的一角,留下大片的空白供观者想象和补充。中国画讲究“留白”,中国美讲究含蓄和蕴藉,中国人对爱情的要求也是“吐三分、留七分”的。《花样年华》的男女主人公对对方的爱不可谓不真、情不可谓不浓,但在表达的时候却是欲言又止、欲说还休、“欲语泪先流”的。最有代表性的是周慕云为躲避日益炽热、无法自控的感情去了新加坡之后,苏丽珍有一次情不自禁地给他打电话的场景。这在西方的电影中不知该如何大肆渲染,但在此部影片里,苏丽珍却是欲言又止,一字未吐又挂上了电话——千回百转、刻骨铭心的爱无法用语言诉说。影片此时无声的处理胜过滔滔的倾诉,留下大片的空白供观众揣摩和体味,使人回味无穷。两人肌肤的接触也仅限于拉拉手和拥抱,连亲吻都没有,更不用说床第之亲了。这种含蓄的爱情表达方式跟男女主人公内敛的性格是一致的,也跟他们对爱情的态度是吻合的:在他们心目中,一直坚守一份“跟他们不一样”的纯洁的爱情,一份目的不在于情欲的宣泄而在于情感的慰藉的柏拉图式的爱情。这种爱情如深山幽林里的清泉,时断时续若隐若现,却又经年流淌,永不停息。

  三、结

  语

  《花样年华》用简约的诗性笔法探讨了现代人最苦恼的婚外恋问题,表现了道德、规范、约束以及克制在传统的东方社会里的力量,展现了东方人情感层面的丰富曲折。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伴随着缓慢但节奏感极强的华尔兹,晃动的镜头把每一个画面都处理得色彩迷离,恍如春梦。美轮美奂、线条优美的旗袍则向观众展示了东方女性的娴雅、温柔和含蓄之美。整部影片如一首婉约的唐诗宋词,一切都是那么朦朦胧胧、隐隐约约,一切都是那么意犹未尽、余音袅袅。所有的激情最终以含蓄和克制化开,化成万种柔情和惆怅;理智最终战胜情感,但情感却躲在一个角落里永远回味着伊人的衣香鬟影。这部影片把东方人独有的唯美内敛的爱情表达方式演绎得细致入微,如同中国古典的江南园林,别有一种曲径通幽、含蓄蕴藉的风韵,让观者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张会军.与王家卫谈《花样年华》[J].电影艺术,2001(1):44.[2]欧纳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6:143.

  3[4]

  [3]肖霞.繁复的隐喻——论电影《花样年华》的艺术特色[J].电影评介,2006(15):25.[4]曾平.现代情感的东方式演绎——从电影《花样年华》和《卧虎藏龙》的东方韵味说起[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9):114.

篇三:花样年华人物形象分析

  电影《花样年华》评析

  【内容摘要】电影《花样年华》讲述的是一个老套的婚外恋故事,但从思想和艺术效果上看,影片给人的震撼与启示不是外在的,画面的,而是文化的,审美的,直凿人心里的。《花样年华》的思想性就在于它对在婚外恋背景下的男女欲挣脱传统道德枷锁的探讨,而艺术特色上影片则采用唯美的摄影风格、残缺的画面构图以及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音乐,加之旗袍的变化,含蓄的表达了东方男女主人公之间难以言说的感情纠葛。

  【关键词】

  婚外恋

  传统道德

  摄影风格

  音乐

  旗袍

  《花样年华》是香港导演王家卫指导,香港著名演员张曼玉和梁朝伟主演的一部影片,荣获第5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最佳特别技术奖等奖项。影片以一个遭丈夫背叛的女人和一个遭妻子背叛的男人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们相遇、相知、相爱到相离的故事。影片以一种诗的语言娓娓道来,讲述了一段消逝岁月里的记忆。

  一、《花样年华》的思想内涵

  (一)对婚外恋的探讨

  婚外恋是现代社会人们热衷的一个话题,关于婚外恋的影片数不胜数。但大部分的影片只是围绕婚外恋本身试图揪出谁对谁错。而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却没有把镜头对准周慕云和苏丽珍与各自配偶的感情冲突,而把镜头伸向两位看似是“婚外恋”受害者的男女主人公。导演试图在两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身上,找到叙事的视角。正是因为周苏二人相同的境遇让彼此慢慢靠近,不知不觉地他们也陷入了他们当初所深恶痛绝的婚外恋泥沼中。尽管苏丽珍曾说“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但他们还是陷入这种困境。周苏二人唯一与他们各自配偶不同的或许就是他们没有冲出道德的枷锁,最后选择离去,各自回到自己孤独,寂寞的生活中。周苏二人的这段感情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他们对自己配偶背叛的怨恨,也使他们对这种感情多了一份理解。影片试图告诉观众:任何一个男人和女人只要遇到合适的土壤、空气和水分就可能开出爱情之花,或许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就像周苏两人的爱情,尽管最终他们选择把感情埋葬在心底,但

  《作品观摩与研讨三》

  那仍是一份往昔珍贵的回忆。

  (二)道德的残忍与光辉

  从导演对周苏两人形象的塑造上,我们即可看出周苏两人都是身处中国传统道德环境下的男女。尤其对苏丽珍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她华丽的旗袍透出她的端庄,古典之美。尽管一个人去打面仍穿的很漂亮,甚至当苏发现自己丈夫背叛她仍然以一副端庄、贤淑、冷静的形象关心周太太,这些外在表现以及她的行为都表明苏丽珍是一位端庄,自尊,受过很好教育的中国传统女性的形象。而周慕云也是这样一个传统男性。在道德的枷锁下,他们把各自的感情永远隐藏在黑暗的角落,例如昏暗的巷口,昏黄色的房间,这些都暗示着他们注定分别的结局。周与苏一直徘徊在感情的漩涡中,却没有汇聚在一起。他们在这段感情中表现出惊人的谨慎和自控,而这与他们的性格、思想、接受的传统思想和教育是分不开的。苏丽珍嫁给她丈夫时,是以一种“好妻子”的形象生存着,而当她遭遇丈夫背叛时,她是失望、孤独、伤心但外表上又坚强的。而与周慕云的这段感情,苏丽珍又是矛盾的,一方面是生理与心理的强烈渴望另一方面又是道德的自尊与残酷。而在这两者之间,苏丽珍选择了后者,她用这种方式捍卫了她的自尊与道德形象。她独自回到冷清、寂寞的家,掀起窗帘。而周慕云也把自己的这份感情永远的埋藏在柬埔寨吴哥窟的一个小洞里。正像影片最后所说“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的一切,如果他能打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向早已消逝的岁月。”而这块“积着灰尘的玻璃”就是道德的枷锁。王家卫不仅以诉诸东方式的静观,把人物的性格,情感,思想与心理活动刻画地入木三分,充分显示了中国儒家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光辉,但也揭示了这种道德禁锢的残酷。

  二、《花样年华》的艺术特色

  (一)唯美的摄影风格和残缺的画面构图

  华美的摄影风格是王家卫影片的一贯做派。而在《花样年华》这部影片中导演把古典唯美的影片风格发挥到了极致。王家卫选择暗光和冷色调作人物背景铺垫,这一点很符合中国古典主义的风格。而在场景的选择上,昏黄的灯光下阴影的小巷,男女主人公的相遇和着灵动的音乐,淅沥的雨声,给人的感觉很唯美。而当周慕云站在旅馆前深思的面孔,衬在红色的窗帘下,又有了西方油画的沉重。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Page2of5

  2011级广播电视编导一班

  《作品观摩与研讨三》

  女主人公不断变换的旗袍,频繁的慢镜头,以及大量的逆光拍摄,时空频繁地切换,以及艰涩而隐晦的细节场景,这些都含蓄而哀婉地表达了周苏两人复杂的感情。在《花样年华》中经常出现一片片毫无整体感,残缺的画面,传达出主人公的无处可逃的孤寂。例如:人物常常被物体(桌子、门等)挤到一角,这种构图给人的感觉没有安全感,也显示了主人公在这种环境下的孤独和无奈。而且,导演善于通过镜子和锁孔里取景,镜子里反射出空荡的卧室,锁孔里窥见人的日常生活,这一方面反映了主人公的孤独,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二)音乐的塑造

  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对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气氛的渲染、情节的推动、情感的抒发、节奏的把握以及激发想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左右。在《花样年华》中,音乐同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与画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渲染着画面的气氛,抒发着主人公的情感也激发着观众的想象。《花样年华》中的音乐可谓是东西方音乐的结合,这一点很符合60、70年代香港文化的时代背景。其中有日本电影《梦二》中的电影音乐《梦二的主旋律》,以及爵士风格的拉丁情歌”QuizasQuizasQuizas”

  “AquellosojosVerdes”、上世纪周璇唱的“花样年华”,还有粤剧、京剧唱段,可谓是中西合璧。

  影片主题曲《梦二的主题曲》在影片中出现七次,缓慢的节奏、大提琴的低沉的音色,透露出一种忧郁,忧伤的风格,时刻衬托出影片中拥挤,阴冷,狭窄的场景,给人的一种揪心,忧愁的感受。例如在苏丽珍买面的场景中,苏丽珍独自走上狭长的楼梯,与周慕云的眼神交汇,简单地寒暄,主题曲在这时想起,一方面凸显着苏丽珍当时的孤独和忧伤,另一方面带着一种异性间试探的含义。而在搓麻将这一场戏中,苏丽珍和周慕云的太太都穿着妩媚的旗袍,窈窕的身姿,两人在房间里缓缓地走来走去,伴着缓缓的音乐,巧妙地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又抒发了苏丽珍在丈夫背叛时心中的忧伤和孤独。而周与苏擦肩而过,音乐又暗示着一段爱情的到来。主题曲同样奠定了整部影片的缓慢的基调。在这部影片中还有着餐馆和旅馆的爵士背景音乐,一方面与餐馆的气氛相迎合,音乐中带着一种暧昧的,给影片营造了一种浪漫、感性、欲望和无奈的气氛。而另一首音乐“QuizasQuizasQuizas”,意为“也许

  也许

  也许”像是导演在提一个问题“他们会在一起吗?”,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在影片最后这个音乐多次响起,当周慕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Page3of5

