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10篇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 横看成岭侧成峰:对新文化运动的多元理解 广西南宁三中 李杰 【备课思路】 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先生认为“历史学本身就包含有两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1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
横看成岭侧成峰:对新文化运动的多元理解广西南宁三中
李杰
【备课思路】
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先生认为“历史学本身就包含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历史学Ⅰ)是对史实或史料的知识或认定,第二个层次(历史学Ⅱ)是对第一个层次(历史学Ⅰ)的理解或诠释。”“历史学Ⅰ所给定的数据可以为有一个‘实’,即一个大家一致(或可以达成一致)的看法……历史学Ⅱ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构造过程……”①
“历史学Ⅱ也包含有两个部分,即理性思维和体验能力,二者综合就成为历史理性。……即我们对认识历史所需要的那种心灵体验的敏感性,那实质上有似于艺术的敏感性。”②这就说明了历史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站在不同时期不同立场对同一件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也可能是大相径庭的。对史料的解读特别是对史料意义的阐释,比如解读史料中包含的历史信息以及对它的价值判断这对于高中学生学习能力尤为重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也强调:“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说明了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事件要把它放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更要注意不同的人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是基于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想感情的和不同的政治立场和不同的学术立场。
《新文化运动》这一节课的课程目标是通过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论述及其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概况及其时代特征,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感受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透过作者对史实的表述、解释和评价,知晓其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初步学会运用多元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和评价新文化运动。
我们尝试通过
“触摸历史—进入现场—进行观察—深入思考—多元理解—得到认识”等教学环节来让学生在与史料对话中去理解历史和感悟历史的多面性。于是我们设置几个历史场景来帮助学生进入现场:历史现场一:聚焦: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历史现场二:拓展: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历史现场三:
①②
.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何兆武:《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
角色·个性: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那些人和事,历史现场四:反思: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反思。通过这些现场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观察历史和思考历史,以求获得新的认识。
【过程设计】
【史料导入】情境导入,直奔主题。
“北大三兔”
胡适曾笑言:北大三只兔子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所谓北大的“三只兔子”,指的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北大新派教授陈独秀和胡适。蔡元培生于清同治六年丁卯(1867),陈独秀生于清光绪五年已己卯(1879),胡适生于清光绪十六年辛卯(1891),按十二生肖说,都是属兔的。
【展示图片史料】
在1917年的北大,既有为人桀骜,圭角毕霹的陈独秀、留学海外年轻潇洒的博士胡适、既有“风流才子”刘半农,也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既有政治保守而旧学深沉的穿长袍、拖长辫的精通六国语言,却欣赏女子小脚和男子蓄妾的辜鸿铭,也有“狂狷文人”后来敢踢蒋介石的刘文典,他们都能在北大找到了发抒其学术思想的舞台。—时间,北大成为大师云集的场所,“新潮”与“国故”对垒,白话与文言相争,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北大从此不再平静。
设问:那么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史料运用解析】
课程实施和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创造一种具有“情境性”和“协作性”的互动环境,从而推动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获得
发展。“情境”的创设如何是学生有兴趣主动探究和对话的重要前提。我们尝试通过北大三兔的故事和图片史料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情境,通过发现“史料中的人”来还原出一个鲜活的1917年兼收并蓄的北大。并由图片的内容追问背后的原因,为之后的教学展开铺垫。
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聚焦: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
展示史料1:
教育有二大别:曰隶属于政治者;曰超轶乎政治者。专制时代(兼立宪而含专制性质者言之),教育家循政府之方针以标准教育,常为纯粹之隶属政治者。共和时代,教育家得立于人民之地位以定标准,乃得有超轶政治之教育。
——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
展示史料2:“(一)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二)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在校讲授,以无背于第一种之主张为界限。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
——1919年3月18日蔡元培在致《公言报》函并附答林琴南的信
【设问】根据史料一,蔡元培对教育有何独到的见解?
根据材料二指出蔡元培对大学的理解?
【史料运用解析】
要“历史地”看问题是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分析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视角,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我们可以运用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和他答林琴南的信这些史料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搭建一个与历史对
话的平台,让学生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理解蔡元培所确立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教育独立的精神和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基本准则,促使学生历史意识的生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历史学习与探究方式和方法的训练。
观察:(拓展:)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观察一:辛亥革命前夕的社会思想
展示史料1:郭沫若(1910年前):中国的不富不强就因为清政府存在,只要把清政府一推翻了,中国便立地可以由第四等的弱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等的国家。这是支配着当时青年脑中的最有力的中心思想。
——郭沫若《反正前后》上海创造社1930年3版
展示史料2:
陈天华:推翻清专制以后,“中国人的能力不但可以恢复,而且可以在最短时日内恢复;一旦恢复,即可享有西方民族现在享有的完全的权利。”“中国醒悟之后,发奋自雄,五年小成,七年大成。”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三联1960【设问】依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前夕资产阶级革命志士们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史料运用解析】
从这两则材料说明当时的革命志士的理想与后面现实的巨大反差,给学生形成冲突,为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做好铺垫。郭沫若的材料是30年代的文学回忆.而陈天华的言论则是辛亥革命前的言论,是第一手材料,从社会心态来反映历史.观察二:20世纪初的社会经济
展示史料1:
806040200纱厂百万元资本500
1911年4003002001000面粉厂十万元资本1911年1919年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自然经济1919年
观察三:
20世纪初的政治危机
展示图片史料1:
1915年袁世凯到天坛行祭天礼
1915年5月9日
袁世凯承认“二十一条”
【设问】这又说明当时中国社会面临什么问题?
封建复辟势力依然十分强大
帝国主义侵略依然严重威胁中国,中华民族依然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史料运用解析】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和经济,我们选择了是表格史料和漫画史料,一则转换史料的呈现形式,二则继续制造思维冲突,在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得到进一步的壮大,而政治上却封建复辟的思潮逆扬,日美等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经济和政治的侵略,中国社会的民族危机也进一步加深。
从革命志士的心路历程看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
“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是武昌起义的骨干蔡济民先生对辛亥革命的哀叹,也是他们这一批革命志士们对辛亥革命的集体哀叹。谁能解开他们的困惑呢?为什么在欧美、日本行之有效的东西一到中国就面目全非了呢?当我们重新审视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可以探寻中国不能富强独立若干因素。
展示史料1:
自西方文化输入以来,新旧之冲突,莫甚于今日。……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思想上之争。……盖吾人须知,新旧异同,其要点本不在枪炮工艺以及政法制度等等,若是者犹滴滴之水,青青之叶,非其本源所在,在其思想。
——黄远庸《远生遗著》卷一,商务印书馆1984年
展示史料2: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
【史料运用解析】
这组史料一方面帮助学生回顾近代中国人探索的历程这接连的几个运动,都各有其主导的革新目标,一个比一个深化,事后作历史检讨,又感到其目标的不完整、不深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们,是在更加深刻、更加彻底的角度来学习西方,反对封建。中国人才集中认识到,中国所面临的危机,不仅是国力的落后,更是文化发展上的落差。新文化运动提出要在思想观念上作彻底改造的目标,才触及到了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这也为新文化运动主将激烈的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必要铺垫。
品味: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那些人和事
角色·个性:展示史料: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1919.1.):“这几条罪状,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
(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敬告青年》《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观察一:东西文化之争
展示史料1:
“西洋民族性,恶侮辱,宁斗死;东洋民族性,恶斗死,宁忍辱。民族而具如斯卑劣无耻之根性,尚有何等颜面,高谈礼教文明而不羞愧!”
——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展示史料2:
“西洋近代文明能够满足人类心灵上的要求的程度,远非东洋旧文明所能梦见”。
——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胡适文存·三》,黄山书社1996年版
展示史料3:
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
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鲁迅《京报副刊》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一日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设问】他们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展示史料1:
“西方科学文明科学精神之传入中国,直到现在为止,整个来说,对中国文化破坏之功多于建设之效,我们所受之害,多于所得之利,是一无可争辩的事实”
——唐君毅等:《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意识宇宙的探索——唐君毅新儒学论著辑要》,张祥浩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展示史料2:
“西洋文明浓郁如酒,吾国文明淡泊如水,西洋文明腆美如肉,吾国文明粗标如蔬”,……中国传统文化长于统整,几千年来演成以儒家为主干而整合道释的中国精神文化之结晶体。而源于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的西洋文化则自古以来难以统一,文艺复兴以后更是众说纷杂。新文化运动迎西学而弃传统,复对纷杂片断之近代西洋文化忽迎忽弃,改宗倏忽而无所适从。这种传统价值资源毁弃无遗而输入价值又恍惚而无所守的局面,可谓“精神界之破产”。
——伧父:《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东方杂志》第13卷第10号,杜亚泉《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增订本).陈崧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设问】杜亚泉他们又是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的?
