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15篇)

时间:2022-11-20 17:40:02 来源:网友投稿

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15篇)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  感谢你的鉴赏  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几点思考(共5篇)  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第1篇)  2019年4月16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15篇),供大家参考。

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15篇)

篇一: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

  感谢你的鉴赏

  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几点思考(共5篇)

  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第1篇)

  2019年4月16日至19日,在县工作队管理办的领导下,组织我县各乡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分队长、贫困村第一书记共40多人,到区内的崇左市扶绥县和龙州县考察培训,学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实地考察学习的过程中,在到龙州县的勤江村陇而屯和下冻镇洞埠村坡姆屯考察参观时,看到这两个村屯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宜居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看到村屯环境干净、整洁、有序,群众精神面貌焕发,我心中颇有感触。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随着人们的居住环境在人口迅速增长所造成的压力下不断恶化,人居问题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结合本次外出实地学习考察,所见所闻,如何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出自己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宣传引导,统一思想。思想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思想,意味着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因此宣传工作将贯穿整个整治工作的始终。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进一步增强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资源节约、保护意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龙州县下冻镇洞银村坡姆屯在创建之初,通过感谢你的鉴赏

  感谢你的鉴赏

  前期广泛深入走访调查,先后召开了3次村民议事会。第一次看群众的态度、积极性;第二次公布整治改造和扶持内容,看群众的的意见、建议;第三次动员群众动手参与。统一了思想,凝聚了群众的力量。

  二、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针对各村实际,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确保整治成效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龙州县下冻镇洞银村坡姆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高标准要求进行创建。结合村屯地理位置、村屯大小、人员构成,按照村民的生活习惯进行创建,力求让村民有一个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培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提振村民精神面貌。

  三、支部引领,群众参与。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发挥基层党组织示范带头作用。支部党员带头示范,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上下联动、整合各方面力量。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设美好家园。龙州县下冻镇洞银村坡姆屯,全屯共有28户,屯党支部和屯干部充分发挥在家年轻人的作用,男女老少在创建之初每天至少有40人出工干活;另外外嫁女从微信看到屯里每天发生的变化,在周末集体组织回村参加劳动,出资出力。

  四、多方筹措、保障投入。建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推动政府通过委托、采购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村庄规划建设、垃圾收运处理、污处理、河道管护等公共服务。龙州县的勤江村陇而屯,屯级道路硬化通过“一事一议”项目修建,且逐年进行;农村垃圾清运,生活垃圾以三至五为一个集中投放点,然后由屯中保洁员集中收集到感谢你的鉴赏

  感谢你的鉴赏

  垃圾池堆放;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由清运公司定时进行清运;村中保洁员工资每月650元,由政府拔款解决。

  五、建章立制、巩固成果。建立农村垃圾、厕所和污水处理、道路、绿化、照明、河道等公共设施的长效管护制度,是巩固整治成效的关键。各村权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自上而下的民主决策机制,以多数群众共同需求为导向,推行村内事“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实施机制。发挥村民理事会的组织作用,引导村民全过程参与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推行项目公开、合同公开、投资公开,接受村民监督和评议。龙州县的勤江村陇而屯,在屯中村民休闲聚集地建立公开栏、宣传栏等,公示村规民约,宣传邻里互助、道德评议、办酒不铺张等等正能量的内容。龙州县的赛仁村坛农屯还建立有保洁员管理制度等。

  六、奖惩并举、以奖代补。党委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根据开展工作情况和上级安排,将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同时加大工作的检查、监督力度,对工作积极性较高、完成工作质量较好的村,实行分级以奖代补,提高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成效。龙州县的赛仁村坛农屯,在开展屯级环境创建之初,通过后援单位和向社会筹集到一定的资金后,群众投工投劳,做好以后政府到实地验收,验收合格后一次性给予奖补资金10万元。坛农屯获得奖补资金又继续投入建设。

  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第2篇)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逐步推进、集中整治”的工作思路,县卫生健康局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县实际,围绕提高全民环境卫生意识和文明素质,动员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感谢你的鉴赏

  感谢你的鉴赏

  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应主要通过实施“六双”战略,全面推动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一是实施“双动”战略,即强化宣传发动和邻里相互促动。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村民公共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普遍比较差。这是农村脏乱差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的根本原因。农村广大群众是垃圾的生产者,也是污染环境的受害者,更是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因此,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村民环境卫生意识和文明素质,自觉自愿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这是搞好村屯环境卫生的关键问题。我们将通过采取广播电视、平安大喇叭、举办健康教育大讲堂、悬挂宣传标语、发放宣传单、流动宣传车、致农村家庭一封信,开展送戏、送健康知识下乡等活动,大力宣传和普及健康卫生知识,宣传讲解环境卫生与各类传染病和慢性病发生的关系,使广大群众切实的认识到环境卫生的好与坏与自己的健康是息息相关的。环境卫生搞好了,对大家健康都有利;搞不好,极易传染各类疾病,甚至导致疫情发生,或者蔓延,威胁生命安全,从而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卫生意识,自觉参与环境卫生的整治。同时,定期对各家各户的环境卫生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定期用平安大喇叭进行广播通报,表扬先进,督促后进,使讲环境卫生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以搞好环境卫生为荣,以搞不好环境卫生为耻,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使邻里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动。

  二是实施“双带”战略,即党员干部带领和先进典型带动。要想群众转变观念自觉参与,党员干部必须自己首先转变带头参与,再来带动自己的家人或身边的人,起到一人带四邻,四邻带全屯的效应。如,陈家村村干部感谢你的鉴赏

  感谢你的鉴赏

  主动当修路工,感动和带动了100多名村民主动参战,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孙家屯村修路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发动群众50多人,贪黑起早运土修路,清运垃圾,利用30天时间修好屯路4条2500延长米;小前屯由老党员、老干部和老年志愿者自发组织起来,全年为村民义务打扫卫生,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这种做法值得大力推广和借鉴。同时,要抓好典型带动,先行搞好试点,全县22个乡镇都已经确定了1-2个村和屯作为试点,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从基础条件相对比较好,屯风比较正,村民容易发动的村屯开始抓起,打造示范村、示范屯。树立标杆和样板,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逐步铺开。

  三是实施“双改”战略,即以环境改变人,以人改变环境。环境可以影响人、环境可以塑造人,环境也可以改变人。好的环境,大家都能够自觉地去维护它,去保护它,不忍去破坏它。差的环境,人们也习以为常,司空见惯,这也是农村环境卫生长期以来脏乱差之所以不能有效制止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随着各级财政对农村扶持力度的加大,农村的道路也有了很大改变,但相对城镇而来,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村屯垃圾、生活污水无法处理。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丽新农村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引进社会资金,实行市场化运作,加快农村道路、美化绿化、改水改厕、垃圾、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设施落后的面貌。比如:万顺乡筹集社会资金260万元,在光辉村、万顺村和致富村进行试点,采购自卸车3台、半截车6台、四轮农用车10台,在每个村建设2个生活垃圾分离间,在万顺村建设1个垃圾、粪便“堆肥场”和1个1000平米的垃圾填埋场。探感谢你的鉴赏

  感谢你的鉴赏

  索出一条户分类、社收集、村转运、乡处理的垃圾集中处理的新模式。

  四是实施“双移”战略,即转移柴草粪堆和养殖场所。要想治理农村环境“六乱”现象,必须实行“双移”战略。把农村柴草垛、粪堆、垃圾、养殖圈所,必须移到村外的下风头,远离村屯。美化、净化村屯环境,实现村屯环境清新、干净、整洁的目标。各村屯要结合实际,统一制定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分步组织实施,各涉农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清理任务。要深入开展“退户入区”活动,实行人畜分开。加强政策扶持,鼓励和引导零散、小规模饲养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转变。

  五是实施“双推”战略,即推进户厕和自来水改造。加快推进农村无害化厕所建设,力争到2017年完成农村农村户厕无害化建设改造,有效预防控制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生流行;要加快农村自来水建设步伐,提高农村自来水人口普及率。全面抓好饮用水消毒和水质监测,确保农民饮用水的卫生安全。

  六是实施“双拉”战略,即小手拉大手,大手拉小手。在全县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各级各类学校,都配备了专职健康教育教师,全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定期开设健康教育专栏,加强对学生健康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使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建美好家园这个主题活动,使学生影响家长,家长带动学生,实现学生和家长的良性互动。同时,整治环境卫生从娃娃抓起,从小孩抓起。因为他们是未来农村的建设者和主力军,这是改善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美丽乡村的治本之策。

  感谢你的鉴赏

  感谢你的鉴赏

  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第3篇)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对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的重点是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调研发现,当前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还基本处于探索实践阶段,任务还十分艰巨。根据调研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坚持科学整治。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农村污染问题,要根据污染特征,加大力度优先整治;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村经济发展水平和规划建设等不同实际,合理确定整治任务目标,分步分类实施,做到逐步提升、逐年完善。比如,要将整治和投资的重点放在规划保留的村庄,非保留村庄主要以环境提升、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要为主,避免以后村庄撤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注重文化保护,根据不同村庄的自然环境、民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等,在环境整治中重点加强保护和修复。

  二要健全保障机制。健全政府投入机制,重点做好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等运行费用的资金保障工作;发挥好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创新政府支持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将环境保护治理和环保项目建设等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责任目标,纳入环保督查重要内容,同时加强环保日常监督考评,以考核为抓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久改善。健全资金保障机制,一方面继续加大资金的多渠道筹措力度,形成“本级财政奖补、上级单位争取、部分投入整合、受益群体自筹、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格局,着重挖掘社会企业、在外乡贤等资源。另一方面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强化工程跟踪管理,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实效性及资金拨付的规范性。

  感谢你的鉴赏

  感谢你的鉴赏

  三要营造良好氛围。通过环境整治工作提升乡村特色,改善村庄环境,激发村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引导群众珍惜环境整治成果,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村民自治。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光荣榜等活动,增强农民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各地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第4篇)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近年来,乡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了人力物力投入,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人居环境整治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群众参与度低。引导群众参与环境整治机制还不健全,农民群众自主投工投劳的热情和积极性还有待提高。比如,有的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淡薄,认为垃圾清理是环卫工人的事,存在垃圾随意扔的现象、个别农户厕所建成后,基本没使用,还是继续老传统用厕方式等。

  (二)村庄破旧且村民组较多。村庄大、村民组多且村庄布局分散,就拿笔者所在镇来说,全镇339个村民组,除去已土地增减挂及集中的村民组,分散村民组还有200多个,同时个别村有近40个村民组,要想做好日常保洁工作,人力物力投入需要较大,更加加剧了人居环境整治难度及资金投入压力。

  (三)资金投入压力较大。农村地区的环保投入还很不足,村集体经济收感谢你的鉴赏

  感谢你的鉴赏

  入很薄弱,能拿出来投入到环卫工作的资金寥寥无几,基本全靠上级政府转移支付,上级政府单方投入压力较大。

  (四)长效机制有待健全。环保设施的长效管护运营机制、政府投入机制、资金保障机制、高效的治理评估机制与监督机制等还有待完善。

  为此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大意义和迫切要求,聚焦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综合施策,认真抓好农村环境垃圾治理、改厕、污水处理“三大革命”,加快补齐短板,积极推动我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

  (二)坚持统筹规划。要立足长远,统筹谋划。一要做好乡村布点规划,将人居环境与脱贫攻坚、整村推进、美丽乡村等各项重点工作相结合,分步做好卫星镇、中心村建设,逐步对破旧村民组进行土地复耕,引导群众集中居住。二要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村经济发展水平和规划建设等不同实际,明确治理重点,合理确定整治任务目标,分步分类实施,做到逐步提升、逐年完善。

  (三)强化投入保障。一要完善投入机制。政府要继续加大资金的多渠道筹措力度,形成“本级财政奖补、上级单位争取、部分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格局投入格局。二是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监督制度,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考核,同时加强环保日常监督考评,以考核为抓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久改善。另一方面要明确资金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实效性及资金拨付的规范性。

  (四)营造良好氛围。一要通过环境整治相关工作的逐步开展,进一步提感谢你的鉴赏

  感谢你的鉴赏

  升乡村特色、改善村庄环境,激发村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引导群众珍惜环境整治成果,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村民自治。二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倡导讲文明、树新风,移风易俗的好风尚、好传统,组建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广泛开展振风行动、美化净化家园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

  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第5篇)

  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各级政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客观的讲,成效显著,环境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善,特别是城镇中心及周边地带、公路两旁环境卫生秩序井然。但是,在偏远农村地带,垃圾随处可见,乱丢乱扔现象十分突出,脏乱差十分明显,这与各级政府改善群众人居环境愿望相距甚远。我认为,改善环境卫生状况,不仅仅是点上,重要的是面上;不仅是治标,更重要的是治本。

  一、偏远地区环境卫生现状

  (一)房前屋后乱扔乱倒现象突出

  在偏远农村地带,特别是未能通公路地区,几乎每家每户各种生活、生产垃圾在其院坝内、外,乱丢、乱扔现象十分突出,有甚者,其各类牲畜食物、粪便在院子里、房屋内乱放、乱排,环境卫生状况极差。

  (二)未及时清理,滋生各类寄生虫

  由于长期堆积未能清理、清扫,很多农户院外垃圾堆积较厚,通过日晒雨淋,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化学反应,霉烂腐臭严重,不仅影响了空气质量,更为严重的是滋生了苍蝇、各类驱虫的繁殖,对人居环境造成极大影响,给村民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感谢你的鉴赏

  感谢你的鉴赏

  (三)随处焚烧影响大气环境

  由于村民受客观环境条件制约,其产生的垃圾不能及时清运至垃圾集中存放点或者垃圾处理场,也因村民意识不强、科学常识缺失,未能对垃圾进行科学、无害化处理,多采取就地焚烧的办法处置,而此种办法,使霉烂变质垃圾燃烧后,释放出大量有害、有毒气体,侵害人体,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百害而无一利。

  (四)河床内倾倒垃圾造成水体污染

  根据实地查看,就我镇情况而言,世平堰、李白河、青龙湖等水体周边,有大量群众随手丢弃的各种塑料袋、食品垃圾和群众生产、生活垃圾,甚至有的地方,堆放着大量牲畜粪便和生产、装修垃圾,严重影响了水体卫生,给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危害。

  (五)不能及时清运、掩埋,环境卫生状况恶性循环

  由于偏远地区受客观条件制约,特别是公路交通、经济环境、生活习惯的诸多因素影响,垃圾不能及时转运和掩埋,同时,几乎所有未通公路地方都未修建垃圾池存放池和垃圾堆放点,随处乱扔、乱放,不利于清运和科学化掩埋,导致农村地区环境卫生状况越来越差,人居环境不容乐观。

  二、问题原因的剖析

  (一)各级组织重视不够

  由于镇、村两级人、财、物力有限,对环境卫生的整治也有所局限性,特别是忽略了交通不便地区、偏远地区的环境卫生状况。

  (二)各级组织宣传力度不够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面广量大,宣传力度不够,存感谢你的鉴赏

  感谢你的鉴赏

  在干部、群众环保意识和环卫常识缺乏的问题,给农村环境保护造成很大困难。

  (三)各级组织治治理力度不够

  镇、村由于资金财力的问题,导致对一些交通不便、特别是偏远地区的环境治理力度不够,严重影响群众生活环境。

  (四)各级组织治理措施不多

  农村环境问题情况复杂,处理难度大、治理措施不多。以修建垃圾池为例,按照城市标准建设垃圾池,前期投入和后续成本都难以承受,而科学掩埋,需要长期的对群众予以教育、引导,需要多种措施齐下。

