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和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时你会如何增加学习者生成认知(8篇)

时间:2022-11-21 08:15:06 来源:网友投稿

在设计和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时你会如何增加学习者生成认知(8篇)在设计和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时你会如何增加学习者生成认知  浅谈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  一、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的区别  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都是对教学材料的指称,但角度有所不同,平时可以互通使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设计和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时你会如何增加学习者生成认知(8篇),供大家参考。

在设计和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时你会如何增加学习者生成认知(8篇)

篇一:在设计和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时你会如何增加学习者生成认知

  浅谈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

  一、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的区别

  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都是对教学材料的指称,但角度有所不同,平时可以互通使用,但如仔细分析,就存在着微妙的区别了。具体来看,教学媒体是从教学材料的客观属性、物质属性来说的,依据的是传播学的视角;教学资源那么是从学习材料是否符合学习者的使用的角度来说的,依据的那么是教育技术学和学习论的视角。

  〔一〕、教学媒体

  什么是媒体?英文media一词,在其拉丁语词根中的意思是“二人之间〞,而作为汉字的“媒〞那么指“谋合异类使和成者〞

  〔?周礼·媒氏注?〕,故今人以“媒体〞一词来指称信息的载体或加工、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更广义的解释那么是将媒体看作实现信息从信源传递到受者的一切技术手段。它有两层根本含义:

  〔1〕、是指承载信息所使用的符号系统,如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图形、图像等,媒体呈现时所采用的符号系统将决定媒体的信息表达功能。

  〔2〕、是指存贮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实体,如书本、挂图、投影片、录像带、计算机磁盘以及相关的播放、处理设备等。〞我们要想获得各类信息,正是通过这些符号系统及其传递者来做到的。

  毫无疑问,媒体是从信息传播的意义上来说的,离开了传播过程便无所谓媒体。当媒体被应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自然就被称为教学.

  媒体〔如强调学习者的角度,那么亦可称为学习媒体〕。在教学系统中,通常认为包含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即教学信息〕和教学媒体等四要素,由此可见教学媒体在整个教学系统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教学媒体沟通了学与教,在其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教学媒体只限于言语和文字。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开展,现在教学媒体的种类越来越多。通常认为,印刷教材的产生、直观教具的使用、音像材料的出现、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的创造,是教学媒体的四次重大飞跃。由于新技术、新媒体的出现,曾给予传统的教育教学很大的刺激,也使学习者的眼界大大地开阔起来。

  〔1〕、按媒体的表达手段来说,教学媒体可以分为口语媒体、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三大类。其中,口语媒体即教师和学生所说的话;印刷媒体即各种印刷材料,如教科书、挂图、报纸等;电子媒体那么指用电子信号来记载和传递信息的载体,有模拟和数字之分。

  〔2〕、按媒体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来说,教学媒体又可以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多媒体四类。其中,视觉媒体是指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媒体,如教科书、挂图、报纸等;听觉媒体是指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媒体,如播送、录音等;视听媒体是指综合作用于人的视、听觉器官的媒体,如电影、电视、视盘等;交互多媒体那么指作用于人的多种器官且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媒体,如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有时交互多媒体也被称为知识媒体或智能媒体,因为它们包含了大量的人工智能技术〕。

  .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有句名言:“媒体是人体的延伸〞。确实,从教学媒体来看,印刷媒体、视觉媒体可以说是人眼的延伸,无线电播送、听觉媒体可以说是人耳的延伸,而计算机、网络媒体和虚拟现实那么不仅是感官,而且是人脑的延伸了。教学媒体的这种属性对于远程教育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因为远程教育以师生间的时空别离为最大特点,如果没有这种作为“人体延伸〞之工具的教学媒体,远程教育的教学目标根本无法达成。所以,远程教育界对于教学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一直非常重视,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二〕、教学资源

  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密不可分,将不同的教学媒体综合运用于教学之中,对教师和学习者来说,它们就成了教学资源。因此,如果说教学媒体是说的教学材料的客观属性、技术属性,那么教学资源那么说的是教学材料的实用属性,即教学材料是干什么用的,为谁用的。

  众所周知,从教育技术的开展历史来看,有一个从“视觉教育〞到“视听教育〞再到“视听传播〞最后到“教育技术〞的演变过程。其中,随着“视听教材被视为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而不仅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这时,比视听媒体术语更具包容性的名词教学资源崭露头角〞。到了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提出了一个以后被广为采用的教育技术定义,其中更加明确地将资源问题提升到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的地位:“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

  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里对资源的描述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

  〔1〕、就表述方式而言,这个定义讲的是“学习资源〞而不是“教学资源〞,可以说表达了现代教育观念中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2〕、就具体内涵而言,这里的资源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以往所指的视听媒体或视听教材,而是“包括支持系统和教学材料与环境〞,甚至“包括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就前者来说,一般认为,“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是可以通用的,只是两者强调的使用者的对象不同而已,因而两个概念完全可以并存〔此外,有时它还可以和“教育资源〞通用〕。但就后者来说,因为问题涉及教学资源的类型、范围和属性,实在值得好好研究一番。

  实际上,在教学资源的类型划分上一直存在着两种视角:即媒体形态的视角;与学习者关系的视角。很难说这两种划分标准谁优谁劣,但以往我们比拟无视后一种划分标准却是事实,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

  〔1〕、按照媒体形态的标准,教学资源大致可以分为纸媒体资源、视听媒体资源、电子媒体资源等三类。这种分类方法非常简洁,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但具有明显的“唯技术主义〞倾向。

  〔2〕、按照与学习者关系的标准来划分资源,那么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某种课程资源是否专门为学习者设计而言,将教学资源分为两类:

  .

  A、“设计的资源〞,指的是为教学目的而专门设计的学习资源,如文字教材、录音带、录像带、多媒体课件等;

  B、“利用的资源〞,指的是本来并非为教学目的而设计但被发现具有一定的教育利用价值的学习资源,如电子报刊、软件工具以及网上信息资源等〔这是AECT’77定义的标准〕。

  另一种是根据与学习者的“远近程度〞,将教学资源分为三类:

  〔1〕教学软件资源,泛指各种直接为学习者效劳的媒体化学习材料及相关的使用说明材料等,不仅包括视听媒体和计算机媒体资源,也应包括纸媒体资源;

  〔2〕教学环境资源,是指由各种信息传播媒体及配套运作软件组成的媒体化环境资源〔国外一般称作“教学授递系统〞〕,其功能主要是呈示教学信息和提供沟通渠道,包括课堂教学、学习小组、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卫星电视等;

  〔3〕教育环境资源,这既包括那些以提供信息效劳为主的系统,如图书馆、学习资源中心、电子阅览室等,也包括经济条件、文化气氛、师资力量等因素〔这是AECT’94定义的标准〕。这两种分类方法显然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它一方面拓宽了资源的范围,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各种资源与学习者的关系,极便于学习者的自我选择。

  由此看来,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不能画等号。顾名思义,“教学资源乃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因此教学资源重在对教学活动的“支持〞。从学习者的角度说,教学资源乃可“资〞利用〔亦即学习〕之“源〞,因此“有用〞和“实用〞应该是教学资源的最终追求。

  .

  二、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建构主义学习中,教学媒体的作用将与其在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有所不同,媒体作为学习过程、认知过程的要素之一,应充分发挥其促进学习者认知建构的作用。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讨论媒体应作为交互的工具,为学习者提供认知加工所需的具体经验,促进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联系的建立,为学习者提供优化的学习资源,使媒体作为认知工具在学习者的认知建构过程中发挥作用,促进学习效果的改善。

  一、教学媒体可以提供具体的经验

  关于具体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许多人进行过深入的论述。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人总是通过观察事物本身、从事物的根源去获取知识,所以教学首先应从实际事物开始,如果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实际事物,那么可利用"代替它们的代表"〔如图画〕,从而到达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相同效果。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倡导直观教学原那么,他认为感官印象是一切知识的根底,认知从感性的观察开始,通过对表象的加工而获得概念,因而观察应成为教学的根底,教学应从直观出发。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其核心是"教育即生活"的思想〕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他强调儿童生活中的直接经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宣称"一盎司的经验比一吨的理论更有用",并提出只有将学科内容与儿童生活中的直接经验相联系,教学工.

  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以戴尔为代表的美国视听教学论专家综合了许多人的观点、在总结视听教学经验的根底上,较为系统地提出媒体教学应用的理论根底,并集中表达于"经验之塔"理论。戴尔认为,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在教学中应用各种媒体,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较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直接经验难于获取的缺乏,从而使学习更为具体,进而到达更好的抽象。

  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将认知开展分为动作式、图像式和符号式三个阶段,并指出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一个人首先是依靠动作学习,然后依靠图像学习,最后依靠符号学习。据此布鲁纳提出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开始,向经验的图像代替物〔如图片、电影等〕开展,最后学习符号,这一点对所有的学习者均适用。教学如按从直接经验、图像经验到符号经验的顺序展开,就能有效地促进学习。

  当今影响很大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原有经验、心理结构等为根底来建构知识的过程。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作画,学习总是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可见建构主义者特别强调具体情景中形成的具体经验背景的作用。

  综上所述,具体经验对学习者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直接与客观事物接触、对客观事物的直接观察固然可以获得学习所必需的具体经.

  验,但也必将消耗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且可能由于时空限制使许多具体经验无法获取。利用教学媒体可以克服这一困难,教学媒体所提供的"替代的经验",是学习者方便地获取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而且由于媒体的简化、纯化和突出作用,使学习者不会陷于真实事物的复杂性之中,能够抓住事物的关键局部和主要环节,减少、排除非主要信息对学生注意力的干扰,从而使学习者能够更准确地认识客观事物,获得同现实较为一致的经验。利用教学媒体获得具体经验,是学习者获取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对于学习者的认知建构过程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媒体是交互工具、认知工具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皮亚杰提出的发生认识论的一个中心思想是"相互作用论",他认为知识不是外界客体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而是由主体与外部世界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建构主义的另一个先驱维果茨基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开展中的作用,认为高级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可以通过教学、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各种活动来实现。另外,内在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而内化与外化的桥梁那么是人的活动。当今的建构主义学习观秉承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观点,强调协作与会话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无论是主动性、社会性,还是协作与会话,都是学习主体与外界的交互作用,可见交互作用在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学应保证足够的交互。

  教学中交互作用既存在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

  之间,也存在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要保证充分的交互作用必须要创设相应的条件和环境,媒体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比方,目前的高等教育中,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的交流是较少的。如果在保存原有课堂讲授的前提下,辅之以相应的网络教学,开辟网络答疑或网上专题讨论,那么可大大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媒体作为交互工具,将可提高交互的频率和有效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者主动利用媒体与外界进行交互作用,促进认知开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体既是交互工具,也是认知工具。美国加利福尼亚国际SRI学习技术中心主任考兹玛〔Kozma〕引用瓦特〔White〕开发的ThinkerTools学习软件来说明媒体与学习的关系。ThinkerToo1s是为了帮助学习者理解牛顿定律而开发的基于计算机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利用ThinkerTools进行学习时,首先是接受关于现实世界的真实例子的描述,如根据力的大小与方向预测物体的运动,并在计算机上通过微型世界来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在计算机屏幕上通过调整力的大小和方向来观察物体的状态并记录结果,然后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力与运动的规律,并运用总结的规律去解决其它类似问题或解决一些真实性问题。实验证明ThinkerToo1s工具能显著地提高学习效果。在这个例子中,媒体实际上是作为一种交互工具,是学习者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一种认知工具。对媒体的应用要重视其作为学习者与外部环境进行交互的工具的作用,保证并促进学习者与外界的交互,并最终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开展。

  .

  三、教学媒体是连接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的桥梁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主体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有选择性地注意和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而这种建构过程又是双向性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先前知识,学习者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给的信息;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本身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变异性而受到重新建构。也就是说,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与要理解的当前事物〔即新知识〕。教学必须要使学习者的先前知识与新知识建立起某种联系,所以,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即要创设真实性的学习情境,提供真实性任务,以激活学习者的先前经验,建立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的联系,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学习动机,促使学习者进行有效的深水平加工,促进知识的迁移水平,提高学习者问题解决的能力。

  利用媒体技术,一个方面是可以提供丰富的情境性信息资源,提供高度真实的模拟学习环境;另一个方面,学习者可以在媒体创设的环境中运用自己的先前经验对问题进行尝试性地解决,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模拟解决真实性问题的环境,可以充分地调动学习者的先前经验,并使其与当前的问题建立起联系,进行深水平的认知加工,从而建构起当前事物的意义,到达学习目的。

  四、教学媒体可提供丰富、优化的学习资源

  .

