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青衣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分析(16篇)

时间:2022-11-20 08:10:04 来源:网友投稿

毕飞宇青衣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分析(16篇)毕飞宇青衣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分析析毕飞字《青衣》女性生存困境与救赎-百度文库  析毕飞字《青衣》女性生存困境与救赎  在毕飞宇的《青衣》中,他将嫦娥、青衣等处于不同时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毕飞宇青衣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分析(16篇),供大家参考。

毕飞宇青衣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分析(16篇)

篇一:毕飞宇青衣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分析

tle>析毕飞字《青衣》女性生存困境与救赎-百度文库

  析毕飞字《青衣》女性生存困境与救赎

  在毕飞宇的《青衣》中,他将嫦娥、青衣等处于不同时代却有着相似命运的意象与人物融合,为读者呈现出了一曲女性生存的悲歌。掌握权利的男性对女性有随意的处置权,支配着女性的身体,使女性陷入“黑色窟窿”中无从救赎。

  關键词:毕飞宇;《青衣》;困境与救赎

  毕飞宇在2000年发表了中篇小说《青衣》,以平静的叙述展示了沉痛绵长的故事,让读者的内心波澜起伏。《青衣》中以嫦娥、青衣和筱燕秋等意象象征了世间女子的命运,集中展示了以筱燕秋为代表的现代女性所处的困境和救赎之路,呈现了现代女性的无所适从。

  一、“青衣”之悲歌

  筱燕秋似乎是天生的“青衣”,她的举手投足、言语表情等都透漏着一股悲剧意味,是一个古典的怨妇。嫦娥是后羿的妻子,但射日英雄的光芒使她成为了英雄身边的陪衬,她的妩媚被完全掩盖。为了透露出自己的光芒,嫦娥选择了孤身离去,完美地展示了“青衣”所具有的风骨、幽怨和超凡脱俗的境界。筱燕秋、嫦娥等处于不同时代,但却以相似的命运和任务纠结在了一起,一曲悲歌悠然而起。

  二、生存之困境

  筱燕秋表演的“嫦娥奔月”并不是十分顺利,其中有两次都与男人有关系。一次是在共和国十周年献礼时,在《奔月》表演中意味将军在看内部演出时表示,现在大好河山,女青年为什么还要奔月?这让《奔月》还未公演就夭折。而在20年后,一个烟厂老板又让《奔月》起死回生。这一戏剧性的变化让人感叹到:不论是在政治风云变化或是经济飞速发展使其,女性都会被男性俯视,女性的生存困境愈发险恶。回过头来说一下这个烟厂老板,他20年前暗恋大红大紫的筱燕秋,20年后因取得了经济地位让原本高不可攀的女神变成了普通的凡人,成为他的玩物。他觊觎的不仅是筱燕秋的美貌,更是舞台上那个桀骜不驯的嫦娥,他不仅获得了征服筱燕秋肉体的快感,更获得了男性权威的快感。他的经济力量延伸到了女性身体和精神领域,打破了女性所感觉的温情世界,这就是女性的生存困境。虽然同是男性,但筱燕秋的丈夫面瓜和剧团团长乔炳璋却处于时代的边缘,和筱秋燕一样被伟人俯视,在困境中困惑。

  三、女性身体之秘密

  嫦娥因吃药而肉体飞天,但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却没有任何能够获得自由的灵丹妙药,不可能成仙。但自古女性便与药产生了不解之缘,但如果不是患了身体或精神的病痛,谁会去吃药?可见,“药”是女性身体及其之下所隐藏的秘密,揭示了被侮辱、被损害的悲惨宿命。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身体成为了各种权利能够施展的场所。《青衣》中的筱燕秋在告别20年后为了重返舞台,开始对身体进行

篇二:毕飞宇青衣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分析

tle>文学类文本阅读毕飞宇《青衣》阅读练习及答案-百度文库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青

  衣

  (毕飞宇)

  自古至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蕴的极少。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坯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成功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

  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不要说自己的学生,就是她亲娘老子来了她也不会让。这不是A档、B档的事。她是嫦娥,她才是嫦娥。筱燕秋完全没有在意剧团这几天气氛的变化,完全没有在意别人看她的目光,她管不了这些。只要化妆的时间一到,她就平平静静地坐在了化妆台的前面,把自己弄成别人。

  天气晴好了四天,午后的天空又阴沉下来了。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午后的筱燕秋又乏了,浑身上下像是被捆住了,两条腿费劲得要命。下午刚过了三点,筱燕秋突然发起了高烧。高烧来得快,上得更快。筱燕秋的后背上一阵一阵地发寒,大腿的前侧似乎也多出了一根筋,拽在那儿,吊在那儿,无缘无故地扯着疼。筱燕秋到底不踏实了,到医院挂了妇科门诊。医生说:“最好呢,住下来。”筱燕秋没有讨价还价,生硬地说:“我不住。”医生拿起了处方,龙飞凤舞,说:“先消炎,再忙你也得先消炎。先吊两瓶水再说。”利用取药的工夫筱燕秋拐到大厅,她看了一眼时钟,时间不算宽裕,可也没到火烧眉毛的程度。吊到五点钟,完了吃点东西,五点半赶到剧场,也耽搁不了什么。这样也好,一边输液,一边养养神,好歹也是住在医院里头。

  筱燕秋完全没有料到自己会在输液室里头睡得这样死,简直都睡昏了。筱燕秋起初只是想闭上眼睛养养神,空调的温度打得那么高,养着养着居然就睡着了。筱燕秋那么疲惫,发着那么高的烧,输液室的窗户上又挂着窗帘,人在灯光下面哪能知道时光飞得有多快?筱燕秋一觉醒来,身上像松了绑,舒服多了。醒来之后筱燕秋问了问时间,问完了眼睛便直了。她拔下针管,包都没有来得及提,就往门外跑。

  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筱燕秋拼命地对着出租车招手,出租车有生意,多得做不过来,傲慢得只会响喇叭。筱燕秋急得没办法了,一个劲地对着出租车挥舞胳膊,都精神抖擞了。她一路跑,一路叫,一路挥舞她的胳膊。

  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妆了。她们对视了一眼,春来没有开口。筱燕秋上课的时候关照过她的,化上妆这个世界其实就没有了你,你不再是你,他也不再是他,——你谁都不认识,谁的话你也不要说。筱燕秋一把抓住了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筱燕秋没有说。筱燕秋现在只会抖动她的嘴唇,不会说话。此时此刻,筱燕秋就盼望着西王母娘娘能从天而降,能给她一粒不死之药,她只要吞下去,她甚至连化妆都不需要,立即就可以变成嫦娥了。西王母娘娘没有出现,没有人给筱燕秋不死之药。筱燕秋回望着春来,上了妆的春来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

  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大幕拉开了,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这一回真的死了。嫦娥在筱燕秋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停止了悔恨。死因不详,终年四万八千岁。

  筱燕秋回到了化妆间,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剧场里响起了喝彩声,化妆间里就越发寂静

  了。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筱燕秋一点都不知道她做了些什么,她像一个走尸,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了,然后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地往脸上抹,往脖子上抹,往手上抹。化完妆,她请化妆师给她吊眉,包头,上齐眉穗,戴头套,最后她拿起了她的笛子。筱燕秋做这一切的时候是镇定自若的,出奇地安静。但是,她的安静让化妆师不寒而栗,后背上一阵一阵地竖毛孔。化妆师怕极了,惊恐地盯着她。筱燕秋并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

  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里。她来到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的下面。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唱了,她唱的依旧是二黄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突然堵住了许多车。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围上来的人和车就像是被风吹过来的,就像是雪花那样无声地降落下来的。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通过筱燕秋冲进化妆间后和春来“对视一眼”这个细节,微妙地揭示出这对师生之间的矛盾。

  B.小说在叙事方面有独特之处,将人和戏巧妙结合,为人设戏,以戏写人,人与戏相照应,相互阐释。

  C.小说结尾记叙了筱燕秋在风雪中路灯下轰轰烈烈地“演出”,旨在表现她高超的艺术水准和自负的个性。

  D.小说细致入微地记叙、描写了筱燕秋自己化妆的情形和动作,符合人物身份特征,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8.文中有三处关于“风雪”的描写,这三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7.D(“旨在表现她高超的艺术水准和自负的个性”错。此处应该是为了刻画一个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8.第一处:午后天空阴沉,天气预报说有风雪,暗示着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变化。第二处:天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突出了路途的艰难,烘托出筱燕秋焦急的心情。第三处:路灯下,雪花飞舞,主人公以“风雪”为背景演出,给文章增添了悲剧色彩。(每处2分,指出描写1分,作用1分)

  9.①“嫦娥”是文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使小说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和鲜明的悲剧色彩。②“嫦娥”是贯穿小说的线索,能够激发人物之间的矛盾,推动情节发展,并使情节紧凑集中。③“嫦娥”有助于塑造主人公形象,展现了一个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④“嫦娥”有助于表现人物内在的情感,主人公对于“嫦娥”的认知及其变化,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⑤“嫦娥”伴随着主人公的人生历程,暗示了主人公无力回天、苦苦挣扎的悲剧命运。(每点2分,任意三点得6分)

篇三:毕飞宇青衣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分析

tle>青衣稿件的赏析-百度文库

  青衣稿件的赏析

  1.朗诵文学稿件青衣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韵的极少。

  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胚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成功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给春来,谁劝都没用。可第五场,她来晚了。

  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妆了。她们对视了一眼。筱燕秋一把抓住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她现在只会抖动嘴唇,不会说话。

  上了妆的春来真是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就是嫦娥。大幕拉开,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在她四十岁的那个雪夜,真的死了。

  观众承认了春来,掌声和喝彩声就是最好的证明。筱燕秋无声的坐在化妆台前,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里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她一点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她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取过肉色的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往脸上抹,往脖子上抹,往手上抹……然后她让化妆师给她调眉,包头,上齐眉穗,戴头套,镇定

  自若的,出奇地安静。筱燕秋并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去。

  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了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下面,她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戏场门口,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她要给天唱,给地唱,给她心中的观众唱。

  筱燕秋的告别演出轰轰烈烈地结束了。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失去自己挚爱的过程,而且是永远的失去,这是每个人必经的巨大伤痛。而我们在筱燕秋的微笑中看到了她的释怀,看到了她的执着和期盼。

  生活中充满了失望和希望,失望在先,希望在后,有希望就不是悲!??2.朗诵稿件《青衣》删节版

  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韵的极少。

  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胚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

  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给春来,谁劝都没用。

  可第五场,她来晚了。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了妆。

  她们对视了一眼,都没有开口。筱燕秋一把抓住化妆师,她想大声告

  诉化妆师,她想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她没有说,她现在只会抖动嘴唇,不会说话。

  上了妆的春来真是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就是嫦娥。大幕拉开,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

  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在她四十岁的那个雪夜,真的死了。观众承认了春来,掌声和喝采声就是最好的证明。

  筱燕秋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她一点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她拿起青衣给自己披上,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往手上抹,往脖子上抹,往脸上抹……她请化妆师给她调眉,包头,上齐眉穗,戴头套,镇定自若地,出奇地安静。

  筱燕秋并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去。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了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下面,她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

  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戏场门口,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

  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她要给天唱,给地唱,给她心中的观众唱。

  筱燕秋的告别演出轰轰烈烈地结束了。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地失去自己挚爱的过程,而且是永远的失去,这是每个人必经的巨大伤痛,而我们从筱燕秋的微笑中看到了她的释怀,看到了她的执著和期盼。

  生活中充满了失望和希望,失望在先,希望在后,有希望就不是悲。

  3.谁有《青衣》的朗诵稿

  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韵的极少。

  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胚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给春来,谁劝都没用。可第五场,她来晚了。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了妆。她们对视了一眼,都没有开口。筱燕秋一把抓住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她没有说,她现在只会抖动嘴唇,不会说话。

  上了妆的春来真是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就是嫦娥。大幕拉开,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在她四十岁的那个雪夜,真的死了。

  观众承认了春来,掌声和喝采声就是最好的证明。

  筱燕秋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她一点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她拿起青衣给自己披上,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往手上抹,往脖子上抹,往脸上抹……她请化妆师给她调眉,包头,上齐眉穗,戴头套,镇定自若地,出奇地安静。

  筱燕秋并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去。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了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下面,她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

  雪花在飞舞,戏场门口,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她要给天唱,给地唱,给她心中的观众唱。筱燕秋的告别演出轰轰烈烈地结束了。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地失去自己挚爱的过程,而且是永远的失去,这是每个人必经的巨大伤痛,而我们从筱燕秋的微笑中看到了她的释怀,看到了她的执著和期盼。

  生活中充满了失望和希望,失望在先,希望在后,有希望就不是悲!

  4.阅读毕飞宇青衣的感情基调

  姐姐上来时,看到这样的情景,她呆住了.随后,她问:“这是谁干的?”,语气中夹着一丝愤怒,我在卫生间里整顿了一下,然后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走出卫生间,问:“发生什么事了?”姐姐问我:“你有没有看见谁将水晶球打碎了?”“我没有看见,刚才我上厕所了,可能是小汪吧.”我说.姐姐听了,不由得分明就拿起扫把往小汪身上打去,还边打边骂.每大一下,我的心就痛一下,仿佛那扫把不是打在小汪身上,而是打在我身上.事后,阿敏姐姐将小汪送给了同学.我知道姐姐是因为那件事才这样做的,我很想跟姐姐说清楚事实,但自己却没有勇气,可惜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啊!

  5.谁知道青衣这篇散文的原文

  周江鸿青衣孩提时代,我常常孤独地脚踩小木凳,半截身子扑在临街的木格子窗棂前,津津有味地观察大街上来来往往的男女老少。

  而我心里却在期待“靓姨”早点出现:一款随风轻扬淡蓝色丝绸旗袍让小阳伞半遮半掩,而那种戏剧韵味浓浓的莲花步是最最熟悉不过的,别的女人却模仿不了。那是一个春天的午后,娘娘拉着我的小手进城,说是前往戏班子探望小姨。

  我们默默地赶路,看看杨柳,听听鸟鸣。后来,我们在戏院的一间空房子里瞧见正练功的小姨,她轻轻擦去额头晶莹的汗珠,跑过来跟我们寒暄。

  “靓姨。”我甜甜地喊了一声。

  小姨亲热地一把拉住我那双汗津津的小手。“小五郎,你乖不乖呀?”我点点头。

  那次短暂而快乐的相逢在我心里留下了难忘痕迹。日子滚驰而去,岁月蹉跎。

  我家那间画栋雕梁古色古香的老宅被人通知即将拆除,那些天天陪伴我十分熟稔亲切的龙凤祥云才子佳人图案,也将一去不复返。在我幼小的心灵上空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有关小姨的音信越来越少,很是让人惦念。有时我就缠着娘娘求她老人家行行好,让她掏出藏于胸口那个手巾包,里面是一张“靓姨”非常时髦的戏装着彩照片,好象是红颜薄命的祝英台。

  中秋节前夕,我们的旧宅终于被拆除了。可我还是无法见到朝思暮想

  的心中偶像:“靓姨”。

  那天,我无意经过娘娘卧室门口时,却意外发现她正双手捧着那张戏照,眼泪噗簌簌地流淌在脸颊上,吓得我吐吐舌头,赶紧转身离去。心想家中一定发生了什么大事情?日后,我才从大人们的口中断断续续地了解到一些事实真相:原来“靓姨”与我们并无真正的血缘关系,而是娘娘从冰天雪地里捡回的一条小生命。

  当时,情况危急,婴儿生命已危在旦夕,娘娘将其紧紧焐在温暖的胸膛前。可如今病魔还是无情地剥夺了“靓姨”鲜花一样年轻娇嫩的生命,永永远远离开了给她关爱与温暖的亲人。

  深秋落叶缤纷,伊打着一把小阳伞,一款淡蓝色丝绸旗袍随风轻扬,踏着那戏剧韵味浓浓的莲花碎步,款款而来。

篇四:毕飞宇青衣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分析

tle>“疼痛”与“争斗”——毕飞宇《青衣》中的生存困境-百度文库

  “疼痛”与“争斗”——毕飞宇《青衣》中的生存困境

  王建华

  【摘

  要】毕飞宇的小说《青衣》通过对女主人公筱燕秋命运遭际、心路历程的抒写,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生存悲剧,更揭示了人性欲望、命运轮回对人的异化及其造成的人生困境.

