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12篇)

时间:2022-11-20 10:40:06 来源:网友投稿

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12篇)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最能代表中华民俗文化的100个汉字  九、鼎、国。  《中华遗产》由中华书局、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和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  会主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12篇),供大家参考。

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12篇)

篇一: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最能代表中华民俗文化的100个汉字

  九、"鼎、国。

  《中华遗产》由中华书局、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和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

  会主办。该刊主编黄秀芳原本预估评选结果会是见仁见智、千人千字,但最终

  却是令人意外的“英雄所见略同

  ”。“尤其是票数比较集中的汉字,若将它们排列

  起来,几乎就是儒家文化的关键词:

  天、和、礼、道、德、仁、义、忠、信。

  ”和“”字赢得了网上投票的最高票

  数,也获得了台湾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贞德等专家的大力推

  荐。

  侯书议所著的《最美不过是汉字》一书,以甲骨文作为切入点,对这

  100个最中国化的汉字,从其起源意义、历史演变、社会语境以及风俗民情等方

  面,截取其中的某些碎片,进行宏观式而非微观式的解读。

  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

  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

  一、"稳定与持久。

  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

  ”。一身二任根源于古

  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

  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

  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

  始终保持一个姿势

  “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

  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相克。

  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

  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阳。

  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

  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

  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1/12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

  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

  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

  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易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

  的历史也是如此。

  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

  化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

  山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刚

  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

  水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水是一种标准,也是

  一种境界。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体现出道家

  “无为而求治

  ”的哲学

  思想。

  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是吾国吾

  民独有的精神风景。

  茶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

  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

  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年,茶道成为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

  生生即生命,“天地之大德曰生

  ”。把天地看成是不断生化的天地,用生命

  的观点来看待天地、万物和人体器官,是诸多中国文化的内核,表明了中国人

  倾向于在一切事情中寻找一种根本的调和与统一,而不是斗争与混乱。

  耕耕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农业文明出现以后的重大进步。而

  耕地手段的进步,就是社会、经济进步的表现。

  春春表示在太阳照耀下草木萌发,反映了先民对万物生长靠太阳的朴素认

  识。春是生机的象征,也是一年的开始。每到春节,极具装饰性的“春

  ”字遍布

  城乡,成为中国人一年美好希冀的寄托。

  工“工”字承载着中国土木建筑工程发展的丰富文化信息,使中国成为古代

  科学技2/12术高度发达的国度。

  禾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业起源地之

  一。

  "禾,最初指北方的粟。禾穗垂而向根,被古人引为君子不忘本、谦

  虚、感恩的美德。

  休甲骨文中像人靠着大树休息,之后引申有休假、停止、喜乐、美好等意

  思,远超一般人的想象,清晰地展现出中国文字演变的一个缩影。

  田经过人工开发,用于农业耕种的土地,在历史进程中是统治者和人民共

  同关注的焦点,多少历史事件由田地而发生和展开。

  丰远古的氏族部落划定疆域称为

  “丰

  ”。甲骨文中是树木和下方的土堆的形

  象,后引申出草木茂盛,转指人的容貌丰润、体态丰满。中国正是在对丰美、丰富、丰盛等的不断追求中得到发展。

  丝甲骨文中有此字,说明我国丝绸在上古既已出现。丝绸是我国古代的一

  重大发明,在汉代即已远销到欧洲古罗马,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

  农中国自古以农立国,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所以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百姓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那么国将不国。

  家先民由游猎进入定居阶段的标志,是人们生活的依托。因此保家卫国,匹夫有责。

  安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哲学思想。对民是

  “平安

  ”,对国家就是

  “安定

  ”,从国

  家层面而言,安与定、平等既表现为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动态。

  乐甲骨文中

  “乐”字是一把类似二胡的乐器。音乐带来快乐,这个字后来用

  于书写世上一切的快乐。

  道道是处世的原则、事物的本质、宇宙的本质、是宗教,也是方术,人人

  有道,事事有道,是中国人对理想境界最朴素,也是最深刻的体悟。

  法平之如水,法律必须公道,犹如一碗水端平,体现了执着追求社会公平

  的传统中国法律意识。

  圆是古代对

  “天”的形状的朴素认识,即所谓

  “天圆地方

  ”,这种观念影响了古

  3/12代天文学的发展,对建筑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圆”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求

  之

  一。

  "中国哲学首先追求德行的修为,继而作用于外部世界,即

  “内圣外

  王”。“内圣”境界表现之一即圆融、圆通,形成圆满的生存逻辑,从而做一个有

  德行的人。

  儒春秋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悟“觉悟”,看见我的心。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长长的过程。把所有觉

  的瞬间与长长的悟的过程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看见自己的心了。

  佛佛陀释迦牟尼是觉者、知者。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东汉

  时由官方正式引入中国。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佛教在唐代达

  到鼎盛,其信仰在中国历史上有很深厚的根基。戒古代中国的地方官有种

  “戒

  石

  ”,是刻警戒官吏的铭文的石碑,凡事引以为

  “戒

  ”,行事说话多加小心,从道

  德上约束自己,从而成了一种中华美德。

  本“本”是根本,“本草”指中药。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被视为社稷守业

  的不二法门,否则便是

  “舍本逐末

  ”本“末倒置

  ”。

  元中国人把最初的部分称为

  “元”,以元为首,奋勇争先,从春秋时代开始

  成为中国人品质中的一部分。

  中古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群众望见而趋附之。

  “中

  ”不仅有方位

  上居中,居要位的内涵,还有行为处事恰到好处的意蕴。喜怒不过节,度量把

  握恰当,是为

  “中庸

  ”之妙。

  东在五行中,东为木,为春,为生,意喻日出东方。自古以来,中国人观

  察黄河、长江,建立了

  “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

  ”滚“滚长江东逝水

  ”的认识,因此,根深蒂固的内陆文明逐步接纳了海洋文明,融入世界文化的趋

  势。

  土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土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土,也是构成万事

  万物的“五行”之一,对于土地和土地上生长的作物的崇拜,乃有社稷之神的出

  现,社为土地之神,稷为五谷之神,社稷也因此成为国家的象征。

  北阴阳家以玄武表北方,中国人以北为上,有尊北的意思。

  “坐北朝南

  ”的观念深入到中国人的建筑文化和礼仪之中。

  4/12社土生万物,地是先民赖以生存的依托,有土才有国。自古先民春秋祭

  社,平日撮土为堆进行结拜,以及各地都建有土地庙进行肃拜。这些都不是迷

  信,反映了人们对大地的感谢,对国家的崇敬,对疆土的珍视。

  九在中国文化中,“九”是“天地之至数

  ”,上踞于天,下临于地。

  “九”久“”谐

  音,“九”也因此成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表示永恒、喜庆意味的吉祥数字之

  鼎鼎在古代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作为一种重要的宗庙礼器

  家政权的象征。

  ,它又是国

  象形所形成的独特视觉效果,它的庄重感认人不由自主产生信任感,“一言

  九鼎”即是如此。

  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汉语、汉字、汉学、汉人、汉赋、汉朝

  ,,在中国人心中,“汉”几乎成为与

  “中国”有等同的意思了。

  瓷中国为瓷器之国,英文

  China就是瓷”的意思。瓷、茶、丝,作为古代中

  国向世界输出的重要商品,由于影响久远而广泛,往往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也就

  见惯不惊了。

  国

  “国”字记录了中国历史的重要讯息:

  从最初的定居点,到稍后的初级城市,到更加发达的都城,这些被称为

  “国”的所在,是时代风云的汇聚之地。

  “国”字在新中国简化后

  ...帝“帝”字在战国

  以前专属天帝,战国是始以指人间君主,秦以后为

  “皇帝

  ”简称保国古代历史的传述体系中,帝系是中国历史之始,也是古代统治秩序之体现。

  王“王”字像斧钺。古代氏族首领率军打仗,斧钺象征其军事统帅权。进入

  阶级社会,王为最高统治者称谓,王权、王道、帝王文化等有其丰富内涵。也

  有将“王”字型与

  “三才者,天地人

  ”联系起来,说上横为天,下横为地,中横为人,人能上顺天道,下达民意,即为王者,颇具情趣。

  兵兵对中国文化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作战的策略和方法,即兵法。这是世界

  公认的中国智慧,如今已运用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车据说车起源于黄帝时期。先秦以来,就根据不同的用途、等级划分为不

  同的类型,最高级的可以嵌金镶玉,最低级的是不加修饰的本色木材,由此形

  成丰富多彩的车5/12文化。

  宝甲骨文中,“宝

  ”是会意字,表示屋子里有一串玉。在古代,玉是珍稀的东西,也是人们十分财富的表现之

  一。

  "后来,添加了

  “贝”缶“”,由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是汉字形体演变的重要一步。简化后的宝回到了甲骨文的写法。

  龙龙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国上古时期众

  多民族的图腾。

  龙又是中国古代王权、皇权的象征,无论在天上还是在人间,龙都具有很

  高的权威。龙也是几千年来亿万苍生们喜爱和亲近的神灵,丰富多彩的龙文

  化,影响到中国古代的各个方面。

  龙,沟通了中华大地历史上不同民族、信仰的人们的关系,今天仍是海内

  外龙的传人

  ——炎黄子孙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凤凤是古人把很多鸟的美丽部位汇集、变形、组合而成。在神话传说中,它是最有权威的神鸟。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与龙凤有关的内容被称为

  “龙凤文

  化”。

  玉玉是天地华育之精华,不仅有外在美,更有内在美。以玉比德是中国特

  有的观念。以玉作为礼天的主礼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石崇拜

  ”观念的理性升

  华。

  礼礼乐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教化体系,“礼教

  ”十分受

  重视。礼乐之道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足迹四散传播,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待人

  接物的准则和教育子女的良方。

  伦

  “伦”有次序、辈之意。

  “序”在中华文化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古代政治文

  明中的礼制便是以次序为物征。在社会结构层面,等级制的实质也是一种规定

  的次序,破坏了尊卑次序,将被视为

  “儹越

  ”;在社会生活层面,伦理纲常的核

  心还是约定俗成的次序,破坏了既定的长幼关系,即被视为破坏了人与人之间

  的道德关系。

  忠中心为忠。最大的忠诚不是忠于外表,而是内心,正如中国老百姓所说

  的,做事认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恕如心,将心比心,互相理解,做人、读书都应该有这份胸怀。孔子的恕

  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已成为国际间公认的道德黄金律,指导个人及社会间

  的行为准则。

  6/12仁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宗法社会的德性所在。仁者爱人,智者知

  人。

  义狭义的义是社会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广义的义是一切文化。荀子说

  “人能

  群而有义

  ”,从而区别于禽兽,“义”就是文化。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仅是儒

  家提倡,现代也表扬。

  智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

  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

  信人言为信,人无信则不立。信是理想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作为人与其

  他人发生联系的纽带。中国传统社会不是规则社会,而是人情社会,不需要什

  么法律的凭证,但只要言从口出,就要一诺千金,为之负责。

  “诚信

  ”自古以来

  不仅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也是衡量一个团队、政府的考量标

  准,从而为诚信社会的的构建奠定基础。

  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养之,死祭之,永怀之,被视为

  “仁之

  本”。做忠臣孝子,一向是为人的最高境界。孝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一个

  “孝”字,维系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奠定了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

  敬中国人自古对自然、对人保有的尊崇尊敬的心态。做事时要严肃恭敬,把事情做好。

  祭祭祀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先民的思想观念中是件大事,是不忘本的朴素

  思想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良好愿望的反映。几千年来,皇帝祭天地,庶

  民祭祖先,百姓祭神灵,以至今天的祭黄陵、祭孔子,“祭”字已融入我们的生

  活之中,成了一道可观的风景。

  祀甲骨文的“祀”像未成形的胎儿形,本义为求子之祀。繁衍后代在成活率

  较低的古代是民族延续的根本任务,显示中华民族对繁衍后代、教育子女的一

  贯重视。

  祖古人相信,死去的先人能够保护自己家人的平安。从商代甲骨文中对商

  族祖先隆重祭祀的记载,到近代农村祠堂的势力之大,无不显示了中国人对祖

  先神的崇拜。我们今天仍然把自己的国家称为

  “祖国

  ”,把自己的老家称为祖

  籍,把为家族争光叫做

  “光宗耀祖

  ”,把忘本思想和行为斥为

  “数典忘祖

  ”。

  7/12宗示是祖宗神主牌。神主牌所置之屋宇,即为宗。祖与宗是中国古代社会

  祭祀文化的核心,对统治阶级内部稳定和民间社会的和谐起了重要作用。

  福甲骨文

  “福”字似手捧酒樽往祭桌上进奉酒食,是以酒祭神以求降福,后

  引申为神灵所降赐的“福气”。小篆的“福”,一人有田地,有吃喝(口旁),还有

  精神生活(示旁),也算是幸福了。

  寿作为对个体生命延续的最朴实的希冀,“寿”一直是中国社会最普遍的生

  活理想之

  对寿的渴求,也是中国人重视世俗生活,寄希望于现世的精神反映

  神在中国人的原始看法中,神、人、物三个概念并提,指代三种生命形

  态。神字内涵的演化表现观念的大变革,是中国文化史重大特色。因为社会文

  化由个人精神历史的积淀形成,又是个人精神的教养-规范-导引和创新集成

  者。

  仙仙人多住在山上。中国人对仙有一种特别的向往,相信通过修炼可得道

  成仙,也可通过行善在死后上天成仙。而如果在世时作恶多端,死后将下地

  狱。因此,中国人把神仙的生活作为最理想、惬意的追求。

  德西周初年,周人确立了以

  “德”为核心,“以德配天”敬“德保民

  ”的礼乐文

  明,由此开启了中国步入人本社会的大门。在古代,“德”不仅指人的修养和品

  行,更是指对天道、对自然规律的把握与体认。

  真真人就是仙人

  ,字的构成也是上为升天

  ,下为登遐,中间是开天目者。传统

  哲学不在乎事物的真假,而注重研究人际关系,因此就用

  “诚”信“”一类判断人情

  的词来定义真伪。

  善善即良,是人性的本色,是知行的原点。上善若水,于柔中见刚,于纤

  中见强,是进取而内敛。人生苦短

  ,上下求索

  ,但求止于至善。在中国人的哲学理

  念中,有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那就是

  “止于至善

  ”,上升

  到人性的层面来说,那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

  美古人认为一个人除了他的形体之外,还有一种朦胧模糊之感,就是美。

  中国文学艺术讲究意境,“美”字的构形,就是原始意境的萌芽。

  令本义为命令

  ,又可表

  “言辞”,即“辞令”。辞令刻意求美求善,自然使辞令

  被8/12赋予“美善”的内涵,“令”表现了中华语言之美的历史沉淀。最大的令,是每个

  月来自自然、四时节气的命令,即月令、时令。时令之中所包涵的关于人的行

  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的命题,蕴涵着古人天人合一的哲思。

  侠侠客与侠气都是中国先民心中的理想人格,有英雄志趣兼有刀剑功夫的成为侠客,没有拳脚功夫,只有心智上表现痛快淋漓、英雄风范的称为侠气。

  “侠肝义胆

  ”历来是中国人推崇的风骨。

  士春秋以前,士是武士,春秋以后的士是文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知识分

  子的通称,也指一般知识分子,一直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和生长、提炼的主要

  力量。

  名名位代表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中国是个世俗的国家,有无名位、何等

  名位,往往成了一个人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所以中国人看重名位,追求名

  位。名分与权、位、利、禄、誉紧紧捆绑在一起,所以有无名分,成了人们极

  为重视的事。

  文文是汉字的构建基础,“文”指有条理的纹路。古人很看重纹路,这是

  种有规律的存在,西方叫血管,我们叫血脉,同指纹路。水称水文,山称山

  脉。

  武本指军事,但真正深深影响中国的却是

  “武文化

  ”,它诠释了中国人看待

  武力、权势、力量的拥有者的态度。

  书甲骨文

  “书”是人手执毛笔。毛笔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独特的书写和绘

  画工具,因为它富有弹性,表现力强,因此也是形成后世书法艺术的重要物质

  因素。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书

  ”字的构形,形象地体现了中国书

  法艺术的久远起源。

  册古代称编好的竹简为册,后演变成动词,如

  “册封”册“立

  ”,都是国家大

  事。作为动词,其拥有了庄重的意味,而这些大事又被载入史册。

  淡水、火中和,冷热中和,反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和

  “淡定

  ”的处世哲

  学,心态平和、不温不火是为

  “淡定

  ”。“君子之交淡如水

  ”平“平淡淡才是真

  ”是中

  国人看待社会生活的深刻体会。贪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层面是官文化。官文化

  的核心是治人,其特征是人治。在人治的社会里,贪就如同附着在中国文化上

  的斑斑锈迹,伴随着国人几千年。其中是非得失,尤其是

  “只在意今天财富

  ”这

  直观感受在新的时代特别值得我们反思。

  9/12财中国人尊敬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者,而憎恨取财无道的昏君贪官,可以

  说,“财”与“贪”的对弈,一直穿插在中国人的历史进程中。

  鬼鬼文化在中国经过漫长演变,人们对鬼的态度早已超越了最初的畏惧,发展出形形色色的鬼故事

  ,,鬼的世界,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面镜子。

  羞从敬献于神的珍馐,谨呈于帝王贵族的美味,变成了表现内心羞惭,甚

  至于儿女情长的“羞人答答

  ”,汉字中恐怕没有哪个字有

  “羞”字这样兜兜转转、跌

  宕起伏的命运了。

  医对战斗中受到的箭伤进行治疗,箭取出来了,还被规规矩矩地放在匣子

  里。

  “持中守一而医百病

  ”,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

  会百病全无,“中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医学造福百姓、慈惠无穷的智慧与思

  想。

  酒古老的酒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且在祭祀中是必不可少的祭品,沟通人

  神关系的巫觋,更要把酒作为祭祀活动时的重要工具。酒不仅是养生所必须,而且是最重要的药品。酒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饮到尽兴时,文人墨客留下千