  (五)群众意识有待提高

  由于文化水平、家庭经济水平制约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存在村民环境意识不够、“三乱”现象严重的问题。

  (六)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根据大山铺现状调查,很多村庄没有配备足够的垃圾收集设施,以至于农村生活垃圾随处堆放或被直接倒入河道,导致农村到处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蚊蝇滋生,严重威胁村民的生存生活安全。

  (七)村规民约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不足以成为执法部门的依据,而一些村规民约缺乏专家论证、缺乏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就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三、治理建议

  (一)提高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

  感谢你的鉴赏

  感谢你的鉴赏

  面对环境问题严峻的现实,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深刻反思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环境观和资源观,使人们认识到对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特别是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引导和控制人们环境行为的内在原因,才是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途径。

  (二)积极引导群众规范行为

  利用媒体、各级会议层层发动、专题活动、典型宣传、示范带动。把环境整治工作走在前列的相关村树立为环境整治工作典型,组织其它各村干部、群众进行参观学习,进一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群众规范行为,促进整治工作的全面推进。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因地制宜,对于经济基础较好、生活垃圾产量大的村,可以积极推广“村收集、镇转运、市集中处理”的模式;对于基础设施尚不到位的村,由于经济水平低、垃圾产量小,可采用“村收集、镇村转运、相对集中处理”的模式。

  (四)强化村规民约,加强自治

  坚持民主决策、强化村规民约,充分发动群众。由于村容村貌管理涉及各家各户的利益和历史留下的传统习俗,要使村民自觉遵照村规民约,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解放思想、改变传统观念,使村民主动地投入到整治活动中来。

  (五)建立和完善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

  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为了保证工作的永久性必须解决好负责问题。单一的只靠组织解决不了问题,充分调动了村民义务投工投劳的积极感谢你的鉴赏

  感谢你的鉴赏

  性,注重教育管理,营造良好氛围是关键。

  感谢你的鉴赏

篇二: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

  关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分析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了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介绍了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分析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但是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也成为了人们不能逃避的问题。1987年,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自此各国开始重视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协调发展。自然、社会、人三者的协调发展也深入人心。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也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专门的工程。

  1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平衡的现象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广大农村环境污染特别严重,如不及时治理不仅对农民身体健康构成威胁,也会阻碍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1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日益严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肉、蛋、奶等产品的需求的增加,畜牧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国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已近4万多家,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类粪便约27亿吨。目前,我国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且数量较多,大量畜禽粪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不仅对大气、地表水造成恶臭和富营养化污染,甚至还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一些养殖场的粪便随地堆积,污水任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环境。如果不对畜牧业发展造成的污染进行有效地处理,将进一步导致环境恶化,进而威胁农产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由此可见,畜禽养殖业的污染已经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1.2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造成的污染。化肥、农药作为农业增产的主要措施,一直以来倍受农民的青睐,为了提高产量,不合理、过量使用化肥的现象尤为普遍。甚至有一些农民错误的认为化肥用量越多粮食产量越高。实际上在我国农药、化肥的实际利用率只有30%-3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利用标准,这就使得化肥、农药绝大部分挥发到空气中或从排水沟渠流失,因而造成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和空气污染,进而通过呼吸或食物链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1.3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系统亟待完善。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的生活垃圾产生量日益增多,成份也越来越复杂,造成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大。过去农村的生活垃圾主要以菜叶、尘土、纸张等易分解的成份为主。近年来,农村的生活垃圾成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垃圾中的难降解有机物迅速增加,在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还有大量的工业垃圾产生。目前在农村,有效的垃圾清运处理系统还没有建立,垃圾不能及时回收和有效处理,随处倾倒的现象比较普遍。

  2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2.1思想认识不到位,环境意识不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农产品质量,忽视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对农村土壤以及河道的污染。对畜禽养殖污染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大多数农民对科学用药、平衡施肥知之甚少,不能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土壤养分状况决定化肥、农药的配比,只是一味单纯地加大剂量滥施农药,结果不仅造成化肥农药利用率不高,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2.2农民的环境保护参与和主人翁意识薄弱。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民的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只是在涉及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才会有所顾虑,而真正发自内心去维护的农民并不多。农民对自己应有的责任、权利、利益认识很薄弱,大多数情况下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公共利益,为了暂时满足自己的私人利益,而把别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抛掷脑后。最终导致农民缺乏参与环境污染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民失去了参与的意识,也失去了治理环境污染的意识

  2.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治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需要。有机肥商品化生产举步维艰,优惠扶持力度不足,商品有机肥与化肥相比价格偏高,普及推广难度很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市场推广扶持力度不够,绿色农产品通道不畅,其质量、价值优势在价格上无法得到体现,导致生态农业先进技术推广难度加大。畜禽养殖污染在我市农村环境污染已占很大比重,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已超过工业污染位居第一,但与工业污染防治投入相比,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投入严重失衡,致使污染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

  3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措施

  3.1强化农民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参与意识。一是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二是要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培养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能力。三是要广泛听取农民对涉及自身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3.2改善不规范的畜禽养殖所造成的畜禽粪便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农村致富最有效的、最普遍的途径是发展副业—畜禽养殖,其中,基本上都是分散的、自己经营的养殖户,配套设施差,缺乏相应的粪便处理和利用措施,大量的畜禽粪便被随意堆放、或直接排入就近河流中,不但影响了农村的整体面貌,而且畜禽粪便中的细菌通过水体、大气传播,造成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即使在有些地区实行限养区、禁养区,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对环境的污染,还是同样的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没有实现有效的废物利用。

  3.3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制约农村环境治理最大障碍就是资金,要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就必须落实好资金,我们可以通过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来解决资金问题。首先中央和地方政府均按照一定比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投入资金的制度安排,研究制定乡镇和村庄两级投入制度。其次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筹集的资金要优先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快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二是建设中心镇和重点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防止城镇污水污染。

  3.4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必须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一是制定并严格执行各类无公害农产品包括基地、生产、流通、储运加工过程中的环境标准和技术、质量要求,加快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的贯彻实施。二是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的技术指导,按标准建立无公害产品基地,增施有机肥料,减少化肥用量,采用生物农药和生物技术综合保防治病虫害,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减少农药使用量。三是按照一定程序对有一定规模的生产者进行资格认定,对符合要求者发给证书和标志,准予生产和经营。

  4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快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环境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且这不仅仅只存在于城市中,这一现象正在向广大农村蔓延,有许多农村环境已经受到很严重的污染。如不及时治理,不仅对村民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甚至丧失生命。所以,我们必须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综合治理,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宋金枝,宋金辉.生物技术在水污染监测和治理上的应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2]唐海燕.环境生物技术的现状与进展[J].科教文汇,2011,(3).

  [3]叶晓斌,闫韶娟,崔青安等.论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管理[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6).

  [4]罗会文.谈政府投资项目中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J].新建设: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3).

  [5]于晓英,刘宇红,冯玉春等.黑龙江城镇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模式及环境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3).

  [6]吴丹青,楼项彬.水污染治理工程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新农村(黑龙江),2011,(6).

篇三: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

  农村环境污染的危害

  篇一: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

  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

  研

  报

  告

  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崛起和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居民在空间分布上迅速集中,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给农村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农村的产业结构从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而成害。现将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目前,农村主要存在三类环境污染问题:1、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由于地膜的不可降解性,残留地膜严重污染了土壤,使得农作物大幅减产。2、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差,管理制度欠缺或不完善而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了“脏乱差”现象:如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生活污水直排等问题,使得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恶化,对人群健康造成了威胁。3、乡镇企业及畜禽养殖造成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崛起,给农村环境带来的压力日益俱增。受经济水平和科技、文化等因素影响,乡镇企业大多为技术含量低的粗放经营,污染治理水平不高。又因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造

  成污染分散,治理起来难度很大。同时畜禽养殖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受此影响,农村大气、水体及土壤等生态环境日益脆弱。

  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困难

  因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成因多、涉及面广,治理起来难度比较大,目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1、现有的环境管理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等特点,这使得1对面源污染的管理难度很大,目前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同时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且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2、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农技推广系统为了获取收入,多从事卖化肥和农药等经营活动。由于激励不相容,导致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以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3、治污资金缺乏导致治污不力。由于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因而治理效果不佳。4、现有的治理模式不适应农村污染防治工作。

  农村污染问题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即末端治理,都存在着技术、经济障碍:面源污染难以收集污染物,其它污染用末端治理常会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

  三、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方法及建议

  1、积极引导,提高广大农民生态环保意识。广泛开展环境生态文明教育,逐步推进生态保护工作。引导农民发展无公害绿色产业,减少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严格控制秸秆焚烧,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和青贮氨化工作;植树造林,提高农村绿化覆盖率。通过宣传,使广大群众不断提高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自觉参加农村环境污染治理。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环境管理。以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为着力点,借助改水、改厕、修路等工程,逐步改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修建沼气池,农作物秸秆和动物粪便等废物的再回收利用,有效改善人居环境。3、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一方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从源头控制污染。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清洁生产、对生态环境有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另一方面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执法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各类污染物的排放,对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源严格监督和查处。

  篇二: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

  浅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日益扩大,农村环

  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严重,农村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日益加剧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和落实科学发

  展观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社会课题。针对这种现状,建议要大力开展

  农村环境整治,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关键词:

  环境污染

  原因治理

  农村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优良的环境,便没有整个区域

  的良好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不断

  增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据调查,农

  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农村生活污

  染以及工业污染,其中农业畜禽养殖和生活垃圾是目前造成农村环

  境日益恶化的主要原因。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解决农村

  环境污染问题。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economy,theimprovement

  offarmers’livingstandardandtheincreaseofrural

  population,theutilizationstrengthoftheresourcebythe

  comprehensiveruraldevelopmentscaleofthetownindustry

  isexpanding,whichcausedthemoreandmoreserioussituation

  oftheruralenvironmentalpollutionandecological

  destruction,andtheoverallruralenvironmentis

  unsatisfactory.theincreasinglyseriousruralenvironmental

  pollutionhasbecometheurgentsocialissueinthe

  constructionofnewcountrysideandtheimplementationofthe

  conceptofscientificdevelopment.inviewofthesituaiton,

  theruralenvironmentmanagementshouldbevigorouslycarried

  outtosolveitspollution.keywords:environmentalpollution;

  cause;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b82-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xx)

  一、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

  1.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我国

  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

  染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

  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

  2.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城乡分治战略

  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

  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

  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

  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

  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3.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环保意识淡薄是导致污染产生

  的根本原因,一是部分地方领导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片面追

  求经济效益,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把环境和生态优先考虑,没有

  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时,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以致在决策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一

  时的经济增长,仍走

  “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二是相当部分

  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在利益驱动下,在防治污染上消极对待,有的甚至闲置污染处理设施搞偷排。三是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总体不强,许多群众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

  乏自我约束。

  4.农村环保力量薄弱,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当前农村环保工作主

  要靠县市级环保部门,虽然已经建立了相应的环保考核机制,但乡

  镇基本上未配备专门的环保队伍,落实工作还是以县市环保部门为

  主,使农村环保工作在工作质量和效率上大打“折扣”,很难将各

  项环保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5.农业生产污染严重。一是化肥、农药的流失渗漏。由于农民盲

  目追求农产品单产数量,超量或不科学使用化肥,使农产品质量降

  低,个别地区土壤中有害重金属含量偏高,部分蔬菜含硝酸盐超标;

  由于过量或滥用农药,使粮食、果蔬等农产品受到污染,同时还影

  响到有益生物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致使生态失去平衡。二是农用

  地膜污染严重。农民为了追求农产品临时效益,大量使用地膜或塑

  料大棚,使棉花、果蔬早种植,早结果,早上市,提高单价以增加

  收入,但不容忽视的是,大量使用地膜,又不进行清理或科学处理,长期使用,对土壤十分有害,终将导致粮食、蔬菜品质下降,即对

  人体危害物质含量激增,营养物质含量相对减少。

  6.生活垃圾和畜禽粪处理不当。在农村没有垃圾处理场,也没有

  必要的处理方法,生活垃圾在水塘沟渠、道旁地头,随意乱倒堆积,成为新的污染源。另外,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养殖专业

  户越来越多,规模逐渐扩大,确实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大多数

  养殖专业户对畜禽场排放废弃物的处理和贮运能力不足,畜禽产生

  的固体粪便随意露天堆放,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无害化处理,臭气

  四溢,粪水横流,导致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加剧。

  二、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发动,增强参与意识。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和途径加强

  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生态知识水平,强化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

  意识,逐步形成人人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

  加强村级农村环境卫生知识和技术培训,传授他们环境友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技术,让农村环境保护

  变成生产者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2.建立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完善管理机制垃圾清理。对

  所有农村村头地角、河边沟渠、房前屋后、公共场所、室内室外

  等存量垃圾,集中时间进行全面清理。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设置

  农村生活垃圾桶点(垃圾中转站),配备环卫机具等作业设施、设备,组建保洁队伍,建立起“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农

  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体系和集中处置机制,建立管理、考核等相

  关配套制度。

  3.进一步推进农村“一池三改”建设。即通过建设沼气池,推动

  改灶、改厕、改圈。积极推进“一池三改”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对减轻农村大气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4.合理规划畜禽养殖布局。对畜禽养殖场进行总体规划,规划后

  在区外新建的畜禽养殖场必须限期予以拆除,规划前已建的区外畜

  禽养殖场必须于规划要求的日期前治理达标,未按期达标的一律搬

  迁或关闭。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对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必须要有一定的综合利用和污染处理设施。大力推广

  “猪、沼、菜”,“鸡、沼、鱼”,以及连片建设大型沼气池等粪便

  清洁处理模式。

  5.控制农业秸秆环境污染。严禁焚烧秸秆,严禁将秸秆随意推入

  河中。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扶持秸秆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稳步

  推进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大力推广秸秆全量还田、秸秆青贮氨

  篇三:农村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环保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面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了解我市农村环保工作的基本情况,推进农村环保工作的进一步开展,20xx年8月至9月,我们对我市农村环保工作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先后进入隆阳、施甸、龙陵、腾冲、昌宁等区县的数十个村、镇和农户,对我市农村村容村貌整治、垃圾和污水处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面源污染、饮水安全等方面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直观的了解,就进一步防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综合整治乡镇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我市农村环保工作的基本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近年来,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以“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能源”为目标,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和抓手,把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农村环保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创建,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环境安全保障。