  【期刊名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34)001

  【总页数】4页(P47-50)

  【关键词】《青衣》;人性;命运;生存困境;毕飞宇

  【作

  者】王建华

  【作者单位】朔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山西朔州036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07.4

  在当代文坛上,有人称毕飞宇是写女性最好的男性作家。毕飞宇曾戏笑说:“称我是‘女性作家’是对我的一种褒扬”[1]。细读《青衣》就会发现,毕飞宇写的不仅是女性的心路历程,作家更多的是通过“女人”这一更接近生命本质、生活本质的母体向我们展示了人性对自身的戕害以及人在性格、命运轮回中的生存悲剧,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普遍意义。

  细读《青衣》[2],让人有一种尖锐的疼痛和压抑,茫然于筱燕秋的追求,叹服她的执着和坚持,但她斗争的无望也让人心悸。在一次有关毕飞宇的访谈录中,作家

  谈到自己小说热衷于写“疼痛”母题和“争斗”命题,坦言他写“疼痛”这个命题可能与他对生活的判断有关。他认为“生活就是疼痛,你无法征服生活,只能通过你的生存技巧一点点地将之化解……”同时,他又说:“人就是个矛盾体,矛盾就是疼痛,只要你内心有源源不断的理想,疼痛就会继续下去,谁都会有追求,有的人一辈子也追不上,甚至从顶峰一下子摔了下来,那种反差,这也是很多人的生存状态”[3]。生活造就了疼痛,有理想就会有疼痛。《青衣》中毕飞宇正是通过对筱燕秋宿命般的悲剧抒写,入木三分地警示我们更清醒地正视、认识这一切。

  单看《青衣》只是讲述了一个女人的执着追求史。青年时候的筱燕秋才华横溢,酷爱艺术,她把塑造嫦娥作为自己唯一的人生信念,执着追求,始终不渝。凭着这种信念,她年纪轻轻就获得了令人艳慕的人生辉煌。“十九岁的筱燕秋天生就是一个古典的怨妇,她的运眼、行腔、吐字、归音和甩动的水袖弥漫着一股先天的悲剧性,对着上下五千年怨天尤人,除了青山隐隐,就是此恨绵绵。”筱燕秋徜徉、陶醉在虚幻的嫦娥世界里,尽情地抒发嫦娥无限的哀怨和寂寞。但好景不长,因意外的“开水烫师”事件,筱燕秋自毁前程,并落得个“丧尽天良本不该,名利熏心你毁就毁在妒良才”的罪名,被迫离开舞台。极度失落中的筱燕秋没有泯灭心中的理想,渴望有朝一日能重返舞台。后来,因烟厂老板怀旧主动出资重拍《奔月》,筱燕秋蛰伏20多年的嫦娥情结被重新激活。为了抓住重返舞台的机遇,她以决绝的人生姿态开始了顽强的自我抗争:为了恢复苗条的身姿,她拼命地减肥;为了抓牢演出的机会,她爽快地出卖自己的肉体;为了登上舞台,她不要命地人流;为了独霸舞台,她疯狂地演出。当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筱燕秋无可奈何地败给了自己的学生春来时,她的精神崩溃了。在观众对春来的一片叫好声中,筱燕秋在剧场的门口边舞边唱,最终陷入了疯狂。作家不动声色地描绘了筱燕秋在锲而不舍的追求中走向毁灭的人生悲剧,并对筱燕秋的追求寄予了充分的理解与同情。

  正如毕飞宇在作品中所写:“人一心不想做人,人一心就想成仙”。小说中筱燕秋

  的“成仙梦”就是“做嫦娥”。“我就是嫦娥”是她终极追求的理想,也是她几十年“一个人苦战”的根源。20年前,她因维护心中的嫦娥形象而烫伤老师,背着骂名被迫离开了舞台;20年中因偶尔找到了“青衣料”春来,她不惜拉下脸来说出被传为笑料的名言“我拜你,我做学生,你做老师”,来寻找自己心中的“嫦娥”;20年后,为了拿稳唱青衣的戏,心高气傲的她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爽快地”和出钱资助剧团的烟厂老板上床。之后,当她望着在化妆师手下比天仙还要美的“嫦娥”春来,意识到“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时,她在风雪中最终陷入疯狂。伴随着筱燕秋“嫦娥梦”追求、破灭的还有她“一个人的战争”中的付出沉重代价和人本性的丧失。20年前,“丧尽天良妒良才”莫须有骂名的担当以及从当红青衣的辉煌跌落到戏校老师的落寞,并与之伴随的艺术生涯的终结;20年中因无法沉醉在感觉自己真实存在的嫦娥世界里而在世俗生活中像“一个梦游者,失魂的走尸”一样生活着的压抑、疼痛、不甘。烫师离开舞台的疼痛促使她选择“嫁掉自己”而与面瓜结了婚;压抑着的“嫦娥情结”让生活中的筱燕秋一身寒气。“这种寒气来源于嫦娥居住的广寒宫”;念念不忘“嫦娥梦”的不甘使她始终无法用一颗女人的平常心接受世俗的生活。即使是恋爱中的筱燕秋,每次约会时也是“一直斜着头,看着天上的月亮”;即便在婚后,她和面瓜的生活也只能像行驶在双轨线上的两辆列车,无法碰撞,擦出生活的火花。面瓜的小心翼翼、精细经营、男人韧性都无法把“一心成仙”的筱燕秋温暖、感化,拉到尘世生活的天地中。快乐、幸福,因挥之不去“嫦娥梦”的追逐与筱燕秋始终只是形而上的概念。筱燕秋疼痛,面瓜累。她苦苦执着的“嫦娥梦”灼伤了自己,也伤害了别人。20年后,为挽留春来放弃演嫦娥A档内心痛苦、不甘的深深折磨:“这个承诺是一把剑,筱燕秋亲眼看到自己被这把剑劈成两个,一个站在岸上,另一个则被摁在了水底,当水下的筱燕秋企图浮出水面的时候,岸上的筱燕秋毫不犹豫地就会用鞋底把她踩向水的深处,岸上的筱燕秋感到了水下的窒息,而水下的筱燕秋则亲

  眼目睹了谋杀的冷酷,岸上和水下的两个女人一起红眼了,怒目相向……”为了拴住烟厂老板,与之上床后,意识到老板感兴趣不是她的肉体,而产生了难以言表的痛楚,“筱燕秋认定自己今晚是被人嫖了,被嫖的却又不是身体,到底是什么被嫖了,她实在又说不上来”。面对丈夫一脸无知的傻笑,她“胸口平白无故地便是一阵痛”的尊严丧失感和灵魂拷问,等等。甚至在最后,为了她的“成仙梦”,作为女人,她自虐般地折磨自己的肉体。为了重新恢复初上舞台的苗条身姿,这场旷日持久的减肥摧毁了她的身体。面对同样作为女人的春来,筱燕秋开始产生的莫名羡慕和嫉妒,致使她一时竟出现人格分裂症状。公演来临,意外的怀孕、恶毒的诅咒、疯狂的人流、不顾生命危险地连场演出,都是她以绝望的姿态展开的最后抗争。但是,在这场人与自己的战争和追求中,在人与命运的抗衡中我们却只看到了筱燕秋的彻底失败,看到了她作为女人的一切本性的泯灭,更看到了她作为人彻底被异化、被损害的悲剧结局。“筱燕秋边唱边舞,这时有人发现了一些异样,他们从筱燕秋的裤管上看到液滴在往下滴,液滴在灯光下是黑色的,它们落在雪地上,变成一个又一个黑色的窟窿”。在这一极富隐喻色彩的结局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人的胜利,而是人的毁灭。筱燕秋虽执着追求,却永远成不了嫦娥,达不到理想的彼岸。她的百般努力和挣扎在强大的命运和人自身的人性束缚中变得多么无力。最终,她也只能是自食其果,加重自身的悲剧色彩。

  掩卷《青衣》,感受“疼痛”,觉察

  “斗争”,筱燕秋与人的、与周围环境、现实规则的、与人自身的,让人感到悲哀与怜悯、宽容与同情。毕飞宇在小说中写道:“青衣是接近于虚无的女人,或者说青衣是女人中的女人,是女人的极致境界,还是女人的试金石。”可以说,青衣是做女人不可企及的一个高度,生于世俗生活的筱燕秋,囿于环境、自身都难以到达这个高度。偏偏筱燕秋一生都在执着的追求,渴望能到达、占有这个高度。如此执着的追求,带来的也只能是彻底的异化与失败,最终,筱燕秋是迷失的:作为世俗的女人,在女性的温柔、安静、宽容、自守逐一

  丧失后,她早已不完整,而作为极致的女人——青衣,她注定是不可企及的。作为人的她,当最后的操守与尊严在她人性的扭曲中也彻底被放弃、异化。我是什么?我该怎样?为什么会这样?当这个千百年来关于人自身命运的探问再次被揭示时我们再一次沉思。

  “长河即落,晓星将沉,嫦娥遥望着人间,寂寞在嫦娥的胸中无声的翻涌,碧海青天放大了她的寂寞,天风浩荡,被放大的寂寞滚动起无从追悔的怨恨……人啊,人啊,你在哪里!人总是吃错了药,吃错了药的一生经不起回头一看,低头一看,吃错药是嫦娥的命运,女人的命运,人的命运,人只能如此,命中八尺,你难求一丈”。在这段富有诗情、哲理的描写议论中,作者正是把筱燕秋世俗化的生活上升为一种具有普遍人类意识的形而上的哲学境界,把她的贪婪、不甘、怨恨和追悔上升为人自身的人性欲望,把她的迷失与追问上升为对人类存在命运的探问。这或许才是《青衣》真正震撼我们,引起我们长久思索的原因之所在。

  在谈到《青衣》的创作时,毕飞宇曾说:“人身上最迷人的东西有两样,一性格、二命运,它们深不可测,它们构成了现实与虚拟的双重世界,筱燕秋的身上最让我着迷的东西其实正是这两样。有一句老话我们听的次数多了,曰:‘性格即命运’这句话因为重复的次数太多而差一点骗了我,写完了这部小说,我想说,命运才是性格,这个结论是狰狞的,东方式的”[4]。从筱燕秋身上,我们不仅要看到她在执着于“嫦娥梦”(理想)中“一个人苦战”的无力与悲壮,看到“人想成仙却永远成不了仙”的悲剧追求,看到人性自身不甘、嫉妒、虚荣、欲望、尊严感等对人的束缚与制约。这些构成了筱燕秋“无力回天”的命运。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恶劣的现实境遇也是人无力抗争的命运,筱燕秋虽极力维护嫦娥形象,却无法更改政治对艺术的支配与支撑,一句“江山如此多娇,我们的女青年为什么要往月球上跑?”就马上使《奔月》戏胎死腹中。同样,1979年筱燕秋的走红、《奔月》的蹿红,也不无受政治的影响(将军书法家“与燕秋小同志共勉”的题词)等都显示了政治对

  艺术无形的操纵。二十年后,中国社会已由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金钱成了社会生活的主宰,商业法则成为社会的游戏规则,艺术已由政治工具沦为金钱奴婢,韶华已逝的筱燕秋的舞台梦也只能终结于艺术与金钱联姻的商业化时代。政治权力、社会原则等等这些是无法改变的现实,这也是命中注定的。人自身、政治统辖、社会环境都可以是虚拟的命运,它凌驾于人的性格之上,决定着人的性格。它让人无能为力,它狰狞地强调着人的理想和意志的无能为力。同样,在小说中我们看到悲剧却悲壮的筱燕秋抗争的不仅仅是社会这一“命运”,还有一个更可怕的“命运”——那就是对强大的生命生存意识的追问。尽管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是阻碍筱燕秋追求理想的重要因素,但这并不能构成对她致命威胁的力量。她心中那盏理想的明灯足以让她以决绝之心去迎接现实的残酷挑战。虽然在挑战中有迷茫、徘徊、痛苦甚至屈辱,但筱燕秋还是顽强地坚守了自己的心灵阵地,真正让她溃败的却是“生命”这一命运的无情。她无法抵抗岁月对她的磨灭,她嫉妒春来的美貌。但春秋代序、衰老与消亡是必然的规律,谁都不能是永远的嫦娥。这才是筱燕秋真正无法摆脱的“宿命”。作家正是通过写筱燕秋迷恋理想的强烈生命冲动与强大的命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追溯了人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生存问题。或者更准确地说,毕飞宇是通过展示自己主人公的性格命运、生存悲剧,从而表现了他一直追问的现代社会给人的意义、人自身存在的价值,并传达了自己对人自在生存困境的焦虑与人道关怀。

  有人曾问毕飞宇为什么那么迷恋于写人的内心阴暗面与人性,毕飞宇坦言道:“发现人内心的阴暗让我觉得真实”,同时他又说:“作为一个作家必须尊重生活,不能感情用事,否则就是在向生活说谎,当我们回顾生活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眼前的生活看清楚,崇高、美好是我们心中的理想,但不能因此把我们观察生活的冷静和现实抛弃掉,对当今中国社会而言,这很重要,真正的高尚,应该是克服人性的局限,在生存和发展的权利面前,表现出我们内心的勇敢、力量和尊严,这

  才是人性最大的高尚”。毕飞宇无意给他的主人公祈祷出路。筱燕秋风雪中一个人尽情地独唱独舞,唱出了她的无奈,也舞出了人在性格命运中无力回天的悲哀。上海作家王安忆见到毕飞宇时,笑着对他说:“你能不能给人家留个路?”“人家”当然是指小说中的人物。的确,毕飞宇笔下的人物大多命运多舛,结局灰暗,如《青衣》中筱燕秋执着“做嫦娥”梦中人性的异化与迷失,她苦苦挣扎于现代的泥潭里,向我们诉说了一个想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去赢得他人肯定的现代人“精神之旅”的悲剧。可以说,《青衣》是现代女性自我价值的抗争。作家笔下那一句“飘到任何一个码头你都是一朵雨做的云”则道出了她的不甘之心、寻求之旅最终的悲剧结局。“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所不往的生活在枷锁中。”卢梭的这句话可以给人类生存困境一个最完美的解释。

  总之,正如学者陈晓明在对毕飞宇的创作评价时所言:“毕飞宇这些年的写作一直在追问现代社会给人的意义,重要的是这种追问构成他的小说叙事的动机,并且使他小说的叙事具有某种特殊的内在思想。”《青衣》中通过对筱燕秋的抒写,展示人类的生存困境、生存之痛,并赋予了这种人生的疼痛与无奈以普遍性意义。或许这正是毕飞宇《青衣》的魅力和终结意义之所在吧!