  古绝唱;饮到激昂处,将士游侠顾盼自雄,豪气干云。

  粮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个农业国家,粮食收成不仅牵系千家万户生存问

  题,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安危的头等大事。

  民数千年来,中国的“民”扎根泥土,努力攀升。

  “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

  轻。

  ”尽管是一种理想状况,但

  “得民心者得天下

  ”,民其实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

  展方向。

  网细密的渔网不进入鱼塘,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吃,这是中国人最早对于

  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观念。

  “网”字的生命力在于它能由实而虚,由虚

  而实,今天人们生活在网络时代,网更是虚实结合,无处不在,无远弗届。

  堂“堂”是同祖的旁系亲属关系。堂屋同亲属关系发生的牵扯有中华传统文

  化的因由,表现了传统人伦关系与传统建筑格局的奇妙融合。

  井懂得凿井,中国人得以脱离对大河的依赖,可以把生活的地带扩大到更

  远阔的地方;而均分井田,古制八家为一井,先公后私,“井

  ”已经成为代表中

  国人最为依恋的家乡的一个文化符号。

  10/12院住在自己的院子里,是中国人的居住理想。

  “院”是本无言的书,院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养育了一茬又一茬在院里长大的人,传统中国大家庭的形式得以延续数千年。

  年最初的“年

  ”指五谷成熟。粮食收成事关国计民生,因此,占测粮食收成

  也就成为古代统治者最为关心的大事,也是当时知识精英的职责。由于禾谷类

  粮食作物多为一年一熟,因此,“年”成为了最大、最重要的时间节点,而过年

  也就成为人们庆祝丰收,企盼来年风调雨顺最重要的节日。在中国人的心中,“年”是又一个轮回的开始,是一切美好希望的开始,并以诗意浪漫又厚重地植

  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食古文字中,“食”是一个像器皿盛着食物之形,有的字还在旁边加上几个

  点,表示所釜底抽薪提谷物之类。我国的膳食结构与欧美以肉食不同,是以谷

  物为主。远古时代,北方吃小米

  “粟”,南方吃大米

  “稻”。

  羊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发现羊性情温顺善良,不犯众物,繁殖

  能力强,就将其驯养,人与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出于对羊的重视和喜

  爱,赋予羊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如

  “美”善“”祥“”羲“”等,表明古人心中羊确是

  美好、善良、吉祥的象征,并且是知礼义的动物。

  和在浩繁的汉字中,“和”结构简单,人人共识,但却又内涵丰富、意境深

  远。它植根于中国人的血脉深处,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原则与智

  慧,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孔子说

  “君子和而不同

  ”,把

  和看作是人际关系的最佳状态。

  11/12

篇二: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就这个意义上讲,令国人自豪的四大文明都是汉字这个大发明的衍生物。汉字是时代的见证,它跨越时空记录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了宝贵的中华文明。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干年来的历史和真实,知道了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灿烂辉煌的文明。汉字不只是一个载体,也不仅是一种工具,在笔画的组合中,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演变,汉字当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藏,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汉字是铸就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一、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华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同时,汉字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古老的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世界上其他几种古文字早已消失,而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至今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汉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

  统,汉字是传承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其在中华文明的延续过程中所起到的纽带作用功不可没。

  二、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社会需要促进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原始社会时,先民群居生活,彼此之间需要相互沟通、交流,进而产生了语言。但在实际交往中,语言却不能完全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这是因为其无法克服“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为克服这一障碍,就需要有交流的双方都认可的文字符号进行协助,最早的汉字—象形文字就产生了。

  此时的象形文字只是人们交流的辅助工具,并不成系统。当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出现后,由于国家的组织是宏大的,需要用文字来记事、管理,这就需要系统文字的产生。考古证明,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成系统的文字。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由于战国时期,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字,彼此交流很不方便,出于便于管理和沟通的需要,秦始皇颁布全国统一使用小篆的命令,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运动,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小篆笔画屈曲圆转,繁多,不便书写,出于简便快捷的需要,人们将小篆的曲笔拉直,改圆转为折笔,进而产生了隶书。

  其次,汉字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正如上文所说,汉字是为了满足人们互相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记录、表达一定的事物,首先世界上要有这件事物,这就与社会生产力相关。最开始的汉字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容易描绘的事物,如:日、月、山、川、水、火、土、木等,这些都是大自然本身就有的。而后人凭借着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产生了许多新的事物,而表达这些新事物的文字也随之产生了。如:砍伐的“斧”,装东西的“皿”、“盆”、“盂”,捕猎用的“网”等。

  文化和文字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决定汉字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三、从形声字形旁、字声看中国传统文化

  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别的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留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从形声字的形符看古代的物质文化。如“纸”,用“丝”旁,就揭示了我国古代用丝麻纤维造纸。其中表示颜色的词也以“丝”为形旁,如“红、绿、紫”等,说明古代中国丝织业、染织业十分发达的历史事实。在制度文化方面,如以“车”为形符的字,揭示了古代的社会制度。以“车”为形符的字如“辆”“轨”等字,一方面用来说明君子出门不步行的制度,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古代残酷的刑罚制度。

  形声字的声旁就是音符,是用来表音的。例如“华”的声旁“化”“材”的声旁“才”。但也有少数形声字的音符兼表示意义,如“珥”形旁为“王”,声符“耳”与珥在意义上有联系,揭示了当时社会“玉”作耳饰的文化,因为只有王族有玉可带。形声字在日常用字中比例相当大,它蕴涵着古代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

  汉字起源于远古的图画,世界上其他一些古老的民族文字也有相似的过程。如:苏美尔的楔形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其他一些民族的文字都已失传,甚至灭绝。这些民族的后代都相继使用了拼音文字,唯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拥有具有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时要从汉字

  抓起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记录这些遥远而美好内容的载体也正是汉字。

篇三: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最代表中华民俗文化的100个汉字

  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定与持久。

  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相克。

  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阳。

  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易,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

  化,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

  山,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刚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

  水,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是吾国吾民独有的精神风景。

  茶,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年,茶道成为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

  生,生即生命,“天地之大德曰生”。把天地看成是不断生化的天地,用生命的观点来看待天地、万物和人体器官,是诸多中国文化的内核,表明了中国人倾向于在一切事情中寻找一种根本的调和与统一,而不是斗争与混乱。

  耕,耕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农业文明出现以后的重大进步。而耕地手段的进步,就是社会、经济进步的表现。

  春,春表示在太阳照耀下草木萌发,反映了先民对万物生长靠太阳的朴素认识。春是生机的象征,也是一年的开始。每到春节,极具装饰性的“春”字遍布城乡,成为中国人一年美好希冀的寄托。

  工,“工”字承载着中国土木建筑工程发展的丰富文化信息,使中国成为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度。

  禾,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业起源地之一。禾,最初指北方的粟。禾穗垂而向根,被古人

  引为君子不忘本、谦虚、感恩的美德。

  休,甲骨文中像人靠着大树休息,之后引申有休假、停止、喜乐、美好等意思,远超一般人的想象,清晰地展现出中国文字演变的一个缩影。

  田,经过人工开发,用于农业耕种的土地,在历史进程中是统治者和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多少历史事件由田地而发生和展开。

  丰,远古的氏族部落划定疆域称为“丰”。甲骨文中是树木和下方的土堆的形象,后引申出草木茂盛,转指人的容貌丰润、体态丰满。中国正是在对丰美、丰富、丰盛等的不断追求中得到发展。

  丝,甲骨文中有此字,说明我国丝绸在上古既已出现。丝绸是我国古代的一重大发明,在汉代即已远销到欧洲古罗马,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农,中国自古以农立国,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所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百姓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那么国将不国。

  家,先民由游猎进入定居阶段的标志,是人们生活的依托。因此保家卫国,匹夫有责。

  安,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哲学思想。对民是“平安”,对国家就是“安定”,从国家层面而言,安与定、平等既表现为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动态。

  乐,甲骨文中“乐”字是一把类似二胡的乐器。音乐带来快乐,这个字后来用于书写世上一切的快乐。

  道,道是处世的原则、事物的本质、宇宙的本质、是宗教,也是方术,人人有道,事事有道,是中国人对理想境界最朴素,也是最深刻的体悟。

  法,平之如水,法律必须公道,犹如一碗水端平,体现了执着追求社会公平的传统中国法律意识。

  圆,是古代对“天”的形状的朴素认识,即所谓“天圆地方”,这种观念影响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对建筑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圆”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求之一。中国哲学首先追求德行的修为,继而作用于外部世界,即“内圣外王”。“内圣”境界表现之一即圆融、圆通,形成圆满的生存逻辑,从而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儒,春秋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悟,“觉悟”,看见我的心。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长长的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的悟的过程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看见自己的心了。

  佛,佛陀释迦牟尼是觉者、知者。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东汉时由官方正式引入中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在唐代达到鼎盛,其信仰在中国历史上有很深厚的根基。

  戒,古代中国的地方官有种“戒石”,是刻警戒官吏的铭文的石碑,凡事引以为“戒”,行事说话多加小心,从道德上约束自己,从而成了一种中华美德。

  本,“本”是根本,“本草”指中药。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被视为社稷守业的不二法门,否则便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元,中国人把最初的部分称为“元”,以元为首,奋勇争先,从春秋时代开始成为中国人品质中的一部分。

  中,古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群众望见而趋附之。“中”不仅有方位上居中,居要位的内涵,还有行为处事恰到好处的意蕴。喜怒不过节,度量把握恰当,是为“中庸”之妙。

  东,在五行中,东为木,为春,为生,意喻日出东方。自古以来,中国人观察黄河、长江,建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认识,因此,根深蒂固的内陆文明逐步接纳了海洋文明,融入世界文化的趋势。

  土,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土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土,也是构成万事万物的“五行”

  之一,对于土地和土地上生长的作物的崇拜,乃有社稷之神的出现,社为土地之神,稷为五谷之神,社稷也因此成为国家的象征。

  北,阴阳家以玄武表北方,中国人以北为上,有尊北的意思。“坐北朝南”的观念深入到中国人的建筑文化和礼仪之中。

  社,土生万物,地是先民赖以生存的依托,有土才有国。自古先民春秋祭社,平日撮土为堆进行结拜,以及各地都建有土地庙进行肃拜。这些都不是迷信,反映了人们对大地的感谢,对国家的崇敬,对疆土的珍视。

  九,在中国文化中,“九”是“天地之至数”,上踞于天,下临于地。“九”“久”谐音,“九”也因此成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表示永恒、喜庆意味的吉祥数字之一。

  鼎,鼎在古代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作为一种重要的宗庙礼器,它又是国家政权的象征。象形所形成的独特视觉效果,它的庄重感认人不由自主产生信任感,“一言九鼎”即是如此。

  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汉语、汉字、汉学、汉人、汉赋、汉朝??在中国人心中,“汉”几乎成为与“中国”有等同的意思了。

  瓷,中国为瓷器之国,英文China就是“瓷”的意思。瓷、茶、丝,作为古代中国向世界输出的重要商品,由于影响久远而广泛,往往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也就见惯不惊了。

  国,“国”字记录了中国历史的重要讯息:从最初的定居点,到稍后的初级城市,到更加发达的都城,这些被称为“国”的所在,是时代风云的汇聚之地。“国”字在新中国简化后...帝,“帝”字在战国以前专属天帝,战国是始以指人间君主,秦以后为“皇帝”简称保国古代历史的传述体系中,帝系是中国历史之始,也是古代统治秩序之体现。

  王,“王”字像斧钺。古代氏族首领率军打仗,斧钺象征其军事统帅权。进入阶级社会,王为最高统治者称谓,王权、王道、帝王文化等有其丰富内涵。也有将“王”字型与“三才者,天地人”联系起来,说上横为天,下横为地,中横为人,人能上顺天道,下达民意,即为王者,颇具情趣。

  兵,兵对中国文化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作战的策略和方法,即兵法。这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智慧,如今已运用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车,据说车起源于黄帝时期。先秦以来,就根据不同的用途、等级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最高级的可以嵌金镶玉,最低级的是不加修饰的本色木材,由此形成丰富多彩的车文化。

  宝,甲骨文中,“宝”是会意字,表示屋子里有一串玉。在古代,玉是珍稀的东西,也是人们十分财富的表现之一。后来,添加了“贝”“缶”,由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是汉字形体演变的重要一步。简化后的宝回到了甲骨文的写法。

  龙,龙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国上古时期众多民族的图腾。龙又是中国古代王权、皇权的象征,无论在天上还是在人间,龙都具有很高的权威。龙也是几千年来亿万苍生们喜爱和亲近的神灵,丰富多彩的龙文化,影响到中国古代的各个方面。龙,沟通了中华大地历史上不同民族、信仰的人们的关系,今天仍是海内外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凤,凤是古人把很多鸟的美丽部位汇集、变形、组合而成。在神话传说中,它是最有权威的神鸟。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与龙凤有关的内容被称为“龙凤文化”。

  玉,玉是天地华育之精华,不仅有外在美,更有内在美。以玉比德是中国特有的观念。以玉作为礼天的主礼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石崇拜”观念的理性升华。

  礼,礼乐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教化体系,“礼教”十分受重视。礼乐之道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足迹四散传播,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待人接物的准则和教育子女的良方。

  伦,“伦”有次序、辈之意。“序”在中华文化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古代政治文明中的礼制便是以次序为物征。在社会结构层面,等级制的实质也是一种规定的次序,破坏了尊卑次序,将被视为“儹越”;在社会生活层面,伦理纲常的核心还是约定俗成的次序,破坏了既定的长幼关系,即被视为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忠,中心为忠。最大的忠诚不是忠于外表,而是内心,正如中国老百姓所说的,做事认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恕,如心,将心比心,互相理解,做人、读书都应该有这份胸怀。孔子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成为国际间公认的道德黄金律,指导个人及社会间的行为准则。

  仁,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宗法社会的德性所在。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义,狭义的义是社会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广义的义是一切文化。荀子说“人能群而有义”,从而区别于禽兽,“义”就是文化。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仅是儒家提倡,现代也表扬。

  智,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

  信,人言为信,人无信则不立。信是理想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作为人与其他人发生联系的纽带。中国传统社会不是规则社会,而是人情社会,不需要什么法律的凭证,但只要言从口出,就要一诺千金,为之负责。“诚信”自古以来不仅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也是衡量一个团队、政府的考量标准,从而为诚信社会的的构建奠定基础。

  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养之,死祭之,永怀之,被视为“仁之本”。做忠臣孝子,一向是为人的最高境界。孝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一个“孝”字,维系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奠定了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

  敬,中国人自古对自然、对人保有的尊崇尊敬的心态。做事时要严肃恭敬,把事情做好。

  祭,祭祀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先民的思想观念中是件大事,是不忘本的朴素思想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良好愿望的反映。几千年来,皇帝祭天地,庶民祭祖先,百姓祭神灵,以至今天的祭黄陵、祭孔子,“祭”字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了一道可观的风景。