  (一)生态示范创建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示范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我市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原则,通过大力开展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和绿色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环保工作的整体推进。截至20xx年底,全市获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示范区2个,市级生态示范乡镇9个、生态示范村43个,绿色文明示范单位800余家,临潼区、周至县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县预验收。为使创建活动顺利开展,各区、县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农村饮用水条件逐步得到改善。近年来,市和区、县都把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困难、保障饮水安全作为重中之重,予以高度重视。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大资金投入,3年来全市建成集中饮水工程600余项,解决了90.6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市财政20xx年投资3700万元,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和户用沼气工程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三)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整治稳步推进。市建委、市爱卫会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农村垃圾处理管理工作的意见》,制定了农村地区建立垃圾集中处理管理体系的总体规划,市环保局积极推广村收集、镇中转、县(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一些村组建立了垃圾环卫管理制度,设立了专职保洁员。高陵县制定了《高陵县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管理办法》,并积极组织落实。阎良区7个街镇的29个村(234个组)共聘请保洁员275人,形成了“组清扫、村收集、镇(街)清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灞桥区在13个重点村修建了76座垃圾台,配备垃圾密封清运车14辆,收集车9辆,为垃圾规范化处置打下了良好基础。临潼区代王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已经建成,并通过验收。周至县为20个生态村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垃圾箱,建立了简易垃圾填埋场,做到了日产日清。户县积极开展村组垃圾处理示范活动。长安区上王村每天下午专门将农家乐产生的废弃物收集起来运送到区上指定的垃圾处理场,并建有村上的污水处理设施。阎良区垃圾资源化处理厂拥有20多项发明专利,采取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仿生实时处理技术,经

  过原

  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的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化处理快速生产线,每天可处理200吨生活垃圾。

  (四)土壤污染防治初见成效。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得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土壤有机质、钾和微量元素严重失调,土壤理性化性质恶化,稳定性差,肥力下降。过度使用农药,不但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而且污染环境。非降解

  农膜碎片进入土壤后,会严重改变土壤物理性质,影响土壤透气性,阻碍农作物吸收和根系生长,导致减产。我市加强对农业用地的环境监测和评估,通过技术、工程等多种手段,积极防治土壤污染。20xx年,灞桥区就开展了土壤测土配方工作。周至县以科学施肥为指导,大力推行测土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减少农田氮、磷流失,积极鼓励使用有机肥,发展绿肥种植。目前已完成61万亩测土配方工作,为建立一批农药减量控制示范区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提供了保证。高陵县加大了对假冒伪劣化肥农药的检查打击力度,坚决取缔销售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剧毒农药,净化农药市场。

  二、我市农村环保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生态创建工作有待深化。要实现“村在林中,院在绿中,路在树中,人在景中”的农村生态格局,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生态建设。而目前我市农村的生态建设工作尚处于示范阶段,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突出,“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

  (二)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不高。目前,我市农村饮用水源主要采用地下浅层水源及地表水。在渭河、泾河等河流附近的农村,多饮用浅层地下水,其水质普遍较差,口感苦涩,矿化度偏高,以苦咸水、高氟水为主,水质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加之农村生活污水长期污染浅层地下水。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既污染环境,又污染水源。特别是灞桥区唐家寨水库污染,由于受江村沟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影响,库中COD浓度达到14100毫克/升,氨氮浓度为1969毫克/升,给生活在附近的上千村民饮水造成严重的危害,群众反应强烈。

  (三)化肥、农药和农膜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化肥的应用对农业的增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使用技术落后,导致大部分化学元素进入环

  境和土壤,对生物多样性破坏的严重后果已经显露。同时,随着农膜使用量的逐年上升,非降解农膜破碎部分残留在地表和土壤中,不易分解,污染了环境。据统计,我市化肥使用中,氮肥施用量过大,钾肥施用量过低,全市有六个区县的化肥使用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警戒线。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保投入不足。多数农村没有垃圾填埋场或是垃圾填埋场比较简陋,一些村子没有污水排放设施,垃圾清运车辆数量不多,保洁人员以及垃圾桶的配备并未覆盖全部村庄,仅限于重点村镇,有待大面积推广,以及农村环保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等。

  三、对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几点建议

  加强农村环保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对此要高度重视。根据专题调研的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境意识。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宣传工具和渠道,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保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努力形成人人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要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相关内容编成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

  节目,通过举办文艺汇演、“下乡”等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面。

  (二)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监管体系。农村环保是一项跨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到环保、发改、财政、农业、建设、卫生、水利、国土、林业、科技等部门。因此,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完善农村环保机构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环境监管体系,环保机构要向乡镇、街办延伸,形成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街办以及村组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农村环保工作机制。根据受益者付费、破坏者赔偿、开发者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完善公平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制定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考核办法,把生态环境保护状况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落实好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任务。积极探索加强农村环保自我管理的村庄保洁机制,鼓励、支持村民建立村规民约,增强村民的自主保护环境能力。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与诉求,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

  民的环境权益。

  (三)发展生态农业,重视科技支持。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要从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农药、化肥控制,坚决禁用超标农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扶持生产企业开发生产生物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品种。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大力研究、开发、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将清洁生产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大力扶持并建设一批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化废为利的生物科技企业,通过“压小上大、扶优汰劣”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推广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视对塑料农膜的污染防治。采取适时揭膜技术,增加塑料地膜的回收率;要提倡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励开发农膜再生加工技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要对灞桥区唐家寨水库污染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妥善解决。

  (四)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能力建设。市和区、县政府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逐步增加农村环保的资金投入,加强能力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环境中的突出问题。要在财政安排、城建和预算内资金补助、各专项资金等向农村倾斜,围绕重点小城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民培训、产业引导等制定明确的支持政策,形成长效有力的支持新农村建设机制。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保工作,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质改善和卫生监测、农村改厕和粪便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及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的开展。逐步建立“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支助、农民自助”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将资金更多地投入到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上。

  (五)加强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要把农村环保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落实目标责任。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整治工作,明确整治的重点区域,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治规划和方案。一要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等脏、乱、差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力求短期内见成效。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标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二要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垃圾处理系统,努力解决农村垃圾处理

  问题。逐步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方式,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三要加强畜禽养殖集中整治。科学布局畜禽养殖场(点),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坚决落实养殖业禁建区、禁养区的要求;加强对畜禽养殖散养户的引导和扶持;把养殖与改善燃料结构结合起来,把农村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改厨、改厕、改圈,实现“一池三改”,推广“猪-沼-果”、“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推广秸秆利用、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措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四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示范村、生态村、文明村创建活动,出台支持创建活动的奖励办法,推动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农村环境面貌。对一些有条件的村镇道路两侧、房前屋后及废弃的晒场等裸露闲置地进行全面绿化或硬化,营造优美整洁的村居环境。

  11

篇四: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及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形势的不断变化,农村环境污染现象已越来越严重,农村生态环境逐步趋于恶化,已严重影响和制约农业稳产增收、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严重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新一轮的社会问题。笔者以scbz为例,就农村环境污染现状进行简单解析。

  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现状的几点表现

  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形式多元化,面积不断扩大,后果具有不可逆转性。

  一是农业面源污染逐步扩大。据相关资料显示,农药只有10%-20%的附着率,80%-9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使自然环境受到较大程度的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生物多样性。目前我国化肥年使用量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达400公斤以上,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每公顷225公斤安全上限,且化肥有效利用率很低,其流失加剧了河流、湖泊等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影响土壤自净能力。同时近年来,我国农用塑料使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平均每年有45万吨地膜残留于土壤中,由于农膜很难降解,影响土壤通气和水肥传导,造成粮食减产。农药、化肥以及地膜等大量应用,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敲响了生态灾难的警钟。

  二是城镇垃圾向农村转移越来越多。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极度膨胀,不仅带来了住房、交通、学校等公共资源的拥挤,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和污水,由于治污设施不配

  套,这些垃圾被运到了邻近的农村就地堆积或填埋,污水则被直接排放到了河内。以巴中为例,183个乡村场镇,30.1万场镇人口,日产生生活垃圾300多吨,这些生活垃圾70%以上没有经过处理,就近转移至农村填埋;有近220万农村人口,产生垃圾2000余吨,这些垃圾未作任何处理倾倒,对环境构成了极大威胁。

  三是规模化养殖污染越来越重。由于以农户为单元的养殖越来越少,和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的经济刺激政策,农村集约化畜禽养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绝大多数养殖场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大量畜禽粪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入农业环境,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致使土壤板结和盐渍化,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

  四是农村河流保护软弱乏力。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大多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沉积在沟渠和地面,最终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根据2001~2011年地表水监测分析看,农村地区总体水质趋好,但仍有粪大肠菌群、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等主要污染因子。以巴中为例,183个乡镇,30.1万场镇人口,每年排放生活废水3000万吨,仅10余场镇建有生活废水处理站,其余场镇产生的生活废水仅作简单处理就进行了排放,集镇污染严重威胁着河流水环境安全。

  五是工业污染有增无减。目前,工业“三废”排放量及污染仍呈增加趋势。巴中工业企业年排放生产废水近300万吨,通过近年来的限期治理,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达到98%。但是由于工业废水成分复杂,治污设施运行成本高,监管不力,运行难以正常,难以稳定达标排放。

  六是各类工程建设行为污染加剧。近年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面

  宽量大,修房建城、铁路公路高速、机场水库等等。这些工程不仅大量占用土地,而且在建设过程中,挖掘山体、凿山打洞、侵占河道、乱挖乱采等破坏现象严重。如由于河道过度采掘沙石,使河流自净能力下降。同时,农村大量修建砖混结构新楼房,大量水泥路,均在使用一定年限后,报废成为建筑垃圾,成为农村新的污染源。

  七是森林植被保护不力。由于历史上长期大面积过度砍伐和现阶段保护不力,林木偷采现象严重,致使森林结构单一,蓄养水源能力差。巴中尽管森林覆盖率达到63%,但由于结构不优,地表水分蒸发流失快,在总降水量没有多大变化的情况下,河流流量正不断减少,而汛枯期差值不断加大,水涝和干旱现象不断加剧,自然条件越来越恶劣。

  农村环境污染原因探析

  一是农村发展形势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大部份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80、90后的农民已基本不懂农业生产知识,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农业人口极度萎缩,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劳动能力极弱的老人勉强支撑。由于人口减少和劳动力减弱,农民养殖畜禽量减少,以前能产生大量农家肥的优势条件没有了,农民种植庄稼完全依靠农药杀虫保苗、化肥催肥养苗、地膜提速增效等短平快的方式中来了;

  二是市场趋利现象的体现,由于一度时期经济盲目追求效益,走入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不理性发展轨道,偏向于一些经济利益见效快,对环境破坏大的领域,向资源要效益,向环境要利益。而生态保

  护由于具有周期长,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而被忽视或冷落;

  三是不正确观念的影响。总认为生态环境是大自然给予的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利益熏心,过度攫取。同时,受个别为政者不正确政绩观的影响,总认为发展事大,环境事小,用破坏环境来换取GDP的增长;四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发展过度偏向于城市,人口向城市集中,公共基础向城市配套,无度挤占农村土地、山林、矿藏等资源,而对于越来越膨胀的城市人口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又向农村转移,将农村视为城市发展的原料供应地,垃圾回收场;五是受全球极端气候的影响,地震、地质滑坡、山洪、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客观上加重了农村环境污染。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会深化改革决定精神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不及早重视,防范和治理,将会造成比现在城市生态环境更复杂、更有害、更难治理和恢复的被动局面。

  一要从战略高度来谋划生态文明建设。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是生态建设与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面对这一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千秋大计,面对我国农村越来越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我们必须着力强化全民生态环境危机意识,着力唤醒全民参与意识,让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做小事做起。农村生态保护要立足粮食、经济和社会安全,突破

  传统封闭、现实短效的农业生产观、经济利益观,树立责任意识,尊重自然规律,着力保护,务求长远高效,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全面和谐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二要创新政府管理,逗硬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提供和环境保护职责。要在政府工作中突出农村生态保护的重要地位,研究政策,落实目标责任,制订措施。要落实领导责任,探索建立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推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落实。着力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统筹编制农业区域和城乡建设规划,重点突出本地农村生态环境资源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解决,把住重点,坚持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同水利、土地和各类重点工程建设相结合,实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要按生态农村和生态城镇的标准和要求,搞好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种养殖业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管理。要逗硬落实环保责任,整合监督资源,要建立健全长效的建设管理和监督机制,建立权责明确的目标考核和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着力开展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进行区域污染防治,实行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依法管理,推进农村生态环保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

  三要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法制化是从源头上防止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制度保障。要应时而动,顺势而变,及时修订完善农村生态环保有关法规,法律监督机关要常态化监督推进农

  村生态环境相关法律规定的严格执行。要建立农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综合决策和协调机制,制定农村生态环保专项规划,开展创建生态文明乡村活动,着力从政策源头上把好关,控制住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改变过去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的做法,开展地方建设与生态环境损坏、绿色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损耗的评价。要激发农村生态环保的原动力,积极运用市场法则,建立环境资源税、公共财政、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等经济调节手段建立国家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着力防范,强化治理;综合运用排污许可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抵押返还制度、环境损害责任保护制度、垃圾处理转移支付等制度,控制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过程中污染产业的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科学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的安全体系,尽快建立健全区域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监测评估系统以及预警应急系统,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灾害的应急能力,减轻灾难损失。

  四要发挥科技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中的支撑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最活跃的技术因素。农村生态环境科技应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着力解决损害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逐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生产率为核心,区域和系统的综合防治为重点,通过自主创新与综合集成研究,建立与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并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环境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当前,要通过科技进步减少农业经济增长对资源的过度依赖,用现代科技克服“三农”在协调发展中的限制因素,减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过载压力,形

  成或再造新的环境承载力。要推进实现农业生产技术无害化、生产过程生态化、农业产品绿色化,着力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化肥和农药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危害。积极推广生物新技术的运用,开发控制农村污染物的生态技术,大力推广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加强生物防治技术。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注重传统环保生产生活技术的传承应用。

  五要构建平衡协调成熟稳定的农村生态循环系统。要正确运用生态学原理,尽力避免或淘汰有害于生态平衡和良好环境的农业措施,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要有效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合理开发与利用农业资源,科学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种资源组合的特点以及其相互作用变化的规律,选择最优要素组合,以发挥资源的优化组合功能。要根据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实际要求,建立各具特色的持续平衡的农业生态体系,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兼顾的前提下,探索最少投入、最大产出的各种构成模式,大力倡导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有机农业建设,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要加强对农村发展形势的分析研究,在鼓励农民进城的同时,鼓励有志于发展农村的城市居民和新生代农民的农业基础知识培训,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优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配套,着力改变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科技转化率,提高农业经济市场效益,减少农业强度,优化农村发展环境,推进农村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同步前行。

篇五: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

  农村环境污染的危害及控制

  作者:贺正安

  来源:《湖南农业》2014年第8期

  安乡县安福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

  贺正安

  一、危害

  1.过量施用农药、化肥

  ①大量农药、化肥随着水土流失和农田、鱼池排水进入沟渠、湖泊、河流,增加了水体中污染物总量,并残留在农产品和土壤中,降低农产品品质,还会导致土壤酸化、重金属超标、富营养化。②水产养殖投肥过量和实行高密度养殖,对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水质很难恢复。③长期接触或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的食品,可使农药在体内不断蓄积,对人的身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造成慢性中毒。④滥施和多施农药、化肥,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影响农民收入增长。

  2.残留农膜

  ①残留农膜危害土壤环境。农膜残留量增加,水分渗透量就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导致地下水难以下渗,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②残留农膜危害农作物。残留农膜在土壤中破坏了农田的生态环境,形成阻隔层,影响作物根系的发育和均匀分布,阻碍作物对营养和水分的吸收,影响种子发芽、出苗,甚至死亡,农膜残留量越多,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就越大。