  【相关文献】

  [1]李

  冰,毕飞宇.说我“女作家”是表扬我[N].北京信息娱乐报,2005-03-14.[2]毕飞宇.青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3]高晓春,毕飞宇.有理想就会有疼痛[J].中国青年,2004,(10):15-18.[4]毕飞宇.《青衣》问答[J].小说月报,2003,(3):25-28.

篇五:毕飞宇青衣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分析

tle>文学类文本阅读毕飞宇《青衣》阅读练习及答案-百度文库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青

  衣

  (毕飞宇)

  自古至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蕴的极少。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坯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成功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

  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不要说自己的学生,就是她亲娘老子来了她也不会让。这不是A档、B档的事。她是嫦娥,她才是嫦娥。筱燕秋完全没有在意剧团这几天气氛的变化,完全没有在意别人看她的目光,她管不了这些。只要化妆的时间一到,她就平平静静地坐在了化妆台的前面,把自己弄成别人。

  天气晴好了四天,午后的天空又阴沉下来了。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午后的筱燕秋又乏了,浑身上下像是被捆住了,两条腿费劲得要命。下午刚过了三点,筱燕秋突然发起了高烧。高烧来得快,上得更快。筱燕秋的后背上一阵一阵地发寒,大腿的前侧似乎也多出了一根筋,拽在那儿,吊在那儿,无缘无故地扯着疼。筱燕秋到底不踏实了,到医院挂了妇科门诊。医生说:“最好呢,住下来。”筱燕秋没有讨价还价,生硬地说:“我不住。”医生拿起了处方,龙飞凤舞,说:“先消炎,再忙你也得先消炎。先吊两瓶水再说。”利用取药的工夫筱燕秋拐到大厅,她看了一眼时钟,时间不算宽裕,可也没到火烧眉毛的程度。吊到五点钟,完了吃点东西,五点半赶到剧场,也耽搁不了什么。这样也好,一边输液,一边养养神,好歹也是住在医院里头。

  筱燕秋完全没有料到自己会在输液室里头睡得这样死,简直都睡昏了。筱燕秋起初只是想闭上眼睛养养神,空调的温度打得那么高,养着养着居然就睡着了。筱燕秋那么疲惫,发着那么高的烧,输液室的窗户上又挂着窗帘,人在灯光下面哪能知道时光飞得有多快?筱燕秋一觉醒来,身上像松了绑,舒服多了。醒来之后筱燕秋问了问时间,问完了眼睛便直了。她拔下针管,包都没有来得及提,就往门外跑。

  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筱燕秋拼命地对着出租车招手,出租车有生意,多得做不过来,傲慢得只会响喇叭。筱燕秋急得没办法了,一个劲地对着出租车挥舞胳膊,都精神抖擞了。她一路跑,一路叫,一路挥舞她的胳膊。

  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妆了。她们对视了一眼,春来没有开口。筱燕秋上课的时候关照过她的,化上妆这个世界其实就没有了你,你不再是你,他也不再是他,——你谁都不认识,谁的话你也不要说。筱燕秋一把抓住了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筱燕秋没有说。筱燕秋现在只会抖动她的嘴唇,不会说话。此时此刻,筱燕秋就盼望着西王母娘娘能从天而降,能给她一粒不死之药,她只要吞下去,她甚至连化妆都不需要,立即就可以变成嫦娥了。西王母娘娘没有出现,没有人给筱燕秋不死之药。筱燕秋回望着春来,上了妆的春来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

  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大幕拉开了,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这一回真的死了。嫦娥在筱燕秋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停止了悔恨。死因不详,终年四万八千岁。

  筱燕秋回到了化妆间,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剧场里响起了喝彩声,化妆间里就越发寂静

  了。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筱燕秋一点都不知道她做了些什么,她像一个走尸,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了,然后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地往脸上抹,往脖子上抹,往手上抹。化完妆,她请化妆师给她吊眉,包头,上齐眉穗,戴头套,最后她拿起了她的笛子。筱燕秋做这一切的时候是镇定自若的,出奇地安静。但是,她的安静让化妆师不寒而栗,后背上一阵一阵地竖毛孔。化妆师怕极了,惊恐地盯着她。筱燕秋并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

  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里。她来到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的下面。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唱了,她唱的依旧是二黄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突然堵住了许多车。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围上来的人和车就像是被风吹过来的,就像是雪花那样无声地降落下来的。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通过筱燕秋冲进化妆间后和春来“对视一眼”这个细节,微妙地揭示出这对师生之间的矛盾。

  B.小说在叙事方面有独特之处,将人和戏巧妙结合,为人设戏,以戏写人,人与戏相照应,相互阐释。

  C.小说结尾记叙了筱燕秋在风雪中路灯下轰轰烈烈地“演出”,旨在表现她高超的艺术水准和自负的个性。

  D.小说细致入微地记叙、描写了筱燕秋自己化妆的情形和动作,符合人物身份特征,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8.文中有三处关于“风雪”的描写,这三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7.D(“旨在表现她高超的艺术水准和自负的个性”错。此处应该是为了刻画一个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8.第一处:午后天空阴沉,天气预报说有风雪,暗示着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变化。第二处:天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突出了路途的艰难,烘托出筱燕秋焦急的心情。第三处:路灯下,雪花飞舞,主人公以“风雪”为背景演出,给文章增添了悲剧色彩。(每处2分,指出描写1分,作用1分)

  9.①“嫦娥”是文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使小说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和鲜明的悲剧色彩。②“嫦娥”是贯穿小说的线索,能够激发人物之间的矛盾,推动情节发展,并使情节紧凑集中。③“嫦娥”有助于塑造主人公形象,展现了一个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④“嫦娥”有助于表现人物内在的情感,主人公对于“嫦娥”的认知及其变化,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⑤“嫦娥”伴随着主人公的人生历程,暗示了主人公无力回天、苦苦挣扎的悲剧命运。(每点2分,任意三点得6分)

篇六:毕飞宇青衣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分析

tle>《青衣(毕飞宇)》阅读答案-百度文库

  《青衣(毕飞宇)》阅读答案

  青

  衣

  (毕飞宇)

  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

  自古到现在,唱青衣的人成千上万,但真实意会了青衣意蕴的很少。

  坯子。二十年前

  ,京剧《奔月》的成功演出

  ,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实的嫦娥。

  ,让筱燕

  可造化弄人,今后她沉静了二十年

  秋从头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

  二十年后,《奔月》复排

  ,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

  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

  A档、B气演了四场,她不让。不要说自己的学生

  ,就是她亲娘老子来了她也不会让。这不是

  档的事。

  她是嫦娥,她才是嫦娥。

  筱燕秋完整没有在乎剧团这几日氛围的变化

  ,完整没有在乎

  ,他人看她的眼光

  ,她管不了这些。

  只需化妆的时间一到

  ,她就平沉静静地坐在了化妆台的前面

  把自己弄成他人。

  天气晴好了四天,午后的天空又阴森下来了。昨晚的天气预告说了,今日午后有狂风雪。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午后的筱燕秋又乏了,全身上下像是被捆住了,两条腿费力得要命。

  下午刚过了三点,筱燕秋忽然倡始了高烧。

  高烧来得快,上得更快。

  筱燕秋的后背上一阵一阵地发寒,大腿的前侧仿佛也多出了一根筋,拽在那边,吊在那边,平白无故地扯着疼。

  筱

  燕秋究竟不扎实了,到医院挂了妇科门诊。

  医生说:“最好呢,住下来。”筱燕秋没有讲价还价,僵硬地说:“我不住。

  ”医生拿起了处方,龙飞凤舞,说:“先消炎,再忙你也得先消炎。先吊两瓶水再说。”利用取药的时间筱燕秋拐到大厅,她看了一眼时钟,时间不算宽裕,可也没到火燎眉毛的程度。

  吊到五点钟,完了吃点东西,五点半赶到剧场,也耽误不了什么。

  这样也好,一边输液,一边养养神,好歹也是住在医院里头。

  筱燕秋完整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输液室里头睡得这样死

  ,几乎都睡昏了。筱燕秋开初不过

  ,发着

  想闭上眼睛养养神

  ,空调的温度打得那么高

  ,养着养着竟然就睡着了。筱燕秋那么疲倦

  那么高的烧,输液室的窗户上又挂着窗帘

  ,人在灯光下边哪能知道光阴飞得有多快

  ?筱燕秋一

  觉悟来,身上像松了绑,舒畅多了。醒来以后筱燕秋问了问时间

  针管,包都没有来得及提

  ,就往门外跑。

  ,问完了眼睛便直了。她拔下

  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

  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

  筱燕秋拼死地对着出租车挥手

  ,出租车有买卖,多得做可是来

  ,骄横得只会响喇叭。筱燕秋急

  ,都精神振作了。

  她一路跑,一路叫,一路挥动她的

  得没方法了,一个劲地对着出租车挥动胳膊

  胳膊。

  筱燕秋冲入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妆了。她们对视了一眼

  ,春来没有张口。筱燕秋

  ,——

  上课的时候关照过她的

  ,化上妆这个世界其实就没有了你

  ,你不再是你,他也不再是他

  《青衣(毕飞宇)》阅读答案

  你谁都不认识,谁的话你也不要说。筱燕秋一把抓住了化妆师

  ,她想高声告诉化妆师

  ,她想告

  诉每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可是筱燕秋没有说。筱燕秋此刻只会颤动她

  的嘴唇,不会说话。此时此刻,筱燕秋就期望着西王母娘娘能突如其来

  ,能给她一粒不死之药

  ,,没有

  她只需吞下去,她甚至连化妆都不需要

  ,立刻就能够变为嫦娥了。西王母娘娘没有出现

  人给筱燕秋不死之药。筱燕秋回望着春来

  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

  ,上了妆的春来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

  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大幕拉开了

  一回真的死了。嫦娥在筱燕秋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停止了怨恨。死因不详

  筱燕秋回到了化妆间,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

  剧场里响起了喝采声

  ,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这

  ,终年四万八千岁。

  ,化妆间里就更加沉静

  ,了。她望着自己,眼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筱燕秋一点都不知道她做了些什么

  她像一个走尸,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了

  ,而后取过肉色底彩

  ,挤在左手的掌心,平均地、一点一

  ,包头,上齐眉穗,戴头套,点地往脸上抹,往脖子上抹,往手上抹。化完妆,她请化妆师给她吊眉

  最后她拿起了她的笛子。

  筱燕秋做这全部的时候是不慌不忙的

  让化妆师毛骨悚然,后背上一阵一阵地竖毛孔。

  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不过拉开了门,往门外走。

  ,出奇地寂静。

  可是,她的寂静

  化妆师怕极了,惊慌地盯着她。

  筱燕秋并无

  筱燕秋衣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里。她到达剧场的大门口

  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

  ,站在了路灯的下边。

  ,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飞舞起手中的竹笛。

  她开始唱了,,剧场的门口忽然围上来很多人

  她唱的仍旧是二黄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

  ,忽然堵住了很多车。

  人愈来愈多,车愈来愈挤,但没有一点声音。

  围上来的人和车就像是被风

  吹过来的,就像是雪花那样无声地下降下来的。筱燕秋目中无人

  ,边舞边唱

  ,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7.以下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剖析鉴赏

  项()。(3分)

  A.小说经过筱燕秋冲入化妆间后和春来“对视一眼”这个细节

  ,奇妙地揭露出这对师生之间

  的矛盾。

  B.小说在叙事方面有独到之处

  阐释。

  ,将人和戏奇妙联合

  ,为人设戏,以戏写人,人与戏相照顾,互相

  C.小说结尾记述了筱燕秋在风雪中路灯下大张旗鼓地“演出”

  和自负的个性。

  D.小说仔细入微地记述、描绘了筱燕秋自己化妆的情况和动作

  的心里世界。

  8.文中有三处对于“风雪”的描绘

  ,旨在表现她高明的艺术水平

  ,切合人物身份特点

  ,显现了她

  ,这三处描绘分别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剖析。(6分)

  《青衣(毕飞宇)》阅读答案

  9.

  小说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办理有什么利处?请简要剖析。(6分)

  阅读答案:

  7.D(“

  旨在表现她高明的艺术水平和自负的个性”

  错。此处应当是为了刻画一个沉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

  )8.

  第一处:午后天空阴森,天气预告说有风雪,示意着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变化。第二处:天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突出了路程的困难,衬托出筱燕秋焦虑的心情。第三处:路灯下,雪花飞舞,主人公以

  “风雪”

  为背景演出,给文章增加了惨剧色彩。(每处2分,指出描绘

  1分,作用1分)

  9.

  ①“嫦娥”

  是文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使小说拥有浓烈的艺术气味和鲜亮的惨剧色彩。

  ②“嫦娥”是贯串小说的线索,能够激发人物之间的矛盾,推进情节发展,并使情节紧聚集中。

  ③“嫦娥”有助于塑造主人公形象,显现了一个沉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④“嫦娥”

  有助于表现人物内在的感情,主人公对于

  “嫦娥”

  的认知及其变化,显现了她的心里世界。

  ⑤

  “嫦娥”陪伴着主人公的人生历程

  ,示意了主人公无力回天、苦苦挣扎的惨剧命运。

  (每点

  2分,随意三点得

  6分)

篇七:毕飞宇青衣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分析

tle>毕飞宇《青衣》阅读练习及答案.doc-百度文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衣

  毕飞宇

  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蕴的极少。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坯

  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成功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

  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

  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

  了四场,她不让。不要说自己的学生,就是她亲娘老子来了她也不会让。这不是A档B档的

  事。她是嫦娥,她才是嫦娥。筱燕秋完全没有在意剧团这几天气氛的变化,完全没有在意别

  人看她的目光,她管不了这些。只要化妆的时间一到,她就平平静静地坐在了化妆台的前面,把自己弄成别人。

  天气晴好了四天,午后的天空又阴沉下来了。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的。

  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午后的筱燕秋又乏了,浑身上下像是被捆住了,两条腿费劲

  得要了命。下午刚过了三点,筱燕秋突然发起了高烧。高烧来得快,上得更快。筱燕秋的后

  背上一阵一阵地发寒,大腿的前侧似乎也多出了一根筋,拽在那儿,吊在那儿,无缘无故地

  扯着疼。筱燕秋到底不踏实了,到医院挂了妇科门诊。医生说,“最好呢,住下来。”筱燕

  秋没有讨价还价,生硬地说:“我不住。”医生拿起了处方,龙飞凤舞,说:“先消炎,再

  忙你也得先消炎。先吊两瓶水再说。”利用取药的工夫筱燕秋拐到大厅,她看了一眼时钟,时间不算宽裕,毕竟也没到火烧眉毛的程度。吊到五点钟,完了吃点东西,五点半赶到剧场,也耽搁不了什么。这样也好,一边输液,一边养养神,好歹也是住在医院里头。

  筱燕秋完全没有料到会在输液室里头睡得这样死,简直都睡昏了。筱燕秋起初只是闭上眼睛

  养养神的,空调的温度打得那么高,养着养着居然就睡着了。筱燕秋那么疲惫,发着那么高

  的烧,输液室的窗户上又挂着窗帘,人在灯光下面哪能知道时光E得有多快?筱燕秋一觉醒

  来,身上像松了绑,舒服多了。醒来Z后筱燕秋问了问时间,问完了眼睛便直了。她拔下针

  管,包都没有来得及提,拔完了针管就往门外跑。

  天己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把雪花都打扮得像无处不入的小嫌子了,而大楼却成了气

  宇轩昂的嫖客,挺在那儿,在错觉

  之中一晃一晃的。筱燕秋拼命地对着出租车招手,出租车有生意,多得做不过来,傲慢得只

  会响喇叭。筱燕秋急得没病了,一个劲地对着出租车挥舞胳膊,都精神抖擞了。她一路跑,一路叫,一路挥舞她的胳膊。

  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己经上好妆了。她们对视了一眼,春来没有开口。筱燕秋上课

  的时候关照过她的,化上妆这个世界其实就没有了,你不再是你,他也不再是他,一一你谁

  都不认识,谁的话你也不要说。筱燕秋一把抓住了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告诉

  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筱燕秋没有说。筱燕秋现在只会抖动她

  的嘴唇,不会说话。此时此刻,筱燕秋就盼望着西母娘娘能从天而降,能给她一粒不死之药,她只要吞下去,她其至连化妆都不需要,立即就可以变成嫦娥了。西母娘娘没有出现,没有

  人给筱燕秋不死之药。筱燕秋回望着春来,上了妆的春来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

  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

  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冃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大幕拉开了,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这一回

  真的死了。嫦娥在筱燕秋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停止了悔恨。死因不详,终年四万八千岁。

  筱燕秋回到了化妆间,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剧场里响起了喝彩声,化妆间里就越发寂静了。

  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筱燕秋一点都不知道她做了些什么,她

  像一个走尸,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了,然后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

  一点地往脸上抹、往脖子上抹,往手上抹。化完妆,她请化妆师给她吊眉、包头、上齐眉穗、带头套,最后她拿起了她的笛子。筱燕秋做这一切的时候是镇定自若的,出奇地安静。但是,她的安静让化妆师不寒而栗,后背上一阵一阵地竖毛孔。化妆师怕极了,惊恐地盯着她。筱

  燕秋并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

  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的下面。筱燕秋

  看了大雪屮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屮的竹笛。她开始了唱,她

  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突

  然堵住了许多车。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围上来的人和车就像是被风

  吹过来的,就像是雪花那样无声地降落下来的。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在叙事方面有独特Z处,将人和戏巧妙结合,为人设戏,以戏写人。人与戏彼此壳

  映,相互阐释。

  B.