观察二:白话文与文言文的争论
展示史料1:
“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
“我们以后实在只有两条路:一是抱着古文而死掉,一是舍掉古文而生存!”
——鲁迅《三闲集·无声的中国》》,《鲁迅全集》第二卷。
展示史料2:
“学不新而唯词之新”,“不得新而先殒其旧,……吾恐国未亡而文字已先之”
——林纾《论古文之不宜废》民国日报.1917-02-08.转引自:耿云志.《论胡适在文学革命运动中的作用》,《胡适论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设问】他们对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存废态度如何?
【史料运用解析】这两则材料对于文言文和白话文,一则质疑,一则支持。材料一从明确指出必须要废除文言文,大力推行白话文,中国社会才会有发展前途。材料二则从当时对手反对的角度来说明文言文存在的必要性,在当时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反孔,颠覆传统伦理和提倡白话文运动。几则材料对于新文化运动内容和性质的定位明显不同,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辨能力。
观察三:一战后的分道扬镳
展示史料1:
“此次大战,使西洋文明,露显著之破绽。此非吾人偏见之言,凡研究现代文明者,殆无不有如是之感想……自受大战之戟刺以后,使吾人憬然于西方文明诸国,所以获富强之原因,与夫因富强而生之结果,无一非人类间最悲惨最痛苦之生活……然信赖西方文明,欲借之以免除悲惨与痛苦之缪想,不能不为之消灭。”
——杜亚泉《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东方杂志》第十四卷第四号》,《杜亚泉文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展示史料2:
“一年以来,社会主义底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底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鲍尔希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中国,仿佛有雄
鸡一唱天下晓的情景”。
——潘公展《近代社会主义及其批评》:》《东方杂志》第18卷第4号,1921年2月25日。
【史料运用解析】史料,特别是文献史料是过去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这种认识和理解往往呈现出多元的姿态,很多史料是写史料的人站在自己的立场发表观点,受到时代、社会、情感、经验的左右。对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比如东西文化之争、文白之争等重要事件,首先让学生接触原始资料来了解历史并复活历史的细节,呈现出来的历史是一个立体的过程,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加以考察,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认识直接史料的内涵,并从史料中提炼观点,切实形成“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研究方法。最主要的是我们想通过对同一事件的不同陈述中,让学生从中掌握一定的分析和解读史料的方法。这必然要让学生深入历史的现场进行体验“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惴以摩,庶几入情合理。”也正是陈寅恪先生所倡导的“同情之理解”,就是要强调在理解历史的时候首先要自己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古人。
历史现场三: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反思
展示史料1:
毛泽东的评价
“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
人民出版社1991年
展示史料2:
蒋介石的评价
“我们试看当时所谓新文化运动,究竟指的是什么?就当时一般实际情形来观察,我们实在看不出它具体的内容。是不是提倡白话文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零星介绍一些西洋文艺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毫不抉择地介绍和接受外来文化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险了!”
——蒋介石《哲学与教育对于青年的关系》,《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8卷,第279页,台北,中国文化大学1984年版
【设问】
毛泽东和蒋介石的评价有什么差异?他们各自站在什么角度来看待新文化运动?
我们再来看不同的史学立场对新文化运动的不同的价值判断:
展示材料1:
海外史学家的评价
五四运动的缺点是:“一是在批判传统时,缺乏公正与同情,忽视作家和民族传统的良好方面;二是对于新观念过于轻信,而又不免混乱模糊;三是他们对于复杂问题过于性急。”
——周策纵:《五四运动》,岳麓书社1999年版
展示材料2:
大陆史学界的评价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非理性“情绪的宣泄”。
五四新文化运动集中批判封建纲常名教等旧思想、旧传统,但没有完全否定
传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逐渐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到《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再到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脉相承、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新的文化运动。
——龚书铎:《正确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人民日报》,1999年5月6日第9版.
【史料运用解析】对历史上任何一件历史事件的评价,如果人们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应用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它,那么答案就会丰富多彩,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可以参照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之“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这种史料研读方法来共同解读历史,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分析资料,对各种观点展开研究、批判,大胆地建构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提出了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因为史料不仅是记载过去的事情,记载过去的历史,同时,还是用于解释现在的资料,历史教学中研究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未来。明了史料是具有二重性的,所以史料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明白了事理,了解了历史,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来反思我们的观念和行动。
【总体评析】
从史学发展角度来思考:多年前初读余英时先生的《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和《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后来再读到王元化的《杜亚泉与东西文化论战再思考》,极大的冲击了当时头脑中已有的历史观念和框架。而再次阅读美国华人著名学者周策纵的名著《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他认真的梳理了对“五四”运动的三种主流评价,实际上表明不同的学术观念和立场对历史事实的解读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进而系统研习许纪霖《二十世纪思想史论》和郑大华先生的新著《民国思想史论》,他们详细考察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演变过程,鸦片战争以后,为了寻求中国的独立、富强,挽救民族和文化危机,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把现代化的希望寄托于西学之上,选择西化为中国文化之出路,而一战的爆发和它所造成的巨大灾难使西方文化的弊端暴露无遗,西方社会对自己的文化也进行了反思。出现了一种战后不安与悲观的情绪,同时也使一心向西学的中国人产生怀疑与动摇。于是中国出现了一个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热潮。在此过程中,以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一些新文化派和以胡适、周作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分道扬镳,转而成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是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重大变动之一。这样的学术梳理使我们对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历史有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和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来设计新文化运动起来就比较有把握。
而北大的陈平原先生的《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从一些易为常人所忽略的细节和断片入手,通过对几个不同个案的深入描述与具体考察,在思想史、文学史和教育史的视野下重构五四新文化的形象。深入描述与细致考辨的方式,在“还原”历史事件的原初面貌的同时,也在引导读者进入“观察者”的位置,直面纷纭复杂的五四图景,以此丰富乃至修正读者对于五四的想象。可以感受著者独沽一味的“当代史”观——今人之谈论五四,不仅仅是在与“过去的历史”对话。这对我们在新时期进行历史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进入历史现场,以及如何让学生在与过去历史的对话的过程中来关注我们正在的生活中的社会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当我们开始摆脱一元化的历史主义叙述模式,来重新审视过去我们一直被接受革命的叙事和现在风行的现代化叙事,这两种模式从表面上看来是水火不容,背后的思想预设却有着相当惊人的一致,都把历史想象成一个单向度的、一元进化的时间进程,而人物和思想史中复杂的紧张性被简化的历史主义叙述遮蔽了。美国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权威史华慈教授把“五四”看成是多元的启蒙思潮,于是我们的头脑中可能会形成一张20世纪的思想地图。这张地图不是以一元的时间序列排列,而是以多元的思想空间关系呈现。把新文化运动中的这些思想家们放在这张多元现代性的地图之中,我们才能更丰富、更复杂地理解其思想意义所在。
从学生心理角度思考:我们应该时刻考虑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有一个成熟的过程,不同的历史内容需要适应不同的认知水平,同样,史料运用能力的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也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能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解释。这己成为历史教学界的共识。教学中让学生直接阅读史料,接触各种历史文献,介绍各种说法、解释和观点以供选择,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究,通过分析各种史料,思考这些史料是什么人、什么时间、为什么和怎样做出的,其证据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可信性如何?从中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观点和背景?这些史料是对事件叙述的全部依据吗?等等。学生经过一番探究,避免了死记硬背教材结论的弊病,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从史料教学角度来思考:史料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陶冶情操方面以及促进学生理解历史、认识历史和发展思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史料本身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载体,史料运用能力的提高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但史料学习能力是一个涵盖面很广泛的概念,学生学习史料的能力不可能是一促而就的,要系统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史料运用能力就要求教师将史料运用能力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在教学中注重在不同阶段中有重点、分层次的进行史料运用能力的培养。这符合历史学科以史实、史料为学科对象的学科特征,也应是历史学习的一般规律。
近年来的高考改革给我们中学历史教学也带来了巨大的现实冲击,高考的命题思路的多种史学观念的并存也给我们一线教学带来了新的需要。这种对历史现象解释的多样化和对历史事件评价的多元化已在潜移默化的渗入我们的日常教学当中,坚持学术视野,中学立场是我们在寻找理想与现实的切合点上比较符合实际的探索。
篇二: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是怎么样的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下面是
分享的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是怎么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意义非凡的运动。这场运动从开始到结束都有它的发展过程。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情况具体是这样的,起初是一些接受过新式教育的革命人士在意识到了中国封建统治是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他们在思想上统一之后,便开始了运动的筹备阶段,首先是通过对孔子的继承还是批判开始的,因为当时有些人支持封建统治思想,也尊崇孔子的思想,可以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新兴知识分子,却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他们认为要顺从个人内心的想法,也就是为人类提供更多的自由。他们在这同时创办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报刊,主要宣传他们的思想,这样新文化运动便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紧接着便是新文化运动思想的传播,主要内容都是围绕推翻封建统治的,而且还引进了一些新思想,像民主,男女一视同仁,支持科学发展,这些思想的传播,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置于了顶端,同样他们一直在报刊上宣传他们的新思想,步伐加快以后,便开始对文学形式进行新的改革,那就是要反对封建的那种古文言文,要用直白的话1
语来表达各种思想,这深层含义也是主要为了推翻封建统治,来引进资本主义发展,剔除其中的陋习,这样一来,那些有为青年也意识到了这场运动的意义之大,便有更多的人加入了这场运动中,大力宣扬运动的中心思想。
此时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队伍壮大起来,思想也传播的更为广了。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在胡适、鲁迅、陈独秀等一批接受过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人的带领下顺利而有序地进行着。考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就可以发现,新文化运动的发动并非偶然,它是有道理有基础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兴起的一个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使新文化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必然。辛亥革命以后,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一部分文人作家的思想得到了启蒙。像多骨诺米牌那样,这一小部分新思潮的力量将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更多的人心里。新文化运动只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其作用在于加速推进民主共和思想的普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等人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当时胡适还曾写过一首白话诗《蝴蝶》,这被看做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又一阶段。
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也有其复杂性。当时,帝国主义加紧了对旧中国的侵略,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也越来越暗无天日。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这三座大山压着的中国不堪重负,摇摇欲坠。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的新文化运动正是中国进行反帝反封2