  3.秸秆焚烧

  ①污染空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焚烧秸秆时,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1倍,对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刺激较大,轻则造成咳嗽、胸闷、流泪,严重时可能导致支气管炎发生。②引发交通事故,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焚烧秸秆形成的烟雾,有可能引发交通事故的发生。③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田质量下降。焚烧秸秆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能直接烧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控制

  1.居民房前屋后、牲畜圈舍等要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严禁居民乱扔塑料袋、碗、筷、废旧家具等生活垃圾,垃圾要分类收集,并且倾倒在指定的地点。严禁人畜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水塘,政府要加大改水、改厕工程的投入。

  2.农户要做到科学施肥(即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用药(即推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技术),控制农药、化肥的污染。严禁乱扔农业投入品的包装袋(瓶)。严禁乱堆乱放农作物秸秆等残留物,不得焚烧农作物秸秆,要推广利用农作物秸秆腐熟剂还田技术。

  3.落实禁投控养政策(即禁止投肥养鱼,控制珍珠养殖面积),全面推行生态健康养殖。

  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社会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民动员,全民参与。更需要居民自觉树立公共环境卫生意识,做环境卫生的保洁员、监督员、宣传员,以实际行动自觉维护我们共同的生产、生活环境,使我们的家园更加整洁、更加亮丽。

篇六: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

  农村环境保护存在问题及对策

  作者:暂无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2014年第5期

  邢

  悦

  一、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农村存在严重的生活污染。农村水污染表现较突出,有些村庄有小型的村办加工厂,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坑、塘,农村产生的生活污水也随便乱倒,造成“二污合流”,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或用于农田灌溉,严重威胁着村民生命健康和农作物安全。“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农村生活垃圾、废弃物基本上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严重影响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

  2.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严重。我国农业生产以及畜禽养殖造成的面源污染逐渐严重,很难有效控制,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让其失去生活和生产的使用价值,面源污染还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及食品污染。

  3.在农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农膜、激素类药物使用量持续上升,也成为地表水和土壤污染的因素。有害的化学物质在食物中积累,因为农村是粮食和蔬菜的生产地,有害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到动物和人身上。

  4.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薄弱,农村环保经费投入少,工作机制不健全。大部分地方把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主要放到城市和工业上,而忽视了农村的环境保护问题。

  二、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

  1.农村干部和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由于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对农村环保相关法律了解甚少,所以出现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而不顾环保法律的存在,采取“杀鸡取卵”的方法来发展经济。

  2.面源污染。对于大型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可根据其污染排放的集中性、污染物相对的单一性、企业经营的大规模等特点,多数情况下可采取末端治理的方法。而农村的生活污染、畜禽养殖场的污染,如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而不可行。

  3.环保投入严重不足。近几年,人们环保意识相对有所提高,各级部门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加大了投入,但主要用在城市生活污染及工业污染治理方面,真正用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及生态保护的投入极其有限。因此造成农村环境保护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很多实际问题无法解决的状况,严重存在着城乡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的不协调问题。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的资金,也难于申请到治理的专项资金。

  4.制度保障不力。县、乡、村环境保护管理网络没有真正形成,乡镇环保机构不健全,管理链条无法向农村延伸,农村环保管理不少地方处于失控状态。

  三、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

  1.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及危害,让农民了解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环

  境保护教育,通过学生宣传带动家长影响社会。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作为农技培训的基本内容,多方位、多角度提升农村居住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能力。

  2.依据农村环境污染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加大预防和治理力度。应加大对农村污染现状的调查分析,在摸清底子的基础上,科学制定防控和治理方案。对来自生括的污染,要考虑加强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来自农业生产的污染,要考虑加强农业生产污染控制成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将有限的农村环保资金用到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去。

  3.以镇、村为单位建立环境保护的村规民约,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制度,镇和村建立生活垃圾堆放点,集中处理;加快农村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摸索简易可行,适度集中的生活污染处理设施。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自来水厂工程建设,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

  4.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监管,依法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严格控制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地方标准,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治理的鼓励畜禽养殖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广以沼气利用为重点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建立示范基地,加强监督管理。

  (作者单位:152400黑龙江省庆安县环境监测站)

篇七: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在人们印象中,环境污染似乎只存在于城市。殊不知,如今环境的污染已发展到农村,且经济落后地区更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许多村庄内缺乏排水设施,污水随意处置;二是家禽、家畜在村内随意走动,粪便随地排泄,基本无控制措施,街道卫生状况十分恶劣。据有关部门调查,晋西北连片的8个贫困县,至今仍有8%的家户人无厕所猪无圈;90%以上的农户院内有卫生垃圾及粪坑;70%的农户院内有禽畜圈。

  另外,农村环境污染与乡镇企业工业污染物非法排放,滥用农药、化肥、地膜等有关。环境污染不仅对农民的身体健康有极大的危害,而且对整个农村生

  态环境也起了一定的破坏作用。首当其冲的是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污染。农村环境污染呈逐年加剧趋势,各种有害物质的残留既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又危害了

  人体健康,尤其导致滋生各种有害病毒,引起各种疾病,给农民生活带来诸多安全隐患。

  为此,首先应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引导和规范农民的环保行为。其次应加大农村环境的治理力度,建立必要的环保基础设施,制定有关农村环保的乡规民约,逐步建立健全环保长效机制。三是应积极支持和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养殖,大量增加有机肥

  的使用,适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发展无公害农作物,确保农作物综合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最后应强化村级领导,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对农村环保工作的领导作用,针对实际情况、具体问题,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同时还应利用风俗习惯和村规民约开展环保活动,普及卫生知识,让环保的良好风气尽快进入农家。

  中国经济以9.5%的发展速度,取得令世界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有隐患令人担忧一一发展中消耗了太多原材料。

  比如,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需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是美国的近6倍,或许更令人尴尬的结果是,比印度还多3倍。事态不能这样发展下去。

  但是,这种观点在国内尚未形成气候。许多因素集中到一起:原材料稀缺,没有足够

  的土地,人口持续增长。目前,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这个数字是50年前的2倍。至IJ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城市化进程伴随着沙漠化,可居住及可利用土地都是50年前

  的一半。

  每年中国都不断加强自己作为一个经济神话王国的形象。但是,奇迹将很快结束,因为环境

  跟不上发展的步伐。1/3的中国土地上都遭遇过酸雨的袭击,7大河中一半的水资源是完全

  没用的,而另有1/4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1/3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

  城市中只有不到20%勺垃圾是按照环保的方式处理。最后一点要强调的是,世界上10个污

  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了5个。当前北峰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受区域经济和农村种养业发展的影响,在环保意识较为淡薄的北峰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已表现的特别突出。北峰地域广阔,而人口居住分散,因而环境污染问题向来不被重视,造成一些乡村环境质量逐年恶化,有的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当前,造成北峰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养殖业污染

  随着平原区所有养猪场的关、停、并、转,北峰山区的养殖业在短短的一两年内得到迅猛的发展,据不完

  全统计,除集镇所在地外,北峰山区50%以上的村都建有养猪场,宦溪镇更是达到80%以上。绝大多

  数的养猪场都设在溪边、池塘边甚至是水源源头。我们对北峰5个重点养猪村(宦溪板桥村、捷板村、黄

  田村、寿山上寮村、日溪乡梓山村)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由于一些村组织管理不力,养殖户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如化粪池、水池、冲水设施等投入较少。有的农户连堆放的畜粪也不及时处理,遇到大雨粪便四处横溢。养猪场建在溪边的就直接排入溪流,严重地影响当时村民的正常生活,周边群众的意见很大。

  二、生活垃圾污染

  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正在改变着广大农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农村的生活垃圾由过去易自然腐烂的菜叶瓜皮发展到塑料袋、碎玻璃、快餐盒、废电池与腐败植物产生的混合体,这其中许多垃圾由于无人回收,而且不可降解严重污染了环境。多数农村受观念和生活习惯所限,既没有垃圾存放点,也没有垃圾处理场所。日积月累,垃圾越堆越多,污染也越来越严重。除了一些主要集镇街道有专人清洁,绝大多数村庄都是把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散发出恶臭气味,并严重污染着水源。甚至在一些旅游区,如寿山商贸街背面、田黄溪中、鼓岭避暑山庄都经常垃圾遍地,与北峰的福州后花园”地

  位极不相称。

  三、外来企业带来的污染

  近几年,北峰低廉的地租和廉价的劳动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北峰落户。外来企业的异军突起,已成为北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力量,在增加税收和解决农村就业上做出很大的贡献。然而,绝大多数在北峰的外来工厂没有很好的排污设施和防治措施,不具备治理污染的技术能力和资金保障。个别企业在未通过环保部门检测审查的情况下,私自排放化学物质含量严重超标的废水、废气,对当地农村的水源、土壤、空气产生严重污染,给北峰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成为北峰地区的最大污染源。

  四、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

  北峰是典型的农村,农民为了保证粮食作物产量的增长,往往在农药和化肥上下功夫。据测算,北峰

  农业每年的化肥使用量超过1000吨(折纯),农药使用量达到30吨以上(制剂),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为40多吨。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造成土壤物理性恶化,而且造成了对粮食、水果、蔬菜以及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的污染。尤其在北峰山区个别农资店仍然在销售高剧毒农药,一些农药虽然急性毒性较低,但却有较高的慢性毒性,施用后会

  造成更严重的潜在危害,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农民有使用生活污水和废水灌溉农田的习惯,大部分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进入农田,给土壤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再加上缺乏常规监测及科学管理,排灌系统不健全等,造成对土壤及地下水源的污染。

  为切实加强我区北峰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就北峰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实施北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仿效城市对生活垃圾进行规范化收集运输,各村、各单位、各景区都要有专门的清洁工;加快集镇建设规划与实施工作,将环境保护规划纳入集镇总体建设规划;深化生态示范镇(村)创建活动,提倡使用可降解塑料农膜,鼓励塑料地膜回收及农膜再生加工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旅游区及主要街道、集镇所在地定点置放垃圾箱,沿街店面实行门三包,各乡村负责自己属地内的环境卫生。

  二、加强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由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牵头,设立禁养区和非禁养区,场址最好建在远离村庄、水源和交通要道的地方。限制养殖规模和种类,养殖场既要集中便于管理,又要有一定距离。实施防疫登记和环保年检制度,落实新、扩、改建生猪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工作,控制污染物排入总量,实行排污申报许可证制度。对家庭养殖户进行适度规模集中,鼓励建立生态养殖小区,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农牧复合系统。

  三、加快对污染企业的整改。坚决取缔水源上游的污染企业,在引进企业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必须保证企业不排入未经处理的三废;严格实施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统筹考虑适合当地工业发展的结构、布

  局和环境基础,逐步实施集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积极实施工业园区化战略,提高园区内供水、供电以及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配套水平,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污染的有效治理。

  四、加强化肥农药的用量控制。积极推进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实施沃土工程”,调整和

  优化施肥结构,鼓励和引导增施有机肥,逐步减少氮、磷、钾等无机肥料的用量。各乡村要有计划地进行农田排灌沟渠改造,提高水的利用率。禁止销售和使用有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农业自然资源保护,继续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

  温家宝:将至少采取四项措施应对环境污染问题

  中广网03-1412:10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日表示,中国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给子孙后代留一片青山绿水。但必须有切实有力的措施跟上。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中外

  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温家宝在回答记者关于环保的问题时作上述表示。

  温家宝说,确实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得到

  很好的解决。如果说“十五”计划我们大多数的指标都基本完成了,但是坦白地告诉大家,环境指标没有完成。

  温家宝表示,中国今后将至少在四个方面采取措施应对环境污染问题:

  第一,我们在制定发展目标当中,不要只看经济增长,而要看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因此,这次“十一五”规划,我们特别提出了两项目标,就是在今后五年,单位GDP的增长,能源消耗要降低20%,污染物的排放要降低10%。

  第二,要严格实行产业政策,特别是基础设施和企业的准入制度。那些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企业和基础设施,一律不能搞。

  第三,要加大对于环境污染的专项整治。特别是对重要的水体、空气和土地的面源污染,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治理。

  第四,要严格执法,依法保护环境,这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依法关闭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依法追究那些制造污染而给群众、给社会带来重大损失的企业和个人的责任。

  农村坯境运染一治理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投入资金大,企业往往无力承担。据测算,要完成一个存栏3000头的生

  猪养殖场的治污,需投入50万元,一个存栏500头的奶牛养殖场治污投入需100?150万元。如果再加上对禁建、禁养区内的养猪场进行搬迁、散养户治理费用则需要更多的资金。许多企业资金困难,特别是奶牛场,近两年经营困难,无治污投资能力,牛粪便直接排往江河。有的业主治污设备不全,仅做简单治理,或建了沼气池,但后处理跟不上,致使畜禽污水四处横流,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新建规模养殖场数量增长快,污染治理率仍很低。例如,2002年底南平市有规模畜禽养殖场398家,2004年底统计达到793家,两年时间就新增了395家。由于这些规模养殖场多数是先发展后被要求治理,因此有一大部分的厂、场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无法按设计方案进行粪尿污水治理,造成了治理率低。

  二、农村散养畜禽、生活垃圾和人粪便污染,面广量大,治理困难。

  1、农户小型养殖治理率低,成为环保部门最大难题。调查表明,各地农村户用沼气推广力度不够,改厕、改圈还

  未全面普及,一些地方人畜共居现象仍十分普遍。从农工党仙游县总支提供的调查数据看:该县6万多养殖户(不含家禽养殖户)中,80%以上家庭饲养生猪2—5头;全县养殖户中沼气开发利用率还很低,不到资源量的10%。

  2、溪流江河成为消纳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从基层的乡村到乡镇甚至一些县(市)都寄望于发大水把当地的垃圾带走。目前在各地农村已经很难见到较清澈的河水、溪流。据龙岩市对区域内38条溪涧进行调

  查,未受污染的仅有2条,轻度污染的2条,其余34条都受到严重的污染。

  3、农村和乡镇人粪尿的处置严重影响环境卫生。据调查,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较低,本次调查的相当一部分行政村,人均收入都在4000元以上,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村没有公厕或有公厕但未建有化粪池;农户的厕所也大都没有化粪池。仙游县平原乡镇中设有卫生间的农户仅有46%,山区乡镇中仅有20%;许

  多乡村露天粪坑仍随处可见。

  三、农村生活垃圾涉及面广、量大且分散,县、乡财力无法承担垃圾处理的费用。据调查,建设一座无害化垃圾填埋场投资在数千万元以上,建设一个污水处理厂的费用更高,一般乡镇(甚至县级)都难以承担巨额建设资金。例如顺昌县因为地理因素,建立污水处理厂耗资巨大,县里不敢要省里拨给的建厂经费,因为县财政无力配套经费。不少县乡财力有限,即使建了污水处理厂,由于运行成本过高,也难以正常运转。大部分乡镇和村垃圾均为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一些乡镇环卫基础设施相当薄弱,没有专用的环卫车辆,缺少垃圾中转站和固定的环卫人员队伍。

  四、全社会环保意识较淡薄,一些地方农村环保工作基本处于失控状态。虽然目前国家和省里已经颁布了有关畜牧业污染治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但是相当部分地市、县环保部门没有按照国家或地方的法规要求,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执法,部分地方呈现执法真空,或不作为,致使畜禽养殖业主有法不依,污染问题得不到解决。由于处罚过程涉及部门多、法律手续也多,执法过程过于烦琐,也造成执法不力。