  建构主义的学习不是学习者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学习者最终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样的学习要求学习者应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理解知识的丰富含义及其复杂性。所以,建构主义的学习必须要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来支持。仅靠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科书等信息源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大量的、学习者容易获取的信息资源。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比方利用CD-ROM光盘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利用网络媒体,学习者可以共享丰富的信息;利用信息组织结构的超链接技术,建造符合人类联想方式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便于学习者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从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结果等方面建构对事物的更为全面和丰富的理解;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交互式的信息资源,使学习者在与信息的交互过程中到达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及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针对学习者特性的反应信息,促进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开展等。

  总之,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促进了教育观念、教育教学实践的开展,但到目前为止,应该说媒体技术的应用是不尽如人意的,这应该促使我们反思我们使用媒体技术的目的与方法。仅仅将媒体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是远远不够的,应深入探讨媒体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探讨媒体对学习者认知建构过程的重要作用,并以当代学习理论指导媒体应用的理论与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集中反映了当代学习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应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提倡建构主义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中,媒体技术不.

  能再仅仅作为一种提供信息来源的工具,它更应该在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建构、开展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发挥作用。媒体技术只有作认知建构技术",才能真正地影响学习过程,才能真正地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

篇二:在设计和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时你会如何增加学习者生成认知

  浅谈如何利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伏岭中心小学

  高道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主要包括各种实践活动材料、录像带、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图书馆,以及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少年宫、博物馆等。教材编写者、学校管理者、教师和有关人员应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各种教学资源,因为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挖掘与利用。没有发现的意识,课程资源即使在身边也会被埋没;不善于挖掘,课程资源就会从身边逃走;不会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就在身边闲置、浪费。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勤于积累、勇于探索,抓住契机,课程资源就随手可得。要想真正成功教好数学课,我们要善于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下面就我在教学中获得的一些点滴经验,谈谈我在教学当中如何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的。

  一、结合实际,灵活使用教材资源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给教学提供了基本的教学内容、方法、规范和要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已充分显示其优越性。尊重教材,深层次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用理性的态度和全面分析的方法来理解教材、处理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充分利用教材的主题图,在教学中合理改编主题图的情境,使主题情境更具情趣。我们应本着“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理念,以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为蓝本进行合理设计。当我们认为教材中的主题图不适合于学生学习或难于制作课件时,可以重新选择素材进行合理改编。只要改编后的内容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都是成功的、有效的。第五册《毫米、分米的认识》课本提供的主题情境是让学生测量数学书本的长宽。这一问题虽然贴近学生,但没有现实意义,很难赋予其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没有挑战性,学生不感兴趣。因此我对主题情境进行了重新设计,改为“吸管有多长”。我利用学生常喝的牛奶盒装饮料,告诉学生饮料盒的高度是9厘米,饮料配有一支吸管,请大家猜猜吸管的长度。学生猜测积极性很高,出现了多种答案,但是没有猜9厘米以下的。我问大家为什么猜的结果都比9厘米长?学生七嘴八舌地抢着说:“饮料盒高9厘米,如果吸管比9厘米短,就会掉到盒子里面,吸不到饮料。”这时学生迫切想知道吸管长度,我就放手让大家动手量一量。学生带

  着好奇心聚精会神地开始了吸管长度的测量。最后将测量数学书本的长宽作为巩固练习来提高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吸管有多长”不仅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是学生心目中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因为它赋予了学生测量活动的现实意义,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教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主题图是一种理念、一种方向,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和处理,将其活动化、现实化,赋予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的亲和力,真正让“数学活动成为主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当然,对于主题图的运用和处理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可因人因课而异,关键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得更有趣、更灵活、更轻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做教学的有心人。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能够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数学。我们的主题情境,在教师和学生对主题图的展开、演绎历程中,内涵逐渐变得丰富,内容逐渐变得完美,效应逐渐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让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了农村。真正实现了

  “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教育发展思路,它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全新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文化通过一定的手段输送到农村学校,从而使学校搭上了信息时代的列车,使广大农村学校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就注重这方面地利用。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讲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用传统手段,也就是用直观操作、投影演示等都很难把要害讲清楚。而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方便地演示:将两个角平移重叠,将角的两边长短随意改变。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的过程,很容易地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创设学生感知的过程,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心理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它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

  三、抓住机遇,巧妙利用校内外活动资源。

  我们知道,学生在校内外的一些活动,如果你仔细地观察,就可以发现都与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抓住这一机遇,不失时机地借用活动资源,用于数学教学。如我在教学中就常常利用这些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小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就先让学生出来七个人,其中六人排好队,让另外一人按要求数一数:三个三个地数,是2个3,算式是3+3=6;两个两个地数,是2个3,算式是2+2+2=6;一个一个地数,是6个1,算式是1+1+1+1+1+1=6;然后数一数剩下的学生数:一大组(10个)一大组地数是4个10,算式是10+10+10+10=40;一小组(5个)一

  小组地数是8个5,算式是5+5+5+5+5+5+5+5=40;还可以两个两个地数,一个一个地数,它们的算式分别是20个2相加、40个1相加,然后让学生觉得在计算有很多个相同加数相加时,用加法计算比较麻烦,这时就导入乘法的认识,让学生觉得在计算相同加数相加时,用乘法比较方便。另外我在教学中让数学走进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孩子们学习的大课堂,是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引导孩子们到生活中去体验,去发现,去运用。超市、银行、书店??都是孩子们学习的场所。例如:教学认识1克、1千克的大小时,在课堂上,难以让学生感知1克、1千克的大小,我就让学生准备一个2分的硬币,两代精盐,通过用手掂一掂,知道1克和1千克的轻重,通过实践,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气氛热烈,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很快认识了1克、1千克的大小及它们的关系。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的认识整理复习》时,因为这个时候刚好是立夏季节刚过,我就结合农村的习俗——家里的大人在立夏季节这一天要将自己家的小孩称一称体重,因此我在课前就要求学生称一称自己的体重,我在上课时就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体重,知道称自己的体重时应该用千克做单位,并让学生进行体重的比较,获得知识的巩固。

  总之,我们要随时留心身边的事物,因为丰富的生活,时时有资源,处处有资源,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机会,善于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让课堂绚丽多彩,使学生有效发展。

篇三:在设计和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时你会如何增加学习者生成认知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多媒体教学中媒体的功能分析与运用

  作者:张松超

  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年第28期

  (河南工业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河南

  郑州450002)

  摘要: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是教育走向信息化的关键。该文分析了在多媒体教学课堂上,各类教学媒体的功能和应用,从教育资源开发和教师技能培训的角度提出了提高多媒体的教学质量的可行方案。

  关键词:媒体;媒体应用;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8-8021-02FunctionAnalysisandUseofMediainMultimediaClass-teachingZHANGSong-chao(ModernEducationalTechnologyCenterof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450002,China)Abstract:TeachingQualityofMultimediaTeachingresultsintoaninformation-basededucationisthekey.Thispaperanalyzesthemultimediateachingintheclassroom,alltypesofmediafunctionsandapplications,fromtheeducationalresourcesdevelopmentandskillstrainingforteacherstoimprove.Keywords:Media;MediaApplications;TeachingQuality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深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彰显,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指标中明确提出了对学校网络资源和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水平能力的要求,多媒体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多媒体内涵

  1.1课堂媒体分类

  媒体本身有很广泛的内涵,广义上是信息的载体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包括硬件的,如报纸,磁盘,光盘,磁带、幻灯机等,软件方面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表现的形式。在教学中应用分析的媒体,通常是指媒体的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及视频的表现形式。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1.2各种表现形式的媒体功能

  不同形式的媒体擅长表现的内容和效果有很大的差异,用恰当的媒体形式去展现教学内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能潜在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运用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1)文字。多媒体教学中,大屏幕文字要起到提纲挈领,重建教学内容层次体系的作用。因此,要用字号、色彩明确突出教学重、难点,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层次结构,不能搞“满屏灌”。文字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多的媒体之一,在多媒体教室中,由于节省了教师板书时间,对学生信息的接受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2)图形图像。主要表现为知识结构框图、流程原理图、实物图像等,图形图像信息把抽象的语言描述化为直观的视觉符号,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记忆教学内容。

  3)动画。动画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呆板为活泼的效果,对制作的要求较高一些。

  4)声音。在教师指导下,多作为矫正语音、听说等工具用于语言类教学。也可起到调剂课堂气氛的作用。

  5)视频剪辑。通常用于多层面表现实物结构,实际的过程或作品片断赏析。如在《电视编辑》、《广播电视新闻》等广播艺术类课程上的运用,这类素材一般需要用视频软件进行剪辑之后用在教学中。

  2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表现

  2.1辅助演示重难点

  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一点便是借助图像、动画、虚拟现实等手段阐释教学内容中不易表达,难以理解,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事实现象。比如,化工原理教学中,流体的流动现象、相平衡理论、传质理论、离心泵的机械密封原理、塔板上汽液相的接触等众多的知识点,机械制造中的轴承运动轨迹,汽车制动原理等,通过动画和图片就可以很直观,形象将事实展示出来,对其中的动作还可以逐步分析。做好这一点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教师能够搜集或制作出适合教学目标要求的图片、动画、虚拟模具或视频剪辑。

  2.2增加辅助教学内容,扩展学生视野

  多媒体以其大容量的信息展示博得了我们的青睐,给课堂教学带来了非常“6+1”的效果,也解决了很多学科课时不足的矛盾,教师“引入门”的角色定位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如今网络资源日益丰富,各类专业网站涉及到了教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如果教师能够在课程教学的范围内对网络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资源进行整理、引用,将学科最新动态与教学结合,或把相关网址、资料介绍给学生,将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把握。

  2.3方便课堂互动练习

  以前,教师需要提供课堂练习的时候,往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板书题目,利用文字媒体,便可以方便的把准备好的练习材料即时投放在屏幕上,甚至加入交互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节约了课堂时间。

  2.4课堂视听说工具

  借助多媒体的功能,教室变成了放映室、录音棚、语音室等及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环境,方便个别专业(如广播电视类、语言类)的教学需求。

  2.5摆脱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

  教师可以通过共享电子教案,网络在线交流,电子邮箱,课程教学论坛等形式加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其他,多媒体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学生交流,学以致用,快速与社会接轨等方面都有很大帮助。

  3提高多媒体在课堂上运用效果的对策

  3.1结合教育教学规律

  媒体的运用要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可盲目追求视听觉效果。利用媒体手段,可以方便的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复习,强化记忆;充分利用媒体的可控制性,促进课堂互动交流等。

  3.2重点做好教学设计和媒体分析

  要从学生、教学内容和媒体三个方面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设计,把握课堂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教学内容的难易、重要程度,各种形式媒体的特点、呈现优势,列出类似表1的教学内容与选择表现媒体的对应关系,这样就不会盲目的运用图像、视频等媒体,使媒体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3.3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观念,重视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驾驭能力直接关系到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必须使教师从意识上重视起来,在学校组织下认真研究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并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加强对学校教师创新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应用多媒体技术授课的效果,开发研制和应用CAI课件情况进行调控。

  3.4积极开发教育教学资源,做好多媒体教学的支撑

  多媒体是否能有效地支持教学,取决于媒体资源的质量和教师的应用能力。通过各种途径获取适合的媒体资源并有效整合,是每个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学校也应配合搞好网络资源的建设,包括网上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网络教学、辅导答疑、教学管理等。目前在教育部重视下,很多高校已开发了一大批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库、素材库、网络教学课件和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等,如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全国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交换中心有很多优秀的素材资料提供给我们交流使用。

  媒体在教学中是否能够发挥出优势,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只有不断从实践中进行反思、归纳,才能让科技手段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4总结

  以上就多媒体教室里出现的数字媒体功能与应用做了一些分析,使教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有所参考,在选择运用媒体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为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有了媒体的辅助,我们可以更清晰、全面的达到教学要求,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出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和教学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1]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

  构筑学习型社会平台.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3中国高等教育软件展”上的讲话.[2]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http://dmcu.nju.edu.cn.[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21号).

篇四:在设计和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时你会如何增加学习者生成认知

  教学资源的设计及开发第一次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

  一,推断题〔共

  7道试题,共

  7分。〕

  得分:71.

  教学资源是指课堂中所用的一切资源,都必需是看得见,

  摸得着,

  实实在在存在于课堂之中的物化资源。

  A.错误

  B.正确

  2.

  教学资源的分类方式不是唯一的,根据不同的方式存在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

  A.错误

  B.正确

  3.

  资源的布局设计要考虑人们的视觉习惯,尽量将主体放置在页面中部偏右上的位置。

  A.错误

  B.正确

  4.