  2011级广播电视编导一班

  《作品观摩与研讨三》

  云回到香港时,但是那段年华已经逝去了。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最后的结束曲,当周慕云跑到柬埔寨的吴哥窟,诉说着自己心中的秘密。这时的音乐将近有三分钟,伴随着画面的诉说缓缓地进行着,带着忧伤和失落,预示着周苏这段感情的结束。而王家卫选择周旋演唱的《花样年华》,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理。如歌中所唱的“花样的年华,月样的精神,冰雪样的聪明

  蓦地里这孤岛笼罩着惨雾愁云”表达了分离两地的痛苦、愁苦的心情与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经历,情绪非常吻合。另一方面在歌名也与该影片所契合。

  (三)旗袍的变换与隐喻

  在影片中女主人公身上有27件旗袍,这些色彩缤纷的旗袍折射出很多隐喻。虽然说影片的故事是发生在60、70年代的香港,但影片中时刻让人感觉像是张爱玲笔下的旧上海。上海话和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海派文化,形成了这种旧上海的氛围。而女主人公的那些具有东方情调的旗袍更暗示了这一点。一方面这些万紫千红、美轮美奂的旗袍也暗示着主人内心的孤独与落寞,花样的年华却没人欣赏,只能消磨在日复一日的等待和忧伤中。另一方面也象征着苏丽珍是一位追求美、爱情和自尊的女性。她注重自己的衣着和容貌,甚至去街头买面都要穿得如此漂亮,显而易见这表明苏丽珍内心有强烈的对美的追求和对爱情的渴望。尽管遭丈夫背叛,她也没有蓬头垢面,也意味着她内心的自尊,苏希望用这些旗袍掩盖其内心的悲伤和寂寞,维护着她的自尊和形象。苏丽珍把这些复杂的情感隐藏在变换的旗袍,旗袍的每一种花色和款式都暗示着她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尊的保护。

  除此之外,旗袍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情节的发展。例如在周慕云和苏丽珍的餐馆的戏中,苏丽珍就更换了两套旗袍,第一次穿的是白色的旗袍,第二次就换成黑色上带有竖条纹的旗袍了,告诉观众两人已经不是第一次在一起吃饭了。在这里旗袍的更换就意味着时间的流逝也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总之,《花样年华》这部影片用一个看似俗套的婚外恋故事,却给人带来文化上,思想上、艺术上的震撼。导演用诗一样的语言含蓄地讲述了一段逝去的回忆,表现了处于婚外恋泥沼中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苦恼、悲伤和纠结的复杂情感,显示了中国传统道德的残酷和光辉。导演通过对苏丽珍这一人物的塑造把中国东方女性的古典美,以及对爱情含蓄的表达方式刻画地淋漓尽致。整部电影如同一首诗让观众回忆无穷。

  【参考文献】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Page4of5

  2011级广播电视编导一班

篇四:花样年华人物形象分析

  这是一部看后会沉重的影片,也是一部看后会思索的影片。不少人观看它只是因为那绚丽的旗袍。的确,那26套婉约幽雅的旗袍紧紧包裹出张曼玉玲珑曼妙的曲线时,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可如果只是为了欣赏服装美而观看此片的话,那未免有点糟蹋一部好片子了。

  好片子像是一杯清茶,乍品没什么滋味,可细尝之下,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便会不知不觉地飘溢在你的五脏六腑间。《花样年华》就是这样一部片子。无论是镜头中精致的特写,还是丝丝小雨中由昏黄路灯投下的柔和光线,或是整个画面色彩的鲜明层次,色调搭配技巧的夺人眼目,都是导演王家卫和摄影杜可风深厚功力的体现。还有不得不提的片中的声音艺术,就算是雨滴落地的声效都是那样富有感染力,就更别提片中那伴随着男女主人公在楼道里多次相遇时恰如其分地响起的影片的主旋律--抒情中带有丝许压抑的提琴曲了。影片的这些硬件设施做的完美无瑕,更可贵的是影片的灵魂--内容情节,王家卫一样描写的匠心独运。

  像是片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场景:周慕云一个人在面摊落寞地吃着云吞面,此时的镜头长时间地定格在他的面部。他的眼神里充满苦闷和孤独--为了总不归家的妻子。这时苏丽珍提着精致的保温壶出现在潮湿的石板路上。镜头由她纤细的手拍起,逐渐上移到她的胸前,却始终看不到她的脸。这种开放性的构图可以引起观众无数的想象力。她来到面摊前,同样一份云吞面,脸上带着一种沉思的忧郁的神情--为了不归的丈夫。另一对在享受爱情,而这一对只是在各吃各的云吞面。不得不说,此刻导演用一种明暗线交织的手法既含蓄又内敛地表现了两种爱情的理念。而这种意境,只有在反复细细地品味后才能理解,可谓是该片的一个经典的情节。

  还有一处让人记忆深刻的片段出现在该片的中下段。周慕云终于鼓起勇气向苏丽珍表达了心中压抑已久的感情。可苏却用无语沉默来回避。周看出了两人不可能在一起的结局。于是,他请苏丽珍帮他做件事--拒绝他,让他练习承受住那份痛苦,苏答应了。可当周说完“以后你自己好好保重”随即放开她的手头也不回地走开时,苏却开始心潮汹涌。此时运用了一段长镜头,特写出了苏的手在被松开瞬间的抽搐,跟着紧紧抓住另一只手臂,手上的青筋凸现,一种油然而生的痛苦陡然现于手部。接着镜头移到她的脸:不忍、难过、冲动、压抑......种种表情交汇在一处。紧接着,苏伏在周肩头痛哭的场面出现,周的手不断轻轻地拍打着她的肩,安慰地说“好了好了,只是演戏,只是演戏.......”一种压抑已久的情感的骤然爆发,导演却没有刻意煽情,只是用娴熟的镜头语言来婉约地表达,却得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成功效果。只这一点,就可以让许多动辄让演员虚情假意地喊出“我爱你!”的导演好好学习。

  片尾,周慕云离开香港这个伤心地之后,苏丽珍来到他的房间,点燃一根雪茄,不抽,只是放在那里任它的烟雾缭绕、盘旋、四散。一种她曾经熟悉的香味。她呆坐在椅子上,眼泪开始滑落。一滴一滴,最后连成一片。此时,电影中的背景声全部消失,一阵寂寥后,一个男人的声音响起,响在苏的心里,也回荡在观众的耳畔--

  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

  无言......

  也许一切都应了该片的英文译名:Inthemoodoflove

  只是那“情绪中的恋爱”,在那个消逝了的花样年华......

  花样年华》被称为一部怀旧经典。就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本身而言,古老而又普通,没有什么新意,无非就是一个讲述婚外恋的爱情故事;就影片的情节来说,既不曲折也不扣人心弦,可以说简单而又平淡。那么,为什么这样一部故事普通、情节简单的影片能被人们称之为经典?关键就在于导演王家卫在影片中所使用的巧妙而别致的表现手法,通过这些艺术手法为这个普通的故事赋予了一个内蕴深广、新颖脱俗的主题,使这部电影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一、影片在主题表现上的含蓄美。

  艺术贵在含蓄,电影艺术也同样具有这个艺术法则。含蓄的表达使得艺术作品的内蕴更加丰富、使得整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更具有韵味,令人回味无穷。《花样年华》中正是具有这样的艺术特色。导演王家卫用一种隐喻式和象征式的表现手法,为这部电影增加了内在韵味。犹如一首朦胧诗,每一个字包括每一个标点都有它代表的象征意义,也像是一幅写意画,每一个线条隐含喻意。颇具特色的隐喻和象征式的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得这部作品在主题思想的表达上显得既含蓄又有深度。影片不仅仅是反映了周慕云和苏丽珍因为各自的爱人出轨的不幸,也不仅仅是反映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而是映射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人们的普遍的感情生活和道德观念等内容。

  (一)隐喻式的表现手法对影片主题的含蓄表达。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它的主题并不是直接告诉观众的,而是隐含在每一个细节中,要靠观众去体会的。《花样年华》中王家卫用隐喻蒙太奇和重复蒙太奇技巧把影片的主题含蓄而又自然传达出来,在表现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的同时也暗示了六十年代香港社会的真实现状,赋予影片时代色彩和社会意义,提升了影片的艺术价值。例如,影片通过苏丽珍替何老板给何太太(何老板的妻子)和给余小姐(何老板的情人)打电话、买礼物的情节,说明了老板也是在情人和妻子之间来回周旋。结合整个剧情,我们无形中就感受到了六十年代,在香港社会的小资们的真实生活和情感现状。不只是苏丽珍的丈夫和周慕云的妻子“出墙”,很多人和他们一样都在外面有情人,而且都是偷偷摸摸的。《花样年华》中,导演正是运用一些系列隐喻式的表现手法,把影片中的人物情感、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等内容暗含在每一个细节中,在深化主题思想的同时,使其在表达上具有含蓄美。

  隐喻蒙太奇是表现蒙太奇中的一种艺术技巧。隐喻蒙太奇是“把表现不同形象的镜头画面加以连接,从而在镜头的组接中产生比拟、象征、暗示等作用的蒙太奇”[1]能给人一种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的感觉。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多次运用隐喻蒙太奇这一手法对影片的细节上的处理,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增加了影片的含蓄美。如影片中

  “昏暗的路灯”这一镜头的多次出现,这盏路灯似乎就是苏丽珍寂寞和孤独的内心。丈夫老是不在家,只有她独自一个人每天去小面摊吃饭。犹如街头道路等一样,孤苦伶仃。再如,影片中几次“挂钟”的空镜头的出现,很容易就使观众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无情,很具有隐喻意义。还有周慕云离开香港去新加坡时出现在影片中的一棵树的镜头,这个镜头导演用仰视的角度去拍摄,由一片蓝色的天空和一棵细高的小树组成的画面,交待了场景由香港到新加坡的转换和时间上是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六三年的转换。但

  是更重要的是,它暗示着周慕云和苏丽珍之间的感情已经越来越远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已经永远的不可能了。《花样年华》中这些隐喻蒙太奇技巧在细节处理上的应用,增加了影片主题的含蓄美,调动了观众的情感和思绪,使观众无形中感受到了六十年代在香港生活的两个已婚男女之间既相爱而不能爱的无奈、伤感的情绪。

  此外,《花样年华》中反复出现主人公周慕云和苏丽珍各自走过狭窄的楼梯,从家到小面摊和从小面摊到家的画面。这一画面反复出现,表面上是对主人公生活的表述。而实际上王家卫使用的是