建斗争的体现。经济上,民族资产阶级重新登上政治舞台,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顺应民意,顺应社会发展的。
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陈独秀,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亦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那么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究竟有何渊源呢?说起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的渊源,最早要追溯到其在日本留学的经历。
青年时代的陈独秀是一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曾在1901年因为反清反帝制宣传活动而遭到清政府通缉,逃亡日本。留学日本期间,他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更积极投身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并在多次革命运动中起到过先锋和带头作用。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旗帜鲜明地倡导科学与民主,以文人身份正式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起了进攻。这便是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最初的交集。
1918年,国内民主思潮在各类运动中得到了进一步普及,与此同时,更多的进步文人加入到倡导新文化运动的行列中。在此期间,陈独秀与李大钊联手创办了《每周评论》,在提倡新文化的同时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从此,“南陈北李”名声日盛,更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各地青年纷纷走上街头游行请愿。陈3
独秀亦亲自在北京街头散发《北京市民宣言》,继而遭到逮捕。
在整个五四运动中,陈独秀多方奔走,屡遭厄运,却始终不渝地战斗在反帝反封建与倡导新文化的革命前沿,为日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深耕和传播起到了无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新文化运动究竟新在哪里民国初年,一场文化改革的运动悄悄发芽,这场文化改革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我们今天的说话以及写作方式都与这场运动息息相关,这场运动史称新文化运动,相比于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呢?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首先在它的领导阶级上面,这次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群体,他们和维新派和革命派是不相同的。其次,这次文化运动的提倡的内容不一样,新文化运动提倡人们要学习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认为封建迷信毒害了许多百姓;提倡人们要学习西方的民主社会,反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独裁专制制度,反对任何独裁制度的复辟;并且由于白话文简单易学,没有文言文的高不可攀。新文化运动也号召广大人民群众使用白话文交流。新文化运动还新在前期运动是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主要思想,后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它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那么除了指导思想和内容与其他文化运动不同,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呢?最主要的还是运动的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基础是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由于20世纪初期的经济得到了短暂的发展,知识分子不断地增加,他们成为了这次文化运动的主要参与和支持者,后期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也成为了这次运动的4
基础,积极参与到新文化运动中。
新文化运动的主张1915年,在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文化改革的运动,这场文化改革使得中国的古典文化走向没落,开启了白话文的新篇章,反对影响人们遵守了几千年的传统,这场运动被人们称为新文化运动,那么这次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是什么呢?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了称帝,开始大力倡导儒家经典,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这被当时许多资产阶级所不能忍受,因此以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激进主义者发动了一场文化革命。他们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哪些主张呢?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接受了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他们发起的这场运动提倡人们要学习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认为封建迷信毒害了许多百姓;提倡人们要学习西方的民主社会,反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独裁专制制度,反对任何独裁制度的复辟;并且由于白话文的通俗简单,文言文的复杂难懂,新文化运动也主张人们学习简单的白话文,而抛弃晦涩文言文。
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得到了知识分子,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的支持,他们纷纷参与到这场文化革命运动中,反对中国的封建压迫的儒教文化,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的文化。在中国的文化界形成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潮流,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广受知识分子的欢迎,也使得中国普通百姓的思想得到解放。
新文化运动后期内容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思想,而马克思主义是何时在近代中国广泛传播的?据有关资料记载,是在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
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文化运动进入后期阶段,此时,引导俄国大革命取得硕果的马克思主义为近代中国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这一年,李大钊同志在《新青年》报刊上连续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作品,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这也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从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开始为普通中国民众所接受,它在唤起近代中国民主意识的同时,也带来了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此后,陈独秀、沈尹默等一大批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纷纷发文响应,一时间,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又一场思想变革潮流。
在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漫长岁月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和舆论导向,越来越多的进步文人加入到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阵营中,使得五四之后的中国文坛气象更新,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被更多有识之士所接受。
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思想,在新文化运动前期“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基础上,更注入了结合当时社会变革,积极探索强国之路的理论依据,为日后新民主主义观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思想与理论基础,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篇三: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
新文化运动【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播放课件: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视频和欧洲的启蒙运动视频。
同学们!历史上任何一次大的政治变革的爆发必以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启蒙为先声的。例: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欧洲的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创造了思想条件。
2、利用图表,复习旧知: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就是民主革命,根据领导阶级不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义革命两个时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在探索强国道路中出现了哪些政治派别,其主要观点是什么?结果如何?说明什么?
政治派别
主要观点
结果
说明
抵抗派
洋务派
早期维新派
维新派
革命派
(解题思路:抓住鸦片战争以来抵抗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和革命派这几个派别的主张、做法来说明)
3、导入新课:
戊戌变法前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宣传和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了中国将爆发一场大的政治革命运动,而这场政治运动的前奏必然是一场文化运动,它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新文化运动。(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授
随着历史条件的成熟,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不是突然的。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后期,孕育着新的革命的到来的条件,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出示图表:
思考:①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仍然处于封建军阀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洋军阀对外妥协卖国,对内残酷压迫人民,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基础是什么?
②袁世凯上台后,大搞专制独裁,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袁世凯尊孔的目的是什么?
背景
政治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
激进民主主义者要求
经济
思想文化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出示图表:
时间
新
文
化
1915运
动
年
兴起标志
前期指导思想
民权、平主要阵地
主要活动基地
主要代表人物
等思想、《新青年》
进化论和的创办
民主、科学
《新青年》
陈独秀
李大钊
北京大学
胡
适
鲁
迅
①要求:边读边想,划出要点。
2、课件引导
▲1915年,正是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新青年》旗帜鲜明反封建,立即引起国内知识界的关注。为什么改名《新青年》呢?
陈独秀安徽怀宁人。中共主要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提出
“民主”与“科学”口号,倡导“文学革命”。五四运动后,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向马克思主义者,为发起成
立中国共产党做了大量工作。
▲《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还有谁?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为什么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李大钊: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1916年任北大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十月革命爆发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蔡元培:著名教育家。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聘请陈独秀、李大钊等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大任教,使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基地。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新旧思想在北大斗争十分激烈。究竟用什么思想来冲破封建的罗网、启迪国民呢?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1、出示图表
内容
分析
提倡民主,民主
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科学
反对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1)旧道德
前期
德,反对旧(2)《狂人日记》
道德
提倡新文(1)胡适:《文学改良刍学,反对旧议》
文学
(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马克思主义
(1)《庶民的胜利》
后期
(2)《布尔什维主义的胜(新利》
发(3)《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展)
(4)《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前期最重要)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最重要的成果)
①要求:边读边想,划出要点。②汇报
2、课件引导
▲民主与科学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指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在《青年杂志》第一卷中,陈独秀指出民主就是人权。科学指自然科学,也包括从西方传入的社会科学理论,以及对事物的科学态度。“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
浅化之民地,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于人权并重”──陈独秀陈独秀说的“蒙昧时代”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陈独秀还认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同学们如何评价这一观点。(学生自由选择同伴进行讨论,汇报)
民主:是指法兰西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当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治,他们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坚决反对专制,希望以此来争取实现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事物的科学观点。陈独秀认为“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
有两轮”。当时,在《新青年》杂志上刊载了许多宣传无神论、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来驳斥神鬼迷信的文章。
▲道德
△当时,尊孔复古宣传很嚣张,尤其是1916年,康有为等上书北洋军阀政府,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并列入宪法,正引起激烈的争论。所以,批判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封建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突出问题。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指什么?