  五、对农村环境工程建设项目监管工作不到位。每年下达的农村沼气建设项目资金缺乏监管。以2003年省财政厅下达的800万元农村沼气建设项目为例,按照要求该项目应安排在闽西北农村,可是为了平衡,九个设区市均分,按照要求要完成一万座沼气池建设任务,而实际完成的不足一半,大量的建设资金被县乡(镇)一级挪用。对项目建设过程的数量和质量缺乏监管。由于目前省级部门之间属于条块管理,各部门的项目都是一杆子下到底,再加上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点多面广,管理费用大,工作辛苦,难以监管。例如:2003年省下达给邵武市的沼气工程建设项目有两个,一个是拿口镇平荣奶牛场:总投105万,补助

  45万元;另一个是吴家塘镇佳盛乳业发展有限公司奶牛场:总投85万元,补助40万元。由于建设资金缺

  乏监管,这两个项目至今未建成。

  六、有机肥利用率低,也造成环境污染的一个原因。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和农民生活生产习惯的改变,农村基本不用或很少使用有机肥,造成原本在六十、七十年代不成为问题的农村垃圾污染成为了突出问题。同时由于福建省有机肥生产企业数量少、成本高,据了解每100斤有机肥售价

  达50元左右,农民无法承受,导致有机肥的销路并不理想。

  农村环境污染危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随着农村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首先表现为垃圾数量越来越多,以保守估计,按每人平均每天产0.25公斤垃圾测算,福建省农村每天将有6800吨的垃圾产生。2003年

  全省污水排放量共计16.46亿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为6.62亿吨,乡镇生活污水排放量约为1.15亿

  吨。其次农村生活垃圾的成份也呈多样化的趋势,除了常见的塑料制品外,有机磷成份也明显增加。大量生活垃圾被倾倒到村边的沟渠或河流内。许多粪尿不经化粪池或其它处理便直接排入江河,垃圾到处堆,蚊蝇满天飞”的场景在农村随处可见,严重影响到农村土壤、水源和空气的质量。从长远看农村生态环境的恢复是十分困难的,对于大多数尚未纳入医疗保障制度的农民来说,因污染而致病是一个额外的”无法承

  受的负担。邵武市某村,因处在一个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的养殖场边上,该村已经连续三年征兵无人合格,这与环境污染不无关系。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属面源污染,其污染物浓度通常较点源污染低,但污染的总负荷非常巨大,涉及范围广,控制难度大,目前已经成为影响水体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长此以往,改革开

  放带来的经济增长和农民人均收入5-8%左右将会被抵消。全国农村有3.6亿多

  人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专家认为,农村环境恶化问题犹如

  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从农村源头累积下来的污染,除了给农民带来极大的危害外,必将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同样给下游的城市居民造成无穷无尽的祸患,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健康损失。

  福建省一直高度重视环保事业,八五”、九五”期间福建省就出台了10部地方性环保法规和规章,2002年被国家列为生态环境建设试点省份。新世纪开始后,福建省又开展了《控双达标”,闽江、九龙江、敖

  江等重点流域的环境综合治理行动。2004年全省环境保护投入达到创历史水平的111.15亿元,占当年GDP

  的1.84%o从调查中也了解到,福建省各级政府的环保意识正在不断提高,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关注农村环境问题,并积极开始了行动。尽管福建省的环保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农村环境(特别是乡、镇和村)仍是福建省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不容忽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将可能导致福建省多年来营建良好生态环境的努力付之东流。

  治理对策探讨与建议

  虽然相较于其它地区和污染大省,福建省的农村环境污染相对较轻,生态环境总体质量名列全国第一,但仍不能掉以轻心,应当未雨绸缪,加倍善待,确保福建省农村青山常在,绿水常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由此建议:

  一、加收氮肥破坏地力与影响环境的附加税(50%的销售价),以此补贴施用有机肥的农民。目前我

  国肥料生产的特点是氮多磷少钾缺”,氮肥生产已处饱和状态。现市场销售价碳氨每吨600元左右,尿素

  每吨1500元左右。对氮肥生产企业加收氮肥破坏地力与影响环境的附加税,如按50%(或30%)的销售价计,碳氨每吨加税300元左右,尿素每吨加税750元左右,以此补贴施用有机肥的农民。补的方法是:专门成立运输粪尿的治污企业,包括对沼渣进行清理回田服务,政府对企业进行补贴,受益农民也得付略低于施用尿素等氮肥的费用。其中关键是对企业要进行监控,对农民进行游说。如果对全省污染严重的养殖大户进行先一步治理,坚持几年,会有一定效果。

  二、结合农村环境保护,把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逐年按规划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工程配套的一池三改(改圈、改厕、改厨)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减轻污染,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建议全面加强农村户用沼气的推广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应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来推广(例如三明市)。优先考虑对经济落后的贫困山区农户,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将一部分扶贫资金和沼气建设专项资金捆绑使用,适当提高对贫困农户建沼气池的补助。

  三、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建立农村卫生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加大福建省《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力度。根据《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关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负责,实行行政首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环境质量

  和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并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保护工作。”,建议将同级政府的环境报告列入每年各级人大、政协全会需要做出的报告之一。对污染严重,在各乡镇排第一和全地市第一的主要乡镇、县领导,给予发文通报批评,并给予其它相应处罚。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镇政府,应当把农村环保工作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来抓,承担起农村环保工作的责任。建议乡镇应该设立专门负责的环保工作的干部(据了解目前一些乡镇虽设有环保员,但往往身兼数职,无力承担维护环境责任),承担起辖区内的环保宣传和监督责任。建议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参

  考《龙岩市新罗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农村卫生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通知》(龙新政综[2004]389号),制

  定本地的农村卫生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承担起农村环保工作的责任。

  四、建议设立农村环境治理基金,专门用于解决乡镇、乡村环境治理。有条件的地方如城镇应该征收垃圾费,并从有限的村财和乡财中抽出部分资金用于农村环境卫生维护,乡村也应该设有专职的环卫人员行使一定范围的保洁和环境卫生监督责任。农村环境治理基金主要来源建议为:一是可从乡镇自来水水费中的水处理费筹措;二是可从乡镇级财政划拨出一部分用于环境治理;三是企业治理基金;四是村级统筹;五是县级环境治理基金划拨一部分;六是城市居民加收饮用水水源保护的附加税;七、利用优惠政策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加入。

  五、以乡镇、村为单位建立环境保护的村规民约,从源头开始处理好农村生活垃圾。建议由环保部门或研究所在对福建省农村垃圾状况、成份和处理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福建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尤其是乡镇和行政村的),建立若干种处理模式,指导乡镇和行政村因地制宜地进行垃圾处理,尽可能在本区域内消纳本地垃圾。乡镇和村应建立垃圾堆放点,集中处理。政府出台鼓励生产和使用有机肥的政策,把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十一五”规划,明确规定垃圾堆放地点、转化方式及治理的要求目

  标等。

  六、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把为我环保”的意识引入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

  污水处理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一一在农业中再利用。对资金不足的乡镇,如果生活垃

  圾能进行分散处理压力较小。因此,建议由省政府牵头,环保局和广电部门联合,专门制作有关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危害、加大保护力度和措施的专题宣传片和各类宣传图片,并作为公益宣传在省、市、县、乡各级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每日不间断地滚动播出,反复宣传,让老百姓了解到环境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引起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对社会利益的关注,把环保意识带入千家万户,渗入每个人的心中。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加强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扩大群众参与力度,通过大多数人的共同努力,使农村环境问题得到真正改善。

篇八: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经济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农村居民带来了实惠;同时也带来了生活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农村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是当今政府尤其作为直面广大农村居民的基层政府的当务之急..近年来;创新工作方法;着力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真正做到了“氛围浓、亮点多、效果好”;现结合白沙经验;对如何做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作出如下思考..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全乡辖10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2.1万人口;面积60.4平方公里;农民以种植水稻和生猪饲养为主要经济来源;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农村居民沿袭传统的生活模式;缺乏基本的环保意识;生活垃圾随意抛弃、堆积、生活污水随便排放的现象比较普遍;且大多为塑料制品、电器设备、塑料包装等不可降解垃圾;严重的影响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二作物秸秆污染..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农作物秸秆50%以上已弃之不用;或一烧了之;或抛弃于河湖沟渠、道路两侧;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且污染大气、污染水体;已成为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一大公害..

  三畜禽养殖污染..

  农村规模养殖场普遍缺少标准化的粪便污染处理设施;养殖场粪便、污水的直接排放;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附近地区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氨氮超标和环境污染;夏季蚊蝇滋生;恶臭难闻;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四农村面源污染..

  近年来农村种植、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农村居民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化肥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化肥、农药大量流入河流、湖泊;对农村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品质已经带来了明显的危害..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淡薄..

  受农村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普遍不高;养成了滥用化肥和农药、随意丢弃垃圾、畜禽养殖污染直排等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这种淡薄和落后的环保意识在农村居民身上根深蒂固;因而污染现象十分普遍;难以根治..

  二农村环保设施使用不到位..

  自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以来;长沙县拨付专项资金进行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各乡镇均建设了大量的垃圾池;发放垃圾桶;建立垃圾压缩站等环保设施..但经笔者调查发现;多数农村环保设施重建设轻管理;造成垃圾池残全不全、垃圾桶丢失、垃圾不入箱、垃圾清理不及时等现象严重;农户对配备的垃圾桶弃而不用或者挪作它用;垃圾运输车因缺乏专业驾驶员而搁置;部分小垃圾池因不实用而闲置;造成垃圾设施的有效使用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效果..

  三、对策与思考

  一让政府号召成为农村居民的自觉行动..

  通过宣传栏、广播、公开信等方式对环保知识的宣传仅仅只能使农村居民的环保观念局限于政府的号召;要使农村居民自觉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必须让这种环保观念深入人心..一是要增强农村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借助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教育系统、开办国学班等形式广泛进行宣传教育;用这种农村居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环保知识;让他们懂得健康与小康、发展与发病、致富与致癌、生存与生活、日子好过与好日子的关系;让农村居民明确保护环境是一种社会公德;更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向农村居民倡导“人人多一份责任;家家更整洁干净”的理念;引导农村居民自觉参与环境治理;形成一种“人人讲环保;家家争先进”的新气象..二是要树立工作典型..通过广泛开展各类环保活动;充分发挥青年、妇女以及儿童等人群的示范带动作用;树立工作典型;以典型的力量

  带动广大群众投身到环境治理工作中来;形成“全民动员、清洁家园”的良好氛围..白沙乡先后开展的“好习惯伴我成长”、“半边天当家”、“青年先行”等“清洁家园”系列活动;充分发挥中小学生、妇女以及青年干部三种人群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将锡福村环境治理的先进经验向全乡推广;有力地推动了全乡环境治理工作顺利开展..三是要营造一个氛围..乡镇可采取农村环境治理现场月交流会、月评比会的形式;村社区可采取“组月评、村季评、半年一小结;年终大总评”的形式;使环境治理工作日常化;制度化..同时对工作典型;先进分子给予表扬和物质奖励;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新局面..

  二让农村环境治理带动生态产业发展..

  畜禽养殖作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与农村环境治理的矛盾日益凸显;由于存在经济与环境的两难选择;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仍举步维艰;随时都有反弹可能;个别农户甚至还存在直排现象..对于以上情况;要在科学划定养殖区、禁养区、限养区;严格落实限养转产与禁、限养政策;大力推广干湿分离等养殖污染处理方式的同时;积极引导养殖户退出养殖;投身绿色生态产业..政府部门可出台相关政策;给予项目资金、土地审批以及农业技术方面的优惠;鼓励养殖户积极投身生态产业发展;村社区可采取党群合作共建的方式;建立形式各样的生态产业合作社;吸引养殖户参与;消除他们的市场风险..白沙乡锡福村以经济最为落后的罗王寨组作为试点;以党群共建的方式;吸引养殖户投身生态产业发展;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带动了群众致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让农村环境治理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环境治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将农村环境治理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在抓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同时;以建设“生态宜居家园”的标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生态宜居家园”的建设促进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乡镇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村社区开展“生态宜居家园”创建活动;村社区可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引导农户因户制宜地开展庭院美化工作;村组干部、党员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对普通群众进行有效地宣传发动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进行引导;在充分尊重农户主体意愿的前提下;立足农户实际;分类引导;分别规划;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村民的主体作用;激发村民的创建积极性..白沙乡今年以来提出了以“村村优美、处处创新、家家和谐、人人活力”为创建目标的“秀美乡村”创建活动;全乡各村社区反响强烈;相继开展了“清洁家园美化环境”、“庭院绿化、屋场治理”等活动;不断加大环保设施、文化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申报“秀美乡村”;有效地推动了白沙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

篇九: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

  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没有一个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农业,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也就没有农民真正的小康生活。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村环境,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国情和农村的环境形势决定的。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有效对策

  Abstract:Thereisnoonegoodruralecologicalenvironment,therewillbenosustainabledevelopmentofagriculture,therewillbenosustainabledevelopmentofruraleconomy,thereisnorealfarmers’well-offlife.Developingtheruraleconomy,protectingtheruralenvironment,ruraldevelopment,anobjectiverequirementforChina’snationalconditionsandtheenvironmentalsituationinruralareas.Thispaperanalyzestheproblemsofecological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ruralareas,effectivemeasurestostrengthenthecurrentruralecologicalenvironmentprotection.