  小说通过筱燕秋闯进化妆间后和春来“对视了一眼”这个细节,微妙地揭示出这对师生

  Z间的矛盾纠葛。

  C.

  小说细致入微地记叙、描写了筱燕秋自己化妆的情形和动作,符合人物身份特征,展现

  了她的内心世界。

  D.

  小说结尾记叙了筱燕秋在风雪屮路灯下轰轰烈烈的“演出”,旨在表现她艺术的高超和

  自负的个性。

  5.

  文中有三处关于“风雪”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以“嫦娥”为屮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4.

  D5.

  第一处:午后天空阴沉,天气预报说有风雪,暗示着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变化。第二处:

  天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屮明灭,突出了路途的艰难,烘托出筱燕秋

  焦急的心情。第三处:路灯下,雪花飞舞,主人公以风雪为背景演出,给文章增添了悲剧色

  彩。

  6.

  ①""嫦娥”是文中重耍的文化符号,使小说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和鲜明的悲剧色彩。②

  “嫦娥”是贯穿小说的线索,激发人物Z间的矛盾,推动情节发展并且使情节紧凑集中。③

  “嫦娥”有助于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一位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彖。④

  “嫦娥”有助于对人物内在情感的表现,主人公对于“嫦娥”的认知及其变化,展现了她的

  内心世界。⑤“嫦娥”伴随著主人公的人生历程,暗示了人物无力回天、苦苦挣扎的悲剧命

  运。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D项,“旨在表现她艺

  术的高超和自负的个性”错。此处应该是为了刻画一位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

  5.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中有三处关于"风雪"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小说屮景色描写的作用。认真阅读,梳理文章内容,回答有关“作用”的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而思考。要先找到三处有关描写“风雪”的句子或语段,看它

  的上下文的情节故事是什么,人物有哪些表现或变化,再分析与小说的主题是否有暗示的作

  用。第一处这样说“午后的天空又阴沉下来了。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的。

  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接着交代了筱燕秋浑身乏力,发了高烧。筱燕秋突然生病,势必会影响演出,而“嫦娥”的角色将易主,这对她该诗多大的打击。故该处的景色描写暗

  示着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变化。第二处这样说“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这是筱燕秋挂完水后的景色描写,接着

  因为“风雪”的缘故,她打不到车,故此处的景色描写突出了天气恶劣,回剧院的路途艰难,主要是烘托了筱燕秋焦急的心情。第三处出现在小说的结尾,这样说“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

  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

  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此时,雪花飞舞,筱燕秋以“风雪”为背景,独自在演出,这给文章增添了悲剧色彩。本题应从小

  说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心理的刻画、性格的塑造等方面分析概扌孔

  6.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

  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安排的能力。认真阅读,梳理文章内容,回答有

  关“好处”的题H,耍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题干已经提示说本文以“嫦娥”为中心叙

  事写人,这就表明在就够上,“嫦娥”是贯穿小说的线索,激发人物Z间的矛盾,推动情节

  发展并且使情节紧凑集屮。在内容上,“嫦娥”是“奔月”这场戏的主角,是重要的文化符

  号,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使小说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和鲜明的悲剧色彩。“嫦娥”有

  助于对人物内在情感的表现,主人公对于“嫦娥”的认知及其变化,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有助于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一位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从主题上说,“嫦娥”伴随著主人公的人生历程,暗示了人物无力回天、苦苦挣扎的悲剧命运°综上,木

  题用该结合小说的人物性格、情节结构和主题的揭示等方分析“嫦娥”在小说中的好处,尤

  其要分析“嫦娥”在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方面的作用,然后分点回答。

篇八:毕飞宇青衣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分析

tle>浅谈《青衣》中比喻的喻体与本体的渐进性吻合-百度文库

  作者:李天奇[1]作者机构:[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出版物刊名:文教资料

  页码:126-127页

  年卷期:2018年

  第36期

  主题词:《青衣》;比喻;渐进性吻合

  摘要:毕飞宇的小说《青衣》成功地展现了三代青衣在塑造嫦娥这一形象时引发的爱恨纠葛,谱写了一曲女性悲歌。而其中的比喻手法使用凸显了作者在驾驭小说人物命运塑造时预设与呼应的技巧,笔者就《青衣》中的比喻手法使用时本体与喻体间的渐进性吻合的特征进行分析。

篇九:毕飞宇青衣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分析

tle>《青衣(毕飞宇)》阅读答案-百度文库

  青

  衣

  (毕飞宇)

  自古至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蕴的极少。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坯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成功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

  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不要说自己的学生,就是她亲娘老子来了她也不会让。这不是A档、B档的事。她是嫦娥,她才是嫦娥。筱燕秋完全没有在意剧团这几天气氛的变化,完全没有在意别人看她的目光,她管不了这些。只要化妆的时间一到,她就平平静静地坐在了化妆台的前面,把自己弄成别人。

  天气晴好了四天,午后的天空又阴沉下来了。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午后的筱燕秋又乏了,浑身上下像是被捆住了,两条腿费劲得要命。下午刚过了三点,筱燕秋突然发起了高烧。高烧来得快,上得更快。筱燕秋的后背上一阵一阵地发寒,大腿的前侧似乎也多出了一根筋,拽在那儿,吊在那儿,无缘无故地扯着疼。筱燕秋到底不踏实了,到医院挂了妇科门诊。医生说:“最好呢,住下来。”筱燕秋没有讨价还价,生硬地说:“我不住。”医生拿起了处方,龙飞凤舞,说:“先消炎,再忙你也得先消炎。先吊两瓶水再说。”利用取药的工夫筱燕秋拐到大厅,她看了一眼时钟,时间不算宽裕,可也没到火烧眉毛的程度。吊到五点钟,完了吃点东西,五点半赶到剧场,也耽搁不了什么。这样也好,一边输液,一边养养神,好歹也是住在医院里头。

  筱燕秋完全没有料到自己会在输液室里头睡得这样死,简直都睡昏了。筱燕秋起初只是想闭上眼睛养养神,空调的温度打得那么高,养着养着居然就睡着了。筱燕秋那么疲惫,发着那么高的烧,输液室的窗户上又挂着窗帘,人在灯光下面哪能知道时光飞得有多快?筱燕秋一觉醒来,身上像松了绑,舒服多了。醒来之后筱燕秋问了问时间,问完了眼睛便直了。她拔下针管,包都没有来得及提,就往门外跑。

  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筱燕秋拼命地对着出租车招手,出租车有生意,多得做不过来,傲慢得只会响喇叭。筱燕秋急得没办法了,一个劲地对着出租车挥舞胳膊,都精神抖擞了。她一路跑,一路叫,一路挥舞她的胳膊。

  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妆了。她们对视了一眼,春来没有开口。筱燕秋上课的时候关照过她的,化上妆这个世界其实就没有了你,你不再是你,他也不再是他,——

  你谁都不认识,谁的话你也不要说。筱燕秋一把抓住了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筱燕秋没有说。筱燕秋现在只会抖动她的嘴唇,不会说话。此时此刻,筱燕秋就盼望着西王母娘娘能从天而降,能给她一粒不死之药,她只要吞下去,她甚至连化妆都不需要,立即就可以变成嫦娥了。西王母娘娘没有出现,没有人给筱燕秋不死之药。筱燕秋回望着春来,上了妆的春来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

  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大幕拉开了,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这一回真的死了。嫦娥在筱燕秋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停止了悔恨。死因不详,终年四万八千岁。

  筱燕秋回到了化妆间,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剧场里响起了喝彩声,化妆间里就越发寂静了。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筱燕秋一点都不知道她做了些什么,她像一个走尸,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了,然后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地往脸上抹,往脖子上抹,往手上抹。化完妆,她请化妆师给她吊眉,包头,上齐眉穗,戴头套,最后她拿起了她的笛子。筱燕秋做这一切的时候是镇定自若的,出奇地安静。但是,她的安静让化妆师不寒而栗,后背上一阵一阵地竖毛孔。化妆师怕极了,惊恐地盯着她。筱燕秋并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

  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里。她来到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的下面。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唱了,她唱的依旧是二黄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突然堵住了许多车。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围上来的人和车就像是被风吹过来的,就像是雪花那样无声地降落下来的。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通过筱燕秋冲进化妆间后和春来“对视一眼”这个细节,微妙地揭示出这对师生之间的矛盾。

  B.小说在叙事方面有独特之处,将人和戏巧妙结合,为人设戏,以戏写人,人与戏相照应,相互阐释。

  C.小说结尾记叙了筱燕秋在风雪中路灯下轰轰烈烈地“演出”,旨在表现她高超的艺术水准和自负的个性。

  D.小说细致入微地记叙、描写了筱燕秋自己化妆的情形和动作,符合人物身份特征,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8.文中有三处关于“风雪”的描写,这三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答案:

  7.D(“旨在表现她高超的艺术水准和自负的个性”错。此处应该是为了刻画一个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8.第一处:午后天空阴沉,天气预报说有风雪,暗示着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变化。第二处:天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突出了路途的艰难,烘托出筱燕秋焦急的心情。第三处:路灯下,雪花飞舞,主人公以“风雪”为背景演出,给文章增添了悲剧色彩。(每处2分,指出描写1分,作用1分)

  9.①“嫦娥”是文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使小说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和鲜明的悲剧色彩。②“嫦娥”是贯穿小说的线索,能够激发人物之间的矛盾,推动情节发展,并使情节紧凑集中。③“嫦娥”有助于塑造主人公形象,展现了一个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④“嫦娥”有助于表现人物内在的情感,主人公对于“嫦娥”的认知及其变化,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⑤“嫦娥”伴随着主人公的人生历程,暗示了主人公无力回天、苦苦挣扎的悲剧命运。(每点2分,任意三点得6分)

篇十:毕飞宇青衣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分析

tle>理想主义者的挽歌——毕飞宇《青衣》中的筱燕秋形象解读-百度文库

  理想主义者的挽歌——毕飞宇《青衣》中的筱燕秋形象解读

  作者:徐舒桐

  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2018年第8期

  摘

  要:“筱燕秋”是当代作家毕飞宇的中篇小说《青衣》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小说表现了作者对20世纪末人们的生存疼痛的探索,呈现出作者对于权利话语的思考和对女性生存的关心。本文试图通过性别理论和镜像理论,对筱燕秋所面对的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双重困境进行分析,解读筱燕秋形象的悲剧本质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毕飞宇

  青衣

  女性

  权力

  生存困境

  在当代作家中,毕飞宇以对女性形象的出色塑造而闻名,被认为是“当代最懂女性的男作家”,《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等众多以女性为书写对象的小说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为一个男性作家,毕飞宇对女性的态度是包容的、理解的,他能够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审视、反思时代文化中女性的生存困境。中篇小说《青衣》创作于1999年,小说塑造了“筱燕秋”这样一个复杂的女性形象。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筱燕秋是一个我必须面对的女人;对我个人而言,无视了筱燕秋,就是无视了生活。”

  小说中的“青衣”筱燕秋让人既爱又恨,既叹息又心疼。她面临的困境是双重的,一方面来自外界无处不在的性别、金钱的权力话语的捆绑,另一方面来自自身歇斯底里、近乎疯狂的对“嫦娥”的坚持和捍卫。它们让筱燕秋在现实中头破血流,歇斯底里。筱燕秋的形象是这个时代理想主义者的一个缩影,一曲悲歌。

  一、筱燕秋的生存困境——性别话语的围困和自我戕害

  毕飞宇在受访时谈道:“《青衣》只关注两个人:男人和女人。”在《青衣》中,性别话语的笼罩显得尤为突出,这种性别话语是由筱燕秋的感受来慢慢揭示的。烟厂老板、面瓜、乔炳璋,三个男人,形成了对筱燕秋的围困。

  (一)性别话语与权力话语的纠缠

  在文学作品中,性别话语往往和权力话语相互集结和缠绕,《青衣》中权力的代表则是烟厂老板和剧团团长乔炳璋。

  小说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末,资本的权力成为压过政治权力的新话语体系,金钱开始辐射到社会各个领域,《奔月》的上演完全是由资本推动的。正如乔炳璋反复念叨钱的好处:“这年头给钱让步,不丢脸。”在这样的背景下,烟厂老板成了金钱的代表,他是有资格“傲慢”的,有钱才能傲慢,有钱能使傲慢的乔炳璋对更加傲慢的烟厂老板低声下气。

  烟厂老板曾经是筱燕秋的戏迷,他有能力让筱燕秋重返舞台。筱燕秋当然明白她要付出的代价,她想到当年的副军长对前辈柳若冰那句“不能为了睡名气而弄脏了自己”。老板对筱燕秋不堪入目的身体没有兴趣,他与副军长一样,都是想“嫖个名气”而已。筱燕秋知道自己被“嫖”了,但被嫖的却又不是身体,而是筱燕秋魂牵梦绕的“嫦娥”,这个筱燕秋揣了二十年的梦被轻松地侮辱了。“嫦娥”被钱嫖了,老板用他的钱侮辱了筱燕秋,也让她屈辱地做回了“嫦娥”。