旧道德:主要指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孔子之道儒家伦理学
孔子是数千年来封建帝王实行专制统治的护符,儒教对人民思想的束缚比专制帝王加于肉体上的淫威更其严重。
──李大钊
说。
△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为什么他们把矛头指向孔子?
△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是什么?
小结: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文学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文学革命的内容有哪些?
文学革命不仅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从文学形式上进行改革,还主张从内容上加以改革。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都投入了这一场文学革命。白话文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鲁迅的《狂人日记》等是白话小说的典范。
四、研究性课题:
利用各种途径,收集资料讯息,结合所学知识和相关的社会、科技、生活、时政热点问题(如:社会主义的民主与科学,或江泽民、刘军宁、克林顿、普京等人在北大的讲话。)如何看待北大精神,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可以独立或合作完成。
篇四: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
精品--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一直延续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历时七年之久。通常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后期。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在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到底“新”在哪里?
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首先在于其指导思想新。新文化运动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中国,是在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相继失败的情况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认为中国要真正建立民主政治,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和伦理观念,他们用欧洲启蒙运动所宣传的民主、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武器,对传统的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地抨击。陈独秀第一个提出“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这个口号。《新青年》明确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当时,这个口号不仅新鲜,而且反对专制,反对愚昧迷信的进步性理是显而易见的,对科学事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使社会主义理想在一个大国内变为现实,它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巨大的鼓舞和启发。他们抛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迫切地期待以俄国为榜样来改造中国。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宣传成为思潮的主潮,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新的指导思想。
其次,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内容新。前期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反封建性质的斗争,目的都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方法上都是向西方学习,但主张上各有侧重。维新变法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挽救民族危机;辛亥革命则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共和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无论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是要建立民主政治的表层结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要建立近代社会深层次的政治文化,即近代民主生活背后的价值观念体系。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阵地,明确提出“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的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新文化运动向前迈了一大步。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可见,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启蒙运动,也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第三,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形式的新。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中国近代史上,严复、章太炎宣传西方“平等”、“民主”、“革命”思想时,影响并不大,反对的人也不多。原因之一就是严复、章太炎用的是艰涩的古文,或是半白半古文,因而大大削减了他们革命思想、思想的影响力。而陈独秀、胡适倡导白话文,提出了对文学作品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变革。1916年《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可见新文化运动不仅在思想,道德,文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且对传播思想的手段——文学作品的写作形式也进行了革命。新文学的创作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希望将这场运动引向全社会的强烈愿望。这就给了广大的人民群众群众一种便捷的工具,民主与科学凭藉这对翅膀飞遍社会的各个角落,其影响力成千上万地扩大了。所以这场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而且是一场文学革命。
第四,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产生的历史作用。新文化运动之前,各派在宣传各自主张时,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洋务派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维护封建正统思想观念不动摇;康、梁维新派“托古改制”,披着孔子的外衣去干那“离经叛道”的事业;革命派大造革命舆论,进行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拿起的主要思想武器并不是“民主”、“科学”,而是带有浓厚的“反满革命”的色彩,什么“扬州十日”、“嘉定屠--精品
精品--城”等等。新文化运动民主主义激进派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提出打倒“吃人的礼教”的口号,这是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和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所不敢说的。新文化运动猛烈地抨击了具有二千年历史的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石——以儒家为代表的旧道德、旧文化,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启发了民众的觉悟,这对五四爱国运动起宣传动员作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先进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中国、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总之,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号,以儒家传统道德为其矛头所向,以新文学为其进行思想解放斗争的工具,深入的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新的天地。
--精品
篇五: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文化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反对封建旧文学和文言文。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解放思想的启蒙运动,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在客观上准备了思想条件,但是,它并未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没有给中国人民指出彻底解放的道路。十月革命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成长起来,赋予了新文化运动以新的方向,把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到首要地位,因此,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一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波澜壮阔的文化革命运动。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这次运动表明,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好人政府:1922年9月,在吴佩孚的支持下,王宠惠出任国务院总理,阁员罗文干、汤尔等属英美派,但是被称为无党派的“好人”,因而这个政府被称为“好人政府”。直隶军阀曹锟和吴佩孚之间有裂痕。这个政府仅存3个月就垮台了,成了历史的陈迹
币制改革:1935年国民政府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国民政府为谋求稳定币值﹐摆脱财政经济危机﹐采纳英国财政专家李滋罗斯的建议﹐决定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政策。实现了自清末以来,历届政府为克服币制紊乱,屡经拟议而没有实现的币制改革。‘对缓和当时金融危机,稳定经济,保存国家抗日战争经济实力起了积极作用,也为以后的通货膨胀开了方便之门。
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立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军校的宗旨是培植军事与政治人才,建立一支革命的武装力量。它在短期内就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成为后来建立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在统一广东和推进北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中共二大: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有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重申了中共的性质和最终奋斗目标。大会还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阵线”的决议案》,规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联合其他阶级、其他政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及其政策、方针。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新的中央领导机构。
中共三大:1923年6月12日至6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30人,代表全国432名党员。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关于第三国际第四次大会决议案》、《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劳动运动决议案》等决议。这次大会过高估计了国民党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忽视了掌握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发动农民、组织军队等对于中国共产党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次大会还选举产生了中共新一届领导班子。
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共有推选和指派代表197人,代表中共的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20余人。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国民党“一大”所阐明的三民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和维护农工利益的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奋斗纲领有一致之处,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选出了以瞿秋白为总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八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大会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10
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会后,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这样,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成了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国民党的“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宁汉合流:1927年9月,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同汪精卫集团在反共的基础上实行反革命合流。1927年“七•一五”政变后,武汉国民党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合在一起,史称“宁汉合流”。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国民党集团建立了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立的南京国民政府,造成“宁汉分裂”的局面。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叛变革命,消除了宁汉双方在反共问题上的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冯玉祥几次致电宁汉双方,解决党内争执。7月24日,汪精卫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并同意迁都南京。9月,南京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进行改组,并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布国民党“统一”完成。
华北事变: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加紧策划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我们把这一系列日本分离华北的活动总称为华北事变.在事变中,日本以各种借口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控制了冀察两省,从而使国民党中央势力退出了平津和河北,同时又策动华北五省自治,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虽然名义上隶属国民党政府,但实际已是变相自治.华北事变进一步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也掀起了中国的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
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党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之,瓦窑堡会议从理论上和政策上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从而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保证了中共在新形势下运用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团结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这表明中共已经着手总结过去革命成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了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双十协定》: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中签订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称“双十协定”.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以及和平民主的途径和形式.但国民党不承认中共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双十协定”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成果,虽然在关键问题上未达成协议,但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的希望,也使得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较场口事件: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人士在较场口举行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大会。一个自称“市农会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分子刘野樵冒充大会主席宣布开会,被大会主席团阻止。这时预伏在主席台下的国民党特务、流氓蜂拥而上,打伤大会主席郭沫若、李公朴及新闻记者六十多人,这就是较场口事件。
第三条道路:或称中间路线。是指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和民主人士的政治主张,幻想在国共两党之间走“第三条道路”,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些人还企图通过合法的改良主义途径实现上述主张,不赞成中共领导的革命战争,不承认中共在反帝反封建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但由于坚持法西斯独裁的蒋介石集团的严厉打击以及中共的积极争取,最后,这条路宣告破产。。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了解决革命面临的重大问题,制定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和基本政策,中共于1949年3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北坡召开的.会议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毛泽东在会上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七届二中全会,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纲领,为中共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共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洛川会议:为贯彻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纲领、方针和政策,1937年8月22—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举行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国共两党关系问题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基本任务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会议指出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如何争取胜利的问题,而争取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共产党的
全面抗战路线,反对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
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指出必须坚持抗战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任务和基本政策,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战的正确方向,对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建设一个新中国,具有重大的意义。
重庆谈判: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1945年8月28日偕周恩来、王若飞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是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敌,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
戴季陶主义:1925年6、7月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职的戴季陶发表了《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提出一套比较系统的反共理论,称戴季陶主义。戴季陶主义的出现,是革命高潮到来之际资产阶级力图分裂统一的征兆,但是他的反动观点也受到了共产党的猛烈攻击
评析戴季陶主义、西山会议派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对共产党的攻击进一步升级。戴季陶从理论上系统攻击共产党,攻击国共合作方针,企图将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中排挤出去,他的这些言论即所谓的“戴季陶主义”。
他的观点有三:①任意曲解孙中山的思想,竭力抬高所谓纯正的三民主义的地位。他认为“就本来看,只有一个民生主义”,应该将其作为国民革命的“最高原则”;②主张确立三民主义和国民党在国民革命中的绝对领导地位,完全否定共产党在革命中的积极作用。认为共产主义不符合中国的实际;③将矛头对准国共合作的方针。他认为国共合作是不能成立的,必须以三民主义统一国民党,指导国民革命。
戴季陶这套反动思想的实质,就是要把国民党变为一个资产阶级垄断的反动党派,进行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独立”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他这是代表资产阶级右翼来争夺革命的领导权。戴季陶是国民党反动派的一位臭名昭著的理论家。他的起家资本,就是反动的戴季陶主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时,戴季陶是民族资产阶级右翼的代表,具有反帝和反共的两面性。“举起左手打倒帝国主义”、“举起右手打倒共产党”,这两句话,生动而深刻地描绘了这类人的阶级性格。其思想得到了国民党右派的喝彩,成了国民党右派的精神武器。不久以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反动了三二O事变,对中共进行了第一次公开的袭击,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戴季陶主义对蒋介石影响的结果。
他们代表地主买办阶级和资产阶级右翼的利益,不赞成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6月,张继、谢持等就以中央监察委员会名义,提出所谓“弹劾共产党书”,受到孙中山的批评后有所顾忌。孙中山逝世后,他们认为时机成熟,积极准备篡夺国民党中央的领导权。1925年11月23日,他们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的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会议宣布中国共产党“非法”,并通过了“取消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之党籍”、“开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的共产党员”、“解雇顾问鲍罗廷”等反苏、反共、反对国共合作等议案。西山会议派的主要政治纲领是反共。因此,在共产党内部,西山会议派亦被称为国民党党内的右派势力。
西山会议派的活动严重地损害了国民革命的发展,破坏了国共合作的既定方针,使得国民党右派与左派以及中国共产党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
新民主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最低纲领的区别?