  “左双列〞比“右双列〞页面布局,更适合于课堂教学。

  A.错误

  5.

  为了引起学习爱好,教学资源中应多增加一些额外信息,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A.错误

  B.正确

  6.

  在设计,

  开发和选择演示型教学资源时,要首先看它是否全面涵盖了文字,

  图形图像,

  动画,

  声音和影像等几种素材形式。

  A.错误

  B.正确

  7.

  在设计,

  开发演示型教学资源时,老师只要将全部的内容根据依次进展排列就可以了,不须要设计其它导航的功能。

  A.错误

  B.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共

  4道试题,共

  8分。〕

  得分:61.

  下面哪一项不是导航设计的原那么〔

  〕

  A.主题突出

  B.构造明确

  C.一样性

  D.操作敏捷

  总分值:2分

  2.

  以下哪一种情景不适合运用视频来呈现内容〔

  〕

  A.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难以用其他方式呈现的内容

  B.须要一些录像资料来开拓视野

  C.须要创设肯定的情境

  D.阐释文字图形

  3.

  以下哪种学习活动适合于以应用为主的学问的学习?〔〕

  A.基于问题的学习

  B.探究—发觉式学习

  C.程序教学

  D.个人学问网络图绘制

  总分值:2分

  4.

  以下哪项不属于个别指导型教学资源的设计要点?〔

  〕

  A.嵌入个别指导策略

  B.学习目标敏捷

  C.Logo设计

  D.学习单元独立

  三,论述题〔共

  10道试题,共

  40分。〕

  得分:41.

  目前教学资源在课堂中应用最广泛的方式是。〔作为教学演示的工具〕

  2.

  指导教学资源设计的理论根底分别为:

  ,

  ____,

  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其中目前国际上对指导教学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是。〔学习活动理论,多媒体认知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多媒体美学根底,教学资源标准化理论,SCORM标准〕

  3,指导教学资源设计的方法包括ADDIE方法和

  ____________。其中,ADDIE是教学设计方法的最典型方法,详细步骤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基于设计的探讨方法;分析,

  设计,

  开发,

  实施,

  评估〕

  4,

  教学资源中的媒体要素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是教学信息的主要载体。

  〔文字,

  图形,

  图像,

  声音,

  动画,

  视频,

  文字〕

  5、梅耶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三个假设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双通道假设,

  主动加工假设,

  容量有限假设〕

  6,

  假设你正在呈现一个须要“说明〞的动画,那么应当以“屏幕文本〞呈现说明的内容,还是应以“声音讲解〞的形式呈现说明的内容

  ___________,这里应用了多媒体组合设计的哪种原那么?___________。

  〔声音讲解,

  双向通道原那么〕

  7,

  假设你正设计的多媒体课程包括一幅伴随口头讲解的图表(例如动画,视频或静态的图片或照片),是否还应当再包括一样文字的屏幕文本吗

  ___________,这里应用了多媒体组合设计的哪种原那么?___________。

  〔不应当,

  限制冗余原那么〕

  8、演示型教学资源的应用环境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四局部。

  〔输入局部,

  限制局部,

  显示局部,

  音响局部〕

  9,

  演示型教学资源的开发步骤为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需求分析,

  整体风格设计,

  素材收集,

  选择开发工具,

  规划流程,

  编辑合成

  10,

  演示型教学资源设计的六大原那么是:_______________;简洁明白,

  重点突出;_______________;构造清楚,

  操作简便;界面美观,

  画面和谐;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明确,

  选题恰当;适量信息,

  适度运用;加强交互,

  教学互动〕

  1.

  有意义学习的发生须要哪些条件?

  答: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的学习发生有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习材料必需具有逻辑意义,这是外部条件;二是学习者有能主动主动地把新学问及学习者认知构造中原有的学问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同时使新学问及旧学问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旧学问得到改造,新学问获得实际意义。

  2,

  请细致视察下面3幅从一些演示型教学资源中截取的图片,请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

  图1答:该图片文字及背景比照不明显,文字不够突出;建议更换一个简洁光明的背景。

  图2答:该图片页面不够简洁明白,重点不够突出;建议用加黑或加下划线标出重点词语。

  图3答:及教学无关的装饰性图片信息过多;建议删去无用信息。

  3,

  请翻开课程学习平台上的社会认知教学资源,说明这个教学资源哪些方面表达了个别指导型教学资源的三大特点。

  答:这个资源不是个别指导型教学资源。资源设计中有学习单元的划分,但划分会让学习者感觉无处下手,绘画方法属于技能型训练,而色调理论,

  观赏以及应用都属于学问型训练,两种训练叠加在一起,对于学习者而言,哪个方面都是一知半解。资源中也没有对学问型或技能型训练的检测,差异化教学也没有得到表达。而这个资源最大的优点是界面设计中注意色调的搭配。

篇五:在设计和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时你会如何增加学习者生成认知

  第一章

  多媒体技术与教育

  1.多媒体技术概念及其特征

  答:多媒体技术:以数字化为基础,对多种媒体信息进行采集、编码、存储、处理、传输和呈现,使之成为一个逻辑整体,并具有良好交互性的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特征:多样性、集成性和交互性。

  2.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组成

  3.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

  答:(1)多媒体素材处理工具:文本处理、图像处理、声音处理、视频编辑、动画制作。

  (2)多媒体创作集成工具:演示课件创作工具、交互式课件创作工具、网络课件创作工具、程序语言。

  4.多媒体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及多媒体教学应用的重大意义。

  答:1.多媒体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多媒体技术将引起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最终导致教育思想、理论甚至体制的变革。

  (1)教材将发生巨大变革:电子教科书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检索方便、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2)教学形式更加活泼

  (3)改变信息组织结构,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接受信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通过计算机网络,更好地实现远距离教育

  (5)教育机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6)对教育观念的影响

  2.多媒体教学应用的重大意义:

  (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3)超文本功能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4)多媒体计算机可作为认知工具,建设理想的学习环境

  5.多媒体教学的含义及其特征。

  答:(1)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符号、语言、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及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要素,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对它们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通过多种方式的人机交互作用,呈现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过程。

  (2)多媒体教学的特点:①教学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②教学信息组织的超文本方式。③教学过程的交互性。④教学信息的大容量存储。⑤教学信息传输的网络化⑥教学信息处理的智能化。

  第二章

  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理论基础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及它们对课件设计的指导意义。

  答:(1)认知主义

  根据认知理论,大脑是学习的代理,因此,应该从内部思想的角度来研究学习。将学习过程看

  作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和有策略的信息加工过程。包含感知、记忆、理解、迁移、问题解决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还涉及学习动机、兴趣、态度及情感因素等。知识的获得是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理解。在认知结构和其他因素影响控制下,对信息选择性注意。因此原有知识结构对学习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的迁移广泛存在。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等都会直接影响学习的迁移。

  认知主义课件设计原则:

  ①开发的课件应与学习的内部进程一致。②个别化:考虑和利用学习者的特性,来确定教学特征。③使课件具有交互性:交互性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能形成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活动。④有效地使用反馈。⑤确保成功:动态调整学习的难度,确保进入新题目前,预备知识和技能都已熟悉,注重学习题目的组织。⑥精心设计屏幕:一次呈现一个概念;自己控制步调;使用具体语言而非抽象的;强调重要信息。

  (2)建构主义

  其基本观点是: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不是通过教师授得,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同化和顺应)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因而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

  建构主义课件设计原则: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①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②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③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2)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4)强调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2.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及它们对课件设计的指导意义。

  答: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

  (1)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习者的一般发展

  一般发展:智力发展,情感、意志、道德品质、个性特点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发展及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

  (2)教学应着眼于最近发展区

  (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3)基本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起主导作用;力求理解教学过程;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1)学习一门学科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

  (2)任何学科都能用适当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3)要学习好,必须采取发现法。

  (4)基本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启发原则,反馈原则。

  3.宣伟伯的传播效果理论对课件设计的指导意义

  答:宣伟伯传播效果理论:教育传播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遵循共同经验原理、抽象层次原理、重复作用原理、信息来源原理、最小代价原理。

  第三章

  多媒体课件的类型与基本构成

  1.多媒体课件的意义

  答:广义的定义:在教学和培训中应用的能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应用软件,涵盖CBE的各种形式。狭义的定义:多媒体课件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为特定的学习者而设计的,表现特定教学内容,反应特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

  2.演示型课件的应用场合。

  答:适于各学科演示内容提要、数据图表、动态现象、模拟示意。可用来配合课堂的讲授、讨论、练习、示范等各种教学方法。(1)呈现内容提要和抽象关系(2)演示事实材料

  (3)声画配合语言教学(4)自动演播(5)显示推导分析过程

  3.资源型课件的分类。

  答:⑴学科知识网站,按照知识体系结构组织信息,供学习者检索资料。

  ①主题知识网站

  主题知识网站为学习和研究某些课题提供参考材料,是围绕特定主题编制的,可以涉及一个学科或一门课程,也可以是多学科内容综合。主题知识网站的结构框架包括知识模块、链接资源、导航系统,信息量大的网站设置内部检索机制。

  ②专题资料网站

  专题资料网站是为分析研究一个具体明确的课题而汇集资料的。关于一个人物、一个历史事件、一件艺术作品等。包括原始资料、研究结果、研究动态、争论观点、相关材料等,还可以提供论坛收集最新的意见。这种网站资料收集广泛,内容更新快,媒体种类多,具有动态性。

  ⑵专题学习网站,是按学习的主题和目的,依据学习任务需要选择和组织信息,有学习指导,体现一定的教学策略。专题学习网站包括专题研究、虚拟考察、WebQuest。

  4.模拟的分类、模拟型课件的优势与局限。

  答:分类:(1)物理模拟;(2)过程模拟;(3)程序模拟;(4)情境模拟。优势:①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现实生活中不能即时获得或亲身经历的经验。②

  提高教学的安全性。③

  提供可控制和可重复的情境。④

  促进学生参与。模拟把学生置于事件环境中,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动机增强,关心与程序交互的过程,而不是只看结果。⑤

  有利于学习迁移。模拟是在接近真实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技能,能够比较容易地把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局限:①

  模拟是对实际情景的简化和典型化,模拟教学应该与真实经验相结合,以避免学生面对真实的复杂事物时不能准确或精细地反应,对于低幼儿童,应该首先接触真实事物而不应是模拟现象。

  ②在编制模拟型课件时,应考虑必要性,避免用复杂的技术去表现印刷材料或实物就能说明的现象。③

  模拟型课件应该有足够的信息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进行尝试错误的猜测,或者只是会模拟操作而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

  5.游戏型课件的特点。

  答:(1)目标:得分、揭示谜底、猜出单词(2)规则:允许的行动和限制(3)竞争

  (2)挑战性:“攻关”

  (5)幻想性(6)安全性(7)娱乐性

  6.课件的基本构成。

  答:(1)课件导入:标题页、说明、用户确认;(2)学习者控制;(3)信息呈现;(4)提供帮助;(5)课件结束。

  7.学习者控制元素。答:(1)按钮;(2)菜单;(3)链接。

  8.信息呈现的基本要求的含义和实现的方法。

  答:信息呈现的基本要求

  (1)一致性

  (保持信息呈现一致性的基本方法是划分功能区)

  ①把控制选择,如按钮等,固定放在屏幕的下部等常规位置。

  ②同一类的提示要使用同样的提示词。

  ③如果在教学软件中需要变换显示方式,应出现在内容明显变换的页,并要加以说明。④

  对于频繁的同一种操作,要固定使用键盘或鼠标,不要在两者之间来回变换。

  ⑤边界空白和段落安排要统一,符合常规。

  (2)简约性

  一是要按需要的程度表达,不应比目标要求更多。二是尽可能少的显示元素来达到表达信息的目的。这样可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必要的信息上。减轻观察和记忆的负担,提高效率。

  ①减少按钮、菜单和链接等控制元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由少到多的试用,根据试用的反馈意见,保留必要的控制元素。②

  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信息呈现元素,使用目的要明确。③

  合理选择和分解教学内容,控制每页的信息量。

  ④屏幕信息密度适当,留有足够的“空白”。⑤

  精心编写标题、提示词、菜单项、按钮名称等文字内容,使它们简短、准确、清楚。

  (3)新颖性

  画面力求新颖,独特,增加课件的艺术吸引力和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增加学习活动的愉快体验。

  ①外观精美。②

  设计富有想象力的人物和物体的视觉形象,适度夸张。③

  利用线条、色块、艺术字美化画面。

  ④增加动感。⑤

  色调和布局有创意,有独特风格。

  9.帮助的类型及提供帮助的技术。

  答:过程帮助是关于如何使用教学软件的帮助,这类帮助信息可以在最初的说明中提供,或是单击软件页的帮助按钮来获得。提供帮助的一种有用的技术是翻转式提示,也就是当鼠标移到屏幕某一区域时,会出现文字的提示或声音的提示,说明进一步操作将产生的效果。