  祀,甲骨文的“祀”像未成形的胎儿形,本义为求子之祀。繁衍后代在成活率较低的古代是民族延续的根本任务,显示中华民族对繁衍后代、教育子女的一贯重视。

  祖,古人相信,死去的先人能够保护自己家人的平安。从商代甲骨文中对商族祖先隆重祭祀的记载,到近代农村祠堂的势力之大,无不显示了中国人对祖先神的崇拜。我们今天仍然把自己的国家称为“祖国”,把自己的老家称为祖籍,把为家族争光叫做“光宗耀祖”,把忘本思想和行为斥为“数典忘祖”。

  宗,示是祖宗神主牌。神主牌所置之屋宇,即为宗。祖与宗是中国古代社会祭祀文化的核心,对统治阶级内部稳定和民间社会的和谐起了重要作用。

  福,甲骨文“福”字似手捧酒樽往祭桌上进奉酒食,是以酒祭神以求降福,后引申为神灵所降赐的“福气”。小篆的“福”,一人有田地,有吃喝(口旁),还有精神生活(示旁),也算是幸福了。

  寿,作为对个体生命延续的最朴实的希冀,“寿”一直是中国社会最普遍的生活理想之一。对寿的渴求,也是中国人重视世俗生活,寄希望于现世的精神反映。

  神,在中国人的原始看法中,神、人、物三个概念并提,指代三种生命形态。神字内涵的演化表现观念的大变革,是中国文化史重大特色。因为社会文化由个人精神历史的积淀形成,又是个人精神的教养-规范-导引和创新集成者。

  仙,仙人多住在山上。中国人对仙有一种特别的向往,相信通过修炼可得道成仙,也可通过行善在死后上天成仙。而如果在世时作恶多端,死后将下地狱。因此,中国人把神仙的生活作为最理想、惬意的追求。

  德,西周初年,周人确立了以“德”为核心,“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礼乐文明,由此开启了中国步入人本社会的大门。在古代,“德”不仅指人的修养和品行,更是指对天道、对自然规律的把握与体认。

  真,真人就是仙人,字的构成也是上为升天,下为登遐,中间是开天目者。传统哲学不在乎事物的真假,而注重研究人际关系,因此就用“诚”“信”一类判断人情的词来定义真伪。

  善,善即良,是人性的本色,是知行的原点。上善若水,于柔中见刚,于纤中见强,是进取而内敛。人生苦短,上下求索,但求止于至善。在中国人的哲学理念中,有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那就是“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那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

  美,古人认为一个人除了他的形体之外,还有一种朦胧模糊之感,就是美。中国文学艺术讲究意境,“美”字的构形,就是原始意境的萌芽。

  令,本义为命令,又可表“言辞”,即“辞令”。辞令刻意求美求善,自然使辞令被赋予“美善”的内涵,“令”表现了中华语言之美的历史沉淀。最大的令,是每个月来自自然、四时节气的命令,即月令、时令。时令之中所包涵的关于人的行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的命题,蕴涵着古人天人合一的哲思。

  侠,侠客与侠气都是中国先民心中的理想人格,有英雄志趣兼有刀剑功夫的成为侠客,没有拳脚功夫,只有心智上表现痛快淋漓、英雄风范的称为侠气。“侠肝义胆”历来是中国人推崇的风骨。

  士,春秋以前,士是武士,春秋以后的士是文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知识分子的通称,也指一般知识分子,一直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和生长、提炼的主要力量。

  名,名位代表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中国是个世俗的国家,有无名位、何等名位,往往成了一个人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所以中国人看重名位,追求名位。名分与权、位、利、禄、誉紧紧捆绑在一起,所以有无名分,成了人们极为重视的事。

  文,文是汉字的构建基础,“文”指有条理的纹路。古人很看重纹路,这是一种有规律的存在,西方叫血管,我们叫血脉,同指纹路。水称水文,山称山脉。

  武,本指军事,但真正深深影响中国的却是“武文化”,它诠释了中国人看待武力、权势、力量的拥有者的态度。

  书,甲骨文“书”是人手执毛笔。毛笔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独特的书写和绘画工具,因为它富有弹性,表现力强,因此也是形成后世书法艺术的重要物质因素。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书”字的构形,形象地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久远起源。

  册,古代称编好的竹简为册,后演变成动词,如“册封”“册立”,都是国家大事。作为动词,其拥有了庄重的意味,而这些大事又被载入史册。

  淡,水、火中和,冷热中和,反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和“淡定”的处世哲学,心态平和、不温不火是为“淡定”。“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才是真”是中国人看待社会生活的深刻体会。

  贪,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层面是官文化。官文化的核心是治人,其特征是人治。在人治的社会里,贪就如同附着在中国文化上的斑斑锈迹,伴随着国人几千年。其中是非得失,尤其是“只在意今天财富”这直观感受在新的时代特别值得我们反思。

  财,中国人尊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者,而憎恨取财无道的昏君贪官,可以说,“财”与“贪”的对弈,一直穿插在中国人的历史进程中。

  鬼,鬼文化在中国经过漫长演变,人们对鬼的态度早已超越了最初的畏惧,发展出形形色色的鬼故事??鬼的世界,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面镜子。

  羞,从敬献于神的珍馐,谨呈于帝王贵族的美味,变成了表现内心羞惭,甚至于儿女情长的“羞人答答”,汉字中恐怕没有哪个字有“羞”字这样兜兜转转、跌宕起伏的命运了。

  医,对战斗中受到的箭伤进行治疗,箭取出来了,还被规规矩矩地放在匣子里。“持中守一而医百病”,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百病全无,“中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医学造福百姓、慈惠无穷的智慧与思想。

  酒,古老的酒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且在祭祀中是必不可少的祭品,沟通人神关系的巫觋,更要把酒作为祭祀活动时的重要工具。酒不仅是养生所必须,而且是最重要的药品。酒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饮到尽兴时,文人墨客留下千古绝唱;饮到激昂处,将士游侠顾盼自雄,豪气干云。

  粮,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个农业国家,粮食收成不仅牵系千家万户生存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安危的头等大事。

  民,数千年来,中国的“民”扎根泥土,努力攀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管是一种理想状况,但“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其实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

  网,细密的渔网不进入鱼塘,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吃,这是中国人最早对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观念。“网”字的生命力在于它能由实而虚,由虚而实,今天人们生活在网络时代,网更是虚实结合,无处不在,无远弗届。

  堂,“堂”是同祖的旁系亲属关系。堂屋同亲属关系发生的牵扯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因由,表现了传统人伦关系与传统建筑格局的奇妙融合。

  井,懂得凿井,中国人得以脱离对大河的依赖,可以把生活的地带扩大到更远阔的地方;而均分井田,古制八家为一井,先公后私,“井”已经成为代表中国人最为依恋的家乡的一个文化符号。

  院,住在自己的院子里,是中国人的居住理想。“院”是本无言的书,院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养育了一茬又一茬在院里长大的人,传统中国大家庭的形式得以延续数千年。

  年,最初的“年”指五谷成熟。粮食收成事关国计民生,因此,占测粮食收成也就成为古代统治者最为关心的大事,也是当时知识精英的职责。由于禾谷类粮食作物多为一年一熟,因此,“年”成为了最大、最重要的时间节点,而过年也就成为人们庆祝丰收,企盼来年风调雨顺最重要的节日。在中国人的心中,“年”是又一个轮回的开始,是一切美好希望的开始,并以诗意浪漫又厚重地植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食,古文字中,“食”是一个像器皿盛着食物之形,有的字还在旁边加上几个点,表示所釜底抽薪提谷物之类。我国的膳食结构与欧美以肉食不同,是以谷物为主。远古时代,北方吃小米“粟”,南方吃大米“稻”。

  羊,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发现羊性情温顺善良,不犯众物,繁殖能力强,就将其驯养,人与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出于对羊的重视和喜爱,赋予羊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如“美”“善”“祥”“羲”等,表明古人心中羊确是美好、善良、吉祥的象征,并且是知礼义的动物。

  和,在浩繁的汉字中,“和”结构简单,人人共识,但却又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它植根于中国人的血脉深处,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原则与智慧,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把和看作是人际关系的最佳状态。

篇四: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从家字中品味中国古代风俗文化(网友来稿)

  乐晓峰

  内容提要:本文考证了“家”字反映的古代婚姻中的风俗文化,从古代“家”的形成、“家”的命名理据及其特征、“家”的字型考证、古人“家”的观念的本质特征和“家”字的词义引申五个方面来展现“家”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

  家

  古代婚姻观

  命名理据

  字型

  词义引申

  汉字素来有历史文化的“古化石”之称,所以,想要了解我们传统文化蕴涵的精髓,似乎就离不开汉字文化的研究。有时,一个字,就能串出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就能勾画出一幅幅精美的古代民风民俗图景。

  在这里,我想聊聊这个“家”字。一说到“家”,仿佛就有一股温馨、甜蜜的滋味萦绕舌间。也许,这就是典型的中国人

  的“家庭情结”。难怪那么多的诗词篇章里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句句言言,总是生生不息,读来定能勾起那些游子们的思乡情怀。看,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无奈;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辛酸,无不征显我们对家的无比眷念。

  就简简单单一个“家”字,细细分析它的来由,古人的家族观念、婚姻观念、价值取向乃至于宗法伦理等方面的文化体认都能从中衍生出来,并得到一一例证。

  (一)“家”的形成

  “家”这个义位的出现要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母系氏族……在对远在六千多年前的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考古中,有许多证据能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婚姻习俗。在母系社会里,我们的先民还处在“族外婚”阶段,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走婚制。女孩长大成人后,家族的长辈们就帮她建一所房子,让她单独居住。以便接受其他氏族的男子的拜访和住宿。黎明时分,这位留宿的男子就会急忙爬起来,回到自己的氏族中去劳动、吃饭、休息。黄昏后,这位男子可以重新面临选择:再次去昨晚那位女子的家中留宿,或是到另一个女子的家中去,或者那儿都

  不去。也就是说,氏族中的男子是居无定所的,他们的全部职责只是繁衍后代。至于哺育和抚养后代,他们无须过问,当然也不用承担家庭的责任,所以家庭成员中并无父亲这种角色的出现。女子怀孕,日后生下的孩子“但认其母不认其父”。与孩子相亲相爱的是孩子的母亲、姨妈、姥姥或者家族中更老的女性长辈。孩子如果是男孩,他长大后依然要像其他男子那样,到外族女子的家中留宿,留下个人血缘的孩子。在这种婚姻状况下,是不可能追究孩子的父亲是谁的。那么,由此推断,“家”形成,就是单身女人的居住处或单身妈妈的居住场所。这种婚姻习俗,直至现在在云南纳西族的走婚制度中,我们仍可见到。

  当然,对于“家”的形成,恐怕还存在其他的看法。比如,有人认为,族外婚的方式可能是两族中的适龄男女青年,到了一定时期,就相约到两族外的中间地带寻觅一个场地,建立一个类似零时“度假村”的新居住地供年轻人们相处,休息。而其间,必定有那么一些年轻人双双对对不愿分离,就形成了两两独居的“小家”。究竟那种说法可靠呢?到下面文中我们再来辨析。

  (二)“家”的命名理据及其显著特征

  任何一种事物的命名都必须概括它的显著特征以表明它的造词理据。“家”字当然也不例外。《说文》:“家,居也。”易家人释文:“人所居称家。”由王力编撰的《王力古汉语字典》查得,“家”、“居”为同源字。家,当然是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无可厚非,既然有了“居”的概念,为何有要造一个“家”出来呢?而且,究竟怎样的居住方式才被称为“家”呢?

  《诗》邶风击鼓:“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可见,古人的居住要求是:走到哪儿,居到哪儿。只要可供藏身栖息即可居。但对“家”的要求一定要高一些。《诗》大雅棉:“未有家室。”又周南桃夭:“宜其室家。”这里的“家室”、“室家”都是说通过一定方式组建起来的。也就是说,“家”是“居”的更高级的形式--存在一定关系的人的小群体的定居。那么“家”的原初就是母系氏族单身母亲之家的标示,因为这是最早的由小群体共

  居产生的居住方式。

  可是,“家”还有一个同源字“嫁”。“嫁”:女子适人,与“娶”相对。列子天瑞:“国不足,将嫁于卫。”张湛注:“自家而出谓之嫁。”到这里,古人的婚姻观已经变成了“女子出嫁才算有家。”故造“嫁”字,就是为了标志父系氏族的出现,女子在婚姻关系中的地位就此完全改观。

  (三)“家”字字形考证

  《说文》:“家,从‘宀’‘豕加’省声。”这里的“豕加”发音为(jiā)。作为形声字,这个“豕加”虽是声旁,但明明白白是公猪的意思。如果作为会意字,从“宀”从“豕加”,“豕加”中有“豕”,房子里面有头猪,还是一样的结果。究竟,这“家”里为什么有一头公猪呢?

  以“豕”作为“家”的一个部件,不论是合意作用,还是组形作用,还是声符,都值得我们探究这猪的来由。前文曾提到,在考古中发现,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中,都有先民豢养猪的遗物证明。这自然可以证明远古的家庭(家族)经济与畜养(家畜代表私有财产)之间的联系。但是,这也不能说明“家”里的温馨和舒适能让一头公猪来享用。

  如果仅仅将猪看成是私有财产的象征,那么就说明古人对于“家”的概念就是要有房子和经济来源即可。那就失去了最初我们了解的古人对于婚姻观的认识的价值和意义。“家”字的出现也就成了私有制产生的标志。是不是这样呢?

  有一个有趣的发现,远古先民在豢养“豕”的时候,会发现野公猪,也就是“豕加”常常在晚上光临他们的猪圈,并且使他们的母猪怀孕,生下一窝小猪崽。这些不请自来的公猪,就像上古时期的男子一样,黎明时悄悄离去。这种相似也许不只是一次巧合。我们的先民创造了“豕加”这个字,是不是为了留下这信息符码呢?这也给我们上文中的那个问题提供了答案:“家”字是远古时期走婚式婚姻风俗的鉴证。

  (四)古人“家”的观念的本质特征

  “家”中的母亲全权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盖屋建房,发展经济生产,支撑这个“家”。这就体现人类自身的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生产的结合,以此构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可见,古人的生殖崇拜是非常明显的,她们认为自己的氏族能得以繁衍生息就是依靠母亲的生养和哺育。于是,“家”的出现就是古人的生殖观念的表现--在以血缘关系维持人的生存群体的远古时代,由于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以及血族战争的频繁爆发,人口的增殖乃是部落或家族生存兴旺的重要保证,由此激发了人们繁衍后代的强烈欲望。与此同时,由于人类控制自然能力的低下,整个生育过程不免时时遇到种种非人力所能抵御的灾难。这就更加深了人类对人口生养的渴求和所谓的生殖崇拜。所以,造“家”字,以征显母亲的地位。

  (五)“家”字词义引申

  “家”字的含义很广泛,仅以四次演变作为参考。

  夫妇互称为家

  泛指亲人

  家口、家小

  以家为概念的小团体

  学术流派,专业人员

  儒家、道家;科学家、行家。

  (名词性)家庭,家乡

  (动词性)以之为家

  “三王家天下”《汉书》

  士大夫的家族

  邦域

  国家

  由此表可见,“家”的含义越来越广泛,地位越来越高。我们中国人的“家庭情结”的文化渊源就在于此吧。

  参考书目:

  1、宋唐.汉字密码.北京.学林出版社,2、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00.3、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4、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北京.北京出社.1981.5、诗经.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作者邮箱:******************[从家字中品味中国古代风俗文化(网友来稿)]

篇五: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从方言汉字看民俗文化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标志,具有悠久历史的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了汉族先民的各种社会生活状况。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都贮存着丰富的信息。探究汉字信息内蕴,可窥见其所承载的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领略传统文化的奥秘,了解先民的社会生活状貌,进而体悟汉字作为一种文化元素的奇妙精深。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即传统的民间风俗,包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着当地民众的的生产、生活、风尚、习俗等诸多内容,渗透于广大民众的生活之中,折射出民众的心理与精神面貌。

  语言离不开文化而存在,方言与地方的民俗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四川为古巴蜀之地,而川北南充作为古巴人居住地,其方言反映了自己特有的民间风俗习惯和文化传承。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本文撷取川北南充地区一些方言词语,从字形、字义与字音三方面探讨汉字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一、从字形看民俗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字形具有可解性,它最大的特点是因形示义、义寄于形,独具以字形直接表义的特色,其字形贮存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许多汉字直接或间接地传示古代道德、风俗、服饰、器物等内容,特别是会意字,可以说一个字就是一幅风俗画。