中国共产党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然后再进一步创造条件,以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单方面称为孙中山生前对其“三民主义”思想作出的最后一个版本的修正,是孙中山晚年联俄容共、扶助和依靠农工的思想的体现
区别:①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八小时工作制的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新三
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在民主革命完成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纲领,而新三民主义只有民主革命的纲领。③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具有人民性和革命的彻底性,目标更为远大崇高,而新三民主义在理论和纲领上没有超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试分析抗战胜利后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建国主张
抗战胜利后国内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建国方针:
①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基本方针是坚持独裁内战。一方面说要“还政于民”,推行“宪政”,另一方面却拒绝中共和其他民主党派提出的民主要求,提出种种“先决条件”。1946年蒋介石在《告全国军民同胞书》中说要“实现军令政令统一”,军队必须一律归还国家统辖,企图通过1936年“五五宪草”使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个人独裁合法化,披上“民主”外衣,不改变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和维护专制独裁政体。
②中国共产党:基本口号是和平、民主、团结。提出要同国民党针锋相对的斗争,强调要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中外一切反动派。中共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在新时期要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并协同英美苏及一切盟邦巩固国际间的持久和平。并宣言要求国民政府立即实施六条紧急措施,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③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同盟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口号。在重庆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民盟的纲领、政治报告、宣言和章程,主张综合英美的政治民主和苏联经济民主创立中国式民主一些其他民主党派主张对美苏采取平衡政策,对国共取调和态度,要求政治民主,经济和思想自由;主张要求国民党改革政权,还政于民,给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及人身自由,重新制定宪法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比较。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举起抗日大旗,号召“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坚决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在东北组织抗日活动,与福建人民政府签订《抗日停战协定》。②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明确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③1936年,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共十年对峙局面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④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长城。蒋介石庐山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⑤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中国共产党改编工农红军。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两者异同点:①从参加者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它不仅有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而革命统一战线只是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②从组织结构和政治纲领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政治纲领;而革命统一战线有统一的政府机构,有政治纲领新三民主义。③合作方式不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国共两党是党外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国共两党是党内合作。④政权和军队的掌握不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权和军队基本上都由国民党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双方各自有军队和政权。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即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革命统一战线中充满着国民党右派争夺领导权的斗争。⑥结果不同:革命统一战线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而中途破裂,导致大革命失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尽管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维护下,坚持到了抗战的全面胜利。⑦两个统一战线的任务不完全相同:革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打败日本法西斯,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⑧从所处的国际环境看:革命统一战线得到了苏联的很大帮助,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同,而世界各帝国主义国家及其他反动势力则全部持敌视、反对的态度。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于处在二战新的国际环境中,不仅得到苏联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帮助,而且由于英美帝国主义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所以英美帝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中国抗日,赞同国共合作。这对我党建立和坚持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有利的
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相同点:
(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
(4)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不同点:
(1)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2)合作对象有异:前者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后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3)政治基础不同:前者是新三民主义,后者是共同抗日。
(4)斗争对象不同:前者要打倒北洋军阀,后者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解放。
(5)合作方式不同:前者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者是党外合作,双方各有自己的政权、军队和地盘,即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两党都承认的正式的政治纲领。
(6)合作的阶级基础有异: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后者包括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具有广泛的民族性。
(7)中共对领导权的态度和斗争策略不同:前者不重视甚至放弃领导权,以退让求团结;后者坚持领导权,以斗争求团结。
(8)作用和结果有异;前者推动工农运动发展,保证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后者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
如何认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国内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的较量。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建国方案背离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因为:帝国主义不容许;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使得它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民族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最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其建国方案是: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这一方案是引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开辟道路的科学的建国方案
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①分析了中国社会和革命的性质和特征:指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中国革命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五四运动以后已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②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上,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文化上,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经验,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是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意义:①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②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主义
一、两者之间的联系
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我国近代先后产生且一度长期并存的两种经济形式。它们均产生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都是带有剥削性质的资本主义经济。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
1、从产生时间及历史条件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
商品经济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资本主义萌芽已在一些行业中产生;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派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应运而生。
官僚资本主义产生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以蒋、宋、孔、陈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依附英美帝国主义,采取强制掠夺的方法,逐渐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从发展道路及社会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开始它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和束缚,特别是在官僚资本主义形成、膨胀的过程中,民族工业备受摧残,日益萎缩。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显得缓慢艰难,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正因为如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束缚,在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具有妥协一面的同时,它也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革命要求。
而官僚资本主义凭借国家政权,依附帝国主义,一起步就以垄断形式出现,因此发展迅猛。抗战时期,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抗战结束后官僚资本达到顶峰。正因为如此,官僚资本主义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利益,极大地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从发展前途和结果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民族资本主义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民族资产阶级所具有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成为革命团结的对象。中国共产党采取保护工商业的政策,建立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合理地调整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利用、限制的政策;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用和平过渡的方法,改造和消灭了中国最后一个剥削阶级;资产阶级,比较顺利地完成了由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变。
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斗争这一形式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反动统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将它们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财产,至此,官僚资本主义基本上消灭。
中共的土地政策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1927-1937),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独立领导中国革命。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率先在南昌起义。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正式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随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湘、赣、粤、鄂、豫、皖、闽、浙、陕等地纷纷举行武装起义,组织工农武装,走上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27年10月,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府,建立地方武装,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队伍和湘南起义中组织的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创建了中国第一支工农红军,并进一步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此后,中国共产党相继开辟了湘鄂西、鄂豫皖、陕甘、海陆丰、左右江等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其他红军部队。为了争取农民对红军的支持,扩充队伍,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分配土地的方法。到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正确进行土地分配的方法,即:(1)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促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2、《井冈山土地法》的缺陷主要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容易侵犯中农的利益;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而《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所作出的一个重大的原则性修改是: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931年,毛泽东制定土地纲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家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
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如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仅半年之内,参加红军的翻身农民达3万多人。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黄安七里坪的一个招兵站,一天就招收800名农民入伍。土地革命的开展激发了广大农民参加革命、保卫革命的积极性,有利于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这可以在一些老电影片中看到这一历史时期的影子,如《红孩子》、《翠岗红旗》等。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日,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调整农村政策,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这一政策,即保护了农民利益,又团结了地主抗日,对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抗日战争期间,为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敌后的土地工作中主张“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而将“没收地主阶级土地”放在了次要位置上。抗战开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地位暂时下降。在这一时期,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进行抗战。由此提出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地主虽然收入减少,但土地所有性质没有改变,有助于稳定地主阶级,使其支持抗战。农民交租交息,虽然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但已经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可以有效的发展生产。3、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即地租一般地以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按抗日战争前的原租额,减去百分之二十五;利息一般地减少到社会借贷关系所允许的程度。实行了这个政策,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