  信息帮助是关于教学内容的。包括如何找到更详细的描述、补充的例子、更简明的解释等。此外,还有术语表、参考书、图表等。信息帮助不一定在软件中处处包含,取决于软件的类型、内容、目的以及难度,例如,在资源型或指导型中使用的比在练习型中多。

  第四章

  课件设计过程与方法

  1.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流程

  答:

  CAI课件开发流程图

  2.课件的导航设计。

  答:导航在多媒体课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导航的设计在整个课件的设计中举足轻重。在进行导航设计时,应注意针对软件的类型、对象、知识内容、学科特点等方面的特征,选定适当的导航策略,然后选用一定的交互方式实施。导航的分类:检索导航、帮助导航、线索导航、浏览导航、演示导航、书签导航。

  第五章

  多媒体课件素材制作

  1.数字图像的分类、主要参数

  答:分类:(1)矢量图(VectorGraphic)(2)位图(Bit-mappedGraphics)

  主要参数:(1)分辨率;(2)颜色深度;(3)文件的大小;

  2.图像素材的采集方法。

  答:一般方法:网络下载、光盘素材库、视频中截取、数码相机拍摄、扫描。

  3.数字声音的质量参数。

  答:采样频率、量化位数、声道数。

  4.SoundForge的主要功能。

  答:(1)声音的任意剪辑;(2)直接绘制声波,或对声波进行直接修改;(3)声音振幅的放大缩小,声像的改变,左右声道相位差的任意改变;(4)频率均衡(EQ)处理;(5)混响/回声/延迟处理;(6)和唱(Chorus)处理;(7)动态(包括压缩、限制、门)处理;(8)失真(Distortion)处理;(9)降低噪音处理;(10)升降调,时间拉伸处理;(11)声音文件格式转换(几乎所有已存在的各种格式,各种采样率和采样精度都可以转换);(12)支持基于DirectX标准的效果插件;(13)它可以读影像文件,虽然它不能编辑影像,但在为影像配音方面,它可比许多影像编辑软件厉害;(14)刻录CD唱片。

  第六章

  课堂演示型课件制作

  1.教育技术中技术的含义。

  答:现代信息技术包括三方面:一是现代媒体技术,即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也就是现代教育媒体,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二是现代媒传技术,即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也就是媒传教学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三是教学系统设计技术,即优化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也就是教学设计,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智能形态技术。

  2.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存在的常见问题。

  答:①书本搬家

  ?

  教学理念陈旧,课件成为“书本搬家”、“板书搬家”、“习题搬家”。

  ?

  “课件辅助教师”变成“教师辅助课件”,人为物役,教学效果低下。

  ?

  实质是由“满堂灌”过渡到“电灌”,背离现代教学理念。

  ②媒体滥用

  一些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往往把漂亮华丽作为课件的首选标准,有的甚至偏离教学主题,使教学内容淹没于“音画时尚”之中,整个课件华而不实。

  ③信息过载

  课堂信息量过大,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冲淡模糊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进度太快,学生在听课时思维处于过度紧张状态,没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消化、吸收,没有时间记笔记,以致于许多学生因无法跟上而对多媒体教学失去兴趣。

  3.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评价角度。

  答: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

  4.提高课堂教学课件制作效率的途径。(见补充)

  答:优化课件制作过程、优选课件制作理论、优选课件制作工具、优化课件制作效率、优化课件媒体使用、优化课件演示效果。

  第七章

  练习型课件设计

  1.练习型课件的特点。

  答:提供与所学到的例子相似的练习项目,一次一个项目,对每个项目给予反馈。

  优点:有助于学生把新获得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通过练习达到技能的“自动化”。即时反馈、激发动机和节省教师工作时间。

  2.练习项目产生的方法。

  答:(1)题库生成

  大多数练习,如词汇翻译和拼写,各种内容的选择题和多项匹配题等,是从预先存储在题目列表或题库中的项目中选择,呈现给学习者,答案关键字也存贮在同一列表中。

  (2)算法生成

  在数学和科学问题的练习中,常按照一定的规则或模型,临时产生项目,这样的项目往往随机性很强,数量可以很多。

  例如,加法练习中,计算机首先选择两个数字并求和,然后把这两个数字呈现给学生,要求学

  生输入答案,在学生应答后,程序比较学生输入的数字与程序内部计算的结果,把判断结果反馈给学生,然后再重复生成过程。

  3.练习项目排序的方法。

  答:(1)随机选择;(2)有组织的排序:①闪烁卡式排序;②可变间隔操作排序。

  4.练习型课件增加学习动机的方法。

  答:(1)竞赛;(2)采用游戏方式;(3)显示和应答的多样性(4)控制操练阶段的长度;(5)附加强化,获得成功时,提供一个小的游戏或具有吸引力的图画。

  第八章

  个别指导型课件

  1.个别指导型课件的特点。

  答:(1)体现教师指导为主的教学策略,系统传授某一课题内容。(2)教学程序为直线式或分支式。(3)小步子呈现信息和指导。(4)目的是呈现知识或示范技能,并指导学生初步应用知识或技能,有练习部分。

  2.个别指导的导入。

  答:(1)导入语和使用说明;(2)呈现教学目标;(3)回顾相关的已学过的知识,激活先前经验;(4)预测试。

  3.个别指导教学信息呈现类型。

  答:言语信息、概念、原理与规则、技能。

  4.个别指导中提高问题测试理解程度的方法。

  答:(1)同义词替换。用教材上句子的同义词来变换一种说法。(2)规则与原理新应用。(3)分类的延伸。要求学生将所学的规则与原理延伸到其上位类属或下位类属。

  第九章

  游戏型课件

  1.游戏型课件的功能。

  答:(1)游戏具有竞争性、娱乐性和幻想性,教学游戏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给学习活动增加游戏规则来提高学习动机。(2)当游戏情节与学习内容统一时,游戏能增强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学习者愿意与蕴含学习内容的环境交互,通过积极地安全地交互,学习者获得超出教学目标之外更多的东西。(3)游戏对于提高智力活动的敏捷性、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等都有益处。

  2.教学游戏的分类。

  答:练习游戏、模拟游戏、网络互动游戏。

  3.教学游戏如何做到挑战的不确定性。

  答:①.难度水平的可变性

  ?

  一个游戏可以设置不同难度水平的情境,有些情境中游戏者很容易达到目的,而另一些情境中游戏者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相应得到的回报也多,如较大的分值、更多的金币、更好的装备等。

  ?

  影响难度水平的因素

  例如,射击目标移动速度或停留时间、迷宫的复杂程度、竞争对手数量、启动资金数量、可利用资源的多少等。

  ②.多层次目的?

  一个游戏可以设置多个层次的目的,达到不同的目的需要不同的努力程度,例如,练习游戏中,一位数加法计算与一位数混合运算反映不同层次的目的。

  在企业经营游戏中,经营一个零售商店与经营多个零售连锁店是难度不同的目的。

  ③.隐藏信息

  ?

  当游戏者利用不完全的或隐藏的信息玩游戏时,更有挑战性。如果在达到目的过程游戏者总是面临不确定的情况,游戏的吸引力就能增加。

  ④.随机因素

  ?

  在游戏中,随机变化或运气对挑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依赖于掷骰子或抽牌的游戏有很高的随机因素。教学设计者应恰当运用随机因素,利用偶然性来增加挑战性,同时又要使游戏的胜负主要取决于智力而不是运气。

  第十章

  模拟型课件

  1.模拟中模型的种类。

  答:连续模型、离散模型、逻辑模型。

  2.模拟的真实度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答:

  最佳的费用—效果比

  最好的学习效果

  模拟学习

  BA

  3.模拟中反馈的类型。

  答:自然的与人为的反馈、即时反馈与延时反馈。

  专家

  有经验的学习者

  新手

  真实度

  第十一章

  学生电子作品创作指导

  1.电子作品的含义。

  答:学生电子作品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社团活动中,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结果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表达出来的数字化作业。

  2.电子作品的特点。

  答:①

  作业的创新性;②

  知识运用的广泛性;

  ③作品完成后的自励性;④

  资源的共享性。

  3.电子作品创作的一般过程。(图参考ppt)

  答:计划:确定项目目的、头脑风暴确定内容、进行项目研究

  设计:画出流程图、描述屏幕设计、创作故事板

  开发:制作多媒体素材、集成多媒体项目

  4.创建电子作品合作小组的基本要求。

  答:(1)创建一个支持的环境;(2)建立基本的小组合作规范;(3)传授必要的合作技巧;(4)承担一定的角色和责任;(5)确保有效的反省;(6)制订制作计划。

  5.电子作品的多元评价技术。(课本365页)

  答:

  评价技术

  电子作品创作

  基于绩效的评价

  电子作品能用于证明学生的特定计算机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

  作为一个展示和表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场所。

  真实(任务、情境)的评价

  电子作品可设计支持课堂教学的演示材料,可以模拟真实的情

  境,可以创作、收集和分析数据项目等。

  档案袋评价

  电子作品可被用来存储学生工作的数字化例子,包括故事、诗

  歌、艺术品、数学作业以及书写作业等。

  补充:指导型课件一般结构

篇六:在设计和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时你会如何增加学习者生成认知

  第六章

  教学资源的开发

  第一节

  教学资源的概述

  一、教学资源的概念和内容

  根据AECT1994定义,资源是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之一,是优化教学或学习过程的物质条件,实际上它不但包括物质资源,还包括组织教学、管理教学的人力资源。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因为强调“教”,一般把这种资源称为教学资源,而在当今的信息社会时代,人们都把焦点放在了“学”上,随之也就改称为学习资源。就像在美国“教育技术”和“教学技术”被认为同义,他们通常采用“教学技术”这个说法一样;在我国“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也是同义的,我们一般采用“教学资源”这个说法。如:“教学资源数字化”、“网上多媒体教学资源”等。

  (一)

  概念

  对教学资源的说法不一,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AECT94定义中,认为“资源是指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支持系统和教学材料与环境,但资源并非仅指用于学与教过程的设备和材料,它还包括人员、预算和设施。资源能够包括能协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如何东西。”

  在我国,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由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是这样界定的,“教学资源(instructionalresources):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分为人类资源和非人类资源,人类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学习小组、课外活动小组、旅行小组、课外辅导员、家长、社会成员等。非人类资源包括各媒体和各种教学辅助设施。传统媒体有粉笔、黑板、印刷媒体、实物、实物模型、挂图等。现代媒体有投影、幻灯、电影、电视、语言试验室、计算机、视盘等。此外,还有各种社会教育性机构,如视听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等。”

  “教学资源是在一定的教学系统中使用的。教学系统一般由6种要素组成,他们是:教学资源、人、媒体、装置、技术和环境。教学资源是指教学内容,而内容能够包括3种类型,即知识类的内容;技能类的内容;情感、态度类的内容。”(高利明编著《现代教育技术——通向未来教育之桥》)

  “学习资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一切教学资财的来源,包括教学的场所、教学媒体、人力和财力等方面,有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之分。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条件、精神心理条件、审美条件及学校卫生条件等,也都是学习资源的组成部分。”(沈亚强等编著《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通过度析以上的几种说法,能够看出其实质大同小异。我们认为,教学资源是支持教学和学习的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

  (二)

  内容

  由以上的概念能够看出,教学资源包括的内容比较广,只要是有利于教学和学习的一切资源,都能够包括在内。

  1、按照AECT1994定义以及现代学习资源观,教学资源包括支持系统、教学材料与环境,甚至能够包括能协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如图所示)

  支持系统

  学习者

  学习环境

  教学材料

  教学材料是指符合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经筛选的可用于教学、促动学习的一切信息及组织。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对学习的影响,教学材料的范围越来越广。

  支持系统主要指支持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内外部条件,包括学习能量的支持、设备的支持、信息的支持和人力资源的投入。支持系统经过教育化(即支持系统与教育相关联且满足一定的教学要求而转化为教学材料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体现于教学设计)以后才可能成为教学材料,社会是最大的支持系统,网络社会在支持系统功能的体现上也越来越明显。

  学习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它不但仅指教学过程发生的地点,更主要的是指学习者与教学材料、支持系统之间在实行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交互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交流效果。