  Keywords:rural,ecologicalenvironmentprotection,effective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B84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如果不注意环境的保护,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经济的发展只是暂时的,若干年后将会减缓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制约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没有一个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农业,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也就没有农民真正的小康生活。因此,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村环境,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国情和农村的环境形势决定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发展的时期已经结束,农村生活领域和生产领域的环境保护不是不要人们消费和生产,而是提倡走生态环境保护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农村工业带来的污染

  (1)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经济的社会结构,加快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了搞活农村经济、脱贫致富,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由于这些企业大多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缺乏环保处理设施,排放的污水和废气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致使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引发人畜、农业用水危机,农业产量连年下

  降。同时空气受到污染,危害农民的身体健康。例如,从20世纪80年代一度极为盛行的电镀、砷等的生产到90年代后期从国外输入的新型剧毒业———清洗处理废电脑业都成为乡镇企业的生产项目。乡镇企业粗放经营造成周围大气、水域、农田、农作物的严重污染,并通过能量转移和食物链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乡镇企业布局十分分散也是一个因素。

  据有关统计,目前聚集在小城镇和工业小区的乡镇企业不到20%,80%以上的乡镇企业仍然分散在自然村。乡镇企业污染存在着由点源污染向面源污染转化的危险。

  (2)城市企业转移到农村。1998年国家环保局自然保护司与计划财务司的调查报告《控制乡镇工业污染蔓延是确保2000年环境保护目标实现的关键之一》指出:“由于许多地方急于引进外资,引进项目,不进行严格审批,从而导致污染行业和产品从国外向国内、城市向农村、沿海地区向内地转移。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经济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又没有条件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少的产品,只能接受被发达地区淘汰的产品、技术工艺和设备。而发达地区在转移这些技术、设备和产品时,往往并没有将污染治理技术设备同时转移,从而造成污染转嫁。”可以看出,随着城市环保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二元化”城乡环境越来越明显,城市中许多污染性的企业,不断从城市搬到了农村,加重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负担,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危害。

  2、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

  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是造成畜牧业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大量冲洗畜禽舍的污水是造成农村水质污染源的主要来源。据测定,采用水冲式清理粪便,1头猪日污水排放量约为30kg,1000头猪污水达30吨,年排污水达1万吨。这种水不经处理排入水库或湖泊中,将导致水中的生物特别是藻类大量繁殖,影响水产业的发展;流入土壤,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并且通过渗透影响地下水,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3、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

  农业生产活动对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是双向的。就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言,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从农业生产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农业生产中介质的使用带来的问题。农业生产时需要利用许多介质,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受人口激增的压力、科技落后的制约和政策的影响,农业资源的利用是以人工投入为介质的传统掠夺式利用方式,虽然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但却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滥垦导致了严重的沙化,只垦不养导致了土地退化和地表植被破坏殆尽。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介质已经成为提高的重要手段,正是由于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手段的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以化肥为例,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氮和磷随土表流失到河流和湖泊中,使河水

  和湖水产生了富营养化问题。中国大约有60%左右的湖泊达到富营养化水平,大大超过全球30%的平均值。

  二是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带来的环境问题。随着工业化畜禽养殖业的兴起,畜禽粪便和粪水随意处理,已经成为部分地区的一个新污染源。大面积的水面养殖,人工所投饵料也造成了水体污染。部分农村在农田中随意焚烧秸秆的习惯,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

  三是农田基本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从农田基本建设工程的施工技术方面看,对路、沟、渠的改造往往使用混凝土作为施工的材料。混凝土沟渠虽然能提高输水功能,但也使大量的农药和化肥随着排水系统的改善而加速进入河道,造成水源污染。并且混凝土的沟、路、渠阻碍了农田物种的扩散,降低了种间多样性和种内异质性,导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下降。

  四是“入侵生物”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材料显示,已知我国目前至少有38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和23种入侵微生物,威胁着农村经济发展、人民健康和生态安全。

  3、农村日常生活所带来的污染

  随着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迅速,同时乡村聚居点人口迅速增加,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由分散走向了相对集中。由于小城镇和乡村居住点,对居民的生活垃圾的处理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规划和设施建设上都明显地滞后,甚至是空白,脏、乱、差现象非常突出。这种观念、规划、设施的全面滞后,使居民的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造成了农村的环境污染。我国农村每天约有1.2亿吨的生活垃圾产生,这些生活垃圾,已从过去易自然腐烂的蔬菜残叶、瓜皮等,发展到现在的塑料袋、快餐盒、废旧电池等。这些生活垃圾没有经过任何处理,没有统一的堆放点,导致垃圾无序堆放,脏乱差现象严重。同时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厕所仍然采取非封闭状态,污染环境,传播疾病。

  二、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种类繁多,分布面广,治理难度大,它已不是农民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如不及早重视,防范和治理,将会造成比现在城市生态环境更复杂、更有害、更难治理和恢复的被动局面。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上重要位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调整控制污染,制订政策,研究措施,落实目标责任,促使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实现良性循环。

  1、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农村所出现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的认识不足所造成的,有的则是由于科学知识水平的限制。例如乡镇企业发展中,什么经济效益高就建什么厂,不管对环境的影响和人体的危害,农业生产中不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所造成的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等。因此,不仅应对农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而且应强化农村

  基层干部的生态和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认识我国农村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危害的严重性;使公众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广泛和严重的威胁;使每个人都能自觉地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提倡文明生活方式,逐步营造一种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为荣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耻的社会氛围,为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奠定坚实广泛的群众基础。

  2、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

  为了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应积极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为此,要正确运用生态学原理,尽力避免或淘汰那些有害于生态平衡和良好环境的农业措施,以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据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实际要求,建立各具特色的持续平衡的农业生态体系,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兼顾的前提下,探索最少投入、最大产出的各种构成模式,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要逐步对主要农业土地、水资源、森林、草地、生物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并形成科学的监测管理系统,把开发利用、保护治理、资源增值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使有限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使可再生效益获得更多的增值。

  3、健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法规制度体系

  为了从源头上防止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或者即使产生也可以采取治理措施把问题减少到最小限度,需要政府建立健全与农村生态环保有关的一系列的法律保障和制度设计,在宏观政策层面做到有的放矢。首先,要逐步推动环保机构向农村延伸,建立覆盖农村的环境管理组织体系,制定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和标准体系,加强农村环境能力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力度,从政策源头上把关,控制生态环境问题产生,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其次,要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制度,控制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过程中污染产业的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此外,还应科学地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的安全体系,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灾害的应急能力,减轻灾难的损失。

  4、加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因为科技的发展,可以为缓解资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有效的手段,并且生态环境资源问题也是科技问题,今后许多生态环境资源问题的解决将更依赖于科技的发展。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科技的发展战略思路应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指导,以解决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中的重大问题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基本出发点,为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当前,尤为迫切的是要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科技资源,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境保护实用技术。通过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促进农村环境保护适用技术的应用,相对减少农业经济增长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

  源的需求,从而减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5、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管理力度

  农村各级领导,尤其是县、乡镇领导要重视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生态环保工作提到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要统筹规划,充分考虑本地的生态环境资源和存在的环境问题,协调制定有关规划。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及组织、管理、考评等一系列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农村生态不断地得到改善,必须建立健全一套长效的建设管理机制,把环境保护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为此,应当通过探索,建立权责明确的组织指挥体系和目标考核机制,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依法管理农村公共事务的机制等,使农村生态环保工作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这是搞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张静.农村环境保护应以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为突破口[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05)[2]穆瑞颖.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农技服务,2011,(04)[3]李彩宜.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04)[4]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02)[5]谢运佐.谈青阳县南阳村生态环境建设[J].现代农业科技,2009,(14)[6]樊帆.农村人居环境现状调查及政策取向——以湖北荆州市为例[J].农村经济,2009,(04)

篇十: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

  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探析

  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地方政府在环保问题上不作为和农村环保法规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导致农民环保意识非常淡薄。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要求我们在保护环境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能力;加强科学立法,健全农村环保法律体系。

  标签:农民;环保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工业开发和生活污染物任意排放等原因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农民是农村生产和生活的主体,他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同时他们也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最直接和最大的受害者,所以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就必须提高农民的地位。但当前农民的环保意识非常淡薄,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因此使农民具有现代环保意识,并用以指导他们实践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一)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

  环保意识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由社会存在决定,当前农民环保理念缺失是由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的。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日益改善,但是与城市相比还是落后很多。据统计,2012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首次降至40%以下。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第3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1〕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资料显示,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9547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2〕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是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加大。出于摆脱贫困的渴望,“经济至上”就成了一些地方政府和农村居民的最高价值取向。当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发生矛盾时,大多数人选择了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一时发展的行为,这就会极大阻碍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二)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一般情况下,受教育程度与环保意识成正比关系,受教育程度越低,环保意识就会越弱。首先,科学文化水平低使农民接受新观念比较难,不可能掌握并接受先进的农业无污染技术,如焚烧垃圾发电、用微生物治虫、利用细菌冶金和秸秆综合利用等。其次,文化素质低使农民接受环保知识的渠道受到限制,他们毫不关心政府的环保工作,也不会通过网络、报纸、书刊、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了解和丰富自身的环保知识。第三,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体,社会责任感较弱,环

  保态度会更为消极,环保行为也会更为被动,例如他们没有自备环保购物袋的习惯,也不会分类丢弃垃圾等。

  当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不高。据资料介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这与城镇居民受教育程度平均在11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6%;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全国只有57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1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只占5%。〔3〕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也是比较低的。现在美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到15年,日本农民80%以上是高中文化,法国有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本科的文凭。这反映出我国农村基础文化教育还任重道远。

  (三)地方政府在环保问题上不作为

  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应是各级政府的重大责任和共同任务,政府应该成为环保事业的中坚力量,但是当前很多地方政府在环保问题上不作为,主要表现在:第一,“口头环保”的现象非常严重。越是经济落后的农村,这种现象越明显。为应付上级部门的考核,很多地方政府实施的环保措施无外乎是拉拉横幅、贴贴标语、写写大字,至于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却很少关注。地方政府的这种行为会给农民产生一种环保行为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错觉。第二,地方政府对环保问题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农民的环境知识普遍缺乏。农民在农产品的种植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等。但他们对使用这些东西是否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和造成多大危害缺乏必要的认识,自然也无法认识我国农村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危害性,他们的环保意识也很难得到提高。第三,环保事业投入过少。农村环境治理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由于该项工程基本上没有回报或回报率非常低,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环保投入就成为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重要保障。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用于经济建设方面,投入到农村治污中去资金非常有限。由于缺乏资金保障,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一些规模较大、人口比较集中的村庄都没能配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农村基本没有达到卫生标准的公共厕所农民们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也难以形成较为自觉的环保意识。

  (四)农村环保法规制度不健全

  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而立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国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环境保护立法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主要侧重于工业污染的防治和城市环境的保护,农村环境保护不但薄弱,甚至在个别地区还是空白,如对农村垃圾问题就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这也是农村垃圾到处排放的重要原因。

  针对我国农村环保立法存在的问题,现在很多省份都通过不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立法工作来完善各省的农业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如浙江省就制定了《浙江省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促进办法》、《浙江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浙江

  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但是部分法律法规原则性过强、过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也没有考虑这些法律在各个农村的具体适用,导致法律与实际存在脱节现象。法律的缺失导致大量农村居民的环保行为无法可依,有些农民的环境污染行为有法不依,对环境违法行为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这都极大削弱了农民的环保积极性。二、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在保护环境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面对当前农村环境严重污染的现状,农村经济的发展要走一条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扶持力度,能更好地转化农业生产方式,让农民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第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能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的方式,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变废为宝,进而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也会得到增加,其环保意识也能在生产活动中逐渐得到提高。例如我国农村存在的“猪——沼——果”的养殖方法,就是利用养猪的猪粪,配套兴建适当容积的沼气工程,再用沼液作肥料种果树,这样即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用量,又提高了果树的产量和品质。

  (二)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首先,地方政府要依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保证适龄儿童顺利入学。对农村存在的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和重男轻女的错误思想,地方政府要给予正确引导,并对一些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村民在经济和法律上给予惩罚,推动“希望工程”来确保经济困难家庭的儿童能够上学。二是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或农民、个体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的实际需要,大力开展业余、半脱产或短期脱产等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使农民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劳动者。三是依托农业高校对农业发展进行帮扶指导。面向“三农”、服务“三农”是农业院校的基本定位。从事农业生产的村镇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主动联系农业院校的相关学院,在当地建立稳定的实习和实践基地,以保证对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或关键环节进行指导帮扶。

  (三)提高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能力

  首先,中央政府需要深入改革现行地方政府干部的政绩评价体系,做到“污染帽”与“乌纱帽”挂钩,落实环境污染问责机制,彻底改变地方政府“重经济、轻环境”的思想,坚决终结口头环保主义。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是真抓环保还是假抓环保,有必要让全社会进行监督,这就需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切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举报权,督促地方政府切实担负起环保方面的责任。其次,要加强环保宣传工作。宣传形式要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农民群众的文化程度决定了他们难以理解并接受太多深奥的大道理,因而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电视和网络成为农民获得知识和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各省市电视台可结合自己的节目方式适当增加对农村环境污染危害与治理等方面的宣

  传。浙江省《范大姐帮忙》节目是农民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之一。《范大姐帮忙》栏目可以适当增加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甚至可以开辟一个“三农”专栏,让范大姐专门给村民们讲授环保知识、化解环保矛盾。同时还可以经常给农民播放环保方面的电影,比如《可可西里》、《后天》、《家园》等,让村民在电影的观看过程中,对那些破坏生态的行为产生憎恨,这就能在无形中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再次,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力度。必须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投资机制,拓宽投资渠道,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各级财政应向农村倾斜,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费用用于农村环保建设;企业要有长远眼光,要舍得在环保上加大投入,重视引进过硬的环保治理技术和设施;动员全社会捐助农村环保,为农村环保筹集更多资金。

  (四)加强科学立法,健全农村环保法律体系

  由于我国农村面积较大、农业和农村人口较多,如果仅靠国家环境立法,很难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各级地方政府有必要以本地为依据,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关的地方性环境法律法规。比如有的农村农业污水污染特别严重,有的农村养殖业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组织农学和法学专家针对这些污染严重的领域制订出操作性、实效性强的法律,让他们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生活和开展生产,让农民明白一旦为了经济利益而损害环境,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提高他们的环保法制意识。

  〔参

  考

  文

  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3-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45.

  〔2〕中国新闻网.统计局: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EB/OL〕.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4/01-20/5754948.shtml,2014-01-20.

  〔3〕陈剑.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素质培养〔J〕.人民论坛,2011,(01):192.

篇十一: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

 农村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近年来,渝水区加大了对农村环境整治的力度。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惠民实事来抓,以镇村建设为基础,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状况为突破口,重点开展了农村垃圾整治、镇容村貌整治、农村河塘整治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存在的不足

  1、农民对环境综合整治的意识不强。目前,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还处在示范阶段,农民对整治工作的期望值不是很高,自主投工投劳的热情和积极性还不强。

  2、农村脏乱差问题还普遍存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不及时,生活污水任意排放,杂物乱堆乱放,畜禽乱跑、粪便到处拉,排水沟淤积比较严重。

  3、畜禽养殖污染较为严重。由于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布局不合理,普遍依水而建,废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对农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全区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

  家,其中建有沼气设施的只有

  家。

  4、长效管理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都需要资金投入,由于大部分乡镇财力比较薄弱,影响了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卫生保洁等长效管理所需经费难以足额到位。

  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思考

  1、广泛宣传动员,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主体是农民,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村社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发动农民群众对自身受益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同时大力宣传农村环保科普知识,加强环保法制教育,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

  2、整合项目资金,创新农村环保资金投入方式。充分发挥项目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整合各级涉农项目资金,调整资金分配思路,实现农村环境整治项目与基本农用改造、农村新能源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整合项目,聚集资金,整体推进,充分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

  3、实行农民自治,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机制。通过制订村规民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组织村民参与项目运行和管理,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筹集部分资金,集中管理使用,解决村社环境卫生保洁费用。

  4、立足长远发展,高起点规划农村环境整治目标。要围绕新农村建设,从环保的角度对辖区内新农村建设做好一个整体规划,重点对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环保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做出明确规划,做到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不千遍一律,要从根本上转变过去重建房、重修路,轻垃圾搜集、轻污水处理的局面,逐步实现农村垃圾、污水综合有效处理。

  5、加大执法力度,有效整治农村污染企业。对农村新建企业要加强规划布局,严把企业环保准入关。对农村现有企业,要加大环保

  执法力度,加强企业环保设施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重点要打击整治工业污染企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

  6、实行目标考核,落实各级领导干部的环保责任。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将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的业绩挂钩,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从根本上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管理不强的状况。

篇十二: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的稳定上升,与之而来暴露的是大部分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与生态平衡问题,尤其是农村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也越发严峻。而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又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与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可以促进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故本文将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意义出发分析,直击农村生态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状况,分析探索保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平衡的对策。

  关键字:农村生态环境;现存问题;环境保护对策

  一、引言

  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道路来说,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刻不容缓。而又如何有效地改善农村环境状况、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这也将是当今社会所面对的常态化问题。对此,农村地区对于保护环境整体意识的提高,环境保护教育宣传的推进,以及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都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障体系的有力支撑,故本文将就对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和环境规划做进一步阐述。