  “把表现同一内容的镜头画面在影片中反复出现,以突出、强调这一内容象征意义的蒙太奇技巧”[2],也就是重复蒙太奇技巧。导演之所以要这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使用这一表现技巧,目的就是要,以他们不断地从楼梯上上上下下、进进出出画面来象征他们孤独、冷清的生活状况,为他的妻子和她的丈夫之间发生婚外情埋下了伏笔,同时也隐喻了他们两个人之间会有故事发生。在这部影片中,另一处巧妙使用重复蒙太奇的地方是,周慕云为了写小说在宾馆里租了一间房子,苏丽珍知道后去宾馆看他时,苏匆匆走上宾馆的楼梯,然后又匆匆地走下宾馆的楼梯的镜头反复出现。苏丽珍上去又下来、下来又上去,上下楼的画面重复很容易就让观众感受到了女主人公激烈的心理斗争。此处暗喻着一种矛盾,实质上对周慕云产生了感情,想去看他,但又因为自己身为人妻,受道德的束缚而避免“跟他们一样”。这里的重复效果,巧妙而贴切的展现了人物的矛盾心理,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导演在向观众传达这些思想内容时,不是直白的告诉观众,而是把这一切都隐藏在画面的不断重复中,增加了电影的韵味。

  (二)明暗和色彩对主题的暗示。

  影片的明暗和色彩虽然不是表现主题思想的主要元素,但是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明暗和色彩在《花样年华》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昏暗的色调和女主人公身上不断变化的服装色彩对影片的主题表达起到了一定的暗示作用。

  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把绝大部分画面都拍得很暗淡,影片中采用这样的色调,暗示了故事中的时代气氛、生活真实和情感主题,造成一种阴暗、低沉、压抑、伤感的氛围。暗调在《花样年华》中的使用给人造成一种怀旧、伤感的思绪。影片中把人物放在昏暗的楼梯、走廊、阴暗的房间和黑暗的街道中……灰暗的画面效果为影片蒙上了一层时代的影子,很容易使人感受到六十年代香港的社会状况和影片中两个主人公的感情遗憾。暗示着周慕云和苏丽珍不可能击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们终究不可能越过内心中道德的束缚。而且整部影片基本上以灰暗的色调为背景,使主题显得厚重、深沉、压抑,把观众的思绪带入了一种“悲”的

  状态,使人预感到了影片“悲”的结果,让人感受到了一个发生在六十年代香港的爱情故事的真实。

  在这部影片中,最具色彩表现力的就是主人公苏丽珍身上的旗袍。苏丽珍身上的旗袍的不断变化间接的映射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心情的变化。导演把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用旗袍色彩的变化表现出来。就整个影片中女主人公所穿着的旗袍颜色,比如搬家时、在孙太太家里看丈夫打麻将时、和孙太太他们试电饭锅时、嘱咐丈夫给她老板带皮包时,或是去公司上班时,还是其他时候,一般都是以白色加黑色、白色加蓝色和淡黄色加白色搭配的旗袍。这几种颜色搭配的旗袍是苏丽珍贯穿的。这种几种素色的衣服于影片的灰暗色调、周围环境是相协调的。但

  是片中好几次出现苏丽珍提着饭盒去小面摊买饭时,她都是一身颜色很暗的旗袍,暗示了她的孤独和内心的寂寞;当他们确定自己的爱人发生婚外恋时苏丽珍去宾馆里见周慕云时,她一身红色的旗袍,这一反她穿衣的一贯风格,与她一向喜欢的衣服颜色形成鲜明反差。这里其实是隐喻了她们之间爱情的产生。苏丽珍趁着房东不在去周慕云家时,一袭黄色的旗袍,象征了他们在一起的愉快和温馨。而当苏丽珍决定要跟周慕云走时,她身上的衣服变成了绿色。绿色是富于生机、象征生命的。这就隐喻了苏丽珍下定决心要和周慕云开始新的生活。然而,当它赶到宾馆时,周慕云已经走了,代表希望的绿色在红色的窗帘、红色的床、暗红色的墙壁映衬下,让人感到的是莫大的失落。代表了“色彩是影视画面的抒情符号,能传递感情,表达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情绪”[3]。苏丽珍身上不断变化的旗袍色彩,不仅反映了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而且增强了影片在主题表现上的抒情意味。

  不断变化的旗袍颜色与暗淡的画面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灰暗色调的映衬下旗袍的色彩变化更加具有了表现力,隐喻作用更加明显。通过色彩的变化,暗喻了人物心理的变化、情感的变化,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深化了主题。暗淡的画面色调,映衬了主题。使得影片的主题表现更加含蓄朦胧。

  (三)道具的象征意义。

  在这部电影中,似乎没有多余的东西,每一个镜头、画面,每一段对白、音乐,包括每一件道具在影片中都具有不可代替的象征意味。王家卫没有放过每一个细节对主题的表现作用。影片中的旗袍、绣花拖鞋等道具,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象征意味。不但为影片增添了民族气息,也增加了主题的含蓄性。

  旗袍是《花样年华》中最具象征意义的道具。苏丽珍身上更换了27次的漂亮的旗袍暗含着多层的象征意义。《花样年华》中导演把旗袍作为一种隐喻道具,无形中向观众传达了故事的信息、人物的情绪变化,起到了塑造艺术形象的作用。“旗袍是中国的传统服装,象征着高贵、典雅”[4],影片中的女主人公的服装样式都是旗袍。导演王家卫把这样一件代表高贵、典雅的服饰作为女主人公的唯一服装,可谓用心巧妙。在影片中旗袍象征着苏丽珍高贵的个性特点,她一直对自己、对周慕云说“我们不会和他们一样的”,表现了她心中高贵的个性特点。而且旗袍是中国的传统服饰,在一定意义上,旗袍在影片中也是传统思想的象征。正是由于苏丽珍的“高贵”个性,以及受到传统道德思想的影响,使她无法克服自我、冲破道德的束缚去追求自己的真爱。这就是成就了他们“无言的爱情”的主要原因。

  《花样年华》中出现了四次的苏丽珍的一双绣花拖鞋,在影片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房东的突然回来,苏丽珍被控在周慕云家里,为了避嫌,她穿着周妻的皮鞋假装成刚下班回家,于是就把他的绣花拖鞋留在了周慕云的家里。周慕云一直把这双绣花拖鞋珍藏,就连离开香港去到新加坡,他也带着这双鞋。这就为赋予这双绣花鞋特殊的寓意。它象征着周慕云对苏丽珍纯洁而真挚的爱,是二人之间美好爱情的象征。后来,苏丽珍去了一次周慕云在新加坡住所,她并没有见周慕云,在周的房间里默默地停留了片刻就走了,临走时她悄悄的带走了那双绣花拖鞋……刻画出了她对自己和周之间没有结果的爱情的无奈心理。周慕云在屋内到处乱翻,却再也没有找到这双绣花拖鞋,它永远的消失了。绣花拖鞋的消失,是他们之间爱情永远不会有结果的象征。

  二、叙述形式上的简洁对主题的强化作用。

  “电影天生是一个故事的叙述着,或者说电影就是因叙事而存在的”[5]。电影和小说一样,人物与情节是一部电影必不可少的重要要素。一般情况下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最能吸引观众。而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却以高度简化的情节和高度省略的人物以及极其精炼的人物对白来叙述故事,风格有点像法国新浪潮电影中淡化情节、淡化人物性格等的叙述特点。这种叙述形式所带来的效果就是,整部影片简洁精练,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使人感到影片在叙述过程中没有一丝多余的成分,每一个细节都与主题有着紧密的关系。

  (一)高度简化的情节。

  《花样年华》的情节是非常简单的,从开始到结尾,没有丝毫的跌宕起伏。影片中情节的高度简化使得整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显得非常的整洁、干净,没有赘余。如从苏丽珍、周慕云租房到他们搬家的情节过渡。租房的画面之后紧接着就出现了搬家的画面,中间没有任何其它的情节。而且在周慕云去找房子租的时候,孙太太告诉他“真对不起,房子已经租给刚才那位太太了”告诉他隔壁有空房让他去看看,然后就出现了两人搬家的画面。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过渡极度简洁、紧密。这样快捷的过渡虽然有时候可能会给观众对剧情的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令人感到突然和莫名其妙。但是仔细体味,就会发现这种过渡对影片主题的表现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能够有力的强化、突出主题。犹如中国的唐诗宋词,语言简洁但意境深远。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简化了周慕云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是“怎样开始的”,高度简化了除主线以外的其他情节和内容。所有的情节和镜头都紧紧地围绕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而进行,直奔主题。影片中周慕云发觉自己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发生了婚外情、苏丽珍也觉察出自己的丈夫和周慕云的妻子发生了婚外情后,二人心理都很难受,不愿面对事实。这时影片的场景突然从公寓切换到了咖啡馆,男女主人公在咖啡馆的场面突然的出现。他们在咖啡馆里想要知道“他们是怎样开始的”?紧接着画面又一下转到了在狭长的街道上,二人模拟周妻和苏夫之间的恋情是怎样开始的,是谁先主动的?从公寓到咖啡馆再到二人在街上的模拟画面,情节跳动的跳跃性很强。再如周慕云在宾馆的客房里写小说,苏丽珍去看他,银幕上苏丽珍上楼的画面刚刚结束,就出现了二人在门口告别的画面,省略了苏丽珍进入房间后的内容。整部影片省去了一些过渡性的情节,只保留了最能表现主题的主要情节,强有力的突出了主题。这种对情节的简化造成了情节与情节之间的空白,也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使人不断地在回味影片所要传达的思想意图。

  而且这种对情节的简化在无形中强化了对影片中人物飘忽不定、复杂微妙、难以捉摸的内心情态的变化的表现力,使得这部电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质。在影片中,每一个镜头、每一幅画面和每一个细节包括音乐、色彩等都能都流露着对情感的抒发,表现着人物心理的复杂、矛盾、微妙的变化。