  2、《教育大辞典》中给出的教学资源的内容是人类资源和非人类资源,能够说是包括了所有的支持教学活动的资源。

  3、高利明教授认为教学资源仅指教学内容,其他的与人类相关的人、媒体、装置、技术和环境都是教学系统的要素,这种说法包含的内容比较窄,是一种小资源观。

  4、沈亚强认为教学资源不但包括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还包括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条件、精神心理条件、审美条件及学校卫生条件等。这种说法包括学习中所需要的方方面面,是一种大资源观。

  通过对上述各种教学资源的内容的综合分析,我们认为教学资源的内容主要包括有利于教学和学习的各种人力和非人力资源,其中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学设计专家、教学软件开发人员、计算机网络工程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等,非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各种媒体资源、学习环境、精神状况等。

  二、对教学资源理解的变迁及其启示

  从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其领域的研究重点几经迁移,从强调视听媒体,到强调教学,然后强调学习。每一次的变化都相对应地引起了对学习资源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分析这个过程,对我们认清技术的发展方向,更好地实行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强调视听媒体资源

  20世纪20年代以来,因为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的发展,照相、幻灯、电影和无线电广播等新媒体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新媒体向学生提供了生动的视觉形象,使教学获得了与以往不同的巨大效果,人们把这种教育技术称为“视听教育”,这是最早的以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当然在这个期间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各样的视听媒体,视听媒体资源是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的主要资源。

  (二)

  强调教学

  20世纪40至50年代,视听教育发展的媒体技术观点已经表现出了局限性。当时传播学正迅速发展,于是视听教育领域的学者把目光转向了传播领域,引入了传播学的思想和方法,视听教育发展成为了视听传播,研究的重心也从“视听媒体”转向了“对控制学习过程信息的设计和使用”,最终形成了1963年的定义。

  当视听教育向传播理论发展的同时,一种早期的系统思想也在向该领域逐渐渗透。于是视听教育一方面向传播理论演化的同时,另一面又在接受系统思想。在行为科学和一般系统理论的影响之下,视听传播理论和技术很快演变为教学设计的系统理论和方法,使得教育技术的核心真正转变为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

  个别化教学是教育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深深地影响了教育技术领域,在理论上为程序教学提供了基础,于是程序教学逐渐成为个别化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这样媒体在教学中的目的和作用发生了变化,即由在视听教学中起显示教材的作用发展为既显示教材又强化学习者行为的作用,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考虑更为复杂的因素,设计最优的教学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在这个阶段教育技术研究的核心从媒体技术转向了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研究者的注意力从前一阶段对媒体资源的制作和设计研究,转向了媒体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化,即如何更

  好地发挥媒体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效率,以开发学习者的潜力。

  (三)

  强调学习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教育界对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的重视,人文教育和教育的人性化深化,美国教育技术领域开始更多地把注意力转到了学习者身上。因为“既然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教育技术理论的注意中心就应是人类学习者。”(加涅)

  20世纪60年代教学设计反映出来的是一种狭隘的系统观,它虽然重视了教学系统各要素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但忽视了教学系统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影响。因为不考虑环境的因素,不研究目标的可行性,假如教学目标脱离教学的实际需要,那么再完善的方案也可能是白费力气的无效劳动。所以,教学设计研究人员提出,教学设计应从学习者的学习需要评价开始,即以问题的分析和确立作为出发点来形成教学目标,这标志着教学设计的思想从狭隘系统观向标准系统观的转变。这种转变反映在学习资源上,表现为更加注意学习者的内部条件和整体化考虑。

  这样,在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后,美国教育技术对学习资源的理解又重新回到了媒体资源的局面,但这种理解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第一阶段,而是在其基础上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第一阶段对媒体资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媒体的物理特征这个水平上,而这个阶段却是从学习者出发研究学习资源,从而实现了包括媒体在内的一切学习资源的使用方法与使用目的的紧密结合。这样,美国教育技术界对学习资源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包括支持系统和教学材料与环境”,“并非仅指用于学与教过程的设备和材料”,“还包括人员、预算和设施”,甚至“能够包括能协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

  (四)

  启示

  美国教育技术界对教学资源理解的变迁,对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随着对教学资源理解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工作者的队伍将会得以壮大。除原来的电化教育工作者外,凡是能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的人,都是教育技术专业工作者队伍中的一员,成为重要的人力资源,从而壮大了教育技术工作者的队伍。

  其次,我们要在现代教学资源观的指导下处理好媒体资源与人力资源之间的关系。媒体资源是展开教育技术工作的基础,但是,媒体资源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还要取决于使用它的人。

  第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计算机网络是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媒体,而相关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也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网上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工作者的重视,在建设过程中,学习者的需要分析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不应只考虑信息传递式的学习资源建设,其教学资源观还停留在“强调教学”这个阶段。所以,提供一定的指向其他资源网站的链接和功能各异的交互平台,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使之完成知识意义上的建构。

  三、对教学资源开发的理解

  (一)AECT开发范畴

  开发是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开发把设计方案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开发范畴包括在教学中广泛使用的各种技术,它不但涉及教学硬件、而是结合了硬件和软件、视觉和听觉材料以及整合了不同部分的程序和软件包。

  在开发范畴中,技术和理论之间存有着复杂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推动着讯息设计和教学策略的发展。开发范畴基本上能够由以下三部分来描述:

  (1)

  由内容决定的讯息

  (2)

  以理论决定的教学策略

  (3)

  技术的物理表现形式:硬件、软件和教学材料

  以上描述的最后一点——技术,代表了开发范畴的驱动力量。开发范畴可被组织成以下四类:印刷技术

  (为其他几类提供基础)、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和整合技术。这四个子范畴反映了技术的时代变迁,当一种技术被另一种技术代替时,旧技术和新技术之间会有重叠。今天,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在计算机控制下的几种媒体技术的整合已成为可能,从而利用各种技术的优点。当前,人们对整合学习系统(ILS)和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比较感兴趣,这两个系统是反映开发范畴和其他范畴(如设计、管理和评价)进一步整合的趋势的实例。

  (二)

  教学资源开发的内容

  所谓教学资源的开发,也就是说怎样对各种教学资源实行合理的配置和利用,才能使其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为教学资源的内容比较丰富,所以教学资源开发的内容也是比较丰富的。

  1、教学中人力资源的开发

  教学中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包括对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的开发。人力资源的开发要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充分调动人的内部因素,使其自主性积极调动起来。

  对教师来说,首先要转变观点,具有丰富的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及技术。其次,要持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从而因材施教,还要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让学生充分接受和吸收。

  对学生来说,他们是学习的主体。首先应了解自己,在什么样的环境使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能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其次应具备查寻学习资料的水平,特别是利用Internet网络技术查资料的基本水平;还有要持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精神状态,以最少的精力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

  对教学管理人员来说,应拥有高度的责任心和21世纪的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现代管理思想及管理方法。

  2、教学中媒体资源的开发

  教学中媒体资源的开发主要包括印刷媒体、视听媒体、计算机媒体以及整合媒体的开发。

  媒体资源的开发首先应是硬件的建设。硬件是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它为教学提供物质基础,没有传输信息的载体,就不可能有教育信息的传播。所以,首先应重视硬件的建设,当然不主张设备的闲置和浪费。

  其次,是教学软件的制作。开发教育软件应遵循特定的教育规律,适合特定学习者的需要。

  还有就是要优化媒体资源环境,从而有利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的热点问题——网络化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我们期待着其建设早日成熟。

  3、学习环境的创设

  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追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便使各种资源对教与学的支持作用的优势和潜能得以发挥。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人们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只能到学校去,向教师和书本学习了,诸多的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媒体一起,已经构造出所谓的媒体环境,这些环境可随时随地地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实行选择和利用。这样,人们就把各种各样的媒体环境与一切可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资源环境。教学资源的开发实际上也就是优化资源环境的建设,使其更有利于学习者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

  学习环境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形式:(1)课堂教学是一种很典型的校园学习环境,能够实现面对面的交流;(2)参观、见习是另一种面对面的交流(人与物、人与人),也是一种学习环境;(3)网络协作学习和虚拟现实则是一种非物理存有,但能被人所感知和控制的电子现实空间,它将会成为众多知识领域的面对面学习的载体。

  第二节

  教学中人力资源的开发

  资源泛指用于生产人们所需物品的各类投入要素,通常可分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与物质资源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潜在水平。与物质资源相比,它更加积极更加主动。

  一

  .教学中人力资源的内容

  人在教学系统中是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要素,并且参与了教学系统中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各个环节。在这里我们提到的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及教学设计专家、心理学家、美工人员等。能够说人力资源是教学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一)

  教师

  从广义的媒体观点看,教师不但是信息源也是教学传播过程中的媒体,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声调、板书、眼神、表情、形体、动作等来传递信息。作为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主体,教师是信息源和信息传递的中介,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教学的方向、目的、内容、方法、进程、质量等。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从教师的自身来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信息和信息传递的中介,学生所接触的知识面和视野都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也习惯于居高临下,或“注”或“灌”,这种情形是对学生个体意识、创新思维的束缚。

  所以,教师必须完全尊重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发挥学生的个性,从学生的思维特点、思维角度出发去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力争客观公正地评估他们。

  第二,从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来看,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不但在知识拥有、甚至在行为规范上都是表率。教育者与学习者缺乏平等的基础,而变成了牵引和随从。

  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打破了这种资源占有上的不平等,它把师生关系建立在完全平等的物质平面上,这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点,重视个人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观点及想象,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才有可能。

  第三,从教师的作用来看,多元思维也是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学生的思想、理解,教师不能搞主观独断、一刀切,只有教师学生较高的自主和较多的选择,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态度,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总来说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教师不但要掌握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而且要学会掌握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及管理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培养学生准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及世界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能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准确把握人生的方向;培养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在信息化社会中树立健康的艺术审美观和价值观;培养能够与他人合作与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方式等。

  (二)

  学生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影响,使人类知识得以迅速传播、积累、分析、组合和存储、再现,从而给人们以更多的手段来利用、获取并再次开发知识,因而知识的增长速度在信息时代极为迅猛,形成“知识爆炸”。如何使学生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式呢?除了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以外,就是要发展学生的水平,使学生学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新知识、创造新知识。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实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单纯的教师的灌输不能称为真正的学习。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展开。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需要、态度、情感等动机系统或内部机制等因素之上,并且因为这些内部因素的变化引起学习行为的变化。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他们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发展水平并完善人格。

  (三)

  其他人员

  在本书中,我们认为教学设计专家、心理学家、美工人员、技术人员等都是教学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在我国现阶段,在教育技术第一线工作的人员主要是学校里的教育技术人员。他们负责管理所有电教设备,对电教器材的使用实行统筹规划和安排,同时担任着开发课件的任务,辅助各学科老师实行电化教学,并且在校内为老师们开设教育系统、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方面的课程,协助教师们提升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即时改变思想,另

  外还可能承担政府的研究项目。

  二.开发人力资源的原则

  (一)。对教师来讲

  在信息化社会中,首先需要对教师的角色有一个定位。从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来看,教师要树立新的角色形象,必须要实现角色的多元化。教师是最先感受到终生学习的必要性的社会工作者之一,因为时代的要求,教师必须持续地完善自己的专业素质,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理解学校和周围世界的新现象,具备现代化的教育观点、变革创新的意识、崇高的职业品质以及多方面的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合未来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综合化和信息化发展趋势。

  所以,在对教师实行培训时,应该坚持以知识介绍为背景、以水平培养为核心的原则。

  1.