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发动反革命内战,为了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执行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路线。土地改革大大激发了农民支持解放战争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热播电视剧《亮剑》中就有反映。
4、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的讲话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聚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随着中国人民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土地革命的条件日渐成熟。1945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篇六: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一直延续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历时七年之久。通常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后期。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在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到底“新”在哪里?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首先在于其指导思想新。新文化运动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中国,是在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相继失败的情况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认为中国要真正建立民主政治,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和伦理观念,他们用欧洲启蒙运动所宣传的民主、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武器,对传统的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地抨击。陈独秀第一个提出“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这个口号。《新青年》明确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当时,这个口号不仅新鲜,而且反对专制,反对愚昧迷信的进步性理是显而易见的,对科学事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使社会主义理想在一个大国内变为现实,它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巨大的鼓舞和启发。他们抛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迫切地期待以俄国为榜样来改造中国。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宣传成为思潮的主潮,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新的指导思想。
其次,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内容新。前期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反封建性质的斗争,目的都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方法上都是向西方学习,但主张上各有侧重。维新变法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挽救民族危机;辛亥革命则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共和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无论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是要建立民主政治的表层结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要建立近代社会深层次的政治文化,即近代民主生活背后的价值观念体系。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阵地,明确提出“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的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新文化运动向前迈了一大步。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可见,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启蒙运动,也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第三,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形式的新。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中国近代史上,严复、章太炎宣传西方“平等”、“民主”、“革命”思想时,影响并不大,反对的人也不多。原因之一就是严复、章太炎用的是艰涩的古文,或是半白半古文,因而大大削减了他们革命思想、思想的影响力。而陈独秀、胡适倡导白话文,提出了对文学作品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变革。1916年《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可见新文化运动不仅在思想,道德,文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且对传播思想的手段——文学作品的写作形式也进行了革命。新文学的创作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希望将这场运动引向全社会的强烈愿望。这就给了广大的人民群众群众一种便捷的工具,民主与科学凭藉这对翅膀飞遍社会的各个角落,其影响力成千上万地扩大了。所以这场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而且
是一场文学革命。
第四,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产生的历史作用。新文化运动之前,各派在宣传各自主张时,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洋务派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维护封建正统思想观念不动摇;康、梁维新派“托古改制”,披着孔子的外衣去干那“离经叛道”的事业;革命派大造革命舆论,进行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拿起的主要思想武器并不是“民主”、“科学”,而是带有浓厚的“反满革命”的色彩,什么“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等等。新文化运动民主主义激进派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提出打倒“吃人的礼教”的口号,这是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和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所不敢说的。新文化运动猛烈地抨击了具有二千年历史的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石——以儒家为代表的旧道德、旧文化,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启发了民众的觉悟,这对五四爱国运动起宣传动员作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先进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中国、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总之,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号,以儒家传统道德为其矛头所向,以新文学为其进行思想解放斗争的工具,深入的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新的天地。
篇七: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
新文化运动篇一:浅析新文化运动
浅析新文化运动
1840-1945,一个所有__人都不应该忘记的年代,百年的屈辱带来了百年的激荡,百年的压迫激起了百年的抗争。当兄弟姐妹被随意戕害的时候,站起来拼命的是整个民族。而这个民族觉醒的那声号角,便是新文化运动!
一、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概述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是近代__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打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__人民的觉醒。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__近代社会民主化的进程。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也没有理论对革命进行指导,使人们的斗争成效甚微,__没能摆脱被凌辱的半殖民地的命运,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历史呼唤新的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而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被猛烈冲击,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__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__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后期,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了。
纵观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具有很多原因。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世界已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就使__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这是转变的
时代条件。在1914-19____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欧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互相厮杀无暇顾及__,且欧战各国需从__进口原材料和农产品等因素的影响,使__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在此期间,随着__工人阶级不断成长,工人运动不断发展,欧战结束后的外资企业的增加,__工人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到了五四运动后期,__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工人阶级的壮大,开始形成为一支强大的、最富有革命性的新的社会力量。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民主主义思想深入人心,19____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这个转变的转折点,成为__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新文化运动之意义
新文化运动作为__近代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第一,新文化运动猛烈地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文化的腐朽部分,大大促进了民主自由等先进思想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解放。面对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和伴随之的“尊孔复古”逆流,陈独秀等人以《新青年》为阵地,大力宣扬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批判封建伦理和宗法,要求思想自由和真正的民主,收到青年知识分子的广泛拥护,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为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政治运动做好了思想准备。
第二,新文化运动早期提倡科学思想,拥护“赛先生”,传播了科学思想,客观上促进了__科学事业的发展。
第三,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新青年》
率先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并刊登了__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和一大批新诗,使得白话文的使用在全国蔚然成风,促进了全国范围的文字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文字的推广和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第四,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促进了__工人阶级的崛起,为__的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奠定了基础。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李大钊等人将马克思主义介绍到__,使得工人阶级开始觉醒,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准备,启发了__的先进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在“五四”以后,全国各地的进步报刊和进步社团,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五四”以前,倡导新文化的刊物,只有《新青年》、《每周评论》和《新潮》等少数几种。“五四”后的一年里,全国新出版的期刊猛增至400余种。这些报刊和社团的活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__工人运动的结合,为__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刻变化,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三、新文化运动之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它在推动__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新阶段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创造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伟大的新文化运动中,青年学生和热血知识分子,他们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己任,特别是广大的
青年学子,他们不顾高压,不怕流血,不怕坐牢,奔走呼号,始终冲锋在最前面,拉开了现代__翻天覆地的历史序幕。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应该从新文化运动中感悟到精华:科学与民主。虽然在实践中也有一些需要讨论的问题,但总地来说歧义不大。____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____也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至于民主,那更是当今世界每个国家的政府或政党都要争着抢着要戴到自己头上的桂冠。事实也是如此。任何一个国家,只有崇尚和发展科学,实行和发扬民主,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才能使国力强盛,才能不受他国的欺负,才能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人民生活得幸福、有尊严,才能做到真正的爱国。反过来说,如果不提倡和发扬科学和民主,社会就要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国家就要衰弱和腐朽,许多人就会为着自身地或集团的利益去叛国、卖国,象汪精卫和李鸿章那样,哪里还会有什么社会进步和爱国主义?
所以,新文化运动,首先和根本的不在于进步和爱国,而在于科学与民主。科学和民主的精神,不仅在__,即使在全世界也没有过时。
但是,新文化运动同样给__留下了难以抹去的伤疤。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新文化派,我们需要承认,新文化运动确实给当时__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让科学、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从而影响了二十世纪__的历史,并且这种影响就是在今天,还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但是,其消极
影响,也是伴随而至,直到今天,流毒不绝。消极影响之一,就是历史的、文化的虚无主义。
我们知道,世界任何民族的起源历史,其一大特点就是具有神话色彩,神人不分,这本不奇怪。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以堪称愤青鼻祖的顾颉刚、钱玄同为首的”疑古派”派,对__上古史全盘否定,称“三皇五帝”史为伪古史,夏也是不存在的(“大禹是条虫”就是这位老先生的杰作),殷商王朝若非安阳甲骨资料的出土.也几乎难逃被抹煞的噩运。甚至西周初年也被看成是“本无信史””的传说时代。流毒至今,仍然有人否认夏代的存在。既然这些历史是不存在的,那以此为基础产生的《诗》《书》诸文化经典也就是伪经典了。
就连以
“小心求证”求学术的胡适,也说,“东周以前的历史没有一个字是可信的。”这里,我们看到的只剩下他的“大胆怀疑”了,而“全盘西化”就是这位“小心求证”的胡适老先生提出的。
在这种学术气氛下,可想而知,作为传承__文明精髓的诸经和其建立的历史实践基础的被打倒,__人的精神,就失去了其自强不息的源头动力了,经典失去了其解释系统,其存在不过是活的化石而已,只能让人欣赏。而经典及其历史实践的被打倒首先是__人自己倒下了,失去了对__文化的自信。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往往会产生对其它文化盲目崇拜。于是,出现了二十一世纪的__学者,居然闹出了将孟子当外国人崇拜的笑料。
消极影响之二,以偏激代替理性。
新文化运动,标榜科学和理性,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但事实上,新文化运动挟庸俗的进化论观点,宣扬优胜劣汰,偏激偏进,几无理性可言的。
新文化运动标榜反对专制,提倡民主;反对儒家,歌颂法家。而鲁迅,被时人歌颂为__的尼采。如果说,儒家专制的话,法家思想起码比儒家专制的多,历来为人所垢病;而尼采本人,后来被视法西斯理论的先驱。
理性何在?