  二、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况

  (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能够不断进步的基础,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地发展。而进行农村生态环境保

  护不仅仅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环保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时代要求,还是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的重要基础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细胞”工程,更是推动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载体。

  (二)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类型

  农村的生态环境污染类型主要分为内源型和外源型,两种类型正持续阻碍着相关政府部门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外源型主要是城市将其污染转入农村,但是这并非影响农村地区的主要因素,只有在部分地区才受其干扰;内源型这里指作为污染环境最主要的内源型环境污染,它大致包括了这几种:现代化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活环境污染,产业化发展条件下入驻乡村或农业地区的乡镇企业和集约化养殖场产生的生活环境污染,以及传统农民生活化产生的生活环境污染。而在乡村环境中产生大规模性的这四种环境污染是造成周边农村生态环境危害从小变大局面的最根本因素。

  三、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居民的环保主人公意识薄弱

  在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一理念在大部分农户的意识里似乎并不是主角,并且农户对于增加自身的环保意识也不感兴趣。尤其是以农村地区中老年人种植者为主要,他们在种植农田的过程中往往农药使用过量,过度垦殖,在种植养殖业过程中因缺乏环保意识从而导致污染严重。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出现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农民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危害、保护措施等不够了解,导致农民对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没有发自内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从另一方面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出现问题也能够折射出当地政

  府没有对村民进行有关的教育与宣传,导致农户的环保意识不足,进而使得农户在不自觉的情况下破坏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平衡。

  (二)农村生态环境的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生态环境缺乏充足的资金投入,当地的农村政府并不能将资金合理分配到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基础设施中,导致已妥善被改善的农村地区再次承受生态环境未能被保护的后果。由于基础设施的缺乏,农村地区脏乱差问题还普遍存在,例如仍有部分农村地区的垃圾车等清理环境设备不够完善,导致农村中时常出现垃圾收集、清运不及时等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而导致农村地区的基础卫生设施不完善的直接性因素便是相关的投资力度很低,地方的财力不足,集体资源损耗严重,没有额外的资金能力来处理环境卫生等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都需要资金投入,然而大部分部门的财政收入不足,不仅影响了相关部门整治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更对农户的农村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损害已被种植的粮食产量。

  (三)农村地区相关主管单位监管力度不足

  农村地区相关主管单位监管力度不足,长远有效的管理机制并没有得到完善与健全是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持久未能解决的直接性因素。政府部门对生态保护工作缺乏行之高效的管理,各部门的协作机制有待完善。农村地区的相关生态环境保护主监管部门只是对较为重要的地方设立监察项目,并未在很多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地方设定专门的监察指标,例如农村改厕、村屯绿化等等,同时又因为监管部门在监察主要地方时各部门的工作跨度较大,监管部门也只是在整体上做出监管,并未做更为细致的监管工作,就会出现既丢西瓜又丢芝麻的情况,致使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迟迟无法得到解决。

  四、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农村居民的主体作用

  保护农村环境、生态环境平衡的主角毫无悬念是我国的农村居民,因此,各地农村政府需把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作为首要任务,应采取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进而因地制宜地制定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对应的法律和法规,以此增加当地村民参加环境保护的机会,培养农村村民对于保护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农村地区地方政府也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农村村民对于生态环境的环保意识。除此之外,农村当地政府还应该让农村村民及时地了解和监督生态环境的途径,将生态环境环保信息内容公开化、透明化,以此营造农村居民人人爱护农村环境的浓厚氛围,形成人人都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并且让生态保护理念深入民心,使农村居民可以踊跃地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平衡的活动中来。

  (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整治资金投入

  当地农村政府需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的方式,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基础卫生设施的投入资本,为整治与维护农村生态环境做硬件上的支持。坚持不懈地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因此,为使得农村的生态环境更加良好,当地政府更需持续增加对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的资金投入,增加相关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在此过程中,政府不但需要留住农村地域原有的特色风景和维持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更重要的是对农村地区中已经遭到破坏或者失衡的原生态地区进行合理与有效地治理。

  (三)加强生态环境项目的监管力度

  有效的项目监管设立是保障农村生态环境项目得以顺利进行的核心。生态环境相关项目的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保卫蓝天绿水的基本,故当地农村政府需根据当地的农村生态环境特性制定有关的项目监管条规,使得监管部门在清楚了解项目中各部门的职责,加强对各部门生态项目建设程序的管理力度的基础上,严格执行监管管理的规定,以保证完成项目的同时保护原有的农村生态环境。同时当地农村政府还需推行目标完成考核制度,将环境保护责任制落实到以人为具体的考核制度,并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将监管部门的领导干部开展生态保护和治理工作的指标纳入考核中,最终当地农村政府需根据监管到的治理结果以及责任划分制度进行出现问题后的进一步追究,从根本上推翻执法人员不严格的现状。

  五、结论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设施顺利实行的重要环节就是地方单位合理运用投入的资金,现如今,全国各地的农村地区依然存在很多关于生态环境系统失衡的遭遇,而在其中农村居民主人公环境保护的意识薄弱、农村地区环保基础设施不健全等方面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地政府需发挥农村居民的主体作用,并且加强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发展,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坚实基础。

篇十三: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林留兴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9年第07期

  摘要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是补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突出短板的重大举措,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以期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X5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9)07-0165-02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必需的水资源、土壤等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农业农村的污染通过食物链、物质流等渠道广泛扩散,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农业农村污染亟须治理。

  1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挑战

  1.1污染企业的“上山下乡”

  随着工业用地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城区环保监管加强等因素的影响,大量污染企业逐步向农村转移,特别是一些“小散乱污”的“村中厂~”,管理混乱,污染严重。一些未经处理的生产废水,直接排入田边水沟,严重污染了厂区周边土地;生产过程中还存在跑冒滴漏、危废乱堆乱放等现象,严重污染周围水源和土壤。

  1.2高污染化学品的超量使用

  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和生产效率,我国每公顷土地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用量的3~4倍,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高污染化学品的大量不合理使用,不仅造成土壤和水源污染,给农产品品质和安全带来很多严重问题,而且使病虫害的免疫能力增强,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严重威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3危险废物的非法倾倒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地广人稀的特点,将危险废物长途运输至偏远的农村地区非法倾倒。农村成为危险废物“下乡”的聚集地,危害严重。

  2治理对策

  农村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主体,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势在必行,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多元共治。

  2.1环保教育和激励机制推动全民共治

  一是必须加强老百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意识,使其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惠民程度,充分调动其参与整治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增强环保意识。二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主题活动。引导村民去发现破坏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并督促整改提高,通过活动让村民从中获得幸福感。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农民群众中深入浅出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开展法治意识、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宣传教育,提升群众的生态文明素养。四是在学校开设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把生态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小手牵大手,共建生态农村,五是制定举报奖励措施。广大村民对身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能够最早感知,相关部门门应制定举报奖励办法,鼓励群众积极提供线索4。

  2.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恢复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退化,是农村面临的主要环境危机之一。而生态农业具备农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功能,可以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1积极推广有机肥料。土壤中的真菌和细菌等微生物能够分解落叶、秸秆等有机物,但是常年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减少,农作物更容易患病。为此,农户不得不加量使用农药,更加导致土壤环境恶化并陷人恶性循环,农产品品质下降。因此,要全面实施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和秸秆综合利用,鼓励、引导农户使用天然有机肥料,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全性。

  2.2.2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有效利用微生物资源,将传统的植物、动物二维农业拓展为植物、动物、微生物三维农业。通过在几个种养品种中安置生态互补的品种,做到一个种养品种的废弃物是另一个品种的投入品;或者利用种养业废弃物培育微生物,实现微生物资源产业化,实现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田间沟渠氮磷生态拦截,最大限度地利用水分养分微生物等资源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2.2.3降低化肥、农药、除草剂使用量。大力推广农业节水、节肥、节药等绿色生产技术,全面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积极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技术。进一步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高植保专业化服务水平,指导农户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规定必须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农业重点区域禁止使用除草剂等。

  2.2.4提升农民生态种养殖水平。技术农民必将成为现代生态农业主体,政府要加大培养力度,并注重培训质量和效果,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人才基础和保障;要专门下发配套资金,及时分配培训任务,并加强督促检查;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邀请高级农技人员和专家组成讲师团,统筹运用师资力量集中系统学习,或在主要农时季节组织专家和能手到田间地头现场宣传教学;充分运用手机微信等现代媒体,及时发送有关环保和生态种养技术等信息。

  2.3用法律手段筑牢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屏障

  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是一场攻坚战,必须拿出坚定的勇气和决心,早抓、快抓、下狠手抓。要用法律手段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屏障,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特别是污染农田和灌溉水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对于环保检查时玩"躲猫猫”的“小散乱污”作坊业主和非法倾倒危险废物者,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环保局要联合制定环境保护执法联动机制,做到依法快捕快诉,对已经停产、转产或关闭的污染企业和小作坊,要对其周围土壤、水塘进行全部清理和检测,使其各项指标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5]。应对土壤、水塘改良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并请相关专家就如何降低、消除环境危害提供指导措施,逐步净化保障农产品品质、安全的土壤和水源。

  3参考文献

  [1]陈美球,刘桃菊,李志朋,等.农户生态耕种的现状与激励对策:基于

  江西省2028户农户化肥农药使用行为的专题调研[J].土地经济研究,2017(2):103-117.[2]张姣珍.多中心视角下农村生态环境安全治理研究:以安陽市M村为例[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8.[3]刘雨,匡武,黄志.肥西县农村河道污染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8,38(12):59-62.[4]董先锋.渑池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7):8-9.[5]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研究和思考:以上海市F区为例[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5.

篇十四: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在人们印象中,环境污染似乎只存在于城市。殊不知,如今环境的污染已发展到农村,且经济落后地区更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许多村庄内缺乏排水设施,污水随意处置;二是家禽、家畜在村内随意走动,粪便随地排泄,基本无控制措施,街道卫生状况十分恶劣。据有关部门调查,晋西北连片的8个贫困县,至今仍有8%的家户人无厕所猪无圈;90%以上的农户院内有卫生垃圾及粪坑;70%的农户院内有禽畜圈。

  另外,农村环境污染与乡镇企业工业污染物非法排放,滥用农药、化肥、地膜等有关。环境污染不仅对农民的身体健康有极大的危害,而且对整个农村生态环境也起了一定的破坏作用。首当其冲的是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污染。农村环境污染呈逐年加剧趋势,各种有害物质的残留既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又危害了人体健康,尤其导致滋生各种有害病毒,引起各种疾病,给农民生活带来诸多安全隐患。

  为此,首先应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引导和规范农民的环保行为。其次应加大农村环境的治理力度,建立必要的环保基础设施,制定有关农村环保的乡规民约,逐步建立健全环保长效机制。三是应积极支持和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养殖,大量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适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发展无公害农作物,确保农作物综合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最后应强化村级领导,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对农村环保工作的领导作用,针对实际情况、具体问题,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同时还应利用风俗习惯和村规民约开展环保活动,普及卫生知识,让环保的良好风气尽快进入农家。

  中国经济以9.5%的发展速度,取得令世界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有隐患令人担忧——发展中消耗了太多原材料。

  比如,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需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是美国的近6倍,或许更令人尴尬的结果是,比印度还多3倍。事态不能这样发展下去。

  但是,这种观点在国内尚未形成气候。许多因素集中到一起:原材料稀缺,没有足够的土地,人口持续增长。目前,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这个数字是50年前的2倍。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城市化进程伴随着沙漠化,可居住及可利用土地都是50年前的一半。

  每年中国都不断加强自己作为一个经济神话王国的形象。但是,奇迹将很快结束,因为环境跟不上发展的步伐。1/3的中国土地上都遭遇过酸雨的袭击,7大河中一半的水资源是完全没用的,而另有1/4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1/3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城市中只有不到20%的垃圾是按照环保的方式处理。最后一点要强调的是,世界上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了5个。当前北峰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受区域经济和农村种养业发展的影响,在环保意识较为淡薄的北峰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已表现的特别突出。北峰地域广阔,而人口居住分散,因而环境污染问题向来不被重视,造成一些乡村环境质量逐年恶化,有的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当前,造成北峰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养殖业污染

  随着平原区所有养猪场的关、停、并、转,北峰山区的养殖业在短短的一两年内得到迅猛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除集镇所在地外,北峰山区

  50%以上的村都建有养猪场,宦溪镇更是达到

  80%以上。绝大多数的养猪场都设在溪边、池塘边甚至是水源源头。我们对北峰

  5个重点养猪村(宦溪板桥村、捷板村、黄田村、寿山上寮村、日溪乡梓山村)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由于一些村组织管理不力,养殖户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如化粪池、水池、冲水设施等投入较少。有的农户连堆放的畜粪也不及时处理,遇到大雨粪便四处横溢。养猪场建在溪边的就直接排入溪流,严重地影响当时村民的正常生活,周边群众的意见很大。

  二、生活垃圾污染

  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正在改变着广大农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农村的生活垃圾由过去易自然腐烂的菜叶瓜皮发展到塑料袋、碎玻璃、快餐盒、废电池与腐败植物产生的混合体,这其中许多垃圾由于无人回收,而且不可降解严重污染了环境。多数农村受观念和生活习惯所限,既没有垃圾存放点,也没有垃圾处理场所。日积月累,垃圾越堆越多,污染也越来越严重。除了一些主要集镇街道有专人清洁,绝大多数村庄都是把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散发出恶臭气味,并严重污染着水源。甚至在一些旅游区,如寿山商贸街背面、田黄溪中、鼓岭避暑山庄都经常垃圾遍地,与北峰的“福州后花园”地位极不相称。

  三、外来企业带来的污染

  近几年,北峰低廉的地租和廉价的劳动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北峰落户。外来企业的异军突起,已成为北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力量,在增加税收和解决农村就业上做出很大的贡献。然而,绝大多数在北峰的外来工厂没有很好的排污设施和防治措施,不具备治理污染的技术能力和资金保障。个别企业在未通过环保部门检测审查的情况下,私自排放化学物质含量严重超标的废水、废气,对当地农村的水源、土壤、空气产生严重污染,给北峰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成为北峰地区的最大污染源。

  四、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

  北峰是典型的农村,农民为了保证粮食作物产量的增长,往往在农药和化肥上下功夫。据测算,北峰农业每年的化肥使用量超过

  1000吨(折纯),农药使用量达到

  30吨以上(制剂),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为

  40多吨。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造成土壤物理性恶化,而且造成了对粮食、水果、蔬菜以及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的污染。尤其在北峰山区个别农资店仍然在销售高剧毒农药,一些农药虽然急性毒性较低,但却有较高的慢性毒性,施用后会

  造成更严重的潜在危害,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农民有使用生活污水和废水灌溉农田的习惯,大部分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进入农田,给土壤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再加上缺乏常规监测及科学管理,排灌系统不健全等,造成对土壤及地下水源的污染。

  为切实加强我区北峰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就北峰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实施北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仿效城市对生活垃圾进行规范化收集运输,各村、各单位、各景区都要有专门的清洁工;加快集镇建设规划与实施工作,将环境保护规划纳入集镇总体建设规划;深化生态示范镇(村)创建活动,提倡使用可降解塑料农膜,鼓励塑料地膜回收及农膜再生加工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旅游区及主要街道、集镇所在地定点置放垃圾箱,沿街店面实行门三包,各乡村负责自己属地内的环境卫生。