  培训的内容

  (1)

  树立现代教育意识。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点,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要求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点,要具有教育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想,同时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要有一个明确的理论理解。从实践中看,高素质的教师能积极推广和发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低素质的教师则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最大障碍。有些教师表面上认为,使用信息技术的条件不成熟,如缺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不够、使用起来麻烦等等。而事实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部分教师之所以不支持信息技术的使用,实质上是害怕和逃避新的挑战。要让他们树立现代教育观点,意识到对日渐普及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不能充耳不闻,作壁上观,害怕和逃避都无济于事,主动迎接挑战才是自己的出路。

  (2)

  传授信息技术知识,面对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广大教师还缺乏准备,所以,需要对他们增强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高科技性、发展的迅捷性及庞大的教育对象群体,决定了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教育具有通俗性、应用性、可持续发展性的特点。其中通俗性,要求突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应用性,要求注重实际操作水平的培养;可持续发展性,即努力形成自我完善的智能结构,适合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以对教师的计算机知识培训为例,主要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理论知识方面主要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知识、多媒体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践技能方面主要包含微机硬件系统及简单操作技术、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与使用、数据库及应用软件。这两个方面意在使普通教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般了解,对基本操作技能有较熟练的掌握,对多媒体教育技术能熟练使用,对于学生提出的一般性问题能给予答复。同时,能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持续充实提升自己,以适合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3)

  培养研究技能,信息化社会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计算机,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在全世界范围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日益增长的知识海洋。面对这个巨大的资源库,教师需要做的是从中查寻、处理资料,并将资料转化为有用的信息,最终从这些信息中创立新知识。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教师必须掌握以下一系列新的研究技能。

  1)

  选择技能。世界性网络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信息的可获取性,虽然信息分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但它们不论产生、存储于何处,都能够被人们共享。对任何一个人来说,要在网上浏览完一个研究领域内的全部信息都是不可能的,花在阅读信息上的时间太多就没有精力来处理、理解、使用这些信息,也无法把这些信息转化为新知识。在过去,因为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信息的获取是有限的,所以就不存有上述问题。而现在教师需要通过建立自己的标准和条件来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完成那些急需解决的任务。所以对信息的选择肯定是教师需要培训的新技能。

  2)

  评价技能。信息以相同的数字化形式放在世界性网络中成千上万个节点中,所有的信息都是统一的、平等的,无法一眼从表面上看出它们的可靠性、关联性、质量、可接受水准等等。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对数字化信息的评价技能,它包括以下内容:了解电子期刊的声誉:包含电子杂志中作者的背景,例如查看他们的主页和其他相关出版物的列表。该杂志的编辑和拥有该杂志的机构情况。内容的有效性:教师必须

  具备这样的水平,即从文章的内容上判断它在特殊学科领域的科学论述是否有价值以及它是否建立在该学科领域的公认的理论基础上。

  2.

  培训的途径

  (1)

  设置具有开放性的教师培训机构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教师培训效率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远距离教学来培训教师,让受训教师收看或收听由专家、学者、优秀教师主讲的课,有助于他们学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经验和技能,提升受培训教师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随着现代通讯卫星、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信息技术手段将为教师培训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2)根据现代学习理论培训

  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流行。因为信息技术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能有效促动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因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培养学习者的水平,所以在对教师实行研究技能的培训时,能够采用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以抛锚式教学为例,该模式主要强调以技术学为基础的学习,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习者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自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总来说之,抛锚式教学是使学习者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由此可见,利用现代学习理论实行教师培训,有利于教师获得良好的研究技能,并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二)。对学生来讲

  在现代的学习中,学生通过与教师,学习内容和其他学生的相互作用完成学习过程。所以,教师,学生和学习内容都能够称为学习资源。下面我们从学生的学习作用角度分析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原则:

  1.学生和内容的相互作用

  这主要通过教师基于技术媒体设计、开发和发送的各类教育资源(其主体表现为课程材料)实现的。教师通过学科课程材料的设计、开发和发送引导、协助学生与教学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是教育的必备的特征。每个学习者必须通过这样一个个人建构知识的过程,加工获取的信息并将它们建构到自己以前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正是这个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学习者理解的变化。用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通过与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学习者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他们自身认知结构的改变。自20世纪以来,学习者与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渠道大大扩充了:通过播音和电视广播大众媒介、录音录像电子视听媒体、计算机软件以及相互作用多媒体来实现。多媒体已经成为向学生提供的与教学内容实行相互作用的最先进的技术。所以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积极的培养自己对于知识的兴趣,增加对科学知识的爱好,按照教师的引导实行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

  2.学生和教师的相互作用

  在教学内容发送表现之后,无论这些内容是知识信息,是技能演示,还是一定的态度和价值的模式表现,教师们都要协助学生与这些教学内容实行有效的相互作用。为此,他们要保持并激励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的兴趣及其学习动力;要组织学生们应用学习到的内容,通过实践去掌握已演示过的技能,去应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原理和理论。教师要组织各种类型的教学测试和评价,以便确定学生学习取得的进步并协助学生决定是否或如何改进学习方法。最后,教师对每个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和协助。

  3.学生和学生的相互作用

  这种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能够发生在个别学生之间,也能够在学生集体之中,能够有也能够没有教师的组织和参加。即使如今在课堂教学外已经具备了在学习者之间组织通信的其它技术手段,课堂教学和小组讨论依然是学生间交互作用的主要组织形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培养集体精神、发挥团体功能和促动协作关系。集体的环境对某些类型的课程内容的教学会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们能够组成项目组并有机会向其他

  同学讲述课程内容时。一般来说,对于协助学生们深刻理解所学的课程内容并通过交流来检验各自的学习效果,同学间的讨论就特别有价值。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水平,团队精神,在当今社会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个人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水平。

  (四)

  对于其他人员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障碍是多方面的,而真正的障碍来自院校的决策机制和人员的观点与素质。首先,院校的领导和决策层要更新观点,做出有利于发展教育技术的战略选择和机制转换。其次,要对全体人员展开以转变观点和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培训。最终的目标是提升全体人员,尤其是教学人员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系统开发的水平,从而创造出更多更适用的教学软件和课件。院校要成为主动面向学生提供高质量课程和服务的知识产业组织和机构,教育技术人员要协助教师要从现在的终极知识体系的权威说教者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助手,指导者和助学者。教育技术工作者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实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使学生能够利用教育技术设计和开发的资源,在院校和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完成学习全过程,顺利地完成知识地建构、技能地培养、水平地提升、智能地开发和态度地转变,即完成教育和学习目标。

  随着教育技术领域的开拓和发展,对学校中的教育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他们不但要精通各种音像和计算机系统的硬件操作、而且还要参与视听教材脚本的编写、摄制,以及配音和后期加工工作。并且,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技术工作者还必须掌握最先进的技术,使用最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方法使教育技术真正实现教育最优化。

  第三节

  教学中媒体资源的开发

  媒体是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交流的手段。媒体的发展,增强了人类理解世界的水平,扩展了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丰富了教育信息传递的工具。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媒体的发展经历了口语媒体、文字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阶段三个阶段,而电子媒体又是发展最快、种类最多的一个阶段,它包括视听媒体、多媒体计算机以及整合媒体等,相对应地基于这些媒体的技术就有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和整合技术。为了使他们在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就需要对其实行合理的开发。

  一、印刷技术

  印刷技术是主要通过机械或照相印刷过程制作或发送材料(如书和静态视觉材料)的方法。印刷技术包括文本、图形和照片等形式的呈示和复制。这种技术由文本材料和视觉材料两个部分组成,其开发和利用的结果中最老的并且仍然是最普遍的教学材料,是以教科书的形式出现的。

  (一)印刷和视觉技术的特征

  1、文本是以线性方式阅读的,而视觉材料是空间方式扫描的;

  2、两者通常都提供单向接受性传播;

  3、他们都表现静态的视觉材料;

  4、它们的开发大量依赖语言规则和视知觉;

  5、它们都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6、信息可由使用者重新组织或重新建构。

  (二)开发原则

  前面已经提到印刷技术的两个组成部分是文本材料和印刷材料,而这两类教学材料的开发,当前已经很成熟了。虽然越来越多的电子出版物已经进入教育领域,但因为文本材料和印刷材料价格低廉、携带方便、有利于身体健康,它们在教育界仍占主体地位,特别是教科书仍然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下

  面就任何选择教科书做简单论述。

  既然印刷技术开发的结果中利用最普遍的是教科书,那么如何为不同年级的学生从很多同类教科书中选择其一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美国丹尼森大学的莫里斯(Morris,C,1997)提出过选择教科书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识别目标。教科书在很大水准上与学程的教学目标相配合是选择课本的首要标准。当教科书内容表现与学程目标不相干或相矛盾的情况时,会造成学生迷茫。一般来说,宁可选择一本需要补充读物的课本,也不要选择一本包含着无关材料的书作课本。

  第二步是了解学生。因为课本的确定往往是在见到是学生之前,加上学生特征对教学工作的含义又缺少精确性,所以教师一般只能对可能学习这门学程的学生做出相当粗略的估计,并且凭借这种估计去确定一本可接受的课本的最低要求。

  第三步是审读课本。在做出最后决定之前值得花时间去审读几本课本。在审读每本书的时候,教师能够对诸如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易读性、版面设计,以及需要的教学辅助手段等各方面做出评价。

  第四步是估计对学生的影响,对课本效果的估计是对前几个步骤的假设所作的验证。估计能够通过由学生对课本评定等级来实行,也能够从期末考试的惊奇分析中获得相关课本效果的评价资料。

  二、视听技术

  视听技术是通过使用机械或电子设备来制作或发送材料以表现视觉和听觉讯息的方法。视听教学最明显的特征是硬件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视听设备使放映电影、声音重放和大型视觉材料展示成为可能。视听教学被定义为材料的制作与利用,而这些材料涉及视听学习,使学习不再只依靠对词语或其它类似符号的理解。

  (一)视听技术的特征

  1、它本质上通常是线性的;

  2、它通常表现动态的视觉信息;

  3、它一般是现实和抽象观点的实际表征;

  4、它一般是以设计者和开发者预定的方式使用;

  5、它是根据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开发的;

  6、它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学习者交互活动的水准较低。

  (二)视听技术的开发原则

  视听媒体主要包括光学投影媒体、电声媒体和电视媒体三种,其相对应的教学软件的开发就包括幻灯投影教材的设计制作、电声教材的设计和制作以及电视教材的设计和制作。

  1、幻灯投影教材的设计原则

  (1)纳入课程的教材体系

  因为幻灯投影教材是片段或精选的,所以在设计幻灯投影教材时应实行课程的整体构思,最好在编写教材或文字教材时就要考虑哪些画面应用幻灯,哪些画面应用投影,哪些内容还要声画同步等,使教材能整体优化。

  在系列性幻灯投影教材的编制中,应在紧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按教学过程的内在联系,确定画面、突出重点、上连下达、准确有序。

  (2)选择幻灯投影的表达方式

  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的年龄特征决定采用何种方式来加以表述。

  学习者的年龄、知识积累水准和社会阅历也是教材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3)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要充分使用幻灯投影媒体的特性,还得在画面和方法上下功夫。光学投影的直观性和逼真性是通过真情实感、清晰归正、构图优美、色彩和谐等要素体现出来的,为此画面构图和布局要符合视觉心理和透视规律,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有时为了突出重点,能够适当采用夸张手法和动态特征,但所有在银幕上的影像必须以符合科学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为前提的。

  2、电声教材的设计原则

  (1)充分发挥声音直观功能

  声音中用以表意的语言用以表情的音乐和用以表真的音响,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作为授课型的录音教材,应选业务水平高、语言生动、普通话标准的教师来讲授,必要时还能够引进真实的声响为教学创设情景;在语言学习中还可创设一定量记录学习者语言的培训材料,供自我鉴别和师生评判;也可编制某些适用于自学的活教材,开掘持续涌现出来的新声源;另外教学间隔中还可穿插部分音乐以调节气氛,等等。

  (2)少而精且留有思考余地

  电声教材内容需要经过精选,在常规教学中,能用文字教材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的内容,一般不必编制电声教材。

  因为语言的线性特点,所以在电声教材中,要十分重视口语化的特点,且要注意语言的可懂度和明确性,避免发生歧义和晦涩的语词,且要尽量选用朗朗上口的响亮字眼等;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学生在接受电声教材的听觉信息时,要留给他们充分思考的余地,控制好适当的节奏和必要的停顿。

  3、电视教材的设计原则

  (1)目的性原则

  采用任何媒体,都是为了实现整体目标而使教学过程获得优化,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正因为电视的艺术表现力特强,教育对象面极宽,在设计电视教材时,容易产生喧宾夺主或离题万里的通病,所以电视教材必须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和特定的对象。

  (2)抽象直观度原则

  电视教材以提供直观形象材料著称,从中可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但学习者获得的尽是感性理解就不可能深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故必须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和改造功夫才能将感性上升到理性

  的高度,故电视教材应力图把直观和抽象巧妙地结合起来,使用之妙在于掌握直观和抽象的一个“度”。

  抽象与直观的水乳交融和辨证统一还体现在电视教材能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上,教材的深浅水准、内容的铺陈和展开都要适合自学的需要,能使学习者顺利地成为教学过程的调控者。这在远程教育中尤为重要。

  (3)效益性原则

  与常规媒体相比,无论是电视片的制作还是电视教材的具体使用,都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所以浅显的内容,除了偶尔用作提升刺激强度的“兴奋剂”之外,一般无须采用电视,对于单纯静态表现的数据、公式、标本之类的内容,用电视手法更是得不偿失。

  广播电视教育属资金密集型的现代化教育,电视教材的设计、制作和播发占了办学成本的大部,惟有在注册的学生量大、单位成本大幅度下降的前提下,电视教学和教材编制才有其生命力,这是远距离教育的效益性原则,也是经济学分析的重要依据。