  周慕云临走前的一个晚上和苏丽珍在一条昏暗寂静的街道上见面,周说“我知道你是不会离开你先生的”,苏丽珍伏在周的肩头哭泣,之后是他们坐在汽车里离去的画面,苏在车里说“今晚我不想回家”,并没有交代他们去哪里、干什么。只是接着出现的是一面挂钟的镜头,画外是周慕云的声音“是我,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给我一起走?”。然后出现的是周、苏在不同的地方听着苏的丈夫为苏丽珍在收音机里点播的周旋的《花样的年华》二人神情黯然。这一系列的情节快速转换,很直观明了刻画出了男女主人公内心的遗憾、无奈、伤感、失落的复杂心理和微妙的变

  化过程。舍去次要的,紧抓主要的,突出强调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增加了影片的表现力,使观众能紧紧抓住影片的主旋律。

  (二)高度省略的人物。

  在《花样年华》中,除了在情节上的简化之外还有对人物的省略。整部影片中除了男女主人公之外就是几个与主题关系紧密的人物,几乎没有其它闲杂人物的出现。就连周慕云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也没有实际出现,只是出现了几次背影和声音。有人把王家卫的这种手法叫做“人物的缺席”,其实就整个影片中出现的人物来看,应该用“人物的省略”更为恰当。就整部影片来看,出现的能够看得清面目、有台词的人物只有十个,其中包括只有一句话台词的搬运工、新加坡房东,就连房东顾太太也只出现了一次,只有一句台词。房东孙太太家就只出现了孙太太和佣人两个人物,孙先生、孙太太家的其他人根本就没有出现。并不是说孙太太家里就只有孙太太一个人,从“王妈,开饭吧、三哥他们都饿了”一句话中可以判断出他们家还有其他人,但是影片中并没有出现。此外影片中还省略了何老板的情人和太太、顾先生一家人、还有周慕云工作的报社的其他同事、苏丽珍上班的公司的其他同事等人物。导演设计如此多的人物没有出现,已经不只是人物的“缺席”了,实际上应该是对人物的省略。

  这种大量省略人物的方式,增强了对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和内心情感的发展,使故事的发展紧紧围绕着周、苏二人,无疑对突出表现主人公之间的心理变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强化了影片的主旨。

  (三)高度简练的人物语言。

  对白是电影声音中最主要的元素,“它有帮助了解人物性格、情绪,提供事件发展线索的作用”〔6〕。《花样年华》中人物的台词非常地简练,人物的对白往往只有简短的一句话甚至几个字。如周慕云和何苏丽珍见完最后一面坐在出租车内离去时影片只出现了苏丽珍的一句话“我今晚不想回家”。周慕云即将要去新加坡时给苏丽珍打电话,只用了一句“是我,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来表现他内心希望和苏丽珍在一起的心理。周慕云的这句话之后,是周慕云所住的宾馆房间以及周站在窗前痛苦等待,然后静静离开的情节,接着是苏丽珍匆匆的下楼梯的镜头、床上默默坐着的镜头,很长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一句话“是我,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带我一起走?”从周慕云说那句话到苏丽珍说这句话的过程中没有其他的人物对白,只有背景音乐。短短的两句话使观众体会到了他们两个人一个在痛苦的抉择,一个在痛苦的等待的心理情态。再如,周慕云的妻子在给苏丽珍的丈夫打电话时,也只有简短的两句话“你到底给你老婆说了没有?以后不要给我打电话了。”而且没有出现苏丽珍丈夫的声音。只这么简单的两句话,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两个婚外恋者的人物情态。简洁精炼的人物语言,是这部影片一个特点,有时候简简单单几个字、几句话就把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贴切表达出来的,话语虽少但是句句都是意蕴很深,使整部影片充满抒情意味。

  影片运用高度省略的艺术手法,简化了情节、简化了语言、省略了人物,为观众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取杂留精,使得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三

  、平缓均衡的节奏,使影片主题更具抒情意味。

  “电影,既是一部善于讲故事的机器,又是一支抒情言志的彩笔”[7]《花样年华》虽然情节的过渡很简洁,但是整部影片在叙事节奏上显得很均衡,令影片具

  有很强的抒情意味。观众就像坐在一辆匀速而平缓行驶的列车上,一路观赏优美的风景一样,在观赏的过程中引起了一系列感想和思考。从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搬进同一座公寓到他的妻子和她的丈夫之间发生婚外情再到他们之间发生感情然后到男主人公的离开,这一系列的情节推进都是同一个节奏,从开始到结尾没有任何起伏。正是由于这种平缓的叙事节奏,使影片有充分的时间去刻画细节,更好的表现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心理,增加了影片的抒情性。同时给观众留下想象、思考的时间。

  而影片中人物的动作和主题音乐的协调是十分的完美。在主题音乐舒缓的三拍子节奏下苏丽珍独自拎着饭盒出去买饭时走路的动作,周慕云在小摊上吃混沌时的面部动作、坐在办公室边抽烟边写稿的动作等等,每当主题音乐响起时,人物的动作和着音乐“啪——哒——哒”三拍子缓慢节奏运动着,如同一位舞蹈家在音乐中翩翩起舞一样优雅、合拍,令人陶醉。王家卫用慢镜头的手段把人物的动作和电影的主题音乐完美结合,动作与音乐完全一致的节奏。强烈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听着主题音乐看着苏丽珍在昏暗狭长的楼道里缓慢行走的动作,我们不能不体会到她内心的寂寞与压抑。看到周慕云默默离开宾馆房间的一系列动作,我们无不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心中的痛苦与无奈。还有二人在宾馆的房间里一起写小说的慢镜头,也在主题音乐的旋律下以舒缓的节奏呈现,展现了二人在一起度过的那段令人留恋的美好时光。导演把这些动作用慢镜头拍摄下来配合音乐的旋律放出来,舒缓的节奏感很强。增加了影片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在平缓的节奏下,我们感受到了影片所要抒发的感情思想、感受到了二人由寂寞到相爱再到离去的爱情过程,到底是对是错,已经说不清楚了。

  《花样年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塑造了一个新颖脱俗、丰富多义而又含蓄蕴藉的主题。表现了“那个时代”、表现了道德与情感的矛盾、表现了六十年代殖民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微妙。周苏二人想“爱”而又不去“爱”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受到的是人性、社会、道德之间复杂的关系,给人一种淡淡的遗憾和无奈。王家卫没有把影片所要表现的内容仅仅定位在男女爱情上,而是通过一系列独特的表现手法为其添加时代色彩、民族色彩和人性内涵,这正是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

篇五:花样年华人物形象分析

  《花样年华》影评

  “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

  摇曳的旗袍,昏黄的路灯,梳的一丝不苟的爱司头,一切欲说还羞的情感,如一张泛黄的老唱盘,在岁月的留声机中静静旋转。没有喧闹的浮躁,没有泡沫文化的缩影,只是哀婉却唯美地唱着一首老歌:花样年华。一部不俗的电影也随之沓来,一样的温情脉脉。

  这是香港9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代表导演王家卫的一部影片。故事情节再简单不过--讲述两个已婚男女的婚外恋。还有一部类似的题材电影是美国的《廊桥遗梦》。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后者是西方人的爱情观,而《花样年华》折射出的爱情理念,则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淡淡的忧伤”的东方情怀。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谈谈王家卫,这个经常以一副墨镜示人的性格导演,拍出的作品都是些有着强烈个人色彩弥漫的影片。《阿飞正传》里的“无脚鸟”、“一分钟理论”,阿飞的桀骜不逊仿佛是他的缩影;《重庆森林》里警察633和663的各自特立独行的生活理念,“凤梨罐头”和爱情保鲜论也已成为华语电影的经典;《东邪西毒》中欧阳锋那犀利的眼神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大气镜头,也已经成为众多导演甚至是张艺谋导演都拿来借鉴的典范;连《春光乍泻》这一部颇受争议的同志电影,王导都依然能把它拍摄的细腻动人,片中长镜头的娴熟运用,尼加拉瓜大瀑布的垂直美感,也都宿命般的被贴上王家卫风格的标签。可是,2000年的这部《花样年华》中,王导的前卫美学并没有体现。相反地,这部影片充满了含蓄美和隐蓄的镜头语言。影片的主题也关注的是关于中国人惯有的情感处理方式,从头至尾都向观众传递着东方特有的韵美和思想。可以说,这是一部最不像王家卫的风格,却深得他钟爱的影片。

  梁朝伟和张曼玉在片中分别诠释了周慕云和苏丽珍这两个具有传统观念的旧香港60年代中产资产阶级的已婚男女。他们原本都各自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家庭,一种缘分使他们都搬进了同一座公寓,又是一种缘分让他们两家的间隔只是一面墙壁。在逐渐的交往中,大家熟络起来。可当他们在狭窄的楼道里单独相遇时,却还是只一句“这么巧啊?”便匆匆而过,继续走他们各自的路。日子如果只是这样过,倒也安然自在。可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了各自的伴侣不忠走在了一起的事实。周与苏不知是因为一种同病相怜的感情,还是基于报复的心态,抑或都不是,他们只是为了找到一个诉说心事的知己。总之,他们成了朋友。一起吃过西餐,一起在旅馆那间著名的2046号房间里写过武侠小说,一起演绎过各自爱人的出轨原因,也一起在男主人公的房间里清早吃着糯米鸡......他们都说过“我们不会像他们一样。”可后来,一句“原来有些事情,不知不觉中就会发生。”证明了一段苦恋的开始。周慕云在挣扎,苏丽珍也在挣扎,挣扎在情感与道德理智的边缘,也彷徨在爱与不爱的边缘。可惜,最后他们谁也没有越出那至关重要的一步,各分东西。怀着心中对对方的挂念,苏丽珍选择了坐在他已经空荡荡的房里无声地哭泣,任眼泪肆意地流过脸颊;周慕云选择了将心中的秘密诉说在吴哥窟的石洞里,用土埋住,让它永远是个秘密。花样的年华,却是个无言的结局。

  这是一部看后会沉重的影片,也是一部看后会思索的影片。不少人观看它只是因为那绚丽的旗袍。的确,那26套婉约幽雅的旗袍紧紧包裹出张曼玉玲珑曼妙的曲线时,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可如果只是为了欣赏服装美而观看此片的话,那未免有点糟蹋一部好片子了。