  作为剧团团长的乔炳璋有着一股浓重的官僚气与商人气。乔炳璋是另一个老板,从开头就可以看出来,作者有意把乔炳璋和“老板”设置为性格相似的人物——傲慢,有权力;他们的区别则是背后的资本大小,老板显然凭借他的财力获得了优势,“财大”所以“气粗”。然而乔炳璋又不完全是个符号性的人物,他身处时代的旋涡中,被权力扭曲,对能拯救剧团的资金趋之若鹜。本质上,乔炳璋还是个敬业的艺术工作者,也仍旧留存着他的良知、他的人格,只是为金钱所浸染。乔炳璋深谙讨好和奉承的奥秘,他对烟厂老板从鄙夷到崇拜,这其中自然是能压过他的自尊的“钱”在作祟。他被权力扭曲,又以他的性别和权力剥夺了筱燕秋的话语权。作为团长,他安排筱燕秋与老板会面,实际上是默许了用筱燕秋来交换老板的资金支持,把身为女人的筱燕秋作为筹码。乔炳璋担心老板会对筱燕秋做出什么过分的举动,但他担心的却不是筱燕秋受到侵犯,而是老板本人。“他非常担心,许多伟人都是在事态的后期犯了错误,而这样的错误损害的恰恰正是伟人自己”。甚至可以说,他担心的是老板口袋里的钱,他要把老板的资金稳稳地攥在手里。当春来要离开时,筱燕秋提出让春来演A档,自己演B档来挽留她,筱燕秋是当了真的要让戏,但是乔炳璋最后做出了一人一半的决定。筱燕秋高兴之余,也心酸地醒悟了,“她筱燕秋实在是拿自己太当人了”“显然,炳璋一定只当是筱燕秋放了个屁”。

  (二)来自丈夫的“无心”伤害

  筱燕秋的丈夫“面瓜”是一个“典型的过日子的男人”,他和筱燕秋的结合是匆忙、不般配的。面瓜老实本分,不浪漫,不会讨女人欢心,约会也总是千篇一律。他反复地把筱燕秋约到公园的那条鹅卵石路上去,“既然他们是在那儿认识的,他们的‘恋爱’就只能和必须在那儿‘谈’了”“他们每一次都走相同的路,以同样的方向向同样的地方走去,在同一个地方拐弯,在同一个地方休息,走完了,在同一个地方分手。然后,面瓜说同样的话,约好下一次见面的时间”。

  这样一个平庸普通的男人,却娶到了筱燕秋。他们的生活虽说平淡,但也说得过去。然而在筱燕秋即将迎来命运的转机之时,面瓜却间接地给了筱燕秋重重一击——筱燕秋怀孕了。怀孕对于夫妻来说本是正常,但筱燕秋在临近登台前怀孕,对她却是近乎绝望的打击。她骂自己,也记恨面瓜。为了不妨碍登台,她糟践自己,独自承受药物流产带来的剧烈的痛苦,把自己遭的罪全都归到了面瓜头上。尽管我们不愿承认面瓜并没有做错什么,然而怀孕给筱燕秋带来的伤害却是实实在在的,它差点斩断了筱燕秋的梦。

  生育在当代作家的笔下常常是一个沉重的、复杂的话题,许多作家都试图阐释这种由生理构造决定的生育任务所蕴含的两性关系的实质。作者借筱燕秋的痛苦表明了他对这种“生育任务”的思考。生育是男性对女性的伤害吗?是女性的不幸命运吗?这个问题显然还未能得到让人信服的解释,但是筱燕秋受到的伤痛、付出的代价却是无法回避的,因此作者只能在筱燕秋的叹息中蕴含了他的同情。

  烟厂厂长、乔炳璋、面瓜三个男性,都以其性别和话语权力造成了对筱燕秋的围困,有意或无意地对她造成了精神上、生理上的伤害。这是男性加在她身上的酷刑,也是她无法逃脱的自我戕害。

  二、镜像的自我——理想主义者的挣扎

  筱燕秋无疑是个“戏痴”,她困在戏里走不出来,戏里的“嫦娥”缠绕了她的一生,是她的全部精神追求。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每个人都是通过镜像来观察世界的。筱燕秋陷入了一种疯狂畸形的“自恋”状态中,这种自恋处于将爱情封闭在自身内部的爱的状态“自体爱”与将爱情转向外部对象的“对象爱”的中间阶段,是指以自身的身体作为爱的对象的爱情方式。它包含着对酷似侵害自己权利的自己的同类的强烈攻击性和憎恶,同时,自恋为了转向下一阶

  段发展“对象爱”,暗藏了一种对自己来说将某种外在的东西变形为内在欲望对象的近乎魔力的力量。筱燕秋正是这样一个人,她从镜像中认识自己,又在镜像中迷失自己。

  (一)对自我身份的疯狂捍卫

  筱燕秋是个理想主义者,她对艺术的追求是纯粹的孤独的。二十年前,筱燕秋因演出《奔月》,成了红极一时的“嫦娥”。她霸着毡毯不愿让戏,对“嫦娥”这一舞台上的艺术形象产生了投射性的身份认同,戏台上的“嫦娥”就是生活中的筱燕秋,就是镜像中的她自己。而正是这种投射性的认同让筱燕秋不能容忍李雪芬对自己所扮演的“嫦娥”的侮辱。她看不惯前辈李雪芬演的嫦娥,而李雪芬同样看不上她:“丧门星,狐狸精,整个一花痴!关在月亮里头卖不出去的货!”这让筱燕秋失控地把滚烫的水泼向李雪芬,也同时断送了两个人的戏台生涯。所有人都认为筱燕秋心气太旺,想“吃独食”,才做出这种事,而筱燕秋拼命辩解:“我没有嫉妒她,我真的没有。”我们有理由相信筱燕秋没有嫉妒李雪芬,她只是不能接受任何人对她的“嫦娥”的诋毁,“嫦娥”是她全部的精神世界。她对“嫦娥”近乎疯狂的捍卫源于她对本真自我的无限爱惜。

  (二)另一个“自己”

  二十年后的筱燕秋找到了另一个“自己”,就是年轻的春来。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看到了希望,她是“嫦娥”能够活在这个世上最充分的理由。筱燕秋对这个学生悉心教导,“宛如一个绝望的寡妇,拉扯着唯一的孩子”。而春来也确实有这种天分,一开口,简直就是另一个筱燕秋。筱燕秋没想到,她没有嫉妒李雪芬,却嫉妒了春来。她刻苦地练唱腔,拼命减肥,但是她的嗓子出了丑,“刺花儿”了;她的皮肤松弛、衰老了。而春来年轻,有天分,超越自己就是眼前的事。春来是她的希望,也是绝望。

  她瞥了一眼墙上的大镜子,大镜子像戏台,十分残酷地把春来和自己一同端出来了。筱燕秋有意无意地拿自己和春来做起了比较。镜子里的筱燕秋在春来的映照之下显得那样的老,几乎有些丑了。当初的自己就是春来现在的这副样子,她现在到哪儿去了呢?

  又是一面镜子。镜子中的她和春来,是衰老的她和前途无限的春来,是二十年后的筱燕秋和二十年前的筱燕秋。她嫉妒年轻的春来,又忍不住把春来当成了自己;借着这面镜子,她又重回了年轻的自己。虚虚实实的镜子迷惑了她,她忍不住紧紧地拥抱春来,抚摸她年轻美好的身体。直到春来惊慌地制止她,“筱燕秋突然醒来了。那真是一种大梦初醒的感觉。梦醒之后的筱燕秋无限羞愧与凄惶,她弄不清自己刚才到底做了些什么”,她又沉浸到自己的世界里了。筱燕秋对春来的肢体迷恋,是她对年轻的自己的想象和怀念。她不自觉地拥抱、抚摸春来,潜意识中把春来当成了自己。她对春来产生了另一种镜像的、投射的“自恋”,就像她对“嫦娥”产生的认同一样。她发现春来比自己更像“嫦娥”,但是她认为“春来终究是另一个自己,是自己的另一种方式。只要春来唱红了,自己的命脉一样可以在春来的身上流传下来的。”这个想法让她痛苦,也让她释然,让她“始终都处于自我认知的同化和异化相互更替的幻象之中”。所以她选择让戏给春来,让自己的“嫦娥”以另一种方式呈现。

  (三)自我认知的崩溃

  尽管筱燕秋决定让戏,最后的戏份还是筱燕秋和春来一人一半。公演那天,上了妆的筱燕秋让所有人都惊艳了。“筱燕秋盯着自己,看,她漂亮得自己都认不出自己来了。那绝对是另一个世界里的另一个人。但是,筱燕秋坚信,那个女人才是筱燕秋,才是她自己”。尽管筱燕秋仍处于药物流产后的虚弱状态,但她在台上的表现精彩卓绝,这是她等了二十年的舞台,她深深地入了戏,投入而享受地贡献了完美的演出。她投入了太多的感情和心血,她的压抑终于在舞台上释放了。

  尝到了甜头的筱燕秋重拾了自信,也重拾了对嫦娥的霸占般的自我认同。“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不要说是自己的学生,就是她亲娘老子来了她也不会让。这不是A档B档的事。她是嫦娥,她才是嫦娥”。此时春来在她看来已经是侵害自己权利的同类,她对春来抱有本能的敌意。直到第五天她来迟了,春来已经上好了妆。在这以前,筱燕秋坚定地认为自己才是嫦娥,哪怕是春来,也只不过是自己的影子。但是这一刻,迟到的“嫦娥”筱燕秋眼看着另一个美若天仙的“嫦娥”,并不是筱燕秋想象中自己的幻影,并没有等着筱燕秋自己去点亮。也许她们都是嫦娥,而此刻只有春来才是。筱燕秋大梦初醒,她绝望地意识到:“她才是嫦娥。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她从前的自欺欺人、霸道的自我认同原来都是她的一厢情愿,都在春来的面前破碎了。她不能再欺骗自己了,春来根本不是另一个自己,而是一个更好的“嫦娥”。镜子碎了,她失去了和“嫦娥”的唯一关联,这个发现导致了筱燕秋自我认知的崩溃,筱燕秋的精神世界崩塌了。

  三、结语

  在20世纪末的转折年代中,大量新的事物喷泉式涌现。在原有的社会里,有些东西在发生变化,也就意味着有些东西注定要被淘汰。“筱燕秋”正是作者对这个时代及时代中人性的一种可能性的思考。与《青衣》题材相似的短篇小说《唱西皮二黄的一朵》,要表达的内容就与《青衣》截然相反,小说中的“一朵”代表了人性的另一种可能性。同是京剧题材,“一朵”同样是具有天赋的新秀,却很快适应并试图攀附现实生活中的汹涌暗流,为繁杂的都市生活所同化,变得自甘堕落而虚荣自私,她的身上带有“被都市激发后一旦释放就难以抑制的现代人的欲望”。

  而世纪末年代下的筱燕秋仍然被困在理想中,无法走向现实,她是带着狂热的理想色彩的悲剧人物,她的形象同时兼有阴鸷和伟大的双重色彩。筱燕秋的命运是现实生活对神话消磨的一个隐喻,尽管筱燕秋屈辱地委身厂长,但她骨子里的爱戏如痴、她疯狂执着的理想无法被改变,这样一个视艺术为生命、为艺术献祭身体和青春的悲剧形象,她的极端、尖锐和对理想的偏执注定使她难以适应社会,她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造成筱燕秋悲剧的原因,既与男权话语和资本意志有关,又有她对自己偏执的、理想化的自我认同的推动。像筱燕秋这样决绝、尖锐的“理想主义者”,她极端封闭的自我欣赏和艺术追求,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里是突兀而不合时宜的,这是她的悲剧命运的本质所在。筱燕秋的形象,寄予了作者对世纪末人们生存疼痛的思考。从这一角度来说,《青衣》可以看成是作者对“筱燕秋”这一类理想主义者的挽歌。

篇十一:毕飞宇青衣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分析

le>自我生命的存在、坚守与迷失———毕飞宇《青衣》试解读-百度文库

  自我生命的存在、坚守与迷失———毕飞宇《青衣》试解读

  作者:关雨晴

  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2017年第11期

  摘要:本文主要对毕飞宇《青衣》中的人物进行解读,并将侧重点放在对女主角筱燕秋这一复杂人物形象的剖析之上。本文首先由镜像理论出发探讨筱燕秋与其他“青衣”的关系并寻求其对于自我存在的体认与身份的确认;其次探讨在这种自我复杂性之下生存困境与悖论的显现,分析其亦坚守亦迷失的过程;最后由毕飞宇提出的自己的创作母题,即“伤害”,结合《青衣》进行进一步探析和总结。

  关键词:镜像身份认同生存困境“伤害”

  《青衣》是当代作家毕飞宇的代表作之一。一直以来毕飞宇被认为是一位长期关注女性命运,并且十分擅长描写女性心理的作家。在《青衣》中,毕飞宇成功塑造了一代青衣筱燕秋这一传奇与悲剧色彩并存的女性形象。但本文并非要将侧重点放在女性心理这一问题上,而是倾向于由整体小说情节出发,结合其他人物关系探析筱燕秋这一主要人物作为“人”或者说作为“青衣”的存在与困境,对其自我复杂性与悲剧命运进行解析,从而完成对《青衣》的一种解读。

  一、自我复杂性:“镜像”之下的存在体认与身份确认

  《青衣》在主要塑造主人公筱燕秋的同时,也描绘了李雪芬、春来等命运与戏台、青衣不断发生纠葛的女性形象,她们是戏曲演员之间“A档、B档”的关系,更可以说是筱燕秋这一“焦点”人物在现实与人群这面“镜子”中不同的“像”。由此,笔者在这部分更倾向于借助镜像理论阐释筱燕秋对“自我”身份的寻找、定位和确认。“镜像理论”被认为是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在拉康的理论构建中,“镜像阶段”一般指婴儿自我意识形成的阶段,但是在《青衣》中,戏剧《奔月》的两次沉沦、两次复生可以看作小说的一条线索,而随之起伏的筱燕秋的“自我”认识和身份定位,是另一条人物中心的线索,我们在这里不妨将其看作筱燕秋戏剧人生中自我意识形成的两个“镜像阶段”。

  首先是筱燕秋与同辈青衣李雪芬的关系。筱燕秋与李雪芬是同事,是“嫦娥”的AB档演员,但性格和表演风格却大相径庭,加之处于特殊历史时期,筱燕秋本就被那个时代主调所压抑,这就造成了二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并在一次演出后爆发:筱燕秋用开水将对方毁容,也自毁前程。本文认为,筱燕秋对李雪芬的敌意不是出于妒忌,而是源于自身“镜像”的具体投射与自我认同的“嫦娥”差异悬殊,在这一阶段她应“有所期待,期待成熟的控制能力”①,因此她必然选择毁灭镜像以构建自我,完成对自己存在方式的进一步体认,即她才是真正的青衣且必须是青衣,她为嫦娥这一角色而生。筱燕秋与李雪芬的冲突,使其一方面确认了自己心中的嫦娥应该有的样子,体认到自我的存在方式,另一方面却使其在心气最旺盛的时候跌入谷底,被迫进行第二次身份建构。如果说李雪芬是筱燕秋的“对立镜像”,那么春来就是她打造的“完美镜像”。春来的出场使小说进入了第二个重要部分,由此嫦娥的AB档变为两代青衣的纠葛。拉康认为,镜像阶段还包含了自我的原型:“人们会不断地通过自恋和爱的对象的认同,获得很多身份,从而构成自我。镜像则是这一系列认同的最底层的部分。”②因此本文认为这一阶段筱燕秋的自我身份确认与春来的出场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筱燕秋对自己和春来的身份认同感一度显得病态,她使春来尽可能靠近自己,“她一定要把春来锻造成自己的二十年前”③。但是对如此完美的春来,筱燕秋的感情又是复杂的,她极力挽留这位“年轻的自