  三、基于计算机的技术

  基于计算机的技术是利用基于微处理器的资源来制作和发送材料的方法。它区别于其他技术是因为信息以数字数据而不是以印刷或视觉的形式电子化的储存。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应用统称为基于计算机的教学(CBE)、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或计算机管理教学(CMI)。这些应用大多都以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为理论基础或指导。基于计算机的教学应用是:个别指导、操练与练习、游戏与模拟和问题解决等。

  (一)特征

  计算机辅助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通常都具有如下特征:

  1、它们不但能够线性方式使用,也能够随机的或无序的方式使用;

  2、它们不但能够按照设计者和开发者计划的方式使用,也能够按照学习者期望的方式使用;

  3、观点通常以抽象的方式用文字符号和图形表现;

  4、在开发中使用了认知科学的原理;

  5、学习能够学习者为中心,并结合高度的学习者交互活动。

  (二)开发原则

  当前,基于计算机的技术中使用最多的是多媒体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在多媒体硬件环境下开发的CAI课件是多媒体课件(MCAI)。MCAI课件的编制原则有以下几点:

  1、教育性原则。MCAI课件应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应对于学习者掌握的某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开发学习者智力、提升教学质量起到良好的作用。

  2、科学性原则。要准确反应科学知识和现代化科学技术,就要求MCAI课件应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作为传授科学知识的课件,必须保证其准确、准确和明确,所表现的图像及色彩等都必须反映客观的真实性。

  3、集成性原则。在保证教育性和科学性实现的前提下,MCAI课件的编制主要体现在多种媒体信息载体的集成上,即任何对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实行艺术加工和处理,使其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是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习者的积极性的关键。

  4、交互性原则。交互性是MCAI课件区别于其他教学形式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MCAI课件在表现MCAI课件的同时,还要接收学习者对指定问题的回答信息,并做出判断和评价,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类似这种一问一答,相互交流信息的特征称之为交互性。

  5、个别化原则。人在认知方面是存有差异的,对不同认知类型的学习者应提供不同的学习和使用方式,满足不同学习者的要求。个别化是MCAI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应突出体现个别化特点,适合学习者的个人特征。另外,MCAI应能使学习者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兴趣,方便的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及调节学习进度。

  6、经济性原则。应以最少的投入编制出高质量的、性能价格比高的MCAI课件。

  四、整合技术

  整合技术是在计算机控制下的几种媒体形式的材料的制作和发送的方法。一个整合系统的硬件部分可包括:一个具有大容量存储器的强有力的计算机、一个大容量的内部硬盘和一个高分辨率彩色显示器。由计算机控制的外围设备可包括:视盘播放机、附加显示设备、网络硬件和音频系统。软件可包括:视盘、CD、网络软件和数字化信息。这种技术的主要特征是学习者在各种信息资源中的高度交互活动。

  (一)特征

  1、它们能够线性方式使用,也能够随机的或无序的方式使用;

  2、它们既可按整合技术开发者计划的方式使用,也可按学习者期望的方式使用;

  3、观点常常在学习者经验背景中、根据与学习者相关的、在学习者控制下真实地实现;

  4、认知科学和建构主义的原理被使用于课件的开发和利用中;

  5、学习是以认知为中心而组织的,因而学习者在使用课件的过程中建构理解;

  6、材料包括了学习者高度的交互活动;

  7、材料整合了来自很多媒体资源的文字和影像。

  (二)开发原则

  当前,整合技术中的热门技术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整合。网络课程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结合的新的教育形式,它是通过网络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1、网络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

  (1)网络课程建设要基于远程教育的特点,能提升学习者学习的兴趣与自觉性;

  (2)网络课程都必须满足在互联网上运行的基本条件,还应具备安全、稳定、可靠、下载快等特点;

  (3)网络课程应有完整的文字与制作脚本(电子稿);

  (4)网络课程文字说明中的相关名词、概念、符号、人名、定理、定律和重要知识点都要与相关的背景资

  料相联系;

  (5)对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可适当采用图片、配音或动画来强化学习效果,但要避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纯表现式的图片或动画。

  2、网络课程设计的原则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网络课程应体现如下的教学策略:突破简单的演示型模式,体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重视问题与回答方式的设计,提升学生的主体参与水准;增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协助,促动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实现软件的超链接结构,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为实现上述教学策略,考虑网上教学的特点,对于网络课程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个性化

  网络课程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学生是学习的认知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要重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首创精神,如提供灵活多样的检索方式、实现学习路径的自动记录功能、设计供学生随堂使用的电子笔记本等。

  (2)合作化

  专家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彼此之间的学习成就是呈正相关的,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学生达到他的学习目标时,其他的学生也能达到学习的目标。在网络课程设计中,要注意设计两类合作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3)多媒体化

  因为Internet和Intranet向宽带、高速发展,使网络课程的多媒体传输成为可能,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根据需要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内容。

  (4)交互性

  将课程内容以超文本方式表现,提供良好的导航系统和功能,赋予学生串联知识和网络浏览的自主权。另一方面,设计灵活多样的学生练习和训练内容,提升网络课程的交互性。

  (5)开放性

  提升软件结构的开放性,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相对应的网址,对于同一知识内容,提供不同角度的解释和描述,让学生在对多样看法实行交叉思考中,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产生闪光的思想火花。

  此外,要重视评价反馈的设计,即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评价学生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达到情况。

  第四节

  教学资源的整合及学习环境的优化

  随着媒体的进一步利用与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越加理解到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师生之间交互的重要性,媒体也成为双向沟通的中介物,媒体再也不但仅是知识“导管”,而是构成认知活动的实践空间和实践领域,人们更为关心和研究媒体环境了。

  媒体环境是指由多种媒体所构成的,提供信息的各种外部操作的信息条件和物质条件的总和。随着新媒体的持续发展,信息的获取、储存、处理和传递的技术手段及其功能越来越强大,对新型人才利用各种资源获取知识和建构知识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教学相互作用的各种活动、方式和方法对媒体资源需求越来越多,这个多种媒体环境也被人们理解和要求为更加开放的资源环境,把这个切能够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环境全部包括进来,而且各种资源能够共享,基于以上的理解,学校不应停留在新媒体的利用,而应更加关心资源环境的创造和发展,下面我们就从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学习环境的优化几个方面来讨论。

  一.教学资源的整合

  (一)教育媒体的优化组合

  教学媒体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也是通过多种媒体组合后形成的优化结构来实现的。一个好的多种教学媒体组

  合的整体结构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传递的信息量较大,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相辅相成;各种教学媒体的主要优势都得到充分发挥;各种媒体都信手可得,且使用方便。

  1。组合原则

  (1)

  目标性原则

  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来确定媒体的组合,是科学地组合媒体的基本依据,形式上或者表面上的多样化而滥用过多媒体,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2)

  感官配合原则

  这是依据媒体的功能和属性去组合媒体。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组合对知识的记忆率远远高于视、听觉分别记忆之和,可见调动多感官学习意义很大。

  对人脑功能的研究还表明,单一持续的刺激,会诱导抑制效应,大脑迅速出现疲劳现象;而多种感官的交替刺激,可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使之处于兴奋激活状态,提升学习效率。

  (3)

  信息量原则

  教学媒体的组合必须有利于增加教学信息量,这是媒体内容组合的基本原则。如果所组合的两个媒体的教学信息是等值的,就不应将他们组合在一起使用。一般来说,把在信息表达特性方面互补的媒体组合应用,可提升教学信息量。

  (4)

  相互作用性原则

  组合应用的媒体不是单纯形式上的接续或交替,更不是随意的凑合,而是一种科学的有机结合,要在媒体之间形成的有机联系,构成多媒体组合系统的整体优化结构,这是系统论整体性原则的具体应用。只有使媒体之间相互作用、有机联系,才能形成系统的最佳结构,产生最佳功能。

  (5)

  实现性原则

  一般来说,媒体组合不易过于复杂,而以简洁实用、少而精、省时省力、易于操作控制为佳。尽量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效果。

  2。组合的形式和方法

  对于常用教学媒体的组合形式和方法,我们介绍下列几种:

  (1)投影与幻灯的组合

  投影一般用以现实文字、数字、简表、,模式图等,能够书写,使用方便,它可作为提纲导引式讲授的主要媒体。教师深入浅出的讲授与显示投影的配合,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率。在用幻灯显示彩色逼真的图片,能够大大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感染力,产生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效果。

  (2)投影与录像的组合

  利用投影作简要的难点提示,在播放录像,可提升录像教学效果;用投影提出若干个问题或注意点,在播放录像,可起思维定向、预期引导作用;先播放录像,在利用投影显示应用事例、应用题或讨论题,供分析、练习和讨论,则可活跃课堂,提升认知水平。

  (3)媒体计算机CAI系统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将声音、文字、图形、动画集成于一体,使传递的形象更丰富、形象,这是一种更合乎自然的交流环境和方式。人们在这种环境中通过多种感觉器官来接受信息,能够加速理解和接受知识信息的过程,并有助于接受者的联想和推理等思维活动。此外,多媒体的形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所有这些因素能够大大的提升知识信息传递的效率,使得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量,并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提升学习效率。

  (二)硬件、软件与潜件的整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校园网与外部网、因特网的连接为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资源,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教学媒体,所以在这里我们谈论的硬件资源主要是网络。

  首先,学习者能够再在校园范围内和都市范围乃至世界范围实行通信和交换。师生间、学生间教师间

  以及师生与家长间通过网络相互通信。还能够共享存储空间和外部设备。例如打印机,扫描仪等。网络的文件传输功能能够让学习者通过网络快速和方便地获得和发送不同格式的文件。在学生们实行以研究项目为基础的学习时,他们能够通过网络与异地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实行采访、讨论和资料交流。因为校园网络都是与广域网、因特网接通的,所以学校与学校、学区与学区能够实行固定的或随时的教学交流。

  不过,校园网络的建设最终要落实到教学资源的扩充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所以,网络的连通,硬件的购置仅仅基础的一步。而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学模式的探索和让学习者通过网络的使用能够取得比从前更好的,更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成果才是最重要的。为此,需要持续的跟踪、采集、介绍、加工和推广性能良好的工具软件,让我们的学习者跟上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快发展,即时的熟悉和掌握它们,将它们使用到自己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的得力工具。网络还能够为教师提供备课用的资料和实验资源,它们既能够丰富教师们的教学内容,又能够减轻它们的备课负担和提升教材的技术质量。

  潜件是指硬件、软件因素以外的影响计算机在教育中使用效果的其他因素,如教师的接纳态度、知识状况,使用的环境因素以及学生因素等。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虽然有时人们注意到潜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一方面于硬件技术仍是制约应用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软件问题十分突出,人们并未在意潜件因素的影响。后来随着硬件技术这个瓶颈被突破,在软件问题逐渐得到相对解决的同时,人们在评估及讨论使用效果时发现计算机在教育中应用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除了有相对应的硬件、合适的软件外,潜件因素异常重要。这个发现使人们理解到计算机应用于教育不但仅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的介入,更重要的是它要求教师要有一种全新的学生观、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最终使人们不得不从整体上来考虑计算机的应用,把与此相关各种因素纳入教育改革的范围。

  所以,只有将硬件、软件和潜件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教学资源的效果,使教学最优化。

  二.