  如过去南充女子出嫁时有“哭嫁”的习俗,就是出嫁前夜,亲朋好友围坐于堂中,出嫁女子居中而坐,边哭边唱,向亲朋好友哭诉离家前的悲伤与迷茫,表达不舍、感恩等感情。汉字表达“哭”的意思,有“哭”“泣”“号”等字。为什么“哭嫁”用“哭”字呢?“哭”,《说文解字》:“哀聲也。从吅,獄省聲。”“哭”字上面的“吅”,即“喧”,两个“口”表示哭时的声多且大。而“哭”“泣”“号”的区别:“哭”有声有泪、“泣”无声有泪、“号”有声无泪。很明显,只有“哭”才能准确地反映女子出嫁时又流泪

  又诉说的情景和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哭嫁”时的情景,活脱脱一幅川北民间传统婚嫁的风俗画。

  川北地区为未婚女子找到婆家,嫁出女儿,女方家称之为“放人户”“打发女”。先来看看“放”的意义。“放”,《说文》:“逐也。从攴方聲。”“攵”是手拿鞭子或者棍子击打,“放”的本义驱逐流放,常说的放牛、放羊就有“驱赶”之意。把嫁出女子称为“放”,一是表现女子出嫁,不舍娘家,要赶着离开;二是表现女子地位低,出嫁离家如放牛放羊一样把她驱赶到别人家。再看“打发”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使离开。”为什么嫁女用“发”字?“发”(發),《说文》:“射发也。”即把箭射出去。嫁出之女如离弦之箭,落到别处,一发不归。离开娘家,去到婆家,从此以夫家为己家,除偶尔回娘家看看,无特殊情况不会再回娘家长期生活。以“打发”说女子出嫁,颇有“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之意。

  女子嫁人后为人妻、为人婦,川北地区称妻子一般称为“屋里”或“屋头的”。先来看“婦”字字形:左边是女子,右边是扫帚。造字本义:已婚的女子,在家扫地做家务的女主人。再比较“妇”和“男”两个字,“妇”是主内、做家务的女人;“男”是主外、耕田种地的劳动主力。川北地区称妻子为“屋里”或“屋头的”,意思是妻子在家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不在外面抛头露面。此“屋里”或“屋头的”的方言称呼正合“婦”字造字的形体意义。

  二、从字义看民俗

  早起汉字,以象形、会意字为主,真实地记录着先民的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沈兼士先生在《研究文字学“形”与“义”的几个方法》中指出:“应用象形、会意两原则的文字,大多直接或间接地传示古代道德、风俗、服饰、器物等的印象到现代人的心目中,简直说它是最古的史,也不为错”。下面以川北南充地区几个方言词语为例,从字义分析当地的风俗习惯。

  例一,“打牙祭”。此词在四川地区应用很广,主要指“吃肉”,特别是很久没有吃肉,突然吃一顿就说是“打牙祭”。据说这个词来源有三

  种说法:一是古时候每月初一,十五用肉祭拜厨师祖师爷易牙,称为“牙祭”;二是祭神祭祖后分吃祭肉,称“牙祭肉”;三是古时军营有“牙旗”,每逢农历初二、十六日,杀牲祭旗,其肉祭后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祭”字字形,左上边是牲肉(“月”),右上边是手(“又”),中间像祭桌,本义是以手拿肉放在祭桌上供奉神灵祖先。“祭”与“拜”的区别是:“祭”着重有肉,“拜”着重人跪拜。“牙祭”说明是以肉入口,让牙沾肉,只有蔬菜没有肉吃不称“打牙祭”,民间说吃肉叫“打牙祭”,这与“祭”的本义是紧密相连的。

  例二,“舂”。这个字在川北口语中用的特别多,吃主粮要舂米,舂麦子;吃辅料要舂花椒、舂大蒜;端午节要“舂糍粑”。舂,《说文》:“从廾持杵临臼上,捣粟也。”“廾”是两手捧物,意思就是把东西放在是臼或钵里,两手持杵棒捣去皮壳或捣碎烂。民间用这个词,具体形象地再现了没有现代化设备的人们的生活用具和生活方式。特别“舂糍粑”反映了川北地区民间节日风俗,端午节各家各户都要吃糍粑,做法是先把糯米蒸熟,然后放入石臼中,一人或多人手持棒子,用力舂石臼中的糯米,直到捣烂为止,拿出做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圆饼,大家分而食之。一个“舂”字,十分形象地反映了做糍粑的动作和大家齐心合力、其乐融融的情景。

  例三,“颈”。川北人称脖子为“颈子”或“颈项(hang)”。

  其实古汉语中“颈”与“项”意义有区别,“颈”指脖子前部,“项”指脖子后部。南充方言“颈子”代指整个脖子,川北民间称上吊死亡的人为“吊颈鬼”,其实就区分了“颈”和“项”的不同,因为吊的肯定是脖子的前部,堵塞了气管,人才会死亡。这个方言词语与汉字词义非常吻合,再现了民间词汇的生动形象。

  三、从字音看民俗

  方言是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一个族群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的文化信息。每个地方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地区方言与全民族语言存在较大差异,但在一些用法上又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

  川北方言中,有些字的發音与普通话语音不相同,但其用法或发

  音与古汉语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例如,古汉语有“合音词”,即相邻的两个音节产生融合而变为一个音节,合二字之音为一个字,实为两字之义。如“诸”,就是“之乎”的合音,“叵”就是“不可”的合音。而川北方言中,在搞不清楚别人做某一件事时,常常说“爪(zhua)子”,其中“爪”就是“做啥”的合音,属于发音的一种特殊现象,与古汉语“合音词”相同。再如川北方言中一些字的发音,与普通话发音不同,但却与古音的发音相同或相近。如“敲”,普通话读“qiāo”,而川北方言说“kāo”。《说文》注“敲,口教切”,依反切注音之方法,音近“kao”。《庄子·天地》“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一句也可佐证,这里“考”通“敲”,意思是金石做乐器是有声音的,但是你不去敲打不会鸣响。“考”是借字,而借字是以音同或音近为基础,这说明“敲”之古音与“考”发音相同或相近。南充方言“敲”的发音kāo,与“敲”的古音是颇为相同或者相近的。

  以上虽然仅对川北南充方言中某些字词进行了分析,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语言文字和民俗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文字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是先民智慧的结晶,贮存着难以穷尽的信息,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智慧的启迪。于省吾在《甲骨文今释林·序》中说:“中国文字的某些象形字和会意字,往往形象地反映古代社会活动的实际情况,文字本身也是珍贵的史料。”因此,把文字与地方民俗文化结合起来研究,探讨汉字蕴含的文化信息与民间风俗的关系,由地方特有的民俗印证其相应汉字的文化内涵,进而对了解当地民俗的起源、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篇六: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令狐采学创作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令狐采学

  学号:40812208班级:汽车办事工程12102姓名

  :陈露露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帮助性交际工具。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记载和蕴涵着古人的造字办法、造字心理,今人通过这些可进而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从中我们能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一、汉字与文化的渊源

  汉字是历史的记录器、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并且世代相传下去,使中国文化永存不朽,通过汉字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文化和文字相互增进相互影响共同成长,民族文化的成长是决定汉字产生和成长的因素。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水平的标记。文字经历了漫长的成长过程,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因相互交际的要求而产生语言,但语言贮存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于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各种物件做成符号,来帮忙记忆。随着社会的成长,从氏族到部落,到后来国家的呈现,交际的地区规模越来越年夜,也就促使了文字的成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长。中国文字纵的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脉相承下来的,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成长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自尊、自强,使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文化的集合体,并且从多个方面表示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风气习惯等,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世代相传,发扬光年夜。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残暴的西方古代文明。今天,汉字与硅片结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衰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

  二、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痕迹

  (一)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代文化

  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另外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存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1/3的信息。从形声字的形符看古代的物质文化。如“纸”,用“丝”旁,就揭示了我国古代用丝麻纤维造纸。其中暗示颜色的词也以“丝”为形旁,如“红、绿、紫”等,说明古代中国丝织业、染织业十分发财的历史事实。在制度文化方面,如以“车”、“女”为形符的字,揭示了古代的社会制度。“女”字旁的字与上古的母系社会制度有关,立姓和造字方面都从女,如西周时期的“委、姬、姚、妃”等姓。以“车”为形符的字如“辆”“轨”等字,一方面用来说明君子出门不步行的制度,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古代残暴的刑罚制度。

  (二)从形声字的声旁看古代文化

  形声字的声旁就是音符,是用来表音的。例如“花”的声旁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化”,“财”的声旁“才”。但也有少数形声字的音符兼暗示意义,如“珥”从王从耳(玉用在左边形旁写作王),声符“耳”与珥在意义上有联系,揭示了那时社会“玉”作耳环的文化。形声字在日经常使用字中比例相昔时夜,它蕴涵着古代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

  三、从会意字看汉民族文化

  汉字的造字办法是古老的,表意方法是直接的。它是先民思维方法的产品,是我国古代某些文化信息的鲜明提示和指向。我们可以阐发汉字来探询先民的思想轨迹,而最能反应古人思想确当属会意字。它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符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字,从而暗示一个新的意义。会意字在造字过程中反应了汉民族思想成长过程,表示了汉民族的思想文化。

  (一)会意字所所反应的“天人合一”观

  “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和谐一致,天道与人道的合一,是我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思想。下面一组会意字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采,从木从爪,暗示采摘树上的果子。休,从人从木,暗示人靠在树上休息。以上几个字均反应了人与人的关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将人或人的身体部位和自然事物组合在一起,即可构成一个新字。这个字在暗示一个新的意义的同时,也向我们传递了丰富的信息,人与自然处于紧密的联系之中。“采”反应了古人的生产劳动情况,“休”反应了古人的休养生息,汉字中类似的会意字很多,反应了人们的衣住行、生老病死、生产、劳动等方面。

  (二)会意字结构所体现的汉民族审美观

  令狐采学创作

  令狐采学创作

  2/3在汉字中象形字和指事字为独体字,结构相对简单,形声字和会意字为合体字。相对来说,会意字的结构最庞杂,因为会意字的意符多,至少两个,多达五六个。那么多的意符如何结合在一起,则显示了汉民族的审美观。会意字若由两个意符组成,上下、左右、内外,无论哪种结构,都表示了平衡和对称美。会意字若由三个意符构成,则呈品字型排列,如“众、森、品、晶”等。如果呈现四个意符,则上下各二,组成一个正方形。若由多个不合的意符组成,那么则会年夜致上构成一个正方形。所以我们称汉字为“方块字”。方块字较稳定,朴直之形也体现汉字的整饬美,便于规范。因此我们可以说汉字是工具与艺术的结合,具有汉民族审美积淀

  从以上简单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它使我们更能深刻且客观的了解到我们任何一段历史的兴败,它为我们了解中国文化掀开了一扇十分重要的窗户。

  令狐采学创作

篇七: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试论汉语言和汉民族文化

  摘

  要:文化与语言关系密切,文化的形成和表达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是文化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拟从汉字、语序和流水句三个方面讨论汉语言和汉民族文化的对应关系。汉语言与汉民族文化的研究对拓宽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汉语;汉民族;文化;语言

  一、语言、文化的定义及关系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最早来自于德语kultur。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辞海》中解释“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语言观会导致不同的语言理论,产生不同的语言研究力法,追求不同的语言研究目标和结果。潘文国(2001:106/2002:83)先生提出“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语言是民族的世界观”是更为妥当的提法。

  文化与语言二者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是文化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不是文化之外游离存在的客体,而是文化整体中有其自身结构,而且自成体系的特殊部分。一切文化活动和文化创造都离不开语言的作用,所以文化的积累也都保存在语言的信息系统之中。语言不仅是文化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总体中最核心的部分(张公瑾,陈建民、谭志明主编,1993:344-346)。语言和文化互相渗透,互为因果,互相制约,互相推动。

  二、汉语与汉民族文化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发达的语言之一。汉民族文化也是世界上最丰富、最灿烂的文化之一。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在语言大系统的不同层次上。汉民族文化的鲜明特点在汉语言中呈现以下一些表征:

  1.汉字

  汉字是汉族创造的独特的产物,可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中国文化。汉字平面型的方块形体能够比线型的拼音文字存储更多的信息量;汉字的表意特征使其具有超方言的功能,将数十亿汉语使用者维系在一个完整的汉文化系统内,使这一文化中的各个民族都能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汉字多采用形声字方式字乳新字,为汉语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粱,是汉人观念中的中心主题。汉字同西方表音文字的不同特质,造成了中国语言学传统与西方语言学传统的差异。

  2.语序

  语序是各级语言单位在上一级语言单位内的排列次序。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在语言的组织中,语义的搭配是决定语序的最重要和第一位的手段。张世禄(1939)提出“凭语序而建立范畴,集范畴而构成体系”,把语序在语法研究中的作用提到了极高的地位。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注重整体和谐,注重综合概括,因此其思维模式和言语观倾向于寻求整体和笼统,具有整体思维的特点。汉民族习惯于概括综合,往往从整体入手,认识和处理个体间的关系。汉语逻辑关系常常按先因后果,先假设后论证,先叙事后表态,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强到弱,由一般到具体的次序排列。

  3.流水句

  中国哲学、艺术和语言注重心理时空观,反映在句法层次上,表现为汉语“流水句”式的时间型构造。这也是汉语语法成为意合语法背后的文化因素。意合(parataxis)指通过意思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将句子合在一起。汉语的“流水句”是靠“意合法”组织起来的。在叙述事实过程和动作先后的句子里,可以包含两三个、甚至十个八个小句,小旬与小句之间没有连词,完全依靠意合,一切以达意为主,“辞达而已矣”。这正是汉语口语里流水句出现频率高的原因,也是汉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汉语语句结构上的反映。汉语的这种特征是和汉族人的整体观念、直觉妙悟的文化心理分不开的。

  三、结语

  语言与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不同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不同语言,文化差异表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一种语言是一个民族所观察到的客观世界的缩影,民族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社会生活、风土民情等,都会充分反映在语言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可以为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和民族学等人文学科提供真实可靠的事实依据。同时,汉语言与汉民族文化的研究对拓宽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建民.1999中国语言与中国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罗常培1989/1996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

  潘文国.1997.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苏新春2006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周振鹤、游汝杰2006方言与中国文化(第二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篇八: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最代表中华民俗文化的100个汉字

  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定与持久。

  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相克。

  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阳。

  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易,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

  化,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

  山,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刚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

  水,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是吾国吾民独有的精神风景。

  茶,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

  .年,茶道成为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

  生,生即生命,“天地之大德曰生”。把天地看成是不断生化的天地,用生命的观点来看待天地、万物和人体器官,是诸多中国文化的内核,表明了中国人倾向于在一切事情中寻找一种根本的调和与统一,而不是斗争与混乱。

  耕,耕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农业文明出现以后的重大进步。而耕地手段的进步,就是社会、经济进步的表现。

  春,春表示在太阳照耀下草木萌发,反映了先民对万物生长靠太阳的朴素认识。春是生机的象征,也是一年的开始。每到春节,极具装饰性的“春”字遍布城乡,成为中国人一年美好希冀的寄托。

  工,“工”字承载着中国土木建筑工程发展的丰富文化信息,使中国成为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度。

  禾,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业起源地之一。禾,最初指北方的粟。禾穗垂而向根,被古人引为君子不忘本、谦虚、感恩的美德。

  休,甲骨文中像人靠着大树休息,之后引申有休假、停止、喜乐、美好等意思,远超一般人的想象,清晰地展现出中国文字演变的一个缩影。

  田,经过人工开发,用于农业耕种的土地,在历史进程中是统治者和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多少历史事件由田地而发生和展开。

  丰,远古的氏族部落划定疆域称为“丰”。甲骨文中是树木和下方的土堆的形象,后引申出草木茂盛,转指人的容貌丰润、体态丰满。中国正是在对丰美、丰富、丰盛等的不断追求中得到发展。

  丝,甲骨文中有此字,说明我国丝绸在上古既已出现。丝绸是我国古代的一重大发明,在汉代即已远销到欧洲古罗马,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农,中国自古以农立国,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所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百姓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那么国将不国。

  家,先民由游猎进入定居阶段的标志,是人们生活的依托。因此保家卫国,匹夫有责。

  安,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哲学思想。对民是“平安”,对国家就是“安定”,从国家层面而言,安与定、平等既表现为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动态。

  乐,甲骨文中“乐”字是一把类似二胡的乐器。音乐带来快乐,这个字后来用于书写世上一切的快乐。

  道,道是处世的原则、事物的本质、宇宙的本质、是宗教,也是方术,人人有道,事事有道,是中国人对理想境界最朴素,也是最深刻的体悟。

  法,平之如水,法律必须公道,犹如一碗水端平,体现了执着追求社会公平的传统中国法律.