  好片子像是一杯清茶,乍品没什么滋味,可细尝之下,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便会不知不觉地飘溢在你的五脏六腑间。《花样年华》就是这样一部片子。无论是镜头中精致的特写,还是丝丝小雨中由昏黄路灯投下的柔和光线,或是整个画面色彩的鲜明层次,色调搭配技巧的夺人眼目,都是导演王家卫和摄影杜可风深厚功力的体现。还有不得不提的片中的声音艺术,就算是雨滴落地的声效都是那样富有感染力,就更别提片中那伴随着男女主人公在楼道里多次相遇时恰如其分地响起的影片的主旋律--抒情中带有丝许压抑的提琴曲了。影片的这些硬件设施做的完美无瑕,更可贵的是影片的灵魂--内容情节,王家卫一样描写的匠心独运。

  像是片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场景:周慕云一个人在面摊落寞地吃着云吞面,此时的镜头长时间地定格在他的面部。他的眼神里充满苦闷和孤独--为了总不归家的妻子。这时苏丽珍提着精致的保温壶出现在潮湿的石板路上。镜头由她纤细的手拍起,逐渐上移到她的胸前,却始终看不到她的脸。这种开放性的构图可以引起观众无数的想象力。她来到面摊前,同样一份云吞面,脸上带着一种沉思的忧郁的神情--为了不归的丈夫。另一对在享受爱情,而这一对只是在各吃各的云吞面。不得不说,此刻导演用一种明暗线交织的手法既含蓄又内敛地表现了两种爱情的理念。而这种意境,只有在反复细细地品味后才能理解,可谓是该片的一个经典的情节。

  还有一处让人记忆深刻的片段出现在该片的中下段。周慕云终于鼓起勇气向苏丽珍表达了心中压抑已久的感情。可苏却用无语沉默来回避。周看出了两人不可能在一起的结局。于是,他请苏丽珍帮他做件事--拒绝他,让他练习承受住那份痛苦,苏答应了。可当周说完“以后你自己好好保重”随即放开她的手头也不回地走开时,苏却开始心潮汹涌。此时运用了一段长镜头,特写出了苏的手在被松开瞬间的抽搐,跟着紧紧抓住另一只手臂,手上的青筋凸现,一种油然而生的痛苦陡然现于手部。接着镜头移到她的脸:不忍、难过、冲动、压抑......种种表情交汇在一处。紧接着,苏伏在周肩头痛哭的场面出现,周的手不断轻轻地拍打着她的肩,安慰地说“好了好了,只是演戏,只是演戏.......”一种压抑已久的情感的骤然爆发,导演却没有刻意煽情,只是用娴熟的镜头语言来婉约地表达,却得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成功效果。只这一点,就可以让许多动辄让演员虚情假意地喊出“我爱你!”的导演好好学习

  片尾,周慕云离开香港这个伤心地之后,苏丽珍来到他的房间,点燃一根雪茄,不抽,只是放在那里任它的烟雾缭绕、盘旋、四散。一种她曾经熟悉的香味。她呆坐在椅子上,眼泪开始滑落。一滴一滴,最后连成一片。此时,电影中的背景声全部消失,一阵寂寥后,一个男人的声音响起,响在苏的心里,也回荡在观众的耳畔--

  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

  无言......

  也许一切都应了该片的英文译名:Inthemoodoflove

  只是那“情绪中的恋爱”,在那个消逝了的花样年华......

  花样年华》被称为一部怀旧经典。就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本身而言,古老而又普通,没有什么新意,无非就是一个讲述婚外恋的爱情故事;就影片的情节来说,既不曲折也不扣人心弦,可以说简单而又平淡。那么,为什么这样一部故事普通、情节简单的影片能被人们称之为经典?关键就在于导演王家卫在影片中所使用的巧妙而别致的表现手法,通过这些艺术手法为这个普通的故事赋予了一个内蕴深广、新颖脱俗的主题,使这部电影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一、影片在主题表现上的含蓄美。

  艺术贵在含蓄,电影艺术也同样具有这个艺术法则。含蓄的表达使得艺术作品的内蕴更加丰富、使得整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更具有韵味,令人回味无穷。《花样年华》中正是具有这样的艺术特色。导演王家卫用一种隐喻式和象征式的表现手法,为这部电影增加了内在韵味。犹如一首朦胧诗,每一个字包括每一个标点都有它代表的象征意义,也像是一幅写意画,每一个线条隐含喻意。颇具特色的隐喻和象征式的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得这部作品在主题思想的表达上显得既含蓄又有深度。影片不仅仅是反映了周慕云和苏丽珍因为各自的爱人出轨的不幸,也不仅仅是反映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而是映射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人们的普遍的感情生活和道德观念等内容。

  (一)隐喻式的表现手法对影片主题的含蓄表达。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它的主题并不是直接告诉观众的,而是隐含在每一个细节中,要靠观众去体会的。《花样年华》中王家卫用隐喻蒙太奇和重复蒙太奇技巧把影片的主题含蓄而又自然传达出来,在表现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的同时也暗示了六十年代香港社会的真实现状,赋予影片时代色彩和社会意义,提升了影片的艺术价值。例如,影片通过苏丽珍替何老板给何太太(何老板的妻子)和给余小姐(何老板的情人)打电话、买礼物的情节,说明了老板也是在情人和妻子之间来回周旋。结合整个剧情,我们无形中就感受到了六十年代,在香港社会的小资们的真实生活和情感现状。不只是苏丽珍的丈夫和周慕云的妻子“出墙”,很多人和他们一样都在外面有情人,而且都是偷偷摸摸的。《花样年华》中,导演正是运用一些系列隐喻式的表现手法,把影片中的人物情感、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等内容暗含在每一个细节中,在深化主题思想的同时,使其在表达上具有含蓄美。

  隐喻蒙太奇是表现蒙太奇中的一种艺术技巧。隐喻蒙太奇是“把表现不同形象的镜头画面加以连接,从而在镜头的组接中产生比拟、象征、暗示等作用的蒙太奇”[1]能给人一种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的感觉。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多次运用隐喻蒙太奇这一手法对影片的细节上的处理,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增加了影片的含蓄美。如影片中

  “昏暗的路灯”这一镜头的多次出现,这盏路灯似乎就是苏丽珍寂寞和孤独的内心。丈夫老是不在家,只有她独自一个人每天去小面摊吃饭。犹如街头道路等一样,孤苦伶仃。再如,影片中几次“挂钟”的空镜头的出现,很容易就使观众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无情,很具有隐喻意义。还有周慕云离开香港去新加坡时出现在影片中的一棵树的镜头,这个镜头

  导演用仰视的角度去拍摄,由一片蓝色的天空和一棵细高的小树组成的画面,交待了场景由香港到新加坡的转换和时间上是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六三年的转换。但是更重要的是,它暗示着周慕云和苏丽珍之间的感情已经越来越远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已经永远的不可能了。《花样年华》中这些隐喻蒙太奇技巧在细节处理上的应用,增加了影片主题的含蓄美,调动了观众的情感和思绪,使观众无形中感受到了六十年代在香港生活的两个已婚男女之间既相爱而不能爱的无奈、伤感的情绪。

  此外,《花样年华》中反复出现主人公周慕云和苏丽珍各自走过狭窄的楼梯,从家到小面摊和从小面摊到家的画面。这一画面反复出现,表面上是对主人公生活的表述。而实际上王家卫使用的是

  “把表现同一内容的镜头画面在影片中反复出现,以突出、强调这一内容象征意义的蒙太奇技巧”[2],也就是重复蒙太奇技巧。导演之所以要这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使用这一表现技巧,目的就是要,以他们不断地从楼梯上上上下下、进进出出画面来象征他们孤独、冷清的生活状况,为他的妻子和她的丈夫之间发生婚外情埋下了伏笔,同时也隐喻了他们两个人之间会有故事发生。在这部影片中,另一处巧妙使用重复蒙太奇的地方是,周慕云为了写小说在宾馆里租了一间房子,苏丽珍知道后去宾馆看他时,苏匆匆走上宾馆的楼梯,然后又匆匆地走下宾馆的楼梯的镜头反复出现。苏丽珍上去又下来、下来又上去,上下楼的画面重复很容易就让观众感受到了女主人公激烈的心理斗争。此处暗喻着一种矛盾,实质上对周慕云产生了感情,想去看他,但又因为自己身为人妻,受道德的束缚而避免“跟他们一样”。这里的重复效果,巧妙而贴切的展现了人物的矛盾心理,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导演在向观众传达这些思想内容时,不是直白的告诉观众,而是把这一切都隐藏在画面的不断重复中,增加了电影的韵味。

  (二)明暗和色彩对主题的暗示。

  影片的明暗和色彩虽然不是表现主题思想的主要元素,但是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明暗和色彩在《花样年华》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昏暗的色调和女主人公身上不断变化的服装色彩对影片的主题表达起到了一定的暗示作用。

  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把绝大部分画面都拍得很暗淡,影片中采用这样的色调,暗示了故事中的时代气氛、生活真实和情感主题,造成一种阴暗、低沉、压抑、伤感的氛围。暗调在《花样年华》中的使用给人造成一种怀旧、伤感的思绪。影片中把人物放在昏暗的楼梯、走廊、阴暗的房间和黑暗的街道中……灰暗的画面效果为影片蒙上了一层时代的影子,很容易使人感受到六十年代香港的社会状况和影片中两个主人公的感情遗憾。暗示着周慕云和苏丽珍不可能击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们终究不可能越过内心中道德的束缚。而且整部影片基本上以灰暗的色调为背景,使主题显得厚重、深沉、压抑,把观众的思绪带入了一种“悲”的

  状态,使人预感到了影片“悲”的结果,让人感受到了一个发生在六十年代香港的爱情故事的真实。

  在这部影片中,最具色彩表现力的就是主人公苏丽珍身上的旗袍。苏丽珍身上的旗袍的不断变化间接的映射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心情的变化。导演把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用旗袍色彩的变化表现出来。就整个影片中女主人公所穿着的旗袍颜色,比如搬家时、在孙太太家里看丈夫打麻将时、和孙太太他们试电饭锅时、嘱咐丈夫给她老板带皮包时,或是去公司上班时,还是其他时候,一般都是以白