新文化派否定__传统是从文学开始的,号称“文学革命”。后来,这种否定和怀疑的思潮,发展到否定__的一切所谓旧的东西(和文革何其相象!),甚至于__人。阿Q就是__人的国际形象代表。我们来看看新文化派的主张:
一、废除汉语
取消汉语,用英语或法语代替(刘半农、钱玄同)。
二、废除汉字
欲使__不亡,非取消记载道教妖言的汉字不可(钱玄同);
汉字不废,__必亡(胡适);
汉字终当废去,盖人存则文必废,文存则人当亡,在此时代,已无幸存之道(鲁迅);
三、废除__戏曲
四、废除中医中药
五、文学革命19____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代替仿古文学。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改良变而为革命,标榜所谓国民文学,将传统的文学等同于贵族文学,封建主义的文学。陈积极鼓吹他的所谓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即: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这种对文明及其载体贴标签,一棒子打倒的做法,和后来的给人随便戴高帽,无限上纲之间,是否有某种冥冥中的幽暗通道在沟通着?
六、七、废除!废除!废除!
打倒!打倒!打倒!
这种疯狂,真叫人怀疑,是要拥抱文明呢,还是自绝于文明?倘若这些个废除都彻底实现了,__还剩下什么?我们__人恐怕真不认识__人了!但是倘若没实现或没完全实现呢?那新文化派就有话说了,你做的还不够彻底!
这种偏激带来的另一大弊端就是造成学风轻浮,学者追求轰动效应,广告效应;而文学革命,带来的就是革__文明的命,几千年文明的积累,毁于一旦,文丧道绝。19____年,蔡元培废除了小学“读经科”,19____年,小学语文科全部改成了白话文。今天,能读懂文言文的国人已经少之又少了;而读文言文的人,多数也只是将其当做一种个人爱好,抱着欣赏的态度读的。__文明失去了发展,随着大清王朝的灭亡,永远的停留在了过去,成了无生命力的东西。
消极影响之三,反道德主义。
新文化派反礼教,打倒孔家店。在鲁迅看来,__的书中,就三个字――“人吃人”,藏在仁义道德的缝里。__几千年唯一不变的就是道学家虚伪的仁义礼智。新文化派还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光明灿烂的博爱的新道德的社会,以便让人们认清所谓狭隘的旧道德的社会:
“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弟底范围太狭了。说什么爱有等差,施及亲始,未免太猾头了。”
(《新文化运动是什么?》陈独秀)这种墨子先生兼爱的老调,早已经证明不合人性了,反倒成了新文化派手中的宝贝。雷锋精神可谓博爱之至矣,国人也学习实践多年,反倒是这个社会时时出现孟子批判的“率兽食人”现象,人给狗下跪的事时有耳闻。
道德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只有深查人性的微妙,从符合人性的的路径出发,才能真正实践道德。不合人性的道德,必将不能长久。
子贡是孔子的弟子,名赐,也是富甲一方的商人。有一次,他赎回了一个沦落在国外为奴的鲁国人。根据鲁国的法律,国家是要给赎买人相应的赔偿金的,但是,富有的子贡却没有去领取自己应得的赔偿。他认为,君子应该扶危济困,况且自己又有钱,这点赎金算得了什么呢?
子贡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赐,这样做,就是你的过失了。”子贡有些诧异,问为什么?孔子说:“从官府取你应得的赔偿金,并不会对你的德行有什么损害。你不取赔偿金,就会暗示别人,取赔偿金是道德不够高尚的表现。我担心,从此以后,鲁国人不再赎自己的同胞了。”孔夫子可谓至察矣!
当人们把道德标准提高到需要人仰视才能看得见,做得到的时候,这个社会的道德实践,就只能被人阳奉阴违了。
否定的终极,就是否定否定自身。如今,否定所谓封建的道德,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到了否定当初那些鼓吹否定道德的人所鼓吹的道德的地步了。“不要拿道德说事”,已经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
四、今天再看新文化今天再看新文化运动,无论是谁都要暗道一声可惜,可惜什么?可惜我上下五千年的道统!可惜我泱泱大中华的礼仪!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的的确确为已经濒死的__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但是,这剂强心剂却也是确确实实的“西药”。从此之后,洋药即为药中药即为妖;洋房即美观中式即封闭;洋人即聪明国人即愚笨。也正是从那时起__重现了一个祖宗五千年都没有用过的词语——“崇洋媚外”,直至今日,依然如此。
为什么今天我们又开始重提孔子?为什么今天我们又开始蒙学教育?为什么今天我们普遍缺乏文化内涵?就是因为从新文化运动开始__人愈来愈丧失了__人之所以为__人的内质,__也愈来愈没有了__之所以为__的特征。
我一直在想如果鲁迅活在今天会是什么?一个彻头彻尾的愤青?破而后立,这是一个连贯的动作,中间有转折却无停顿,然而周老爷却只破不立。__现在很多的怪现象和新文化的这种破而不立的半拉子工程有着直接的联系。
当然了,我们看待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要将其还原到其特定的历史年代之中,在那个国人蒙昧而群狼环伺的时代,先辈们会有如此选择也就无可厚非了。
附件:
五、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主要领导人物: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鲁迅、陈独秀等。
倡导的思想和观点:
陈独秀:
关于民主,陈独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民主的主张,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关于科学,陈独秀认为,不论什么事物,如果经科学和理性判定为不合于现今社会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遗留的,圣贤所深爱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号召人们坚持科学的精神,成为自然界的统治者和主人。陈独秀还向青年提出六项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
而非想象的”。
蔡元培:
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学术研究,展开百家争鸣,不拘一格选人才,对中外教员一视同仁等。通过改革,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他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
胡适:
篇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开始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后演变为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十世纪初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救过强国之根本是改造国民性,因此决心发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要把更多人从蒙昧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
《新青年》的创立为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阵地,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知识分子的先进观念首先在文学领域掀起了改革的风潮,并随之蔓延到各个领域,以燎原之势冲击着封建主义。
新文化运动主要围绕着“四提倡和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的成功,新文化运动开始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不仅培养了许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
__的影响力。
二、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彻底的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国民从五千年的思想禁锢中解放了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两面旗帜,启发着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新思想、新理论的广泛传播给__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人,使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从而使__有了脱离封建思想、勇于改革的新一代!
此外,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__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促成了五四青年运动。新文化运动后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大力宣传,对众多有志之士造成了启发,并改造了不少先进知识分子,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埋下了坚实的民众基础,培养了一大批国之栋梁。
最后,新文化运动为文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场文学革命,它推广了白话文、促成了一批优秀报刊的面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旧文学的弊端,对不少文学社团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意义深远的运动,它对近代的__,对各个社会领域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并孕育了新__的希望。
参考资料: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
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意义:
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__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__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__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
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__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
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
科学:指自然科学及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
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__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__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主要内容
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即围绕着“四提倡,四反对”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前期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则由先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题。鲁迅有具体一例可观:就新文化方面,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也提出著名的八大主张:
一曰:需言之有物
二曰:不模仿古人
三曰:需讲求文法
四曰:不做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他认为,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文体是自由的,这样就可以注入新内容、新思想。
意义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__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在“五四”以后,全国各地的进步报刊和进步社团,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五四”以前,倡导新文化的刊物,只有《新青年》、《每周评论》和《新潮》等少数几种。“五四”后的一年里,全国新出版的期刊猛增至400余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上海的《星期评论》、《建设》、《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北京的《少年__》、《曙光》、《新社会》;天津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觉悟》;湖南的《湘江评论》;成都的《星期日》;武汉的《武汉星期评论》;浙江的《浙江新潮》,等等。“五四”前的进步社团较著名的有:北京的“少年__学会”、“国民杂志社”、“新潮社”、“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湖南的“新民学会”;湖北的“互助社”等。“五四”以后一年中出现的进步社团,约有三四百个,较著名的有:北京的“工读互助团”;湖南的“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湖北的“利群书社”、“共存社”;广东的“新学生社”;天津的“觉悟社”,以及各地建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些报刊和社团的活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__工人运动的结合,为__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刻变化,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篇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意义: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__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__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__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概念: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__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____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
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__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国。
时间:19____年9月
标志: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
主要领导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等。
内容: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__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主要阵地:《新青年》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旗帜:“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
精神: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宣称“打倒孔家店”。
作用: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__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的大解放运动。
2.推动了__自然科学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为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被__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看到了__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5.为马克思主义在__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6.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兴起背景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__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__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__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进步性
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__自
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__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对__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
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__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__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__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其实无论是东方或西方,都应该互相地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共同进步。
意义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__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在“五四”以后,全国各地的进步报刊和进步社团,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五四”以前,倡导新文化的刊物,只有《新青年》、《每周评论》和《新潮》等少数几种。“五四”后的一年里,全国新出版的期刊猛增至400余种.“五四”前的进步社团较著名的有:北京的“少年__学会”、“国民杂志社”、“新潮社”、“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湖南的“新民学会”;湖北的“互助社”等。“五四”以后一年中出现的进步社团,约有三四百个,较著名的有:北京的“工读互助团”;湖南的“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湖北的“利群书社”、“共存社”;广东的“新学生社”;天津的“觉悟社”,以及各地建立的马克思学
说研究会。这些报刊和社团的活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__工人运动的结合,为__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刻变化,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__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__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__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__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__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一八四〇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__逐渐由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__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深重。
从鸦片战争开始,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__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斗争和探索,每一次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__的进步,但又一次一次地失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__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__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
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历史证明,__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因其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__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__产生了工人阶级,并且不断
发展壮大,到19____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左右。与此同时,__的工人运动也不断发展,__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__工人运动的发展,为__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正在这时,一九____年和一九____年,俄国和__发生了两件大事,这就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和__的五四运动。__共产党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诞生的。