  .意识。

  圆,是古代对“天”的形状的朴素认识,即所谓“天圆地方”,这种观念影响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对建筑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圆”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求之一。中国哲学首先追求德行的修为,继而作用于外部世界,即“内圣外王”。“内圣”境界表现之一即圆融、圆通,形成圆满的生存逻辑,从而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儒,春秋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悟,“觉悟”,看见我的心。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长长的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的悟的过程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看见自己的心了。

  佛,佛陀释迦牟尼是觉者、知者。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东汉时由官方正式引入中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在唐代达到鼎盛,其信仰在中国历史上有很深厚的根基。

  戒,古代中国的地方官有种“戒石”,是刻警戒官吏的铭文的石碑,凡事引以为“戒”,行事说话多加小心,从道德上约束自己,从而成了一种中华美德。

  本,“本”是根本,“本草”指中药。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被视为社稷守业的不二法门,否则便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元,中国人把最初的部分称为“元”,以元为首,奋勇争先,从春秋时代开始成为中国人品质中的一部分。

  中,古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群众望见而趋附之。“中”不仅有方位上居中,居要位的内涵,还有行为处事恰到好处的意蕴。喜怒不过节,度量把握恰当,是为“中庸”之妙。

  东,在五行中,东为木,为春,为生,意喻日出东方。自古以来,中国人观察黄河、长江,建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认识,因此,根深蒂固的内陆文明逐步接纳了海洋文明,融入世界文化的趋势。

  土,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土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土,也是构成万事万物的“五行”之一,对于土地和土地上生长的作物的崇拜,乃有社稷之神的出现,社为土地之神,稷为五谷之神,社稷也因此成为国家的象征。

  北,阴阳家以玄武表北方,中国人以北为上,有尊北的意思。“坐北朝南”的观念深入到中国人的建筑文化和礼仪之中。

  社,土生万物,地是先民赖以生存的依托,有土才有国。自古先民春秋祭社,平日撮土为堆进行结拜,以及各地都建有土地庙进行肃拜。这些都不是迷信,反映了人们对大地的感谢,对国家的崇敬,对疆土的珍视。

  九,在中国文化中,“九”是“天地之至数”,上踞于天,下临于地。“九”“久”谐音,.

  .“九”也因此成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表示永恒、喜庆意味的吉祥数字之一。

  鼎,鼎在古代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作为一种重要的宗庙礼器,它又是国家政权的象征。象形所形成的独特视觉效果,它的庄重感认人不由自主产生信任感,“一言九鼎”即是如此。

  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汉语、汉字、汉学、汉人、汉赋、汉朝……在中国人心中,“汉”几乎成为与“中国”有等同的意思了。

  瓷,中国为瓷器之国,英文China就是“瓷”的意思。瓷、茶、丝,作为古代中国向世界输出的重要商品,由于影响久远而广泛,往往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也就见惯不惊了。

  国,“国”字记录了中国历史的重要讯息:从最初的定居点,到稍后的初级城市,到更加发达的都城,这些被称为“国”的所在,是时代风云的汇聚之地。“国”字在新中国简化后...

  帝,“帝”字在战国以前专属天帝,战国是始以指人间君主,秦以后为“皇帝”简称保国古代历史的传述体系中,帝系是中国历史之始,也是古代统治秩序之体现。

  王,“王”字像斧钺。古代氏族首领率军打仗,斧钺象征其军事统帅权。进入阶级社会,王为最高统治者称谓,王权、王道、帝王文化等有其丰富内涵。也有将“王”字型与“三才者,天地人”联系起来,说上横为天,下横为地,中横为人,人能上顺天道,下达民意,即为王者,颇具情趣。

  兵,兵对中国文化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作战的策略和方法,即兵法。这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智慧,如今已运用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车,据说车起源于黄帝时期。先秦以来,就根据不同的用途、等级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最高级的可以嵌金镶玉,最低级的是不加修饰的本色木材,由此形成丰富多彩的车文化。

  宝,甲骨文中,“宝”是会意字,表示屋子里有一串玉。在古代,玉是珍稀的东西,也是人们十分财富的表现之一。后来,添加了“贝”“缶”,由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是汉字形体演变的重要一步。简化后的宝回到了甲骨文的写法。

  龙,龙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国上古时期众多民族的图腾。龙又是中国古代王权、皇权的象征,无论在天上还是在人间,龙都具有很高的权威。龙也是几千年来亿万苍生们喜爱和亲近的神灵,丰富多彩的龙文化,影响到中国古代的各个方面。龙,沟通了中华大地历史上不同民族、信仰的人们的关系,今天仍是海内外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凤,凤是古人把很多鸟的美丽部位汇集、变形、组合而成。在神话传说中,它是最有权威的神鸟。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与龙凤有关的内容被称为“龙凤文化”。

  玉,玉是天地华育之精华,不仅有外在美,更有内在美。以玉比德是中国特有的观念。以玉作为礼天的主礼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石崇拜”观念的理性升华。

  礼,礼乐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教化体系,“礼教”十分受重视。礼乐之.

  .道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足迹四散传播,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待人接物的准则和教育子女的良方。

  伦,“伦”有次序、辈之意。“序”在中华文化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古代政治文明中的礼制便是以次序为物征。在社会结构层面,等级制的实质也是一种规定的次序,破坏了尊卑次序,将被视为“儹越”;在社会生活层面,伦理纲常的核心还是约定俗成的次序,破坏了既定的长幼关系,即被视为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忠,中心为忠。最大的忠诚不是忠于外表,而是内心,正如中国老百姓所说的,做事认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恕,如心,将心比心,互相理解,做人、读书都应该有这份胸怀。孔子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成为国际间公认的道德黄金律,指导个人及社会间的行为准则。

  仁,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宗法社会的德性所在。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义,狭义的义是社会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广义的义是一切文化。荀子说“人能群而有义”,从而区别于禽兽,“义”就是文化。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仅是儒家提倡,现代也表扬。

  智,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

  信,人言为信,人无信则不立。信是理想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作为人与其他人发生联系的纽带。中国传统社会不是规则社会,而是人情社会,不需要什么法律的凭证,但只要言从口出,就要一诺千金,为之负责。“诚信”自古以来不仅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也是衡量一个团队、政府的考量标准,从而为诚信社会的的构建奠定基础。

  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养之,死祭之,永怀之,被视为“仁之本”。做忠臣孝子,一向是为人的最高境界。孝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一个“孝”字,维系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奠定了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

  敬,中国人自古对自然、对人保有的尊崇尊敬的心态。做事时要严肃恭敬,把事情做好。

  祭,祭祀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先民的思想观念中是件大事,是不忘本的朴素思想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良好愿望的反映。几千年来,皇帝祭天地,庶民祭祖先,百姓祭神灵,以至今天的祭黄陵、祭孔子,“祭”字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了一道可观的风景。

  祀,甲骨文的“祀”像未成形的胎儿形,本义为求子之祀。繁衍后代在成活率较低的古代是民族延续的根本任务,显示中华民族对繁衍后代、教育子女的一贯重视。

  祖,古人相信,死去的先人能够保护自己家人的平安。从商代甲骨文中对商族祖先隆重祭祀的记载,到近代农村祠堂的势力之大,无不显示了中国人对祖先神的崇拜。我们今天仍然把自己的国家称为“祖国”,把自己的老家称为祖籍,把为家族争光叫做“光宗耀祖”,把忘本思想和行为斥为“数典忘祖”。

  .

  .宗,示是祖宗神主牌。神主牌所置之屋宇,即为宗。祖与宗是中国古代社会祭祀文化的核心,对统治阶级内部稳定和民间社会的和谐起了重要作用。

  福,甲骨文“福”字似手捧酒樽往祭桌上进奉酒食,是以酒祭神以求降福,后引申为神灵所降赐的“福气”。小篆的“福”,一人有田地,有吃喝(口旁),还有精神生活(示旁),也算是幸福了。

  寿,作为对个体生命延续的最朴实的希冀,“寿”一直是中国社会最普遍的生活理想之一。对寿的渴求,也是中国人重视世俗生活,寄希望于现世的精神反映。

  神,在中国人的原始看法中,神、人、物三个概念并提,指代三种生命形态。神字内涵的演化表现观念的大变革,是中国文化史重大特色。因为社会文化由个人精神历史的积淀形成,又是个人精神的教养-规范-导引和创新集成者。

  仙,仙人多住在山上。中国人对仙有一种特别的向往,相信通过修炼可得道成仙,也可通过行善在死后上天成仙。而如果在世时作恶多端,死后将下地狱。因此,中国人把神仙的生活作为最理想、惬意的追求。

  德,西周初年,周人确立了以“德”为核心,“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礼乐文明,由此开启了中国步入人本社会的大门。在古代,“德”不仅指人的修养和品行,更是指对天道、对自然规律的把握与体认。

  真,真人就是仙人,字的构成也是上为升天,下为登遐,中间是开天目者。传统哲学不在乎事物的真假,而注重研究人际关系,因此就用“诚”“信”一类判断人情的词来定义真伪。

  善,善即良,是人性的本色,是知行的原点。上善若水,于柔中见刚,于纤中见强,是进取而内敛。人生苦短,上下求索,但求止于至善。在中国人的哲学理念中,有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那就是“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那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

  美,古人认为一个人除了他的形体之外,还有一种朦胧模糊之感,就是美。中国文学艺术讲究意境,“美”字的构形,就是原始意境的萌芽。

  令,本义为命令,又可表“言辞”,即“辞令”。辞令刻意求美求善,自然使辞令被赋予“美善”的内涵,“令”表现了中华语言之美的历史沉淀。最大的令,是每个月来自自然、四时节气的命令,即月令、时令。时令之中所包涵的关于人的行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的命题,蕴涵着古人天人合一的哲思。

  侠,侠客与侠气都是中国先民心中的理想人格,有英雄志趣兼有刀剑功夫的成为侠客,没有拳脚功夫,只有心智上表现痛快淋漓、英雄风范的称为侠气。“侠肝义胆”历来是中国人推崇的风骨。

  士,春秋以前,士是武士,春秋以后的士是文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知识分子的通称,也指.

  .一般知识分子,一直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和生长、提炼的主要力量。

  名,名位代表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中国是个世俗的国家,有无名位、何等名位,往往成了一个人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所以中国人看重名位,追求名位。名分与权、位、利、禄、誉紧紧捆绑在一起,所以有无名分,成了人们极为重视的事。

  文,文是汉字的构建基础,“文”指有条理的纹路。古人很看重纹路,这是一种有规律的存在,西方叫血管,我们叫血脉,同指纹路。水称水文,山称山脉。

  武,本指军事,但真正深深影响中国的却是“武文化”,它诠释了中国人看待武力、权势、力量的拥有者的态度。

  书,甲骨文“书”是人手执毛笔。毛笔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独特的书写和绘画工具,因为它富有弹性,表现力强,因此也是形成后世书法艺术的重要物质因素。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书”字的构形,形象地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久远起源。

  册,古代称编好的竹简为册,后演变成动词,如“册封”“册立”,都是国家大事。作为动词,其拥有了庄重的意味,而这些大事又被载入史册。

  淡,水、火中和,冷热中和,反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和“淡定”的处世哲学,心态平和、不温不火是为“淡定”。“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才是真”是中国人看待社会生活的深刻体会。

  贪,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层面是官文化。官文化的核心是治人,其特征是人治。在人治的社会里,贪就如同附着在中国文化上的斑斑锈迹,伴随着国人几千年。其中是非得失,尤其是“只在意今天财富”这直观感受在新的时代特别值得我们反思。

  财,中国人尊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者,而憎恨取财无道的昏君贪官,可以说,“财”与“贪”的对弈,一直穿插在中国人的历史进程中。

  鬼,鬼文化在中国经过漫长演变,人们对鬼的态度早已超越了最初的畏惧,发展出形形色色的鬼故事……鬼的世界,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面镜子。

  羞,从敬献于神的珍馐,谨呈于帝王贵族的美味,变成了表现内心羞惭,甚至于儿女情长的“羞人答答”,汉字中恐怕没有哪个字有“羞”字这样兜兜转转、跌宕起伏的命运了。

  医,对战斗中受到的箭伤进行治疗,箭取出来了,还被规规矩矩地放在匣子里。“持中守一而医百病”,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百病全无,“中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医学造福百姓、慈惠无穷的智慧与思想。

  酒,古老的酒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且在祭祀中是必不可少的祭品,沟通人神关系的巫觋,更要把酒作为祭祀活动时的重要工具。酒不仅是养生所必须,而且是最重要的药品。酒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饮到尽兴时,文人墨客留下千古绝唱;饮到激昂处,将士游侠顾盼自雄,豪气干云。

  .

  .粮,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个农业国家,粮食收成不仅牵系千家万户生存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安危的头等大事。

  民,数千年来,中国的“民”扎根泥土,努力攀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管是一种理想状况,但“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其实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

  网,细密的渔网不进入鱼塘,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吃,这是中国人最早对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观念。“网”字的生命力在于它能由实而虚,由虚而实,今天人们生活在网络时代,网更是虚实结合,无处不在,无远弗届。

  堂,“堂”是同祖的旁系亲属关系。堂屋同亲属关系发生的牵扯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因由,表现了传统人伦关系与传统建筑格局的奇妙融合。

  井,懂得凿井,中国人得以脱离对大河的依赖,可以把生活的地带扩大到更远阔的地方;而均分井田,古制八家为一井,先公后私,“井”已经成为代表中国人最为依恋的家乡的一个文化符号。

  院,住在自己的院子里,是中国人的居住理想。“院”是本无言的书,院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养育了一茬又一茬在院里长大的人,传统中国大家庭的形式得以延续数千年。

  年,最初的“年”指五谷成熟。粮食收成事关国计民生,因此,占测粮食收成也就成为古代统治者最为关心的大事,也是当时知识精英的职责。由于禾谷类粮食作物多为一年一熟,因此,“年”成为了最大、最重要的时间节点,而过年也就成为人们庆祝丰收,企盼来年风调雨顺最重要的节日。在中国人的心中,“年”是又一个轮回的开始,是一切美好希望的开始,并以诗意浪漫又厚重地植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食,古文字中,“食”是一个像器皿盛着食物之形,有的字还在旁边加上几个点,表示所釜底抽薪提谷物之类。我国的膳食结构与欧美以肉食不同,是以谷物为主。远古时代,北方吃小米“粟”,南方吃大米“稻”。

  羊,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发现羊性情温顺善良,不犯众物,繁殖能力强,就将其驯养,人与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出于对羊的重视和喜爱,赋予羊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如“美”“善”“祥”“羲”等,表明古人心中羊确是美好、善良、吉祥的象征,并且是知礼义的动物。

  和,在浩繁的汉字中,“和”结构简单,人人共识,但却又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它植根于中国人的血脉深处,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原则与智慧,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把和看作是人际关系的最佳状态。

  .