  色加黑色、白色加蓝色和淡黄色加白色搭配的旗袍。这几种颜色搭配的旗袍是苏丽珍贯穿的。这种几种素色的衣服于影片的灰暗色调、周围环境是相协调的。但是片中好几次出现苏丽珍提着饭盒去小面摊买饭时,她都是一身颜色很暗的旗袍,暗示了她的孤独和内心的寂寞;当他们确定自己的爱人发生婚外恋时苏丽珍去宾馆里见周慕云时,她一身红色的旗袍,这一反她穿衣的一贯风格,与她一向喜欢的衣服颜色形成鲜明反差。这里其实是隐喻了她们之间爱情的产生。苏丽珍趁着房东不在去周慕云家时,一袭黄色的旗袍,象征了他们在一起的愉快和温馨。而当苏丽珍决定要跟周慕云走时,她身上的衣服变成了绿色。绿色是富于生机、象征生命的。这就隐喻了苏丽珍下定决心要和周慕云开始新的生活。然而,当它赶到宾馆时,周慕云已经走了,代表希望的绿色在红色的窗帘、红色的床、暗红色的墙壁映衬下,让人感到的是莫大的失落。代表了“色彩是影视画面的抒情符号,能传递感情,表达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情绪”[3]。苏丽珍身上不断变化的旗袍色彩,不仅反映了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而且增强了影片在主题表现上的抒情意味。

  不断变化的旗袍颜色与暗淡的画面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灰暗色调的映衬下旗袍的色彩变化更加具有了表现力,隐喻作用更加明显。通过色彩的变化,暗喻了人物心理的变化、情感的变化,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深化了主题。暗淡的画面色调,映衬了主题。使得影片的主题表现更加含蓄朦胧。

  (三)道具的象征意义。

  在这部电影中,似乎没有多余的东西,每一个镜头、画面,每一段对白、音乐,包括每一件道具在影片中都具有不可代替的象征意味。王家卫没有放过每一个细节对主题的表现作用。影片中的旗袍、绣花拖鞋等道具,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象征意味。不但为影片增添了民族气息,也增加了主题的含蓄性。

  旗袍是《花样年华》中最具象征意义的道具。苏丽珍身上更换了27次的漂亮的旗袍暗含着多层的象征意义。《花样年华》中导演把旗袍作为一种隐喻道具,无形中向观众传达了故事的信息、人物的情绪变化,起到了塑造艺术形象的作用。“旗袍是中国的传统服装,象征着高贵、典雅”[4],影片中的女主人公的服装样式都是旗袍。导演王家卫把这样一件代表高贵、典雅的服饰作为女主人公的唯一服装,可谓用心巧妙。在影片中旗袍象征着苏丽珍高贵的个性特点,她一直对自己、对周慕云说“我们不会和他们一样的”,表现了她心中高贵的个性特点。而且旗袍是中国的传统服饰,在一定意义上,旗袍在影片中也是传统思想的象征。正是由于苏丽珍的“高贵”个性,以及受到传统道德思想的影响,使她无法克服自我、冲破道德的束缚去追求自己的真爱。这就是成就了他们“无言的爱情”的主要原因。

  《花样年华》中出现了四次的苏丽珍的一双绣花拖鞋,在影片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房东的突然回来,苏丽珍被控在周慕云家里,为了避嫌,她穿着周妻的皮鞋假装成刚下班回家,于是就把他的绣花拖鞋留在了周慕云的家里。周慕云一直把这双绣花拖鞋珍藏,就连离开香港去到新加坡,他也带着这双鞋。这就为赋予这双绣花鞋特殊的寓意。它象征着周慕云对苏丽珍纯洁而真挚的爱,是二人之间美好爱情的象征。后来,苏丽珍去了一次周慕云在新加坡住所,她并没有见周慕云,在周的房间里默默地停留了片刻就走了,临走时她悄悄的带走了那双绣花拖鞋……刻画出了她对自己和周之间没有结果的爱情的无奈心理。周慕云在屋内

  到处乱翻,却再也没有找到这双绣花拖鞋,它永远的消失了。绣花拖鞋的消失,是他们之间爱情永远不会有结果的象征。

  二、叙述形式上的简洁对主题的强化作用。

  “电影天生是一个故事的叙述着,或者说电影就是因叙事而存在的”[5]。电影和小说一样,人物与情节是一部电影必不可少的重要要素。一般情况下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最能吸引观众。而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却以高度简化的情节和高度省略的人物以及极其精炼的人物对白来叙述故事,风格有点像法国新浪潮电影中淡化情节、淡化人物性格等的叙述特点。这种叙述形式所带来的效果就是,整部影片简洁精练,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使人感到影片在叙述过程中没有一丝多余的成分,每一个细节都与主题有着紧密的关系。

  (一)高度简化的情节。

  《花样年华》的情节是非常简单的,从开始到结尾,没有丝毫的跌宕起伏。影片中情节的高度简化使得整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显得非常的整洁、干净,没有赘余。如从苏丽珍、周慕云租房到他们搬家的情节过渡。租房的画面之后紧接着就出现了搬家的画面,中间没有任何其它的情节。而且在周慕云去找房子租的时候,孙太太告诉他“真对不起,房子已经租给刚才那位太太了”告诉他隔壁有空房让他去看看,然后就出现了两人搬家的画面。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过渡极度简洁、紧密。这样快捷的过渡虽然有时候可能会给观众对剧情的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令人感到突然和莫名其妙。但是仔细体味,就会发现这种过渡对影片主题的表现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能够有力的强化、突出主题。犹如中国的唐诗宋词,语言简洁但意境深远。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简化了周慕云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是“怎样开始的”,高度简化了除主线以外的其他情节和内容。所有的情节和镜头都紧紧地围绕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而进行,直奔主题。影片中周慕云发觉自己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发生了婚外情、苏丽珍也觉察出自己的丈夫和周慕云的妻子发生了婚外情后,二人心理都很难受,不愿面对事实。这时影片的场景突然从公寓切换到了咖啡馆,男女主人公在咖啡馆的场面突然的出现。他们在咖啡馆里想要知道“他们是怎样开始的”?紧接着画面又一下转到了在狭长的街道上,二人模拟周妻和苏夫之间的恋情是怎样开始的,是谁先主动的?从公寓到咖啡馆再到二人在街上的模拟画面,情节跳动的跳跃性很强。再如周慕云在宾馆的客房里写小说,苏丽珍去看他,银幕上苏丽珍上楼的画面刚刚结束,就出现了二人在门口告别的画面,省略了苏丽珍进入房间后的内容。整部影片省去了一些过渡性的情节,只保留了最能表现主题的主要情节,强有力的突出了主题。这种对情节的简化造成了情节与情节之间的空白,也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使人不断地在回味影片所要传达的思想意图。

  而且这种对情节的简化在无形中强化了对影片中人物飘忽不定、复杂微妙、难以捉摸的内心情态的变化的表现力,使得这部电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质。在影片中,每一个镜头、每一幅画面和每一个细节包括音乐、色彩等都能都流露着对情感的抒发,表现着人物心理的复杂、矛盾、微妙的变化。

  周慕云临走前的一个晚上和苏丽珍在一条昏暗寂静的街道上见面,周说“我知道你是不会离开你先生的”,苏丽珍伏在周的肩头哭泣,之后是他们坐在汽车里离去的画面,苏在车里说“今晚我不想回家”,并没有交代他们去哪里、干什么。只是接着出现的是一面挂钟的镜头,画外是周慕云的声音“是我,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给我一

  起走?”。然后出现的是周、苏在不同的地方听着苏的丈夫为苏丽珍在收音机里点播的周旋的《花样的年华》二人神情黯然。这一系列的情节快速转换,很直观明了刻画出了男女主人公内心的遗憾、无奈、伤感、失落的复杂心理和微妙的变化过程。舍去次要的,紧抓主要的,突出强调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增加了影片的表现力,使观众能紧紧抓住影片的主旋律。

  (二)高度省略的人物。

  在《花样年华》中,除了在情节上的简化之外还有对人物的省略。整部影片中除了男女主人公之外就是几个与主题关系紧密的人物,几乎没有其它闲杂人物的出现。就连周慕云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也没有实际出现,只是出现了几次背影和声音。有人把王家卫的这种手法叫做“人物的缺席”,其实就整个影片中出现的人物来看,应该用“人物的省略”更为恰当。就整部影片来看,出现的能够看得清面目、有台词的人物只有十个,其中包括只有一句话台词的搬运工、新加坡房东,就连房东顾太太也只出现了一次,只有一句台词。房东孙太太家就只出现了孙太太和佣人两个人物,孙先生、孙太太家的其他人根本就没有出现。并不是说孙太太家里就只有孙太太一个人,从“王妈,开饭吧、三哥他们都饿了”一句话中可以判断出他们家还有其他人,但是影片中并没有出现。此外影片中还省略了何老板的情人和太太、顾先生一家人、还有周慕云工作的报社的其他同事、苏丽珍上班的公司的其他同事等人物。导演设计如此多的人物没有出现,已经不只是人物的“缺席”了,实际上应该是对人物的省略。

  这种大量省略人物的方式,增强了对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和内心情感的发展,使故事的发展紧紧围绕着周、苏二人,无疑对突出表现主人公之间的心理变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强化了影片的主旨。

  (三)高度简练的人物语言。

  对白是电影声音中最主要的元素,“它有帮助了解人物性格、情绪,提供事件发展线索的作用”〔6〕。《花样年华》中人物的台词非常地简练,人物的对白往往只有简短的一句话甚至几个字。如周慕云和何苏丽珍见完最后一面坐在出租车内离去时影片只出现了苏丽珍的一句话“我今晚不想回家”。周慕云即将要去新加坡时给苏丽珍打电话,只用了一句“是我,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来表现他内心希望和苏丽珍在一起的心理。周慕云的这句话之后,是周慕云所住的宾馆房间以及周站在窗前痛苦等待,然后静静离开的情节,接着是苏丽珍匆匆的下楼梯的镜头、床上默默坐着的镜头,很长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一句话“是我,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带我一起走?”从周慕云说那句话到苏丽珍说这句话的过程中没有其他的人物对白,只有背景音乐。短短的两句话使观众体会到了他们两个人一个在痛苦的抉择,一个在痛苦的等待的心理情态。再如,周慕云的妻子在给苏丽珍的丈夫打电话时,也只有简短的两句话“你到底给你老婆说了没有?以后不要给我打电话了。”而且没有出现苏丽珍丈夫的声音。只这么简单的两句话,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两个婚外恋者的人物情态。简洁精炼的人物语言,是这部影片一个特点,有时候简简单单几个字、几句话就把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贴切表达出来的,话语虽少但是句句都是意蕴很深,使整部影片充满抒情意味。