19____年俄国十月社命的胜利给__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先进理论,使__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__的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在__的广泛传播,为__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9____年爆发的五四运动,__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的社会力量崭露头角,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运动中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__工人运动的结合,为__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__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一)__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__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__共产党成立之前,__人民为了挽救国家危亡、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进
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提出了自己的救国方案,并在实践中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但均告失败。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证明,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可能找到国家和民族的出路。与此同时,国家的境况愈来愈坏,帝国主义对__侵
略和瓜分愈演愈烈,国内复辟狂潮、官僚政争、军阀混战接踵而至,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事实表明,__革命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如果__不想继续沉沦下去,如果革命要走出彷徨绝望、屡战屡败的阴影,必须要有一个面貌全新、朝气蓬勃的政党充当历史的火车头,而这个政党只能是无产阶级政党。20世纪____年代前后的__,已经到了不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就难以把__的民族民主革命再度推向前进的地步了。
(二)__共产党的诞生具备了成熟的基本条件
__共产党的诞生不仅是__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也具备了其诞生的客观条件。即是说,这些条件1一旦具备,一个崭新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是势在必然的。
1.__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__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__工人阶级是伴随着外国资本在华企业、__早期的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发展而成长壮大的。到19____年五四运动前夕全国产业工人达到200余万人。__工人阶级除了具有世界一般工人阶级的优点外,还有其特殊优点:(1)具有极强的反抗性和革命性。(2)很集中,便于组织,便于团结战斗,容易在斗争中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3)__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由于__工人阶级的这些优点,必然使他们成为近代__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能够担当起领导__革命的重任。__工人阶级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反抗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五四运动以后,工人斗争的内容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五四运动时期,__无产阶级开始了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
变,表明无产阶级建立自己政党的条件趋于成熟。可见,__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__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2.马克思主义在__的广泛传播,为__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19____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并取得胜利,对__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榜样效应。19____年,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三篇文章,热情讴歌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将在全世界取得胜利,并满怀信心地指出:“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__人民开始从向西方寻找出路,转向研究和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得出“走俄国人的路”的结论。五四运动后,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革命知识分子纷纷走上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他们创办刊物,组织团体,使马克思主义在__得到广泛的传播。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李大钊的宣传带动下,____、周恩来、邓中夏等一批青年革命知识分子也都先后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总之,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__的传播,使之成为引领__思想界前进的先进思潮,为__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篇八: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
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一直延续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历时七年之久。通常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后期。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在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到底“新”在哪里?
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首先在于其指导思想新。新文化运动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中国,是在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相继失败的情况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认为中国要真正建立民主政治,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和伦理观念,他们用欧洲启蒙运动所宣传的民主、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武器,对传统的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地抨击。陈独秀第一个提出“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这个口号。《新青年》明确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当时,这个口号不仅新鲜,而且反对专制,反对愚昧迷信的进步性理是显而易见的,对科学事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使社会主义理想在一个大国内变为现实,它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巨大的鼓舞和启发。他们抛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迫切地期待以俄国为榜样来改造中国。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宣传成为思潮的主潮,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新的指导思想。
其次,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内容新。前期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反封建性质的斗争,目的都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方法上都是向西方学习,但主张上各有侧重。维新变法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挽救民族危机;辛亥革命则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共和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无论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是要建立民主政治的表层结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要建立近代社会深层次的政治文化,即近代民主生活背后的价值观念体系。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阵地,明确提出“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的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新文化运动向前迈了一大步。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可见,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启蒙运动,也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第三,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形式的新。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中国近代史上,严复、章太炎宣传西方“平等”、“民主”、“革命”思想时,影响并不大,反对的人也不多。原因之一就是严复、章太炎用的是艰涩的古文,或是半白半古文,因而大大削减了他们革命思想、思想的影响力。而陈独秀、胡适倡导白话文,提出了对文学作品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变革。1916年《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可见新文化运动不仅在思想,道德,文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且对传播思想的手段——文学作品的写作形式也进行了革命。新文学的创作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希望将这场运动引向全社会的强烈愿望。这就给了广大的人民群众群众一种便捷的工具,民主与科学凭藉这对翅膀飞遍社会的各个角落,其影响力成千上万地扩大了。所以这场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而且是一场文学革命。
第四,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产生的历史作用。新文化运动之前,各派在宣传各自主张时,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洋务派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维护封建正统思想观念不动摇;康、梁维新派“托古改制”,披着孔子的外衣去干那“离经叛道”的事业;革命派大造革命舆论,进行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拿起的主要思想武器并不是“民主”、“科学”,而是带有浓厚的“反满革命”的色彩,什么“扬州十日”、“嘉定屠
城”等等。新文化运动民主主义激进派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提出打倒“吃人的礼教”的口号,这是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和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所不敢说的。新文化运动猛烈地抨击了具有二千年历史的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石——以儒家为代表的旧道德、旧文化,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启发了民众的觉悟,这对五四爱国运动起宣传动员作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先进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中国、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总之,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号,以儒家传统道德为其矛头所向,以新文学为其进行思想解放斗争的工具,深入的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新的天地。
篇九: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
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一直延续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历时七年之久。通常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后期。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在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到底“新”在哪里?
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首先在于其指导思想新。新文化运动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中国,是在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相继失败的情况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认为中国要真正建立民主政治,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和伦理观念,他们用欧洲启蒙运动所宣传的民主、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武器,对传统的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地抨击。陈独秀第一个提出“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这个口号。《新青年》明确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当时,这个口号不仅新鲜,而且反对专制,反对愚昧迷信的进步性理是显而易见的,对科学事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使社会主义理想在一个大国内变为现实,它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巨大的鼓舞和启发。他们抛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迫切地期待以俄国为榜样来改造中国。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宣传成为思潮的主潮,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新的指导思想。
其次,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内容新。前期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反封建性质的斗争,目的都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方法上都是向西方学习,但主张上各有侧重。维新变法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挽救民族危机;辛亥革命则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共和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无论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是要建立民主政治的表层结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要建立近代社会深层次的政治文化,即近代民主生活背后的价值观念体系。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阵地,明确提出“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的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新文化运动向前迈了一大步。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可见,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启蒙运动,也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第三,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形式的新。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中国近代史上,严复、章太炎宣传西方“平等”、“民主”、“革命”思想时,影响并不大,反对的人也不多。原因之一就是严复、章太炎用的是艰涩的古文,或是半白半古文,因而大大削减了他们革命思想、思想的影响力。而陈独秀、胡适倡导白话文,提出了对文学作品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变革。1916年《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可见新文化运动不仅在思想,道德,文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且对传播思想的手段——文学作品的写作形式也进行了革命。新文学的创作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希望将这场运动引向全社会的强烈愿望。这就给了广大的人民群众群众一种便捷的工具,民主与科学凭藉这对翅膀飞遍社会的各个角落,其影响力成千上万地扩大了。所以这场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而且是一场文学革命。
第四,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产生的历史作用。新文化运动之前,各派在宣传各自主张时,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洋务派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维护封建正统思想观念不动摇;康、梁维新派“托古改制”,披着孔子的外衣去干那“离经叛道”的事业;革命派大造革命舆论,进行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拿起的主要思想武器并不是1/2
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
“民主”、“科学”,而是带有浓厚的“反满革命”的色彩,什么“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等等。新文化运动民主主义激进派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提出打倒“吃人的礼教”的口号,这是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和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所不敢说的。新文化运动猛烈地抨击了具有二千年历史的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石——以儒家为代表的旧道德、旧文化,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启发了民众的觉悟,这对五四爱国运动起宣传动员作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先进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中国、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总之,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号,以儒家传统道德为其矛头所向,以新文学为其进行思想解放斗争的工具,深入的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新的天地。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十: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激进知识分子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和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改名《新青年》),并任主编,发表文章《敬告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拉开了新文化运动大幕。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那么,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新领导:前期领导者为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为马克思主义者。
新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经济基础。
新思想:前期的指导思想是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与科学为突破口,以提倡新文学、新道德为手段,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