  己”,但同时绝不允许她超过自己。“筱燕秋突然觉得对面站着的就是二十年前的自己……眼前的一切都像梦幻那样飘忽起来了,充满了不确定性。”④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小说中还略加叙述了李雪芬的老师柳若冰的惨状。“筱燕秋得到宴会通知的时候不仅没有开心,相反,她的心中涌上了无边的惶恐。”⑤——因为她立即想起了这位前辈的悲惨命运。本文认为,这也可以看作一种“跨时空镜像”,由此更增添了筱燕秋这一主体的复杂性,并暗示了她可能遭遇的悲剧命运。而在二次身份建构中间,筱燕秋有过恋爱并组建家庭,这看似平淡无镜像的阶段却同上述事件一起,为其生存悖论突显埋下伏笔。

  二、生存困境:悖论显现后的坚守与另一种迷失

  筱燕秋自我确立的曲折和其本身的复杂性,也使她在此过程中遭遇种种矛盾,并不断加重,甚至无可挽回,生存困境也由此出现。极致脱离世俗的青衣嫦娥与在世俗面前不得不委曲求全的演员,共同构成了筱燕秋生命中的悖论。筱燕秋有青衣的命和嫦娥的心性,此二者是她耗尽心血甚至穷其一生都要追逐的,是她所认同的自我价值,也是她独特生命意识的体现。作者在写作中也对青衣直接作出评价:“青衣是接近于虚无的女人。或者说,青衣是女人中的女人,是女人的极致境界。”⑥筱燕秋开始像水结成的冰“寒光闪闪的,用一种愚蠢而又突发性的行为冲着你玉碎”⑦,与丈夫约会时还是个“冰美人”,“一身寒气,凛凛的”⑧。冷若冰霜的筱燕秋却又不得不面对生活中的琐碎意外,为坚持演嫦娥,她在舞台下实则与青衣的秉性背道而驰,由此她的悖论必然伴随其生命始终。这是筱燕秋悲剧命运的根源。

  筱燕秋与烟厂老板发生关系在整个小说情节推动中并不显得突兀,因为作者已经在此之前反复暗示筱燕秋的生存困境。因筱燕秋“命中就有两根青衣的水袖”⑨,舞台上她是仙,生活中却依然作为普通人而挣扎,所以不妨说青衣之于筱燕秋,是命运造就性格的体现。

  筱燕秋意识到自己的衰老无法挽回后,“仿佛东流的一江春水,在入海口的前沿拼命地迂回、盘旋,巨大的漩涡显示出无力回天的笨拙、凝重。那是一种吃力的挣扎、虚假的反溯,说到底那只是一种身不由己的下滑、流淌。”⑩她极力挽救,极力坚守自己心中的“自我”美好形象,然而越是想要坚持,却越是不得不向世俗屈服——登台演出就意味着对自己残忍甚至亵渎。在这种艰难的周旋中,她注定走向分裂,走向迷失。在小说接近结尾的部分,筱燕秋的登台可谓是人生中最为满足和闪耀的时刻:“现在她只是自己,是另一个世界里的另一个女人,是嫦娥。”{11}——她体认的存在价值在这一刻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可随之而来的却是与之同等力量的毁灭性悲剧,即小说的高潮和结局部分——春来取代了她的位置进行最后的演出。筱燕秋在此时突然惊醒:“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12}她也在此时彻底地迷失,“像一个走尸”{13},却又在下一刻重新扮上相,在混乱近乎疯狂中仍然选择坚守自己的“嫦娥”,走向毁灭而在所不惜:“清冷月宫里的嫦娥与雪地上筱燕秋温热的经血让人感受到一触即发的毁灭,悲剧美的场景恰如拉奥孔所呈现的激情瞬间”{14}。由此,筱燕秋的自我存在的复杂性与生存困境在小说情节发展过程中就可概括出如下阶段性特征,即“悖论——困境——坚守同迷失的混乱撕扯——癫狂、疼痛和冷的极致——毁灭”。

  三、母题之思:毕飞宇小说的“伤害”

  除却《青衣》,毕飞宇的每部小说几乎都伴随着一种尖锐的“阵痛”,他用心塑造笔下之人,但也毫不留情地围困、刺穿甚至毁灭他们。同其他先锋作家一样,毕飞宇在《青衣》中写灵与肉、精神与世俗,但本文认为,因母题加之他对女性独到的关注思考,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毕飞宇与《青衣》。

  在与汪政的对谈录中,毕飞宇提到了自己创作的母题:“我的创作母题是什么呢?简单地说,伤害。我的所有的创作几乎都围绕在‘伤害’的周围。”{15}显然“伤害”母题也在《青

  衣》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种“伤害”由主人公筱燕秋自身的复杂性为圆点,在小说人物关系网之中扩散:除却筱燕秋的自我伤害,她周围的人也在对她进行伤害,使得本因“青衣”精神而与世俗格格不入的筱燕秋最终选择妥协,将肉体交予世俗处置,在这种生存困境下,精神坚持就显得愈发艰难。“伤害”的最可怕之处也在于此:在灵魂与肉体已然错位的情况下,筱燕秋愈是选择坚守,这种对自己苛刻的和来自她周围人的“伤害”就愈深、愈多,这正是阅读《青衣》过程中感受到的“阵痛”的来源。

  由此,“伤害”母题之下,主人公对自我生命的坚守与迷失相互纠缠,最终毁灭,或者说筱燕秋本身的存在就已经造就了一出悲情的《奔月》,一曲悲剧美的《青衣》。本文认为,由毕飞宇自己的母题之思来看,《青衣》之悲、之痛、之无奈,青衣的自我复杂性和生存困境或许存在一种普适性,而女性角色起到使其入木三分、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将毕飞宇从“擅写女性”的作家这一称号中拿出来,放入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中或是对“人性”的思考、对普世“人”的生存心理探索方面剖析其作品,或许会有更新颖、更深刻的意义可以发掘。

  ①②段吉方主编:《20世纪西方文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87页,第87页。

  ③④⑤⑥⑦⑧⑨{10}{11}{12}{13}毕飞宇:《青衣》,《毕飞宇文集·黑衣裳》,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第195页,第181页,第188页,第171页,第177页,第165页,第190页,第217页,第221页,第221页。

  {14}申霞艳:《后先锋时代小说的成长——毕飞宇论》,《文艺研究》2017年第2期。

  {15}毕飞宇、汪政:《语言的宿命》,《地球上的王家庄》,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378页。

  参考文献:

  [1]毕飞宇.毕飞宇文集·黑衣裳[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2]毕飞宇.地球上的王家庄[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3]段吉方主编.20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刘文.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J].学术交流,2006(7).

  [5]吴义勤.感性的形而上主义者——毕飞宇论[J].当代作家评论,2000(6).

  [6]申霞艳.后先锋时代小说的生长——毕飞宇论[J].文艺研究,2017(2).

  作者:关雨晴,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编辑:李珂E-mail:mzxslk@163.com

篇十二:毕飞宇青衣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分析

le>(毕飞宇《青衣》读后感)-百度文库

  用生命舞一场寂寞青衣

  —读毕飞宇《青衣》有感

  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就是嫦娥!

  ——题记

  青衣是京戏里的一个行当,仅是一个行当而已。

  然而只要你投了青衣的胎,你的骨头就再也不能是泥捏的硬度,只能是水做的柔软,随风飘到任何一个码头,你都是一朵雨做的轻云。

  老天爷创造一个天生的青衣实属难得,筱燕秋就是这其中幸运的一个,或者也可以说是不幸吧.20年前的她因饰演《奔月》中的嫦娥而生,也因嫦娥而衰;20年后的她又因嫦娥而“大放异彩"。至此,她和嫦娥再离不了神。

  再见她华美的亮相,已是时隔20年后,乔炳璋百感交集,惊叹地问这个执着的女人:“你是怎么一直坚持下来的?”筱燕秋没有解释,没有惊讶,只是扬起脸,淡淡地一句:“我没有坚持,我就是嫦娥!”

  筱燕秋把自己的一辈子都活在奔月里,然而终其一生,却都只能是嫦娥的替身。替身而已!嫦娥终究还是飞走了,独把筱燕秋一个人留在了这寂寞苍凉的世上。

  从第一次的登台演出到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停止悔恨,筱燕秋,始终如一地坚守着自己内心最坚实的阵地,顽强倔强地去追求,不惜牺牲一切地去捍卫。有的时候,真的能理解这个带有些许疯狂因子的女子—-她是在奔月中被得到了肯定,爱上了嫦娥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20年前,她并不是不想让李雪芬演,只是她太过投入,根

  本就没有办法停止!她,不过是不允许她心目中完美的嫦娥被李雪芬诋毁罢了。为了所饰演的嫦娥不受侮辱,那个时候的她根本就没有深思,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20年后,她甘愿放弃嫦娥A档,是春来又带给了她所谓的希望-—春来是嫦娥能够继续活在这个世上最充分的理由,筱燕秋从春来身上看到了20年前的自己。可此时的筱燕秋确实是嫉妒了,她嫉妒春来的年轻,嫉妒春来的活力.她是这样地需要春来去找回她自己原本失去的岁月。

  活生生地掐断一个人的黄金岁月,其实比杀死她更让她寒心丧气.力不从心地活着,时时欲罢不能,处处又无能为力.然而红头盖掀起来,B档的筱燕秋却是最先出场的新娘。就这样,她撩起了水袖,把自己嫁了出去.没有新郎,这个世界就是新郎,所有的观众都是新郎!所有的新郎一起盯住了唯一的新娘——筱燕秋完全找回了感觉,她把满腔的块垒抽成了一根绵延的细长的丝,一点一点地吐了出来,缠绕了起来,挥洒了起来。筱燕秋的身体连同她的心窍,一起全都打开了,舒张了,延展了,润滑了,柔软了,自在了,饱满了,接近于透明,接近于自缢,处在了亢奋的临界点。

  她真的不是有意忘了自己只是嫦娥的B档,她真的只是控制不住,太久的压抑也无法抑制此刻的激情,她是嫦娥,只有她才是嫦娥……

  戏终有落幕的时候,带着遗憾,四场已然结束,“嫦娥"终是离开了舞台。她穿着一件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舞动着手中的竹笛,唱着二黄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一去不复还。

  生为青衣的筱燕秋,也许从她一出场,悲剧命运的锣鼓已然敲响。她错就错在太爱戏,太爱嫦娥,爱到把自己华丽的青春都给了嫦娥,而嫦娥能回给她的,却只能是长长的寂寞和荒凉。嫦娥是接近于虚无的女人,是女人的极致境界。但是,“虚无的女人"不是女人,“极致的女人"也不是女人,她们只是一种概念,一种生长在脑海中的概念而已。所以嫦娥不是真正人世间的女人,做嫦娥便做不成真正食烟火的女人了。傻气的筱燕秋一旦下点决定把嫦娥当成自己义无返顾的理想时,就注定了她不能够做一个完整且真实的女人。

  繁华落尽,好不悲凉。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终究是谁演绎了谁?人生虽说入戏,可是人生毕竟不是戏,把演戏当作了生活本身时,只能迷失了生活中的自我,迷失了自我的本性。正如筱燕秋,不管再怎么把嫦娥饰演地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她也不可能是嫦娥。唯一可相比拟的是,吃错药是嫦娥的命运,也成了筱燕秋的命运。多么可笑。人是自己的敌人,一心不想做人,心心念念地只想成仙。

  人是人的原因,人却不是人的结果.人啊,人哪,你在哪里?

  有时候,总觉得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地失去自已挚爱和梦想的过程,而且是永远的失去,这是一个人成长必经的巨大伤痛.而我从筱燕秋的微笑中,看到了她的释怀,看到了她的执著,还有期盼。戏,之于筱燕秋,是一种更高的追求,是生活本身,也是生活的极致。只有在戏里,她才能够真正得到快乐,得到满足,才能真正找到自我,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生活中充满了失望和希望,失望在先,希望在后.有希望就不是悲。就像有的时候,明明知道一切都终将结束,我们还是要学着义无反顾地选择开始。因为只有开始,才能看到希望,看到胜利的曙光!任时光如何流转不息,追逐本身不会灭绝衰微。譬如筱燕秋,甘愿用一生去舞一场寂寞青衣!

篇十三:毕飞宇青衣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分析

le>论毕飞宇小说《青衣》的女性悲剧命运-百度文库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论毕飞宇小说《青衣》的女性悲剧命运

  作者:王雪梅

  来源:《西江文艺·上半月》2015年第06期

  【摘

  要】《青衣》是毕飞宇写作以来较为重要作品,显示了他对女性命运和心理的强烈关注。笔者细致地分析了筱艳秋悲剧命运的生成并以精神分析的“镜像”理论为依据,反思了毕飞宇作为男性作家对女性命运的想像。

  【关键词】镜像;悲剧;女性;自我精神

  毕飞宇(1964-),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青衣》《推拿》《哺乳期的女人》、《平原》等。他发表于2000年的中篇小说《青衣》以其平静如水的叙事与沉痛绵长的故事让人怦然心动。《青衣》讲述了女人的故事,月宫中凌云而舞的嫦娥、舞台上光彩照人的青衣和大地上平凡琐碎生活的筱燕秋,它们成为一种女性形象的隐喻包容了世间所有女子的命运,是千百年来女性生存的缩影,展示了以筱燕秋为代表的现代女性进退失据、无所适从的生存困境和她们困兽犹斗、寻求自赎之路的心灵历程。

  一、现实与精神的碰撞撕裂

  佛洛伊德认为,放纵自己的感觉和情绪,追求自我,从一开始就具有破坏性,与社会规范和约束格格不入。放纵自己,人就成为自己本能的受害者;压抑自己,人就成为社会的受害者。总之,在世俗世界里,人很难成为一个不受伤害的人。筱燕秋的理想信念经受着来自时代,社会观念,人性自身等多方面的考验,最终以精神主体(嫦娥)之死画上句号,谱写了一曲生命悲歌。

  (一)自我精神的执着幻象

  “青衣”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戏剧行当,出一个好青衣是千难万难的事情。“十九岁的燕秋天生就是一个古典的怨妇,她的运眼、行腔、吐字、归音和甩动的水袖弥漫着一股先天的悲剧性,对着上下五千年怨天尤人,除了青山隐隐,就是此恨悠悠”。冥冥之间,筱燕秋与“青衣”有了一种神秘的联系。奔月的嫦娥则是一个标准的“青衣”角色,她是后羿的妻子,但由于射日英雄的光芒是如此璀璨,以至于迫使她仅成为与快刀宝马等价的英雄身边的点缀,而完全掩盖和抹杀了一个美貌鲜活女子应该拥有的千般妩媚、万种风情。为了摆脱这种物化的附庸关系,为了从男性森严统治的缝隙中透漏出自己的光芒,获得自身的独立,嫦娥毅然选择了悲壮地孤身离去。她完美地体现了一个“青衣”应该具有的风骨与神韵:哀婉、幽怨、缠绵悱恻又风情万种,代表了一种不食人间烟火、超凡脱俗的生存境界。筱燕秋迷恋“青衣”表演、陶醉于舞台上与嫦娥一起飞升、如梦似幻的感觉,就是因为这是实现女性自由生存最艺术化的手段。于是,嫦娥、“青衣”、筱燕秋,这些处于不同时代却预示着女性相似命运的意象和人物纠结在一起,演绎了一曲女性生存的悲歌。

篇十四:毕飞宇青衣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分析

le>诗意与悲剧碰撞下的美学——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研究【开题报告】-百度文库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诗意与悲剧碰撞下的美学——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毕飞宇是上世纪末到新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作家,毕飞宇的作品中表达出了对女性世俗生活和普遍命运的深切关怀,他所表现的思想和观念不仅引起读者的巨大反响,而且也引起了评论界的高度关注,很多研究者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毕飞宇的小说进行了微观的个案分析和宏观的总体阐释。批评界对毕飞宇的写作也颇为关注,研究毕飞宇小说不仅具有前沿性,也考验论者的文学情怀。学术界批评虽多,但真正从叙事学角度进行技术分析的文章上不多见。