  影片运用高度省略的艺术手法,简化了情节、简化了语言、省略了人物,为观众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取杂留精,使得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三

  、平缓均衡的节奏,使影片主题更具抒情意味。

  “电影,既是一部善于讲故事的机器,又是一支抒情言志的彩笔”[7]《花样年华》虽然情节的过渡很简洁,但是整部影片在叙事节奏上显得很均衡,令影片具有很强的抒情意味。观众就像坐在一辆匀速而平缓行驶的列车上,一路观赏优美的风景一样,在观赏的过程中引起了一系列感想和思考。从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搬进同一座公寓到他的妻子和她的丈夫之间发生婚外情再到他们之间发生感情然后到男主人公的离开,这一系列的情节推进都是同一个节奏,从开始到结尾没有任何起伏。正是由于这种平缓的叙事节奏,使影片有充分的时间去刻画细节,更好的表现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心理,增加了影片的抒情性。同时给观众留下想象、思考的时间。

  而影片中人物的动作和主题音乐的协调是十分的完美。在主题音乐舒缓的三拍子节奏下苏丽珍独自拎着饭盒出去买饭时走路的动作,周慕云在小摊上吃混沌时的面部动作、坐在办公室边抽烟边写稿的动作等等,每当主题音乐响起时,人物的动作和着音乐“啪——哒——哒”三拍子缓慢节奏运动着,如同一位舞蹈家在音乐中翩翩起舞一样优雅、合拍,令人陶醉。王家卫用慢镜头的手段把人物的动作和电影的主题音乐完美结合,动作与音乐完全一致的节奏。强烈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听着主题音乐看着苏丽珍在昏暗狭长的楼道里缓慢行走的动作,我们不能不体会到她内心的寂寞与压抑。看到周慕云默默离开宾馆房间的一系列动作,我们无不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心中的痛苦与无奈。还有二人在宾馆的房间里一起写小说的慢镜头,也在主题音乐的旋律下以舒缓的节奏呈现,展现了二人在一起度过的那段令人留恋的美好时光。导演把这些动作用慢镜头拍摄下来配合音乐的旋律放出来,舒缓的节奏感很强。增加了影片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在平缓的节奏下,我们感受到了影片所要抒发的感情思想、感受到了二人由寂寞到相爱再到离去的爱情过程,到底是对是错,已经说不清楚了。

  《花样年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塑造了一个新颖脱俗、丰富多义而又含蓄蕴藉的主题。表现了“那个时代”、表现了道德与情感的矛盾、表现了六十年代殖民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微妙。周苏二人想“爱”而又不去“爱”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受到的是人性、社会、道德之间复杂的关系,给人一种淡淡的遗憾和无奈。王家卫没有把影片所要表现的内容仅仅定位在男女爱情上,而是通过一系列独特的表现手法为其添加时代色彩、民族色彩和人性内涵,这正是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

篇六:花样年华人物形象分析

  观后感

  感谢你的阅读

  花样年华影评

  导语:

  花样年华影评(一)

  先看的《2046》,然后才看的《花样年华》。因此《花》中的许多感触都是夹带着《2046》的些许记忆和感觉,觉得王家卫真是个将细节注重到极致的导演,他的电影总是因为细节而饱含着情绪,这通过寻找《花》与《2046》之间的关联便可以知道。那个在《花》中出现的2046号房间,那盏雨中的路灯,写武侠小说等元素和段落都在两部影片中实现了延续和对比,如果将两部影片分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看,相信会在影片中寻找到更加丰富的情绪,影片也更有味道,也许这正是王家卫的功力所在吧。

  所有王家卫电影中的镜头用法几乎都是相同的,先将人物置身于小环境中,可以是街道、门廊、卧室,又或者是店铺,然后用不变的长焦镜头对准人物,而人物周围的环境就被虚化了,我们常常能在王家卫的电影中发现这样的镜头,前景是虚化的窗户或者门廊,人物在中景处谈话、思考,背景则又是虚化了的在平时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房间内景或者店铺内景。这样的安排,给我的感觉是,我知道那些人那些事就发生在那些地方,但我们又不清楚那是怎么样的环境。这可能也是王家卫的电影给人的暧昧不明的感觉的原因之一吧。

  这样,回到《花样年华》,故事发生在出租房里,简单点讲就是一个有夫之妇与一个有妇之夫之间的暧昧故事。但王家卫通过展现丰富的细节将这样的小情节故事挖掘出极大的韵味。个人觉得并不是故事本身有多少令人深刻的东西,而是王家卫通过丰富的细节展示,将人在那样状态下应有的情绪和想法表达了出来,从而使观众依靠那些影像体会故事之下主角们的心理状态,细节的流露让观众不得不感受那样的状态,进而思考故事提出的问题。比如,片中设置这两对夫妇租

  观后感

  感谢你的阅读

  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但男女主角各自的夫人和丈夫却并未真正在镜头前出现过,最多出现的也是他们的声音,这可能暗示着那一男一女离我们很远,他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这在随后陈太太拜访周太太那一幕得到了印证,陈太太一直被挡在门外,当周太太关上房门后,画外音传来周太太的声音:“那是你老婆。”这说明那一男一女有奸情了。之后,周慕云和陈太太都知道这奸情,两人在餐馆里吃饭那一段展现了当时的状态,这个谈话镜头用了越轴,刚开始镜头内周慕云在右陈太太在左,但随后吃饭的镜头马上把机位摆在了另一边,看上去像两人的位置换了一边,这样的转换会带给我们一种混乱的感觉,之后的内容是陈太太扮演周太太吃饭,而周先生扮演陈先生吃饭,两人借此相互安慰,这样角色的互换造成的混乱感恰好与镜头的运用是一致的。也让我们体会到两个人物关系也开始变得暧昧,为故事的下文做了应有的铺垫。

  其实通过整部影片,我们可以知道,陈太太一直喜欢周慕云,周慕云更不用说,一直是扮演着主动的角色,但陈太太一直小心地跟周先生保持着距离。可是我们还是能在细节中发现陈太太对于周慕云的喜欢,比如周慕云生病想吃芝麻糊,结果陈太太就煮了芝麻糊。陈太太因为在周慕云房间里跟周慕云一起写武侠小说,但怕人误会,想在房外没人的时候离开,因此在周慕云房里等了一整夜,这也可以说明陈太太对周先慕云的喜欢,因为心里真的喜欢才会心虚怕别人看到自己跟有妇之夫在一起。影片临近结尾,周慕云想去新加坡,这时候陈太太办公室里的电话响起,首先是响着铃的电话的特写,铃声停止后,是打字机的声音,我们可以知道,陈太太没有接电话。接下来是周慕云在电话里的声音,叫陈太太一起去新家坡,画面上是钟表的特写。随后的镜头就是陈太太在房里流泪,并有一句独白,也就是周先生希望陈太太一起去新加坡的那句独白。我们马上可以知道,那

  观后感

  感谢你的阅读

  句话只是陈太太对没有接的那通电话的遐想,希望周慕云接她一起去新加坡。这样,画面的意思已经传达得很清楚了,陈太太爱着周慕云,但没有勇气去实现她的爱。《花样年华》的丰富情感,就是在细节中积累起来的。除了以上这些,王家卫对其他人物的细节处理也巧妙道出了相应人物的相关状态,最典型的就是陈太太在公司的老板何先生,王家卫设置了一个影片先前从未提及的“余小姐”送礼物,礼物由作为秘书的陈太太代送,这时候画面给的清晰部是何先生的脸部,观众马上可以感觉出那余小姐与何先生有不一样的关系。之后陈太太观察出何先生领带换了,进一步印证了观众先前出现的想法,这也是陈太太与周慕云在餐厅印证各自丈夫和老婆奸情的方法,这样的双重印证调动了观众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相对于画面信息极难挖掘的小情节艺术片来说实在是一个有趣的信息爆炸。

  音乐也是王家卫电影的一大特色,最近映象比较好的就是《蓝莓之夜》。自己就是在看完《蓝莓之夜》后喜欢上诺拉琼斯的。在《花样年华》中,那首总是配合降格镜头出现的《QUIZAS,QUIZAS,QUIZAS》相信也一定打动了不少人。影片所述的内容直白点来说就是婚外恋,“婚外恋”这是一个传统道德领域里比较敏感的词汇,也是日常生活里比较有一个冲击力的词汇,我们无论从日常生活中还是其他相关的影视文学作品里,都可以得出这样i的一个经验来,那就是婚外恋往往都是被作为一个丑陋的事件以供那些无聊的人们的日常消遣为乐,最明显不过的例子就是托纳多雷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那样一个美丽的女人就是被流言压垮的。但王家卫却可以通过音乐将这样一个原本充满道德批判味的故事表现得如此风情,男女主角在街道的普通相遇用降格的方式表现,配合着极为风情的音乐。使观众暂时跳出故事感叹那真是一个美丽景象,然后认为这将是一段充满风情与浪漫的邂逅,从而忽视了那婚外情是违背传统道德的,只关心那男女主角

  观后感

  感谢你的阅读

  最后是否会在一起。也因为这样《花》从一开始就体现出了一种矛盾,婚外恋与美好爱情的矛盾,这与陈太太想爱却不敢爱的心理矛盾是一致的,也使影片从始至终都透露出一股难以言说的纠结。

  王家卫是一位风格极度统一的导演,从早前的《重庆森林》到如今的《蓝莓之夜》不变的小人物,不变的小故事,不变的暧昧,不变的长焦镜头,不变的开放空间关系,不变的极具蓝调的音乐,这一切都在这部《花》中得以寻找的到。但却有一点不同,那就是独白的运用,不像王家卫以往的电影,独白在这里已经很少出现,更不用说借助主角独白介绍故事背景了。其实,本片不用独白也很好,毕竟那些人物的心理状态都是通过细节的积累让观众慢慢体会出来的,如果用了独白倒反而显得外在和刻意了。

  《花》可能是王家卫最具风情的电影了,《花》就像一个拼盘,王家卫将一个个小元素放在桌上,让观众一个个拿起、拼出自己的读解。

  花样年华影评(二)