  教学资源整合的实践

  在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中,现在出现较多的是学习资源中心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下面我们分别简要介绍一下:

  1.学习资源中心

  随着多种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小组交互学习和个别化教学兴趣的日益增长,导致了一种特殊教学环境的形成,这就是学习资源中心。他是一种全新的系统设计,集中存放着一大批有合理编目和索引的教学媒体资源,配备有视听设备,计算机终端,外联接口和其他支持媒体的设备,另外,还提供了互相隔离的空间与座位设施等,可供个人或小组学习的环境。他鼓励学生在教室指导下自己的学习,选用各种教学媒体,采用各种获取信息的技术手段,在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基础上,展开多样的学习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资源中心提供了开放性的、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从而避免了分散投资、浪费资源。在教学中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和提升信息获取、处理、表现的水平,改进了教学质量,又促动了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

  2.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库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的深入,教师在制作CAI课件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多媒体素材,这些素材的制作既费时又费力。所以,我们考虑建立基于WEB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存放大量的教学素材和有一定制作难度的多媒体素材微教学单元及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一方面便于教师查询和下载所需素材,提升素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便于学生在课余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

  实践证明要建立一个真正应用于教学的、资源能够高度共享的、效益良好的教学资源库,需要具备以下4个基本条件:

  (1)

  校园网的建设。网络建设是硬件,是基础,网络建设直接关系到资源的运行、传输。

  (2)

  人员队伍的建设。人员的素质是资源建设的保障和源泉,要建立一支既有专业技术人员又有广大教师组成的资源制作、研究、开发、建设和应用的队伍。

  (3)

  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资源建设是核心,只有有了资源才能够谈利用、共享。必须重视资源的建设,

  要有专门的部门、专门的人员负责资源库的组织建设和管理开发。

  (4)

  网上资源建设和应用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是指导,要抓紧相关网上资源建设和应用的理论研究,为网上教学的实践提供指导。校园网资源库的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标志,也被视为学校上“层次”的标准。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财力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严格论证,建立适合本学校的经济实用的、开放性好、扩展性强的网络教学资源库,深化教学改革,适合现代社会人才发展的需要。

  三.学习环境的优化

  从广义上讲,学习环境是与学习相关的一切因素,它包含的要素能够从两个方面来讲,抽象的有学习观点,学习理论等,具体的包括信息、媒体、模式及人的因素(社会、教师、学习或版)等等。在信息化社会里,学习的社会化和社会的学习化,对学习环境赋予了更丰富的意义。学习环境的优化就是要创建一个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丰富学习成果、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积极有效的环境,他要基于一定的学习理论,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如前面我们提到的学习资源中心,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都是对学习环境的优化。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我们不但要把学习的硬件环境优化,更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大信息量的适于学习的软环境。通过硬件、软件、潜件的建设整体优化学习环境,真正促动学生的学习。

篇七:在设计和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时你会如何增加学习者生成认知

  多媒体元素在网络培训中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性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理查德迈耶在其书《多媒体学习》中提出,并通过大量的心理实验证明该理论正确性和科学性。迈耶认为“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比没有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更可能产生有意义学习”,基于此认识,迈耶研究了多媒体学习的认知规律,依据双通道假设、容量有限假设、主动加工假设的心理学原理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的五个步骤和多媒体认知模型,并且提出了多媒体设计的七个原则。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三个假设:(1)双通道假设。指人们进行认知加工时对视觉表征和听觉表征的材料都有相应的信息加工通道。

  (2)容量有限假设。人们进行认知加工时是需要消耗认知资源的,而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在每个信息加工通道上一次加工的信息数量是也有限的。

  (3)主动加工假设。是指人们为了对呈现的材料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起一致的心理表征会主动参与认知加工。主动的认知加工过程包括形成注意、组织新进入的信息和将新进入的信息与其他知识整合。

  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模型。

  多媒体学习认知模型也代表信息加工系统,该模型形象的反应了人类进行多媒体学习时的学习原理;以语词和画面呈现的多媒体材料,

  分别通过听觉通道和视觉通道进入到人的感觉记忆中心,需要指出的是以文本呈现的语词材料,是由眼睛感觉通过视觉通道进入感觉记忆中心的,进入到感觉记忆中心的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能作短暂停留,之后需要进行选择,视觉和听觉表象的选择是基于容量有限假设,在感觉记忆中心在相应的通道只能选择有限的信息进入到工作记忆中心。多媒体学习的主要过程发生在工作以及中,在积极主动的意识状态下,工作记忆被用于暂时性地贮存知识和操作加工知识,工作记忆是以双通道为基础的,因此在完成相应通道中信息的信息模型建构后,还需要在两种通道之间建立关联,即将有关联的听觉表象和视觉表象进行转换,比如当听到“狗”这个单词时,你可能在脑海中会浮想出一只狗的图像;最后需要提取长时记忆中的先前知识,将经过加工后的信息与先前知识进行整合,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

  网络课程是利用多媒体元素来表现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从学习机理上解释了人类学习多媒体材料的过程,网络课程中利用多媒体学习理论来指导多媒体设计,对于设计有利于学习者信息加工、促进有意义学习发生的网络课程具有莫大的重要性。

篇八:在设计和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时你会如何增加学习者生成认知

  线上、线下混合式多媒体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应用

  作者:***

  来源:《中国新通信》2021年第21期

  【摘要】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智能终端设备接入网络越来越便捷。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建设正大幅迈进。很多传统教学方式并未过时,依旧拥有优势,关键是如何借助互联网以及新技术,让其变得更为有效和可行。突破以往的传统教学,并与互联网紧密结合是教育領域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要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主要论述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与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多媒体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并充分应用于教学过程,从本质上改变教与学的思维方式。从系统的硬/软件架构、教学信息组织结构、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教学工作及学生如何学习等方面阐述设计意图与思路。

  【关键词】

  互联网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多媒体教学平台

  交互设计

  引言:

  线上、线下混合式多媒体教学平台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内容与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既要考虑系统的可用性及教学过程中的所有场景,又要兼顾各种媒体的有机整合。将传统的教与学与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合起来,既能使师生各司其职,又能提升学习效果。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多媒体教学平台架构

  明确系统平台包含的主要内容:系统基础设备(硬件结构)、教学系统支持平台(软件结构)、学生如何学与教师如何教(教学内容与教学管理)。在系统的架构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其交互性能及媒体间的控制能力,使用者的每一步操作都能实时得到响应,这也是增强用户体验的必然要求。在实际设计多媒体教学系统时,不局限在只有单一分支及选择的结构中,应在打造个性化与多元化选择方面下功夫。多种媒体的直接参与,也为更好的理解教学过程与具体学习内容提供了更生动、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架构设计越合理,系统性能就稳定。明确的设计思路和科学有序的开发过程是系统搭建的前提。线上、线下混合式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在系统中,注重各种媒体元素的有机应用,并加以艺术化、形象化的处理,这是丰富线上、线下混合式多媒体教学的前提和基础。[1]1.1视听元素的使用

  音频是重要的多媒体素材之一,可用来丰富与扩充教学资源,音频的使用可大幅度提升多媒体应用的性能。与失真、嘈杂或混响的音频相比,高保真和宽频率响应的高质量音频,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并能较长时间地倾听,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在做音频规划时,首先确定好采样频率,采样频率越高,音质越好。

  视频更加生动、直观,其强大的表现力对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学习氛围有很大助益。通过动态画面,可以将板书、挂图等不易讲解的深奥或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视听元素在多媒体教学中的结合应用,音画并茂,弥补了纸质教材的空白,将学习变为轻松、愉快的求知过程。

  1.2教学素材的准备

  在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教学素材的准备至关重要,素材缺失或不完整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及系统的使用。丰富、详实的教学素材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搜集和准备的过程更是要求系统化、组织化。在准备一个教学主题的相关素材时,先确定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再围绕设定主题内容进行教学素材的搜集与整理。因图文、音/视频等素材来源不同,且同一类型的素材可能存有不同的格式,故需要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编辑等一系列操作,最终转化为符合开发工具要求的存储格式和呈现形式。[2]

  二、系统交互设计

  对于一款系统是否好用,大家都非常关心“感觉”部分的设计,即在使用系统时,人机是怎样交互的?交互时可能到达的页面及采取的所有步骤和操作,或设定一个学习者的角色,模拟利用系统进行学习的全部场景。这就需要梳理用户操作这一行为流程,以满足系统使用者能够便捷高效、甚至生动有趣的完成一个行为目标。

  用户体验是无止境的,如何让学生在获得优质网络课程的同时,又能感受到良好的学习体验,感觉这款系统就是为其量身定制的。这就要求在充分研究系统端应用场景的基础上,完成界面设计、导航设计及交互元素在系统界面中的位置等诸多工作。通过竞品分析、使用者调查等渠道,挖掘出用户的真实想法与需求,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设计人员可先以简化的方式表示系统界面的各个对象,并将它们在页面上做好布局和定位,以低保真度形式表示系统外观。之后,开发出系统原型,通过原型体现设计思维与人机交互的具体方式。

  系统交互设计可以增强师生对系统的使用黏度,主要体现在系统与学生的交互性能上。如发出指令后的响应时间、导航是否清晰、界面调转是否流畅等。可采用向导式,进入系统即进入引导页。通过言简意赅的文字描述与学生展开互动,说明系统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快速将其带入应用主题的体验之中。

  视频交互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常用且有效的系统交互方式,其实现的主要功能是将教师端的授课过程实时传递到学生端,学生能够看到教师所有的教学过程与行为。为了讲授

  过程中进一步活跃气氛,增强互动性,教师可以选择任意学生端,了解某位学生的听课状态,向学生提问或接收学生的询问,很大程度上模拟本地课堂的教学情境。[3]

  三、系统开发与搭建

  搭建一个有助于教学过程顺利实施,且让学生感觉易用、想用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系统是实现新型教学模式的关键一环。根据开展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系统包含自适应多媒体学习、多媒体授课、题库管理、答疑四个子系统模块。

  线上、线下混合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3.1自适应多媒体学习系统

  登录系统学习的学生在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系统能够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适应性多媒体教学系统能够根据学生自身能力特征及学习的历史轨迹作出预估,从学习内容的选取与组织两方面为学生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学习方案。

  选择学习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的历史记录及习题情况,把学习任务中所规定的知识点组成若干个知识单元,学习内容以认知单元为单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自由选择。

  组织学习内容:根据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情况,组织与学生学习能力相匹配的学习内容,以适应不同层次或个性化的学习要求。在自适应学习系统中,根据学生个体量身打造学习方案,不仅体现出系统独有的学习优势与特色,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4]3.2多媒体授课系统

  主要包括课件点播系统和在线广播系统。课件和学习资源存放在网络服务器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课件以PPT为主,也可以附加音像资料,其中包含教师授课时的板书。学生可以很方便地从丰富的学习课件中选取课程内容进行自学,让学生感觉到在网络自学环境中犹如身临其境的置于线下课堂中,增加亲切感。而在线广播系统将视频数字化后直接广播到学生端进行播放,具体实时性和同步性。

  3.3题库管理系统

  教师可以在题库系统中进行组卷、测试。学生可以下载到本地或在线答题、测试,及时检验与评价学习成效。同样,通过题库系统也可以完成作业发布、学生提交、教师批改、点评等诸多操作。

  题库系统除了支持文本,还可以根据不同教学科目的特点,导入图片、影像等形式的习题资料。为使答题环节生动有趣,可设置趣味答题,如在线快答、抢答等。

  3.4答疑系统

  答疑系统用于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在备课阶段,教师将最常见或易出错的疑难问题存储到自动答疑系统中。学生可以针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在线提问,答疑系统依据问题的关键词,在事先存储到系统中的问题列表中进行搜索,并将搜索结果呈现出现。若搜索失败,可采取人工答疑和联机讨论的方式。

  系统管理人员对比较典型与普遍的学生提问进行总结、归纳,并收入自动答疑系统。

  四、编写脚本和素材分析

  确定了系统架构与各子系统后,接下来需要确定一次课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主题编写脚本、录制音/视频、筛选图片、设计屏幕布局和制定设计规范等一系列工作。

  4.1脚本设计

  脚本设计是规划页面元素的具体呈现方式,背景色调和背景音乐等整体规划的过程。做好教学相关素材的准备工作,如:编辑图文、创建影像资料库、撰写测试方案等。

  4.2脚本编写

  完成脚本的设计后,首先根据教学主题确定表达方式,设计屏幕元素的出现顺序、动态效果、页面切换等,使系统的整个设计流程条理分明、井然有序。让学生进入系统后,感觉导航一目了然。通过命令按钮、链接等能够快速到达目标页面,明确自己在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及可以去往何处。[5]

  五、课后复习与互动

  教师除了在授课时组织好教学内容,学生需要在课后进一步巩固知识与复习。学生课后复习与线上互动模块设计,如图3所示。

  六、结束语

  新型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充分意识到将线上和线下两者有机结合,为提高教学效果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打破了线下教学所受的时空限制,增强了教学过程的弹性与灵活度,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更加自由,最大程度的体现出自主学习的特点。

  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课堂,教师都要从教学任务的实施过程和学生学习效果两方面进行课后反思。教学包含教与学,需要分工明确,把握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角色定位。线下教学中,教师实时注意学生听课的反应与反馈,有助于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与教学方式。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剖析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这使得设计线上教学活动有的放矢,也为进一步提高线上教学效果提供更多的参考与依据。

  参

  考

  文

  献

  [1]曾绮莉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究[C]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南昌会场).143-145[2]李湘梅、龚沛曾、杨志强、高枚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1,(05).28-31+35[3]景红娟、马铈伟、张霞

  “以学生学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基于混合式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21,(19).105-108[4]郭艳敏

  “互联网+”时代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文教资料,2021,(13).196-197[5]周波、赵冬梅

  以学为主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问题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13).145-14王曉蓓(1981.02-),女,汉,山东滨州,大学本科,工程硕士,滨州职业学院实验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与计算机领域教学工作

推荐访问:在设计和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时你会如何增加学习者生成认知 你会 学习者 教学资源

版权所有:新维文档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新维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新维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15034171号-1