  为推进对毕飞宇小说创作的研究,深度解析毕飞宇小说中的内涵,本课题拟对近几年来毕飞宇小说作品进行解读,从中挖掘毕飞宇小说中独特的审美取向,并联系中国当代的社会现实对其进行进一步地分析,以期拓展对毕飞宇小说的研究。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内容:

  课题内容的研究主要从诗意化叙事特色、悲剧式的女性形象两个方面分析比较来研究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毕飞宇作品的审美追求在从初期到现在不断地在改变,但是有一些主要的特点却没有改变。从叙事上角度上看,毕飞宇近期的作品逐渐显现出日常化的叙述特点,但是诗意化的叙事却还是始终贯穿在其中的,在语言表达上一直都保持着诗意化的特色。女性视角是毕飞宇作品审美特征中相对最突出的一点,也是研究者们比较关注的方向,毕飞宇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丰满,贴近生活,她们都命运坎坷,多以悲剧结尾。而这样的悲剧性在毕飞宇小说中却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诗意化的叙事与悲剧式的情节铺设给人呈现出一种残酷的美感,让作品的审美由文本层面进一步升华到精神层面。

  提纲:

  序言

  一、轻盈飘逸——毕飞宇小说的诗意之美

  (一)诗意化的语言

  1.语言中的诗情画意

  2.含蓄之美——隐喻与象征

  (二)诗意化的叙事

  1.儿童视角和流动视角

  2.意象营造的诗歌意境

  二、疼痛忧伤——毕飞宇小说的悲剧之美

  (一)悲剧式的女性人物形象

  1.抗争的悲鸣——筱燕秋与玉米

  2.生命与世俗的对抗——三丫

  (二)“伤痛”母题

  1.阴暗私密的人性之恶

  2.儿童与女性的生存悲剧

  三、碰撞,诗意与悲剧绽放的火花

  (一)悲剧的“诗眼”——意象

  (二)互衬互比下的悲和诗

  结语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毕飞宇小说诗意化叙事的形成与表现

  毕飞宇小说中的诗意化从何而来?他的叙事特点是什么?这些都是本问题需要寻找的答案。诗化语言的运用、叙事时间的设置以及叙事角度的选择都是促成了毕飞宇小说的诗意化,这些是研究毕飞宇小说诗意化的主要方向。

  二、毕飞宇小说中的哲学语言与人物塑造间的联系

  毕飞宇小说中总是穿插一些哲学式的语言,这些哲学式的语言读来简单却意蕴尤长,并且与人物命运的选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哲学语言均是出自小说人物的内心,可谓是内心的语言,因此,要研究毕飞宇小说中的悲剧化女性形象,那这些哲学式的语言将是解读人物内心的重要途径。

  三、诗意化的文本语言与悲剧式结尾所形成的审美倾向

  这是本课题的核心问题。诗意化的美好与悲剧的结尾,两个矛盾的碰撞却形成了相辅相成的结果,悲剧结尾使诗意化更加凸显,诗化的语言也让悲剧结尾更加让人叹息,因而两者形成的审美倾向也显得更为独特。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理论分析和作品分析结合的方法以及比较研究法。

  本课题的研究手段主要分为:

  (1)

  搜集资料的方法

  资料的主要来源是文献综述材料、文摘笔记以及报刊期刊资料。文摘笔记是平时听取讲解以及

  讲座过程中所做的有关记录,简单明晰;在理论研究阶段,采用文献资料法,主要通过网上数据库(CNKI系列数据库与中国期刊网)收集参考文献资料,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阅读分析,为文章撰写提供客观的事实依据和理论指导。

  (2)

  分析资料的方法

  分析资料的方法主要是比较法和综合法。综合法是在宏观上对总体情况的把握。比较法则是通过个案的对比,在微观上的把握,比较其相似点与不同点。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第一阶段:2010年11月初—2010年12月末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完成文献综述,进行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11年1月初—2011年3月初

  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完成论文初稿

  第三阶段:2011年3月初—2011年4月初

  提交初稿,与导师交流,根据导师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

  第四阶段:2011年4月中旬

  与导师交流后修改完成论文,提交论文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韦恩·布思.付礼军译.小说修辞学[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何新.美学分析[M].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5】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彭福春译.文化艺术社1991年版

  【6】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M],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7】贾梦玮.“睁开眼睛”与“保护嗓子”——毕飞宇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16)

  【8】毕飞宇作品集《玉米》后记[J].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年版

  【9】毕飞宇、汪政.语言的宿命[J].南方文坛.2002.(4)

  【10】毕飞宇、周文慧.内心的表情——毕飞宇访谈录[J].长江文艺,2003.(12)【11】汪政.“热闹”的毕飞宇[J].南方文坛,2004.(4)【12】宗元,吴冰洁.毕飞宇近作的审美追求[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13】宗元.执著的追求无望的抗争一《青衣》人物解读[J].名作欣赏,2002.(5)【14】周文慧.另类的毕飞宇与毕飞宇的另类[J].襄樊学院学报,2004.(3)【15】夏文先.诗性生存的执着歌者[J].名作欣赏,2007.(5)【16】余静芳.毕飞宇前期小说语言艺术论[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4)【17】吴义勤.感性的形而上主义者——

  毕飞宇论[J].当代作家评论,2000.(6)【18】李俏梅.诗性存在之困厄与迷失——也读青衣[J].名作欣赏,2004.(7)

  【19】张权生.凝重的哲思与诗性的轻盈——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20】GerardGenette,Fictionanddiction[M],CornellUniversityPress【21】SuzanneKeen,NarrativeForm[M],PalgraveMacmillan

篇十五:毕飞宇青衣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分析

le>试说毕飞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青衣》为例-百度文库

  试说毕飞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青衣》为例

  刘阳

  【摘

  要】毕飞宇善于塑造女性人物形象,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令人过目不忘。她们个性独特、不被情爱所束缚、有理想、有追求。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当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加以探讨,对我们全面了解他笔下女性人物应有裨益。

  【期刊名称】《丝绸之路》

  【年(卷),期】2016(000)018

  【总页数】3页(P56-58)

  【关键词】毕飞宇;小说;女性人物;《青衣》

  【作

  者】刘阳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07.67

  在中国当代文坛中有名望的作家不在少数,有个性的作家也非常多。面对这样的情形如果一个作家依然能够杀出重围将大批读者笼络到自己名下,那当然是非常了不起的。现在就有这么一位作家吸引了文学界大多数人的眼球,连中国最影响力的茅盾文学奖都向他投来了青睐的目光,他就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我们之所以要深入的研究毕飞宇及他的作品,其原因是——他别具一格的创作手法,以及他用这种创作手法所呈现出的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1964年,毕飞宇出生在江苏兴化,也就是大小说家施耐庵的故乡。20年后他顺利进入扬州师范学院,就读于中文系,四年后毕业,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故乡的文学气息及后天的文学修养,促使毕飞宇走向了文学之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毕飞宇正式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他采取先写诗歌再写小说的方式进行文学创作。

  文坛上开始小说创作的作家均是由短篇一步步走向长篇的。可毕飞宇一上手就是一部中篇小说《孤岛》,这部小说使毕飞宇走上了文学之路。紧接着他又创作了两部中篇小说《明天遥遥无期》《彼此毫无关联》。之后毕飞宇一步一个脚印,细细品尝着生活中的冷暖,开始了短篇小说的创作。1993年,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创作了《那男孩是我》《卖胡琴的乡下人》等10部短篇小说,接着又是一连串的中篇小说。而立之年新历史小说《上海往事》问世,使他真正意义上完成了小说创作的全过程,成为了文坛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这部小说塑造的小金宝这一女性形象给人印象深刻。自此,毕飞宇的小说创作开始走上了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与探索之路。

  在这之后,毕飞宇创作的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获得了几乎所有短篇小说类的大奖。2000年,毕飞宇创作了中篇小说《青衣》,几乎囊括了当年和次年所有中篇小说类的大奖。2001年,中篇小说《玉米》问世,之后毕飞宇又创作了《玉秀》《玉秧》,将这三部中篇小说扩充为一部连贯的长篇小说。这部长篇小说被国外译作《三姐妹》,在译为外文后获得了非常多的国外大奖。通过这些小说,毕飞宇为读者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女性形象,不顾世俗眼光的惠嫂、敢于追逐理想的筱燕秋、追求自由生活的玉米、极度想改变命运的玉秀、不断助纣为虐的玉秧等等,他将这些人物描绘得淋漓尽致,引人深思。

  2011年,毕飞宇长篇小说《推拿》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他也因此步入著名作家行列。作为作家,毕飞宇无疑是成功者。而成功的助力无疑是他这个“最了解女性的男性作家”塑造的一个个形象鲜明的女性人物。

  毕飞宇众多的作品中最被人称道的是《青衣》《玉米》,这其中的原因,读过这两

  部作品的读者都非常清楚,是因为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研究毕飞宇笔下的女性人物特征,可以拿来深入分析的作品有很多。毕飞宇非常倾向于女性形象的描写,当今文坛能够像他这样对女性进行深入刻画的作家不少,但大都是女性作家,像他这样的男性作家实属罕见,有人称他是当代文坛女性人物刻画第一人。为了能够清晰地对他作品中女性人物有一个把握,本文选择了《青衣》《玉米》作为切入口,对毕飞宇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较完善的分析。

  (一)个性独特,不被情爱所束缚

  《玉米》是毕飞宇的经典之作,作品中描写了三位女性:姐姐玉米,妹妹玉秀和玉秧。文中的母亲生了七个女儿,第八个终于生了个儿子,取名小八子,大姐玉米都能当小八子的母亲了,玉米一个人担当起这个家的重任,受尽了各种艰辛还不停地遭受辱骂,但她是那么坚强,从不向任何人低头,在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能出现这样一位女性实属不易。

  玉米向往自由,一心一意要主宰自己的命运,毕飞宇将这一女性追求自由之路的过程描写得异常生动,玉米在这条路途中艰难前行,但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懦懦弱弱的女性,相反是比任何男性还要坚强的女人,这就让我们见识到了这位女性形象的独特之处。《玉米》的人物有其独特之处,《青衣》也是这样,并且更上一层楼。

  毕飞宇的小说《青衣》问世之后,可谓影响深远。很多作家习惯将男性作为写作的主体,女性形象只是为了衬托男性形象成为一种附庸的存在,就算把女性作为主体来写作,女性基本上也都是一个个为爱痴狂的疯子。毕飞宇笔下的女性人物并不是这样,就拿《青衣》中的筱燕秋来说,她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为之努力,爱情对她来说没有那么重要。爱情不是她生活的全部,她的身心从不被爱情所束缚,小说中对她感情部分也没有过多描写。就如一位学者所说:“《青衣》只关注两个人:男人和女人;《青衣》只关注两件事:幸福和不幸。”①的确如此,毕飞宇更注重对笔下女性人物的个性化的描写,从而反映主人公的内心,这些都与爱情无关。可

  以说,毕飞宇所呈现出来的女性形象,都是社会本质的一种反映。

  (二)有理想,有追求

  《青衣》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看似很平凡的故事,但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其中所要表现出的含义。《青衣》主要讲的是筱燕秋的京剧生涯,她在京剧方面很有天赋,在她19岁的时候,就凭借京剧《奔月》一举成名,其中她扮演的是嫦娥这个角色。这个剧本本来在20年前就已经完成并编排好了,为了庆祝祖国10岁华诞,但该剧并没有得到领导们的赏识,最终只能没于尘埃。但20年后,这个剧本却起死回生了,它被筱燕秋唱红了。筱燕秋是天生的嫦娥,她在舞台上的表现无人能比,简单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唱词,经她身上表现出来别是一番风味,她的身上带着与生俱来的哀伤,她就像一个积怨了几千年的女子,等待着下一刻将这些怨怼都表现给世人看。

  筱燕秋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女性,她爱她的职业,因此她一直执着追求着,她把自己融入了《奔月》这个剧目中,她认为自己就是嫦娥,嫦娥就是自己。这是作为一个艺术表演家最可喜的地方,可以全身心地将自己融入到角色中去,演绎的效果也无人能比,可这也是作为一个艺术表演家最可悲的地方。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这些不足的驱使之下,人们往往会为名利以及一些其他东西蒙蔽了自己的双眼,从而走上不归路,以致后悔莫及,筱燕秋就是这样。

  《青衣》这个故事中,19岁的筱燕秋因《奔月》一剧少年成名,这除了她自身的天赋外,自然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教导,而她的老师则是当时著名的京剧演员李雪芬。在演出《奔月》这个剧目时,筱燕秋是作为A档出演嫦娥一角的,而她的老师李雪芬则甘愿当B档,因为她要给新人,给自己的徒弟更多的机会。演出一共有八场,她们说好筱燕秋先演四场,然后她的老师再演四场。可是结果往往令人意想不到。筱燕秋太喜欢嫦娥这个角色了,她觉得自己就是嫦娥,因此在演完四场之后并没有按照事先说好的把舞台交给自己的老师李雪芬,而是要求继续演出。筱燕秋不

  想把舞台让给任何人,更不想把嫦娥这个角色让给任何人,她想把一切紧紧握在自己手中。的确,筱燕秋所演绎的嫦娥无人能及,而她潜意识里也不愿意其他任何人再去饰演嫦娥,所以她经常用各种方式阻挠老师李雪芬出演嫦娥,她认为嫦娥一角只属于自己,她不能因为任何原因让给别人,她已经将饰演嫦娥一角作为了最高人生追求。可往往事与愿违,剧组要去慰问坦克师了,这次领导们更钟情于李雪芬的演出。领导们作出的决定,就算筱燕秋再怎么不情愿,再怎么阻挠,观众基础再怎么厚实,她也改变不了既成的事实。她只能默默地看着老师李雪芬上台演出,看着老师演出成功后获得的赞誉和阵阵掌声。李雪芬下台后仍旧兴致勃勃,但她并不知道筱燕秋此刻已经嫉妒得快发狂了,所以当李雪芬下台后与筱燕秋讨论角色的问题时,筱燕秋用尖酸刻薄的话堵得老师李雪芬顿时失去了兴致,她不敢相信这些话出自徒弟之口。等李雪芬反应过来之后,随之怒气也一点点上升,她们争吵起来。这时候有个助理端了杯热水过来,本来是准备让李雪芬暖暖手的,谁知道筱燕秋竟然想也不想,就端起这杯滚烫的热水向老师的脸上泼去。顿时,台后乱成一片,李雪芬被送往了医院。筱燕秋站在原地,不知所措。这样的结局,所有人都没有料想到。这样的事件,影响太坏,后果也很严重,筱燕秋当即被封杀。她失去了登台演出的资格,只能当一名默默无名的老师,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也许所有人都认为筱燕秋就这样过一辈子了,但这么多年以来,无论遭受怎样的挫折,无论周边产生多大的影响,筱燕秋始终想重新登上属于自己的舞台,她要继续演嫦娥,她要追逐自己的理想,她相信还有机会。的确,事事就是这么的不可预料,这个机会被筱燕秋等到了。有一个烟厂老板,年轻时很喜欢筱燕秋,他想筱燕秋重新登台,于是他想投资把《奔月》重新拍摄一下。全剧团的人欣喜若狂,筱燕秋更是喜不自胜。于是,筱燕秋为了以最好的姿态登上她日思夜想的舞台,她的首要任务就是减肥。她每天只吃一根黄瓜,要么干脆不吃,她对自己的身体都不管不顾了。但不管怎么努力,岁月仍是在她身上留下了印记,她不得不承认自己老了。但筱燕