篇九: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最能代表中华民俗文化的100个汉字

  《中华遗产》由中华书局、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和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主办。该刊主编黄秀芳原本预估评选结果会是见仁见智、千人千字,但最终却是令人意外的“英雄所见略同”。“尤其是票数比较集中的汉字,若将它们排列起来,几乎就是儒家文化的关键词:

  天、和、礼、道、德、仁、义、忠、信。”“和”字赢得了网上投票的最高票数,也获得了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贞德等专家的大力推荐。

  侯书议所著的《最美不过是汉字》一书,以甲骨文作为切入点,对这100个最中国化的汉字,从其起源意义、历史演变、社会语境以及风俗民情等方面,截取其中的某些碎片,进行宏观式而非微观式的解读。

  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定与持久。

  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相克。

  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阳。

  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12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易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

  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

  化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

  山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刚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

  水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是吾国吾民独有的精神风景。

  茶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年,茶道成为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

  生生即生命,“天地之大德曰生”。把天地看成是不断生化的天地,用生命的观点来看待天地、万物和人体器官,是诸多中国文化的内核,表明了中国人倾向于在一切事情中寻找一种根本的调和与统一,而不是斗争与混乱。

  耕耕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农业文明出现以后的重大进步。而耕地手段的进步,就是社会、经济进步的表现。

  春春表示在太阳照耀下草木萌发,反映了先民对万物生长靠太阳的朴素认识。春是生机的象征,也是一年的开始。每到春节,极具装饰性的“春”字遍布城乡,成为中国人一年美好希冀的寄托。

  /12工“工”字承载着中国土木建筑工程发展的丰富文化信息,使中国成为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度。

  禾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业起源地之一。禾,最初指北方的粟。禾穗垂而向根,被古人引为君子不忘本、谦虚、感恩的美德。

  休甲骨文中像人靠着大树休息,之后引申有休假、停止、喜乐、美好等意思,远超一般人的想象,清晰地展现出中国文字演变的一个缩影。

  田经过人工开发,用于农业耕种的土地,在历史进程中是统治者和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多少历史事件由田地而发生和展开。

  丰远古的氏族部落划定疆域称为“丰”。甲骨文中是树木和下方的土堆的形象,后引申出草木茂盛,转指人的容貌丰润、体态丰满。中国正是在对丰美、丰富、丰盛等的不断追求中得到发展。

  丝甲骨文中有此字,说明我国丝绸在上古既已出现。丝绸是我国古代的一重大发明,在汉代即已远销到欧洲古罗马,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农中国自古以农立国,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所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百姓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那么国将不国。

  家先民由游猎进入定居阶段的标志,是人们生活的依托。因此保家卫国,匹夫有责。

  安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哲学思想。对民是“平安”,对国家就是“安定”,从国家层面而言,安与定、平等既表现为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动态。

  乐甲骨文中“乐”字是一把类似二胡的乐器。音乐带来快乐,这个字后来用于书写世上一切的快乐。

  道道是处世的原则、事物的本质、宇宙的本质、是宗教,也是方术,人人有道,事事有道,是中国人对理想境界最朴素,也是最深刻的体悟。

  法平之如水,法律必须公道,犹如一碗水端平,体现了执着追求社会公平的传统中国法律意识。

  /12圆是古代对“天”的形状的朴素认识,即所谓“天圆地方”,这种观念影响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对建筑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圆”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求之一。中国哲学首先追求德行的修为,继而作用于外部世界,即“内圣外王”。“内圣”境界表现之一即圆融、圆通,形成圆满的生存逻辑,从而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儒春秋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悟“觉悟”,看见我的心。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长长的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的悟的过程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看见自己的心了。

  佛佛陀释迦牟尼是觉者、知者。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东汉时由官方正式引入中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在唐代达到鼎盛,其信仰在中国历史上有很深厚的根基。戒古代中国的地方官有种“戒石”,是刻警戒官吏的铭文的石碑,凡事引以为“戒”,行事说话多加小心,从道德上约束自己,从而成了一种中华美德。

  本“本”是根本,“本草”指中药。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被视为社稷守业的不二法门,否则便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元中国人把最初的部分称为“元”,以元为首,奋勇争先,从春秋时代开始成为中国人品质中的一部分。

  中古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群众望见而趋附之。“中”不仅有方位上居中,居要位的内涵,还有行为处事恰到好处的意蕴。喜怒不过节,度量把握恰当,是为“中庸”之妙。

  东在五行中,东为木,为春,为生,意喻日出东方。自古以来,中国人观察黄河、长江,建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认识,因此,根深蒂固的内陆文明逐步接纳了海洋文明,融入世界文化的趋势。

  /12土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土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土,也是构成万事万物的“五行”之一,对于土地和土地上生长的作物的崇拜,乃有社稷之神的出现,社为土地之神,稷为五谷之神,社稷也因此成为国家的象征。

  北阴阳家以玄武表北方,中国人以北为上,有尊北的意思。“坐北朝南”的观念深入到中国人的建筑文化和礼仪之中。

  社土生万物,地是先民赖以生存的依托,有土才有国。自古先民春秋祭社,平日撮土为堆进行结拜,以及各地都建有土地庙进行肃拜。这些都不是迷信,反映了人们对大地的感谢,对国家的崇敬,对疆土的珍视。

  九在中国文化中,“九”是“天地之至数”,上踞于天,下临于地。“九”“久”谐音,“九”也因此成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表示永恒、喜庆意味的吉祥数字之一。

  鼎鼎在古代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作为一种重要的宗庙礼器,它又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象形所形成的独特视觉效果,它的庄重感认人不由自主产生信任感,“一言九鼎”即是如此。

  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汉语、汉字、汉学、汉人、汉赋、汉朝??在中国人心中,“汉”几乎成为与“中国”有等同的意思了。

  瓷中国为瓷器之国,英文China就是“瓷”的意思。瓷、茶、丝,作为古代中国向世界输出的重要商品,由于影响久远而广泛,往往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也就见惯不惊了。

  国“国”字记录了xx历史的重要讯息:

  从最初的定居点,到稍后的初级城市,到更加发达的都城,这些被称为“国”的所在,是时代风云的汇聚之地。“国”字在新中国简化后...帝“帝”字在战国以前专属天帝,战国是始以指人间君主,秦以后为“皇帝”简称保国古代历史的传述体系中,帝系是中国历史之始,也是古代统治秩序之体现。

  王“王”字像斧钺。古代氏族首领率军打仗,斧钺象征其军事统帅权。进入阶级社会,王为最高统治者称谓,王权、王道、帝王文化等有其丰富内涵。也

  /12有将“王”字型与“三才者,天地人”联系起来,说上横为天,下横为地,中横为人,人能上顺天道,下达民意,即为王者,颇具情趣。

  兵兵对中国文化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作战的策略和方法,即兵法。这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智慧,如今已运用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车据说车起源于黄帝时期。先秦以来,就根据不同的用途、等级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最高级的可以嵌金镶玉,最低级的是不加修饰的本色木材,由此形成丰富多彩的车文化。

  宝甲骨文中,“宝”是会意字,表示屋子里有一串玉。在古代,玉是珍稀的东西,也是人们十分财富的表现之一。后来,添加了“贝”“缶”,由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是汉字形体演变的重要一步。简化后的宝回到了甲骨文的写法。

  龙龙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国上古时期众多民族的图腾。

  龙又是中国古代王权、皇权的象征,无论在天上还是在人间,龙都具有很高的权威。龙也是几千年来亿万苍生们喜爱和亲近的神灵,丰富多彩的龙文化,影响到中国古代的各个方面。

  龙,沟通了中华大地历史上不同民族、信仰的人们的关系,今天仍是海内外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凤凤是古人把很多鸟的美丽部位汇集、变形、组合而成。在神话传说中,它是最有权威的神鸟。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与龙凤有关的内容被称为“龙凤文化”。

  玉玉是天地华育之精华,不仅有外在美,更有内在美。以玉比德是中国特有的观念。以玉作为礼天的主礼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石崇拜”观念的理性升华。

  礼礼乐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教化体系,“礼教”十分受重视。礼乐之道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足迹四散传播,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待人接物的准则和教育子女的良方。

  /12伦“伦”有次序、辈之意。“序”在中华文化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古代政治文明中的礼制便是以次序为物征。在社会结构层面,等级制的实质也是一种规定的次序,破坏了尊卑次序,将被视为“儹越”;在社会生活层面,伦理纲常的核心还是约定俗成的次序,破坏了既定的长幼关系,即被视为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忠中心为忠。最大的忠诚不是忠于外表,而是内心,正如中国老百姓所说的,做事认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恕如心,将心比心,互相理解,做人、读书都应该有这份胸怀。孔子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成为国际间公认的道德黄金律,指导个人及社会间的行为准则。

  仁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宗法社会的德性所在。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义狭义的义是社会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广义的义是一切文化。荀子说“人能群而有义”,从而区别于禽兽,“义”就是文化。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仅是儒家提倡,现代也表扬。

  智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

  信人言为信,人无信则不立。信是理想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作为人与其他人发生联系的纽带。中国传统社会不是规则社会,而是人情社会,不需要什么法律的凭证,但只要言从口出,就要一诺千金,为之负责。“诚信”自古以来不仅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也是衡量一个团队、政府的考量标准,从而为诚信社会的的构建奠定基础。

  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养之,死祭之,永怀之,被视为“仁之本”。做忠臣孝子,一向是为人的最高境界。孝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一个“孝”字,维系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奠定了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

  敬中国人自古对自然、对人保有的尊崇尊敬的心态。做事时要严肃恭敬,把事情做好。

  /12祭祭祀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先民的思想观念中是件大事,是不忘本的朴素思想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良好愿望的反映。几千年来,皇帝祭天地,庶民祭祖先,百姓祭神灵,以至今天的祭黄陵、祭孔子,“祭”字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了一道可观的风景。

  祀甲骨文的“祀”像未成形的胎儿形,本义为求子之祀。繁衍后代在成活率较低的古代是民族延续的根本任务,显示中华民族对繁衍后代、教育子女的一贯重视。

  祖古人相信,死去的先人能够保护自己家人的平安。从商代甲骨文中对商族祖先隆重祭祀的记载,到近代农村祠堂的势力之大,无不显示了中国人对祖先神的崇拜。我们今天仍然把自己的国家称为“祖国”,把自己的老家称为祖籍,把为家族争光叫做“光宗耀祖”,把忘本思想和行为斥为“数典忘祖”。

  宗示是祖宗神主牌。神主牌所置之屋宇,即为宗。祖与宗是中国古代社会祭祀文化的核心,对统治阶级内部稳定和民间社会的和谐起了重要作用。

  福甲骨文“福”字似手捧酒樽往祭桌上进奉酒食,是以酒祭神以求降福,后引申为神灵所降赐的“福气”。小篆的“福”,一人有田地,有吃喝(口旁),还有精神生活(示旁),也算是幸福了。

  寿作为对个体生命延续的最朴实的希冀,“寿”一直是中国社会最普遍的生活理想之一。

  对寿的渴求,也是中国人重视世俗生活,寄希望于现世的精神反映。

  神在中国人的原始看法中,神、人、物三个概念并提,指代三种生命形态。神字内涵的演化表现观念的大变革,是中国文化史重大特色。因为社会文化由个人精神历史的积淀形成,又是个人精神的教养-规范-导引和创新集成者。

  仙仙人多住在山上。中国人对仙有一种特别的向往,相信通过修炼可得道成仙,也可通过行善在死后上天成仙。而如果在世时作恶多端,死后将下地狱。因此,中国人把神仙的生活作为最理想、惬意的追求。

  /12德西周初年,周人确立了以“德”为核心,“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礼乐文明,由此开启了中国步入人本社会的大门。在古代,“德”不仅指人的修养和品行,更是指对天道、对自然规律的把握与体认。

  真真人就是仙人,字的构成也是上为升天,下为登遐,中间是开天目者。传统哲学不在乎事物的真假,而注重研究人际关系,因此就用“诚”“信”一类判断人情的词来定义真伪。

  善善即良,是人性的本色,是知行的原点。上善若水,于柔中见刚,于纤中见强,是进取而内敛。人生苦短,上下求索,但求止于至善。在中国人的哲学理念中,有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那就是“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那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

  美古人认为一个人除了他的形体之外,还有一种朦胧模糊之感,就是美。中国文学艺术讲究意境,“美”字的构形,就是原始意境的萌芽。

  令本义为命令,又可表“言辞”,即“辞令”。辞令刻意求美求善,自然使辞令被赋予“美善”的内涵,“令”表现了中华语言之美的历史沉淀。最大的令,是每个月来自自然、四时节气的命令,即月令、时令。时令之中所包涵的关于人的行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的命题,蕴涵着古人天人合一的哲思。

  侠侠客与侠气都是中国先民心中的理想人格,有英雄志趣兼有刀剑功夫的成为侠客,没有拳脚功夫,只有心智上表现痛快淋漓、英雄风范的称为侠气。“侠肝义胆”历来是中国人推崇的风骨。

  士春秋以前,士是武士,春秋以后的士是文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知识分子的通称,也指一般知识分子,一直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和生长、提炼的主要力量。

  名名位代表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中国是个世俗的国家,有无名位、何等名位,往往成了一个人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所以中国人看重名位,追求名位。名分与权、位、利、禄、誉紧紧捆绑在一起,所以有无名分,成了人们极为重视的事。

  /12文文是汉字的构建基础,“文”指有条理的纹路。古人很看重纹路,这是一种有规律的存在,西方叫血管,我们叫血脉,同指纹路。水称水文,山称山脉。

  武本指军事,但真正深深影响中国的却是“武文化”,它诠释了中国人看待武力、权势、力量的拥有者的态度。

  书甲骨文“书”是人手执毛笔。毛笔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独特的书写和绘画工具,因为它富有弹性,表现力强,因此也是形成后世书法艺术的重要物质因素。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书”字的构形,形象地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久远起源。

  册古代称编好的竹简为册,后演变成动词,如“册封”“册立”,都是国家大事。作为动词,其拥有了庄重的意味,而这些大事又被载入史册。

  淡水、火中和,冷热中和,反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和“淡定”的处世哲学,心态平和、不温不火是为“淡定”。“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才是真”是中国人看待社会生活的深刻体会。贪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层面是官文化。官文化的核心是治人,其特征是人治。在人治的社会里,贪就如同附着在中国文化上的斑斑锈迹,伴随着国人几千年。其中是非得失,尤其是“只在意今天财富”这直观感受在新的时代特别值得我们反思。

  财中国人尊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者,而憎恨取财无道的昏君贪官,可以说,“财”与“贪”的对弈,一直穿插在中国人的历史进程中。

  鬼鬼文化在中国经过漫长演变,人们对鬼的态度早已超越了最初的畏惧,发展出形形色色的鬼故事??鬼的世界,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面镜子。

  羞从敬献于神的珍馐,谨呈于帝王贵族的美味,变成了表现内心羞惭,甚至于儿女情长的“羞人答答”,汉字中恐怕没有哪个字有“羞”字这样兜兜转转、跌宕起伏的命运了。

  医对战斗中受到的箭伤进行治疗,箭取出来了,还被规规矩矩地放在匣子里。“持中守一而医百病”,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

  /12会百病全无,“中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医学造福百姓、慈惠无穷的智慧与思想。

  酒古老的酒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且在祭祀中是必不可少的祭品,沟通人神关系的巫觋,更要把酒作为祭祀活动时的重要工具。酒不仅是养生所必须,而且是最重要的药品。酒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饮到尽兴时,文人墨客留下千古绝唱;饮到激昂处,将士游侠顾盼自雄,豪气干云。

  粮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个农业国家,粮食收成不仅牵系千家万户生存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安危的头等大事。

  民数千年来,中国的“民”扎根泥土,努力攀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管是一种理想状况,但“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其实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

  网细密的渔网不进入鱼塘,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吃,这是中国人最早对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观念。“网”字的生命力在于它能由实而虚,由虚而实,今天人们生活在网络时代,网更是虚实结合,无处不在,无远弗届。

  堂“堂”是同祖的旁系亲属关系。堂屋同亲属关系发生的牵扯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因由,表现了传统人伦关系与传统建筑格局的奇妙融合。

  井懂得凿井,中国人得以脱离对大河的依赖,可以把生活的地带扩大到更远阔的地方;而均分井田,古制八家为一井,先公后私,“井”已经成为代表中国人最为依恋的家乡的一个文化符号。

  院住在自己的院子里,是中国人的居住理想。“院”是本无言的书,院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养育了一茬又一茬在院里长大的人,传统中国大家庭的形式得以延续数千年。

  年最初的“年”指五谷成熟。粮食收成事关国计民生,因此,占测粮食收成也就成为古代统治者最为关心的大事,也是当时知识精英的职责。由于禾谷类粮食作物多为一年一熟,因此,“年”成为了最大、最重要的时间节点,而过年也就成为人们庆祝丰收,企盼来年风调雨顺最重要的节日。在中国人的心中,11/12“年”是又一个轮回的开始,是一切美好希望的开始,并以诗意浪漫又厚重地植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食古文字中,“食”是一个像器皿盛着食物之形,有的字还在旁边加上几个点,表示所釜底抽薪提谷物之类。我国的膳食结构与欧美以肉食不同,是以谷物为主。远古时代,北方吃小米“粟”,南方吃大米“稻”。

  羊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发现羊性情温顺善良,不犯众物,繁殖能力强,就将其驯养,人与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出于对羊的重视和喜爱,赋予羊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如“美”“善”“祥”“羲”等,表明古人心中羊确是美好、善良、吉祥的象征,并且是知礼义的动物。

  和在浩繁的汉字中,“和”结构简单,人人共识,但却又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它植根于中国人的血脉深处,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原则与智慧,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把和看作是人际关系的最佳状态。