  《花样年华》被称为一部怀旧经典。就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本身而言,古老而又普通,没有什么新意,无非就是一个讲述婚外恋的爱情故事;就影片的情节来说,既不曲折也不扣人心弦,可以说简单而又平淡。那么,为什么这样一部故事普通、情节简单的影片能被人们称之为经典?关键就在于导演王家卫在影片中所使用的巧妙而别致的表现手法,通过这些艺术手法为这个普通的故事赋予了一个内蕴深广、新颖脱俗的主题,使这部电影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艺术贵在含蓄,电影艺术也同样具有这个艺术法则。含蓄的表达使得艺术作品的内蕴更加丰富、使得整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更具有韵味,令人回味无穷。《花样年华》中正是具有这样的艺术特色。导演王家卫用一种隐喻式和象征式的表现

  观后感

  感谢你的阅读

  手法,为这部电影增加了内在韵味。犹如一首朦胧诗,每一个字包括每一个标点都有它代表的象征意义,也像是一幅写意画,每一个线条隐含喻意。颇具特色的隐喻和象征式的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得这部作品在主题思想的表达上显得既含蓄又有深度。影片不仅仅是反映了周慕云和苏丽珍因为各自的爱人出轨的不幸,也不仅仅是反映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而是映射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人们的普遍的感情生活和道德观念等内容。

  《花样年华》中反复出现主人公周慕云和苏丽珍各自走过狭窄的楼梯,从家到小面摊和从小面摊到家的画面。这一画面反复出现,表面上是对主人公生活的表述。而实际上王家卫使用的是

  “把表现同一内容的镜头画面在影片中反复出现,以突出、强调这一内容象征意义的蒙太奇技巧”,也就是重复蒙太奇技巧。导演之所以要这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使用这一表现技巧,目的就是要,以他们不断地从楼梯上上上下下、进进出出画面来象征他们孤独、冷清的生活状况,为他的妻子和她的丈夫之间发生婚外情埋下了伏笔,同时也隐喻了他们两个人之间会有故事发生。在这部影片中,另一处巧妙使用重复蒙太奇的地方是,周慕云为了写小说在宾馆里租了一间房子,苏丽珍知道后去宾馆看他时,苏匆匆走上宾馆的楼梯,然后又匆匆地走下宾馆的楼梯的镜头反复出现。苏丽珍上去又下来、下来又上去,上下楼的画面重复很容易就让观众感受到了女主人的心理斗争。此处是一个矛盾,实质上对周慕云产生了感情,想去看他,但又因为自己身为人妻,受道德的束缚而避免“跟他们一样”。这里的重复效果,巧妙而贴切的展现了人物的矛盾心理,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导演在向观众传达这些思想内容时,不是直白的告诉观众,而是把这一切都隐藏在画面的不断重复中,增加了电影的韵味。

  观后感

  感谢你的阅读

  在这部电影中,似乎没有多余的东西,每一个镜头、画面,每一段对白、音乐,包括每一件道具在影片中都具有不可代替的象征意味。王家卫没有放过每一个细节对主题的表现作用。影片中的旗袍、绣花拖鞋等道具,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象征意味。不但为影片增添了民族气息,也增加了主题的含蓄性。

  旗袍是《花样年华》中最具象征意义的道具。苏丽珍身上更换了27次的漂亮的旗袍暗含着多层的象征意义。《花样年华》中导演把旗袍作为一种隐喻道具,无形中向观众传达了故事的信息、人物的情绪变化,起到了塑造艺术形象的作用。“旗袍是中国的传统服装,象征着高贵、典雅”,影片中的女主人公的服装样式都是旗袍。导演王家卫把这样一件代表高贵、典雅的服饰作为女主人公的唯一服装,可谓用心巧妙。在影片中旗袍象征着苏丽珍高贵的个性特点,她一直对自己、对周慕云说“我们不会和他们一样的”,表现了她心中高贵的个性特点。而且旗袍是中国的传统服饰,在一定意义上,旗袍在影片中也是传统思想的象征。正是由于苏丽珍的“高贵”个性,以及受到传统道德思想的影响,使她无法克服自我、冲破道德的束缚去追求自己的真爱。这就是成就了他们“无言的爱情”的主要原因。

  《花样年华》中出现了四次的苏丽珍的一双绣花拖鞋,在影片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房东的突然回来,苏丽珍被控在周慕云家里,为了避嫌,她穿着周妻的皮鞋假装成刚下班回家,于是就把他的绣花拖鞋留在了周慕云的家里。周把这双绣花拖鞋珍藏,就连离开香港去到新加坡,他也带着这双鞋。这就为赋予这双绣花鞋特殊的寓意。它象征着周慕云对苏丽珍纯洁而真挚的爱,是二人之间美好爱情的象征。后来,苏丽珍去了一次周慕云在新加坡住所,她并没有见周慕云,在周的房间里默默地停留了片刻就走了,临走时她悄悄的带走了那双绣花拖

  观后感

  感谢你的阅读

  鞋……刻画出了她对自己和周之间没有结果的爱情的无奈心理。周慕云在屋内到处乱翻,却再也没有找到这双绣花拖鞋,它永远的消失了。绣花拖鞋的消失,是他们之间爱情永远不会有结果的象征。

  《花样年华》的情节是非常简单的,从开始到结尾,没有丝毫的跌宕起伏。影片中情节的高度简化使得整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显得非常的整洁、干净,没有赘余。如从苏丽珍、周慕云租房到他们搬家的情节过渡。租房的画面之后紧接着就出现了搬家的画面,中间没有任何其它的情节。而且在周慕云去找房子租的时候,孙太太“真对不起,房子已经租给刚才那位太太了”告诉他隔壁有空房让他去看看,然后就出现了两人搬家的画面。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过渡极度简洁、紧密。这样快捷的过渡虽然有时候可能会给观众对剧情的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令人感到突然和莫名其妙。但是仔细体味,就会发现这种过渡对影片主题的表现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能够有力的强化、突出主题。犹如中国的唐诗宋词,语言简洁但意境深远。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简化了周慕云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是“怎样开始的”,高度简化了除主线以外的其他情节和内容。所有的情节和镜头都紧紧地围绕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而进行,直奔主题。影片中周慕云发觉自己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发生了婚外情、苏丽珍也觉察出自己的丈夫和周慕云的妻子发生了婚外情后,二人心理都很难受,不愿面对事实。这时影片的场景突然从公寓切换到了咖啡馆,男女主人公在咖啡馆的场面突然的出现。他们在咖啡馆里想要知道“他们是怎样开始的”?紧接着画面又一下转到了在狭长的街道上,二人模拟周妻和苏夫之间的恋情是怎样开始的,是谁先主动的?从公寓到咖啡馆再到二人在街上的模拟画面,情节跳动的跳跃性很强。再如周慕云在宾馆的客房里写小说,苏丽珍去看他,银幕上苏丽珍上楼的画面刚刚结束,就出现了二人在门口告别的

  观后感

  感谢你的阅读

  画面,省略了苏丽珍进入房间后的内容。整部影片省去了一些过渡性的情节,只保留了最能表现主题的主要情节,强有力的突出了主题。这种对情节的简化造成了情节与情节之间的空白,也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使人不断地在回味影片所要传达的思想意图。

  而且这种对情节的简化在无形中强化了对影片中人物飘忽不定、复杂微妙、难以捉摸的内心情态的变化的表现力,使得这部电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质。在《花样年华》中,除了在情节上的简化之外还有对人物的省略。整部影片中除了男女主人公之外就是几个与主题关系紧密的人物,几乎没有其它闲杂人物的出现。就连周慕云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也没有实际出现,只是出现了几次背影和声音。有人把王家卫的这种手法叫做“人物的缺席”,其实就整个影片中出现的人物来看,应该用“人物的省略”更为恰当。就整部影片来看,出现的能够看得清面目、有台词的人物只有十个,其中包括只有一句话台词的搬运工、新加坡房东,就连房东顾太太也只出现了一次,只有一句台词。房东孙太太家就只出现了孙太太和佣人两个人物,孙先生、孙太太家的其他人根本就没有出现。并不是说孙太太家里就只有孙太太一个人,从“王妈,开饭吧、三哥他们都饿了”一句话中可以判断出他们家还有其他人,但是影片中并没有出现。此外影片中还省略了何老板的情人和太太、顾先生一家人、还有周慕云工作的报社的其他同事、苏丽珍上班的公司的其他同事等人物。导演设计如此多的人物没有出现,已经不只是人物的“缺席”了,实际上应该是对人物的省略。

  这种大量省略人物的方式,增强了对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和内心情感的发展,使故事的发展紧紧围绕着周、苏二人,无疑对突出表现主人公之间的心理变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强化了影片的主旨。

  观后感

  感谢你的阅读

  对白是电影声音中最主要的元素,“它有帮助了解人物性格、情绪,提供事件发展线索的作用”。《花样年华》中人物的台词非常地简练,人物的对白往往只有简短的一句话甚至几个字。如周慕云和何苏丽珍见完最后一面坐在出租车内离去时离开只出现了苏丽珍的一句话“我今晚不想回家”。周慕云即将要去新加坡时给苏丽珍打电话,只用了一句“是我,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来表现他内心希望和苏丽珍在一起的心理。短短的两句话使观众体会到了他们两个人一个在痛苦的抉择,一个在痛苦的等待的心理情态。再如,周慕云的妻子在给苏丽珍的丈夫打电话时,也只有简短的两句话“你到底给你老婆说了没有?以后不要给我打电话了。”而且没有出现苏丽珍丈夫的声音。只这么简单的两句话,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两个婚外恋者的人物情态。简洁精炼的人物语言,是这部影片一个特点,有时候简简单单几个字、几句话就把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贴切表达出来的,话语虽少但是句句都是意蕴很深,使整部影片充满抒情意味。

  影片运用高度省略的艺术手法,简化了情节、简化了语言、省略了人物,为观众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取杂留精,使得主题更加突出、鲜明。旧的街道,老旧的音乐,久远的故事里深深的迷茫。她转身,她轻拭雨水,她无限深情的眼神,她的故事,在大银幕上,已凝固成经典。青春转眼逝去,就像花褪了色一般;应该追寻的是在昏暗中逝去年华的闪现,我们在明明暗暗中看到了生命的渴望,虽然好像转瞬即逝,但毕竟有过。

推荐访问:花样年华人物形象分析 花样年华 人物形象 分析

版权所有:新维文档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新维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新维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50341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