  秋并不甘心就这样失去这得之不易的机会,为了让这个剧目顺利演出,她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将A档让给自己的徒弟春来,自己屈居人下。她如此的费尽心机,如此的委屈求全,只是为了一样,她要演嫦娥,只有她才能演嫦娥。就像多年前对待自己的老师李雪芬一样,筱燕秋如今依旧这样对待自己的徒弟,她不想把嫦娥的角色让给任何人,她只允许自己一个人站在舞台上,别人想都不能想。最终,所有人都看不下去她这样霸道的作风了,强硬的将她换了下去,由她的徒弟春来代替她站在这个舞台上。春来在舞台上唱,筱燕秋站在剧院的门口唱。春来在一片叫好声中走下了舞台,筱燕秋却为嫦娥着了魔,她失去了灵魂,她用生命在唱,她失去了理智,她疯了。

  “《青衣》不仅显示了作家广博的京剧知识,也体现了作家以一种悲悯的心境关注着人物的性格命运,筱燕秋的性格是那样丰富,鲜明而深刻,作者同情她钦佩她,并且深刻地感受着她心底深处的那种压抑感,那种痛那种不甘。”②可以看出,在戏剧中,筱燕秋会将自身的哀伤融入进去,将嫦娥演绎得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可在现实中,她又是那么的不可理解、不通人情,这些究其原因都源于她的性格,于是,嫦娥成了她灵魂的栖息地。

  “我时时刻刻在和这个世界较劲,然后,隔三差五弄出一本书来。我较劲的方式很简单,尽一切可能让我感兴趣的事情发生在我的内心。20年了我一直都在重复这件事。我所理解的创造就是重复。”③通过这样的阐释,我们可以看出毕飞宇是一个用心的作家,他在用心写书,一次次地重复,一次次地体会,让他能更好地完成一部作品,将它展现给世人。同时,毕飞宇是一个专心的作家,也是一个有个性的作家,他在创作之中选择重复,而这重复却又是那么的与众不同,这就是毕飞宇。总而言之,性格决定命运,毕飞宇的性格决定了他笔下女性人物的命运,也决定了他笔下女性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了解他笔下女性人物的突破口,我们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人是自己的敌人,人一心不想做人,人一心就想成仙,想成仙的却永远成不了仙,这就是人的宿命,而人却执意要成仙,这就如同吃错药的嫦娥最终换来的只是悔恨和寂寞。”④一位学者如是说。毕飞宇笔下女性的命运就是这样的纠缠与矛盾。有作家曾这样评价《青衣》,她说:“人身上最迷人的东西有两样,一是性格,二是命运,她的深不可测,构成了现实与虚拟的双重世界。现实永远是残酷的,它漫不经心地把玩着人,一喜一悲,一明一暗,一甜枣一巴掌地戏耍着人。但更残酷的是人内心的战争,人与生命本体的作对。这是人的自身力量无法抗拒的悲剧。”⑤这一切都是在说毕飞宇笔下的这位主人公筱燕秋,可见毕飞宇塑造的这一女性形象是多么的成功。

  《青衣》中,筱燕秋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使毕飞宇获得了“妇女作家”的称号,毕飞宇受之无愧。《青衣》是毕飞宇的得意之作,他的这部作品以及其他几部作品中对女性人物的描绘与解读,以及对这些女性人物命运的设定,所表现出来的文学高度,就算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也未必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发现一个人的优点用眼睛便可看出,但要发现一个人的缺点却非常不易,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意掩藏他的缺陷,作为一名作家自然也是如此。毕飞宇就是这位作家,我们很难发现他的不足,但可以肯定的是,毕飞宇在其作品及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方面不可能完美无瑕,正所谓人无完人。正如大评论家李敬泽所言,毕飞宇离类型化作家这条路越来越近了,这就切中了毕飞宇的要害。的确如此,毕飞宇在创造一位位女性人物的同时,的确走上了这样一条路,他似乎对其他类型的作品并不注重,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视这一点,避免其走上类型化、格式化、单一化的小说创作之路。与此同时,我们更加期待毕飞宇能为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能塑造出更具特色并且缤纷多彩的女性形象。

  毕飞宇的小说打破了一般男性作家那种传统的以男性形象为主体、女性形象为客体的创作观念。他不再一味强调男性的优越感,而是将女性放到与男性同等的地位,使女性人物成为真正的文学主体。毕飞宇写出了女性的善良与坚强、美丽与聪慧、追求与理想,也写出了女性的苦难与伤害、不幸与反抗、不公与畸变。他用平实的语言将女性的不屈不挠、女性内心深处的疼痛以及女性在恶劣环境中极度反抗却无力回天的悲惨宿命展现给所有人看,而这些方面往往是被大多数男性作家所漠视的。毕飞宇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往往是一定时代背景的产物,反映了某些历史真实,他从不对女性怀有时代的偏见,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也不再是浅薄和偏激的载体。在他的笔下,呈现更多的是对女性人物的深刻同情和悲悯,以及对其复杂境遇的感叹。

  毕飞宇塑造的一个个女性形象深入人心,他的作品受到了各界的褒奖,荣誉无数,但是想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的路还很长。纵观世界,了解毕飞宇的人还显得很少,辉煌都已成为过去,未来在招引着毕飞宇前进。毕飞宇在一次访谈中流露出了对其他国家女性的关注,女性题材无国界,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相信毕飞宇一定会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有所突破,带给我们更精彩的作品。

  ①舒坦:《毕飞宇入围独立报外国小说奖复评》,《文学教育》,2008年第3期,第157页。

  ②④井维佳:《悲歌的嫦娥——毕飞宇青衣之筱燕秋人物形象分析》,《学苑教育》,2009年第1期,第18页。

  ③毕飞宇:《哺乳期的女人》,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版。

  ⑤付美青:《艺术的殉道者——也读毕飞宇青衣》,《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第120页。

篇十六:毕飞宇青衣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分析

le>毕飞宇小说人物形象解读-百度文库

  毕飞宇小说人物形象解读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就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努力,这种努力的根本目的是寻求人的自由和解放,追求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然而迄今为止,人类始终未能避免异己力量的捉弄,一直未能达到自由与解放的境界。“无论人们放眼社会罗盘所指的任何方向,都将发生异化。”异化使人感受到人生的深度,体验到心灵的呐喊,同时也把人的命运问题尖锐地提到了人的面前,把人带入了对人生的本质与真谛的深思。而表现人的异化的文学作品也从来不乏佳作,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人化促织”,到卡夫卡《变形记》里的“人变甲虫”;从铁凝《法人马婵娟》中的“人变鬼”,到刘庆邦《神木》中的“矿工变恶魔”,作家们高度关注人性异化现象,纷纷把目光投向于这些“人性场上的迷失者”,以期通过文学形象透视人性异化、人性迷失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读毕飞宇的小说,我们会对人性异化有一种新的认识:即人性之所以异化固然有人性迷失者自身人性缺陷的因素,而更主要的则是命运的安排与捉弄,是历史的无情与残酷。

  《青衣》中的筱燕秋“天生就是一个古典的怨妇”,“命中就有两根青衣的水袖”,当她唱红了《奔月》,成为当代嫦娥后,“我就是嫦娥”在她的生命意识里便牢牢地扎下了根。

  这种强烈的意识暗示使她烫伤李雪芬,嫉妒春来,折磨自己。“我就是嫦娥”让筱燕秋在不知不觉间被异化,不但让她丢掉了人格、尊严,还丢掉了人性――包括女性意识和母性意识,既便是嫁给了面瓜,做了家庭妇女,她依然可以把围裙当水袖在厨房里起舞,而一旦有机会重新登台,她就拼命地减肥、堕胎,她不要丈夫,也不要自己,“孩子”在她心目中也没有位置,因为她是嫦娥,而不是女人筱燕秋。胎儿死于腹中,血流遍地时,她身上的女性意识与母性意识也就荡然无存了。她发现“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后,独自在大街上、大风雪中开始了她的疯狂表演。然而这表演表象是疯狂,实质是迷失。她主动迷失掉了俗世的女人――筱燕秋,又被动地失掉了女人的极致――嫦娥;于是,她既不是嫦娥,也不是筱燕秋――那么,我是谁?这一人生的终极追问迫使她逃避到完全的迷乱中,使她成为人性的迷失者。

  如果把筱燕秋的人性迷失完全归咎于她人性的缺陷,归咎于她对工作的追求、对理想的执着,认为这是她迷失自己,进而自觉主动地被异化的根本原因,恐怕是不妥当的。毕飞宇说:“人身上最迷人的东西有两样,一,性格;二,命运。它们深不可测。它们构成了现实的与虚拟的双重世界。筱燕秋的身上最让我着迷的东西其实正是这两样。有一句老话我们听到次数太多了,曰:性格即命运。这句老话因为被重复

  的次数太多,差一点骗了我。写完了这部小说,我想说,命运才是性格。这个结论是狰狞的,东方式的。它决定了人的从动性,它决定了汉语作为被动语态的妥协功能。”毕飞宇在这段论述中明确地阐述了自己对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关系的看法,他的观点是命运决定性格。也就是说,形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命运的安排,而非人物的过失。命运的力量是强大的、深度莫测的,人的一切人性缺陷与盲目行为都不自觉地受到既定命运的掌控与操纵。筱燕秋因为水泼李雪芬而付出了离开舞台二十年的代价,而当她40岁时却因烟厂老板偶然的兴致而重获登台的机会,又因意外怀孕人工流产体力不支丧失独占毡毯的机会,这一切,不是命运给她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么?在《青衣》中,有一段精彩的议论:“人总是吃错了药,吃错了药的一生经不起回头一看,低头一看。吃错药是嫦娥的命运,女人的命运,人的命运。人只能如此,命中八尺,你难求一丈”。这段话可以看做作者对筱燕秋悲剧产生的一种解释。

  正是因为作家持有“命运决定性格”的文学观念,拥有悲天悯人的博大人文情怀,出于对女性这一弱势群体的理解和关爱,才使得作家即便在揭示人性之恶时,也没有用批判的、审视的眼光,没有裸露出鲜明的批判指向。既没有居高临下的俯视,也没有浅薄的怜悯与同情,既没有鲁迅的深刻犀利,也没有余华的严峻冷酷,而是充满着脉脉温情,充满

  着理解与宽容、心疼与伤痛。自始至终,小说的叙事与感情基调都与筱燕秋的喜怒哀乐、筱燕秋命运的跌宕起伏共鸣与共振着。毕飞宇谈到筱燕秋时说:“我不喜欢筱燕秋,不恨筱燕秋,我惟一能做的事是面对筱燕秋。我面对,不是我勇敢,是她们就在我的身边,甚至,弄不好,筱燕秋就是我自己”。“当我动手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我与那个叫筱燕秋的女人已经很熟了,这是真的。在我的身边,筱燕秋无所不在。她心中的那种抑制感、那种痛、那种不甘,我时时刻刻能体会得到。”这段话明确表达出作家对笔下人物的情感认同。

  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化以及生存方式、道德标准的复杂变化,让我们面对着许多诸如金钱、美色、声名、权势等的诱惑,我们的灵魂时刻面临着考验。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大,各种人事关系的复杂紧张,又让我们每时每刻都处在焦虑中,说不定哪一天,我们也会迷失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讲,筱燕秋就是“我”,是“我们”,恐怕这才是筱燕秋这一形象的意义所在。

  《平原》是毕飞宇2005年的新作,在这部长篇中,作家呈现给我们的是“文革”政治意识形态下生命个体的人性和生存状态及其悲剧,表达的依然是对人之存在的深切关怀。人性的扭曲异化,人的迷失在《平原》中得到了更为生动的描述与更为深刻的思索。

  南京知青吴蔓玲到王家庄后就给自己定下了“两要两不

  要”的准则:要做乡下人,不要做城里人;要做男人,不要做女人。公社革委会主任洪大炮随口说的一句“前途无量”让她迷失了自己。为了尽快拉近“和贫下中农的距离”,她的舌头也悄悄拉直了。“是”不再是“是”,而是“四”,“吃”不再是“吃”,而是“吃”。吃饭时“吴蔓玲端着大海碗,和乡亲们一起蹲在地上,几乎像一个叫花子”,“

  吴蔓玲一手捧着大海碗,一手拿着筷子,在大海碗里进行地道战、麻雀战、运动战、歼灭战,四面出击,四面开花,一边吃,一边转。满满尖尖的大海碗,三下五除二,一转眼就被吴蔓玲消灭了。”吃完了,她并不回去,而是“撑着自己的大腿,站起来,打两个饱嗝,再把右手握成空拳头,跷出小拇指,剔剔牙。一边剔,一边和乡亲们聊聊天。”这哪里是一个未婚的南京女青年,分明是乡村邋遢的老大妈!为了“无量”的政治前途,她和男将一样挑大粪,经血湿透了裤管,仍坚持着“轻伤不下火线”。对自己近乎残酷的身体折磨让她变得“又土又丑不说,还又拉挂又邋遢。最要命的是她的站立姿势,分着腿,叉着腰,腆着肚子,简直就是一个蛮不讲理的女混混。”她的青春、美貌、好听的南京话,甚至还有爱情、人性本能的欲望,全被一句“前途无量”遮蔽了,在狂热的政治理想召唤下,吴蔓玲不仅失去了自我意识,还失去了性别意识,甚至失去了人的意识。与狗的亲昵唤醒了她的生命本能,当她从狗身上获得性爱体验时,也就注定了她不

  可能再像正常女性一样生活,她被政治信念和目标异化了,成为人性的迷失者。她是“铁姑娘”,村支书的社会角色要求她应该有的行为举止,特定的脸谱化的面具已经与她内在的人性融为一体,她面具下的真实人性已经被支书这一角色所取代,成为一个空洞“能指”。吴蔓玲是一个完全被时代政治化了的人物,是一个被压抑、被扭曲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是“被侮辱和被损害者”。她的悲剧是历史造成的。

  如果说吴蔓玲迷失于权力,三丫则迷失于爱情,老骆驼迷失于对人的恐惧,顾先生迷失于政治迫害与思想改造……是什么让他们迷失了自我?我想起毕飞宇的话:“生活不只有‘蒙着’的眼睛,也还有一双手”。这双手是命运、是历史、是政治、是权力、是性格……这双手的力量强大无比,对这双手的任何的抗争都是徒劳的、无益的,是注定要失败的。这双手编排的都是悲剧。这一幕幕悲剧让我们心灵震颤的同时也抚慰和丰富我们的心灵。文学是有关心灵的事业,人应该得到同情,文学应当维护人的精神高贵和内心纯洁,在这一方面,毕飞宇的创作是做到了的。他的悲悯几乎无所不在,他以人文情怀贯穿小说始末,用宽容、理解来“久久望着”他笔下的人物,他似乎无意于给他的主人公指出一条救赎之路,他只是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言说他们的欢乐与忧伤、希望与无奈。

  参考文献:

  1.路易斯?夫尔:《什么是异化》,克洛威尔出版公司1969年版,《异化专论集》。

  2.毕飞宇:《问答》,《小说月报》,2000,(7)。

  3.毕飞宇《沿途的秘密》:,北京:昆仑出版社,2002年版。

  史言喜,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教师。

推荐访问:毕飞宇青衣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分析 文学批评 青衣 方法

版权所有:新维文档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新维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新维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50341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