  12/12

篇十: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最能代表中华民俗文化的100个汉字

  2010年,《中华遗产》杂志社组织50余名中国历史、语言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先行海选出374个汉字,同时还在中国国家地理网、汉字网等网站上广泛征求网友意见,再进行终审,评选了“100个最具中国文化意义的汉字”。100个“最中国”的汉字中,既有代表着社会文明发展的耕、禾、农、家、田、丝、工,也有包容着中国哲学、宗教、社会文化思想的儒、道、佛、悟、戒,体现国家情怀的中、东、北、土、社、九、鼎、国。

  《中华遗产》由中华书局、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和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主办。该刊主编黄秀芳原本预估评选结果会是见仁见智、千人千字,但最终却是令人意外的“英雄所见略同”。“尤其是票数比较集中的汉字,若将它们排列起来,几乎就是儒家文化的关键词:天、和、礼、道、德、仁、义、忠、信。”

  “和”字赢得了网上投票的最高票数,也获得了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贞德等专家的大力推荐。

  侯书议所著的《最美不过是汉字》一书,以甲骨文作为切入点,对这100个最中国化的汉字,从其起源意义、历史演变、社会语境以及风俗民情等方面,截取其中的某些碎片,进行宏观式而非微观式的解读。

  一

  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定与持久。

  天

  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

  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阴

  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相克。

  阳

  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阳。

  日

  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月

  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易

  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

  化

  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

  山

  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刚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

  水

  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禅

  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是吾国吾民独有的精神风景。

  茶

  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

  年,茶道成为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

  生

  生即生命,“天地之大德曰生”。把天地看成是不断生化的天地,用生命的观点来看待天地、万物和人体器官,是诸多中国文化的内核,表明了中国人倾向于在一切事情中寻找一种根本的调和与统一,而不是斗争与混乱。

  耕

  耕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农业文明出现以后的重大进步。而耕地手段的进步,就是社会、经济进步的表现。

  春

  春表示在太阳照耀下草木萌发,反映了先民对万物生长靠太阳的朴素认识。春是生机的象征,也是一年的开始。每到春节,极具装饰性的“春”字遍布城乡,成为中国人一年美好希冀的寄托。

  工

  “工”字承载着中国土木建筑工程发展的丰富文化信息,使中国成为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度。

  禾

  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业起源地之一。禾,最初指北方的粟。禾穗垂而向根,被古人引为君子不忘本、谦虚、感恩的美德。

  休

  甲骨文中像人靠着大树休息,之后引申有休假、停止、喜乐、美好等意思,远超一般人的想象,清晰地展现出中国文字演变的一个缩影。

  田

  经过人工开发,用于农业耕种的土地,在历史进程中是统治者和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多少历史事件由田地而发生和展开。

  丰

  远古的氏族部落划定疆域称为“丰”。甲骨文中是树木和下方的土堆的形象,后引申出草木茂盛,转指人的容貌丰润、体态丰满。中国正是在对丰美、丰富、丰盛等的不断追求中得到发展。

  丝

  甲骨文中有此字,说明我国丝绸在上古既已出现。丝绸是我国古代的一重大发明,在汉代即已远销到欧洲古罗马,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农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所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百姓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那么国将不国。

  家

  先民由游猎进入定居阶段的标志,是人们生活的依托。因此保家卫国,匹夫有责。

  安

  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哲学思想。对民是“平安”,对国家就是“安定”,从国家层面而言,安与定、平等既表现为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动态。

  乐

  甲骨文中“乐”字是一把类似二胡的乐器。音乐带来快乐,这个字后来用于书写世上一切的快乐。

  道

  道是处世的原则、事物的本质、宇宙的本质、是宗教,也是方术,人人有道,事事有道,是中国人对理想境界最朴素,也是最深刻的体悟。

  法

  平之如水,法律必须公道,犹如一碗水端平,体现了执着追求社会公平的传统中国法律意识。

  圆

  是古代对“天”的形状的朴素认识,即所谓“天圆地方”,这种观念影响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对建筑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圆”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求之一。中国哲学首先追求德行的修为,继而作用于外部世界,即“内圣外王”。“内圣”境界表现之一即圆融、圆通,形成圆满的生存逻辑,从而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儒

  春秋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悟

  “觉悟”,看见我的心。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长长的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的悟的过程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看见自己的心了。

  佛

  佛陀释迦牟尼是觉者、知者。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东汉时由官方正式引入中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在唐代达到鼎盛,其信仰在中国历史上有很深厚的根基。

  戒

  古代中国的地方官有种“戒石”,是刻警戒官吏的铭文的石碑,凡事引以为“戒”,行事说话多加小心,从道德上约束自己,从而成了一种中华美德。

  本

  “本”是根本,“本草”指中药。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被视为社稷守业的不二法门,否则便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元

  中国人把最初的部分称为“元”,以元为首,奋勇争先,从春秋时代开始成为中国人品质中的一部分。

  中

  古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群众望见而趋附之。“中”不仅有方位上居中,居要位的内涵,还有行为处事恰到好处的意蕴。喜怒不过节,度量把握恰当,是为“中庸”之妙。

  东

  在五行中,东为木,为春,为生,意喻日出东方。自古以来,中国人观察黄河、长江,建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认识,因此,根深蒂固的内陆文明逐步接纳了海洋文明,融入世界文化的趋势。

  土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土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土,也是构成万事万物的“五行”之一,对于土地和土地上生长的作物的崇拜,乃有社稷之神的出现,社为土地之神,稷为五谷之神,社稷也因此成为国家的象征。

  北

  阴阳家以玄武表北方,中国人以北为上,有尊北的意思。“坐北朝南”的观念深入到中国人的建筑文化和礼仪之中。

  社

  土生万物,地是先民赖以生存的依托,有土才有国。自古先民春秋祭社,平日撮土为堆进行结拜,以及各地都建有土地庙进行肃拜。这些都不是迷信,反映了人们对大地的感谢,对国家的崇敬,对疆土的珍视。

  九

  在中国文化中,“九”是“天地之至数”,上踞于天,下临于地。“九”“久”谐音,“九”也因此成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表示永恒、喜庆意味的吉祥数字之一。

  鼎

  鼎在古代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作为一种重要的宗庙礼器,它又是国家政权的象征。象形所形成的独特视觉效果,它的庄重感认人不由自主产生信任感,“一言九鼎”即是如此。

  汉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汉语、汉字、汉学、汉人、汉赋、汉朝??在中国人心中,“汉”几乎成为与“中国”有等同的意思了。

  瓷

  中国为瓷器之国,英文China就是“瓷”的意思。瓷、茶、丝,作为古代中国向世界输出的重要商品,由于影响久远而广泛,往往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也就见惯不惊了。

  国

  “国”字记录了中国历史的重要讯息:从最初的定居点,到稍后的初级城市,到更加发达的都城,这些被称为“国”的所在,是时代风云的汇聚之地。“国”字在新中国简化后...帝

  “帝”字在战国以前专属天帝,战国是始以指人间君主,秦以后为“皇帝”简称保国古代历史的传述体系中,帝系是中国历史之始,也是古代统治秩序之体现。

  王

  “王”字像斧钺。古代氏族首领率军打仗,斧钺象征其军事统帅权。进入阶级社会,王为最高统治者称谓,王权、王道、帝王文化等有其丰富内涵。也有将“王”字型与“三才者,天地人”联系起来,说上横为天,下横为地,中横为人,人能上顺天道,下达民意,即为王者,颇具情趣。

  兵

  兵对中国文化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作战的策略和方法,即兵法。这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智慧,如今已运用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车

  据说车起源于黄帝时期。先秦以来,就根据不同的用途、等级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最高级的可以嵌金镶玉,最低级的是不加修饰的本色木材,由此形成丰富多彩的车文化。

  宝

  甲骨文中,“宝”是会意字,表示屋子里有一串玉。在古代,玉是珍稀的东西,也是人们十分财富的表现之一。后来,添加了“贝”“缶”,由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是汉字形体演变的重要一步。简化后的宝回到了甲骨文的写法。

  龙

  龙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国上古时期众多民族的图腾。龙又是中国古代王权、皇权的象征,无论在天上还是在人间,龙都具有很高的权威。龙也是

  几千年来亿万苍生们喜爱和亲近的神灵,丰富多彩的龙文化,影响到中国古代的各个方面。龙,沟通了中华大地历史上不同民族、信仰的人们的关系,今天仍是海内外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凤

  凤是古人把很多鸟的美丽部位汇集、变形、组合而成。在神话传说中,它是最有权威的神鸟。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与龙凤有关的内容被称为“龙凤文化”。

  玉

  玉是天地华育之精华,不仅有外在美,更有内在美。以玉比德是中国特有的观念。以玉作为礼天的主礼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石崇拜”观念的理性升华。

  礼

  礼乐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教化体系,“礼教”十分受重视。礼乐之道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足迹四散传播,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待人接物的准则和教育子女的良方。

  伦

  “伦”有次序、辈之意。“序”在中华文化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古代政治文明中的礼制便是以次序为物征。在社会结构层面,等级制的实质也是一种规定的次序,破坏了尊卑次序,将被视为“儹越”;在社会生活层面,伦理纲常的核心还是约定俗成的次序,破坏了既定的长幼关系,即被视为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忠

  中心为忠。最大的忠诚不是忠于外表,而是内心,正如中国老百姓所说的,做事认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恕

  如心,将心比心,互相理解,做人、读书都应该有这份胸怀。孔子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成为国际间公认的道德黄金律,指导个人及社会间的行为准则。

  仁

  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宗法社会的德性所在。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义

  狭义的义是社会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广义的义是一切文化。荀子说“人能群而有义”,从而区别于禽兽,“义”就是文化。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仅是儒家提倡,现代也表扬。

  智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

  信

  人言为信,人无信则不立。信是理想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作为人与其他人发生联系的纽带。中国传统社会不是规则社会,而是人情社会,不需要什么法律的凭证,但只要言从口出,就要一诺千金,为之负责。“诚信”自古以来不仅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也是衡量一个团队、政府的考量标准,从而为诚信社会的的构建奠定基础。

  孝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养之,死祭之,永怀之,被视为“仁之本”。做忠臣孝子,一向是为人的最高境界。孝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一个“孝”字,维系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奠定了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

  敬

  中国人自古对自然、对人保有的尊崇尊敬的心态。做事时要严肃恭敬,把事情做好。

  祭

  祭祀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先民的思想观念中是件大事,是不忘本的朴素思想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良好愿望的反映。几千年来,皇帝祭天地,庶民祭祖先,百姓祭神灵,以至今天的祭黄陵、祭孔子,“祭”字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了一道可观的风景。

  祀

  甲骨文的“祀”像未成形的胎儿形,本义为求子之祀。繁衍后代在成活率较低的古代是民族延续的根本任务,显示中华民族对繁衍后代、教育子女的一贯重视。

  祖

  古人相信,死去的先人能够保护自己家人的平安。从商代甲骨文中对商族祖先隆重祭祀的记载,到近代农村祠堂的势力之大,无不显示了中国人对祖先神的崇拜。我们今天仍然把自己的国家称为“祖国”,把自己的老家称为祖籍,把为家族争光叫做“光宗耀祖”,把忘本思想和行为斥为“数典忘祖”。

  宗

  示是祖宗神主牌。神主牌所置之屋宇,即为宗。祖与宗是中国古代社会祭祀文化的核心,对统治阶级内部稳定和民间社会的和谐起了重要作用。

  福

  甲骨文“福”字似手捧酒樽往祭桌上进奉酒食,是以酒祭神以求降福,后引申为神灵所降赐的“福气”。小篆的“福”,一人有田地,有吃喝(口旁),还有精神生活(示旁),也算

  是幸福了。

  寿

  作为对个体生命延续的最朴实的希冀,“寿”一直是中国社会最普遍的生活理想之一。对寿的渴求,也是中国人重视世俗生活,寄希望于现世的精神反映。

  神

  在中国人的原始看法中,神、人、物三个概念并提,指代三种生命形态。神字内涵的演化表现观念的大变革,是中国文化史重大特色。因为社会文化由个人精神历史的积淀形成,又是个人精神的教养-规范-导引和创新集成者。

  仙

  仙人多住在山上。中国人对仙有一种特别的向往,相信通过修炼可得道成仙,也可通过行善在死后上天成仙。而如果在世时作恶多端,死后将下地狱。因此,中国人把神仙的生活作为最理想、惬意的追求。

  德

  西周初年,周人确立了以“德”为核心,“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礼乐文明,由此开启了中国步入人本社会的大门。在古代,“德”不仅指人的修养和品行,更是指对天道、对自然规律的把握与体认。

  真

  真人就是仙人,字的构成也是上为升天,下为登遐,中间是开天目者。传统哲学不在乎事物的真假,而注重研究人际关系,因此就用“诚”“信”一类判断人情的词来定义真伪。

  善

  善即良,是人性的本色,是知行的原点。上善若水,于柔中见刚,于纤中见强,是进取而内敛。人生苦短,上下求索,但求止于至善。在中国人的哲学理念中,有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那就是“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那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

  美

  古人认为一个人除了他的形体之外,还有一种朦胧模糊之感,就是美。中国文学艺术讲究意境,“美”字的构形,就是原始意境的萌芽。

  令

  本义为命令,又可表“言辞”,即“辞令”。辞令刻意求美求善,自然使辞令被赋予“美善”的内涵,“令”表现了中华语言之美的历史沉淀。最大的令,是每个月来自自然、四时节气的命令,即月令、时令。时令之中所包涵的关于人的行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的命题,蕴涵着古人天人合一的哲思。

  侠

  侠客与侠气都是中国先民心中的理想人格,有英雄志趣兼有刀剑功夫的成为侠客,没有拳脚功夫,只有心智上表现痛快淋漓、英雄风范的称为侠气。“侠肝义胆”历来是中国人推崇的风骨。

  士

  春秋以前,士是武士,春秋以后的士是文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知识分子的通称,也指一般知识分子,一直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和生长、提炼的主要力量。

  名

  名位代表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中国是个世俗的国家,有无名位、何等名位,往往成了一个人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所以中国人看重名位,追求名位。名分与权、位、利、禄、誉紧紧捆绑在一起,所以有无名分,成了人们极为重视的事。

  文

  文是汉字的构建基础,“文”指有条理的纹路。古人很看重纹路,这是一种有规律的存在,西方叫血管,我们叫血脉,同指纹路。水称水文,山称山脉。

  武

  本指军事,但真正深深影响中国的却是“武文化”,它诠释了中国人看待武力、权势、力量的拥有者的态度。

  书

  甲骨文“书”是人手执毛笔。毛笔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独特的书写和绘画工具,因为它富有弹性,表现力强,因此也是形成后世书法艺术的重要物质因素。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书”字的构形,形象地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久远起源。

  册

  古代称编好的竹简为册,后演变成动词,如“册封”“册立”,都是国家大事。作为动词,其拥有了庄重的意味,而这些大事又被载入史册。

  淡

  水、火中和,冷热中和,反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和“淡定”的处世哲学,心态平和、不温不火是为“淡定”。“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才是真”是中国人看待社会生活的深刻体会。

  贪

  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层面是官文化。官文化的核心是治人,其特征是人治。在人治的社会里,贪就如同附着在中国文化上的斑斑锈迹,伴随着国人几千年。其中是非得失,尤其是“只在意今天财富”这直观感受在新的时代特别值得我们反思。

  财

  中国人尊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者,而憎恨取财无道的昏君贪官,可以说,“财”与“贪”的对弈,一直穿插在中国人的历史进程中。

  鬼

  鬼文化在中国经过漫长演变,人们对鬼的态度早已超越了最初的畏惧,发展出形形色色的鬼故事??鬼的世界,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面镜子。

  羞

  从敬献于神的珍馐,谨呈于帝王贵族的美味,变成了表现内心羞惭,甚至于儿女情长的“羞人答答”,汉字中恐怕没有哪个字有“羞”字这样兜兜转转、跌宕起伏的命运了。

  医

  对战斗中受到的箭伤进行治疗,箭取出来了,还被规规矩矩地放在匣子里。“持中守一而医百病”,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百病全无,“中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医学造福百姓、慈惠无穷的智慧与思想。

  酒

  古老的酒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且在祭祀中是必不可少的祭品,沟通人神关系的巫觋,更要把酒作为祭祀活动时的重要工具。酒不仅是养生所必须,而且是最重要的药品。酒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饮到尽兴时,文人墨客留下千古绝唱;饮到激昂处,将士游侠顾盼自雄,豪气干云。