  二、加强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由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牵头,设立禁养区和非禁养区,场址最好建在远离村庄、水源和交通要道的地方。限制养殖规模和种类,养殖场既要集中便于管理,又要有一定距离。实施防疫登记和环保年检制度,落实新、扩、改建生猪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工作,控制污染物排入总量,实行排污申报许可证制度。对家庭养殖户进行适度规模集中,鼓励建立生态养殖小区,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农牧复合系统。

  三、加快对污染企业的整改。坚决取缔水源上游的污染企业,在引进企业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必须保证企业不排入未经处理的三废;严格实施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统筹考虑适合当地工业发展的结构、布

  局和环境基础,逐步实施集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积极实施工业园区化战略,提高园区内供水、供电以及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配套水平,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污染的有效治理。

  四、加强化肥农药的用量控制。积极推进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实施“沃土工程”,调整和优化施肥结构,鼓励和引导增施有机肥,逐步减少氮、磷、钾等无机肥料的用量。各乡村要有计划地进行农田排灌沟渠改造,提高水的利用率。禁止销售和使用有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农业自然资源保护,继续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

  温家宝:将至少采取四项措施应对环境污染问题

  中广网

  03-1412: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日表示,中国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给子孙后代留一片青山绿水。但必须有切实有力的措施跟上。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温家宝在回答记者关于环保的问题时作上述表示。

  温家宝说,确实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果说“十五”计划我们大多数的指标都基本完成了,但是坦白地告诉大家,环境指标没有完成。

  温家宝表示,中国今后将至少在四个方面采取措施应对环境污染问题:

  第一,我们在制定发展目标当中,不要只看经济增长,而要看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因此,这次“十一五”规划,我们特别提出了两项目标,就是在今后五年,单位GDP的增长,能源消耗要降低20%,污染物的排放要降低10%。

  第二,要严格实行产业政策,特别是基础设施和企业的准入制度。那些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企业和基础设施,一律不能搞。

  第三,要加大对于环境污染的专项整治。特别是对重要的水体、空气和土地的面源污染,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治理。

  第四,要严格执法,依法保护环境,这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依法关闭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依法追究那些制造污染而给群众、给社会带来重大损失的企业和个人的责任。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投入资金大,企业往往无力承担。据测算,要完成一个存栏3000头的生猪养殖场的治污,需投入50万元,一个存栏500头的奶牛养殖场治污投入需100~150万元。如果再加上对禁建、禁养区内的养猪场进行搬迁、散养户治理费用则需要更多的资金。许多企业资金困难,特别是奶

  牛场,近两年经营困难,无治污投资能力,牛粪便直接排往江河。有的业主治污设备不全,仅做简单治理,或建了沼气池,但后处理跟不上,致使畜禽污水四处横流,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新建规模养殖场数量增长快,污染治理率仍很低。例如,2002年底南平市有规模畜禽养殖场398家,2004年底统计达到793家,两年时间就新增了395家。由于这些规模养殖场多数是先发展后被要求治理,因此有一大部分的厂、场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无法按设计方案进行粪尿污水治理,造成了治理率低。

  二、农村散养畜禽、生活垃圾和人粪便污染,面广量大,治理困难。

  1、农户小型养殖治理率低,成为环保部门最大难题。调查表明,各地农村户用沼气推广力度不够,改厕、改圈还未全面普及,一些地方人畜共居现象仍十分普遍。从农工党仙游县总支提供的调查数据看:该县6万多养殖户(不含家禽养殖户)中,80%以上家庭饲养生猪2—5头;全县养殖户中沼气开发利用率还很低,不到资源量的10%。

  2、溪流江河成为消纳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从基层的乡村到乡镇甚至一些县(市)都寄望于发大水把当地的垃圾带走。目前在各地农村已经很难见到较清澈的河水、溪流。据龙岩市对区域内38条溪涧进行调查,未受污染的仅有2条,轻度污染的2条,其余34条都受到严重的污染。

  3、农村和乡镇人粪尿的处置严重影响环境卫生。据调查,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较低,本次调查的相当一部分行政村,人均收入都在4000元以上,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村没有公厕或有公厕但未建有化粪池;农户的厕所也大都没有化粪池。仙游县平原乡镇中设有卫生间的农户仅有46%,山区乡镇中仅有20%;许多乡村露天粪坑仍随处可见。

  三、农村生活垃圾涉及面广、量大且分散,县、乡财力无法承担垃圾处理的费用。据调查,建设一座无害化垃圾填埋场投资在数千万元以上,建设一个污水处理厂的费用更高,一般乡镇(甚至县级)都难以承担巨额建设资金。例如顺昌县因为地理因素,建立污水处理厂耗资巨大,县里不敢要省里拨给的建厂经费,因为县财政无力配套经费。不少县乡财力有限,即使建了污水处理厂,由于运行成本过高,也难以正常运转。大部分乡镇和村垃圾均为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一些乡镇环卫基础设施相当薄弱,没有专用的环卫车辆,缺少垃圾中转站和固定的环卫人员队伍。

  四、全社会环保意识较淡薄,一些地方农村环保工作基本处于失控状态。虽然目前国家和省里已经颁布了有关畜牧业污染治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但是相当部分地市、县环保部门没有按照国家或地方的法规要求,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执法,部分地方呈现执法真空,或不作为,致使畜禽养殖业主有法不依,污染问题得不到解决。由于处罚过程涉及部门多、法律手续也多,执法过程过于烦琐,也造成执法不力。

  五、对农村环境工程建设项目监管工作不到位。每年下达的农村沼气建设项目资金缺乏监管。以2003年省财政厅下达的800万元农村沼气建设项目为例,按照要求该项目应安排在闽西北农村,可是为了平衡,九个设区市均分,按照要求要完成一万座沼气池建设任务,而实际完成的不足一半,大量的建设资金被县乡(镇)一级挪用。对项目建设过程的数量和质量缺乏监管。由于目前省级部门之间属于条块管理,各部门的项目都是一杆子下到底,再加上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点多面广,管理费用大,工作辛苦,难以监管。例如:2003年省下达给邵武市的沼气工程建设项目有两个,一个是拿口镇平荣奶牛场:总投105万,补助45万元;另一个是吴家塘镇佳盛乳业发展有限公司奶牛场:总投85万元,补助40万元。由于建设资金缺乏监管,这两个项目至今未建成。

  六、有机肥利用率低,也造成环境污染的一个原因。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和农民生活生产习惯的改变,农村基本不用或很少使用有机肥,造成原本在六十、七十年代不成为问题的农村垃圾污染成为了突出问题。同时由于福建省有机肥生产企业数量少、成本高,据了解每100斤有机肥售价达50元左右,农民无法承受,导致有机肥的销路并不理想。

  农村环境污染危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随着农村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首先表现为垃圾数量越来越多,以保守估计,按每人平均每天产0.25公斤垃圾测算,福建省农村每天将有6800吨的垃圾产生。2003年

  全省污水排放量共计16.46亿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为6.62亿吨,乡镇生活污水排放量约为1.15亿吨。其次农村生活垃圾的成份也呈多样化的趋势,除了常见的塑料制品外,有机磷成份也明显增加。大量生活垃圾被倾倒到村边的沟渠或河流内。许多粪尿不经化粪池或其它处理便直接排入江河,“垃圾到处堆,蚊蝇满天飞”的场景在农村随处可见,严重影响到农村土壤、水源和空气的质量。从长远看农村生态环境的恢复是十分困难的,对于大多数尚未纳入医疗保障制度的农民来说,因污染而致病是一个“额外的”无法承受的负担。邵武市某村,因处在一个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的养殖场边上,该村已经连续三年征兵无人合格,这与环境污染不无关系。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属面源污染,其污染物浓度通常较点源污染低,但污染的总负荷非常巨大,涉及范围广,控制难度大,目前已经成为影响水体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长此以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和农民人均收入5-8%左右将会被抵消。全国“农村有3.6亿多人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专家认为,农村环境恶化问题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从农村源头累积下来的污染,除了给农民带来极大的危害外,必将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同样给下游的城市居民造成无穷无尽的祸患,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健康损失。

  福建省一直高度重视环保事业,“八五”、“九五”期间福建省就出台了10部地方性环保法规和规章,2002年被国家列为生态环境建设试点省份。新世纪开始后,福建省又开展了“一控双达标”,闽江、九龙江、敖江等重点流域的环境综合治理行动。2004年全省环境保护投入达到创历史水平的111.15亿元,占当年GDP的1.84%。从调查中也了解到,福建省各级政府的环保意识正在不断提高,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关注农村环境问题,并积极开始了行动。尽管福建省的环保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农村环境(特别是乡、镇和村)仍是福建省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不容忽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将可能导致福建省多年来营建良好生态环境的努力付之东流。

  治理对策探讨与建议

  虽然相较于其它地区和污染大省,福建省的农村环境污染相对较轻,生态环境总体质量名列全国第一,但仍不能掉以轻心,应当未雨绸缪,加倍善待,确保福建省农村青山常在,绿水常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由此建议:

  一、加收氮肥破坏地力与影响环境的附加税(50%的销售价),以此补贴施用有机肥的农民。目前我国肥料生产的特点是“氮多磷少钾缺”,氮肥生产已处饱和状态。现市场销售价碳氨每吨600元左右,尿素每吨1500元左右。对氮肥生产企业加收氮肥破坏地力与影响环境的附加税,如按50%(或30%)的销售价计,碳氨每吨加税300元左右,尿素每吨加税750元左右,以此补贴施用有机肥的农民。补的方法是:专门成立运输粪尿的治污企业,包括对沼渣进行清理回田服务,政府对企业进行补贴,受益农民也得付略低于施用尿素等氮肥的费用。其中关键是对企业要进行监控,对农民进行游说。如果对全省污染严重的养殖大户进行先一步治理,坚持几年,会有一定效果。

  二、结合农村环境保护,把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逐年按规划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工程配套的一池三改(改圈、改厕、改厨)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减轻污染,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建议全面加强农村户用沼气的推广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应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来推广(例如三明市)。优先考虑对经济落后的贫困山区农户,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将一部分扶贫资金和沼气建设专项资金捆绑使用,适当提高对贫困农户建沼气池的补助。

  三、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建立农村卫生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加大福建省《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力度。根据《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关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负责,实行行政首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环境质量

  和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并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保护工作。”,建议将同级政府的环境报告列入每年各级人大、政协全会需要做出的报告之一。对污染严重,在各乡镇排第一和全地市第一的主要乡镇、县领导,给予发文通报批评,并给予其它相应处罚。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镇政府,应当把农村环保工作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来抓,承担起农村环保工作的责任。建议乡镇应该设立专门负责的环保工作的干部(据了解目前一些乡镇虽设有环保员,但往往身兼数职,无力承担维护环境责任),承担起辖区内的环保宣传和监督责任。建议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参考《龙岩市新罗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农村卫生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通知》(龙新政综[2004]389号),制定本地的农村卫生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承担起农村环保工作的责任。

  四、建议设立农村环境治理基金,专门用于解决乡镇、乡村环境治理。有条件的地方如城镇应该征收垃圾费,并从有限的村财和乡财中抽出部分资金用于农村环境卫生维护,乡村也应该设有专职的环卫人员行使一定范围的保洁和环境卫生监督责任。农村环境治理基金主要来源建议为:一是可从乡镇自来水水费中的水处理费筹措;二是可从乡镇级财政划拨出一部分用于环境治理;三是企业治理基金;四是村级统筹;五是县级环境治理基金划拨一部分;六是城市居民加收饮用水水源保护的附加税;七、利用优惠政策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加入。

  五、以乡镇、村为单位建立环境保护的村规民约,从源头开始处理好农村生活垃圾。建议由环保部门或研究所在对福建省农村垃圾状况、成份和处理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福建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尤其是乡镇和行政村的),建立若干种处理模式,指导乡镇和行政村因地制宜地进行垃圾处理,尽可能在本区域内消纳本地垃圾。乡镇和村应建立垃圾堆放点,集中处理。政府出台鼓励生产和使用有机肥的政策,把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十一五”规划,明确规定垃圾堆放地点、转化方式及治理的要求目标等。

  六、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把“为我环保”的意识引入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在农业中再利用。对资金不足的乡镇,如果生活垃圾能进行分散处理压力较小。因此,建议由省政府牵头,环保局和广电部门联合,专门制作有关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危害、加大保护力度和措施的专题宣传片和各类宣传图片,并作为公益宣传在省、市、县、乡各级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每日不间断地滚动播出,反复宣传,让老百姓了解到环境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引起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对社会利益的关注,把环保意识带入千家万户,渗入每个人的心中。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加强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扩大群众参与力度,通过大多数人的共同努力,使农村环境问题得到真正改善。

篇十五: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存在

  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现在开始逐步重视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卫生的好与坏将影响到我们村民日常的生活与生产.环境卫生搞不好,新农村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现在只要我们到各村行一行,到处可见一堆又一堆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堆积在路边、水沟边、河边、塘边,垃圾成堆,臭气冲天,场面不堪入目。不知在座的各位面对这样的场面,心中有何感想。农村的环境卫生整治是目前我们广大干部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农村实际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表现。

  出现以上的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干部、群众环境卫生意识十分差.群众意识差,大部分村民自古以来就养成了不讲环境卫生的不良习惯,缺乏基本的公德意识,只顾个人方便,乱倒、乱丢垃圾,有的群众认为,农村是这样的了,我中意怎样丢就怎样丢,那里方便丢那里,有垃圾池他不堆,硬是要把垃圾放在垃圾池外,有的群众说我把垃圾丢到河里,到发洪水时,垃圾自然会被洪水推走。大家试想下,一年内有几场洪水,垃圾堆积发出的臭气、污染的水,最终受罪的不也是我们自己。

  干部意识差,部分村干部不想惹人,怕得罪人,对乱堆、乱丢垃圾不管不问,路边、水沟边、河边、塘边,垃圾成堆,造成恶性循环,愈脏愈倒,愈倒愈脏。

  部份干部群众甚至认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是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事情,这种想法是十分危险的,千万要不得。

  二、没有建立健全一个有效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管理机制.农村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非自扫门前雪或者进行几次突击整治就能取得成效,必须建立健全一个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由于农村环卫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生产、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还没有建立,环卫工作缺少规划和检查,导致指导、管理工作难以深入到村,责任难以落实。农民的垃圾用什么装,集中往哪里倒,谁来运,运到哪里去等等这些基本的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来参考执行,没有配套的基础设施来实现。

  三、农村环境治理资金缺乏,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由于农村面广,财政资金有限,乡镇进行环境治理的资金难以筹集,乡镇集镇的环境治理经费无法保证,村的环境治理的资金就更加难以落实.综上所述,要想彻底改变我镇各村脏、乱、差的现状,营造清洁、整齐、舒适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我们必须首先要改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要增强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采取各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对搞好农村环境卫生重要性的宣传,让群众充分认识到环境卫生与自身健康的关系,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其次要做到保障环境治理资金经费的投入,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把“乱丢、乱堆垃圾”视为我们的眼中钉,过街老鼠,为创建一个清洁、整齐、美丽的丰阳而作出自己应做贡献。

推荐访问: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 危害 环境治理 参与

版权所有:新维文档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新维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新维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50341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