  粮

  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个农业国家,粮食收成不仅牵系千家万户生存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安危的头等大事。

  民

  数千年来,中国的“民”扎根泥土,努力攀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管是一种理想状况,但“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其实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

  网

  细密的渔网不进入鱼塘,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吃,这是中国人最早对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观念。“网”字的生命力在于它能由实而虚,由虚而实,今天人们生活在网络时代,网更是虚实结合,无处不在,无远弗届。

  堂

  “堂”是同祖的旁系亲属关系。堂屋同亲属关系发生的牵扯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因由,表现了传统人伦关系与传统建筑格局的奇妙融合。

  井

  懂得凿井,中国人得以脱离对大河的依赖,可以把生活的地带扩大到更远阔的地方;而均分井田,古制八家为一井,先公后私,“井”已经成为代表中国人最为依恋的家乡的一个文化符号。

  院

  住在自己的院子里,是中国人的居住理想。“院”是本无言的书,院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养育了一茬又一茬在院里长大的人,传统中国大家庭的形式得以延续数千年。

  年

  最初的“年”指五谷成熟。粮食收成事关国计民生,因此,占测粮食收成也就成为古代统治者最为关心的大事,也是当时知识精英的职责。由于禾谷类粮食作物多为一年一熟,因此,“年”成为了最大、最重要的时间节点,而过年也就成为人们庆祝丰收,企盼来年风调雨顺最重要的节日。在中国人的心中,“年”是又一个轮回的开始,是一切美好希望的开始,并以诗意浪漫又厚重地植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食

  古文字中,“食”是一个像器皿盛着食物之形,有的字还在旁边加上几个点,表示所釜底抽薪提谷物之类。我国的膳食结构与欧美以肉食不同,是以谷物为主。远古时代,北方吃小米“粟”,南方吃大米“稻”。

  羊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发现羊性情温顺善良,不犯众物,繁殖能力强,就将其驯养,人与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出于对羊的重视和喜爱,赋予羊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如“美”“善”“祥”“羲”等,表明古人心中羊确是美好、善良、吉祥的象征,并且是知礼义的动物。

  和

  在浩繁的汉字中,“和”结构简单,人人共识,但却又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它植根于中国人的血脉深处,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原则与智慧,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

  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把和看作是人际关系的最佳状态。

篇十一: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汉字与文化小论文

  中文1138班

  卢月竞29号

  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印证了中国的全部发展过程。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从狭义上说,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这里所涉及到的文化是作比较宽泛的理解的。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汉字作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另外汉字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的图景,通过现代的汉字形体等我们可推测出古代汉字的形体,而由于我国创字之处都是象形字,故通过这些汉字的古形体我们能多多少少的看到古人生活的影子,汉字的形体保留并折射出来我国先辈门的生活,而在这些折射出中能看到的生活是方方面面的,比如通过汉字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饮食的习惯,服饰的样子,婚姻状况,宗法制度,甚至是古人们的平时的起居生活

  等等。

  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各项活动和一切社会交流,都是依靠语言传授,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观念活动、言语活动可以借助文字这样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成为肉眼看得见的生动形象,巩固了人类一代又一代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可以说各种民族文字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不例外,它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古老的汉字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就是因为它与汉语、汉文化紧密联系,建立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文字体系。在古人心目中文字的创造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关于汉字创造流传着很多种说法,其中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最广,在古代的著述中有多处记载。如《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领独传者,一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黄帝之史仓颇,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意思是黄帝的史官仓颇,看见地上的鸟兽脚印斑驳,这些纹理可以区别事物,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汉字。这个行动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连老天也感动得投下了大米白面。可见在老百姓眼里汉字的创造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也给汉字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可能就是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吧。关于这点,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也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对汉人来说,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在他们看来,文字就是第二语言。足以证明汉字在汉人心目当中的地位之重。特别是2008年8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导演把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最直观的代表元

  素推上了舞台,让世界感受到了汉字文化的魅力。甚至有人直接说汉字是汉文化的根,这说明汉字的产生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汉字与文化发展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其他子系统的互相影响和制约,使汉字这种世界文字中使用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字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显得更为亲密。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汉民族文化的研究,汉字,尤其是古汉字,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人们一方面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如对汉语发展的促进与限制,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对汉民族思维方法、认识模式的深刻影响等;另一方面可以用文化的眼光来考察汉文化对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影响和规约,探讨汉字系统中隐含的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文化因素,从个体字符的构形上获取其所携带的物质文化信息、精神文化信息和方式文化信息。

  如:

  1.汉字与古代物质文化汉民族文化是汉民族历史发展中的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产物,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具有与其它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特征。由于汉民族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本文所探讨的汉民族文化的特征实际上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对此,学者们也是各

  有见解。

  2、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货贝而宝龟”意即以贝为货币以龟为宝物。《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郑玄笺:“古者货贝,五贝为朋。”“百朋”即五百枚贝。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汉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贝在中国古代的货币身份还清楚地固化在汉字形体之中,以至于汉语中与财物有关的词,其书写符号大多以贝为形符,构成一个以贝为形符的字形系统。拿《说文解字·贝部》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例如:贿,财也;财,人所宝也;货,财也;资,货也;赈,富也;贺,以礼物相奉庆也;贡,献功也;贷,施也;赂,遗也;赠,玩好相送也;赉,赐也;赏,赐有功也;赐,予也;赢,贾有余利也;贮,积也;贸,易财也;赎,贸也;费,散财用也;败,买贱卖贵也;贵,物不贱也;贱,价少也;贪,欲物也;贫,财分少也;购,以财有所求也。上述字都从贝,都有财富义或与财富义相关。甲骨文从贝之字有贮、宝、买、得等等,可见商代已用贝为货币,作为贮存和交换流通的手段了。

  3.汉字与古代精神文化

  。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甲骨文“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甲骨文“龠”,像口吹原始的排萧形,排萧为竹制口吹的乐器,古书上说其小者只有三孔,大者有六孔。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形式的音乐。

  4.汉字与古代民俗文化

  。傩,作为民俗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出现得很早,从汉文化看,大约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其实质是一种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进行时要设傩坛,戴面具,作一系列的跳傩表演,由巫师主持,以逐恶鬼。甲骨文“鬼”字,像戴有面具的人形,以示非人面而似鬼。甲骨文“畏”字,像鬼执杖之形,以示可畏。上述甲骨文字形表明,商代的确有戴面具驱鬼的傩祭、傩仪,古代中原地区的确盛行过这一巫术活动。

  甲骨文“妻”字,像以手抓妇女长发形,此为上古掳掠妇女以为婚配之形,后世以为女性配偶之称。甲骨文“娶”字,从女从取,以表取妇。甲骨文“安”字,从宀从女,像女子居于室内之形,以表安全,因可避免被抢婚,故平安无事则又有安静义。

  5.汉字与数字文化

  。中国的数字,一、二、三和大写的壹、贰、叁等,随着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灿烂的历史发展已经成为汉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语中,用数字造词或构成各种俗语不少。这些有的表示实在的数目,有的则转化为别的意义,给人新鲜的感觉,增强人们的印象。例如有些词语全用数字构成。“三七”是止血的中草药,“六六六”是杀虫剂,“一零五九”是剧毒农药,“二百二”是红药水,“二百五”是指缺心眼的或莽撞的人,至于“一五一十”则比喻清楚、无遗留。用数字和其他词构成的词语就更多了。“一言堂”原来是指商业买卖不还价的意思,后来逐步演变成比喻缺少民主作风,不能听进群众的意见。口语中称鲁莽的人叫“二愣子”,称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为“二流子”,用“二五眼”指能力差的人。人们听了这些词语,并不去考虑“一”“二”“五”的数字,只是比喻某些事物和人觉得十分形象生动。

  “四不像”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像,运用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八面光”是大滑头。这里的“三”“四”“八”全转化为虚词用法,相当于“任何”。不少地区往往把“四”作为死的谐音字表示不吉利,还有些地区往往会把“八”作为发的谐音字表示吉利。

  数字还可以把许多事物概括在一个词语中,起到语言精练的作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把几种谷物和几种家畜概括为“五谷”“六畜”两个词,一直运用到今天。目前我们仍然采用这种办法造词。在成语或谚语中包括数字的现象是相当多的。“三令五申”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意思是再三地命令和警告,这里的“三”“五”表示多。“三令五申”的成语在今天用得十分广泛。对于两个相近的性状,要想去强调它,往往用“一”和“二”镶嵌其间:例如“一干二净”强调一点也不剩;“一穷二白”是强调基础差,落后,穷;“一清二楚”说明很清楚,很明白。“七”和“八”在成语中出现往往是表示多而杂,例如“七零八落”“七嘴八舌”“七拼八凑”“乱七八糟”都表示这个意思。一般说来,“三、九、十、百、千、万”总是表示多的,“半、一、二”总是表示少的意思。

  汉字文化渊源流长,数字在汉字文化中的艺术魅力,是其他文字无法替代的,数字在汉字文化宝库中是一朵美丽的奇葩。

  6.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

  。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汉字是书法艺术的符号载体,书法是汉字的审美艺术化。中国书法文化寓清新刚健的人生意识和个性自由于现代性阳刚之美中,将现代人独特的审美风范和审美趣味融注在自由充沛的自我中。书法将汉字美化雅化,使得

  汉字从那种简单传达意思、记载语言的工具变成一门玄妙的艺术。这是东方艺术中的一个奇观。

  7.汉字与隐语

  。隐语指的是在民间一些团体中流行的一种特殊的秘密语言,它集语言、文化、文学、民俗于一体。隐语往往给人以神秘莫测、捉摸不透的感觉。例如旧时江南,行话隐语在各行各业中都有独特的内容。有了行话,就可以分清行内行外,防止冒充的“二混子”抢生意,还可以保住一些机密。行话大都通过口头,有时用手势或动作表示,现以工匠、商家为例。木匠的行话是以手指锛,“盘道”探询。鞋匠的行话为手势语,搭话者以右手指端触摸额头,相互确认后,才进一步攀谈。石匠的对话风趣生动,如“哪山而来?”“高山而来。”“来了几个?”“哥儿四个。”“四个是啥?”“脐大,方圆,留青儿。”这里脐大指磨脐,方指磨扇上几块垄台,略呈方形,圆指上下磨扇,留青儿指磨扇上的条条垄沟,运用行话问答就知道对方是搞磨的。如来者有意在此干活,可问:“打了食儿给吃不给吃?”对方若答“同样”,来者可以放下行李拿起工具一起干活。若答话走样或支吾含混,对方会认为是没师傅的冒牌货,就要没收锤子、凿子,再把人赶走。

  汉民族文化特征

  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概括汉民族文化的外在特点是:

  (l)统一性。虽然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跌宕起伏,分分合合,但是始终还是保持着完整和统一,而且形成了以汉民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国内其它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如

  以象形因素为约的特点几千年不变,始终不脱离以形知意。如“国

  ”字,甲骨文即“或

  ”字,字中

  “戈

  ”表示兵

  器,“口

  ”家城邑形,放在一起表示守城。而

  “国

  ”之繁体

  “國

  ”在原有的“或

  ”字外边再加一个大框,表示周围有界,被围之意,这一演变蕴含了人民持戈守城,继而划定疆界,圈固城郭,从而表达了国家统一、不可侵犯的丰富内容。其他字“发

  ”

  、“共

  ”、“合

  ”、“同

  ”等,从字形字意都可看到整体统一等观念的影响。

  (2)连续性。中国和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都是古文明的发源地,但是只有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中断过,自始至终都保持文化的延续。

  (3)包容性。中国文化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中心,兼收并蓄,吸收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还有扬有弃的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特色。

  (4)多样性。由于中国地域广天,56个民族,再加上外来文化的传播,所以在保持统一性的同时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至于汉民族文化的内在特征,一直以来也是众说纷纭,传统的有冯友兰的“哲学特性说”、李泽厚的“美学特性说”、梁漱溟的“伦理特性说”,最近又有专家提出新的观点,突出中国文化的“人文性”、“和谐性”、“乡土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规章制度、语言文字、教育等等,使汉民族文化的特征在汉字当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此我们要意识到汉字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记录和保存民族文化中的巨大作用和奇异功能,注重把汉字与民族

  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篇十二: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举例说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1,在古汉语的表述系统中,“文化”一词的本义是与“武工”、“武力”相对的概念,指以文德教化天下,即“以文教化”,但这和现代意义上人们理解的“文化”一词的含义不尽相同。

  现代意义上,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既包括人类超越本能而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也包括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S?普芬多夫);文字受到文化的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例: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经典文献大量传入日本);汉字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

  2,汉字字形反映的中国文化

  (1)

  汉字字形与古代物质文化。例如,饮食:

  见上节;农耕:农具的演变

  (2)

  汉字字形与古代制度文化。例如,货币。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

  《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拿《说文解字?贝部》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如,货,贷,购,账,贵,费,贾,贿赂,资,赊,赔,财,贡等。

  (3)

  汉字字形与古代精神文化。A,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甲骨文“磬”字,像悬石以击之形。“磬”是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甲骨文“鼓”字,像手执鼓槌敲击建鼓(树立在

  地上的鼓,有别于

  “悬鼓”)之形。甲骨文“樂(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形式的音乐。B,从汉字看古代对女性的歧视。a,对女性的歧视之一:把女性当作卑贱、无知、愚昧、顺从的人。妇,繁体作婦,是个会意字,从女从帚,帚是扫除工具。女手持帚,表示已出嫁的女子担当家务劳动。奴,像一手抓一女子之形。《说文

  ?女部》:“?,古文奴从人。”可见奴字最初是?,从人从女,会意字。奴隶处于社会最底层,可以随时被杀被卖,地位是十分卑贱的。另外,如、姻、妟、婉和嫔等字也反映了造字者歧视女性的观念。b,对女性的歧视二:视女性为邪恶、贪婪、道德败坏的人。姦,“奸”的繁体字。《说文

  ?

  女部》:“姦,私也。”该字可以说是各种丑恶品质和行为的集大成者。淫乱、私通、邪恶、狡诈、非法等为人唾弃的行为都可以用这个字来表示。但这个字却用三女相聚来会意。表示嫉妒、放荡、懒惰的字,如“妒”“嫉”等字,都是从女得义。媢,《说文

  ?

  女部》:“媢,夫妒妇也。”本来是男子的不良道德观念,却也偏要从女得义。这说明,几千年来,女性不仅一直处在社会底层,备受欺凌,而且还被一些所谓的正人君子污蔑为邪恶、贪婪和道德败坏之人。

  (4)

  汉字字形与古代民俗文化。A,傩,作为民俗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大约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其实质是一种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进行时要设傩坛,戴面具,作一系列的跳傩表演,由巫师主持,以逐恶鬼。甲骨文“鬼”字,象戴有面具的人形,以示非人面而似鬼。甲骨文“畏”字,像鬼执杖之形,以示可畏。甲骨文

  “異”字,象人举双手往头上戴面具之形,当为“戴”字初文,人头戴面具,故有奇异、怪异之义。上述甲骨文字形表明,商代的确有戴面具驱鬼的傩祭、傩仪,古代中原地区的确盛行过这一巫术活动。B,人类婚姻由母

  系对偶婚制向父系个体婚制过渡时期,曾有“抢婚”的习俗。甲骨文“妻”字,象以手抓妇女长发形,此为上古掳掠妇女以为婚配之形,后世以为女性配偶之称。甲骨文“娶”字,从女从取,以表取妇。甲骨文“安”字,从“宀”从“女”,象女子居于室内之形,以表安全,因可避免被抢婚,故平安无事则又有安静义。这几个甲骨文字形表明,商代以前确有抢婚习俗。C,根据记载,先秦有食长子的习俗,东越、南楚和晋国在春秋时仍有此俗。商代金文“孟”,从子从皿,像用盛食物的器皿盛小孩形;春秋金文“孟”再加上“八”,“八”表剖分,故该字形像以皿盛子,分割而食之形。从商代金文字形看,“孟”是盛在盛食器中的小孩,而古人训“孟”为

  “长”、为“首”,称头胎所生之子为“孟子”、“首子”,排行以孟、仲、叔、季为序,每季的首月称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实来源于古代存在过“食长子”

  (或称“食首子”)的民俗。

  (5)

  汉字应用产生的中国文化现象汉字产生以后,汉字的应用产生了许多汉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如书法、篆刻、回文诗词、对联、字谜、拆字、避讳、字形词语等。

推荐访问:论汉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汉字 中国 民俗文化

版权所有:新维文档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新维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新维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50341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